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以为这应该是一部90年代拍的影片。
因为那时候的李心结和刘烨都那么的年轻。
人是有天赋的,天赋各有不同,特别是演员,特别明显。
李心结和刘烨都是特别有天赋的演员,独特的气质,极富灵性,让人一看就能喜欢上。
这应该不算影评,这段故事让我想起了妈妈。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如米尼一样的美丽,被很多人喜欢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两点一线在家和农场往返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一样,遇到了一个让她爱的痴狂的男人。
选择不顾一切的去爱,却不曾想到会如此浓烈的把酸甜苦辣都尝遍。
只是生活和戏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剧本可以嘎然而止,但生活不会。
剧本中的角色可以死去,但生活中的人却是不得不持续的承受着种种选择的前因后果。
我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她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也不会受这么多苦。
所以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怜惜之情爱着我的妈妈。
即便她做了很多不该,做了很多错事,虐我心千万遍,我气过了,伤过了,痛过了,怪过了,却也无法真正的放弃她。
只能不放弃,不执着,或是承认这世间诸多无能为力。
去买一张<米尼>,倒不是因为王安忆,其实,至今为止也没有真正搞懂她笔下的上海,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她笔下的上海女人,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人,因为不懂,更不知道二者的区别,虽然有朋友非常非常喜欢.我知道上海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说不清楚的样子,与世界上大多数的地方不同,上海的美与丑是话语难以准确描绘出的,你可以撷取每一个细部将其放大来做文章,但其实上海本身则是包容每一个不协调甚至自相矛盾的细部的有机体,那是一种感觉,隐藏在不同季节搭配上不同街道里弄,搭配上不同的街区角落,一些形容词比方气度、韵味、情调或者感觉,什么都对,都合理,却全不准确——这个城市有种种精致,有种种雄伟,也有种种无所谓的随意邋遢,并且奇怪的,这些不相协调的竟然完美的处在一起,即使是突兀的,你看多了也不以为意,而如果说有一天某人可以给出上海一个无人可以辩驳的特征词来,那一天,也许上海就真的没有魅力可言了。
而现在,就让上海这滩浑水继续混浊,有生之年都不要清澈到无鱼的境地,无鱼则无余,所以,影片中的似是而非,影片中命名为“随波逐流”的音像店,影片中忽而纯净高贵忽而低下世俗的阿康的性格,让生命显得写实,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些上海化的朦胧暧昧。
看米尼不是冲着王安忆的原作,也不是冲着上海的背景(我不否认影片中的取景很有心得,那些取景并不是经常出现在以上海为背景的影片中的取景胜地,而是一些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可能才会熟悉的马路街道与建筑,而这些地点也许很难再有机会出现在影视中),去看这张碟,只是因为是李心洁和刘晔的粉丝。
两个长得通灵的演技派,两个用眼神说话的演员,终于凑到一起来演一部电影。
长得好看,通常是某些演员的悲哀,因为观众往往会忽视了演技。
但对于李心洁和刘晔这样的演员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他们的美丽只是演技的附庸,或者说他们已经突破了外表的限制去演戏,演出来的则通常是内心的东西。
影片的节奏很舒缓,舒缓到有一种悠扬的感觉。
剧本的力度也和薄弱,不过是一个杂技团的女空中飞人米尼对经营盗版音像店的一个坏坏的男孩阿康一见钟情。
前半部分两个人浪漫的爱情为主线,后半部分是阿康入狱后米尼痴情不改,阿康出狱后因赌博债台高筑,终于走上贩毒之路,米尼失去生命中唯一的冀望,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刘晔延续了《血色浪漫》中的玩世不恭的个性,延续了为追求成功人生不顾后果,勇往直前的勇毅。
但《血色浪漫》是有着浪漫气息的幻想史,钟跃民的成功难以被移植到写实的《米尼》中的阿康的身上。
所以成功的钟跃民越活越潇洒,而失败的阿康越活越窝囊,但在开始时,这两个有点痞气,有点小聪明的男人又何其相似。
影片中米尼的独白由李心洁的口中读出是感性的,是克制的,连宣泄与绝望都显得优雅与从容,这样的独白配上广角镜俯拍下的黄浦江边,配上空中飞人排练的空旷后台,有一点《白玫瑰与红玫瑰》的感觉,也许导演想让不太像上海女人的李心洁感觉起来像张爱玲笔下的上海女人,可惜,那样的上海女人也许真的只出现在书中的二三十年代与电影中的二三十年代,是已经绝种的断代。
从小被抛弃的米尼由尖刻的舅母抚养长大,生存环境的冰冷无爱与无助孤独,让一个女孩爱上爱情。
米尼的爱情是理想化的,钱没有什么道理存在,浪漫是唯一是全部。
大刘哥的十万元比不了一束“虾花"的,四轮的比不了两轮的。
每个少女的心里,多多少少都会也应该有这样的浪漫,爱情这桩事上,穷的往往更有效更取巧,穷的才更有心思,更不俗些。
但是,婚姻是拒绝贫穷的,“贫贱夫妻百事哀”,阿康出狱,米尼希望结婚,可是阿康要让米尼过好日子,不安的走向就造就了,也许不是米尼的安定感葬送了浪漫爱情,而是爱情的趋于稳定本来就是激情消亡的表征。
所以,阿康在看守所中的时候会不惜加刑要逃出来见米尼浪漫一次;所以《白夜行》中雪穗与亮司十九年互相隔绝的苦痛造就黑暗的犯罪人生被视作纯爱;所以巫启贤在《太傻》中唱道:“只是为何当初我们不听所有纷纷扰扰流言蜚语满天风雨之中你会选择了我?
