•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头号玩家

Ready Player One,玩家一号,挑战者1号(港),一级玩家(台),一号玩家

主演:泰伊·谢里丹,奥利维亚·库克,本·门德尔森,马克·里朗斯,丽娜·维特,森崎温,赵家正,西蒙·佩吉,T·J·米勒,汉娜·乔恩-卡门,拉尔夫·伊内森,苏珊·林奇,克莱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日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头号玩家》剧照

头号玩家 剧照 NO.1头号玩家 剧照 NO.2头号玩家 剧照 NO.3头号玩家 剧照 NO.4头号玩家 剧照 NO.5头号玩家 剧照 NO.6头号玩家 剧照 NO.13头号玩家 剧照 NO.14头号玩家 剧照 NO.15头号玩家 剧照 NO.16头号玩家 剧照 NO.17头号玩家 剧照 NO.18头号玩家 剧照 NO.19头号玩家 剧照 NO.20

《头号玩家》剧情介绍

头号玩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2045年,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詹姆斯哈利迪(马克·里朗斯 Mark Rylance 饰)一手建造了名为“绿洲”的虚拟现实游戏世界,临终前,他宣布自己在游戏中设置了一个彩蛋,找到这枚彩蛋的人即可成为绿洲的继承人。要找到这枚彩蛋,必须先获得三把钥匙,而寻找钥匙的线索就隐藏在詹姆斯的过往之中。 韦德(泰尔·谢里丹 Tye Sheridan 饰)、艾奇(丽娜·维特 Lena Waithe 饰)、大东(森崎温 饰)和修(赵家正 饰)是游戏中的好友,和之后遇见的阿尔忒弥斯(奥利维亚·库克 Olivia Cooke 饰)一起,五人踏上了寻找彩蛋的征程。他们所要对抗的,是名为诺兰索伦托(本·门德尔森 Ben Mendelsohn 饰)的大资本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温特沃斯第五季怦然心动水中女妖更好的姐妹御天无常传女子监狱飘扬的红领巾赶尸人之九阴蛊女小光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最近的远方生物钟致命弯道6:终极审判欢喜一家人·人生小事无法拥抱的你第二季鸣梁海战家事无理军营芝麻官御用闲人九十岁。有什么可喜可贺的美森谷地水鬼密使与看守人大神猴3情劫篇缩水情人梦腥夜女监档案秘密的小奈有缘的陌生人水浒无间道

《头号玩家》长篇影评

 1 ) 媚宅媚不明白的商业片

首映得夸一波杜比,杜比影院真的是一种享受。

然后一句话总结这部电影:通过老套故事来表现出的美国的前流行文化彩蛋大集合。

先说优点吧,这部电影真的会让一个了解美国宅文化的宅男感觉非常“温馨”。

电影确实穿插了各种美国前流行文化的彩蛋,无论是游戏还是音乐,或是电影小说等。

忍者蛙,街霸,光环,真人快打,回到未来,卡拉狄加,早餐俱乐部,千年隼,类似的彩蛋数不胜数。

正好我去年看了一本知识量涵盖更高的美国宅文书籍《宅人约会指南》,确实有很多契合之处。

在美国,Nerd这种宅男不是人人能当的,他们几乎人人都是Geek,因此这些人也确实不善于社交。

这部电影估计让这些Nerd群体感到了些许温暖。

同时电影在最后也确实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游戏终归要回到现实,这是我很欣赏的一点,毕竟宅归宅,不要过于自嗨。

接下来说说我为啥给了7分。

第一,这部电影并没有“玩”到及格。

游戏中致敬了很多美国前流行文化,但是大多数都是点到为止——我估计也是没拿到版权。

这就导致整部讲“玩”游戏,“享受游戏乐趣”的电影,竟然没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元素出现。

没有RPG祖宗龙与地下城出现,没有战棋类出现,没有boardgame,没有tcg,没有星战,甚至没有任天堂索尼和世嘉。

没错,真正给我们留下乐趣的游戏,你在这部电影中通通都看不到。

那叫个鸡毛第一玩家!

第二,人物形象过于标签化扁平化。

人物性格单一到爆炸。

好人拯救世界,坏人自私自利,最后坏人被好人感动,放下屠刀。

请问一下,我在看小马宝莉么?

这个故事不改主线,你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刻一些岂不是更好看?

还是说这样就不能用超炫的特效来骗傻子掏钱了呢?

可是既然是面对Nerd群体,就要有被Geek质问的准备啊。

第三,世界观超级奇葩。

2056年(左右吧),世界没有新的流行文化产生,仍然疯狂的迷恋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文化产物?

游戏设计师兼董事长(岩田聪一类的天才)竟然把公司的命运转让给一个不懂管理的玩家?

大家忙着脑后插管,忘记自己现实中过着什么日子?

反派想要获取利益,但却一直采取正当手段跟其他玩家竞争(连个外挂,刷分的行为都没有)?

老百姓在大街上带vr还不能被车撞死,不影响交通?

一个能拿炸药炸贫民窟,能带枪杀人并且没被搜查的公司,竟然被警察抓走从而结束自己的犯罪生涯?

我玩过不少美式游戏,美国的文化行业创造者其实大多数都想当上帝,希望自己像托尔金那样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出来。

可能这部电影的原本小说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吧,只可惜电影表现的太浅薄了。

总之,电影嘛,Nerd们值得一看,图个乐呵吧。

如果不是宅文化爱好者,还是别看了,没啥意思,就这样吧……

 2 ) 主旋律商业片的正确操作

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剧透警告,请看完电影后再看这篇影评————————————————————————————————————————看完电影,感慨良多,总结起来,感慨的是这几点:1. Nerd终于翻身做主2. 斯导操作完美3. 主旋律 vs 政治正确1. Nerd终于翻身做主Big Bang Theory和Silicon Valley等剧都是以打游戏,玩电脑搞IT的书呆子为主角。

虽然让Nerd成为主角是这些年才有的事情,但是这些都是喜剧,而且针对的受众其实是认为自己不是Nerd的Nerdy but normal people。

而这部电影,主角是个整天打游戏,睡在亲戚家洗衣机上的玩家。

电影受众则是Hard Core Nerd,年龄层射程范围大概是20-45岁之间。

这是一个选的非常棒的人群,我认为在这个年龄层的Nerds是最具有自主购买力的潜在观众。

当所有大影视公司只靠超级英雄电影来刷钱的时候,一部更精确打击市场分类的原创IP的出现我认为是一个大惊喜。

可能牛逼的影迷早就在2年前就知道这部电影如何优秀。

但我是这几天才知道这部电影上映,今天首映我跑去看,回来打开豆瓣发现有人已经把100来个references给挖出来(我不认为这是“彩蛋”)了,(虽然截图都使用的带字幕的枪版,这是一个侵犯版权和支持盗版的行为,友情提示)。

说到这里Easter Egg被翻译成复活节彩蛋(大多都是巧克力了),到现在这个时候(复活节),很多家里人会在家里藏这些巧克力给小朋友找出来。

所以那些隐藏的好东西,才被比喻成复活节彩蛋。

但是电影里那些堂而皇之present出来的角色,人物,那些不能叫easter egg,只是reference(引用角色)罢了。

这部电影如果你能在电影刷一遍就知道所有references。

你必须是经历过70-80年代的人(Stayin Alive ,雅达利,闪灵电影等····)大量的80,90,00年的以及当代的游戏,日本动漫,电影,音乐等,你都要多少经历过才知道出处。

片子里的每一个霓虹灯招牌。

每一把枪,每一个衣服每一个角色,全部都有出处。

所以对于一部分不玩游戏,不听老流行,不看老电影的人(这样的人不少),这部片子的意义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和斯导的掌控。

