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由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因筆者沒有觀賞過該齣音樂劇,就暫且不論其改編成功與否但這真的是一部非常非常過癮的音樂電影與其說這是一部音樂電影,我更想稱他為一部很迷人的音樂錄影帶(MV)會這樣說當然有我的原因就拿我最喜歡的音樂電影《Begin Again》來做簡單的說明:一般的音樂電影都是將音樂搭配進電影裡、用音樂來營造當下的氣氛像是Adam Levine的Lost Stars就是一首很成功的電影主題曲,我們聽到這首歌就會想起電影裡的畫面,再加上琅琅上口的旋律,不只讓這部電影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Lost Stars常駐於我們的音樂庫及腦海中但《搖滾芭比》則不同,他是將音樂「融合」在電影之中,他所唱的歌詞就像是台詞,只是再搭配上旋律、並把他唱出來。
而演員的情緒、表情、所有的表演都是完完全全的融入在首首歌曲中。
導演非常巧妙的用「音樂」完整地說完了這個故事!
我想:以「棉花糖與熱可可」這個絕妙的組合,來說明我的感受,或許再恰當不過了!
而貫穿本片的便是“性別認同”,雖然是以此為主軸,但導演卻說的輕輕淡淡,偶爾來一記響亮的耳光將你打醒,但過不久後又讓你繼續深陷在五光十色的樂團表演中或許,Hedwig也是如此吧?
Hedwig是一個為愛變性的搖滾歌手,但他也從此為了留下的那一吋而遺憾的過著日子。
在歷經離婚後的Hedwig,與Tommy組成了兩人樂團、事業有成。
直到在和Tommy親熱的過程中被觸碰到了他那原本為男性的軀體,Tommy因無法接受而離開了Hedwig。
起初,我一直以為是因為Tommy的離去才會讓Hedwig如此的歇斯底理,但越到後來我才發現:其實Hedwig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接受過自己、正視過自己。
他把真正的自己隱藏在歌曲裡,所以在舞台上演唱的Hedwig總是如此的瘋狂、真實,因為只有唱歌的那幾分鐘:才是真正的他直到最後,他終於以真面目示人,一絲不掛的站在Tommy面前,坦承的面對他,也是終於坦承的面對了自己、接受了自己。
那一幕,讓我的眼眶變得模糊。
我想Hedwig就像是柏林圍牆,他的身體在東邊、思想卻在西邊,他的一部份是男人、另一部份是女人,他的意識一部份是自由奔放的,另一部份卻被鎖在自己的軀體裡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是不是也像是一道又一道的柏林圍牆呢?
我們將自己分門別類,卻又發現自己並不完全屬於某一個分類,於是我們焦慮、自卑但你知道嗎?
柏林圍牆在1990年就被拆除了,而我們卻仍然被困在自己的分類中最後,Hedwig坦承的面對了Tommy,他的月亮刺青變成了太陽刺青:是愛愛,讓這一切變得完整:the origin of love另外還是想提一下我在本片很喜歡的片段:穿越衣服後的激情之吻在看這個部分的時候,讓我直接聯想到的是Xavier Dolan在《雙面勞倫斯》中安排的Clothes Rain(衣服雨)當時在看雙面勞倫斯時,我就一直很想知道為什麼是「衣服」,究竟衣服有什麼意涵?
今天在看過搖滾芭比後,我想或許衣服也代表著「親密」吧?
衣服覆蓋了我們的全身、有時也代表著一個人的品味、性格,如果能夠幫所愛的人挑選衣服、甚至是參觀他的衣櫃,或許這對情侶也走到了某一個穩定的階段,才能有這樣的行為而看著Tommy牽著Hedwig的手穿梭在吊掛的衣物之中,時而遮蓋住雙方的臉、時而又從衣物之中看到對方的眼睛,真的很浪漫啊
我是先听OST后看片子。
听的时候掉过一次泪,片子看到最后我却笑了。
他叫Hansel,他小时候爱听美军电台,他和我一样喜欢听Lou Reed和Iggy Pop,他喜欢吃五颜六色的小熊软糖,他遇见了一个承诺要娶他的男人,他为了跟他在一起从男孩变成了不完整的女人,Hansel从此叫做Hedwig。
Hedwig随他的男人一同远走却被抛弃,柏林墙倒塌后他四处为家,他和他产生共鸣,他开始另一段爱情,他再度被弃而不顾因为他无法接受他的性别,他夺走了他的歌而且成了名,他开始报复,他执拗地唱歌,疯狂而扭曲……只是有些离开再也回不来。
手术的切除不能复原,一英寸横亘在沟壑之间,无论男女都无法逾越。
柏林墙很荒芜,阳光下的断壁残垣,没有树却布满弹坑的路。
天空很大但没有云,看得清楚却依然让人恐惧。
年轻时在柏林墙周围的弹坑里赤裸着晒太阳的他,手术失败后变得既男又女却非男非女的他,和韩国女人们组乐队在餐馆演奏的他,结成正式乐队开始巡演的他,或者他们。
在酒吧里和看客们厮打在一起的他们……Hedwig环顾四周,他的表情有一点酸楚。
那首《The Origin of Love》毫无疑问是全片的点题曲,不晓得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对它一听钟情。
歌词典故取自柏拉图的《飨宴篇》,这里不累述,这个故事唯美地诠释了做爱的缘由,以及人与人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恋的原因。
Hedwig的右腰侧有一个一分为二的小小刺青,象征着阴和阳。
在The Origin of Love的音乐声中刺青活动起来,用小动画的形式演绎出歌词中的种种神话场景,“比北野武在他的片子里搬上自己的画还要空灵(张辛欣, 2007)”。
或许我们真的曾是各种天体的子民,在阴阳混沌的年代于罡风和乱云之上建立起没有爱的乌托邦,神和人为彼此上妆,后来祖先们被一分为二,流出的血液却有着同样的温度,相互思念相互找寻。
但爱情和音乐谁比谁宽容?
