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开我无法耐心看完的电影,可又不干心没明白影片到底要说什么。
于是看了看影评,又看了看影片,可笑可悲的是孔令学竟然有自己的影子!
是人有病还是这个社会有病!
意气风发的人民教师最后搞成半疯半傻的焦虑症。
和孔乙己同姓,一个因科举而疯,一个相信社会美好而疯!
谨小慎微只想过好自己小日子的老实人,在阴魂不散的小混混跟踪下束手无策,在浴足老板面前那么可悲,朗读来证明自己是人民教师,笑不出的喜剧!
报警有用的话老孔会疯么?
战狼里有句你有不在的时候吧,更何况象征法制的警察是战狼么?
小混混则象征破坏和谐秩序的各种潜在威胁如影随形,比如各种不公压迫和滋扰等等一直在你身后持续的伤害你,法制社会你还没什么办法!
这就不好解决了!
在小混混的滋扰下,老孔焦虑了!
后半段有人说老孔开始有被害妄想症,一种病态一旦进行,不是一下能扭转的,误判隔阂和更深更广的伤害接踵而至是必然的……从学校教育到社会秩序,从希望到结果,春天会来么?
法制还是人治,治谁,教育改革咋改?
春天也许会来……为了不要像老孔那样一身牵挂窝囊的让人透不过气,还是告诉自己学会攥起拳头吧,还会比老孔更糟么?
面对伤害反抗吧,打一下又不是让你杀人!
这部讽刺社会的黑喜剧 闹剧…… 值得欣赏品味一下 ,也许没那么无趣!
片头的朱自清散文朗读只是勾起了回忆 看着看着被老师所感动 当他在足浴店里为表明身份再次朗读春的时候 当周围镜头变换的时候 有点想哭的冲动 没有了散文中的意境 春不是朱自清眼里的那个春 范伟读的依旧声情并茂 听的人却有淡淡的无奈...这篇课文我们都学过 可惜教给学生的美好总要等我们尝遍世间的心酸与无奈才能理解
其实这个电影的故事线很简单,如电影名字所见,主要情节就是红毛阿祥跟踪孔令学,从头到尾就这一件事,甚至没有支线故事。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情节,撑起了整个电影。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憋屈的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都跟我一样,替孔令学憋屈得慌。
故事开头就是孔令学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女同学刘萌带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
矛盾冲突就由孔令学管教刘萌展开。
这也是我看的第一个觉得憋屈的点,刘萌不仅打了孔令学的“脸”,还打了孔令学的脸,这里若是换成其他人,面对这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罚站、单独谈话、请家长该提上日程了。
但孔令学没有,他不仅让刘萌坐下自己继续上课,而且在杨老师反映了刘萌家庭情况——父母离异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之后,为自己对刘萌说出“没教养”这种话感到愧疚,选择不追究刘萌的过错。
甚至连找刘萌谈话这种事,都没有光明正大地要求,而是躲在洗手间佯装洗手等待跟刘萌“偶遇”的时机。
而这,只是憋屈的开始。
刘萌有个在社会上混的男朋友,就是本片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开头提到的阿祥。
阿祥听说刘萌手机被孔令学没收之后就开始跟着孔令学,电影从这里开始切入了正题。
面对阿祥的跟踪,孔令学的做法从头憋屈到尾。
先是不敢接孩子,跟老婆谎称要给学生补课让老婆去接,然后是带着女儿东躲西藏不敢回家,接着为了摆脱阿祥躲进了“按摩店”,最后让老婆带着女儿回娘家住。
甚至于,作为一个老师去寻求黑道大哥的帮助,又是递烟又是给钱又是托黑道大哥请阿祥吃饭。
就这样一个没人放在眼里的混了几年武行出来的发廊小混混,便搞得孔令学的生活鸡飞狗跳。
说到底鸡飞狗跳还是因为自己,从他第一次跟老婆撒谎开始,相信观众跟我一样已经开始替他担心了,事实证明影视作品里的每一次撒谎都会迎来一次翻车。
孔令学憋屈就憋屈在,从始至终他觉得不应该让妻子跟女儿也陷入恐慌之中,于是选择了隐瞒。
塑造好一个小人物不是一件容易事其实近些年的电影中能把小人物塑造好的影片不多,比期塑造一个英雄人物,一个传奇人物,小人物更难以把握,因为他更贴近生活。
过于戏剧化会显得不真实,过于真实有时候故事又会很平。
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是国产片里常见的小人物故事模式。
但这部电影不是。
看过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应该都熟悉契诃夫的风格——内在戏剧性。
这部片子给我类似的感觉,主角是平平无奇的乡镇学校里的语文老师,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做出什么成就,甚至也没遇到什么大的风浪。
影片的开头他在教室里朗读朱自清的《春》,影片的结尾,他依然在朗读朱自清的《春》,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一样,故事似乎没有开始过,也似乎还没有结束。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段寻常故事,却给人带来了深思。
影片结束后,我沉思良久,在现实中又会有多少人活得像孔令学一样?