电影根本不是针对那群人,这部电影如果说是致敬(pay tribute)的话,那整部电影几乎是从头致敬到尾,这已经不叫致敬了,这叫Nerd Fest。

所以我来到了第二点:2. 斯导操作完美片子节奏很棒,叙事 =》 动作场面 =》 reveal一个秘密 =》剧情推进。

整个片子动起来天崩地裂,静下来叙事不慌不乱,片子节奏其实快到不行。

但丝毫没觉得哪里在抢时间赶快推故事进程。

这种节奏的把握,细到让你觉得没有一句台词是在浪费时间,要不就是在体现主角特性,要不就是推动故事。

你可以说剧情被这种高节奏推到有些离谱了,男主角怎么那么快就爱上女主了。

片子里有交代,男主早就知道这女主是谁。

短短和大黑人一句对话,给你带过了很多可以婉婉道来的东西,但是你不是来看爱情片的,你是来看男主角赢游戏的。

从三大动作场面来讲,三把钥匙,三个场面,都不重样。

第一个钥匙,赛车第二个钥匙,跳舞,调查后,进了闪灵。

第三个钥匙,boss战,团战。

斯导拍赛车就跟你玩Michael Bay闪灵那一段则是对于电影联动的一个新尝试(或者说我没见过电影联动这么好的,包括恶搞某些影片的影片,也没有这么揉这种元素的)大团战这种东西斯导固然拍的得心应手。

剧本如何,大家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故事上的好坏是否有漏洞我不予置评。

单从导演的操控来讲,片子行云流水,元素之间大不相同又糅合在一起,起伏有致。

我非常的佩服。

不过对于此片,我也颇有微词,这是脱离了电影本身的抱怨。

来自于我个人,和个人经历有关,所以并不是电影的问题。

这就是:3. 主旋律 vs 政治正确这部电影本身在政治正确上并没有做到2018年的标准。

这部片子里有伸手不凡的女性,有亚洲人黑人和小孩儿。

然而到头来还是一个白人男孩儿拯救白人女孩儿的故事。

女主角还是一个需要被救助的柔弱角色。

在政治正确这方面,这部电影只做到了“不会遭到任何一届人士投诉”的地步。

毕竟是一群人打游戏,里面的角色没有性别,肤色和人种之分(或者说不重要)不过从侧面来讲:这里面涉及了一些话题,如果有朝一日我女儿长大点看这部片的话,我会讲一下。

可能是我过于敏感了:首先,我认为这部电影涉及了一些我不同意的地方:片子很好的呈现了在网上相信别人公布自己信息的威胁。

但是并没有提到,也许对面是骗子的可能性。

是啊,凑巧男主角见到女主,郎才女貌,姑娘一个马丁靴配上八尺长腿。

脸上一个胎记还在那里装自卑,得了吧。

男主的好哥们其实也是一个相貌一般的黑人女性。

男主对于她没有半点热忱。

这会潜移默化的让人觉得只有长的像女主那样,才配有爱情。

黑人姑娘还是安心的做好哥们,support白人英雄。

片子里的这种网恋是完全,完全,非典型性的结果。

其次,我对于结尾很不满。

男主角赢了游戏后,他把绿洲Oasis改成周二周四停机。

这让我觉得有些自相矛盾。

男主角自己是个沉迷在虚拟世界整天呆在里面的人,他赢得了财富,权力和美女。

但是他在赢了以后却鼓吹现实>虚拟世界片子里又一直讲虚拟世界的好,i came because, I stayed because。

现实世界本来就不好,如果虚拟世界能给人带来快乐,一个人愿意沉迷在里面24*7你为什么要去剥夺这些人的选择?

4.回到文章开头第一点。

Nerd翻身做主·····并没有,到了电影最末,还是给广大Nerd传播了一个信息:还是现实世界好。

这是个很扯蛋的结局我如果有用不完的钱,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和一个漂亮妞。

我也觉得还是现实好。

现实和虚拟对于每个人都一样好吗?

not at all,一个男主角看都不看一眼的黑人大姑娘,可以在虚拟游戏里成为一个健壮的肌肉男陪伴在男主身边出生入死。

如果给任何一个这样的姑娘一个选择,她为什么要选现实?

现实真的比虚拟世界好吗?

你真的一定要面对现实吗?

还是可以在能自理生活的前提下,找一个地方逃离。

逃避真的可耻吗?

人真的就不能选择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吗?

这些真的是一个打赢了游戏一夜暴富的前沉迷者可以去决定的吗?

我不喜欢结局,不喜欢这个故事里传达的很多我自己感受出的潜在价值观。

But all in all这是大于电影的感受,回到电影本身,能给我带来这么多思绪的电影这些年也不多了。

我强力推荐这部片子。

我会等之后买4K蓝光回家慢慢看。

PS:哦···········我忽然想起来,我这篇影评的话题是: 《头号玩家》在斯皮尔伯格作品中属于什么水准和地位?

呃······我不知道欸要说的话,我觉得斯导的下一部片子总是更好的一部,所以目前来说,这是最好的一部了 :D我不喜欢去拿乔丹比科比。

感谢你的阅读PSPS:这是部视觉效果非常震撼的大片,切记去Imax

 3 ) 哈利迪的世界,帕西法尔的世界

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不典型的爆米花电影。

之前看影评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说,斯皮尔伯格是不是爆米花精,我觉得他是。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彩蛋其实我没有很get到,毕竟我不算一个电影爱好者我也不爱看动漫我更不爱打游戏。

所以我看的更多的是这部电影本身。

如果要数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那应该是哈利迪。

这个老人是个怪胎,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笨嘴拙舌,不善于与人交谈,他对喜欢的女孩子提出的想去跳舞的请求的回应是带她去看了一部恐怖片。

但是他是个天才。

他把自己封闭起来然后创造出了他的世界,并将其展示给了全世界的人。

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他,他的睿智,他的想象,甚至包括他的不善言辞,都是非常吸引我的地方。

和哈利迪比起来,帕西法尔,或者说韦德,多了几分果敢与坚持。

他懂哈利迪但是他知道自己和他不一样。

或许也正是因为此,馆长才会送他那一枚硬币,让他拥有了较之其他人多一次的机会。

其实影片中有一个地方我并没有很看懂。

韦德拿到彩蛋之后,诺兰持着枪打开了卡车后门,他本来有机会一枪打死韦德的,但是他看到了彩蛋的光,他甚至笑了一下。

然后警察来了,押走了他。

我一直在想,诺兰的那个笑,是由于他对哈利迪,其实是有敬畏感的吗?

我觉得是,不然他就不会一直宣称自己曾经当过哈利迪的助理这件事,宣称自己很了解哈利迪。

其实韦德问哈利迪“你还活着吗”的时候,我有斩钉截铁地对坐我旁边的闺蜜说,哈利迪就是馆长。

然后马上就被打脸了,就很难过。

不过真正的馆长对韦德说的那句“绿洲不该是一个人的游戏”,让我不合时宜地想起了全职高手里面那句“荣耀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游戏”。

我和闺蜜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十点过,回到大街上,听到马路上车流开过的声音,看着周围的灯火,我们俱有种回到人间的感觉。

可能确实是电影中所展示的世界太过可怕∶路上所有人都带着VR眼镜走路,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并以期逃避现实。

这实在是让人不寒而栗的预言。

谁能肯定,随着VR技术的发展,电影中的场景不会成为现实呢?

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that is real.

