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吐槽的太多,后台让我发影评😶)这是,皮克斯??
除了一如既往细节控,这个剧情果然只值得迪士尼最差票房。
摩托小仙男是唯一的出彩,堪比小黄人的存在。
哥哥放弃爱车、弟弟和录音爸爸对话那两段也算亮点。
小酒馆那段实在莫名其妙,一个需要靠卖掉魔剑弥补税收、花了几年时间创业走到今天的老板娘,被愣头青几句话就击破防线,然后废掉酒馆重回妖道??
太没有说服力。
最后石头龙破散,刚好砸在男主的周边,还以他为中心围成一个圈,主角光环不可说😯因为前期并没有怎么表现两兄弟如何不和、吵架或者重大的矛盾,所以最后“如父如子”的剧情真的让人感动不起来。
人头马身的新爸爸、学校的那几个小伙伴,竟然只是非功利性纯路人角色,啥都没有为剧情发展提供东西…(那个新爸爸唯一的剧情推动就是报警抓兄弟俩,然后促使哥哥放弃爱车,为了感动而感动???
)剧情就像小孩过家家一样顺风顺水,看到一句影评很在理:“这部片的问题不是主角话太多,而是剧情太流畅了,主角每次遇到一个坎儿都很快地解决掉,从不需要观众主动思考”。
低配版疯狂动物城+哈利波特+魔戒,每样都碰一点却没做到最精,99分钟的动画/电影都有点烂片效应?
期待《Soul》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和你失去的最爱的人重新做一次告别,你会选择怎么做?
说实话,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勇气面对。
之前看《1/2的魔法》的预告片的时候,是被星爵和荷兰弟这个配音卡司吸引,再看主人公的造型,以为是一部类似《魔发精灵》的动画。
作为一个极其无法抗拒煽情的人,我必须诚实地说,从大概15分钟的地方开始,眼睛有点泛酸,到后半段更是被情节拿捏的死死的。
如何怀念逝去的亲人、爱人?
依靠着和他/她相处的那些记忆,或是与其有关的物件。
可是如果都没见过面,又该如何怀念?
只能和录音里的他“强行”对话。
当重新见到父亲的机会来临,冒险之路开启,平时胆怯的弟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只要可以和父亲在一起,冒险就很有奔头,即使父亲只有腿,即使父亲听不到他说话,即使还有个经常搞砸一切的哥哥给自己“添乱”。
一心只想在日落之前见到父亲,和他完成自己的待办清单。
母亲认为他是个什么都害怕的人,但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学咒语、可以战斗、可以在高速上并线。
而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因为父子亲情力量的时候,皮克斯又给我上了一课。
2015年《头脑特工队》BingBong的消失让我意识到,原来舍不掉的放不下的那座记忆废墟,就是成长的代价。
2017年的时候,我在电影院里看《寻梦环游记》,哭抽抽了,那部电影告诉我,死亡不是永别,忘记才是。
《1/2的魔法》又做了新的启发:除了失去的,逝去的,更要珍惜现在陪伴你的。
那些来不及和父亲完成的待办事项,有人在不知不觉中陪你完成。
还好伊恩明白得不晚。
影片有很多打动人的小细节:>原本是魔法世界,大家却渐渐失去了自己异能,有马的身子却要开车,有翅膀却不会飞,找回最初的自己,会不会更快乐呢?
>哥哥牺牲自己的货车,从放歌到压油门,我败给了那段BGM……第一次电影里被一辆车的牺牲给整哭了🤦♂️货车的姿态、意外构成的“翅膀”和车身上的图案契合,这段真的设计得好精妙。
货车的车灯也为后面做了伏笔。
>魔法杖的一根刺都是有魔法的。
>最后和大boss(战斗力渣渣)大战的时候,一边是温馨感人,另一边大boss的脸实在是太破坏气氛了,真的会让人又哭又笑。
看完全片发现,制作方真的很偏爱哥哥。
论可爱,哥哥和弟弟生气的时候,边赌气边开车的样子实在是让人想捏脸。
论能力,哥哥是一个王语嫣式的魔法咒语十级学者。
论人格魅力,他真心给弟弟制造生日惊喜。
认定弟弟有魔法天赋,给予他最大的支持和自信。
母亲说,哥哥和弟弟,一个什么都不怕,一个什么都怕。
其实哥哥害怕过。
“爸爸生病的时候,我应该去跟他道别。
但他连着这些管子,他看起来都不像他自己了。
我很害怕,我没进去。
从那时我就决定,我再也不会害怕了。
”
1/2的魔法,4-分看开头很像之前看过的一部国产动画片《天降小子》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的后人用着低配法力在现代科技社会的故事,原本以为是差不多的类型,实际的情节却有些出入。