大概不计其数吧。
先来说说孔令学。
他是个可爱的浪漫的人,他会在圣诞节带着圣诞帽给女儿送糖葫芦,会在妻子生日跟女儿一起给妻子准备惊喜,会享受地读每一篇已经读了可能几百遍的课文。
他是有责任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会理解因为原生家庭而性格怪异的学生,会义无反顾保护妻女。
这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但作为一个塑造成功的小人物他绝不只有优点,他是一个极其敏感多虑的人,阿祥跟他聊女儿,他就害怕暴露女儿所在的学校暴露女儿的长相,不敢去接孩子放学;阿祥跟着他回家,他就害怕阿祥记住他家的位置,故意引阿祥去别的居民楼;阿祥在门里塞纸条,他就觉得门锁是阿祥弄坏的。
其实从始至终,阿祥从未说过要伤害孔令学的妻女,甚至从一开始阿祥就表明了,跟着孔令学只是希望孔令学不要为难刘萌。
而从始至终孔令学都没有明确告诉过阿祥,他并没有为难过刘萌,也不会为难他。
在一开始,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就已经把阿祥看作无所事事的混混,在阿祥第一次提出请求的时候,丢下了一句“幼稚”。
他是一个有书斋气质的文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文人讲话的特点加上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性,就成为了推动情节的东风。
情节中多个深化矛盾冲突的点都源于他说话太含蓄。
其一,他没有直接明确的跟阿祥解释自己从未故意为难刘萌,直接引发了阿祥的跟踪;其二,他对此对妻子隐瞒自己遇到的事情,造成了与妻子之间的隔阂,同样也倒置了自己意外砸伤了妻子;其三,对于突然闯进的“按摩小妹”没有明确的制止她的行为,于是有了后面宾馆老板带人差点群殴他的情节。
“不长嘴”的主角,永远是国产影视剧的特色,对于这种长了嘴,但说了不如不说的主角,观众应该更加着急。
导演也正是利用孔令学性格里的这一特点,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把一个简单故事讲得吸引人是导演的巧思这部片子里充满了戏剧化的巧合,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于“佳构剧”里的情节安排。
首先是孔令学与妻女庆祝完生日回家,恰好邻居喝醉酒开错门,把钥匙断在了锁孔里,又恰好阿祥在门缝里塞了张字条,于是孔令学自然而然地觉得是阿祥故意弄坏了锁威胁他。
其次是双腿不能行动的小女孩被父亲背着下楼,恰好走到了孔令学家门口女孩想上厕所,又恰好女孩儿父亲把拐杖临时放在孔令学家门口的时候孔令学打开了家门,于是孔令学自然而然地觉得他受到了来自阿祥的挑衅。
最后是孔令学没有及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恰好他赶到学校的时候被告知女儿被红色羽绒服的人接走,又恰好妻子当时穿了一件红色羽绒服,于是孔令学又自然而然地觉得是经常穿红羽绒服的阿祥接走了女儿。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但是巧合多了就难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但在这部影片中,孔令学的性格特征刚好弥补了这一缺点,他是个敏感多虑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有丰富想象的文人,所以这时候巧合不像是为了戏剧化而故意为之,更像是因为他的脑补把本不相干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之合理化。
但并不是说这部片子没有瑕疵,就本人的观点来看,整个故事似乎有一点虎头蛇尾,导演是十分擅长通过各种方式制造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中间的一系列巧合和冲突,一直不断地提起观众的兴趣,而这也就显得结尾的突转有些接续不上,好像一个不太成功的欧亨利式结尾。
阿祥的结局并没有交代清楚,而孔令学的结局也仅因为医生一两句话就完成了转变。
整个看起来是仓促的,与前面所说的契诃夫的内在戏剧性的特点有一些违和。
一些你可能错过的隐喻镜头从整体上看这似乎是一部不那么文艺,没什么格调的喜剧电影,但其中依然有很多你可能会忽略的隐喻。
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孔令学用不曾变化的声调朗读着同一篇课文,那么导演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情绪心境的变化?