两个人相爱,原本就不需要局限在性别条件下。
相同的喜好和理想能让人与人产生共鸣甚至情感,情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Tommy的虹膜澄清眼神深邃,他是没有担当的少年,是年轻的基督教徒,没有勇气面对Hedwig的变性身份。
圣经到底没有为他开出鲜花。
可Hedwig既是亚当又是夏娃,造物主把他抛到一个需要竭尽全力生存的境地,前后左右都是海市蜃楼。
就在乐队成员间出现分歧,Hedwig拮据到走上街头和妓女抢生意的时候,Tommy回来了。
他们开一辆车唱一首歌出一起车祸,他懦弱到不敢承认他认识他,即使他们曾经爱得刻骨。
最后的最后,到底谁才是那个念念不忘的人?
张扬而隐忍的歌声,挑逗的肢体语言,霸道的,无助的,不甘的,酸楚的,却没有绝望,或者说我相信他从未绝望。
无论是开场时冶艳到夸张的妆容还是结尾时赤裸着不施粉黛,Hedwig自始至终都是他自己。
意外出名后的那场演出上,Hedwig砸了吉他砸了设备撕扯了自己,过往画面铺天盖地涌过来,伤口炸开,没有眼泪但是撕心裂肺。
“When you've got no other choice,you know you can follow my voice through the dark turns and noise of this wicked little town.(若是你别无选择,你可以跟着我的歌声穿过这个邪恶小镇里黑暗的巷子,远离喧嚣。
)”当Tommy唱起Wicked Little Town,我和Hedwig一起被打动了。
所有的痛苦与不甘全都褪成浮光掠影散落身后,Hedwig终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哭了。
眼泪冲刷掉滴水不漏的伪装,泪光里等待拯救的脸已然多年。
已经过了在梦想泥浆里打滚的年纪,于是长时间地听一张专辑,或是对一个乐队固执和钟爱,于是把着手里的东西反复抚摩和疼爱,喜欢被自己所熟悉的气氛包围,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
而Hedwig永远拥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向世人剖析自己的过往,不污秽不虚伪,在看客的不屑中也依然笑着唱歌,受挫了也能蹒跚着继续走下去,看似是偏执狂的执拗报复,也曾因为筋疲力尽和无能为力感到委屈,却有着草根般的无所畏惧。
只这一点就让我近乎羡慕地欣赏他。
是他教会我,哪怕一无所有也可以挑战全世界。
赞一下集编、导、演、唱于一身的John Cammern Mitchell,“出卖相,出卖色,出卖自歌自舞(张辛欣, 2007)”,全才到让我惊叹。
再赞一下片子原声。
John Mitchell的片子我只看过两部,但OST都像神作一样动人。
镜头的最后Hedwig赤裸着渐行渐远,直到融进这个世界的黑夜,似乎一切紫陌红尘人间烟火都与他再无瓜葛。
Goodbye,the wicked little town。
腰上破碎的刺青终于合二为一。
John Cameron Mitchell太牛了👍👍👍写得好+导得好+演得好+唱得好+长得美=惊为天人!
🎸海德薇格的遭遇很是让人心疼,从童年到中年,从亲情到爱情,堪称悲惨世界!
但他从未向生活妥协,他将摇滚当作刺向操蛋世界的一把利器,代表理想、自由、美好、希望和冲破现实的巨大勇气。
🎸三个负心汉,一个沉迷他的身体,一个沉迷他的才华,一个沉迷他的美色,却都不是真心待他接纳他,令人扼腕叹息……美得不可方物的尤物居然落得如此境遇,妈的渣男不爱滚远点,换我来!
转念想想2020年的如今,不依然有大量的愚昧无知者将偏见奉为金科玉律吗?
可悲,可叹,更可恶!
