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使用以片中片和掺杂回忆的套层叙事结构,隐匿叙事讲述者,延宕揭示真实的人物动机,并借以互文和自反性叙事手段含蓄实现影片内容表达和揭示创作者自身叙事目的所在,将叙事的修辞性和作者特色紧密融合。
套层叙事结构首先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还是很明显的,我将其分为三层:第一层:现实层面,伊格莱西奥(其实是胡安)来找恩里克拍摄自己的剧本,并想扮演其中一个角色。
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途》时的回忆,或者以片中片形式呈现出的影像。
第三层:神父以回忆的姿态向恩里克讲述伊格莱西奥之死和胡安的秘密。
根据这三层结构和叙事顺序我简要地把本片的叙事流程划分为10个段落:1、第一层:安赫尔以伊格莱西奥身份拜访恩里克并拿了自己的剧本。
2、第二层:恩里克阅读《旅程》剧本,回忆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成年后相遇,相互勾搭一起去宾馆恩里克睡着了,伊格莱西奥和盆友计划偷车认出了恩里克。
3、第二层:伊格莱西奥和盆友到了教堂计划偷圣器,跟神父聊天拖延时间,并拿出剧本给神父阅读。
4、神父阅读剧本,回忆以前恩里克和伊格莱西奥小时候的故事。
5、第一层:恩里克决定要拍这个剧本,但是不同意安赫尔扮演扎哈拉这个角色,两人在恩里克家里游泳并产生争执,安赫尔离开。
6、第一层:恩里克到伊格莱西奥母亲家中,发现伊格莱西奥已死,前面出现的伊格莱西奥是其弟弟安赫尔。
7、第一层:安赫尔为了这个角色愿意被恩里克潜规则。
在做爱时,恩里克说自己像掉进鳄鱼池的女人。
8、第一层:拍摄现场,电影中的伊格莱西奥敲诈神父,被神父和帮手杀死。
9、第三层:真实的神父和恩里克见面,回忆自己和安赫尔如何杀死伊格莱西奥。
10、第一层:安赫尔向恩里克解释时被恩里克赶走。
在10个段落中,段落8揭示拍摄现场,指明之前的回忆都是根据《旅程》所拍摄出来的片段,这一说明也说明本片的套层叙事结构模式是片中片和现实穿插回忆。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真实身份、段落8观众发现回忆片段原来是片中片,段落9分别神父以回忆形式带领恩里克和观众发现真相,这三个发现动作是本片的三个关键情节点。
叙述话语讲述者本片的叙事话语发出者值得思考。
段落1-10叙述者是导演阿尔莫多瓦无疑,段落2-4叙述视角看起来是恩里克和教父,次级讲述者是伊格莱西奥,但是段落8揭示电影拍摄场面,告诉我们真实的次级话语讲述者是导演恩里克。
段落9次级讲述者是神父。
身份在段落1-5中,安赫尔的真实身份还未被恩里克发现,在实际生活中他所占有的身份是伊格莱西奥,在《旅程》电影中同样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角色身份,在身份背后他所占有的是哥哥伊格莱西奥的回忆与故事、和恩里克的感情。
但是在恩里克多次叫他伊格莱西奥而非安赫尔时,他对安赫尔名字的强调暗示他的计划不全是占据哥哥的身份,而是取代哥哥。
段落6恩里克发现安赫尔的真实身份,但是并未向安赫尔说明,而是在段落7中让安赫尔保持占据伊格莱西奥的身份,享受他所带来的肉体的欢愉。
段落8阿尔莫多瓦以片中片形式揭示安赫尔在电影中扮演伊格莱西奥的角色的真相,段落9神父的到来揭开伊格莱西奥之死和安赫尔的作为伊格莱西奥弟弟和弑兄者这双重身份的真相。
伴随着套层叙事,身份和真相层层揭开的过程赋予本片一定的悬疑性和吸引力。
角色的叙事动机综上本片的叙事结构、话语讲述者和身份,本片的叙事动机也明显起来。
在段落1-5中(第一个发现动作之前),在阿尔莫多瓦的讲述中,我们以为恩里克这个角色的叙事动机是想拍摄《旅程》以及对伊格莱西奥还存有感情,而占据伊格莱西奥身份的安赫尔的动机是想出演《旅程》中扎哈拉的角色而已。
但随着段落6第一个“发现”动作的出现,安赫尔是伊格莱西奥弟弟身份的曝光和恩里克没有拆穿这一谎言,使得上面分析的恩里克和安赫尔的动机成为虚假动机或者表面动机。
但是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呢,在段落7和8中是被延宕的,无法清楚识别的,直到段落9身份带领我们回忆真相,段落10安赫尔和恩里克的对话,我们才能回味过来安赫尔的真实动机是为了摆脱神父的纠缠,利用哥哥剧本赚钱演戏,开启新生活。
而恩里克的动机借由伊格莱西奥是自己初恋的身份享受安赫尔的身体。
一切的动机都来自欲望,安赫尔以解决生活中的麻烦,惩罚吸毒、整容、搜刮母亲钱财的哥哥这一看似合理的目的为表征杀死了哥哥,以伊格莱西奥身份为表征占据哥哥的故事和感情,恩里克则以安赫尔在生活和电影中初恋扮演伊格莱西奥为表征占有了安赫尔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也以对少年回忆存有感情拍摄《旅程》为表征满足自己创作的欲望(影片自一开始便有许多细节揭示恩里克不再爱伊格莱西奥),他们以伊格莱西奥为名,做着关于自己利益和欲望的事情,伊格莱西奥并不真正在场。
而导演阿尔莫多瓦则是以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发生的事表达自己对人性和欲望的理解。
互文与自反性段落1恩里克在报纸上看到死去的摩托车驾驶员死去后在两位民兵的追赶下继续前行,与本片内容形成参照,死去的伊格莱西奥明明是不在场的,但是在安赫尔和恩里克的欲望夹行下存在了许久。
段落7中恩里克讲述女人落入鳄鱼池的故事,也是一个比喻性的参照,正如他主动使自己落入情欲的池塘中。
除此之外年少时的伊格莱西奥和恩里克在电影院里,播放在影片讽刺了宗教的虚伪,安赫尔和神父从电影院里出来,墙上三个电影海报暗示情感的纠缠和背叛,片中的提到的故事和出现的电影都以作为比喻性的叙事参照着电影本身。
段落8展现电影的拍摄现场,揭示恩里克执导的影片并不符合事实,它掺杂了恩里克自己的意识,这一自反性的表达也在提醒观众思考《不良教育》这部影片真实程度又有几何,它又会掺杂阿尔莫多瓦怎样的意识呢?