是服装的变化,开头的刘萌穿的是蓝色的衣服,冷色调,符合她阴郁叛逆的心境,孔令学穿的是笔挺的深色西装,符合他规矩本分认真的教师形象。
而结尾刘萌穿了一件黄色的毛衣,暖色调,孔令学也穿了一件黄色的运动服,导演通过服装造型和颜色的改变使得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人物心境的变化。
孔令学和杨老师的第一次对话,谈到刘萌的家庭情况时,镜头切给了此时正在雪地里独自行走的刘萌,和她身后留下的一串脚印,通过这个镜头,来表现刘萌的处境——孤独。
当孔令学的谎言被妻子拆穿,妻子怀疑她跟杨老师的关系时,孔令学没有解释,妻子带着女儿离开,此时镜头切给了柜子上的鱼缸,鱼缸里是两条死气沉沉的小金鱼,通过这个镜头,导演隐喻了两人关系的不和谐,情绪降到了冰点。
影片中街边卖文玩的大妈出现了两次,大妈卖的装有孔子像写着论语二字的盒子也同样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阿祥刚开始跟踪孔令学的时候,他一边给妻子打着电话一边结果孔子像看了看,随后又递给了大妈,第二次出现时,孔令学在女儿校门口不远处蹲守,看到了穿红色羽绒服的人接女儿放学,此时的孔令学已经没法冷静的思考,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妻子也有一件红色羽绒服,他匆忙把一沓钱塞给大妈,抱起那个盒子跑向校门口,不顾一切砸向那个穿红色羽绒服的人。
盒子摔在地上,里面的孔子像也随之掉了出来。
这两处的对比,既体现了孔令学与妻子关系的微妙变化,矛盾加深,也体现了孔令学心理的变化,孔子是中国文人最好的代表,影片不用其他的文玩却偏偏选用了孔子像和论语,正是为了隐喻孔令学的改变,孔子像掉在了地上隐喻了一向温厚老实的孔老师已经被阿祥的跟踪逼到了疯狂的边缘。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是朱自清的《春》,同样三次出现都有不同的意味。
第一次在影片开头,此时的孔令学是一个儒雅的语文教师,带着文人的浪漫朗读着课文,陶醉其中,他不允许有人错过这样美好的文章。
第二次出现,此时的孔令学陷入了前脚被阿祥下套让按摩小妹“伺候”他后脚被宾馆老板威胁的困境,他朗读起了这篇《春》来证明自己的教师身份,被宾馆老板误以为朱自清也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时,他没有解释只是尴尬一笑,因为不敢让宾馆老板丢了面子。
第三次出现,是在片尾,他依然优雅地朗读着朱自清的《春》,课上有人睡着了,他制止了刘萌叫醒同桌,并脱下自己的外套披了上去,嘴里念着那段文章“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他似乎妥协了,真的任由他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
又有多少人是隐藏的孔令学或许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与中庸思想有关,与中国人骨子里“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关,生活中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更愿意去追求一种平淡安稳的日子。