🎸影片的结尾,海德薇格撕掉身上的裙子,丢掉假胸,象征着挣脱一切束缚,面对真实的自己,直面操蛋的生活。
作为观众的我长舒一口气,并由衷的感叹:真好❤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直面操蛋生活的勇气!
为什么我不能变得完整?
为什么找不到另一个我?
我疯狂的渴望着什么,另一个我的出现消解我的孤独,我渴望达到至高的状态,希望生命充盈我的全身。
为什么摇滚这么有力量?
唱摇滚的人却如此痛苦?
生命疯狂的向上生长,却因为遭遇不断地被打压,我的心就像柏林一样一分为二,一半自由,一半规训。
自由的那部分渴望一种保护让我重拾对成长不确定的安定,规训的那半部分又渴望遇见无上的自由。
但我自知我的懦弱,我承担不了绝对的自由,没法应对无条件的放纵,可偏偏我又不能忍受枷在身上的规训。
也许音乐真的能救人,在酒醉的时候唱出自己的郁结,歌唱像是个祭祀仪式,我手舞足蹈地放纵着,一边祈求上天,一边安定自己的内心。
歌曲结束,电影散场,还是依旧要面对内心的郁结和社会的压力,但幸好从别人那里偷来一点点力量,我好像一点点地感觉到了重生。
看《摇滚芭比》是个偶然。
有一天闲着无聊翻找电影公众号历史记录的时候看到了简介,觉得似乎有些意思就去翻了资源。
不知为何刚开始找的时候挺困难的,后来却发现这资源也不太难找,如果看完这篇推文你有兴趣,那么于你可能也是福音。
这部电影里有两条线,现实生活是一条线,回忆是一条线。
Hansel的人生绝对是坎坷的。
生在二战结束后的东德,高大的柏林墙隔绝了他与另外一个文化的接触。
然而,他却生而对那彼端的文化充满了憧憬。
母亲赶走了父亲,拒绝耶稣的信仰,因为希特勒教会她们“绝对的权力就是腐败”。
Hansel自小最爱美国电台里自由奔放的摇滚乐且对此极具天赋和梦想却不得母亲支持。
在学校里宣扬摇滚乐精神却被赶出学校,并在那一天里,柏林墙边,遇见了那个改变了他一生的男人——美国大兵Luther。
Luther惊讶于拥有美貌的Hansel竟是个男孩的事实,但却并没有妨碍他爱上Hansel。
而Hansel也沉迷于Luther带来的五颜六色的小熊橡皮糖,跟只有一种色彩的东德产小熊橡皮糖不一样。
那是另一种文化的诱惑,是Hansel对于自由和梦想的向往。
坠入爱河的Hansel决定和Luther一起逃离东德前往美国。
然而Luther不满足于简单的变装,他希望Hansel可以变成一个“真正的女人”。
于是Hansel接受了变性手术。
哪曾想,手术居然失败了。
于是Hansel变成一个男不男,女不女的生物。
可他最终戴上了发套,成为了“女人”Hedwig,跟着Luther踏上了美国堪萨斯章克申城的土地,却在不久后遭到了抛弃,孑然一人,异国异城,孤苦无依。
此后,他为了自己的梦想,开始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开始挣扎,尝试各种方式逐梦摇滚。
Hansel在摇滚音乐上的天赋真是无与伦比。
他的每一首歌都在讲述一个故事,一个理念,一个梦想。
在歌词里你可以发现他的人生经历,也可以体会到他对于这些经历的感受。
而由心而发的音乐,往往就是最感人的音乐。
改名Hedwig后,Hansel组成了一支摇滚乐队,名为“the Angry Inch”。
残缺的男性象征,母亲泥塑的假胸,变性手术的失败带来的痛苦是永久的。
The Angry Ich也因此成了乐队的名字。
这个名字实际上也代表他痛苦人生的来源。
舞台上的Hedwig唱着热闹狂热的摇滚,口中的歌词却是他无尽寂寞悲凉的内心。
Hansel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几乎都是男人。
除了Luther,另一个在生命里刻下深刻印记的就是Tommy了。
初识时,Tommy只是一个单纯的对摇滚乐有着热爱的少年。
相比之下,Hansel则历经人生沧桑且对摇滚爱到深入骨髓。
Hansel历尽艰难与韩国军官的妻子们组起的乐团的表演虽然粗糙,但是Hansel的音乐却打动了Tommy,于是,Hansel成了Tommy的音乐导师,同时也是情感上的伴侣。
Hansel对Tommy付出极大,Tommy既是他的情感寄托也是他的音乐伴侣,而这两者,都是Hansel在风雨漂泊的生活之后极其需要的,他的感情投入可想而知。
也因此当被背叛时,内心的痛苦也是巨大的。
影片中,Hedwig的目标都是希望带着the Angry Inch去找Tommy要个说法,由此可窥一二。
后来,他们重逢了,在一条寻找妓女的巷道里。
再次相见的两人默契仍在,性格却依然迥异。
其实我相信Tommy也是爱着Hedwig的,但是他的内心又是矛盾的。
最后的时候,Tommy和恢复男儿扮相的Hansel赤裸相对,Tommy对着Hansel唱wicked little town的时候,给我一种很强烈的感觉他只是一个不知道怎么去爱的男孩,但是他确实是关心着Hansel的,不觉动容。
Hansel大腿上有一个刺青,片头的时候,那是个一分为二的圆月,(这也是个有故事的刺青,但我觉得这个故事要去看那个动画,去听那首歌才更有感觉,所以这里我就不多讲了)但是到影片结尾的时候,那个刺青经过挣扎之后又合二为一完整地出现在Hansel大腿上,这大概也意味着Hansel已经放下对过去生活的执念,放下了对坎坷生活和逐梦之路的埋怨,挣脱了自己心中的那把枷锁,决心重新面对新的人生了吧。