简单而言就是比较屌丝废柴的欧美中学生,平时胆小自卑,没人愿意陪玩,后来通过和哥哥一起去找恢复父亲的魔法冒了次险,顺路改变自己的故事。
影片前期吸引力不大,笑点也不算好玩,题材真正的魅力完全爆发不出来,有些浪费,整体甚至偏无聊,不过最后的情节有点出乎意料甚至有些让人感动,珍惜眼前人与懂得取舍,这一点皮克斯倒是没退化场景特效就不说了,迪士尼水准仍然牛逼其实可以更加深层深入的讨论一下找回传统,传统和现代的碰撞以及人们的思考等等,结果都没有,还是老一套的为了救父亲从而冒险最终改变自己,前面已经抛出了一系列吸引人的点,后期却没做,不由得让人失望,和《玩具总动员4》的核心想比差距很大那几个通过这次事件找回自己的也只是像闹剧一样,没什么说服力以至于让人无法共鸣,算是情节bug比如人马不喜欢奔跑,最后纯属顺带着跑了起来,就像热血漫画最后集体结婚凑对儿一样被现代生活压榨到丧失自我并说出“我生活在谎言里,我变成了什么”的蝎尾狮既没有彻底爆发出来,也没有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放火伤人抢劫),约束他的东西仿佛完全不存在,生意还更加红火了,不知他是怎么才变成情节那样的骑着摩托车的小精灵突然学会飞翔,忘记了自己不会飞还是次要的,主要他们不飞是因为不如摩托快,飞的累啊,这一弄直接和前面情节相冲突而主角掌握魔法也是大幅度的改变了生活,并不像前期所说的魔法一点用都没有,人们施法动不动就累的气喘吁吁等等这一系列的情节bug让最后人们的转变生硬,还不如《少林足球》自然,只是能带动观众脑头脑一时一热,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明明就没什么关系。
感觉皮克斯一直想深入的刻画却为了票房和其他因素一直兜着,想放手去做还放不开,一方面想去探索新事物,一方面又要给自己的付出来一个兜底保障,影片也在潜移默化地映射了现在皮克斯的进退两难,好在对于感人氛围还不失水准,啧啧最后,不知是不是翻译的问题,这个影片应该叫《1/2的爸爸》啊,而爸爸不是乔布斯吗😂
“我明天要去看《魔法奇缘》的提前场哦!
”“什么鬼《魔法奇缘》,我们叫《1/2的魔法》,”Y小姐在微信上翻了个白眼。
故事很简单:兄弟俩从小就没有爸爸。
哥哥大大咧咧毛手毛脚,弟弟有点胆小怯懦,弟弟有点嫌弃哥哥。
弟弟满16岁的时候,妈妈说爸爸其实给他们俩留下了一个礼物。
打开一看是个魔杖+凤凰石,使用正确的咒语就可以召回爸爸一天。
弟弟使用咒语的时候哥哥瞎杰宝捣乱,于是耗尽了凤凰石,只召回了爸爸的下半身。
于是兄弟俩踏上奥德赛之旅去寻找新的凤凰石。
我心里想,这个名称也太棒了吧!
皮克斯的译名终于抛弃了《xxx特工队》《xxx环游记》之类的俗货!
而且《1/2的魔法》里最有趣的地方是这个“1/2”。
一、整个世界的设定。
在这个世界里,是一个魔法+现实各占1/2的现代社会。
虽然主角们是精灵、魔法师、人马、独眼兽,养的宠物都是火龙、独角兽等等,但是,有翅膀的不飞了,因为有飞机;人马不跑了,因为有汽车;魔法师也不用魔法了,因为有电灯空调咖啡机。
二、只召唤出1/2的爸爸。
三、故事的主题落在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兄弟的相互补完。
要完成一个任务,你需要1/2的大大咧咧(勇气)+1/2的怯懦(心思缜密)。
同样,也需要1/2的漫不经心+1/2的决心。
其实也就是哥哥和弟弟分别是1/2,最后合二为一。
而英文的“Onward”,大多情况下是副词和形容词,意思都是“继续的”“向前的”:in a continuing forward direction; ahead: ▸she stumbled onward.在这部电影里,我所理解的就是Onward那意思就是浅薄很多了,也就是:A) 兄弟二人踏上一个旅途(go onward an adventure)去把爸爸找回来。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那显然就缺少了中文翻译里的123,仅仅只道出了这个旅途而已。
好,到此为止,我觉得中文译名是更胜一筹的,《1/2的魔法》这个中文译名超越了the original English title ‘Onward’。
“Which title do you think is better? Half of the Magic or Onward?”我擅自把《1/2的魔法》翻译成《Half of the Magic》,对P先生说。
“Half of the magic? Why?”P先生一脸懵逼。
我得意洋洋地阐述了我的一二三,啧啧啧,你看,你们一个美国电影,名字起得这么简单,到我们中文译名里才变得这么一针见血寓意深刻啊!
