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部电影叫《西尔维娅》,在此吐糟一下。
1955年,还是青春年少的西尔维娅·普拉斯在剑桥邂逅了特德·休斯,诗歌成为两人相识相爱的桥梁,他们相见恨晚,相谈甚欢,爱情之花在彼此的心中肆意绽放。
第二年,西尔维娅和特德走入婚姻的殿堂。
特德才华横溢,他逐渐成为诗坛一颗耀眼的明星,更吸引无数女子为他疯狂痴迷;西尔维娅的才华却始终得不到认可,与此同时她又不得不在诗歌、家庭两边奔走忙碌,丈夫的婚外情更令她几近崩溃。
爱情之花渐渐枯萎,他俩的人生道路弥漫着悲剧和不祥的气息。
最后西尔维娅在1963年2月11日凌晨,吃掉了一瓶安眠药,她说: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其擅长,然后把头枕在了煤气炉旁…我想文艺青年常容易被绝望吞噬,因为他们细微的感受力、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对着世界投入了特别特别多的热情,然后一但失望,那种反弹,尤其可怕。
西尔维娅·普拉斯我并不熟悉,但另一位“成名要乘早”的张爱玲,早年曾说过,“我希望从柴米油盐、肥皂、水与太阳中寻求实际的人生。
”可一个汉奸,就完全击垮了她,虽然她的文字从来就是清冷而明白的,但是依然被自己早就明了的东西击倒,彻底的绝望了。
在中年以后,更是永远的关闭了自己的房门,对这世界不予理睬,也阻止所有人向里的张望,她的生活只剩下了臆想和电视机。
当然人可能被N种东西击倒,绝望的趴着永远比痛苦的站起来容易的多。
比如女人容易对爱情绝望,她可以责怪遇见了流氓,那个流氓是男人,于是所有的男人都成了流氓,多容易啊。
反复说之,那话就有了毒,先浸透灵魂,然后侵蚀身体,接着就致了命。
我不想在这讲什么大道理,当然我也没有足够的人生历练来让我讲道理。
我只是突然想起了《红佛夜奔》里那段我倒背如流的话,“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件事能让我相信我是对的,就是人生来有趣。
过去有趣,渴望有趣,内心有趣却假装无趣。
也没有一件事能证明我是错的,让我相信人生来无趣,过去无趣现在也无趣,不喜欢有趣的事,而且表里如一。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只能强忍着绝望活在这世界上。
”是的,你才华横溢没人认可,你激情澎湃无处宣泄,你爱惨了一个人却不被珍惜,但有关系吗?
你怎知明天、后天、永远如此?
只有活着,一边在尘世行走,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才有幸福的可能,才能安然度过,不是吗?
当然讲这些也许并没用,有些绝望为死而死,海明威用枪崩了自己,海子卧了轨,芥川龙之介吃了太多安眠药,而用煤气的普拉斯依然写过:“我合上眼眸,世界倒地死去;我抬起眼帘,一切重获新生。
”
你欣赏他们的诗(或作品),去了解他们的爱和生活,这诗句成了多么骗人的转瞬即逝的武器。
但是它却有力地俘获了你,你是心甘情愿地被俘获,又心甘情愿地被屈辱。
流血不止或死于非命是命中注定。
诗人(或称之为艺术家)没有浪漫,就没有诗(或灵感,或激情,或作品,或生活的动力)也就没有诗人。
所以,诗人要浪漫地写诗,也要浪漫地去爱女人,新欢是新诗的底蕴。
诗人只好不断追寻新鲜的刺激、从一张床到另一张床,很自然把陈旧的爱踩在脚下。
而你,如果下定决心真要嫁给诗人(或艺术家)。
你便要如承受欢乐一般地也能承受诗人的本质可能带给你的苦难,漫长的动荡不安的生活,结果终是背叛。
诗人(或艺术家)的爱是没有永恒的,女人就像是不断轮回的四季。
苏格拉底的哲学定义是“死亡的准备”。
哲学也是黑色的了。
爱的时候,可以说宁可为爱去死;但冷漠了下来呢?
