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还不明白爱情 这是看完这部片子后的最大感受 或者说是更加确定了这一判断 想来可能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爱情 就结婚了 就有了自己子女 就老了 就离开这里 主人公是幸运的 至少让我感到他在电影的结束时有点明白了爱情的样子 一切都是未来 没有遗憾 年轻的我们 可能就是应该做一些属于自己的事情 定义自己的爱情 可以是象 <春逝>里的麦田 风声 飘雪 可以是象<东京爱情故事>里的等待 手帕 坦然 可以是象<倾城之恋>里的共赴难 同辛苦 也可以是象<在世界中心呼唤爱>里的死亡 错失 回忆 也可以是象<会飞的海龟>里的纯洁 默默 执著 也可以是象<烟火>里的粼粼波光 充满美好想象……这些那些的表达在我们眼前呈现出斑斓的爱情 但是它们在我看来都不是想告诉我们爱情应该是这样那样的 而是要让我们知道爱情就像樱花的树叶 没有两片是一样的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变得忽然不自信吗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变得忽然很有创造力吗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变得忽然精力旺盛吗 面对爱情 我们总会对周围其他的感情木讷吗 也许我们试图用这些必要条件 去推导出一个充分条件 发现那么多变得忽然 来判断是不是爱情 解开生活中的这个黑匣子 电影里花儿的独自等待 我想可以解释这一切 就是在爱情面前 我们没有办法从客观来判断是不是 而只好从主观上来追求她的存在 即使有一天当世界天都变了 因为昨天的花谢花开 并不是梦 也许这就是我们唯一可以为爱情定义的一小点
我是健忘的人,近来时常自省,近期遗忘的速度惊人,远期的记忆,回想小时候的事情似乎也不那么清晰了。
有句话说今天都是虚妄,昨天的记忆使今天不至于过分干涸,明天的期待是支撑,所以,我们飘渺着生活,遇见,相爱,分别,死亡。
于是我开始努力回想与自己擦过碰过流连过的人。
回忆是件美妙的事,你会嗅到那年粉笔的味道,走廊迎面走来的微颤,你会想起操场上别过头去偷瞄的小幸福,和裙摆轻轻,青春好像上辈子的幻想了,又好像延续至今。
然后我看《独自等待》,我没有戾气没有思念没有煎熬没有甜蜜我早已一无所有,我看着片尾的一句话: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脖子疼,我微倾坐在床上,我抬起头看小熊,我想念他们,他们是否真实存在我甚至不知道,只是我多想矫情的开始怀念,那些也曾因为我而微颤,而难以入眠的孩子们,溜走的,不只是他们干净的脸,还有我那样干净过的心啊,你被谁夺走了,谁能为你悼念。
我是真的历尽风霜了么,这成熟太过不真实,或者只是暂时的失忆,忘记我曾多么软弱摇摆热爱哭泣和拥抱和甜言蜜语。
这电影带给我的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巨大冲击力,我看着情节推进然后自然又自然,我笑李冰冰的自私无耻却也那样正当无谓,我笑男女之间的细微心思在影像中放大后的可爱和真实,我笑生活怎么这样操蛋啊,口口声声要爱要爱却还是不敢去爱,敢爱的其实浅薄,身旁的深情无畏在旁人看来也早是自残式的生活选择。
所以当龚蓓苾结尾说火车是不等人的时候我放声大笑,我笑的如此开心啊,我想女人你终于这样勇敢的向男人示威,我想你再等就真的是傻逼了呀,这男人怀抱梦想却缺乏执行力,这男人明知光明却投向深渊,那句台词说的多好,遗忘是减肥,再等下去得肥成什么样。
温情的哲理仍然从男人口中流出,火车开了会再回。
但是你可知青春一去不复返,你这傻小子继续等待,我们都继续等待,等待皱纹和肥胖,等待世俗的侵蚀嘲笑你最初的承诺吧,等待有一个凑合的人和凑合的人生,等待早已不是为了等待只是为了个人生活态度的最好宣示,这行为艺术埋葬爱人纤细的手指划过的每一寸肌肤,香水弥漫和漫天的雪花告诉你,认命或不认命结果其实差不多。
人们脱下裤子宣泄,穿起外衣忏悔。