回忆?
反思?
不管怎么说在电影讲述完成后,重心回到创作者自身,这大概也是这部影片的作者性体现所在吧。
两人走进电影院,随即切换换到电影列场景中,人物进入屋里的动作,前后两个镜头人物动作完美贴合,弱化了镜头剪切的生硬感
中间这段电影里的对话,时间较长,使观众完全投入其中,忘记前面两位主人公走进电影院的情节,此时镜头切到了两位看电影的主人公,再次提醒观众这是在电影院里
升格镜头,再次交代电影院的场景以及人物和屏幕之间的空间关系
男主和神父谈条件,神父上前一步,背影逐渐挡住男主,已一种不可阻挡的压倒性力量笼罩男主角,预示了男主后续的悲惨
伊格纳西奥在临死前敲下的句子看似很讽刺——恩里克,我成功了。
当他这样写给初恋情人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要走向死亡,而他说的成功,也终于成了一个谜,各人有各人的解,但不知道恩里克看到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在这一部以同性恋为主角的电影里,尽管导演尽力营造了一种气氛,这里的主角,他们从容的生活方式,妖娆但不卑贱的做派,都会让你以为西班牙是那样一个国度,在那里同性恋人群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那样,还是有细节透露这样一层信息,同性恋人群也是被排斥的,这就是弟弟胡安忍受不了哥哥伊格纳西奥易性癖的生活,不堪白眼,而痛恨哥哥,甚至促成了他的死亡的缘故。
伊格纳西奥一直自我的活着,但同时承受着屈辱。
所以,他从来不是个常人眼中成功的人。
对伊格纳西奥来说,成功就是过他真正想过的生活,因为他要实现变性的梦想了,真正成为一个女人。
他竟然是笑着去的,高纯度的毒品,大概给了他极乐世界的感受,带着他去了。
如果再回到从前。
从前,伊格纳西奥和恩里克都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他们相爱了。
从前,少年伊格纳西奥有一副高亢清亮的歌喉,他的歌声如云雀般直冲天籁,撞开了神父莫罗封闭已久的心门。
从前的伊格纳西奥,还是一个不晓世事的少年,他的歌声足以融化最冰冷的心,那悠扬婉转而富穿透性的声音,足以提供他者以生活的意义,那就是我们追寻已久的美,甘心融化。
他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孩子,他的歌声仿佛足以与上帝对话。
但是从前还在往前,神父在圣器室里对他性侵犯,他的信仰一时间被击得粉碎,之后神父把恩里克赶出校门,夺走了他的爱。
无爱又无信仰,人生从那时候起,就面目全非了,伊格纳西奥成了一个自暴自弃,被人嫌弃的零余人。
往前还是往后?
时间只会往前,记忆带我们回去。
往后看,就停在最想停留的地方,少年歌唱,阳光和煦透亮,花儿都开了。
往前,越走越难回头。
胡安在拍摄伊格纳西奥被杀的一幕时痛哭不止,人们只以为他入戏太深,只有他明白,是为了自己促成了的哥哥的不归路,哥哥再也回不来了。
哥哥的心他可有真的了解过,哥哥按自己的意愿活着,虽遭白眼,依然我行我素,是多么的真实。
而他,跟神父偷偷摸摸发生关系外,还暗下黑手。
伊格纳西奥没有成功,死在黎明前的黑暗。
他曾经是一个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的少年。
但是时间给予他,又夺走那一些,在他写剧本《旅程》的过程里,他一次次重温往日的欢乐。
沉甸甸的那是时间的另一面。
当看见台上的伊格纳西奥扮女人惟妙惟肖,神情里只有不可一世的矜持与倨傲,我竟又一次入戏,想起他少年时也曾这样释放人们的欲望,给他们看什么是美,他竟然从未改变。
外面的境遇在变,他的心始终如一,不再清纯多了放纵,但是沉甸甸的时候,也自有一份快乐在。
胡安成功了,恩里克成功了,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还有很多的遭遇,有喜欢的,也有难过的,而伊格纳西奥呢,他留下来,以他的歌声,他的魅影,别人都变了,而他定格了,他的所有幻想都有待启航,那时最美。
其实自己并不喜欢这样题材的电影,毕竟有时候觉得或许那些事情离我似乎有点远。
我是先看过《不良教育》之后才看的《断臂山》,觉得断臂山相比之下确实不怎么样。
但或许是两个导演切入点是不同的吧。
李安是带着亲情和友情的角度去拍摄断臂山,讲述了两个男人之间的爱,而不良教育则是讲述了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他们的野心和复仇,近乎无望的回忆。
至少《断臂山》的男人们要幸福的多。
听过里面童声的 moon river 大呼过瘾,因为如此的纯真实在是极为的打动人,而又为了后面破裂的牧师关系有着令人绝望的反衬。
看到后面,也不知道这是谁的错。
只知道这是一个阴谋的剧本,写得实在很好。
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不喜欢如此的题材,但他拍的实在很好。
因为里面也有《摩托车日记》的“格瓦拉”。
从没有一部同志影片让我在看完之后如此久久思索,不忍关掉视频,而是重新看过,领略影片一段段细节之美,构思的精巧,蒙太奇衔接的似乱而不乱。
其实,在一开始看片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多优秀的影片,直到我在云里雾里看完,对照着别人的评论思索后才决定将其重新回味。
第二遍,应不是第一遍的匆忙和追求情节的完整展现;第二遍,应是对Enrique,Ignacio,Juan和神父四人各自命运的思考,对剧本里Zahana和现实中Ignacio的比较,以及很多很多想说却总是不知从何说起的美感,也许这个结局并不是我想要的,但那又有什么呢?