只是为何如今我们不顾一切追求真爱坚持底下苦尽甘来你会放弃了我?
”。
当年慷慨悲壮的歌唱到了今日也许只不过是一声叹息。
一根筋不回头的李心洁好像《蓝宇》中的蓝宇,到底执拗是错是对?
如果是对,为什么这样的对结局从来不是“由此他们过着幸福的日子到永远”?
如果是错,否定那个执拗的追求爱的冥冥中,是不是真的那样无情?
难道说,冥冥中那个想说的是:你不可以执拗的去爱冥冥中之外的其他吗?
想要飞起来的米尼爱上了要随波而游的阿康,故事就是这样而已。
影片的前半段,我会打4分,后半段只能打2分。
没看过王安忆的原著,猜测片中大段的独白或许来自原著吧,一个悲伤的,宿命的,轻柔的爱情故事,虽然逃不掉刻意美化的痕迹,却依然打动了我。
如果不是李心洁和刘烨,我也许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归为烂片。
当阿康带着米尼飞翔在深夜的街道,废旧的厂房,霓虹下的陋屋,我真的觉得快乐,真的相信爱情。
就像小时候看童话,从来不会问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然后呢?
还以为这应该是一部90年代拍的影片。
因为那时候的李心结和刘烨都那么的年轻。
人是有天赋的,天赋各有不同,特别是演员,特别明显。
李心结和刘烨都是特别有天赋的演员,独特的气质,极富灵性,让人一看就能喜欢上。
这应该不算影评,这段故事让我想起了妈妈。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如米尼一样的美丽,被很多人喜欢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两点一线在家和农场往返着。
那时候的她应该也是一样,遇到了一个让她爱的痴狂的男人。
选择不顾一切的去爱,却不曾想到会如此浓烈的把酸甜苦辣都尝遍。
只是生活和戏剧最大的不同,就是剧本可以嘎然而止,但生活不会。
剧本中的角色可以死去,但生活中的人却是不得不持续的承受着种种选择的前因后果。
我不知道妈妈会不会后悔,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她不会选择这一条路,也不会受这么多苦。
所以我一直怀着深深的怜惜之情爱着我的妈妈。
即便她做了很多不该,做了很多错事,虐我心千万遍,我气过了,伤过了,痛过了,怪过了,却也无法真正的放弃她。
只能不放弃,不执着,或是承认这世间诸多无能为力。
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
米尼和阿康不可收拾地相爱了,他们只是相爱。
他们没有幸福。
因为在那个平庸的社会力,他们只卖身不卖艺。
爱情里男人是有尊严的,爱昏了头的女人呢?