单身的人守着残缺美学,厮守的人顾此失彼貌合神离。
我很想深入挖掘这部影片的思想,是很喜欢的,潇洒的青春不潇洒的纠葛,独白的大段把矫情气息遮掩了不少,粗糙也有粗糙的美,这才是生活。
生活就是你穿着盗版小熊,巴望着正版男人。
生活就是你身无分文,却也有做梦的权利。
可惜梦醒了,生活仍在继续。
夏雨适合,李冰冰适合,龚蓓苾适合,高旗谈不上适合,身段儿放下的诡异,感觉不舒服。
这是有关生活和爱情的一部好电影,你阅历丰富可以当做乐子看,你天真美好可以当做启蒙片看,你看不懂可以再看,再看,我想我也会再看,我多不希望多年后我开始道歉,其实当年我就是个小屁孩,这电影的深意远着呢,生活啊……请不要这样好么,生活,我总是有骂你的冲动。
最后,一点感想,导演的深意似乎是,人都犯贱,自得其乐就好。
独自的,走你的路,等你的人,等不等得到,那不是你说了算的。
至少等过,傲气过,你可以老了自豪的说,哥们当年也是个文艺男青女青,倍儿纯情。
这么说有点扯淡,但如果不这么说,又找不到更准确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年末zhuai出很多钱进电影院,轰轰烈烈的大片子一个不落地全看了,后来买了《杀破狼》和《黑社会》来看,最后的最后,看到了《独自等待》。
这个片,精彩啊。
很有意思,很好笑,很生动。
有的地方这么近,有的地方那么远,让我很赞叹。
前面看过的片子,要么就是想吐,要么就是觉得特别扯淡,只有这个,看到心里去了。
以前看《看电影》一个关于此片的小影评,给了3个星,是那种各打50大板的评论。
意思是有好笑的地方,但是故事的桥段落俗,人物塑造不细致等等。
所以我觉得,还是不要轻信影评,看电影这事儿,就跟做爱和下馆子点菜一样,你非得自己亲身体会才知道是什么滋味。
还是我那句话,中国人有时候说话很难听,把电影评论叫做“骂导演”,把源于生活的细节丰富的电影叫做“俗”。
充分显示了国人的修养。
我也就跟着大家把电影中表现出生动的生活叫做“俗”吧。
这俗,俗的真是太好了,中国电影,就他妈特别需要俗的,不需要高雅,高雅了好几十年了,革命的高雅,政治的高雅,导演艺术创作的高雅,回顾从《定军山》以来的中国内地电影,有哪几部是真正说人事儿的?
真正视听流畅,讲故事一样讲生活的?
有哪几部是那么纯粹地拍电影,不站在任何政治立场,而只是一部追求“杂耍”的戏?
要不后来《小城之春》怎么那么受推崇?
我在电影资料馆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震惊了,没想到啊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看的国产电影!
这么真实,生动,人性化的中国电影。
中国人饥饿了几代人,就要赶快富裕起来,中国电影不靠谱地高雅了几十年,就应该赶快回归现实!
中国电影,赶快“俗”起来。
对于那些说《独自等待》俗的,嗬嗬,我有三个看法。
第一,谁他妈活得不俗啊?
哪个爱情故事不是那么几个套路啊?
谁的暗恋心情不是水生火热的折磨啊?
要真有新鲜的,拍出来给别人看,就真的好看吗?
会有共鸣吗?
那可真不一定。
人类5000年文明史,最多也就寻找出了180中做爱体位,你要是全都会用,一天用一种,也他妈大半年就用完了,剩下的都俗了。
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存在是有很多你喜不喜欢都会产生的规律。
这种规律的反复,并不意味着单调,反而会产生千万种微妙的变化,导致了“非常有意思”这种感觉。
就像180种体位,你虽然大半年都用完了,可是你很可能是跟一个人一直这么用,你下个大半年再换个人试试,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你就算不换人,你就换一种环境,换一种心态去试,照样会不同。
这个道理用在电影导演身上,也很合适,同一个故事,你让两个不同的导演去讲,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张艺谋也可以讲《独自等待》,想象一下吧。
所以不要很简单地说“俗”,什么是俗,你真的能解释的清楚吗?