哪怕有些小摩擦吃点小亏,只要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总倾向于去忍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样的人往往是大亏吃不了小亏吃不断,慢慢的人也就习惯了,甚至安慰自己吃亏是福。
孔令学有中国人身上的这种特点,他会花钱请黑老大吃饭请他帮忙,让阿祥不再跟着他,会掏一千块钱让黑老大请阿祥吃饭和解。
他也认为自己破点财可以免灾。
另一个让我反思的点在医生的那句话,说焦虑的人往往有个特点就是太认真了。
孔令学就是因为太认真了,凭白让自己多了那么多焦虑,如果他根本不在意刘萌上课听音乐,或者不在意刘萌的原生家庭给她的影响,这件事情解决的会很快。
如果他根本不在意一个小混混的尾随,就不会有那么多被害妄想。
往往生活中太精益求精的人就是不如得过且过的人过得快乐。
生活就是这样,和工作不一样,要得过且过才好过,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起来,会给自己徒增许多烦恼。
这部影片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但我相信,好的作品不论过多少年,依然有它的价值。
跟踪孔令学 (2011)6.82011 / 中国大陆 / 喜剧 悬疑 / 张骁 / 范伟 马伊琍
喜欢范伟的,都没什么话语权。
我专门去的,结果影院里空空如也,最终也不过三五个人。
当孔老师为了那个束手无策的时候,在我身后的黑暗中突然有个男低音突然说:文人啊,就是办法少……那是个带着孩子来看的中年或者老年人,时不时地给孩子解释。
理解不了,为什么会带着孩子来看范伟的片子。
我们这些35岁以上的男人,看范伟是追求一种照镜子的感觉,你听说过哪个老男人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时候愿意旁边有个人陪着?
但是这声叹,还是很有力道的。
影片中有好几段,影院里寥寥的这几位都在放肆地笑,我自己感觉有时候笑得牵强,但是过去几天了,偶尔想到,还是要乐。
这是好电影,不能分析,更别剖析,人家的人生,你指指点点的,那个不对这个不行的,不带你这样样式的,孔老师。
末尾和大耳朵有福里面类似,“长征,是播种机……”,这一部是:“山,朗润起来了”,不是范伟念得好,还是朱老师写得好……文人啊,面对这个世界,真的,办法少。
今天把这电影看了,感觉真的挺好。
我非专业人士,但我也知道这是个喜剧。
尽管笑料有点少,但我觉得就像做菜一样,调料放一点就够了,调料多了就特么成腌榨菜了,榨菜能当菜吃吗?
吃多了等着水肿吧片里出现一个1390400,那就是一沈阳号,感觉特别亲近。
所有的事儿就像发生在身边,市场卖鱼的、卖烤地瓜卖糖葫芦的、校门口摆摊卖零食的,还有那杀猪菜东北味儿太浓了。
这么浓的东北味儿出现俩不和谐的地方,所谓的矛盾点?
一个是小混混的名儿,一口东北大碴子味儿非得自称什么阿祥,十足一个南的不能再南的名儿。
从这儿能看出来什么呢?
这小伙赶时髦、好装逼。
跟踪我们彪哥也就图一装逼,对那个刘萌也就是一比比车车的爱,跟踪彪哥也就是他的极限了,他啥也不敢。
孔令学,你怕什么呢?
再来说说孔令学这第二个不和谐的地方,整部电影除了这个孔令学都是典型东北人的性格,大嗓门子、直来直去、最主要的就是看起来不好欺负。
而这个孔令学让那个阿祥穷追不舍、让孩子无辜受难、自己还特么无计可施,十足一软蛋。
你为什么这么软?
你怕?
你怕什么呢?