她们可以把黑的当成白的,死亡当成盛典。
谁也不能为幸福负责的。
爱过之后,爱情只是爱情。
他们。
随波逐流了。
很难想象王安忆的《米尼》能被拍成什么样的电影。
当第一个镜头出现,李心洁化着极浓艳的舞台妆,身上缠着血红的飘带在半空中飘啊飘啊,我就知道那不是王安忆的米尼。
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喜欢的作家分成两种,一种是迷恋于书写人灵魂的阴暗面,而另一种则致力于呼唤闪光人性。
王安忆是前者,张爱玲也是。
那种黑暗的力量是巨大的,100分钟左右的电影语言想要描绘那黑暗显然很难。
所以,改编是智慧的,他放弃了《米尼》的冷彻心肺,电影《米尼》吟唱着绝望的爱情之歌。
书中的阿康是不爱米尼的,不爱任何人,是一个内心极度空虚的人。
米尼爱阿康,但那爱也是畸形的,也是因了那份不可自拔的寂寞。
而电影中的米尼和阿康是深爱的,音像店的偶遇,阿康高大英俊的外形和感性内在的流露在那一刻决定了影片的颜色绝不是王安忆《米尼》的纯黑。
值得庆幸的是,女主角选对了人。
李心洁长着一张现代前卫的脸,很漂亮。
但是你很快会发现她身上渗透出刻骨的落寞和倔犟。
你看,当米尼和杂技团的同事GIGI往那一站,不用说话,你就知道谁是米尼。
她和同龄的任何女孩都不同。
米尼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扔下她嫁给老外走了,舅妈收养了她。
可是,那个势利小市的上海女人怎么会爱她疼她呢?她被送进杂技团学艺,舅妈深知这个美丽聪慧的女孩日后是会带给她丰厚的回报的。
米尼就这样长大,这样长大的米尼缺乏安全感,内心却强烈渴望着爱与被爱。
但是米尼是不会爱上大陈哥那样的男人,她注定和GIGI那样的女孩不同。
米尼在音像店第一次看见阿康,四目相对的瞬间,她就知道他是她生活中的那道光。
米尼爱阿康,她没有办法不爱他,一个从小没有得到过任何爱的女孩,生活中出现的那一点点爱那一点点光就足以让她不顾一切,泥足深陷。
阿康第一次入狱,米尼去看他,阿康让她离开自己,寻找自己的生活。
可是这时的米尼已经不能没有阿康,哪怕深知这个男人带来的是火坑是地狱,也只能飞蛾扑火。
自古,绝望的爱只有一种结局。
最后的米尼,阿康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米尼从红色的飘带中纵身一跃,如一只沾满鲜血的蝶。
坠落。
解脱。
刘烨的阿康令人疼惜,米尼那么爱他,任何一个米尼都会爱上他。
他偷形形色色的钱包只是为了窥探形形色色的人生,看到这里我以为他就是王安忆的阿康,内心空虚阴暗。
可是他终究不是王安忆的阿康,不是那个无心无魂的阿康,他是爱米尼的阿康。
他是从背后轻轻抱住米尼告诉她要走过最长的红毯来娶她的阿康;他是在米尼伤心的告诉他舅妈把母亲写来的信偷偷藏起来后立刻去替米尼偷信的阿康;他是告诉米尼不会送花给她,却跑去买了二十串烤大红虾米尼捧在手上象捧着一大束盛开的红花的阿康;他是GIGI告诉他米尼为了重返舞台而对他不忠,他却伤心的说,"别这么说米尼,我爱她"的阿康;他是为了见米尼一面给她送一个自己做的红通通的凤凰而越狱加刑半年的阿康;他是为了让米尼过上好日子铤而走险,最终走上不归路的阿康。
他还是生活在这个世界阴暗那一边的阿康,但他是爱米尼的阿康,这决定了书和电影颜色的不同,本质的不同,带给我完全的不同。
爱与不爱怎么会一样?
另外,上海,这个风风火火的大都市,我第一次在镜头中看见它是那么忧伤。
这又是很多内地烂片中的一部。
看这片子是冲着王安忆去的。
《长恨歌》被拍的很差。
抱着《米尼》能否一雪前耻的态度。
一直觉得米尼是在武汉的。
可能是错觉。
跟池莉的武汉市井小说混淆了。
片尾字母的导演显示是金琛。
从未听过。
于是百度。
然后发现陈苗跟金琛争导演。
为这样一部改编极其差劲的片子争头衔。
孰是孰非懒得去看。
撒旦的归撒旦去吧。
剧情十分牵强。
幸好在电脑上看,可以随时快进。
偷个钱包就被判一年多,用这个突发事件检验男女主角的爱情太过勉强。
简直荒谬。
最后无缘无故的去贩毒。
对于一个有艺术气息的音像店老板放弃跟艺术沾边的事情去贩毒。
编剧想不开了。
最主要的居然还请两个不错的演员去演。
毁了。
当李心洁为了还刘烨欠下的债去主动给香港老板投怀入抱的时候,让我毫不怀疑的坚定了这个编剧的智商很有问题。
每年中国百分之六七十十足的烂片。
无可厚非了。
电影像平淡的流水,静静地从心里流过,你却从中感受到一种悲凉。
喜欢李心洁扮演的米尼干净清澈的眼睛,她本是飞鸟,却因为爱上他,而成为他的氧气,成为他赖以生存的水。
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安全感,没有目标。
生存的意义好像就是等待,等待所爱的人出现,带给自己生命的奇迹。
在没有遇到他之前,米尼在杂技团做空中飞人,杂技团的赞助商大头哥对她有好感,愿意出10万买她一夜。
她笑,没爱,10万我也不干;有爱,50万我也干。
米尼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女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依然美好地等待着心里那点干净的爱。
最终她等到他,那个叫阿康的男子,他是一条随波逐流的鱼,开了一家小小的音像店,喜欢“偷窃”,确切地说是他有窥探别人灵魂的欲望。
与米尼的爱,是一种在寂寞中互相取暖的爱。
因为爱米尼,他偷了喜欢米尼的大头哥的钱包,结果因此入狱1年。
她每月跑很远的路,坐拖拉机去看所爱的男人,在他的小屋,耐心地等她回来。
他冒着被多加半年刑的危险越狱跑到她住的招待所,只为送给她自己做的红凤凰和得到她的一个拥抱。
他们是彼此生命里最后的光亮。
爱着却不得不忍受着现实的残酷。
她因他摔伤失业,转行卖保险;他为了娶她,出狱后铤而走险去贩毒;她为了帮他还赌债,和一直喜欢她的大头哥睡觉,顶替好友GIGI重新当上空中飞人的主角。
他们彼此深爱,彼此伤害,一步一步从浪漫温暖的开头走到了鲜血淋漓的结局。
书和电影果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背景不同 人物不同 情节也不同了一个多小时的电影完全没办法把王安忆想要表达的东西呈现出来失望了果然 书和电影的本质相差太多.
