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其实一直在寻找吧!
对于李可乐来说,他真正寻找的,是真实的自己和自己最想要的爱情。
我们不停的生活与忙碌,总是在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又在徘徊不定,其实我们就是在找真是的自己呀!
真正的爱情,不是李可乐对青青那样,不顾着自己的能力而满足对方的要求,不会像青青一样不细心发现可乐的能力而只顾着自己的需求。
我们在寻找真实的自己,因为这样才适合自己吧!
这是一生的功课。
准备去看书了~
武林外传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国内电视剧,它是情景剧里面做的最成功的一部,配合吸引人的武侠江湖元素,深深的吸引一大批观众,也造就了李可乐的主人公喻恩泰的成名。
在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凑着喻恩泰的大名,想去电影院欣赏一把,但发现这部电影的排片量很少,时间也很短,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去看,所以一直没有机会欣赏。
直到今天在网络上找到可以下载版(这就是国内现状,虽然监管不力导致艺术创作动力下降,但还是对有些不想花电影票钱的我们是个很大的福音),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看得有点莫名奇妙,听着四川口音的故事怎么发生在云南,而且主要人物性格有很多矛盾,没有把故事讲清楚,剧情就发生了关键性的改变,女警官怎么就喜欢上了李可乐,李可乐怎么最后屌丝逆袭成为了富孙子,看的我有点一头雾水。
所以整个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快进在50分钟左右就看完了,生病在家疗养就写篇小文吐槽一下下。
宁浩导演的疯狂系列电影前几年着时火了一把,运用大量黑色的幽默和有趣的讲故事方法,把一个个人物构造的很有特点,捧红了黄渤让他蹿至一线影星水平,加上最近的无人区这部电影更是精彩之极,西部片的意味,犯罪暴力情节环环相扣,虽然经过电影审查时波折很多,也修剪多次情节,丝豪不影响它的精彩。
李可乐寻人记很多情节都有向宁浩作品的借鉴,比如中间穿插搞笑黑帮的交易情节,完全是向疯狂电影的致敬啊,只是李可乐这部电影的剧本太差没有把很多故事转折的情节没有交待清楚,让很多人看了觉得少了一点什么东西,是导演的功力不行,还是投资不够?
总体来说电影比较失败,票房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情感,很纯粹,是一个人最本真的体现。
感动,也不是一刹那的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现今,似乎每一部电影都朝着最大限度牵引起人们最细腻的感情前进,而一些观影者也为那些赚走自己眼泪的作品拍手叫好。
所以就出现了为了达到观众感情需要,增加飙泪场景的故意煽情桥段。
这种引导下的“硬催泪”,并非发自肺腑,落泪也不是宣泄难以抑制的感动。
但是面对电影中的人物生死离别、撕心裂肺的哭喊时,想必没有人不落泪。
可是,剧中的情感不是如品茶般慢慢浸入人们心中。
这种刻意的煽情,真的对影片的主题亦或是叙事起到很大作用吗?
且看《李可乐寻人记》中是如何处理的。
《李可乐寻人记》中最大的情感主线应该是李可乐和警官康红的爱情。
和其它爱情电影不同,这部影片的基调很大程度上定格在了喜剧层面,剧中搞笑的情节点不尽其数,所以这份爱情又带了一份特殊的戏谑。
这种喜剧气氛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人物的自嘲与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讽刺只不过皮毛,无关痛痒。
称其为黑色幽默也太过牵强,因为它实在比不上《黑炮事件》中强烈的讥讽。
大家一笑而过之后就如过眼云烟,有谁会去思考?
剧中的两人因为追尾相遇,一个是义正言辞的警察,一个是油嘴滑舌的即将破产的寻人公司的CEO,两个看似互相不搭的人开始了一段啼笑皆非的爱情。
剧中两个人亲密的开始时在李可乐因为参与装孙子事件最后破产居住在康红的姥姥家。
由此开始,两个人的情感才走上正轨。
康红的情感其实在一个层面上也代表了观众的情感。
当康红陪同李可乐参加由他捐献的希望小学落成典礼,听到李可乐找到他自己的那番话时,她落泪了。
镜头将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唱国歌时,每一个孩子天真的笑脸展现给观众,这个场面本就会引起大家的爱怜。
其次,加以对白和音乐,观众的情感便会刺激到。
第二次是李可乐在审问室自己的那段内心诉说,观看室里的康红哭了。
通过喻恩泰的落泪自述、康红的“死亡”以及伤感的音乐来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
剧中能引起观众情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最重要的便这两个,特别是第二次情感点让人难以接受,逃避不了故意煽情的嫌疑。
那段和前面的情节联系并不太紧凑,可以说从李可乐逃跑倒进坑内就开始了为这段煽情做准备。
明知道怎样都不可能逃出警察的追捕,可是为何还要逃跑?