 4 ) 再塑乌托邦

这是我在电影院里面哭的最厉害的一次,然后我哭着下了电梯,哭着走进星巴克,现在我写这篇影评,我还在哭。

一切将这部电影当作亚文化狂欢或一种消费符号堆砌的人,都是对这部电影的亵渎,我诅咒一切以彩蛋或考据的方式解读这部电影的人。

这部电影是对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如何重新塑造乌托邦的最美好的祝愿与期待。

1 乌托邦的需要现实世界确实已经千疮百孔了,对虚拟世界的需要其意义在于我们已经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任何的意义。

从不知道什么时代开始,也不为我们所知的缘由,宗教的期待结束,新教的期待结束,科学的期待结束,现代社会的期待结束。

我们不得不面对仅仅余下消费与快感的一地鸡毛。

这就是为什么对这样的一部电影,我们依然只能做消费化的解读。

找到里面的所有彩蛋的表象,却无法读出里面的任何意义。

如果人类还有一次机会,能够建立起我们的乌托邦,那就是在一个统一而博大的虚拟世界之中了。

因此这部电影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2 乌托邦的所有精神这部电影完美的展现了这个乌托邦再造的所有要素和过程。

- 一个天才的想法(霍勒迪的初代绿洲)- 英雄主义(绿洲五强)- 无私(主角将权力分享给五强)- 精英精神(五强每个人的牺牲和里面另一个高级玩家的自私)- 对资本主义的脱离(对IOI的对抗)- 共同意志(所有人的参与)- 不断的克服我们曾经错误的勇气(霍勒迪的彩蛋的意义和另一位创始人的出现)- 对真实的尊重(保留真实世界)这部电影完美的还原了这个乌托邦建立的所有要素和细节,这里面的每一个其实在我们的真实世界都已经失去了。

天才早早的被现实的名利或自尊心腐蚀,普通人丝毫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为英雄,仅仅能够无力的苟延残喘自己破碎的生活,在我们有机会的时候,用法律的框架彼此限制和干预,还以为这是最伟大的发明,不仅自己否定成为卓越的可能,还以犬儒的方式嘲弄一切成为卓越的尝试,一头扎进资本主义文化,要么拥抱消费,要么拥抱金钱的游戏。

然后回到网上互相攻击和谴责,以他人的苦难和不利的境遇为乐,将所有的错误归咎于他人而不是我们自己,接受网上一切将他人描绘的愚蠢或背德的描述,逃离真实的压力和重量,在互联网上寻找一些轻巧的娱乐。

因此当这些伟大的精神被恰如其分的展现在一部电影中的时候,这个展示本身才显得如此动人,这种感动本身蕴含着对逝去的珍惜和感怀。

向一切美好都丧失之时,人们于夜里围坐在废墟与营火前,想起往日的荣耀和美好,没有人能忍住哭泣。

3 一部完美的电影,也许不那么完美这是我看过的又一部完美的电影,在融合商业电影与理想主义上,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极致。

商业的部分节奏把握非常精确,理想的部分塑造的完整,立意很高,在电影院中丝毫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看完之后又有持续的触动和思索。

但不那么完美的部分,就是这部电影实在是太理想主义,里面的正面角色完美无暇,而其他人也异常的无私,让这部电影丧失了不少的真实的深度。

不过如果理想主义最完美的形态,不考虑其真实性的形态,确实也需要一种表达,历史上很多戏剧和文化作品,也都在做这样的描述,在对理想的全面刻画上,这部电影已经做到了几乎完美。

4 重回现实现在我坐在这个星巴克,电影中的理念世界在我头脑中一点点消退,现实残酷的真实感再次袭来。

我四周是懦弱又短视的人群,目力所及之处全是消费的符号和价格标签,若有人许诺对于这个花花世界的掌控,怕是很少的人能够抵御这样的诱惑。

但是,但是,乌托邦确实就要建造于这样的世界上,包含了对我现在看到所有人的改变,和我看到的所有事物的改变。

我们将要付出比电影中可能多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并花上更长久的时间,才能哪怕仅仅是拖缓这个世界坠落的速度。

而我们可能要再花上再有千倍的时间和力量,才会让乌托邦真的降临。

在这千万里苦路之上,有这样的电影聊以慰籍,并让我们一睹乌托邦的光芒和美好,无数次提醒我们这一切值得期待,并为之无数次重新出发而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这部电影也就够了。

继续征程吧。

 5 ) 这是一个老爷爷对造梦孩子们的真诚理解与祝福啊

这部电影的剧情并不重要——“被虚拟世界控制的人类通过反思寻找秘诀脱出重围反控制”,各色科幻小说里都演过了;论深度与思辨,《黑客帝国》三部曲早就玩够了。

这部电影的主旨也不重要——老爷子说出政治正确的“现实生活是唯一真实的”,主角说出政治正确的“人需要经常过现实世界的生活”,都只类似于归纳中心思想;毕竟大家都看到了,虚拟世界在电影里如此奇幻瑰丽,现实世界一塌糊涂,回到现实世界简直是忆苦思甜。

对未来世界的刻画很深刻,但类似的乌托邦传奇,《饥饿游戏》之类也有。

令二次元爱好者狂热的彩蛋挺重要,但不是最重要:那些是内容的一部分,是招口碑的生意口,是让二次元爱好者快乐的细节,但重要的是形式,一种寄托着斯皮尔伯格态度的形式。

一种真诚的、理解的、欣赏的态度。

看过电影的朋友,基本有两类反应。

本身是二次元爱好者的,自然志得意满:数着梗,挺着腰,如数家珍——有点像看完《星际穿越》后,忙着跟朋友们解释梗的科幻爱好者——大概是:“终于有人懂我们了!

”非二次元爱好者的,纷纷来找前一类人拍肩:原来游戏这么好玩?

我也要玩游戏!

身为一个此时此刻家里摆着四台PS系列主机(其中PS1是在巴黎某个老店里掏的)和两台xbox、steam上装满老游戏、电脑里装满模拟器、每天用psVR影院模式打游戏看视频、没事喜欢在海拉尔大陆烤苹果+蘑菇+用盾反收拾哥布林的家伙,看这电影时,除了看到梗的感动外,更多的是在想:“终于有电影人准确掌握游戏·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了——终于有电影人理解我们了。

”而且不是来自一个年轻的宅男导演,而是一个快72岁的老爷爷。

对大多数非游戏爱好者而言,你说句“我爱打游戏”,经常会招来“啊,在app store叫什么呀,我搜搜”、“哪里下载啊,我用电脑下。

”——我也试图跟人解释说,现在的好游戏不再是那么回事了。

红白机时代,游戏提供的,普遍是一个简化的世界:需要的是眼明手快、迅疾的简单操作;许多现在的手机游戏,依然如此。

世嘉机和超任时代,已经有许多游戏试图提供一种拟真体验了。

PS和PS2时代,许多伟大的游戏制作者利用多媒体,开始描绘世界。

之后,从《GTA》到《荒野大镖客》到《神秘海域》到《巫师3》,都在卖体验,确切点说,沉浸式体验。

——好电影应该有的东西——美工、剧情、分镜、叙述、视角、文本——好游戏也应有尽有。

伟大游戏到最后,与伟大电影的目的是类似的:造梦。

——但我说到这里时,他人已经听得意兴阑珊。

我也只好缄口不言。

我明白,要让朋友们知道游戏有多好,只能让他们自己玩。

实际上,每个来我家玩游戏的朋友,我一句话都不说,给他们看一段《战神3》如何打波塞冬,看一段《神海3》的大沙漠,套上VR头盔来一段《厨房》,他们就都服气了,也懂了。

毕竟,游戏依然算是亚文化。

各色游戏改编电影,成功的并不多——毕竟,大多数好游戏是按着电影路数制作的,而电影导演们也就顺着做。

但《头号玩家》不同。

这部电影的剧情与主旨不重要;梗的意义在于显示诚意;而华丽多变的虚拟世界这种表现形式,才是一切。

换言之,形式比内容重要。

电影里《闪灵》那段尤其明显。

如果按主线叙事,那段可以大幅度删减,但电影保留了足足的长度:是为了致敬?

还是斯皮尔伯格爷爷终于过了一把瘾?

——“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这么玩啦”!