每一行其实都有着自己的痛苦有的痛在肉体,有的却苦在心里在苦与痛之间画上等号的那一定有着尘封的往事喜欢柔柔的音乐和着淡淡的独白,看了开头就决定看下去.其实爱情真的很简单,第一眼就知道那个人是不是你想要的.恋爱的时候单纯,而要是两个人住在一起一切都慢慢的改变了.影片很真实,男人为了女人去贩毒,女人为了男人而出卖身体,怎么感觉好像国外的一部小说呢.两个人的身份早就注定了这结局,我觉得她会选择离开,却没有想到是离开这个世界.米尼是一个很特别的女人,敢爱敢恨,既然选择了这份感情就会努力去坚守,到最后甚至连坚守的理由都找不到了,还是选择了坚守,带着爱情的美好离开了这个世界.影片很不真实,首先两个人真的相爱吗?我觉得他们爱的太轻易,太仓促了.两个人虽然生存在不同的环境里,却同样生活在空虚迷惑的精神世界中,很容易找到共鸣,可是当安康把一切都告诉米尼了,米尼还会选择和他在一起,有点太被爱情冲昏头脑了.其次大康做了那么多年的小偷,第一次入狱的时候怎么会犯下那么低级的错误啊,崩溃了,拜托找个更好一点的理由把他弄进去好不好啊.还有他是怎么越狱的呢?好奇怪哦.最后如果你爱一个人会怎么去爱他(她)?可能爱表达的方式不同,男人是会为了女人而努力赚钱,甚至铤而走险,女人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可是这样的爱还存在吗?如果存在还叫爱吗?整个片子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悲痛是一点一滴的流露出来的,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李心洁的演出,快乐的时候是张扬的,悲伤的时候是淡淡的.
扯吧~~你们就~~
你还能飞吗。
想什么呢
其实拍得还不错,有一些王家卫的影子,太过文艺了一些,但该表达的疏离感都到位了。镜头里的上海也没有过度美化,配那个音乐实在很揪心,来到上海,在上海,却永远不是上海人。有空看看原著到底改掉多少。
情到深处人孤独
就痴迷于刘烨最帅时期花花公子混子样
音乐还不错
比《苹果》干净,但还是堕落
挺真实的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
情到深处人孤独
期待了很久,但很失望,完全看不到原著的影子。。。
刘烨,除了混混就不能演点别的?
08,9一个杂技演员,一个小混混,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思考,但她们走在一起也许就是一个悲剧。这个电影很文艺,源自王安忆的小说。PS:李心洁是个不错的演员的说。
看一半足够,不需要结局剩下的让它们在想象中凄惨和美好
导演该着重于说好一个故事而不是玩小情调。女猪脚如果换成周迅,会有什么效果?【刘烨嘴角扬起的微笑带着危险的讯号】
刘烨在这戏里面纯属扯淡!
和原著相差十万八千里,刘烨就是阿康,米尼的角色不知道怎么脑子里就认定是周迅,李心洁虽然不错但总少了那么点味道。岁月不饶人啊,耀扬哥十年过去你真老了。整个片子剪得乱七八糟,白瞎了一个好故事。结尾太过仓促了,如果拍成二十来集的电视剧的话,应该更有看头。
我上初中时从电影频道看的,第一次看刘烨的东西,之后就延续了很多年对他的讨厌,直到他成为火华社社长。有时候常常觉得品味什么的都是天生的。
我喜欢浪漫,但我不喜欢被浪漫。我喜欢阿康,我想像他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