当情感被疏离着,你会心甘情愿为一个已经不再爱的人去死吗?
sylvia是爱着的。
1963粘普拉斯煤气自杀,没有和特德离婚,也就是说她的所有作品的著作版权在特德名下。
然后特德又让她姐姐处理,在随后的50年里,整个特德家族一直疯狂维护特德的名誉,禁了一大批评论、访谈、传记,努力把普拉斯自杀的原因解释为“普拉斯的自我毁灭倾向”。
2003年拍摄的《Sylvia》,实际上也有很多困难。
最大的无非受各种人反对,包括普拉斯的亲女儿,所以很多真实的资料无法放上,甚至导演本人都没有获取渠道。
仅剩的一点,又是经过特德家族的仔细掂量后呈现出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普拉斯书信集》(普拉斯被删减过的通信)、《苦涩的名声》(别人为她作的传记)以及这个电影,总给人一种奇怪、确实、虚假感,以至于分不清究竟是作品本身烂,还是真相始终没有公布。
这部电影实聚焦的是普拉斯和特德的感情,很称得上是一部“传记”。
毕竟让普拉斯如此出名的根本,是她的作品和早逝。
最让我无语的是,几乎前一个小时,影片没有提到普拉斯的出色写作能力以及她靠写作拿到的大量奖学金(她和特德早年几乎全靠狂写来拿奖学金养活自己)。
在快要结尾的时候提到了她的巨作,还不忘点一下她尝试和阿瓦瑞兹的感情,导演你可真行啊,整个电影都在八卦人家的感情,堂而皇之称为“传记”👍我差点就以为你特德一家人指使来拍片的了。
如果想跟进一步了解普拉斯,建议读读《普拉斯书信集》,当然也是被阉割过的,但至少是作者本人亲自写下的字。
我的感受是,现在能接触到的每一部有关普拉斯的作品,都是她生命的一个碎片,碎片堆叠起来,才能对她有全面的了解
压抑的电影看过不少,对于这些靠用文字宣泄感情的人来说,相似之处乃是喃喃的自言自语汇集成文字的翔舞,在这些被敲打出的字句中蕴含着定时炸弹般的的情绪。
“dying is an art like everthing else,I do it exceptionally well....I do it so it feels like hell, like a call"“死亡“从Sylvia口中无数次被提及,仿若在她生活中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
她溺水,服药,甚至如她的母亲所描述的“她曾经想把自己锁在一块木板下." 爱上这样一个人,被这样一个人爱。
怎样才算是美好。
也许是这样的,诗人的神经是最敏感的,因为他们既可以创造天堂也可以把自己带向地狱。
爱这部片的情节是因为爱sylvia的字,遗憾的是女主角的眼神中缺少一种深不可测的绝望,心中不断刻画她真正的模样,和她写诗的样子,一切皆和死亡完美融合。
我没有悲伤,除了当她的那两个被摆在陌生人怀里的孩子无知哭泣时,我好像一直在等待着sylvia和这个世界告别,她的诗句只有在悲痛时咄咄而出,令旁人欲言又止。
于是我凝视着身边的窗,所被感动的是记忆中留下的一些碎碎的词句,还有她对爱的,傻傻的执著。
二刷,格温妮斯很美啊。
剧情就是家长里短的事情,前期温暖,后期悲凉。
年轻的格温妮斯是个女诗人,
一次舞会上格温妮斯认识了同为诗人的青年才俊丹尼尔克雷格。
两情相悦后发生了付费事情,
于是二人一边在划船约会,另一边为她写诗。
同居后克雷格还去见了岳母,
美丽的岳母对小伙子很是欣赏。
二人继续在大海里划船游玩,帕温妮斯成了一名老师,克雷格因为出众的才华得到了一批迷妹的追求,这天下课后的帕温妮斯又看见了漂亮女生和克雷格的单独相处,回家后两人大吵了一番。
克雷格的师爷混的风生水起,很多人慕名前来。
而帕温妮斯的诗却无人问津,心灰意冷的帕温逐渐转向家庭主妇。
丈夫在外拈花惹草惹得帕温妮斯很崩溃,整日以泪洗面。
帕温一气之下将诗全烧了,同时在极度伤心的情况下开始奋笔疾书。
精神出现了问题经过治疗后又服用了处方药,心如死灰的帕温最后一次打扮的漂漂亮亮,与丈夫进行了最后一次的鱼水之欢,在卧室内自噶了。
电影不怎么样,建议大家直接去看希尔维娅·普拉斯的履历。
一篇旧博文,差点删掉,放在这里倒合适:The woman is perfected.Her deadBody wears the smile of accomplishment.The illusion of a Greek necessityFlows in the scrolls of her toga,Her bareFeet seem to be saying:What we have come so far, it is over.Each dead child coiled, a white serpent,One at each littlePitcher of milk, now empty.She has foldedThem back into her body as petalsOf a rose close when the gardenStiffens and odors bleedFrom the sweet, deep throats of the night flower.The moon has nothing to be sad about,Staring from her hood of bone.She is used to this sort of thing.Her blacks crakle and drag.——《边缘》最赞的部分,她将杀死自己的孩子比喻为,玫瑰花瓣收拢折叠回她的子宫。