其实Hasel只是一个想拥有爱和自由的人,却不得不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包括他的尊严,他的心,他的身体象征……所以看到这里,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我想大概是替Hansel的坎坷经历叹息,却又为他的放下感到释然吧。
片名想想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
英文名叫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但是这部电影有两个中文译名,一个叫《妖型乐与怒》,一个叫《摇滚芭比》。
一开始是叫《妖型乐与怒》,也是有趣。
从身份以及扮相上来看,Hedwig确实是个妖型,浓厚的妆容,厚重的眼影,妖冶的红唇,夸张的发型,绝对是个特立独行的“妖型”人物,从意思上看应该是乐(le)与怒,但是从影片内容上看却更像是乐(yue)与怒。
Hansel的音乐还有他内心因为放不下执念而一直抱着的愤怒心理。
但是我个人更喜欢《摇滚芭比》,简单顺口是一,其次是Hansel的造型其实就是个芭比,是一个机械而执着地唱着摇滚,用摇滚表达自己的精致的人。
他火热而矛盾的内心,深深地隐藏在精致的芭比装扮下,无从得知。
远在地球还是扁的时代 云是人造的山高得直抵云霄 有时比天还要高地球上出现的人像个大桶 有两对臂 有两对腿从一个大头凸出两张面孔 于是他们可以四处张望可以一面阅读,一面谈话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爱 当时还没有出现爱的根源当时有三种性别一个像两个男人 背对背黏在一起 他们叫太阳之子跟他们外型差不多的是大地之女她们像两个女子合二为一然后是月亮的子女 像叉和羹的合体他们一半是太阳,一半是大地 一半是女,一半是男诸神对我们的力量与不羁愈来愈忌惮雷神说:我要用锤头锤死他们 像我锤死巨人一样不过电神说:让我出手吧 我要用剪刀似的电光剪下去 像我剪断鲸鱼的腿一样 像我把恐龙剪成蜥蜴一样然后他抓起电光 笑着说:我要从正中把他们一分为二于是天上乌云遍布云团变成火球 火球化为电光 从天上劈下来 像闪亮的刀锋一插 插入太阳之子肉体中然后是月亮,然后是大地某位印度神把伤口缝合成一个洞 插入我们的肚中用来题型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奥西里斯与尼罗河诸神大师法力 召来飓风 吹散我们 呼风唤雨 卷起巨浪 冲走我们假如我们不听话 会再斩我们 斩得我们剩下一条脚拐着走 一只眼去看东西上次见到你的时候 我们刚刚一分为二你在望着我 我也在望着你你对我来说 既熟悉又陌生你脸上有血 我眼中有血不过从你的神情 我确信,你灵魂深处的苦楚 也是我灵魂深处的苦楚那种直插心脏 贯穿心脏的苦楚 我们称之为爱我们相拥相抱 设法合二为一那是个又冷又黑的晚上 是许久之前的事朱比特强壮的手 塑造的悲剧我们就这样变成孤独的两脚动物那就是爱的根源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标题一向是我入坑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直译是“海德薇和愤怒的英寸”,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事先还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除了“爱情”和“摇滚”,它还有“变性”这个关键词——于是我马上点开了正片。
虽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许多牵扯到“性”的话题仍透着一股浓厚的“禁忌”气息。
而我不得不得说,沾染了“禁忌”色彩的作品真他妈诱人。
首先是电影的拍摄手法。
因为时间跨度的问题,电影中大量地运用了倒叙式蒙太奇——先从"Angry Inch"的某一次日常演出切入,交代了主角Hedwig的身份和生存环境:一个自称“来自东柏林的、身材窈窕的大娘炮”的变性人,在一个只能在小餐馆演出的、没什么名气的乐队里担任主唱,同时作为一个“举世不顾”的曲作家,正在起诉由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剽窃了自己作品的“摇滚偶像”,而胜诉的风向明显并不向着他……伴随着开场那段夺人耳目的摇滚演奏,席卷而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将人冲击得几乎晕头转向——随后镜头一转,在昏暗的光线下,万籁俱寂的时刻,Hedwig的声音作为旁白响起,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世:他的父亲是一个美国大兵,在Hedwig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侵犯了他;他的母亲是一个东德女人,赶走了他变态的父亲,之后一直跟他睡在同一张床上直到26岁……然后风格迥异的音乐再度响起,又是一次现场演奏,中途还穿插了一段段画风奇特的动画。