“Oh you missed one thing!”P先生说。
然后他提到一个场景,兄弟二人踏上旅途的时候,哥哥开了一辆破旧的车。
车的四段档位一般是PRND,哥哥把前进档位“D”上面贴了一个胶条,胶条上是大写字母“O”,这个O是onward的首字母。
“Why?”现在是我懵逼。
“因为电影中,哥哥一直是相信魔法的,他玩魔法棋,学咒语,读魔法牌等等。
“而B) 在托尔金(Tolkien)故事里,巫师啊、魔法师、精灵啊啊什么的,一旦接受一个任务,踏上杀巨龙斩妖魔的旅途,他们就会说‘Onward ho!’“这是他们独特的接受任务的表述方式。
“哥哥一直相信爸爸所说的魔法,然后他自己也活在龙与地下城(dungeons and dragons)的fantasy中,所以他把前进的档位上贴了一个O,意思是他接受了一个魔法任务,要‘Onward ho!’,就像那些指环王和矮人的故事一样。
““操。
”“另外一点,(C1) 弟弟对爸爸这个角色有点执念,到最后他把见到爸爸的机会让给了哥哥,他意识到其实他没有见过爸爸,一直陪伴他的是他的哥哥,所以他把最后见爸爸的机会让给了哥哥,所以——“(C2) 哥哥说,爸爸病重的时候,他当时一直没有机会和爸爸道别。
弟弟把机会让给了哥哥,所以哥哥见到了爸爸,问了他心里的问题,和爸爸告别,所以——“C1)+C2)中隐藏的含义,大概是告诉观众,不要活在过去,生活要继续C) Life moves onward.”“最后,哥哥和弟弟,以及这整个世界,抛弃了过去的那种忽略魔法的社会,回归到最初的本真,这里有一个时间的轮回,而且是,D) onward在做副词的时候,意思是(in time phrases) from … onward,从…起▸ from now/next year onward,从现在/明年起 ▸ the period from 1969 onward,从1969年开始的这段时期“我觉得我们英文的这个《Onward》的ABCD,比你们中文的《1/2的魔法》牵强的一二三,要好多了。
”好的,告辞了。
关于语言,你还可以看:这套唇膏的中英文名字有点意思啊床罩和床笠都不会说base在上海的优越感从哪里来的啊?
一个美妆集团开咖啡厅,最妙的是它起的英文名dresser/dressingmiss这个动词的精妙,并不是你想的那样《创造101》制作再精良,也掩盖不了它不高级的本质“奥威尔式的胡言乱语”这个中文翻译到底对不对?在香港演唱会上,Katy Perry又犯政治错误了什么是old school?
如何设计一套丛书讲点逻辑:歧义和双关讲点逻辑:滑坡谬误讲点逻辑:“肯定一个析取支”月半合伙人真的好homely啊让人感觉快乐——病句!
逼前面加兔,US前面加the还敢用李商隐的句子which从句前面用了个半角句号,你还是在如皋呆着吧
首先说明,我是个情感泛滥的人,甚至听喜欢的偶像唱情歌也会任由眼泪流淌。
我妈特喜欢看魔法的片子,快五十岁的人还是个哈利波特迷。
所以,看到电影的简介就立马拉着我妈来看,果然她要比我更乐在其中。
电影的大概走向可以预见的到,亲情、友情、冒险、英雄、通关、撒花,反正我是很爱看。
哥哥和妈妈是闯关路上的护身小精灵,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持剑刺向恶龙的心脏。
整个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哥哥推着爱车冲向岩石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自愿倾家荡产、抛弃所有的感情;一份勇往直前、永不后悔的珍重;一次轰轰烈烈,在破碎中绽放的历程。
车身上的彩色飞马一瞬间就像迪士尼电影片头城堡上方划过的烟花般灿烂。
它象征着梦想的闪耀和也许并不存在的美好。
另外,哥哥车爆炸的那一刻让我想到了《头脑特工队》里的“bingbang”,童年的幻想一点一点退出自己的生活,他们是被我忘记的,最后还要因为我而彻底毁灭。
具体的感情我也说不清楚,反正看到那里,就像身体的自然生理反应似的,止不住的伤心流泪。
感谢那些曾陪伴过我的一切,无论实际存在还是幻想。
所以,皮克斯的电影总是让我与主角一起热血地冒险,为配角一次次流泪。
其实一开始看这部电影,有点一直入不了戏的感觉,唯一支持我看下去的可能是那些致敬霍比特人、指环王的元素。
感觉前半段比较冗长,人物没有那么讨喜,都是特别极端,就比如电影中的描述那样:一个什么都怕,一个什么都不怕的兄弟二人。
再套上一个比较老土的故事,冒险,然后复活他们的父亲,就让我对这部片的期待就没那么高了。
故事的后半段,虽然是一开始可能可以猜到一二的结局,但却让我直呼“不愧是皮克斯啊”。
他们制作的电影就像在写诗,戳中泪点的地方总是直击心灵。
有两个喜欢的点,如下。
第一,最后他们冒险的终点是伊恩的学校,最终宝石也确实在此处。
但我觉得这个设计是有另一番用意的,学校是开头伊恩想要改变自己的地方,他想学车,他想社交,他想变得像父亲一样勇敢。
冒险的尽头,他战胜了那些他曾经畏惧的东西。
第二,是最后伊恩赌气带着父亲(的下半身)独处的时候,翻看自己的计划表,都是想要和父亲完成的事,他先是一点一点地划掉,因为这场冒险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也不会见到一个完整的父亲,直到划到“让他教我学开车”这一行,他突然发现,这场旅行好像也带了些什么,他学会了开车,而且是在面前有遮挡物的情况下,这原来不是自己最害怕的情况吗,沿着这个他在一点点回忆,他学会了大胆社交,学会了相信自己,他好像真的变成了像父亲一样勇敢的人。
而每项技能的背后都是哥哥的鼓励。
伊恩哥哥的幸运来自于他们的父亲,而作为没有见过父亲的伊恩而言,他的幸运来自于哥哥。
全片感触最深的是一幕幕闪过的童年回忆,哥哥一直都在他身边陪着他长大呀,多么幸运啊。
皮克斯又一次没有让我失望,亲情这个主题有够老土,但是还是能把我搞哭,救。
这是一部活出自己大片!