生命本无常,何况总还有纯净的爱情在那里,无论辩解什么都无法掩饰那块最美的伤口。
我想我需要把剧情理清,这样有助于我更好的阐释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教会学校:围绕已有同性情愫产生的Enrique,Ignacio和同性恋兼恋童癖神父的故事展开。
神父非常欣赏Ignacio的如夜莺般可以直通天籁的歌声,在欣赏的同时,对Ignacio也抱有同性间的好感。
Enrique,Ignacio是教会学校的学生,因互相恋慕而产生感情,但这种甜蜜朦胧的恋情并未持续多久,一天夜里,神父发现他的两个学生Enrique,Ignacio都不在各自的床上,并在厕所的同一间内蜷缩在一起,神父不打算对Ignacio作任何惩戒,而且答应Ignacio只要肯为他做任何事就可以同样宽恕Enrique。
然而卑鄙的神父却以Enrique为诱饵私自占有了Ignacio,并且没有宽恕Enrique,而将其赶出了教会学校。
恋人劳燕分飞,这也是Enrique,Ignacio分离的开始,从此两人开始了各自的生活,直到一次命运的相交才展开多年来的秘密。
电影工作室:Enrique在教会学校之后便成为了一位独立制作的导演,事业有成。
有一天,他和助手Martin在工作室里讨论电影素材的时候,一个自称是Ignacio的年轻人找上门来,Martin原以为是普通的经纪人或是媒体来邀约或采访,欲将其打发走。
而年轻人称他已经看到了坐在里屋的Enrique并坚持要见他。
当Enrique站起身见到Ignacio时,他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16年过去了,竟然还能遇见Ignacio。
但眼前的Ignacio已经不是原来教会学校纯洁的Ignacio了,他须发浓密,侃侃而谈,并且已经改名Angel。
他将自己的作品《旅行者》交给导演Enrique,并希望以自己演员的身份出演剧本中的男主角——Zahana。
Zahana的原型就是Ignacio本人,在教会学校的那一段是按照实际发生过的事实叙写,而之后的生活则是作者自己构想的。
但实际上在这以前,Ignacio就已死去,并留下他的遗作。
Enrique去过他的家里调查过,确认Ignacio的确已死。
然而眼前的这个改名的Ignacio又是谁呢?
Enrique并没有马上揭穿。
剧本《旅行者》:剧本中的Zahara在教会学校由于受到了神父的侵犯,使他不再相信上帝,失去了爱情和信仰的Zahara很快堕落,他在夜店勾引男人骗取财物,吸毒,异装癖,生活堕落梦想自己变为女人。
在一次表演后他勾引了Enrique,由于很多年未见,他并不知道躺在床上跟他做爱的就是自己多年前的恋人,也直到他翻开Enrique的皮包看到了身份证之后才知道那是自己曾经的真爱。
他早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与酒精中不醒人事的Enrique发生了关系。
原本Zahara一直都干这种勾当,把男人骗到手之后趁其昏睡中偷完钱溜之大吉,但Zahara这次不但没有偷钱,甚至还因Enrique身上钱不多而多给了他钱,他写了一封信给Enrique,讲述自己的身份并在信上留下吻,静静的放在Enrique枕边。
Zahara之前被神父侵犯过,为了钱他找到神父,向他勒索钱。
如果神父不给他这笔钱,他就会写文章到出版社弄臭他的名声。
神父当然不想自己身败名列,他和同伙图谋将Zahara杀害。
然而这仅仅是作者构想出来的剧情,实际生活中的Zahara又是怎么死的呢?
堕落在夜店里勾引男人的异装癖——Zahara,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描写,他失去了信仰和爱情。
神情多了世故和倨傲,却依然真实。
Ignacio之死:不错,Ignacio正像自己描写的一样,他堕落在法律边缘,为了钱不择手段。
当然他假想的与Enrique的爱情火焰只是他的一厢情愿,直到他的一通电话为止,所有都发生了改变。
这一通电话,是Ignacio打给早已改行从事图书出版业的神父,他要挟神父如果不想让他的家人和上级知道曾与自己私通,就要给他钱。
而那时的Ignacio已经变性,硕大的乳房让他看起来的确很性感,他吸毒成瘾,为了毒品他不惜请来来勒索对象——神父。
神父来到了他的房间,看到了他的弟弟Juan,并疯狂的爱上了他的弟弟。
他甘愿给Ignacio钱,因为这样他就有理由去他家里和Juan幽会。
Juan家境不好,经常缺钱,神父给了Juan很多钱,给他买礼物,得到了Juan的身体。
Juan也希望改变自己贫穷的处境,甘愿和神父发生关系。
有一天,Ignacio家里打来电话,说奶奶的养老抚恤金被Ignacio偷走,Juan此时对哥哥憎恶到了极点,加上吸毒,变性已让他产生巨大的社会压力,神父主谋,Juan参与杀害Ignacio的计划便产生了。
那时Ignacio已经开始戒毒,并承诺再吸最后一次就彻底放弃毒品,走上正轨。
然而弟弟和神父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任何负罪感,他们买了大剂量的海洛因,这些量的海洛因足以让Ignacio在服后不久就与世长辞。
Ignacio在黎明到来前的黑暗,被神父和弟弟杀害,而他手上,还有未完成的小说《旅行者》和临终前用打字机打出的一句话——“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以疾驰的速度:Ignacio死于神父和弟弟手中,他甚至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死,死在谁手里。
就在他以为快要开始正常生活的时候,被扼杀在希望的摇篮里。
他从没有卑贱的活着,他的腐化堕落的生活,来自神父对他的性侵犯,来自信用的失真,棒打鸳鸯的残酷。
这是他改变不了的。
他或许只有改变自己,你可以说他意志力薄弱,甘心堕落,但失去了信仰意味着价值观的改变,没有神圣的上帝可以信仰,上帝的使者——神父已经让他看到了污浊不堪的心灵,他为什么要去追逐外表圣洁内心肮脏的信仰呢?
固然那是对上帝的信仰,但那是有悖内心的。
他选择的生活,是对内心的服从,至少他不虚伪。
在影片的开头,Enrique曾读到一则新闻:摩托车主在死后飞驰了200公里,两个警察为他护航!
看似与影片无关,实则想必是导演的暗喻。
Ignacio是否也像摩托车主一样,他的真情,冲开一切阻拦地飞驰,也借着Enrique的《旅行者》里虚拟的观众和现实世界里的观众的护航,到达Enrique的心中呢?
Enrique从一开始就知道了Ignacio之死,然而对假Ignacio却不予揭露。
因为“只是想看你能走多远。
” 。
Angel就是Ignacio的弟弟Juan,Enrique并不想用他,因为他接受不了这个和Ignacio形象不符的人饰演自己的初恋情人,也不知道这么多年下来Ignacio究竟改变了多少,尽管他的确是一个好演员。
然而Enrique最终还是起用了演员Angel扮演Ignacio,他知道眼前的这个演员欺骗了他,也许他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知道该怎样最合理的利用资源,既然有人找上门来提供剧本并愿意饰演角色,又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谎言又能代表什么呢?
他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与其揭穿谎言,聪明的选择应该让他继续演下去,现实中的作假能走多远?
事情的真相又在哪里?