斯皮尔伯格爷爷,快72岁了,做了一辈子电影。

他很深刻,很有人文关怀(《辛德勒的名单》);但他最大的乐趣,一向是,找到一个题材,好借此展现一种卓越的,幻觉般的奇观:《大白鲨》、《ET》、《印第安纳琼斯》、《侏罗纪公园》、《丁丁历险记》;他监制了《变形金刚》系列,他一辈子都在竭力展现幻觉般的奇观。

他导《丁丁历险记》这部动画片的时候,都65岁了。

他是个执着的造梦人。

《神秘海域》系列游戏无数细节都在向他致敬。

几乎可以想象,这个故事到手后,他的乐趣在于:终于可以给他一个题材,让他肆意展现画面与梦境了——毕竟在未来虚拟世界里,怎么夸张怎么玩都不过分。

于是我们看到了《头号玩家》。

虽然电影提示我们“现实更重要”,但斯皮尔伯格用如此灿烂辉煌的方式展现虚拟世界,这种灿烂的狂欢,这种形式上的斑斓华丽,是电影这种门类的艺术大师,向游戏这项艺术门类进行的致敬,或者祝福——就像一个画家在向摄影艺术致敬似的,一个72岁的老爷爷,用自己浸淫一生的艺术,向另一个艺术门类说:未来是你的。

电影结尾,哈利迪老爷子说了句“感谢你玩我的游戏”,然后关门而去;那一瞬间,我险些哭出来。

这句话,也可以是斯皮尔伯格说的;“感谢你看我的电影”;他与游戏设计师老爷子的类似之处是,他们都是真诚的造梦者;所以斯皮尔伯格想说的,其实也差不多是这种意思:“感谢你玩我的游戏——感谢你来经历我制造的梦。

”这句对白,带着一种清醒的温柔,一种心胸开阔的,对观众,以及未来造梦艺术的诚恳祝福。

就像一个老爷爷蹲下来,真心诚意地陪一个小孙子玩一盘游戏似的,而且真心欣赏地说:“游戏确实很好玩啊!

 6 ) VR世界:一次从电竞到科幻的改编

看了电影后,不出所料发现电影相对于书做了很多改编。

虽然整个框架没变,但结构细节人设都做了精心调整。

在我看来最大的不同点是,小说的科幻感挺弱的,更像是游戏或者电竞题材,电影则变成了真正的科幻片。

首先,电影虽然大量减少了原作中的老游戏电影音乐小说,代之以较少和更加流行的元素,但电影用独特的视觉风格,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复古未来感。

很多科幻电影游戏中的复古未来风格都是源于五六十年代,火箭起飞铁幕降临的时代,对未来的想象充斥着机器人、太空梦和深空恐惧。

头号玩家则像是八十年代的人们幻想的未来,那时虽然没有网络出现,但电子游戏业爆发,在电子虚拟娱乐世界中爽翻天是那年代的科技献给人类的全新梦想,实际上,头戴式显示器也差不多是那时诞生的。

把八十年代的 8-bit 电子音导入虫洞,穿越三四十年,接上2018年的声色犬马灯红酒绿,放大失真,在未来的 VR 眼镜中播放,这就是头号玩家的调调。

跳着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开着回到未来的跑车,奔腾的全是八十年代的幻想血液。

比风格更重要的是,原作小说中,VR 眼镜这种介质基本上只是作为进入虚拟世界的工具存在,而电影中对于两个世界如何联结和互动,人在其中的角色,VR 眼镜在其中的角色,有十分逼真的展现。

尤其是对于现实世界被 VR 所改变后的景象,描绘之精彩令人叫绝。

千星之城中 VR 大市场的场景我印象十分深刻,视觉上有极强的未来感和浓烈的浪漫气息,只不过离我们所处的现实相当远。

头号玩家里面那种既现实又诡异又复古的 VR 生活,也许才是离我们最近的未来。

星际旅行时空穿越、人工智能的觉醒、脑后插管的黑客帝国,似乎都遥不可期,戴着笨重眼镜的 VR 世界却正在实现的过程中,我们正借着不可阻挡的娱乐资本浪潮,开足马力向那个世界奔去。

比未来世界更重要的,是对未来世界的反思,这是科幻的核心,类似于以史为鉴的反面。

人的意义是指向未来的,没有愿景就难以建构生存的意义,而未来世界正是意义的实现和终结,这是原教旨科幻的价值所在,至少对很多人来说是这样。

原著小说的科幻性弱,因为它主要就是讲宅男如何通过超熟宅文化打倒资本家登上人生巅峰,虽然有生动刺激的游戏细节和打怪通关高潮,也很精彩,但主题简单,流行文化是正方,资本巨鳄是反方,打怪升级到最后,游戏封神,妹子到手,现实中一举暴富。

而电影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微妙的改编,不是一边倒地安利游戏电影流行元素,而是在用各种彩蛋刺激观众的流行神经的同时,加入了一些复杂性。

比如反派,原作中的反派行为比较简单,而电影中的诺兰会根据宅男参谋的建议,装模作样地说“我虽然看上去是个企业高管傻逼白领,但我内心热爱流行文化”,流行二字竟成了高大上的标志,其中的反讽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他做的事情也更为聪明和可信,甚至是十分符合商业社会价值观的(除了真人pk的部分)。

原书中,主角的宅性更加可怕,形象更为霸气中二,在小说最后成了游戏中的神。

而电影里面,主角对于未来是比较迷茫的,对怎么使用奖金也不太确定,充满了不自信。

最强烈的信仰也只是“绝不能把绿洲交给IOI”而已。

与原作不同,最后的那条命是绿洲公司的另一个前高管所赐,而他也被主角所招募,这留下一些余味可供咀嚼。

原书中有更多的篇幅是交代男女主角从猜忌到恋爱,电影里这个过程很快就搞定了,接下来把大量冲突都放在了玩家和公司的价值观层面上,更多地去观察社会问题。

小说的最后,主角受哈利迪的影响,说平生第一次不想登录绿洲了,但看起来也没有太多反省的意味,因为他已经身家几千亿抱得美人归了。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主角形象会更现实一些。

宅男大神哈利迪,在原书中像是一个看透一切的智慧老人,永远存在于光环之中,直到最后他恢复真身,跟主角讲了一些跟全书都没有什么关系的大道理之后飘然远去,如同圣贤。

而在电影里,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说话磕磕碰碰,眼神既神秘又迷茫的老人。

哈利迪的迷茫不只是来自没有向女孩表白的遗憾,更多的是来自对自身事业的反思,用电影里的话来说:对自己所创造之物的厌恶。

这是一种复杂的领悟,交织着懊悔、幻灭和毁灭的情绪。

他想简简单单地做好玩的游戏,他想回到过去。

这个当世天才经过一生的思索,大概是发现真的回不去了,世界已不受他掌控,最后只好赌上一切,搞了个终极游戏,但这个游戏的奖励却是一个数千亿的大红包,恐怕也是背离了做一个好游戏的初心。

更不要提游戏性的问题,社会影响的问题,以及重金引来的彩蛋猎手是否靠谱。

不过哈利迪已经不在乎了,他甚至做了一个毁灭一切的按钮。

这个荒诞的游戏本身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电影里,诺兰向哈利迪建议,根据玩家充值来决定黄金白银青铜等级,哈利迪痛苦地扭过了脸。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旁边的某直播app产品经理一拍大腿,特么我天天都在做这个!

事实就是这样,我们再怎么缅怀过去,也是回不去了。

互联网的青春期是精英主义的革命,他们倾其所能把网络推向生活,但生活的网络化却粉碎了精英主义,平民生活把网络同化到了平凡的现实世界中,虚拟世界被吞噬了,消失在市井之中。

而网络进一步演化之后,终将回过头来,把现实世界吞噬到虚拟之中。

新的革命发生了,新的经典和恶俗、新的理想主义桃源和资本主义利润机器的战争,承载着争夺新人类的新世界观的历史使命,在全新的竞技场里展开,这就是 VR 的世界。

优秀的科幻展示未来的科学技术,伟大的科幻讨论未来的伦理和价值观。

当现实像头号玩家里的破败城市一样,一天天变得肮脏狼狈和虚无,娱乐化和资本主义的浪潮合二为一,最后又乘上虚拟现实的大船,一切会开向何方?