坠坑后两个人的对白也显得太矫揉造作。
正如前面所言,这种情感并不是自然而然使观众逐渐积蓄,非真情实意。
结局也并非出人意料,倘若是一个悲情的结局,似乎就和整个影片的基调难以契合,当然这样也让人略感失望。
其实有时我们所想要的便是这种心理落差感。
比如另一个家庭剧《阳光小美女》,当剧中的小美女在跳钢管舞时我们都以为她可能要破茧成蝶,赢得比赛,这个家庭最后能从之前的一切不愉快变得圆满,可是结局是她们被赶出了现场并且不能参加比赛。
这种情感失望会让我们更关注她们最后的何去何从。
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得到了一个美好的结局:李可乐从找孙子,装孙子到最后成为了真孙子,收获了财富,也得到了爱情;一切都如笑声那般甜美,可是一笑而过之后,我们什么也没有记得,能引起我们谈论的莫非只有那句:如果我没有丢了你,我愿意带你看最美丽的风景。
或许出版界没能帮忙找到“孙子”,李可乐终于把寻人启示贴到了电影院。
《李可乐寻人记》登上银幕,故事变动不大,喜剧风格进行了影像夸张。
总的来说,李可乐的故事,跟可乐一样,看起来“黑”、“涩”,但内里满是气泡和糖浆,辛辣刺激——原小说就是一个欢乐的屌丝故事,电影出来,强化了这一点。
屌丝老大必定要个屌丝跟班儿。
与电影中的李可乐(喻恩泰饰)并肩作战的,是赵雷棋饰演的杜邱。
就像《疯狂的石头》一样,每一部黑色喜剧都要成就一些精彩的配角,这一次,我们注意到了赵雷棋。
赵雷棋在片中塑造的角色杜邱戏份很多,仗义真诚又愚顽搞笑,和李可乐联袂东奔西跑,遭遇不少困境窘境,可谓一对相互呼应的难兄难弟。
赵雷棋在片中的装扮本来就憨态可掬,再配合自身形象,更不避卖萌之嫌,极尽所能地逗趣耍贱。
这种大胆的发挥,让电影中的角色离小说中里杜邱的形象相距甚远,形成反差。
在这样一部定位清晰地喜剧中,赵雷棋凭借自身优势,不仅直截了当地给观众带去欢乐,还很好地协调于片中的人物格局。
小人物有大作用,这样刚刚好,谁让这是一部屌丝电影呢。
镜头前的赵雷棋,实在最会耍宝。
在《全球热恋》、《决战刹马镇》、《河东狮吼2》等几部影视剧,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他的喜剧天分。
赵雷棋的给出的喜剧能够被人赏识,关键在于他的表演方式:打得开,放得下,抛得高,接得住。
就《李可乐寻人记》中卖萌耍贱的种种戏份,赵雷棋敢演,也能演。
很多人演夸张的喜剧,总难免一丝做作和尴尬,要么太紧张、不放松,充满课堂表演的痕迹;要么太随意、不精致,没有笑点、缺乏余味。
平时表现并不抢眼的赵雷棋,却很好地规避了这两点。
这或许是天分,更或许和他的不太为人所知的背景有关。
科班出身的赵雷棋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早前活跃于剧场舞台,参与过《开心麻花》、《说客》等多台大型舞台剧。
原本,剧场舞台就是一个经典的练习场,能在剧场吊得起观众的口味,压得住空旷的空间,就需要满满的功底。
而且,他正好赶上了中国剧场轻喜剧化的时代,舞台演出越来越少有传统的严肃气氛,而越来越多笑声掌声。
这正好符合赵雷棋的喜剧道路。
所以,虽然从舞台转到影视,赵雷棋的表演训练和喜剧熏陶并没有中断,不存在太多刻意的转换,也就自然地承续了过来。
若说喻恩泰演得像“可乐”,赵雷棋则演得像“娃哈哈”,纯净、干脆、不着颜色、不露痕迹,但就是让你觉得解渴。
喜剧嘛,就得图一个“哇,哈哈”欢乐欢乐。
虽然流畅自然的喜剧表演背后,满是演员的技巧和辛苦,赵雷棋很会惹人笑。
观众的笑声就是最大的支持。
他很会搞,还很有料。
《李可乐寻人记》:为何都想“装孙子”?