更不要随便用“俗”去打压一部本身很有质量的电影,要不然说这话的人就俨然是伍迪•艾伦《丈夫们和妻子们》中那个被带去知识分子聚会的应召女郎了。
第二,说这片子俗,其实是一种心理期望的失落。
受了几十年不着调的中国电影以及电影评论的误导,他们期望看到所谓“创作的高雅”,和自己生活完全无关的东西,这是基于潜意识里对自己生活的否定。
是一种农民渴望城市生活的本能反应。
希望“文艺作品”可以给他们一些“思想”和生活的“引导”。
我信奉电影出身“杂耍”,最本质的也是“杂耍”,它作为载体,可以被政治利用,被各种思想流派,艺术流派利用,但对于电影院那群黑压压的人来说,它还是“杂耍”,它让你进去看,不是让你看“意义”,是让你看“好看”的。
第三,说它俗,可能也由北京地域氛围太重的原因,很多“京味儿”让对此环境陌生的观众不容易体味,所以重点就放在看故事上,但这个故事胜在细节,而细节又非常的“北京”,所以外地观众可能只能体会到大致的框架,自然会觉得失落,毕竟,看电影不是看框架结构的。
就好像,陈文送李静的时候,两个人拥抱在一起,陈文说“要是有人欺负你,就立马告诉我,哥们儿坐下一般飞机去抽丫的”。
这句话,真是太经典的北京表达方式,“哥们儿坐下一般飞机去抽丫的”,哈哈,我说不清楚为什么那么好笑,但觉得好笑,就是因为领会了。
如果你说,电影的不足之处,就是它的“地域色彩”太浓,但是,这就是“杂耍”的一部分,每一部电影都是有根的,方言,气候,地域特点,人文特点,有些东西是你无法避免的,更何况,这些地域特征会给电影带来无尽的细节乐趣。
中国政策就是太统一,必须都说普通话,其实这是很不人道的,去年不是广电总局专门出了文件,要求所有电视剧都不得使用方言,引起一片质疑。
这是严重违背人类精神和艺术多元化的。
不过,你能怎么办?
社会环境的确可以决定我们对艺术的态度和鉴赏水平。
好的东西,活泼少禁忌的东西你都看不到,最后就根本不存在判断力了。
综上所述,我们的电影观众,真的需要迅速地朴素起来,真实起来,宽容起来。
我们都说支持国产电影,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热爱电影的人,支持国产电影并不仅仅意味着看,或者买票去电影院看,而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评论环境,人文的客观的评论环境。
而中国的电影,需要迅速地“回归”中国本土生活。
外国人到中国找孩子,高高在上的爱情故事,打打杀杀的黑社会最后说“还是要从良”这种道理,胡编乱造的神话故事,在“回归”这种需求上,终究会让人觉得“不近人情”。
另外,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真喜欢《独自等待》里面的细节和台词,也可能是我的生活就这么近。
经典台词比比皆是“一进屋就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我想宠物都是这么过一辈子的” “我要是出名了,就不理你们俩” “我下辈子给你当奴才”“去拿点鸡翅膀”“哎呦,不成,我腿麻了”。
“哥们儿坐下班飞机去抽丫的”总之,是笑料不断,我从头笑到尾,最后是意犹未尽。
镜头连贯,夏雨的表演出色,特别是中国人很弱项的台词方面,每个细节,电影的其它小线索都朴素到位,这些,其实很多人都像我一样赞赏。
这部小成本爱情片在当时算是非常特殊,比当今如潮水一般的都市爱情片时代要早了十年,而且片中没有霸道总裁,没有基情四射,只是讲述一帮小伙伴泡妞的故事,细腻的镜头和犀利的台词聚焦当下年轻人的爱情观,将一个并不新颖的爱情故事拍得清新脱俗妙趣横生。
那真是一个依旧堪称理想主义青春肆虐的时期,夏雨、李冰冰、龚蓓芯、高旗......们玩世不恭的表象下,带着仍然对其时的大学生一代有一定杀伤力的真心属性,正是这样的围绕着夏雨对李冰冰的绝对痴心展开的爱情追逐,令影片成为当年最受瞩目的国产爱情喜剧,这在中国电影产业尚未发展成今天的规模的时刻,算得上一份珍贵的体验。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对于这排字的印象 依旧停留在历经“沧桑”的陈文 在稿纸上 蓝色的钢笔留下的那一排印记 从那以后 就刻在心里了关于这个电影 有很多记忆 会想到许多人 许多过往 许多说过的话 写过的文字 看了至少五遍 可是每一次无论是提起还是场景再现 我都还会奇异的湿润眼睛 奇异的落泪 好像是一种魔力李冰冰最后去找夏雨,说我就只是想和你一直做好朋友。
其实,就因为这个,我挺恨这个女人的。
自私的我们都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人,陪着你,伴着你,却又不是爱情,当然也不是友情,它总是在几种感情之中飘忽不定着,总是希望和某些人保持着暧昧不清的关系,好像随时回头就可以看到他在身边,随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或者是一个备用轮胎,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者只是让自己过得快乐,生活本来就不容易。
至于陈文,我只想笑他那个“她符合我的那个单子”梦中情人是怎么产生的 都源自这张单子仅仅是年少的时候对爱情的幻想,对梦中人一切美好的堆砌至于爱情?