看完后我超级感动1 魔法什么是魔法?
我先生说:魔法就是心的力量我天,说得真好!
影片中,踩在空中过一个空气桥……方法是:相信你走的每一步!
这不是心力,是什么?
2 父亲的一半又一半为了把父亲变出来,俩兄弟走上了一条探险之路好玩的是,先出来的一半父亲,是下半身……所以看不到头,更无法交流等影片快要结尾,父亲的上半身出来了,可已经到了时间,匆匆告别这让我想到,先下半身再上半身是不是意味着:前半生踏实做事、多多行走事件后半生才有好故事可以讲?
到生命结束之前,可以讲的更多了,达到一生最高点3 一半的魔法好消息是,可以变魔法把爸爸变出来坏消息是,只有一半的魔法原材料:凤凰石为了获得另一半石头,主人公走上了一条看上去可能危险重重的路像极了人生:出生,我们就拥有了一部分能力,可,总感觉不太足够想实现梦想,还缺点东西于是,我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充满未知,看上去危险重重可是,经过那个冒险,我们就长大了!
也满愿了!
4 冒险如何通关影片中的哥哥像是游戏中的新手指引,给予了很多指导语,回味悠长1)游戏是真的,基于真实发生的历史2)游戏就是手边有什么道具,就用什么3)这是一个伪装魔法,你要说真话魔法就生效,如果撒谎魔法就消失4)你要坚定地相信你走的每一步,带着相信去走每一步5)念出咒语的时候,你要点燃内心的火焰、非常相信、非常专注,咒语才能生效这些,我感觉真是非常滋养,生活中也是如此呀!!!
5 知识与天赋影片中的哥哥,对魔法和咒语如数家珍,可惜他没有天赋弟弟年纪小、怯懦,可是当他念起咒语,咒语生效了这,真是造化弄人了所以,珍惜天赋吧!
知识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的,但天赋,需要天赋如果你有某个天赋,真的是,珍惜你所看不上的某个天赋,可能是别人向往一生的6 使用天赋才是活出自己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天赋魔法,可是科技太发达了科技也太简单了于是,大家摒弃了自己的天赋魔法,使用了简单又稳定的科技比如:会飞的小精灵,不再用自己的翅膀飞,而是变成了骑行摩托车的飞车党善奔跑的半马人,不再用自己发达的蹄子来跑,而是开车……到后来,影片最后大家都把自己的天赋重新用起来了会飞的狮子重新飞起来,还自如喷火力气很大的妈妈,也抡起大锤找狮子一起玩那一刻,这个世界更多色彩,人们脸上更多笑容那是一种绽放自己的美7 为什么不用天赋?
天赋的使用,需要练习、训练和信念飞车党小精灵说:我的翅膀没有力气,虽然长了翅膀,但没有用过,怎么能飞呢?
科技,就简单太多太多了每个人有那个天赋,只是1/2,另外1/2是:练习、训练、信念影片中的1/2魔法,会不会也有这个意思呢就让我们找到天赋、训练天赋吧那样,我们完整的天赋就活出来了也就活出了完整的魔法,属于每个人的魔法8 长兄如父当弟弟为没有父亲感到遗憾时,突然发现他渴望有父亲陪伴的所有事情都有哥哥给了他,陪伴和训练一路都有哥哥给予鼓励一路都有哥哥给予陪伴长兄如父,那个看起来像是混蛋、事精的哥哥突然温暖起来9 解放天性兄弟俩为了找到凤凰石,找到了可能拥有地图的会飞的狮子那狮子已经变成了一个为了服务客户,而失去自己特色的、唯唯诺诺、给客户修KTV的服务员了哎,身怀绝技,却做着这样的小事,谁甘心?
可是发生了太多事,让狮子已经不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些厉害的事锐气早已没有,连世界独一把大宝剑都在当铺给当掉了就在这时,弟弟说了几句话,激发了狮子狮子一下子喷火,烧了自己的饭店,那一刻像极了天赋之火的迸发并且配上一句话“老子已经腻了这样的生活,老子才不是这样,老子要活出自己!
”那一段太精彩了,值得反复观看总结:这部电影,可以看到每个角色活出自己的过程,非常精彩、生动当每个人都活出自己,这个世界的魔法就都回来了谁说这个世界没有魔法?