“假如她多少抵制了文化环境、家庭、朋友、英语教师和书本强加于她的‘现代主义的个人主义’,假如她设法减少了对于那一真实自我充满痛苦的寻求,她本来可以避免自杀……她本来可以说:‘我在赞美自杀之时,仅仅是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在专心写作一首美丽的诗歌。
’”——这是韦恩·C·布思在模仿那些喜欢越过文本去道德说教的读者。
问题是,如果那个苦苦坚持或追寻的自我,也不过是文明的灌输、众多角色的其中一个。
作为天才诗人的她,只是各种困扰她的精致面具之一:当孩子们起床,她该准备早饭时,当丈夫出门或回家,她开始缝补洗涮时,它就被扯下了...在所谓的现代,致命的或许并非自我,而是面具与面具之间无法忍受的冲突。
早就从Syliva Plath的俱乐部里知道这部03年的新作是烂片。
虽然都是大明星的阵容Gwyneth Paltrow和最新的007 Daniel Craig. 终于还是因为对Syliva Plath的迷恋而买了原版碟来看。
喜欢Syliva Plath的人应该不是为她在创作高峰时期的自杀成功而吸引,更不是因为她与著名诗人Ted Hughes令人瞩目的婚姻而关注。
喜欢Sylvia Plath只能是喜欢她的诗。
诗中的伤痛,冷酷,美丽,与难以抵挡的魅力。
这部片子烂就烂在过于好莱坞情节化,而明星化的做法。
剧本编得很差。
情节上面片子从1956年Sylvia Plath结识Ted Hughes开始便为全片奠定了完全是爱情片的基调。
因此后面对Sylvia的年少经历,以及她坚韧不拔一心要出人头地的精神的忽略也就不足为奇。
Sylvia最著名的诗集“Arial”绝对是用自己的鲜血写成。
当她处于绝望之中,她的confessionalist的诗歌便也达到了顶峰。
片中除了表现Sylvia几次的向朋友,邻居求救外,并无描述她在1963年伦敦的酷寒中如何凌晨三四点起床写诗,六点开始照顾孩子,做日常家务,还要面临酷寒与对Ted Hughes的爱恨交织的心理折磨。
片中的她不过是个柔弱的怨妇。
尤其在处理她最后的形象时,绝对是败笔。
影片继续把她展示为涂上口红,化好眼线,卷起金发的好莱坞女星,真实中的Sylvia那时彻底的消瘦,憔悴,带着神经质的苍白。
选Gwyneth来演Sylvia绝对是一大败笔。
Gwyneth的形象过于优雅,柔美,Syliva Plath且不说她真人,她的诗歌中透露出的绝对是冷得刺目的光芒。
她外表坚毅,虽然她为自己坚硬外表下的脆弱空虚而极度恐慌,彷徨。
Gwyneth缺乏这种坚毅,好莱坞的女星中,只有Nicole Kidman才有那种刺人的光芒。
Gwyneth也没有演出Sylvia的神韵,她的动作举止完全是小女人搬的柔媚,可爱,而没有Sylvia日尔曼血统的大气,爽朗。
Daniel Craig倒确实有几分像Ted Hughes.也似乎演出了几分Ted Hughes的才气。
本人对Ted Hughes的研究不多,但感觉上还是导演过于侧重他与Sylvia的感情矛盾,Hughes对自然那份天才的诗性,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Syliva Plath的宽容,描述得不够。
但看完后,我还是忍不住流泪了许久。
影片最后提到Ted Hughes在Sylvia死后的三十五年后才终于打破沉默,发表了"Birthday Letters",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他对这段感情的态度。
几个月后,已是终生桂冠诗人的Ted Hughes便与世长辞。
对于这两个天才诗人的结合,外界的传言早已在Sylvia自杀时风风雨雨,随着Sylvia Plath自传体小说“The Bell Jar"和她的日记的出版,外界基本一致将Sylvia的死怪罪于Ted Hughes.而Ted Hughes在Sylvia的日记中描述他许多个人生活细节曝光后从未说过Syliva半句微言。
好莱坞的编剧偏好的生死恋情,看来在Sylvia与Ted Hughes之间倒是合适的。
只是现实恐怕更为深沉。
这两个天才在一起忍不住要针尖对麦芒,而Sylvia痛苦的过去,注定了她无法接受完美,因为她太渴望,当得到时,就如她一直恐慌的自己的空虚,她太害怕失去。
于是她宁愿选择自己破坏,她毁了自己的婚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诗篇。
看完影片后,我只有一种感觉,编剧和导演以及爱过、喜欢或者才开始爱希尔维亚(以下简称X)的人们都会或者已经开始恨特德* 休斯。
休斯(以下简称T)就是一混蛋,十足的恶棍!