百无一用是书生啊。
孔令学,年逾不惑,无座驾以代步,无豪屋养妻女。
就特么会背一破课文,摇头晃脑还滋滋有味。
他不怕穷、要不可以出去补课,不怕没老婆、要不当初就跟杨老师结婚了(当然事后还是娶了一个挺不错的媳妇)他不怕得不到什么,他是怕失去得到的东西。
墨守成规、敝帚自珍至极这么一个人。
太认真,太斤斤计较、太不爷们,办事儿磨磨唧唧的。
这都是因为他怕。
他只怕失去已经得到的一切典型一中国小男人。
拿拿不起来,放又放不下。
就会在心里徘徊挣扎,你特么累不累啊?
索性剃个板寸,把该放下的都放下,那美好的明天就会像赶趟儿似的向你奔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明白为什么这部片子在这里评分这么低。
估计是很多人一直以来冲着笑点来看的,但这部影片让他们失望了,笑点不多,不但不多,而且让观众为范伟饰演的角色着急压抑。
想看喜剧的人来错了地方,这部片子并不轻松,那些找乐子的人还是别看为好。
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恰恰是我们身边的悲剧,或许,是我们自己的悲剧。
当一个正直的人陷入别人强加给的麻烦时,110不是最好的依靠,有时候解决问题还得需要自己,需要自己不断的变通,依靠非官方的方式来摆脱麻烦。
这恰恰表明了我们每个人的恐惧,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有可能碰到类似孔老师这样的事情,所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恐惧与不安。
随之,焦虑,再然后就是冷漠。
可以说,这部电影或多或少解释了一些心理现象。
这也是电影的精华所在。
幸好,影片的结尾,孔老师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向糟糕的地方变通,而是变得不那么认真,不那么较真了。
开始穿运动装上课了,估计偶尔也跟体育老师们学习下拳脚功夫。
作为孔老师,他应该感到庆幸,因为他内心是充满希望的,影片结尾,孔老师再次朗诵朱自清的《春》,这次朗诵,明显比影片开头感情丰富的多。
因为他从焦虑中走了出来,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
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变通中充满希望。
这是种让内心充满温暖的希望。
这才是中国现实的写照。
孔令学(老百姓)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被小混混阿祥(恶势力)折磨的不成样子。
他想与阿祥讲和,无效;他想躲避阿祥,无效;他报警,无效。
最终只能寻求非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有效。
不觉得这个流程很眼熟吗?
老百姓找“有关部门”,上访,提案等等手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让某媒体一曝光,某领导一关心就解决了!
不是老百姓不想按正常流程解决问题,问题是按正常的流程能解决问题么?
在中国,只能不走寻常路。
现在老师真TM难做。
上课站在讲台上一看四周,下面的学生一个个都是牛X哄哄的主儿,打游戏的,看小说的,拿p4看电影的,听歌的,睡觉的,唠嗑的,打情骂俏的,玩手机的,听课?搞笑呢你!
这还不是大学生,一水的高中生,还别说,以上的事我自己都百分百干过,还不止一次。
你管他?
你还敢管他,一个个扬了二正的,眼睛不是瞪你就是翻着白眼,一看学生档案,背景爸爸妈妈舅舅叔叔丫的都TM牛X着呢,你还管人家,你不想干啦!
找家长?
家长来学校一句话不问上来就指着你鼻子骂你有没有?!
要么学生就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心理阴暗的让你喘不过气,你敢说他?!
他嘟嘟囔囔的问候你家人你还不敢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让你下不来台,放学之后想找他谈谈人生劝他向善,他鸟都不鸟你,回头就骂你SB,你以为你GTO能治疗人家心理创伤,其实你再说他就拍桌子摔凳子倔哄哄走出去,你拿他有什么辙?!