在举国上下畅谈“中国梦”的大背景下,电影《李可乐寻人记》开始讲述一个亿万富翁的“寻孙梦”,由于金钱、利益所使,很多人都想成为这个富翁的孙子,又是从另一个层面讲述了一部分想当“孙子”的“孙子梦”。
富翁要圆“寻孙梦”为何都想“装孙子”?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寻人启事,可见亲人失散后的找人也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话题,以此为题材的电影也是生活的缩影啊。
影片中的庄亦归先生(林栋甫 饰)不仅是亿万富翁、前国军少校,还是现马来亚船王、拥有大型鸡场的“鸡王”,因为身患重病时间有限,所以他想在有生之年找到自己的“孙子”,而男主角李可乐(喻恩泰 饰)所开的“灯火寻人”公司接下了庄先生的这笔“寻孙”大单,搞笑与幽默开始从“寻孙”拉开帷幕。
李可乐和他的四个“死党”,看着照片,相互比对,还相互盘问家族史,都在异想天开的想着美事,看自己会不会是庄富翁的“孙子”。
后来,开始拿手镯当做线索到处宣传找手镯,结果有很多市民拿着手镯来让辨认!
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找个人假装庄富翁的“孙子”。
这足以证明,不仅是“灯火寻人”公司的员工想当富翁庄老爷的“孙子”,很多市民都想当“孙子”,更是有人借机钻空子,打通各种关系,通过各种手段来让一个“假孙子”变成了“真孙子”。
他们的目的其实很明确,就是为了名与利、家业和财产。
在现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
当官的、从商的等稍微有点地位、有点名气、有点财气的人都会认一些“干女儿”、“干儿子”,实际上就是变相的情妇与男妓身份,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泄欲的工具。
这些人你有占有欲,他有虚荣心,你为了刺激,他为了利益,总之,在这张关系网中都各取所需,自乐不已。
而本片中都想当“孙子”,还用冒牌货来“装办孙子”,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庄富翁的钱财!
骑着驴找驴,人最容易迷失的是自己!
当然,“干爹干妈”、“干儿干女”这层关系并不是全如上文所说,有那种裙带关系。
其实,在我们乡下这种关系很正常,也很普遍。
但大多都是三里五村的,家里人都很熟悉、关系很好才认做“干亲”。
这种关系其实在我们当地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亲情的扩展与延续!
电影中庄富翁急于“寻孙”,其实是一种亏欠,是让这种亏欠的爱在他离世后得到延续,所以他愿意花重金“寻孙”。
但是,这种亲情却被很多人误会了,被坏人利用了,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孙子梦”,为了圆了庄富翁的“寻孙梦”,竟然找个假的来“装孙子”。
虽然利用了DNA检测,结果显示吻合,但是却是动了手脚,玩起了欺诈。
钱是骗到了手,但纸终究包不住火,还是暴露了。
不法分子好不容易实现的“孙子梦”破灭了,而李可乐所办的寻人公司因为涉嫌欺诈而被封,李可乐也被关进了大牢。
可喜的是,庄富翁的手下在处理李可乐的所有物品是,发现了一把古琴,而这个古琴正是庄老爷很为熟悉的信物。
打开后,才看到那琴以及琴箱最下面的那个手镯与相片,真相大白,原来李可乐苦苦帮庄富翁找的那个“孙子”竟然是自己!
最后,李可乐实现了“孙子梦”,成为庄富翁的“真孙子”,其实,人最容易迷失的是自己,真正需要找的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至此,本片主题上升到新的高度!