人会变成什么样?

玩家真的会为了什么价值观跟大公司打上一仗吗?

你们拒绝把绿洲交给IOI,那你们想要什么样的绿洲?

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没有给出答案。

斯皮尔伯格只是告诉你们,如果有这样一个虚拟世界,把你们喜欢的这些流行文化都囊括在内,它必将扛起重建意义的大旗,拯救你们这些除了娱乐别无他求的当代人类,从现实的虚无沙漠里撤退,不顾一切地逃向 VR 眼镜里面那个狂飙酷炫的绿洲。

 7 ) 无物为真,诸行皆可:你我都是头号玩家

我始终觉得,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头号玩家》,并不是科幻片,里面的世界设定,即将发生在不远的未来。

到那个时候,在每个人严苛遵守的社会身份之下,都会有一份VR所赋予的“诸行皆可”的自由,借此短暂挣脱现实的牢笼,当一次头号玩家。

——引言

1895年,路易斯·卢米埃尔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

1962年,史蒂夫·拉塞尔开发了世界上第一款电子游戏——《空间大战》。

2012年,Oculus公司发布了世界上第一款VR设备——Oculus Rift CV1。

2018年,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里,用电影、游戏和VR——这三种改变人类娱乐史进程的工具,编织成一场目眩神迷的视听盛宴。

人民币玩家or免费玩家,这是个问题《头号玩家》里的世界,发生在距今不远的2045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经济萧条,为了使人逃避悲惨的现状,VR产业大行其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虚拟现实,“绿洲”就是其中最伟大的VR游戏。

韦德在简陋的房车里戴上VR眼镜无论是住在豪宅还是狗窝,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只要戴上VR眼镜,你就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任何人,过着你想过着的任何生活。

光吃喝玩乐还不够,多年前,“绿洲”的创始人哈利迪去世时,留下遗嘱:他在“绿洲”里暗藏了三把钥匙,第一个解开谜题的人,就能获得“绿洲”的所有权,以及继承他的巨额遗产。

这样的强大诱惑,使无数玩家趋之若鹜,拼了老命都想得到,男主角韦德和他的四个小伙伴也不例外。

在这些角逐者中,实力最强劲的就是101公司,他们的董事长诺兰,当然就是传说中的反派boss。

反派boss诺兰诺兰想要得到“绿洲”,当然不是因为什么死宅情怀,就是为了赚钱嘛。

创始人哈利迪留下的这个“绿洲”里,虚拟货币只能靠玩家在游戏里赚取,不能充值现实货币。

换句话说,“绿洲”里没有人民币玩家和免费玩家的区别。

在诺兰憨厚的设想中,如果他得到了“绿洲”,首先开放充值,把玩家分为钻石、黄金、白银和青铜几个等级。

说到这,我仿佛听到《王X荣X》《英X联X》的呼声,这些游戏的策划跟本片反派boss有什么关系,我可什么都没说,不能成为呈堂证供。

当然了,我们浑身充满正义细胞的主角韦德,肯定不同意诺兰这么搞,他穷得住贫民窟的房车,就剩在“绿洲”里寻找人生的意义了,如果开放充值,他这样没钱氪金的免费玩家,会立刻成为那些人民币玩家碾压的炮灰。

韦德所能做的,就是先一步破解哈利迪的三把钥匙。

虽然101公司财大气粗,有一批精通流行文化的宅男宅女智囊团,还有雇佣的大批职业玩家,但韦德也有几个得力帮手,以及最重要的一点——他自认为是全世界最了解哈利迪的人。

说到底,《头号玩家》的故事主线,就是一个免费玩家组团打付费玩家的故事。

至于结局如何,我就不剧透了,只给你看看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电影梗中的巨梗——《闪灵》在《头号玩家》中,使观众津津乐道的,除了炫丽的特效场面,还有就是多达数百个游戏梗和电影梗。

看着这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角色和元素,打破次元壁汇聚一堂,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我作为恐怖片影迷,特别留意片中的恐怖片梗,看到的老熟人有《猛鬼街》的猛鬼弗雷迪,有《鬼娃还魂》里住着杀人狂灵魂的鬼娃……跟其他惊鸿一瞥的电影和游戏角色不同,《头号玩家》里花大量笔墨重现的电影巨梗,就是1980年库布里克导演的经典恐怖片《闪灵》。

《闪灵》讲述了一家三口去看守山顶的酒店,由于大雪与世隔绝,偌大的房子只有他们三人和鬼。

而《头号玩家》里,这个闹鬼的酒店,成了解开哈利迪第二把钥匙的关键场所。

依靠先进逼真的VR技术,韦德和四个小伙伴在这里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惊吓。

许多《闪灵》里的经典场景和剧情,在《头号玩家》都得到了身临其境的展示。

作为一个十年前看过《闪灵》的老影迷,好几次都被吓得一哆嗦。

比如走廊里穿蓝色连衣裙的双胞胎小女孩:

《闪灵》剧照比如打字机里自动重复的一句谚语:“只干活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闪灵》剧照比如237号房间里,一位身材曼妙的金发美女,走出浴缸投怀送抱,却变成腐烂长蛆的老太婆:

《闪灵》剧照比如电梯里涌出的大量鲜血:

《闪灵》剧照又比如酒店边上修建的诡异迷宫,主角们被鬼怪追得四处奔逃:

《闪灵》剧照特别有趣的是,《闪灵》里挂在走廊的老照片,成了《头号玩家》里的重要道具。

站在中间最前面的男子,原本是《闪灵》里男主角杰克的前世,而在《头号玩家》里,被换成了“绿洲”创始人哈利迪,边上还加了一位靠着哈利迪肩膀的女士,这就是哈利迪爱而不得的女神基拉,他的这段心碎往事,恰好成了解开第二把钥匙的关键。

《闪灵》剧照诸如此类的小彩蛋和大彩蛋还有很多,足以换来电影迷和游戏迷的会心一笑,其编排之精巧,想必也能够让普通观众大饱眼福。

“无物为真,诸行皆可”这八个字,出自我非常喜欢的游戏《刺客信条》。

在我看来,这两句话,也道出了电影、游戏等一切造梦工具的本质。

你当然知道,电影是导演穿着小背心,带着剧组演员在片场拍下来的。

你当然也知道,游戏是策划写出脚本,再由工程师一排排代码写下来的。

都是假的,“无物为真”。

然而,这并不妨碍你坐在大荧幕前,纵情投入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从左拥右抱、到拯救世界,从破旧鬼屋、到钢铁王座。

这也不妨碍你拿起游戏手柄,或者鼠标键盘 ,从打怪升级、到调戏总裁,从大战异兽、到殴打老板。

都很自由,“诸行皆可”。

鉴于VR技术越来越成熟,我始终觉得,斯皮尔伯格的这部《头号玩家》,并不是科幻片,里面的世界设定,即将发生在不远的将来。

到那个时候,在每个人严苛遵守的社会身份之下,都会有一份VR所赋予的“诸行皆可”的自由,借此短暂挣脱现实的牢笼,当一次头号玩家。

如果真到了2045年,你看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家伙,在公园晨练时,带着VR眼镜,从略有褶子的老脸上,露出一丝中二病的笑容,那就是我。

要是你看到这人突然站直了身子,双手平举,那请不要打扰我,我要开始“信仰之跃”了。

《刺客信条》

 8 ) “还记得闪灵,高达,雅达利,阿基拉吗?”“过去真美好啊”

对于一个不吃怀旧莓的人来说,这部片子让人昏昏欲睡,除了开头的场景穿梭和追车戏非常出色,其他视效和动作场面设计,多数都是好莱坞流水线水平,特别越往后越让人发指。

后半截简直昏昏欲睡,最终战真的不是一般地缺乏想象力。

剧本桥段台词,老套就算了,考虑原著的年代局限性。

但是演技,导演手法,能不能不要这么尴尬,这么没创意,这么90年代好莱坞套路,这毫不意外的表情,这毫不意外响起的音乐?