当年的神父告诉了他一切,虚幻与现实发生碰撞,虽然Ignacio最后不免一死,但Enrique编写剧本的时候是知道他已死去之事实的,所以才会改得那样“悲情黑暗”,事实上Enrique没有想到Ignacio的死与神父,与弟弟有关,这是他不会预想到的。
当他了解事情真相时,他与Angel的关系,便俨然成了导演与演员的僵硬的合约关系。
站在门口的Angel,便是杀害初恋情人的凶手,那时的Enrique没有过多的表情,只是冷淡的让他归还钥匙,拿回自己的行李,帮他叫出租车好让其赶快离开。
是的,从一开始就知道Ignacio之死的他,等着好戏开演,虚拟的戏结束之后,真相揭开,真实的戏也即将结束。
然而此刻,面对Angel的狡辩,相信Enrique内心极度的痛苦,他一定想亲手杀了他。
一个杀人凶手毫无负罪感的站在自己面前,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人痛苦吗?
不必再说什么了。
“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Ignacio死了,他生前留下的遗言让人回味无穷。
他究竟成功了什么?
是自己将要戒除毒瘾,回归正道;是以为自己终于做到了自己,不愧对自己;还是自始至终坚持了自己的真爱,无悔而终呢?
或许已经不重要,然而导演想留下的丝丝悬念,发人深省的字迹,的确为影片增添了很多神秘的美学色彩。
不能否认的是,导演将Enrique读到这段话的情景加以限制,他不想让杀人元凶看到自己的表情,事实上也没有给观众看完Enrique的表情,然而在他的心海中将会激起多大的风浪,只能由观众自己去想象。
无疑,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影片结构:影片采用倒叙手法,先有Enrique在工作室会见假Ignacio,通过导演改剧本将剧本中的情节一一展现,相继穿插Enrique和Ignacio在教会学校的点点滴滴,在真实的生活和虚拟的剧本情节中轮流转换,虽让人倍感眩晕,却极富层次感,观众需自动理清人物,时间,地点的关系才能较好的把握剧情,理解剧情。
艺术都是虚构美好的,现实往往更加残酷,也更功利,看完之后,不知在思想深处留下什么印记,然而总还有那么点隐痛,再哪儿不时触动你的内心。
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在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身上深深地体会到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之深远。
在接触家庭治疗以后,就更加震撼于童年经历对人的影响。
可以说对人影响最大的东西是一个三角形:生(生命的意义),死(死亡的恐惧),家庭(应对模式)。
家庭的影响毋庸置疑地会贯穿我们的一生,或者说我们整个生命的过程都在用各种形式来展现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整个童年,在生命最初的时候,最适合形成对这世界第一印象的时候,我们对生活,对人性,对这个自己生存的环境的定位都是在童年时期得以形成,是的,这个印象的形成对我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有些时候,我们甚至需要花费一生的时间去除那个阶段对我们的影响,直至生命的终结。
电影里的两个主人公Enrique和Ignacio在一个教会学校长大,导演没有交代为什么他们要离开自己的父母而在那里生活,但可以想见这背后一定是有合理的原因。
在没有父母营造的安全的环境下,孩子们试图学会自己独立生活。
然而他们的生活里总要有一个权威,这个人的社会身份是神父,也是语文老师,然而对于童年的孩子来说,这个人也代表着精神、世界和爱。
Enrique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同性恋倾向,很明显他的同性恋是天生的。
某个晚上这对少年一起看过电影后,青涩但是真诚地互表爱意,那一刻充满了人和人之间流动着的美好情感。
然而很快这美好就被闯进来的神父撕裂,他侵犯了Ignacio,Ignacio默默地承受了那摧毁他整个安全感和存在感的疼痛,因为他天真地希望这可以换来与Enrique共守的甜蜜时光。
然而神父却欺骗了他,Enrique还是被送走了。
Ignacio的这段经历,充满着欺骗、背叛、撕裂、屈辱、幻灭和恐惧,电影用一分为二的被撕裂的人来表达那深击灵魂的痛苦。
童年的时候我们太幼小,会认为成年人的命令就是一切,会以为如果违抗命令就可能导致“无法生存”。
任何来自外界的侵害除了接受别无他法,并且还可能认为那是自己应该承受的,为自己不能承受得很好而感到罪恶感。
任何的侵害都会激发起我们强烈的巨大的情绪反应,但这情绪反应往往没办法被很好地认可和接纳,更没有机会被及时地宣泄,一般都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在淬不及防的时候用其他形式来间接地表达。
于是有的人可能会难以主宰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地大吵大嚷,并且情绪的触点非常低,只要别人一个眼神就能引发他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人采取身体的自残,因为心理和精神上实在太痛苦,痛苦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只好用让身体疼痛的方式转移,身体的疼痛相比心理疼痛,会比较容易承受一些;有的人发展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用歇斯底里的情绪,频繁的自杀威胁来获取注意力,以驱赶“我没有价值”的恐惧;还有些人,会发展为自闭症或广场恐怖症,害怕与人接触,难以信任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当然可能还有其他形式。
电影里的Ignacio选择吸毒和整形的方式任意糟践自己的身体以转移痛苦的体验,同时他选择对自己的家人闭锁自己的感情以避免再受伤害,哪怕是面对那么慈爱的母亲。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用写作的方式来为自己疗伤,就像拍摄这部电影其实对导演阿莫多瓦所具有的意义一样。
文字、音乐、绘画、电影、舞蹈等等艺术形式,都对人有很大的疗伤作用。
我们的情绪和感受其实都只是一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无形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才会有弥漫性的无法解释的深刻的情绪体验,然而当我们选择用逻辑性的语言把它说出来,就等于在将这一团烟雾般的弥漫性的感觉理性地解读,梳理,体验和面对,这是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需要集中的,集中感受,集中精神,集中力量,集中经验,集中记忆,这个集中的过程本身就有很深的疗癒作用——这也正是心理咨询之所以有效果的其中一个原理。
联想到佛洛依德说的“艺术创造是人们将多余的性能量抒发”,这些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你是不是我的那杯茶?