当活出自己,每个人都有魔法!!!
总评7-7.5/10,各方面没啥大问题的合格动画电影。
正如电影的中文译名《1/2的魔法》一样,影片里面掺杂的水分也差不多有1/2。
皮克斯电影惯例优点就不提了,主要讲讲影片“水”的部分:一、设定“水”:电影采用了《龙与地下城》的部分设定,赋予居民不同的种族。
然而种族的差异对人物、故事并没啥推动作用。
二、情节“水”:电影情节总体是公路片风格,具体桥段参考了不少电子游戏。
然而大部分情节的展开无趣俗套,且夹杂了太多刻意的笑点(比如主角妈买宝剑那段)。
三、人物“水”:虽然电影的主旨是“长兄如父”,但真没必要硬塞一个毫无性格,毫无特征的“2.5条悟”父亲角色。
电影结束后,观众依然对这位父亲一无所知。
其实电影完全可以把父亲的角色删去,只让兄弟二人结伴踏上复活父亲之旅,大部分情节也无需大做修改。
另外,设置主角母亲的意义是什么?
一方面与“长兄如父”的主题无关,另一方面戏份还不少,最后充当了一个工具人。
不会真就是为了说明母亲与人马警官才是真爱吧。
四、主题“水”:“长兄如父”是个不错且新鲜的方向,毕竟动画电影里很少涉及。
电影结尾处对主题的展现略显刻意,但总体效果还行。
之所以说主题“水”,还是因为掺杂了大量无关的内容。
“DND”游戏设计与剧情、低魔法的架空世界观,对亲情向的主旨毫无裨益。
“人马警官”与“主角母亲”的爱情:说好听点,是母亲为了自己的爱情,懈怠了子女的教育,方才能够让哥哥担任家庭中“父亲”的角色。
说难听点,这估计又是迪士尼的政治任务。
与此同时,哥哥的塑造很割裂。
明明是表达“长兄如父”,电影前半段却把哥哥塑造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柴兄弟形象。
至于哥哥教给弟弟魔法、开车,就是体现电影主旨。
我只能说,这些行为更像是老师(师傅),而不是父亲,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教授东西可太正常了真要突出主旨,最好是教授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或者体现对弟弟无微不至的关心。
现在这种对哥哥的塑造,与普通兄弟没啥区别。
在2017年颤动心弦的《寻梦环游记》之后,以创造力著称的皮克斯已经有两年多没有出产原创动画了。
作为皮克斯回归原创的标志,新作Onward在这个观众们开始对各类续集审美疲劳的时间节点推出,自然承载了最为热切的期待。
毕竟,这可是皮克斯,片头那个缩头缩脑的台灯一出,就能带着观众回到充满想象力和温情的快乐老家。
Onward的故事乍听之下很新奇:两位精灵兄弟企图复活父亲一天时间,但却只成功复原了父亲的一半儿。
为了能将父亲完整带回,兄弟俩带着父亲的半截身子踏上了限时24小时的魔法冒险。
然而,在Onward里寻求最纯净新鲜的原创力的观众们,可能会略带失望地发现,Onward里那个挂着两轮弯月的魔法新世界好像并没有什么令人眼见一亮的创新,反而整部影片都遍布各类流行文化梗和奇幻元素拼贴的痕迹。
Onward里这个有着长袍法师、古老咒语和半兽人的世界设定,是《魔戒》加上《哈利·波特》,再捎带一点亚瑟王传奇;两兄弟复活逝去的亲人失败后踏上冒险之路,这个涉及咒语和身体的主线剧情带着点《钢之炼金术师》的影子;哥哥Barley在亲人临终病床前临阵逃脱之后,被悔恨重塑性格,又因为与它的和解而成长,这种人物设定和弧光的写法在《银河护卫队》里就见过(让“星爵”Chris Pratt配音只能进一步加重既视感)除此之外,Barley桌上的卡牌游戏完美复刻《龙与地下城》,Ian的卡带和一家人的城郊生活透着一点斯皮尔伯格式的80年代情怀,墓穴探险和横跨峡谷一次次致敬《夺宝奇兵》,而父亲那被狗绳牵着东跌西撞的半截身体,是《Weekend at Bernie's》式身体喜剧的回响。
皮克斯最为人称道的能力之一,就是异想天开而滴水不漏的世界观建构(world building),《寻梦环游记》里与记忆紧密联系的彼岸世界,《Wall-E》里前情完整的废土未来,《头脑特工队》里有科学依据的脑内系统,都是规则完备且创意新颖的梦幻空间。
但Onward的世界观设定,在皮克斯的标准下确实是有些偷懒了,虽然数目庞大的致敬和彩蛋能构成一些细微处的观影趣味,但对于“我这双眼已见过太多”的观众们来说,Onward只能算交出了一份刚过及格线的答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皮克斯的高标准下挤不进第一梯队,并不意味着Onward就是一部差劲的作品。
相反,就算是旧瓶装新酒,皮克斯也有魔力把这瓶酒装进一个精巧而古怪的小瓶,变成掺杂着泪水、成长、闪电和火焰的一瓶魔药。
《1/2的魔法》这个中文译名不算离谱,但或许还是英文片名Onward更能代表整部影片的核心:向前。