那些如同出自孩童之手般稚嫩而又毫无拘束的笔触和作者精心打磨出来的的歌词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正当人惊诧于站在音乐艺术面前的Hedwig竟是如此毫无保留的纯洁和赤诚之时,随之而来的又是他甩不脱的回忆——整部电影几乎就是在乐队演奏和Hedwig对往事的回忆之间反复穿插,这种手法不仅没有造成视听混乱,反而无比生动地描绘出了Hedwig如何由一个渴望自由的摇滚少年Hansel,在世界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长成了现在这个胯间仅剩一英寸、与社会世俗格格不入的浮世畸零人的进化图谱。
他的欢欣与无奈,他的彷徨与坚强,还有他那从未因岁月蹉跎而有分毫改变的、真诚对待自己的倔强,牢牢地掌住了观众的心。
其次是造型和色调。
仿佛为了顺应摇滚深入人心的那种如火山喷发、雷霆震响的印象,影片就连开头的字幕动画都是充满娱乐性的张扬色彩。
"Angry Inch"的成员基本都是造型乖张,而主角Hedwig自不必说,假发、妆容、服饰,从头到脚都彰显着浮夸和另类,仿佛一颗燃烧自我生命的火种那样不甘黯淡——这或许也是他对自己的遭遇和这个世界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
而Hedwig的回忆却是充满着悲伤的冷色调,那段压抑而忧郁的过去,仿佛他小时候吃惯了的那种寡淡无味的小熊软糖。
电影的主色调基本就是昏黄和灰蓝,阴沉沉的光线压下来,无声地诉说着Hedwig的命途多舛。
最后是演员。
妈的,看电影看了十几年,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才叫货真价实的全才,“自编自导自唱自演”没一样落下的。
JCM的声线丰满动人,对台词和表演力度的把控恰如其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念旁白时流露的那种的叙事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非常自然和谐(有些台词还整段整段的押韵真是要了人命了);许多镜头也是敢想敢拍,无拘无束,让人感到“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
对于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这部作品,我想说用“惊艳”这个词来形容真不过分,它在形式上糅合了戏、乐、动画、服装和造型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摇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性别认同文化,是一场饕餮盛宴,也是一次成功的电影试验。
在开头我说"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这个标题作为片名没头没脑,现在回过头来,“Hedig”和“the Angry Inch”其实就是电影最重要的两条线索:“Hedwig”意指“Head Wig"(假发)。
Hedwig第一次戴上假发是为了变装成女人,如此才能与他的爱人结婚、到柏林墙的那头去寻找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为此他还付出了承受变性手术的代价;可变性手术失败了,那仅存的一英寸成了他不男不女的证明,但他没有因此崩溃,因为他终于和他的爱人抵达到了墙的另一头;可他的爱人不久便抛下他走了,这时Hedwig戴上了一头夸张的假发,开始组建乐队,用他热爱的摇滚来宣泄自己难以纾解的情绪,这段时期他遇见了他的第二个爱人,Tommy,他被Hedwig的独特和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所吸引,Hedwig没有因过去的挫折筑起心防,坦然与Tommy相爱,可结果Tommy也只是个怯懦的凡人,他在触碰到Hedwig的那一英寸时退缩了,面对Hedwig的质问与责难,他只会找蹩脚的借口逃离而不肯正视现实——埋藏在Hedwig心底的怒火终于如同不可遏制的火山熔岩一般喷发了。
胯下的一英寸是他精神上永远的伤痛,是他这辈子都无法摆脱的枷锁,仿佛一个烙印在了他灵魂深处的笑话——这要换了一般人可能会绝望至死吧,但Hedwig的举动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他组建了新的摇滚乐队,乐队名干脆就叫“Angry Inch”,大胆直白得仿佛在向世间的偏见宣战似的。
他在自己的歌里毫不掩饰地抒发来自“一英寸”对这个庸庸世俗的愤怒和嘲笑。
他甚至还由自己出发,在音乐中探讨自我、性别和爱等永恒的主题,落落大方、问心无愧,诚如是。
电影的最后,Hedwig摘去了假发,卸去了一身浮华,裸身沐浴在夜晚的月光中,仿佛又重新变回了当初那个在东柏林的废墟上晒太阳的少年——但失去了的终究无法挽回,他不过是跟自己达成了和解。
他将继续穿行在茫茫的黑夜中,嘴里哼唱着“Do-do-Do”,一往无前。
一如他当初写下的那句歌词:And I ain't never, I never turning back.