无论是在生活体验里,还是在咨询工作里,我越来越发现人和人之间有着一个看不见的磁场。
一旦你走近,都能深刻地体会到那包裹别人身体的磁场,并在几秒钟之内就能判断面前的这个人是否有吸引我的东西——在爱情面前,尤其如此。
有人将这个磁场解释为一见钟情的基本要素,然而我觉得一见钟情其实更多的是爱上自己想象的感觉,或者更确切说是爱上自己的幻象,而非真实的那个人。
这里说到的磁场,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空间和精神层面的感觉,然而感觉这个东西,是最没有办法用逻辑性的语言和文字来传达的。
人和人之间是有磁场在互动的,我想心理咨询之所以那么强调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也和这个磁场的震动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用咨询师这个成长得相对较完善的人的磁场,持续不断地和来访者的磁场进行接触,温暖,滋润,包容,校正,然后在某一个时刻,让来访者可以有力量运用自己学习到的东西,展现自己的智慧,去成长。
电影里有一段Enrique和Juan在游泳池的对手戏,说的就是这个磁场。
Enrique正在泳池里畅泳,Juan站在泳池脱衣服,他脱掉上衣,脱掉牛仔裤露出白色的内裤,忽然他抬头看到在泳池里露出个脑袋正看着自己的Enrique。
大概一秒钟的停顿后他决定不要裸体下水——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到其实Juan从来不是同性恋,他之所以选择与神父、Enrique发生身体接触,只是因为那样做可以满足他的物质欲望。
所以后来当看到他在Enrique身下那痛苦的表情,我深深地同情并理解他的痛苦,进而让我想到那些从事着可以获得高薪但自己却非常讨厌那工作的内容和形式的人,他们的选择和juan何其相似。
我不知道人们是否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对于生命来说,究竟过程带给你的幸福感更持久,还是那结果?
Enrique从泳池里出来。
他自然地光着身体走向那红艳艳的椅子,用浴巾包裹身体。
两个人开始对话。
对话中的Enrique很伤感,Juan却依然在争取他想要的那个角色,全然没有感觉到任何异样。
那一刻我几乎能听到Enrique心底的声音:你,Ignacio,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那个有着天籁般歌声的纯真少年呢?
那双明净如湖水的眼神呢?
那有着几分抑郁的纯粹的心灵呢?
然而这个时候,Enrique和我,都不知道原来这根本不是Ignacio,真正Ignacio的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
Enrique第一次见到Juan就敏感地嗅到一些异样不同于Ignacio的东西,是的,他的感觉没有错,能让他找到相通感的,不是像juan那样关注外界,索求物质,必要时可以用身体换取任何物质渴望的人。
关于艺术家谁会喜欢那些艳丽的色彩?
问出这句话,我的脑海里跳出一个名字:梵高。
我相信如果作家路遥也画画的话,他也会选择类似的色彩,跳跃的,高明度高饱和度的,对比强烈的。
电影一开始我就被那跳跃的色彩震慑住了,鲜红色的窗帘,米黄色的墙壁,橙色和明黄色的衣服,唔,很少见这样对比强烈的用色出现在电影语言里。
我想,那是可以赶走阴霾的颜色,我想,心灵陷于黑暗但却在不懈地追求光明的人会极度钟情于它。
不久就知道了这个导演是一位同性恋者,我深深地感受到电影里的Ignacio和Enrique都是他的化身,那些性幻想,那些悲伤,人物带出来的深深的失落感,还有Enrique的茫然和无力,都贯穿始终。
记得多年前见过一句话:“你才是艺术家,你们全家都是艺术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艺术家”成了贬义词,似乎想到艺术家,就想到邋遢、做作、假文艺、包装等让人有不好联想的词汇。
不久前演员贾宏声的突然离去,让人们起了一阵的唏嘘,我无意间在一个记者的博客上看到他描述几年前与贾宏声的一次见面。
原文已无从查起,但还记得他用的几个词“茫然”“孩子般无助”“孤独”。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类似本原一样的东西。
而那些天生的艺术家,生来就是为了要体验孤独感和痛苦感的。
或者可以说那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孤独感和痛苦感正是激发他们创造力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们要做的并不是去摆脱那孤独和痛苦,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孤独和痛苦相处,把它们视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伙伴,甚至是造就自己才华的知己。
把那孤独和痛苦转化为艺术作品,在转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体会自己的存在感,哀悼已消逝的东西,在投入那过程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灵魂和生命的意义。
认识自己,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然而接纳自己更是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我们的一生都是个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的过程,也许,一直到生命终结,我们也依然没有能够完成这个功课,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行进,至于能行进多少,能行进到什么样的深度,就看机缘了。
大学时期纯为了猎奇,接触过阿莫多瓦的片子。
那部《吾栖之肤》囚禁、变性、乱伦之类的剧情曾把我雷到了,可能是文化和认知上的不足,后来就没再看这类电影。
后来又爱上了看韩国电影,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金基德、奉俊昊之类,不乏重口味的情节。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许多事情的包容度也变强了,这段时间陆续看了阿莫多瓦的《不良教育》、《对她说》和《关于母亲的一切》,心里连续受到了感动和冲击。
讲讲《不良教育》这部片子,据说根据阿莫多瓦自身的经历所作,光故事架构都花了十年,涉及了同性恋、恋童癖、异装癖、宗教等一系列敏感元素,爱情、悬疑和阴谋层层交叠,且剧情环环相扣,戏中有戏,最终抽丝剥茧,真相大白,却给人留下无尽的叹息。
(以下有剧透)电影的开端信息量就很巨大,出现了一个黑板,黑板上写着错综复杂的西班牙语,画着让人不舒服的简笔画,比如一个正在高潮的男性生殖器。
同性恋青年导演恩里克正陷入创作瓶颈期之时,受到初恋伊多尼西奥的拜访,伊多尼西奥此时是一位不得志的演员,并带来了他写的小说。
小说记录了伊多尼西奥和恩里克儿时的经历,那时他们在教会学校上学并相恋,伊多尼西奥却遭到校长的强奸,命运让他们分离,导致伊多尼西奥长大后走向堕落。