这个“onward”,不是Barley破车上胶布贴出的前进档那么简单,虽然影片使用了一个传统公路片的框架,但这种向前不是一脚油门到底的勇往直前,而是被逝去的亲人、曾经的自我、童年的悔恨和青春期的自我封闭种种枷锁拖慢了脚步的负重前行。
Onward的整个旅程都是带着遗憾和伤感的回望,而它想探讨的,是一个被科技发展裹挟着前进的旧日世界和背负着情感包袱的个体,该如何与过去和解,如何做出妥协,又最终保留部分的执拗和天真。
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是皮克斯全系列的母题之一,而Onward也用一种轻巧的方式延续了这种讨论。
在Onward中,主角一家生活的世界曾经是魔法世界,但便利的科技渐渐取代了难以掌握的魔法,从此电力代替了魔杖末端的火花,飞机代替了仙子的翅膀,而空间狭窄的汽车困住了高大的人马。
神奇生物横行的中土大地,变成了和现代美国近郊没什么两样的无聊居民区,只有快餐店招牌上华丽的哥特字体还带着一点旧日的痕迹。
Onward中的许多支线角色,都是借助这层新世界与旧世界碰撞的设定来回扣“onward”这一主题的。
习惯了开车的人马Bronco警官,和忘记如何飞行的机车朋克仙子,可以被归到同一组,而他们最终都回归了奔跑和飞翔,在已经大变样的世界里找回了一些不能被遗忘的本能。
另一组重要的支线角色,是兄弟俩的精灵妈妈和开主题餐厅的蝎狮大姐。
如果说前一组人物的主题词是本能,那这两位一路相助的中年姐妹花的关键词则是自我。
在故事里,妈妈从一个每天跟着电视做健身操的主妇变成了屠龙战士,最终虽然回归蘑菇形状的温馨小家做回慈爱母亲,也依然保持了肩扛大剑的训练习惯。
而作为曾经的传奇,蝎狮更是Onward最为出彩的一个配角,她从翱翔天际的危险代名词变成了谨小慎微的餐厅老板,撕毁一切安宁重走冒险之路之后,最后又在旅程终点回到餐厅,在冒险精神和日常生活中找到平衡。
或许这就是所有成年人的困境,在我们走向不可避免的平庸之时,总被曾经那个少年心气、危险而爽利的自我拖拽着。
只有保留一点过去自我的碎片,那些有过好时光的中年人们才能有勇气带着对自我的肯定继续向前。
而从这些具体的配角到更为宏观的世界,在一个高速前进、追求高效和便利的社会中,科技与传统之间的巨大摩擦,也必须用一些旧日魔力的微光作为润滑剂。
在Onward的两位主角,哥哥Barley和弟弟Ian身上,“向前”是有着更具体而私人的意味的。
对于Barley来说,他的成长道路有两层障碍。
一方面,作为一个痴迷于魔法又没有天赋,在外人眼里有些可笑的傻宅男,Barley需要让最亲近也最珍视的弟弟接受自己的这层身份;更重要的是,Barley小时候因为害怕而错过了跟病床上的父亲告别的机会,虽然这层愧疚让他决定今后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能退缩,但也只有当他解开这个心结,他的无畏才不再是过去的幽灵挟持下的、空洞的过度补偿。
对于Ian来说,他的成长也是两方面的。
青春期的Ian如何克服胆怯找到自我,是经典的coming of age剧情,而他角色成长的另一部分,也是整部影片最动人的情感暗线,即Ian必须真正迈过自己没有见过父亲这道坎。
作为一个遗腹子,没有任何跟父亲的回忆是Ian心上一个不断困扰着他的巨大空洞,而(在我看来)Onward剧本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没有轻易地让Ian弥补他的遗憾,而是引导他去最终接受这个事实。
这或许是非常有价值的抚慰,我们都不是魔法生物,没有让逝去的亲人起死回生的能力,别说半个身子,连一个脚指头都召唤不回。
Ian最终也没能见到父亲,但这并不妨碍Ian从Barley那里收获了最美好的守护,也不会让父亲对这个当时还没出世的孩子的爱减少分毫。
了解了以上这一切,Ian才能没有负担地开始新生活,而我们也进一步理解遗憾的意义,带着失去的酸楚和知道自己被爱的喜悦向前。
在“onward”这一主题和围绕它精巧编织的剧本之外,Onward的另一个亮点是非常真挚而细腻的情感。
Onward的故事灵感来自于导演丹·斯坎隆的个人经历,他有一个关系亲密的兄弟,和故事中的俩兄弟一样幼年丧父。
夹带着这样的私人情绪,Onward捕捉到了一些非常真实而自然的属于家庭生活的情感片段,混合着思念、温情、伤痛,还冒着一点莫名其妙的傻气。
Ian房里父亲的照片墙,他激动列下的想跟父亲完成的清单,化解兄弟矛盾的那场惹人发笑的舞,这些细节构建出独属Lightfoot一家的家庭故事,也烘托出一种悲喜混杂的普世情绪。
仅针对我个人体验而言,Onward最打动我的地方是两处对“在场”的醒悟。
第一处是影片比较明显设计出的情感高潮,和父亲的一半身子坐在崖边的Ian翻看着自己想和父亲做的事,突然惊觉所有这些事,哥哥Barley都陪着自己一同完成了。
在这一路上,Ian拼命而刻意地去追求已经离世了的人的在场,反而忽视了一直以完整实体陪在他身边的哥哥。
另一处醒悟来得更晚一些。