日本朋友masakingさん推荐的电影,非常好看!
看得我怒气值max。。。
hedwig在贫民窟长大,见识短浅内心美好,被美国大兵欺骗,没自己好好决定就因为大兵说“要获得新生活就得付出代价”,做手术去掉了生殖器。
(大兵没有给他提供好的生活,他们还住在车厢里,后面还出轨背叛了他)后来hedwig在街头穷困潦倒卖春卖艺,认识了tommy,这段真的让我气死了,hedwig真的内心很美好,一些喜欢就让他乐于付出,教tommy摇滚,手把手教音乐,而tommy一直白嫖,首先他家庭条件很不错,看他情绪都很被父母左右,而且想学吉他他爸马上给他买了很贵的电吉他🎸,而他没有给hedwig付出任何物质帮助,并且从不吻hedwig,不只是他不认同hedwig而且他厌恶看不起hedwig,又很怕失去这块馅饼。。
后面就偷hedwig的歌出了名堂,真的不要太恶心了,他还说自己爱hedwig,之后车祸了还不是疯狂撇清关系,不要太恶心好吧,说实话这种人真的该被唾沫星子给淹死,就真的不要信任这种男的,令人作呕!
乐队的黑发鼓手,还有那个律师,提供的帮助少之又少,这两个人全把希望寄托在hedwig身上。。。
大家有注意到的话,hedwig其实一直都住在车里,晒衣服也永远在车里,居无定所。。。
在古希腊时期,男性之爱被认为是精神之爱,而得到极高的推崇。
那时的人们认为,异性之间只有低级的生殖和繁衍。
当然,女性之间也可以是精神之爱,女同性恋lesbian一词便是源自于女诗人萨福(Sappho)所住的岛的名字Lesbos。
直到基督教以后,才开始有对同性恋的排斥。
《摇滚芭比》的主角是一位变性失败的摇滚歌手。
电影讲述关于爱的故事,与柏拉图的对话《会饮》之主题异曲同工。
在电影中,主角有一首名为《爱的起源(Origin of love)》的代表作:“当地球仍是平地,当大火组成云朵,当山峰直冲云霄,有时甚至更高,人们在大陆上漫步,如同旋转的圆桶。
他们有四双手,他们有四条腿,他们巨大的头颅上有两张面孔,所以他们可以观察八方,他们可以一边言语,一边阅读。
他们对爱一无所知,那是在爱还未起源之前。
” 这正是《会饮》中阿里斯托芬讲述的故事。
最初,人类有三个性别:太阳之子(男人)、大地之子(女人)、月亮之子(阴阳人),他们有两个头、四条胳膊、四条腿,两对生殖器。
后来,人类企图同神灵比高低,打开通天之路和诸神交战,而被宙斯劈成两半,变成了只有两种性别的两条腿的人。
这实际讲述了爱的起源。
最初,人们还没有被劈开,十分快乐幸福。
人的力量无比强大,奔跑起来非常得快(圆形是滚动最快的),几乎可以和神抗衡。
人的生殖不需要男女交媾,而是通过产卵,埋在土里,像蝉一样孵化成人。
这时候人们没有爱,不需要爱,也没有罪。
后来,人们妄图攻击神,作为惩罚,被宙斯劈成两半。
被劈开之后,人们满是伤口,这一半想念那一半,常常互相拥抱着不放手,渴望重新回到原来的整体。
这时,人们有了爱。
由大地之子被劈开的男人眷恋女人,由太阳之子被劈开的男人眷恋男人,由大地之子被劈开的女人眷恋女人。
由于人们抱在一起,什么事情都不做,生育也忘了,一个一个慢慢死去。
“上一次我见到你,我们刚被分离。
你注视着我,我凝望着你。
你带着熟悉的感觉,但是我无法认出你,因为你脸上有血,我眼里有血。
但我可以发誓,从你的表情我明白。
我们灵魂所经受的痛楚是如此相似,那是我们被分离时的切心之痛,我们把这叫做爱。
” 宙斯生了慈悲心,让阿波罗给人类做了一些手术,缝合伤口,将人的生殖器移到前面,使其可以繁衍,人们由此开始生活。
这种安排是一种折衷方式。
男人和女者抱着相配合可以生育,而“如果抱着相互配合的是男人和男人,至少也可以平息情绪,让心里轻松一下,好去从事人生的正常工作。
”人们最终得到的,也只是爱欲的缓解而已。
人类因为犯了罪,从而产生了爱,又饱受爱的折磨。
我们每人都只是人的一半,即使拥抱在一起,也无法恢复最初的整体,只有孤独永存。
回到歌中所唱的:“那是在一个寒冷的深夜,很久很久以前,一只象征爱情的大手造成了我们的悲剧,我们变成了孤独的两腿动物,这便是爱的起源。
”
于是乎在距离在豆瓣上面第一次标记这部剧之后时隔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终于的终于完完整整的从头到尾一分一秒不差不漏(可谓是十万分之)严肃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由鬼才JCM自导自演的LGBTQ🏳️🌈transgender题材百老汇broadway正统歌舞音乐剧,可以说是officially off personal list了吧 check ✓(。
我想说的是其实个人异常欣赏以及喜爱影片当中妈妈和童年时期的小汉瑟尔的那段对话:“耶稣总是语出惊人。
” “再也不要提起那个名字!