而恩里克最终发现,小说里的伊多尼西奥已经死去,来找他的是别有用心的弟弟胡安,恩里克装作不知道,并导演了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还让胡安担任主演,迷雾逐渐揭开,胡安原来是杀害哥哥伊多尼西奥的凶手……很多没看过戏的人可能对我的剧情简介看的不是很懂,阿莫多瓦嵌入式讲故事的手法看似错综复杂,故事也看似光怪陆离,但其实有理可循,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如果把这部片子剥离开看,他设置了这三层情境。
第一层是童年的记忆,代表纯真被玷污。
童年的伊多尼西奥美丽乖巧,歌声更是如天籁,他本该是教堂里如天使一般的存在,本该受到上帝的庇佑。
但是校长丑恶的行径却伤害了他对真理和教义的认知。
与恩里克青涩、小心翼翼的初恋给他沉闷恐慌的生活带来了甜蜜,但是校长却一边侵犯了他,一边违背诺言开除了恩里克。
人心难信,爱情逝去,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阴影,也让他的成长从此偏离了轨道。
第二层是成年后的伊多尼西奥,代表的是儿时伤害带来的不良影响。
伊多尼西奥因为童年的阴影失去了信仰和克制,他不仅扭曲了性别,成了一个异装癖,还染上毒瘾、滥交。
但是伊多尼西奥始终如一的是对恩里克的爱,他把往事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怀着深深的爱意给恩里克写信,还梦想这部小说能亲手被他导演出来。
他放纵、堕落、面目全非,却对恩里克爱得痴情。
第三层是伊多尼西奥的弟弟假扮哥哥的阴谋以及杀兄的真相,代表了残酷和令人胆战心惊的现实。
谁也没想到,当伊多尼西奥找到校长复仇,希望勒索到钱财做变性手术,去见恩里克的时候,本性不改的校长却爱上了他的弟弟胡安。
而胡安也同样为了钱和校长厮混,因为痛恨自己的哥哥是个异装癖和吸毒者,他一手策划并让校长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伊多尼西奥的小说最终落入他手,他代替自己的哥哥去见恩里克,去演电影,以图成名……阿莫多瓦儿时也在教会学校读书,家庭贫困,且自己也是个异装癖和同性恋倾向者,如果说这电影大多取自导演的个人生活,不免让人觉得他童年经历的灰暗。
而电影中的校长和胡安,则是那种灰暗人性的一种折射。
教会学校的校长,表面上看似中规中矩,受人爱戴,实际上品行卑劣,而且性变态,侵犯自己的学生。
让他站在神坛前,穿着白衣讲经布道,本身就是一种讽刺;而胡安的自私和残暴,也让人不寒而栗,正如结尾他对恩里克坦诚自己是毫无底线的,他可以因为对哥哥的恨痛下杀手,也可以为了成名冒充、出卖自己的身体。
在演完最后一场戏的时候,他也曾失声痛哭,因为他演绎了哥哥的故事,真切感受到了哥哥所受的痛苦和折磨,但是这种忏悔毫无重量,成名带给他的满足远比杀兄的罪恶感强。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伊多尼西奥这个角色。
伊多尼西奥是串起整个故事的一条线,片名“不良教育”指向的正是他所遭受的一切,电影的海报也是用的伊多尼西奥童年的形象,一个双手抱在胸前满是防备地站着的小男孩。
他伴着吉他声在河边唱那首《Moon River》的画面是童真的一个残影,美丽得让人落泪,回过头看又让人心碎。
伊多尼西奥无疑是一个悲剧的存在,成人后的他虽然叫人讨厌,但更多的是可怜,那份对于初恋的痴情却又让人觉得可爱。
他最后的遗言是:“恩里克,我想我成功了”,他以为自己终于敲诈成功,正准备戒毒,拿着钱让自己变美和旧爱相见,却没想到死于阴谋。
即使长大后的他画着丑陋的妆,挺着劣质的假胸,我依然能感受到他骨子里的天真和烂漫。
儿时的他一尘不染,但校长让他对人性绝望,最后随波逐流,生活失去了控制。
其实越单纯的人越容易走进不受控制的境地,为了爱情他选择和恶魔谈判,也足以说明出他的天真最终把自己埋葬。
伊多尼西奥的身上我看出了我自己的某些影子,我也曾经天真倔强随波逐流,难以接受丑恶的现实,虽没有那么夸张迷失自我,但也的确给自己的精神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而恩里克则是另一种我们比较向往的更为自由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个享乐主义者。
小时候他或许爱过伊多尼西奥,但这种爱肯定没有伊多尼西奥深。
成年后他醉心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即使他知道眼前的人不是伊多尼西奥,他还可以和他肉体交缠,试探他,及时行乐。
他成熟、稳重、利己,但是并不会伤害他人,他同情着伊多尼西奥也谴责着丑恶,但是也不会情绪化,不会被现实所左右。
时间总是一步一步把生活的真相向我们揭开,但是我们终究要学会坚强和克制,走出伤痛,成为一个稳重前行的人。
在阿莫多瓦的片子中,对性别的界定都很模糊,如果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他的作品,会很难理解他要表达的东西。
最近一直循环那首西班牙语的《Moon River》,也突然发现阿莫多瓦和王家卫某些相通之处。
片子的色调很像,色彩同样很浓郁,带着一种别样的浓情和韵味。
阿莫多瓦在这部电影插曲也选取了《花样年华》中出现的西班牙语歌《Quizas,Quizas,Quizas》,王家卫拍过同性恋影片《春光乍泄》取景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曾是西班牙殖民地,语言是西班牙语,文化和风格也相似。
大概是我想多了吧……
“我已经死了,心力交瘁。
”Enrique这么说,就好像在说天气很好一样。
Enrique是个成功的导演,他让人们去看他的电影,现在他在电影里让人们看他。
他曾经失去过,居心叵测的校长开除了他,他站在教会学校的铁丝网外,看着停下做操的Ignacio,他感到的有多少:别离的痛苦,不甘,背叛?
那时他是个少年,羔羊一般纯洁,只希望和喜欢的同学在一起。
后来他成名了。
在离开后的岁月里,他经历了什么?
Ignacio忽然出现在他面前,他甚至磨磨蹭蹭才和他见面。
他的态度礼貌而冷淡,他拒绝了初恋的求助。
Ignacio的模样改变了,但他好像不在乎!
Enrique从小报看的故事: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在寒冷的夜里行驶时,冻死在车上,两个不了解情况的警察为他护航!
Enrique去找了Ignacio的母亲,得知Ignacio已经死了。
得知少年时的友人去世时,该以怎样的表情面对?
哭吗?
毕竟过去了那么久。
当然Enrique没哭。
他眼里也没有泪花。
他感到震惊,又仿佛预料之中,唯一可以看到悲伤的地方,他的喉结上下滑动,是要咽下什么一样。
真正伤心过的人会知道Enrique很伤心。
因此,他知道了Angel,Ignacio的弟弟,冒充了自己的哥哥。
他没挑明,仍以不变的态度对待他,甚至让他出演了Ignacio的剧本。
结尾时Enrique给了答案:“我想看看你能走多远,还有,我能承受多少。
”那测试的结果怎样呢?
Angel一直走了下去。
而他自己,承受多少?
事实是Enrique能承受,就像那个微笑着拥抱饥饿的鳄鱼的女人一样。
是Angel杀死了Ignacio,杀死了自己的哥哥。
Enrique像听故事一样听昔日开除他的神父讲述那桩偷情和谋杀。
他能承受多少?
他对Angel说:“车来了。
”“车等着呢!