整部影片中,父亲晃来晃去的半截身子都在不断提示着他的缺位,而这种父亲形象的缺席,连同对母亲不靠谱新男友的取笑,似乎渐渐成为了一种无声的埋怨。
但看完了电影回过头想,我才意识到影片开头介绍魔法世界的旁白是父亲的声音。
这段内容来自父亲留给Ian和Barley的那封信,之后由Ian自己念出,但其实从影片序幕开始,父亲就和观众、以及兄弟俩在一起。
那幽灵般的半截身体不是父亲在场的证明,这封信、这个声音,以及想要见自己孩子一面的强烈意念,才真正体现父亲未曾缺席的爱与思念。
虽然没有《寻梦环游记》对死亡的讨论那么深刻,Onward仍然完成了一场值得鼓励的死亡教育。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生活总是由好事和坏事组成,好事不会让坏事变得好受,但坏事也不会让好事变得不重要。
皮克斯序列中的作品总是在强调这一点,不回避痛苦,同时放大所有值得记住的快乐。
这些不断被提起的关于死亡的对话,虽然不会让失去变得容易,却是我们永远受用的安慰剂。
(回归现实的分割线)遗憾的是,首周北美票房收获4000万美元Onward成为了皮克斯开局票房表现最差的几部作品之一。
4000万美元不算低,Onward也是当周的北美票房冠军,但这个数额在皮克斯的标准下确实是值得讨论的扎眼失败。
皮克斯的魔法,真的失效了吗?
疫情显然不是Onward首周票房失利的原因,因为其他非新片,比如之前票房表现抢眼的《隐形人》和《索尼克》都有着非常正常和平缓的票房下降趋势。
在疫情影响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电影的票房表现只会更糟,但单看Onward的首周票房数据,就足以给皮克斯以及背后的迪士尼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危险信号。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Onward这部作品虽然有趣动人,但在世界设定、想象力、和主题的深刻性方面确实达不到皮克斯的第一梯队标准。
预告片几乎把整个世界观和剧情主线都透了个遍,而仅从这些信息,就能看出这部影片设定上的缺乏新意和“借来”元素的大量堆积。
variety的影评人Owen Gleiberman说,皮克斯的作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非常有远见(vision),另一部分没有。
很不幸,Onward属于没有vision的那一部分。
许多看过影片的观众评价说Onward不像出产自皮克斯,反而更像是一部梦工厂作品(《史莱克》+《驯龙高手》)。
梦工厂当然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动画大厂,但这种开除Onward的皮克斯籍的评论,绝对不是夸奖。
而抛开影片自身,Onward票房失利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影片较为失败的营销策略。
没有把Onward放在盈利空间更大的暑期档,就已经体现了背后决策者对这个项目的不自信,而Onward整个营销和地面宣传都透露着一种不受宠的敷衍态度,似乎Onward已经被策略性放弃了。
从划分观众群的角度来讲,迪士尼出品的“巨片”一般都属于4-quadrant,四象限影片,即对男性、女性、25岁以上和以下一网打尽。
但从项目管理和宣传策略角度来看,迪士尼每年能作为四象限影片来打造的项目数量有限,今年上半年的大部分精力都给了《木兰》,而动画部分押给了皮克斯的另一部《心灵奇旅》,使得Onward不能作为4-quadrant,只能被定位成儿童向影片去宣传和营销。
这个标签,注定会让Onward损失部分成年观众。
Onward贡献了皮克斯,也是迪士尼动画史上第一位公开性向的LGBT角色,一位紫色皮肤的独眼巨人女警官,她在一句不经意的台词中提到“我女朋友的女儿”。
然而,这个本来对迪士尼有开创意义的角色,让迪士尼变得两边不讨好,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Onward的票房表现。
在国际市场中,中东部分国家因为这个LGBT元素直接禁了Onward,俄罗斯虽然进行了放映,但把台词里的“女朋友”强行换成了“伴侣”。
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传统的组织对Onward进行抵制,认为“作为一部儿童电影,这种信息会误导儿童的家庭观念”。
但皮克斯和迪士尼这个看似进步性的举措也没有受到太多褒扬,反而引来了不少争议。
许多网友都表示,这种做法只是出于商业利益和品牌形象下的鸡贼,毫无诚意,因为迪士尼随时可以把这种不起眼的台词拿掉,做成专供版以讨好那些审查严格的地区。
Onward票房不佳的第四个原因,或许也是迪士尼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个原因,恰恰在于皮克斯与迪士尼品牌的紧密联系。