有些简单老套的故事也能拍得好,就这样还不如某几个印度人。

“还记得90年代吗?

”“还记得FC和雅达利吗?

”“还记得高达吗”“还记得闪灵吗?

”“还记得哥斯拉,鬼娃,DC英雄吗?

““过去的日子真美好啊。

”啊,对不起,过去是还不错,但我还是更喜欢当下,喜欢形式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真实的游戏,电影,喜欢更丰富,多样,开放的现代生活。

往电影里堆砌怀旧莓就能骗到豆瓣9.2的评分。

现在的怀旧潮真可怕。

看完大半天无精打采zzzzzzzP.S.让我想起了《魔兽》电影,也是几个怀旧莓就让评分上8.0了,一群人跟那儿回忆过去。

我一个经典旧世玩家看得一脸懵逼,这片子拍得多特么烂啊!

 9 ) 为什么《头号玩家》中有大段致敬《闪灵》?

斯皮尔伯格在片中致敬了大量的经典影片,但植入最深的恐怕还是库布里克的《闪灵》。

这是为何?

~~ ~~ ~~

头号玩家 为了在绿洲游戏中找到关键的第二把钥匙,主角们进入哈维迪约会的电影院,那儿正在放映库布里克的《闪灵》,这部经典的恐怖片被深度植入电影,喷血的红房间、鬼魂姐妹、237房间、裸女僵尸几乎与原作如出一辙,不仅如此,斯皮尔伯格还安排女主角阿尔忒弥斯在幽灵宴会上完成了哈维迪的遗愿并成功拿到钥匙。

斯大师用这么重的篇幅致敬《闪灵》,是因为他与库布里克是好基友,还是《闪灵》有特殊含义?

且听我慢慢道来。

《闪灵》中的场景

《闪灵》中的场景 斯皮尔伯格与库布里克虽然都是好莱坞的大师级导演,但俩人行事风格不同少有来往。

库布里克非常讨厌好莱坞的纸醉金迷和浮华奢侈,而经常面对愚蠢的记者和各路评论更令他作呕,以至于1969年他举家搬到了伦敦郊区,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对好莱坞狗屁不理。

而好莱坞也将库布里克描述为一个冷漠孤僻、不近人情的怪物。

1977年,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上映后大获成功,影片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科幻片,并在次年的奥斯卡斩获7项技术大奖,库布里克为之震撼,他迫不及待想拍一部超越星战的科幻巨作,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大量特效无法实现,剧本也不成熟,他只能将这个想法束之高阁,转而筹备另一部电影。

两年后,斯皮尔伯格到英格兰的索恩百代电影公司,检查自己用于拍摄《夺宝奇兵》的摄影棚,在那里他遇到了为电影搭建布景的库布里克,两人相谈甚欢,而库布里克正在拍摄的这部影片就是《闪灵》(次年上映),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在接下去的许多年里,两人只见过几次,而且据斯皮尔伯格回忆,库布里克从不和他谈论自己的电影。

1985年的一天,令斯皮尔伯格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库布里克第一次就自己的电影计划询问他的意见,这部电影就是《A.I.》。

据斯皮尔伯格回忆:“《A.I.》对我的意义在当时来说并不大,但这部戏的构思过程使我和库布里克两人的关系从1979年初识起有了一个突破,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由于当时的特效技术无法满足库布里克的要求,影片被继续搁置。

1993年,《侏罗纪公园》的上映让库布里克大吃一惊,那种逼真的技术是他梦寐以求的,在很不高兴地知道那个技术又是卢卡斯所为后,他给斯皮尔伯格打了电话,“你来导《A.I.》吧,我为你做制片。

” 斯皮尔伯格十分吃惊于“一向孤僻的库布里克竟如此信任我。

” 但阴差阳错,直到1999年库布里克去世,影片也没能完成。

“他留下第一和第三幕,中间的部分就像一个梦的碎片,我如今把这些碎片恢复了原样。

”2001年,斯皮尔伯格最终拍完了这部作品,“献给伟大的斯坦利 库布里克!

”他说。

《A.I.》 时间并未冲淡斯皮尔伯格对好友的怀念,两人的友谊仍然在延续。

当《头号玩家》中需要一个惊悚场景时,斯皮尔伯格想起了自己与库布里克初识的那一天,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闪灵》见证了两人友谊的开始。

传送门:《A.I.》影评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人工智能 (2001)8.72001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海利·乔·奥斯蒙 弗兰西丝·奥康纳

 10 ) 这才是《头号玩家》最关键的那个彩蛋

以下文字内容系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冷门诊部(ID:highgossip) 《头号玩家》应该都看了吧。

数彩蛋这事儿已经太多人干了,我就不掺和了。

只想从里面挑一个来讲讲。

就是“玫瑰花蕾”(Rosebud)。

以下内容涉及电影《头号玩家》与《公民凯恩》剧情细节,未观看者请慎重阅读——《头号玩家》的关键彩蛋不像高达、钢铁巨人、哥斯拉这种流行文化符号,也和《闪灵》《金刚》之类的视觉化关卡不同,“玫瑰花蕾”只出现在《头号玩家》的台词里。

为解开第二道谜题,男女主角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要看的是“绿洲”两位创始人的谈话。

Halliday告诉Ogden,他约了一个叫Kira的女孩去看电影,这可能是Halliday一辈子唯一一次约会。

故事的结局是,Kira在几年后嫁给了Ogden,绿洲的两位创始人也因理念不同分道扬镳。

男主角指出,在整个资料库里,这么重要的Kira只出现了这么一次,一定是Halliday对她念念不忘而删了数据。

由此得出结论,Kira就是玫瑰花蕾,更是解开Halliday谜题的关键。

绿洲的创始人Halliday和Ogden。

之后,他们才开始查Halliday和Kira看的到底是哪部电影,由此转入全片最嗨的《闪灵》场景。

那“玫瑰花蕾”到底是什么呢?

玫瑰花蕾出自1941年的电影《公民凯恩》。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报业大亨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豪华的庄园里去世,死前只留下一句令人费解的“玫瑰花蕾”。

记者由此展开调查,走访凯恩生前的亲友故交,试图解开这句遗言的真正含义。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凯恩一生的经历,却还是没弄明白玫瑰花蕾到底是什么意思。

电影结尾,人们开始清理凯恩的无比庞杂的遗产,大量不值钱的杂物被直接烧掉。

凯恩儿时的雪橇在炉火中渐渐熔化,我们才看清楚,座椅上绣着一朵尚未开放的玫瑰,上面写着Rosebud(玫瑰花蕾)。

“玫瑰花蕾”化作浓烟,成为永远的秘密,电影至此结束。

后来的几十年间,《公民凯恩》被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玫瑰花蕾”也顺理成章地成了电影史上最重要的麦格芬。

《头号玩家》结尾,男主角解开了Halliday的三道谜题,继承“绿洲”这个虚拟世界,打开车门,迎接他的是“绿洲”另一创始人Ogden。

男主角问,你怎么来的这么快?