”他帮杀人凶手提上行李,送他到门口。
他的态度几乎是耐心的。
他没有愤怒,更不用提报复了。
Enrique说他已经死了,我信。
Ignacio也死了。
他是同性恋,异性癖,他吸毒,行为不端,对家庭不负责任。
但没关系,他不用去地狱。
“我在那间圣器室出卖了自己,从此失去了信仰。
我变得无所畏惧,因为我不再相信有地狱。
”那个用美好的声音唱着Moon River的男孩,出卖自己保护朋友的Ignacio!
阿莫多瓦把他的这个片命名为《不良教育》。
他是在责怪吗?
真不像他的风格!
不过我喜欢,艳丽的Zahara在台上唱着Quizas,像个真正的艺术家;随着歌声跳入水中嬉戏的男孩子;蓝色的水池边红艳艳的躺椅;Ignacio挂在门边色彩绚烂的画;Ignacio的信:“亲爱的Enrique,我想我成功了……”然后死在打字机上,怀着他的爱情和梦想。
这首影片中的插曲,被年少的Ignacio唱的太动听了。
为了和儿子一起学习这首西语歌,特意找来了歌词研究,看遍全网的翻译,包括网络上电影的翻译字幕,竟无一翻译准确,甚至完全丧失了歌词所表达的意思。
这首插曲是整个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由主角Ignacio唱出来,歌词完全是为他量身定制,字里行间已经预示了他以后的人生际遇。
错误的翻译肯定是看不出这一点的。
后面我会把我翻译的歌词贴出来,以论证我的观点。
翻译之前,先交代一下这首歌。
《Moon River》原曲本是出现在影片蒂凡尼的早餐的插曲,由赫本演唱,唱腔温婉,倾诉衷肠,词中美国梦被拟人化为一条宽大美丽的河,有喜悦亦有坎坷,面对它并欣然接受一切,柔声细语中却给人一种坚定,很有抚慰心灵的作用。
而在不良教育中,重新填写的歌词意境却与原曲截然不同。
充满了迷茫和拷问,听的时候,是蒙太奇画面,是人生回转,是往事不堪回首的苦痛和惋惜,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动听,尤其是由纯洁的Ignacio唱出来。
整首歌曲就是Ignacio的人生写照。
下面我们来细细的解读。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述的是Ignacio黑化前后的两种心境。
第一部分:Moon river,no te olvidaré 月亮河,我不会忘记你 Yo no me dejaré llevar por el agua我不会随波肆意漂流Agua turbia del río de la luna 浑浊的月亮河水que suena al pasar 也不曾将我吸引Río y luna 江水与明月dime dónde están mi Dios el bien y el mal ,我的上帝告诉我善恶何在Decid. 由祢决断Yo quiero saber 我想知道qué se esconde en la oscuridad 黑暗中隐藏着什么y tú lo encontrarás 而祢必将答案显现Río y luna,Adiós……江水与明月,再见了……这一部分,主要描述的是Ignacio在那件事发生之前,他对上帝的信仰无比坚定。
他就读于教会学校,除了学习正常科目以外,很重要的是学习天主教,并协助神父做弥撒,他歌声曼妙,应该是学校里唱歌最好的学生,并担任唱诗班的领唱。
电影中可以看出他很享受歌唱。
自小在住宿制教会学校读书,日思夜想及所接受的宗教教育,儿时小伙伴们一起嬉戏的小河,这怎么会轻易忘记。
只有在这一句中,月亮河有正面意义。
注意歌词中用了turbia,这个词的西班牙语本意就是形容河水浑浊。
这个词在影片中很重要,这么纯净的的歌声中,作为主角的河水竟是浑浊的。
在这一部分,它代表的是信仰之外的一切。
这与原曲的描述也截然不同。
翻译不能简单的直译,要结合上下文,或电影内容基于原意引申。
比如:……que suena al pasar 。
本意是指河水流淌时发出声音,我在这里引申为主角坚定的信仰不会被这声音吸引,或者当主角从河边经过时不会被河水发出的生音所吸引。
因为前面有一句:Yo no me dejaré llevar por el agua,原意为:我不会被河水带走,或我不会被河水冲昏头脑。
在这里我译为:我不会随波肆意漂流,随波肆意漂流替代随波逐流,是为了唱时断句。
他的信仰之坚定可以从这一句看出来,dime dónde están mi Dios el bien y el mal ,我在翻译的时候,也曾断错句,意思完全改变。
并不是河水与明月告诉我上帝在哪里,而是告诉河水与明月,我的上帝会告诉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一切都由祂决断。
在西班牙语中,主语经常会省略,直接由动词的变位来说明主语(如:olvidaré意为我不会忘记)。
或将主语宾语随便安放,没有特定的顺序。
后面两句是说他仍然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从侧面表现他的纯洁。
在西班牙语中, río可以指河水,也可以指江水。
Adiós,一语双关,承上启下,这声再见之后,那个纯洁的孩子Ignacio,信仰崩塌,不再相信上帝,也不再相信地狱,他无所畏惧,要说信仰,只有Enrique给他的享乐主义。
第二部分,Mi luna,ven y alúmbrame 明亮啊,请降临照耀我No sé ni dónde estoy,por qué 我不知身在何处,也不知为何Oigo el rumor de aguas turbias 听那浑浊河水的低语que me llevan lejos,muy lejos de mí. 他们让我迷失,远离自我Moon rive,月亮河Dime dónde están, mi Dios el bien y el mal 告诉我他们在哪里,我的上帝是非曲直Decid由你决断Yo quiero saber 我想知道Qué se esconde en la oscuridad黑暗之中隐藏着什么Y tú lo encontrarás你终会找到答案Moon river月亮河Adiós再见要知道这首插曲出现在神父在竹林旁弹吉他,Ignacio演唱,歌没唱完,神父就欲对少年行苟且之事,这是不是第一次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院事件之后的一天晚上,Ignacio为此难眠,他对Enrique说,我觉得我们犯了罪,上帝会惩罚我们。
这说明Ignacio对上帝是有敬畏的,而后肮脏的神父却觉得他们在厕所乱搞,把他叫到圣象堂,还假惺惺虔诚的祷告。
看到这一切,加上神父之前的所为,就在这一刻,Ignacio的信仰彻底崩塌,不再害怕上帝的惩罚,因为从这一刻起,他的心中不再有上帝。
之后,神父性侵他不知发生了多少次……
正是无所畏惧,那个歌声优美,那个纯洁的Ignacio彻底黑化,变性,吸毒,放浪形骸……在清醒的短暂瞬间,他也渴望月光将他照耀,他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也不知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没有了上帝的指引,他在迷失中彻底的堕落……身处尘世,流言蜚语(rumor),将他扭曲,离儿时的自己越来越远(muy lejos de mí)……这一幕与你我何其相似。
同样的句子,不同的断句,意思将截然不同。
第一部分,因为心中有上帝,河与月是无法影响他的。
这一部分,他却渴望月光将他照耀,却问向月亮河,我的的上帝在哪里?