(文/常有才)
木有特效,木有大腕,木有大力宣传,木有好的排片时间,木有大的期望票房,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个性,还撞上外国大片,以及爱情片和超有市场的爸爸去哪,不得不说上映都不错了。
看电影的时候没多少人,但我是一个善始善终的人,不喜欢没认真看就自以为是武断的下判定。
看完了后,没让我失望,反而是悲喜交加,还有一些地方打动了内心,虽然故事情节发展的有点快,但这是电影都有的特性,但丝毫不会影响打动内心的心情。
我现在发现,有些事是和你想象的不一样的,当你认真的看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它没那么糟糕,绝对不会让你失望,或者心疼那些小钱。
看到李承鹏写的小说呈现在大银幕上,有种恍惚感。
我还是挺喜欢他写的东西的,尤其是《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让人尊敬。
那本书之后看了他的“李可乐”系列,挺逗的,字里行间又是各种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黑色幽默。
所以对于我这样矫情的人来说,冲着大眼让人尊敬的份,也会去支持他作为原著的电影,因为在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大环境里,能够光明正大黑色光明正大幽默的机会很少。
导演是周伟,之前看过周伟的《棋王和他的儿子》,当时在电影频道放映室看,结束后频道领导很满意,主演也在现场各种感慨。
我觉得作为一部电影频道制作的片子,还是不错的。
看的他的第二部片子就是《李可乐寻人记》,影片在故事上沿袭了李承鹏小说中的内核,大眼还在片中客串了一把,让人捧腹。
但在电影语言的表达上,叙事节奏和整体影像的呈现上,周伟做得似乎并不够,似乎从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正常的90分钟,然后根据既有的正常故事,一分分钟走完,“作业”完毕。
可是起码对我来说,这部影片,明显想看到的是更多有技巧的表达,而不是让一些人物游离在荒诞与现实之间的交错表演。
我所欣喜的是女一号谭卓。
主流电影观众对谭卓的印象还没有特别深入,这不是问题,有些人厚积薄发,一夜红遍大江南北只需一部戏而已,在那一夜之前,将最完美的自己爆发出最有吸引力的小宇宙,就足够了。
谭卓就属于这样的。
在《李可乐寻人记》中,谭卓的角色是个女警察,前后性格转变很大,这给了她不少发挥的空间。
严肃戏,她是没问题的,之前的电影《春风沉醉的夜晚》和话剧《如梦之梦》,她如仙子一般演活了人物,而《李可乐寻人记》中女警察面对犯人的刻板和碰到意外感情时的感情外露,谭卓轻而易举让这个角色走进了观众心里。
与她搭戏的喻恩泰演了一个小丑似的人物,按照李承鹏的解释,那是一个做着挣扎、奋斗与发达梦的小人物,怎样对这样的小人物产生感情、让人信服、萌生感动、催发高潮,谭卓给出了一份让人震惊的答卷。
是挺震惊的,如果这部片子在当下残酷的档期有足够的排片,更多人跟我会有一样的感受,这样的女演员,是早该有更大的舞台的。
说到女警察,我还想说,相比之前《警察燕子》里的汤唯、《毒战》里的黄奕等等女警察形象,《李可乐寻人记》中的谭卓毫无疑问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漂亮的女警花。
当她巧笑嫣然跟你说话,即使你是个犯人,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束手就擒。
阿顺
在一个偶然的下午我点开了一部偶然的电影。
电影是部喜剧。
继续的清闲让我想到豆瓣来看看影评。
好像有差评。
接着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评分时,我做出了一个决定。
我在标题的下方评价的一栏勾下了力荐。
我好像已经忘了什么是好电影了。
但也应当没是忘了什么烂片。
好像可以些很多字的影评都很厉害,也许也只是因为我写不出那么多的字。
好像批评的语言才是评论但我却难以做到,可能我不太会为烂片写字。
又好像说别人的作品也是成就。
但我还没有作品。
这是一篇喜剧。
我带着写喜剧的心情去看喜剧,但却看到了惊喜。
在喜剧方面它是漂亮的。
全剧用带着朴质的川音,突然却精巧的情节,汇出了一盘笑味十足的佳肴。
在爱情方面它没交代开头却用它来结尾。
突然而出的爱情不突兀很开心。
电影的节奏明快而清晰,它不等人,也不急快。
没有伏笔却也难以猜透。
它让我想笑也让我动容。
面对今天的中国喜剧。
它没有突破,但它是个佳品。
我们似乎总在挑剔。
挑剔这个不文艺,挑剔这个不精彩。
我们太习惯对别人说好的说好,对别人说坏的说坏。
但是喜剧也许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文艺,我们好像都忘了以一个喜剧的心态看喜剧。
有人说他荒诞,有人说他狗血。
但荒诞和狗血不正是这个世界吗。
作者:@炳光潘现在是2014/2/21凌晨,#李可乐寻人记#即将上映,恩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演员,以往有作品面世,是一个不太喜欢做宣传的人,但这部电影的宣传,恩泰却表现出异样的积极与卖力。
在开拍前,和恩泰吃饭聊天时,不止一次的提到“李可乐”这个人物,从他讨论这个角色的兴奋劲儿就可以知道他是多么喜欢李可乐,这个劲儿不亚于当初接拍#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张仪,不亚于#辛亥革命#中的孙文(注:因为种种原因很遗憾未能接拍)。
恩泰常说:对于一个演员来讲,能遇到一个好本子,遇到一个靠谱的团队,是一生最幸福的事情,演员最大的价值不是……经济价值,而是艺术价值!