悲剧。
慢慢你就不管了,只要他不影响你上课,他死不死不是你儿子闺女。
问原因,都他们这帮家长造成的。
做生意的放纵孩子,当官的溺爱孩子,离异的不管孩子,成绩好的心理变态,成绩差的直接摆烂,中等的啥事不管。
考上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要马加爵药家鑫。
老师难做,尤其是你想做个灵魂的工程师。
我从高中就知道我做不来老师,尤其初高中,这帮孩子,太难管。
当老师,软弱了被学生欺负,强硬了自己没有资本,还惹得一身麻烦。
孔令学,一个好人,一个老实人,一个自己都知道自己太软弱的老实人,人到中年,没车没房,日子虽不贫困,中规中矩,就会背个课文摇头晃脑,娶了个不错的老婆,养了个懂事的女儿,一切算是不错。
范伟演这样的小人物算是手拿把掐,驾轻熟路。
可是他经不起吓。
他害怕自己的家庭受到破坏,害怕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所以,被一个装B 的小混混吓出了心理焦虑。
这个小混混,不能不说这个演员演的太棒了,语气,表情,小眼睛,得瑟的样,一口无赖还有点俏皮的东北话,和每个学校都有的那几个小流氓一样,好惹事,好面子,爱装逼,心肠呢,又不是真的那么坏无药可救。
就因为孔令学批评了在学校的刘萌——他自己认为她是自己的女朋友,为了帮“女朋友”要回面子和手机,混混阿祥就在孔令学身后跟踪他,还威胁孔令学,意思要对他女儿不利。
而实际上,他在跟踪孔令学中慢慢了解孔令学,慢慢的对孔令学产生了好感。
孔令学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几次讲道理未果,可笑,和混混哪有道理可讲!
秀才与兵,还说什么。
于是,孔令学每天下班后对阿祥的反跟踪就造成了不少笑料,其中,那个黑社会桑拿店的故事最为经典。
孔令学一看在阿祥身上无法讲道理,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刘萌身上,可是,刘萌根本就不鸟他,他只有在上课时旁敲侧击,于是,本剧最温暖的台词出现了::“我想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的两只手,握着比攥着好”孔令学的家庭是温暖的,虽然他忘记了妻子的生日,但是懂事的孩子告诉了他,他努力的为妻子布置生日晚会,带女儿去滑雪,他对妻子忠诚,对女儿呵护,对家庭负责,所以,他不允许有人来破坏它。
他没有把真相告诉妻子,却不得不用谎言来欺骗家人,屡次的谎言让妻子不安,让家庭关系紧张。
终于,孔令学实在是无法忍受了,他找到了武术界的大哥,而这,却让事情变得更糟······孔令学是个不通世事的人,从他请大哥吃饭就能看出,他买的烟是差的,而且在见面的第二次他又拿出来了,这让人好气又好笑····他没有认真分析过阿祥的人和心理,他没有想到阿祥只不过是一个发廊的低级混混,没有想到阿祥耍无赖但是每次孔令学报警阿祥都跑的最快,没有想到在阿祥每次的跟踪中自己对阿祥的影响·····如果,孔令学要是能好好坐下来和阿祥吃顿饭,也许情况就能变得不一样······影片的结尾有些跳跃,刘萌接受了孔令学,而孔令学也向现实妥协,剪了范德彪的板寸,换了运动服,不是提醒睡着的同学醒来而是为他披上衣服(说实话,当时我以为孔令学学了武术改了性子要以暴制暴给那个睡觉的同学一顿暴打呢),有人认为刘萌有些莫名其妙的接受,我认为那应该是对学生教育方法要改变的体现——对待叛逆不能拧着要顺着去感化·····整个影片中,我都在想如果我是孔令学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面对同学怎么教育学生,如果那个阿祥真是一个水盐不进的大混混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我突然莫名的有了信心。
当老师难,真难,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老师,可依我现在的状况将来要真是做了老师,嘿嘿,那也会是件有趣的事吧。
向鬼冢英吉老师致敬!!
看见有些豆油说,在最后孔老师的课堂上,刘萌对着孔老师笑了,说明她开始对老师的态度有了好转,算是一个比较好的结尾。
可是,孔老师自己呢?
结尾处孔令学拉着校长一起去医院看病,医生诊断是中度焦虑,劝孔老师放松一些。
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般来说呀,患有焦虑的人群,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太认真了。
于是,在孔老师的课堂上,遇到了睡觉的同学,不是叫醒他,而是悄悄地过去给同学披上了大衣。
孔老师是真放松下来了吗?