是非曲直由月亮河来决断。
他已经无法分辨是非曲直,更无法为此决断。
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按说,放浪到如此,不应该有什么疑问了(他视而不见自己的弟弟和神父乱搞),但他有,他内心深处仍然是那个少年,只不过只是一瞬间,黑暗中到底是什么,交给月亮河来找答案吧。
意思是,他不在乎了,彻底的放弃自己。
这次的再见是真的再见了。
PS:我不认为这是一部同志电影。
PS:Ignacio唱的另一首歌也很好听Jardinero (园丁)'Torna a surriento',原曲是帕瓦罗蒂的重返苏莲托。
《不良教育》。
阿莫多瓦永远是一个保证。
用4个男人上演一部类女性视角的电影,除了阿莫多瓦,谁人能替。
阿莫多瓦太会用惊人的情节,平叙的口吻和忧伤的结局讲述如此复杂的故事。
4个男人,互相纠葛爱慕乃至仇恨。
于是曾经吟唱《Moon river》的小男孩做了不完整的变形手术。
他可以放弃自己单纯的爱,勒索那个幼时鸡奸了他的神父。
他吸毒他敲诈他无恶不作。
他时常炫耀自己浑圆的乳房。
但是他仍然写作,因为他的初恋,喜欢他写作。
他完成了最后的剧本,被他的弟弟和神父合谋杀死。
他的弟弟将自己出卖给了神父,只是身体。
他的弟弟还将自己出卖给了哥哥儿时的初恋,那个前途似锦的导演。
他以他哥哥的身份回来,让自己得到走红的机会。
导演知道他的身份,而他不去点破,还给了他男主角——或许应该是女主角——的位置。
他说,他只是想看看这个冒名的人能够进行到哪里,而自己又能忍受到什么时候。
他一次次占有这个冒牌货,却始终无法了解他和他的哥哥的一丝痕迹。
神父的出现让一切改变。
他将谋杀那个变性人的经过告诉了导演。
这个弟弟被赶出了家。
但是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他出名了。
神父从追求改为了勒索,却被一次貌似巧合的车祸偿还了他的罪恶。
导演,以他的热情,继续拍摄电影。
阿莫多瓦的自传体。
谁是他自己,一看便知。
没有任何一个人被美化。
但是有两个人被人同情。
一个是导演,一个是他的初恋。
导演对爱的感怀是忧伤主题的主旋。
而他的初恋,也只是寻求挣脱自己的厄运的方式。
而另外两人,却是悲剧上映的主角。
阿莫多瓦却没有想过责怪谁。
都是命运。
他开始接纳这个冒牌的初恋,最后因为他难以忘却的初恋而将新欢舍弃。
这是命运。
莫比斯环一般,从一个起点回到了终点,而圆环的所有角落都被探究过。
不得不回来。
因为没有谁还能让他保持对此时的激情。
除了电影。
片尾那扇让人伤感沉重的大门,最后引出的单词,是passion。
他只能对激情本身负责。
而激情的来源,是电影么?
不,是对命运的陈述。
每个人都在莫比斯环上做着相同愚蠢的事。
只是没有人发觉这个环是扭曲的。
为什么阿莫多瓦会对电影保持着激情。
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怀念。
男生会喜欢如此繁杂而巧妙的情节设置。
女生会更喜欢如此细腻而动情的电影。
因此,强烈推荐。
刚看完all about my mother 。这部就显得毫无亮点了
与想象有着极大的偏差。完全颠覆了对Gael的看法。导演很性感。。
4.5 如果说欧荣的奇情是影像与文学与现实的三方互文,是与文学相辅相融的黑色旋涡,阿莫多瓦则是基于文学之上(跳出文学)与文学的不相兼容,拜访之意更是推及时间上的残忍关怀和回忆下的过失变异,单纯符号被赋予更多人文色彩,上帝不在场证明同样与瘴气也海市的童年成长难分难舍,悲伤但莫名感觉浪漫
请不要为自己的妖孽找借口好吗
是元素让我不适
第六部阿莫多瓦,几乎综合了其他几部全部的优点:以深凿爱欲纹理细节化狗血为奇情、以文本与现实之渗透将纯粹的戏剧化升格为自反奇观、以炽烈色彩予女性和边缘人物以上升为精神图腾的深刻关怀。此外,对童年时期那段明丽与黯然混迹、纯真与淫邪颉颃的爱与伤的精准描摹,如浅唱月亮河的夏日般令人心碎。
颜色的故事,在人性的面前是血色的,最后的支离破碎不过是最好的结束..一个不是悲剧的悲剧而已.
哥哥弟弟都认不出来 初恋都是骗人的
我特别想知道,主角对胡安到底是一种什么感情
重温。一段知音体式的四角关系。阴影或替身;梦魇或毒瘾;梦幻或泡影。堕落即是坦诚,隐藏的皆为罪。阿莫多瓦的电影中有一股风尘味,却不是脂粉气,而是万簇花丛中走过的绚烂与芳香。
拖沓……对不上脸……剧情交代不够……悬疑也没感受到
很难看了讲真
迷幻的色彩,带毒的爱情,虚假的人生。不能剧透的电影。
不明
3.5。阿莫多瓦不研究女性,转而研究男性了,然而是具有女性心理的男性。小男孩唱moon river,很动听。四个男人,三个故事,两真一假,穿插在一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第一次看戏中戏的电影,不错。后来发现西班牙电影都是这样的编剧ORZ...惊艳于Geal Gacia!
真是重啊,阿莫多瓦还可以更重吗?讲述的方法和揭秘的过程挺有趣,但不是太清楚这电影想说什么。
这部电影让我发现自己对文学与电影在形式的交互竟是如此热爱,变屏运用极为纯熟。一个包裹在性和谎言之中的精妙剧本,阴郁危险气息挥之不散。这其中的人物只有Ignacio曾真正触及爱。
情窦初开时相遇即戛然而止,直到死去才又重新获得了联系,一段真实童年,两段不同假戏,三段悲惨恋情。阿莫多瓦对于艳丽色彩的展现欲依旧没有掖着,办公室、旧影院海报墙、别墅陈设、街边老房,都有极具视觉效果的亮色来抢眼,每次都与温和的剧情走向大相径庭,但又能和同样炽烈的题材契合。
很佩德罗·阿莫多瓦,很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