什么是爱情?
其实我真的不懂。
陈文他懂么?
真的有梦中情人吗?
也许只是他的某些特质吸引了你,然后迷恋他,让我相信他是完美的,其实我本来也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
有些人留在梦中永远比走进现实要好得多。
其实我挺同情李静的 我当然也承认刘荣是美女 我也痛恨刘荣她虚荣自私 可是却也叹息李静她怎么就没有勇气 也许有一种感情 就是被习惯的深藏 可是你不努力 不勇敢面对 不抓住 就是自己去放弃 也许 你离开的时候就像不回头的李静其实 电影里的他她 就是生活中的你我 谁敢说自己没有过刘荣的虚荣和自私 谁没有陈文那样的迷恋柏拉图过 谁又能坦然勇敢的把深藏多年的爱讲出来不心跳加速陈文最后说,"这是献给那些从你身边溜走的人的。
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人,从你身边偷偷溜走了,也许那个时候你的眼里只看到另一个人,所以根本不会在意他在你身边等着你,也许那个人差一点就和你一辈子了,可是你忘了珍惜,当然你可以说是缘分,然后他就走了,也许你想抓住他,可是他并没有力气去抓住你,所以,就这样看着他们从你身边来了又走,等你真的回头的时候,并没有谁还在原地等你。
"说的太对了 还是那一句话,不要以为蓦然回首 那人还在灯火阑珊处等你 所有浪漫的痴情的 也许只是也许 也许永远不为你发生 更多的情况是 当你挥手的时候 灯下已经悄然寂静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谁不希望生活里有伴 谁会花一辈子去孤独等谁 总有一个合适你的人会出现 那时候 幸福就离得不远 不过 也许 它不全在前方 没准就在背后和身边 珍惜吧 抓住 当心!
你的身边 谁正在溜走
多诺文有首经典歌曲叫《雨中节奏》,我刚上初中的时候,在国内曾经相当流行。
相信这里的朋友也有不少人听过这首动听的歌曲。
不过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首《雨中节奏》其实是多诺文翻唱自一首老歌,名字也叫《雨中节奏》只不过节奏上比多诺文的版本要慢很多,听起来很舒缓的感觉。
《独自等待》也是一样。
如果独立出来看本片的剧情,你会发现平淡无奇,甚至可以说稍显俗套。
不过是一个男孩追求一个女孩未果,才发现真爱就在身边,但是有情人难成眷属。
这样的剧情真的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而本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中反复强调的现代感、时尚感。
意象镜头、同机位剪接、大量俗语,以及包括职业、场景等等大量充满现代感的元素。
使得《独自等待》变成一部充满十足现代气息的影片。
观众在观赏《独自等待》时,虽然剧情上有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牵引,但实际真正取悦观众的,并非剧情,而是大量现代、时尚元素与观众所产成的共鸣。
换句话说,这就是典型的老歌新唱,虽然邓丽君先唱了《又见炊烟》,但是现在看,显然是王菲的版本更受欢迎一样。
因为娱乐市场总是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
《独自等待》是伍仕贤自编自导的爱情喜剧电影,影片由夏雨、李冰冰、龚蓓苾等人主演。
故事讲述了现代都市里一群年轻人的故事,以男主人公寻找他心中的真爱为主线,描绘出一幅现代都市的恋爱全景图。
影片于2005年9月8日上映。
故事有点俗套,三角恋爱的关系。
年轻无所事事的小子陈文(夏雨饰)是一个古董店的小老板,他一直等待着真爱的到来。
一天偶遇三流小演员刘荣(李冰冰饰),一见钟情。
在好友们的怂恿和所谓恋爱专家的调教下,陈文使出五花八门的求爱手段五追求刘荣。
然而他不知道一直陪着自己身边的古董店合伙人李静(龚蓓苾饰),从高中时就暗恋自己,故事由此围绕三人的情感展开。
“要么好好活着,要么赶紧去死”就是出自这部片子。
陈文最后说:"这是献给那些从你身边溜走的人的。
每个人一定都有这样的人,从你身边偷偷溜走了。
也许那个时候你的眼里只看到另一个人,所以根本不会在意他在你身边等着你,也许那个人差一点就和你一辈子了,可是你忘了珍惜。
当然你可以说是缘分,然后他就走了,也许你想抓住他,可是他并没有力气去抓住你,所以,就这样看着他们从你身边来了又走,等你真的回头的时候,并没有谁还在原地等你。
"爱情无关对错,只有谁更珍惜谁。
你心甘情愿做别人备胎时,回头看看背后那个心甘情愿做你的备胎的人吧,或许有一天TA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从你身边溜走了。
不多说,来谈谈我个人的点点感受吧。
片子出来前,在电视里看到它的简介,第一感觉青春现代符合和我一样年轻一辈的口味,很是向往之,一直等待它的公映。
看过片子,呵呵,觉得我都能演陈文内容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可以说是平凡,不过正因为它的平凡让我感觉它的平实和贴近生活,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
它让我再一次触摸我的情感世界。
李冰冰演的真不错,她的表情很到位,度很准,象她出酒吧出来的第一次亮相,看见李静在车里象个款儿一样喊陈文的时候,后来手里拿着陈文送的礼物目送陈文走的时候,估计是她的内心真实的另一面的写照?