” “可是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
” “希特勒也同样是的。
” “呃?
” “绝对的权利带来腐朽,所以我的儿子,做个平凡人并没有什么不好 (‘Better to be powerless, my son.’)”,随后尚且年幼的小汉瑟尔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到:“是的!
” yep, that is the simple TRUTH right there, it is just simply okay to be powerless, hun. 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承认自己的平凡平庸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尽量去做个不怎么显眼的普通人,拥有无比简单纯粹的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妈妈是具有一定量的人生经验的过来人,同样也是属于我最喜欢的atheist群体成员之一。
;p 虽然剧中并没有具体过多的运用不同的镜头手法表现/展现出来(除了把当初依旧年少的小汉瑟尔他爸赶出家门的那个flashback镜头表现)但是大致可以依稀模糊的猜想/推测的到,汉瑟尔的生母在其自身的人生当中应该经历过相对来说较为多的挫折打击以及较为痛苦的历练经历和磨难(跟当时东西德柏林墙🧱树立起来,被迫生活在前东德 —— 那整体社会主义文化阴沉压抑保守老旧默守陈规的社会环境氛围肯定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隐形/显性关系)最终导致她走上了无信仰主义者的道路(或许也是有受先天原生家庭影响的可能性)所以,when faith in religion cannot truly bring salvation, 当信仰无法真正带来救赎时,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选择去当一个realist现实主义者并且只依靠并且相信来源于自己个人自身的女性/女权主义力量/feminist power可能是唯一能让自我以及本我真正尚感受的到些许慰藉和安适的选择吧,叹 —— “What good’s religion / When it’s each other we despise?” - 『Sleeping With Ghosts』by the brit-pop legend band of Placebo. 欣赏敬佩的同时也无比心疼着主角Hedwig那似乎像是与生俱来天生自带的坚强与倔强。
某天傍晚在bar里面有短暂的一幕令人随后印象/观感万分深刻,当看到有个明显歧视同志与trans群体的大叔路人甲站起来边鄙夷的用手指指着Hedwig边怒吼大声喊叫“Faggot!”然后被Hedwig的另外一位女变性人trans bandmate厉颜喝退的时候也是无比心酸了吧。
来自于所谓的“平凡小人物”的人生,所有所遭遇和面对的境遇和情况都似乎感觉像是自己一个人独自孤零零的在泥沼或沼泽之中奋力拼搏或挣扎的状态,只偶尔零星有来自于同伴/同类者和近似于被社会所不容和不齿的所谓“边缘人”群体的支持/支援与帮助。
于是在此莫名联想到了曼森的那句歌词:“We are the nobodies / Wanna be somebodies.” - 『The Nobodies』。
在这个世界/社会上面千千万万个类似于像Hedwig这样近似于社会边缘化的存在,拼命努力几乎要穷尽/耗尽了一生的气力似的在专属于自己的特长舞台上面卖力表演,像是似乎只有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证明自己存活在这荒诞人世上面没白活/没白走一遭的精神价值内涵,以此寻求/探究究极/终极的个人存在感或者是来自于社会上不同阶级的他者们的认可以及肯定(不过如若仔细观察的话,独属于Hedwig的境况则可能有所不同,她/他选择在自己喜爱的stage上面尽情表演的心理状态我想其实更偏向于受真实的自我归属/认同感还有自我满足self-satisfaction的兴趣爱好和努力寻求让自己仍旧能够继续在这个世界上面好好继续存活下去的自我价值感而不至于沦落到最终选择用某些悲惨极端方式一手了结/了断生命的本能本质上面的精神动力来源的驱使,而绝非原始/传统意义上面俗世凡尘上的人们所经常去过度关注并且追求/追逐的所谓金钱抑或是权力 (neither money nor power),在酒吧和饭店里面赚钱维持生计可能对于Hedwig来说还只不过是属于次要目的的范围/范畴,对于她/他来说在这一场人生旅程/路途的当中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purpose和main goal可能还是就个人灵魂上面真正充实的total spiritual enrichment & according fullfillment为主要/首要目的,这点是母庸质疑并且显而易见的,也是一个能被称之为所谓“真正的艺术家”🎵自身所能够拥有的灵魂追求之至高境界)。
But still, 话锋在此一转,就像汉瑟尔的生母所说的,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抑或只不过是一届默默无闻终归被世人所遗忘的无名小卒又究竟到底能怎么样呢?