喜爱拉斯的忠实的读者们跑到坟头上将T的名字给划掉,连电影都如此痛恨他,什么事情不是有起因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据说T和人通奸并且把X的日记烧毁,连他整理X的诗歌也删除了不少,天啊,到底是什么缘故惹的T要将所有的证据所销毁,必然是一些不可告人的,隐秘的,不能为人所知的。
哎,他真的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啊!
他的第二人妻子把与他所生的女儿杀死,然后也和X一样的开煤气自杀,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还要接二连三的去做,与X所生的儿子也是自杀,他的罪孽该有多深重哦,所以想买《苦涩的名声》来看一下,即使说上面诋毁X的不少,替T遮羞的也不少,可是我们已经看到的事实是不能够所改变的,要尊重客观规律不是吗?
其实这也是我爱看传记的原因,了解别人所不知道的隐私,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不是吗?
看看影片中的X吧,美丽而脆弱,即使她是忧郁症又如何,你T不该陪伴她吗?
而恰恰是T的无情,带走了X的最后希望,当X和T激情后,X问T我们可以回去到乡下或者想去的地方,和我们的孩子好好的生活。
可是T的回答是,回不去了。
她-指T的情人已经怀孕了。
X既要照料孩子又要写作,还要忍受T的成名给她所带来的痛苦,可是T并不能理解她,或者说他压根就不想理解,他就是实足的花花公子。
得忧郁症的人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它,还受到别人的遗弃,这个别人还是自己的最爱。
想费雯丽也是如此的际遇,不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事实,不能够忍受,那些伴侣们当一方有难的时候,能真正帮助他走到最后的有几对呢,要不然报纸上要登出来呢,让人们去改变,让人们去学习呢,就因为这种人太少,就算他是名人,他也是个人呢。
所以说女人需要一个好的伴侣,这相当于后半段人生是走向死亡还是重生,没有情感和婚姻,这个女人不完整,可拥有了一个恶劣的伴侣那还不如单身的好,两难。
不少人说格温妮丝演的不好了,是个花瓶了,太呆板了什么的,我觉得还好了,一个忧郁症患者加一诗人本身就难以表现,你接触过真正的诗人,我没有,我也没看不出来什么不好。
是看剧情又不是去看她的表演,传记嘛,难道你还打算当情感大片来欣赏,说实话,前段那些诗歌我都不太理解,那些文字都不懂,我就是一伪文艺青年,没办法。
建议有兴趣的人看看X的半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写的真好。
有关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的话题,或者以爱而冲破命数而臻于自由的传说,似乎并非新鲜话题。
诗人,爱情,死亡这些字眼,也被频繁的演绎。
西尔维娅是他们中的一员。
我想做一个大胆的设想,即休斯用情专一,对她恩爱有加,欣赏她的所有才华和美丽,那么西尔维娅的生命将是一番怎么样的情景。
她是否还会写出那些诗篇,还是否会打开瓦斯。
我并非出于同情休斯而为他开脱,抑或因为同情西尔维娅而为她感伤。
我不够资格。
我只是知道,那种彻底的孤独感,是绝对真实的。
而可悲的在于,或者说可笑的在于,如我上述设想中所言,在现实的美好中,西尔维娅依然会打开瓦斯。
现实的爱,能够融化心中的坚冰吗?