曾经每部皮克斯的动画长片开场前都有一个贴片的动画短片,这些彰显着皮克斯创造力的短片们曾拿下过五座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和九个提名。
然而从《寻梦环游记》开始,观众们可能感觉到不对了,《寻梦环游记》的贴片变成了《冰雪奇缘》雪宝冒险,而到Onward,贴片动画更是变成了《辛普森一家》。
这段画风不符的《辛普森一家》,是消灭福克斯之后迪士尼对自家产权的得意炫耀,但这段动画或许只会进一步提醒观众达斯米奇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娱乐行业九头蛇。
Onward预告片下的留言中,确实有部分观众提到因为迪士尼而不想看Onward,当迪士尼迫不及待地让皮克斯越来越“迪士尼化”,其实也是让皮克斯不可避免地分担部分观众对迪士尼品牌的厌倦、审美疲劳甚至恶意。
皮克斯这种以创意见长的“小作坊”形象,本身也与迪士尼的整体气质和近年来逐渐形成的新品牌效应不太相容。
或许对于皮克斯来说,和迪士尼解除捆绑,“独自美丽”,才是最合理的发展路径。
当然,Onward对整个皮克斯品牌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坊间一直有一个未被证实但非常合理的“皮克斯理论”,即皮克斯的所有作品都发生在同一个世界且彼此间可以串联。
如果皮克斯理论是真的的话,那Onward里这个有着两个月亮的世界将把皮克斯电影宇宙的边疆再次拓宽。
当然,这目前还只是粉丝们的大胆猜想,但如果真的有被揭晓的一天,Onward会是整盘大棋上一个非常有趣的节点。
从一个还挺喜欢Onward的普通观众角度出发,我们或许不需要对Onward过分苛责。
Onward这一部本身就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作品,肯定是担不起重燃好莱坞原创力引擎的重任,而皮克斯也不是只出神作的创意之神,这么多年中也做出过不少扑街作品。
虽然对Onward的境遇感到遗憾,但如果六月份的《心灵奇旅》在口碑和票房没有达到预期的话,那才是真正该失望和恐慌的时刻。
3.2-3.5星。
从整体观感而言,情节设计是一贯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桥段。
一个原本有些自闭的小男孩,有爱他的家人or朋友却一直觉得被桎梏、留有一些遗憾,为了弥补遗憾选择冒险,在旅途中克服自己的弱点,起伏挫折实现目标最后发现原来爱/正义其实就在身边/心中。
开头看到主角登场的几分钟真的让我脚趾抠地。
熟悉的瘦矮细腿(腿很细很关键)小男孩,胆小怯懦,连活泼开朗的妈妈都像是统一分配的。
电影宣传语标榜寻梦环游记同一个团队(coco是在网上看的,看到一半看不下去...后面过了好久才翻出来继续看完...),从人物设计来看只能说不愧是你们...让我也同时想起超能陆战队、驯龙高手等等动画的主角模板化开头...中间各种细节剧情也是熟谙的所谓埋伏笔套路,哥哥做出的糗事、忍痛丢下的破旧汽车——弟弟心中潜意识认为哥哥的一事无成到最后的爆发,与最后的大团圆新汽车、兄弟情深相呼应。
不过可圈可点的情节也有一些,譬如妈妈和蝎尾狮的英勇—经历去弥补遗憾的冒险后发现爱/正义就在身边/心中然后感动的剧情。
—某种意义上的zzzq,不过作为female勇敢登场、和龙搏斗真的很酷。
结局想到哥哥其实就是像父亲一样(长兄如父?
)关心爱护着自己的情节其实应该说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而没有见到爸爸这个心心念念的存在这一安排我觉得很赞,的确意义已经不大了。
btw中间冒险途中真的很喜欢哥哥,很可爱,其实他的人物外形设计有些像驯龙高手的有个也是胖乎乎的憨憨的,但是性格乐天确实很可爱又讨喜。
最后的最后,想讨论一下这样的电影现实意义。
作为工业化流水线化的产物——从动画品质来说已经是行业佼佼者的好莱坞式动画电影,为什么桥段设计往往如出一辙呢?
作为商业电影,背后肯定是和商业成本和获益挂钩。
首先是这样的电影已经取得了许多次成功,小男孩成长记这样的题材不计胜数,哪怕《汤姆索亚历险记》也就是如此(当然小说本身意义不止于此哈),那么背后立足的不论是科技(超能陆战队)、童话传说(驯龙高手)抑或是民俗(寻梦环游记coco)的区别已经不大了,因为冒险过程是其次,是加分项,成长才是创作者想要讲的故事。
为什么男孩成长记故事总是深入人心、为什么瘦腿胆小男孩总是要成为故事主人公?
为什么不能是一个稍微高大点稍微英气点的青少年呢?
(俺馋了)怕小朋友自备自闭吗(笑)说好的鼓吹多元、自由选择呢,在主角选取上的保守可有些简陋。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