大概吧。
故事需要这样一个女子,而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乐观开朗有点小幽默,有时候有点墩儿,和她聊起一些无聊的话题也会觉得特别有意思,她让我觉得有优越感……”故事和现实中的她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和陈文一样 我也很喜欢这样的女子。
故事到最后并没有交待个观众想看到的有个结果,而只是这样 就这样的结束了,好象有点意犹未尽,一个朋友也这么说来着,她猜导演为拍续集打算的。
我不这么觉得,导演可能就想给个这样的结吧,现实中的故事很多都是这样结束的,还想怎样?
是自己太年轻了,不相信罢了。
“片子让暗恋不显得苦涩,失去不感到绝望,错过不会变成终生遗憾,等待也不会陷入孤独落寞……我们都在独自等待自己的“梦中情人”,经受致命一击,然后学着独自长大,但是,从不寂寞,也不颓废”写到这,已经把最想说的说了
有瑕疵,比如整体结构不合理;比如某些对白太刻意;比如某些场景缺乏力度。
但总的来说,是好片子。
有想像力,有灵性,敏锐,准确,真实。
天下懵懂的男生初次陷入对一个MM的迷恋,那种种微妙的心理,那种种尴尬的关系,那种种无奈的处境……多半都有相似处吧!
而这些,都被刻画得很好,也让我深有共鸣。
——靠,这就是:感同身受!
当男主角绝望的时刻,他强做镇定的从商场里走出来,越走越快,突然拔足狂奔……那种还不如死了好的感觉,让我几乎从椅子上跳起来;就在大家都以为他的创伤已经逐渐平复的时候,他突然在灯红酒绿的迪厅里像个孩子一样伤心的捂着脸哭了。
——我奇怪的发现:这怎么好像是某个时刻的我?!
语言总是苍白。
要描绘出电影中那一个个触动我的小细节,太费力。
所以,与其有敲脑袋“回忆——描述”的时间,还不如再看一遍。
同理,各位观众,别浪费时间看我的日志了。
真要是对这片子有兴趣的话,直接去看片子吧。
电影就是电影;音乐就是音乐;绘画就是绘画。
任何企图用文字再现其他艺术作品的行为,都是愚蠢而且无意义的。
另外一个感触就是:理论大师真TMD多啊!
男主角郁闷的时候,他所有的朋友都热心的给他出主意,不厌其烦的给他灌输各种恋爱理论:男人是什么;女人是什么;爱情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这些话咋那么像我平时说的那些捏?
而令人沮丧的是:这些听上去很有道理的理论,事实上,是完全无用的。
即便是这些理论大师本人,真到了自己实干的时候,也一无例外的茫然不知所措。
——向来喜欢用“理论大师”的头衔来掩饰自己在爱情上的失败的我,看了这部片子,该醒醒了。
理论是狗屎,我不能再欺骗自己了。
……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爱情就是爱情。
任何企图用理论概括指导男女情爱的行为,都是愚蠢而且无意义的。
PS:唉,就在昨天,我还企图冒充理论大师指导一只可怜的迷途羔羊。
现在看来,真TMD害人害己。
事情是这样的。
昨晚上令狐葱的blog看,意外的发现他搞定了一个MM。
震惊之余为他高兴。
可在QQ上一聊,他却哭着说:“还没开始,已经结束了……”——为了安慰他,我也只好干起了理论指导的SB事儿。
而最后的结果是:俩人一起晕了。
再然后,今天居然就看到了这部电影。
难道是冥冥中有天意指引我?