有人会拿西尔维娅,亦或者卡夫卡等人的成长背景来解释他们作品里的挣扎和撕裂,美丽和悲凉,我看来这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胆小,给自己无法面对这些找个说辞。
释迦摩尼是大圣人,当然我初始的意思是指他体悯并不在他生活中的悲苦,而后来我对他的徒劳的救赎也产生了敬意。
他明知此举徒劳么?
那他更是大圣人。
所谓大爱。
挣扎而撕裂,因为坚守。
多年前读过李晓愚写的我在剑桥 里面就提到了她在剑桥时在那里的电影院看过这部Sylvia 她说 美国的电影总是能闻到浓浓的票房味 而欧洲的电影总是人文的Sylvia无疑是才华横溢的 但是诗人的多敏也毁了她的婚姻 最后她也选择了宁静的死亡 她说 你最害怕的事总会在某个时候发生 她假象了无数的婚姻情敌 最后泰得终究是出轨了 (本人怀疑泰得不止只和最后这个女的有染) 两个诗人艺术家相互能碰撞出最激情的火花 但是生活里是不能承受太多的激情的 生活终究是要细水长流的她的一生就像最美的那些诗一样 是谁说过 最美丽的诗歌都是最绝望的诗 最纯粹的文学都是眼泪 Sylvia和年轻的Ted当初结婚本人认为也是冲动占大多数 两个人哪怕能互相欣赏彼此的才华 但是婚姻是门生活的艺术 Ted是很花心 但他最爱的人绝对是Sylvia 只是忍受不了她的敏感多疑 自己也控制不了身体 倒是sylvia的母亲有先见之明 我觉得她应该早就看出写端倪 不然也不会对泰德说 要一直对他好 眼神里流露出的分明是不信任和担心这样一个戏剧性诗人的一生 我们也只能在她的诗歌里去想象了我最喜欢的她的一句诗是: 我闭上眼 世界就死去
又是一出逼出来的三角恋啊,诗人么。。都是这样。。非常苦情但总觉得吧缺乏点自己的代表性似的,应该把更多的诗歌放进去?007还不是007的时候,戏路还挺宽嘛= =0
开头挺浪漫的,到后来越来越黑暗越来越黑暗...
说格温长得像Plath我是拒绝的。片子太平淡也太肤浅了,007个糙汉子就不适合演诗人。
他们通过拍一部电影,去帮助人们想象那具头在烤箱里,让孩子变成孤儿的尸体。她替他们省下身体力行的麻烦,借由她,他们可以未曾做出死亡的决定便死去。这里没有自白派诗人希尔维亚,只有一个希尔维亚自杀娃娃。
i can hardly breath cos i see so much me in her
悲戚,嫉妒这女人爱的方式
我绝望地美丽诗人
他不能离开她...于她而言是那最后一击...背叛在两个人的关系中...许是最致命的...尤其对那样敏感的人...
无法引人入胜
看百度百科都比看这部影片强,花瓶就别拍人物传记了。。。
怨妇格温妮丝饰演普拉斯真是悲剧,一出狗血三角恋而已,完全看不到毁灭气质如何影响其诗歌风格和最终走向。
婚姻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时代局限导致女性将全部的人生寄托在男性的身上,但也因为sylvia的与众不同,让她在这种局限中留下了作品。
好憎呀拍得好差呀,女主角被描寫得性格極度討人厭
Sylvia&Ted, Camille&Rodan, 张爱玲&胡兰成, 历史何其相似
作为传记类型的电影,关于人物的一生也是按照普通叙事方式进行。没什么特别多亮点,关于性方面的处理倒有点意思
拍得太简单了点,几乎没有涉及内心。音乐家的传记片还有音乐可以撑着,诗人的传记片如果平铺直叙,念再多诗也补救不回来啊。
Daniel,麻烦你别去演文艺片。
-. 距离Sylvia之远甚至懒得生气(为自己的好奇不听劝自罚一杯🙇🏻♀️
執著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