Ogden回答,我是坐魔法雪橇(magic sled)来的。

表面上Ogden在自比圣诞老人,备好了一份大礼。

男主角马上说,我明白了,你才是玫瑰花蕾,Halliday最懊悔的,就是失去你这位唯一的朋友。

说到这里,我想《头号玩家》里最关键、最重要的一个彩蛋已经没什么悬念了。

《头号玩家》与《公民凯恩》《头号玩家》的主线A故事,讲男主角Wade如何和同伴们一起完成绿洲的任务,最终破解谜题找到彩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成长。

表面上这是斯皮尔伯格最拿手的少年冒险故事。

《头号玩家》里的Halliday和Ogden。

而《头号玩家》里塑造的最丰满、最立体的人物,反倒是已经过世的游戏大亨Halliday。

他所驱动的B故事,本质上就是一部《公民凯恩》,情节设置几乎可以完全对照。

对照一下《公民凯恩》里的凯恩和利兰。

和凯恩的情况类似,Halliday早在故事开始前就死了,留下了三道谜题组成的遗嘱。

男主角的任务就是在游戏中破解这些谜题,从事业、爱情、友情等不同侧面来还原这位神秘的科技巨人,承担的功能就等同于《公民凯恩》里的记者。

要说巧合,Halliday故事的最后落脚点,甚至也是回到童年。

《公民凯恩》临近结尾,有人问起调查记者在忙什么,他的答案是,玩一个拼图游戏。

而“头号玩家”凑齐三把钥匙的过程,不就是在完成拼图吗?

斯皮尔伯格与玫瑰花蕾斯皮尔伯格有种强烈的“玫瑰花蕾”情结。

就在几天前,斯皮尔伯格接受BBC专访。

主持人问到他职业生涯里获得的最好的电影纪念品是什么,斯导脱口而出,《公民凯恩》里的“玫瑰花蕾”雪橇。

斯皮尔伯格还指出,他在1980年代中期拍卖购得的这件电影道具,曾被他布置在家中,目前放在办公室里。

斯皮尔伯格的记忆存在一点小偏差,他买下“玫瑰花蕾”是在1982年6月10日。

这其实是个值得斯导铭记的日子,第二天《E.T. 外星人》在北美上映。

恰巧《华盛顿邮报》完整记录了这件事,报道标题叫《玫瑰花蕾遗产》。

当时的编辑记者肯定不会想到,这位少年得志、意气风发的天才导演在多年之后会专门为他们这张报纸拍上一部电影。

奥逊·威尔斯拍《公民凯恩》,为了最后那个焚烧的镜头,一共做了三把“玫瑰花蕾”雪橇。

实际拍摄这个镜头时,威尔斯对第二条已经满意,于是就剩下了一把雪橇,后来一直放在RKO的仓库里。

“玫瑰花蕾”参加的是一场纽约苏富比拍卖会。

这把道具雪橇由巴沙木制成,长34英寸(约合84厘米),坐垫为红色,花蕾其实是白色,前期估价在15000到20000美元。

斯皮尔伯格当时在洛杉矶忙《E.T. 》上映的事,没去拍卖现场。

委托人后来接受采访表示,斯导对竞价不设上限,志在必得。

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在《夺宝奇兵2》片场。

斯导的好基友乔治·卢卡斯也很想收这把“玫瑰花蕾”,最终还是被说服了——由斯皮尔伯格参与竞拍并最终持有这件很可能创下纪录的电影道具。

拍卖过程还有点紧张。

德克萨斯石油大亨Lucien Flourney是《公民凯恩》的忠实影迷,参与了多轮竞价,可他预设了心理上限——50000美元。

结果,“玫瑰花蕾”以55000美元的价格拍给了斯皮尔伯格,算上佣金,最终一共是60500美元。

如愿以偿得到“玫瑰花蕾”后,斯皮尔伯格接受采访,他说自己很晚才接触到《公民凯恩》——18岁念大学时才看,可这电影对他影响巨大。

他认为没有任何人会尝试重拍《公民凯恩》,没有人有足够的才能和胆识去亵渎奥逊·威尔斯的创作。

斯导还透露,《夺宝奇兵》的最后一个镜头就是在向《公民凯恩》致敬。

圣物法柜最终被收为国有,工人把它推进一间巨大的仓库,镜头一拉,我们才发现那些数以万计的木箱,或许每个箱子里都贮藏着法柜一样神秘的宝物。

《夺宝奇兵》这和《公民凯恩》结尾清点凯恩遗产的镜头如出一辙,看过电影的都知道,这个场景最终结束在“玫瑰花蕾”的特写上。

斯皮尔伯格承认,这个想法其实来自监制卢卡斯,“我马上告诉他,我知道这是从哪来的”。

《公民凯恩》雪橇到手后,斯皮尔伯格表示,我只想说,这才是电影品质的象征。

“当你看着‘玫瑰花蕾’,你不会想到那些快钱、没完没了的续集和翻拍。

这激励着我在有生之年拍出更好的电影。

”作为好莱坞最大的混蛋,奥逊·威尔斯自然没放过这次蹭热点的机会。

他恶作剧般地告诉媒体,斯导买的其实是个假货,据说这件事让斯非常不爽。

斯皮尔伯格与威尔斯共进午餐之前我写过威尔斯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异常潦倒,在好莱坞根本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作,更不用说什么电影投资了。

1985年10月10日,他在洛杉矶家中突发心脏病去世,死时腿上架着打字机,还在写那些没人投资的电影剧本。

威尔斯去世后多年,他的朋友亨利·雅格洛公开了他们大量的谈话录音,出版了《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一书。

晚年的威尔斯和雅格洛。

威尔斯确实在谈话中提到过斯皮尔伯格,他甚至记不清这位后辈的名字。

当时,威尔斯写了个剧本《大厦将倾》(The Cradle Will Rock),讲自己年轻时在戏剧界的经历,准备拍成电影。

女主角定的正好是斯皮尔伯格的女友艾米·欧文(Amy Irving),她在片中将扮演威尔斯的第一任太太。

“玫瑰花蕾”拍卖过后,威尔斯邀请欧文和斯皮尔伯格到西好莱坞的Ma Maison餐馆一起共进午餐。

艾米·欧文和斯皮尔伯格。

这可能是斯皮尔伯格和威尔斯唯一一次会面。

威尔斯在饭桌上拉下脸来,求斯皮尔伯格帮他的电影募集资金,可斯皮尔伯格则更愿意向他请教关于《公民凯恩》的各种问题。

《大厦将倾》最终还是因为没有投资而流产。

更让威尔斯疑惑的是,斯皮尔伯格当时正在制作电视剧集《惊异传奇》(Amazing Stories),都没有请他去执导一集。

要知道,威尔斯生前最后一份工作是给动画片《变形金刚大电影》里的“宇宙大帝”配音。

《与奥逊·威尔斯共进午餐》里关于斯皮尔伯格的谈话。

按威尔斯女儿的说法,斯皮尔伯格甚至没给那顿午餐买单。

而那一年,他的《E.T. 》北美票房达到3.6亿美元,超过《星球大战》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

后来,有位研究威尔斯的学者以这顿午餐为素材写了个舞台剧本,专门来揶揄吝啬的斯皮尔伯格。

“玫瑰花蕾”到底值多少钱?

不管怎么说,就以前面讲的这些故事来看,斯皮尔伯格手上的这把“玫瑰花蕾”很可能会成为史上最具收藏意义的一件电影道具。

那“玫瑰花蕾”到底能值多少钱呢?