要拍一部像一部,演一个像一个,就像李可乐的口头禅那么说得——丢什么,不能丢人!
要对得起,演员这个职业称呼!
恩泰对工作的认真劲儿和细节的把握,有的时候让我由衷的感觉到压力和折服,但更多的身体的担忧!
好在恩泰也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他很清晰的能把工作和生活安排的有条有理,由于他对剧本挑剔的程度,使得产量不高,但部部拿得出手,因此不会把工作安排的满满的,这样就有了更多自己的时间,在这期间可以到处走走看看,当然重要的不是看美景看美人,可以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用他的话来说这是个演员加持的过程!
……看书、写书、练大字、弹琴、录歌、游泳、爬山、进驻沙漠、晒太阳、哈雷、文化交流等等,这些关键词几乎已经占据了他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恩泰那样做一个像一个,持之以恒,下苦工,多用心,我相信大家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有好的收获!
最后在北京的鄙人,祝愿在昆明的恩泰,在未来的时光里,事业更加蓬荜生辉,生活依旧丰富多彩,把身上的正能量希望能感染影响到更多的人!
最后祝愿#李可乐寻人记#电影票房超十万,大家就能看到续集了!
一个轻喜剧吧,强硬的穿插了一些悲剧和感动的东西,在那个不应该的地方!
不过还好最后的时候还是以喜剧形式结尾的,那就说明还是个喜剧而已。
只是喜剧的是他把自己的身份也变的那么不可思议,那么耐人寻味,所以喽喜剧本身也变成了喜剧,于是乎他这个评分也就成了这个样子,勉强及格的一个作品!
总得来说,我是不相信这个故事的,他的电影美化的程度太大了,太脱离现实了,可能这个东西就是我不怎么奢求的运气,也可能是我最近喜欢看一些悲剧的原因,谁让我自己活的就像是一场悲剧呢?
当然电影从现实实际出发了,让后他又讲了一个让我很难相信的故事,所以我感觉我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标准了,一个自己认为合理的标准,但是人怎么可能对于这种东西有一定的标准呢?
而这个人还是我。。。
我又是可以用标准衡量的么??
我现在都不知道我自己衡量一部电影是什么了,之前凭借着喜好去评分,之前凭借着所谓的标准去评分,例如摄影,特效,美工,包括故事情节,色彩,起伏等等的综合评价!
但是现在呢??
现在,可能是这部电影,我会参考别人的评价么??
应该不会的,我还是我的,但是我又一定是受到别人影响的,我看完这部电影,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想着4星的,但是我又要追寻自己的主观感受,因为他最后的落脚点又回到了喜这个元素上,所以有种,让我纠结的感受。
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是不能冷静的,而我现在在这个打字的过程中,逐渐冷静下来了,这种感觉,好像是刚才的我不是我一样!
这奇怪!
给一个四星吧,本来个人认为是三星左右的平庸的,但是感觉还是比平庸强上那么一点的,个人感觉,所以,给个四星,鼓励一下?
好吧,鼓励一下!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