《独自等待》其实就是各活各,碰上了咱就爱,碰不上就继续活。
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属于你。
人或者事。
强求的东西总是让人肝肠寸断,最后独自守候。
抱着一个顺其自然,等待一些理所当然。
嘚儿就嘚个够,做就做自己。
万水千山的去寻一个不存在的梦,最后才发现梦的答案其实握在自己手中。
要么好好活,要么赶紧死。
别浪费这大好时光做些无用功。
穿肠过,一次就好。
平静的接受被爱才是真的幸福。
别嘚了,委屈就全换不来真心。
爱自己爱生活,才能爱别人。
单身男青年的青春幻想——世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欲擒故纵求之不得,另一种默默奉献牺牲成全。很有代表性的顺性别异性恋男性思维。
有故事的人看起来应该更有感觉吧
俗文青的滥情
他不知道她喜欢他吗? 怎么可能。
那种掏心窝子的真诚,国产电影里再也看不到了。等过,自己等过,也让别人等过,独自等待过,也聚众喧嚣过,我爱的人追不到手,爱我的人不知道珍惜,爱情不是精确的科学,可这也正是它的美妙之处。
05年的片子让我总有种95年的感觉…
资料馆12周年重映,不过时的都市爱情轻喜剧,绿茶的塑造可以说非常超前了(想到《与萨莫的500天》);伍导的骚气红衬衫和黑风衣居然是《变脸》梗,一辈子能拍出一部这样清新真挚的电影值了;以及从《阳光》到《独等》夏雨真挺适合演这类爱而不得、闷闷不乐的痴情小伙的
约摸五六年后的今天又看了一次这片,以前觉得配乐2B那部分终于觉得配的真绝妙,李冰冰也变了摸样,里面的小配角现在也是男一号了,大家都各自不同了。
感觉就是以特别路人的视角看他们谈了一场无始有终的恋爱,那看着就一愣头青又爱耍小聪明的男主,特俗特下流,全程第一视角心路历程看着就很不讨喜,里面的那几个大陆演员就没一个喜欢的,穿插几首许巍的串烧歌,对这样的气质和气场实在没感觉,就像是一集国产婆媳电视剧的节奏,东拼西凑成一部三流电影小品,结尾周润发倒是来串场了
都不知道看多少遍了,但是在电影院看还是特别快乐。而且今儿还是七夕,看到一对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坐在我不远处。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啦。20230822中国电影资料馆
真的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啊!虽然我在2016年观看这部2005年的电影,但一点也不会觉得它OUT!因为生活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
女主、女配角长得不待见,别的都好。
还真挺好看的~夏雨帅气 李冰冰真好看
“难道下个进门的就是我未来的对象吗?” 亮了!
最近重新洗牌了这张大陆版的蓝光碟,花絮不是重点,重点是伍仕贤导演重新录制的那条评论音轨,喜欢这片子的人一定要找来听听。它是国内最棒的爱情喜剧,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台词风趣幽默,人物和故事非常的接地气,讲几个好友在爱情和事业上的成长,它的好在于它的亲切感。★★★★
想文艺来着,却嗅出点......
我真的受够了男性导演自以为好笑的男凝段子,喜欢把女的分别幻想成女神和为自己默默守候的女孩,不好笑也没意思,看完更烦京片子了。如果这就是国产爱情喜剧巅峰,那只能证明真没好东西可看。
龚蓓苾在里头太让我喜欢了,简直是我见过的最好看的女子
昨儿CCTV6放了,总算把他看完了。。。
不错,挺爱看这种叙事流畅的简单故事,单相思的人内心戏就是多,而自诩文艺青年的人,永远把男女关系看得比搞创作重要。仅看影片呈现,其实李静未必就真的喜欢陈文,李静喜欢陈文有可能也是陈文自己的一厢情愿,但演员在演的时候肯定是按着喜欢去演的,所以当结局李静要离开北京开始新生活时,陈文才会觉得不舍。我倒是觉得陈文到最后有点喜欢李静了,他发现了她身上有他单子里列出的那些特质,包括但不限于热情大方和奇怪的幽默感。对单相思的刻画还是挺传神的,毕竟真的爱你的人,不会让你猜来猜去。唯一比较不合理的是拜金女和大款散了,应该去找下一任大款而不是找没钱的备胎。加一星给客串的袁泉李霞吴大维周润发葛存壮。没用窦唯的Don&#39;t Break My Heart来作为插曲也算预期违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