威尔斯的研究者和影迷普遍认为,《公民凯恩》一共制作了四把“玫瑰花蕾”雪橇。

除了焚烧那场戏需要的三把巴沙木雪橇外,剧组还为童年凯恩的戏份制作了一把松木“玫瑰花蕾”。

当然,在威尔斯精心设计的镜头里,你根本看不到雪橇的坐垫,更不用说Rosebud了。

这把松木“玫瑰花蕾”曾于1996年亮相拍卖场,最终以233500美元的价格成交。

其实,市面上还出现过一把很有收藏价值的“玫瑰花蕾”。

这把雪橇并不是RKO为拍摄制作的道具,而是一件1840年代的古董。

《公民凯恩》署名编剧有两位,除了威尔斯,另一位是享有盛誉的纽约剧作家赫尔曼·曼凯维奇(Herman J. Mankiewicz)。

曼凯维奇有很重的酒瘾,威尔斯专门让制作人约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盯着他,以保证剧本能如期完成。

等电影杀青,RKO办了庆祝派对。

豪斯曼和著名编剧本·赫克特(Ben Hecht)一起,送给曼凯维奇一把古董雪橇,印上Rosebud字样以示纪念。

后来,这把雪橇就被称为曼凯维奇的“玫瑰花蕾”。

曼凯维奇后人携“玫瑰花蕾”亮相拍卖会预展。

后来《公民凯恩》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最终只拿到了最佳原创剧本一个奖。

曼凯维奇始终坚称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公民凯恩》剧本,因为强加署名的事,还跟威尔斯彻底翻了脸。

2015年底,曼凯维奇家族决定将这件传家宝拿出来,亮相邦瀚斯的电影拍卖专场。

曼凯维奇的“玫瑰花蕾”最终以149000美元的价格成交,拍卖所得的一部分捐给了编剧公会设立的基金。

而斯皮尔伯格那把“玫瑰花蕾”的价格,就很难估算了。

在BBC的最新采访里,斯导借用印第安纳·琼斯的经典台词“它属于博物馆”,暗示了这件藏品的最终归属——他有意捐献给学院博物馆收藏。

至于斯导个人的“玫瑰花蕾”情结,也许正是他心底那朵从未绽放的Rosebud。

对无所不能的斯皮尔伯格来说,《公民凯恩》可能才是他一生想拍而拍不出来的那种电影。

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高冷门诊部”, 关注请搜highgossip 或扫描二维码

《头号玩家》短评

亲测身边的原著党/游戏迷/电影迷,全程都没有硬,事后毫无怀旧贤者时间,其他玩家也表示没劲。由此可证两点,一是斯大爷本次跪舔宅男失败,二是我认识的人都不是人民币玩家。

8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能拍出这部电影的人的确寥寥无几,倒不是有多难拍,而是各类版权也只有史匹堡这种大拿搞得掂,但融汇了这么多经典符号,其本质上却和当下大量娱乐产品别无二致,所有的元素仅仅是用来展示而缺乏有新意的重组,看不见当年新好莱坞小子们的锐气;当然看梗还是很愉快的,最后一关雅达利居然不玩E.T.啊哈

1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八十年代情结、メカゴジラ、「俺はガンダムで行く」、『I hate myself for loving you』加起来也只能再多给一星,不能更多了。Neta串联生硬,场景缺乏设计感,正反派人物几乎一个都立不住(包括本来应该作为魅力担当的女主角,为什么全然不性感,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的糟糕电影了。

12分钟前
  • 橘 きよあき
  • 较差

游戏宅和影迷的春药!还原《闪灵》那场戏看到要爆炸了!值得去电影院刷十遍!

1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力荐

斯皮尔伯格+欧美经典流行文化元素堆砌,假嗨也好,真爱也罢,很适合让一些人站在鄙视链顶端产生莫名优越感的电影,但生而非游戏玩家,我很抱歉。

17分钟前
  • 清炒黎蒿
  • 还行

彩蛋、梗、3d、VR、所谓情怀,扒开这些非电影元素,这个片还剩下些什么?那现在的观众对电影的诉求是什么?或者他们看电影是否还有一个基本诉求?我就想问那些看完惊呼闪灵梗牛逼的,你们看闪灵正片的时候有这么激动吗?真这么喜欢那有这瞎跟节奏的功夫为啥不再去看一遍闪灵?还有我们通常说电影造梦指的是它作为艺术媒介的本体价值之一,而不是说所谓科幻特效大片或者内容上构建虚拟环境的电影就叫造梦了。我讨厌这个电影,但真正陷入情怀的人我是可以理解,反感的是跟节奏的人。

19分钟前
  • 🌵🌵
  • 很差

人物形象单薄刻板,大东的存在就是为了出高达,修可以直接删掉没影响。经典文化元素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压倒叙事、喧宾夺主,粗暴挪用文化符号的手法让我有种看春晚的错觉。谢里丹这样有才华的年轻演员,近几年又是演X战警又是演这个,总把时间花在这种“谁演都一样”的电影里,不应该啊。

22分钟前
  • 席德
  • 还行

信息量和致敬梗很多的爽片,立意也不错,寓教于乐比起说教更让人印象深刻

23分钟前
  • 吃瓜少年
  • 推荐

两颗星给致敬闪灵那部分了,非常普通的好莱坞爆米花,跟科幻题材八杆子打不着,斯婊在最后果然秉持了他独有的混乱阴暗的世界观,把玩游戏的人和不玩游戏的人两边的屁股都舔了一下。梗有,但全部都是为了商业考量,看不到真正的情怀。

24分钟前
  • 北美短腿长颈鹿
  • 较差

全程:“卧槽!牛逼!哈哈哈!这也行?!燃爆!太帅了!”游戏、动漫、电影,复古流行文化的超级轰趴,梗多的数不过来,如果你是这方面受众,观影就会像嗑药一样爽,整部电影就是个大彩蛋,斯大爷姜还是老的辣啊,不剧透了,预告片展示的只是冰山一角,正片更多的惊喜!为了找梗也要二刷啊

2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人类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想象,救赎被数字日益吞噬的孤独灵魂的,反而是仍旧是这些流行文化图腾,这难道不是最令人伤感的事情吗

31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不出预料不好看。IP堆砌,网上炒作的厉害而已,没一个点能讲深入。剧情老套,故事平淡,叙事无聊,不带脑子都能看。作为科幻片,委婉的说是 创意普通,没有任何突破性的新概念,纯粹新瓶装旧酒,批了层VR的外衣而已,太**无聊和令人失望了,给人一种小学时候看别人玩传奇的感觉,然而并无怀旧之感。

34分钟前
  • .
  • 很差

无聊

37分钟前
  • tlmgt
  • 较差

堆砌再多阿宅彩蛋也不会让你变成好电影啊

40分钟前
  • 我不是R朗U姆M
  • 还行

俗不可耐

44分钟前
  • 赏味Spencer
  • 很差

长久以来,迷影,动漫,游戏,都是小众,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在这里花费时间,付出感情,终于,这一次,斯皮尔伯格跑来告诉你:“我懂你”、“谢谢你玩了我的游戏”。这一句话,安慰了多少人,肯定了多少人啊。这简直是情书了。难怪有人甚至会落泪。

47分钟前
  • 魏小河
  • 推荐

反正觉得设计者太自恋了……反派最后也是莫名其妙不杀了…群主也是看着枪就躲开…游戏本身…搞不懂。这破烂玩意8.8分?再减一分。瞎我狗眼看这个,反派的弱智简直代表了这部电影情节水平的弱智。

52分钟前
  • 知蛛養殖與按摩
  • 较差

太好看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真的全在里面了,2045年你们要是建不出这样的虚拟世界,新年钟声敲响的一刻我立马举枪自杀

54分钟前
  • 力荐

本片所谓的梗其实只是露个面,不应该单靠角色堆砌,让观众暂停识别来得到兴奋,导演没有真正的把宅,流行文化的梗设计到整个游戏里,第三幕的游戏感流失的最严重,完全就是一个电影套路的桥段。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电影中现实世界沦为虚拟世界的配角,缺少刻画,导致27年后没有新科技,仍旧像我们的现代。

55分钟前
  • 纸风筱龙
  • 还行

老斯这次真是玩炸裂了,一部让游戏迷、科幻迷、影迷、动漫粉、电子乐迷燃爆的年度科幻神作,各种梗和彩蛋不刷个两三遍是看不过来的!!(已三刷,嘻嘻)

59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