他这样做了,心里是不是会比之前更愧疚?
大家都说他是一个小人物,是因为他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业绩,也不过在一个文武学校当一个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他讲的好讲的不好,没有人会责怪他,毕竟“又不是一个正规学校”。
可是他会反思自己说话太重,会担心牵连学生而不直接说明自己受到骚扰。
有人说这是懦弱,我说这是善良。
可是现实是越来越多人觉得善良就是懦弱。
孔老师是活的太认真,但是,认真有错吗?
踏实的活着不好吗?
这个世界大家都讲宽容,我们宽容各种各样的与众不同,看到循规蹈矩却怒气不幸,哀其不争。
生活就跟踪着的阿祥一样,不远不近的窥探着孔令学们,调皮的看着他们疑神疑鬼地出丑。
本片的主演、片名和海报都有向搞笑片误导的嫌疑。
其实感觉本片还是蛮有内涵的,往大了说,反映中国传统理念和当今社会的一种冲突,影片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进行深刻的反映。
首先是文,即为师。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却在张贴着这四个大字的教室中,孔老师遭遇到了他的尴尬,也是本片冲突的起源。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完全没有效果,反倒是老师的处处受到了学生的胁迫。
孔老师代表了正统的老师形象,尊崇社会规范,过着清贫的生活。
与之对照的杨老师,拿着工资、赚着外快,生活水平和岗位职务明显高于孔令学。
孔孟之道成了放在地摊上卖的礼品,孔老师最终买了它,却是当成了板砖来拍人。
其次是武,即社会秩序的维持。
孔令学多次以报警来摆脱困境,但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警察,片中却不断的出现,需要依靠“社会上的人”来解决问题。
江湖义气显得比法律来得更有实效。
最后是人,即为人。
通过以往年代以及家教所产生的这些正统的人,该何去何从呢?
答案就是医生所说的:凡事不必太认真。
放下传统对于自己的束缚,顺应社会的现实。
在一个不正统的学校,就不需要一个正统的老师。
年下攻~~!!!!!!
其实还不错,是挺认真、挺真实的一电影,语言也挺幽默的!范伟演的也不错,但是结尾有点牵强,还有就是角色有点太死心眼了,自己逼自己!而且不太能理解主角的怂~ED~7.3分左右~ps:“朱什么清?也是你们学校的?”没文化,真可怕!演刘萌的挺漂亮的~看到了录音麦在地上的影子~
演员选的很到位。最后德彪现身也绝对喷。
颇具玩味,比那些一味恶搞杂烩拼明星的闹片好得多
范伟演的好,其他完蛋,镜头毫无新鲜感而且低略。
无聊
小人物的悲剧,老婆挺踏实的。。。东北人都是黑社会麽。。。
观影体验差
从片头一个还算意气风发的小知识分子,到逐渐回归自己窝囊受气的小人物本色,直到最后以彪哥形象示人,范伟在片中形象的转变暗示着一个正常人怎样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的深渊,而所有的一切均是自己造成的,这不得不说一种黑色幽默。已经不必在夸奖范伟的演技了,反正他天生就是为这种小人物而生的。
要是我,直接抽死丫得。。。
我日啊!!!这尼玛什么结局啊“?!!!!
范伟还是很厉害的 白卉子长得也是不错的 情节也小有趣
我真的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为了他 给三颗!!
拍的不錯,演的也不錯,特別是范偉和小混混,都很出彩,就是鬧不明白,這小混混的動機,莫名其妙突然死心塌地的對一個中年男人那麼感興趣,讓人覺得實在是有點牽強
范伟一人撑起的片子
范伟演得不错,但是这片子到底想反映什么呢?把人逼疯吗?
思考很多,略显啰嗦
一星给伟哥
魔幻题材?
看看还蛮有意思的,就是范伟总是演一样的角色,没有什么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