受人忽视与忽略的所谓“普通平凡者”的人生,难道就不会有一番别样的幸福和风味吗?
(虽然也往往会同时伴随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较为多的别样的苦涩/苦楚/酸涩与艰辛就是了,but anyways, not a single way of life is absolutely & totally 100% perfect to the core no matter what we do or how hard we try though, that would just simply be an utmost unrealistic and impossible mission to achieve right there, the harsh fact & truth is, that every sort of life style would have its own unique type of difficulti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et within itself, sigh) 我想这是在这里所值得我们所有人引发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 (deep-thought-provocation process)。
P.S.: 在此真的不得不说/不得不提的是,汤米长得真的好像Placebo的妖孽主唱Brian Molko啊啊,各个角度和轮廓看上去都是好不好,搞得我在此观影过程当中总是持续不停接连不断的跳戏,不知不觉不自觉代入这其实是专属于Brian独家的爱恨情仇音乐舞台剧故事剧本 XD(刚看到一篇影评某人说觉得饰演主角Hedwig的编剧兼主演John Cameron Mitchell像Brian,但是个人在此却认为汤米更像有木有,只不过是发色不一样的问题而已,毕竟一个黑发一个棕发,不过在舞台上面尽情演唱表演发挥时候认真的神情/神态样子却几乎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还有,这部剧其实在各方面简直都十分天鹅绒金矿了的既视感了有木有啊摔(虽然那部我也暂时还没有来得及去真正看过,但是依然,曾经拜读过大量的影评以及剧透,知道以及大致了解电影/影片本身的相关大概方面/方向上所陈述的内容以及剧情情节概要嘻嘻) 以上。
📝- Fin -
Queer Classic- -Incredible Mitchell!
对摇滚无感,浅薄地认为好适合livehouse演出啊。中文译名不如英文直译。
❶回忆part太会拍了太会拍了太会拍了太会拍了,东德童年、公厕音乐节、糖果比喻、摸雕分手几节理应反复誊写直至倒背如流。❷可惜了,和天才的前七十分钟相比,最后两首歌实在不太够劲儿,但是whatever,上头了还是。
男扮女装小蛮腰小屁股大骨架的妖冶狂躁骚情直接让我把看了什么故事都甩脑后;还记得《爱的起源》
很不喜欢这一类的
每一首歌都非常好,作为一个音乐片它的类型元素是满足了,但是在叙事方面太过随意,有好的场景,却无法自然的连接并且跟剧情结合起来,导致形式大于内容。
John Cameron Mitchell太有才了!!!
音乐不错,变装题材抢眼,可作为电影没看完,主演牛逼
烂片
小猪同学还挺粉嫩的!
我们生活的过去是条颠簸流离的船。
To be free, one has to give a little part of oneself
觉得不如天鹅绒金矿
【25/063】这部完美的诠释了为什么我会对Rock and roll着迷,我理解的摇滚精神都在里面一览无余。很喜欢第一段回忆转场时用动画做的处理,两条故事线的插叙讲的很完整,用歌来串起Hedwig的前半生。尤其喜欢The Origin of Love,从歌词到演绎的全部,将人的诞生再一次的颠覆,我觉得是最理想主义的一个版本。当唱到Six inches forward and five inches back台下男观众做出鄙视反应,乐手们冲下台与他们殴打作一团的时候还是很触动到我。没有像海因斯那样含沙射影摇滚野史的混乱关系作噱头,加上一堆故弄玄虚所谓叙事技巧来炫技,JCM而是直接将Lou Reed,David bowive...搬上台面,坦荡荡地明指着致敬他们,并且讲好了一个人和摇滚乐的故事
这电影怎么会有喜剧的标签?我看的好桑感 有木有?~原音赞
情节和人物光怪陆离,原创配乐里满载了华丽摇滚的奢靡味道,其中的人性却很真实。有爱慕权力也有向往自由,有才华横溢也有色令智昏,有互相伤害也有互相取暖,有背叛的丑态也有和解的温情,还有导演哥哥的背面全裸。
爱情和音乐,真好。
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歌曲,欧美人会用最直接最露骨的方式冲击你所有感官,而亚洲人呈现出来会收敛温润很多。
+0.5如果说格斯范桑特是新酷儿奇才,那我愿称约翰卡梅隆米切尔为新酷儿鬼才~!在疯狂与迷离中的涅槃,可惜展翅的鸟也有被气流禁锢的一天。从sew up开始神作——本以为是跃过LGBTQ的音乐电影,但却有卸下glitter的全新视角。摄像欠费化妆来补。天啊我知道这句话很蠢,但我还是要说:我永远爱摇滚乐(ps我也永远爱课本老师ppsPitt再看多一眼镜头观众就会怀孕
真喜欢这个电影! 震撼人心的效果,感动但悲伤着,难以忘记影片中出色的音乐. hedwig有种随时爆发的魔力;还有,Pitt小朋友那时侯真是美少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