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品:第二部分
The Souvenir: Part II
导演:乔安娜·霍格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奥诺·斯温顿·伯恩,亚里安妮·拉贝德,乔·阿尔文,理查德·艾欧阿德,查理·希顿,安珀·安德森,爱丽丝·麦克米兰,杰甘·艾伊,亚丝明·佩奇,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爱尔兰,美国语言:英语,法语年份:2021
简介:挚爱消逝,年轻女孩茱莉的生活困在死寂的余波中。那位迷人的神秘男子停驻在她行经的每一个角落,让她一再复访与他有关的人事,贪恋两人曾经的亲密相依、控制臣服,试图为狂暴芜杂的昔日关系寻获一个明晰的解答。毕业在即,她的电影创作依旧备受挑战,遥遥无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她能否攀伏情感的藤蔓,让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成为滋养作..详细 >
6分左右。形式不错,无佳句,更无佳章,比起第一部,更少了一份抑郁的情绪,也就更加平庸了。
3.5框架是回溯性的,文本是小说式的,影像则宛如一个失忆症患者游荡在记忆的迷宫中。
6.0。不俗的音樂品味和末尾的元電影橋段使其比第一部稍好,但還是有太多無意義的片場爭執片段。
轻盈、迷幻、坚实,是记忆没错了。谁又不想矗立生活外大喊一声Cut呢?
乔安娜·霍格在《纪念品:第二部分》里将自己走上导演之路的艰辛历程展示得淋漓尽致。她与女主角的经历估计有重合的部分,可谓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元电影。这件“纪念品”看来并非指向女主角失败的感情,而是指这段感情引发她面对现实,从而促发她创作出的毕业作品。最后10多分钟的戏中戏打破现实与虚构创作的界线,也解释了上一部的不少疑团。相比起上一部的晦涩难解,这部偏向纪实的风格让观赏性提升不少。女主角打碎母亲瓦罐的一幕相当有趣,既指向电影片名,也暗示了之后的情节走向:必须亲自撕开不堪回首的经历,才能实现真正的创作。
看第一部的时候还是疫情爆发前 转眼已经是疫情的第三年 第一部的印象不算很好 第二部感觉好很多
4.5 #LIFF @Kijkhuis
比第一部更好,可能是关于电影创作本身的缘故,也可能是在形式和叙事上做了更多尝试,失去爱人的悲伤幻化成了意识流的叙事体验,从主角遭遇的想象、创作和现实中流淌出来,感染大银幕前的所有观众。
和第一部一样,这部片有种令人原谅的做作 但看到快结束时,柏林墙倒塌众人攀上墙庆祝的电视新闻切换到一个白人女性在电视机前看到哭得涕泪横流的脸,真的有点做作到起鸡皮疙瘩
我知道joe阿尔文像谁了…陈冠希
从元电影逐渐变为元·套娃电影。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私人经历拍成这样多么奢侈,能在私人经历里再嵌套一层意识流多么奢侈,能在电影结束的那一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喊一句cut多么奢侈。
片名意指到第二部终于显露真容,不止是悼亡或记忆的链接,更是如此的情感既有人造物的部分,也有自然物的属性的体现,技巧上更有迹可循,结尾的揭秘是今村老师《人间蒸发》的低配版,舞台高光效应看来是绍拉《卡门》的翻版。
先锋又古典的电影,过去的疼痛就是未来重生的起源。
原来纪念品是电影,既然角色也是电影人,那我不得不说一切都好只是我真的很讨厌电影里配任何唱出歌词的流行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剧情环境实际播放的不算),真的很学生作品,顺便骂了中岛哲也的告白
是因为我没看过第一部吗?不知道看了个啥……
沒有看過第一部分依舊覺得整部電影還不錯,沒有預想中的那麼喬張作致、為了增加所謂的自我表達的特異性而濫堆疊符號意象。關於對於親密伴侶缺失後的願承擔 risk taker 的 companion 的需求的表達也沒有過分黏著亦或脫離。
观感体验比第一部好 虽然还是一贯的矫情私人化 但整个故事的完成度还是更饱满些 配乐也不错
朱莉在失去安东尼后,进入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成了她填补内心缺口的载体,放映时将自我代入,一进一出,完成创伤的疗愈,电影拍摄的过程充满分歧,是锤炼自我的试验场,在压力围攻之下坚守表达,形成情绪的释放,结尾表明朱莉也是导演的化身。
那段超现实的舞台剧真的有点别扭,败笔吧应该算。第二部是在讨论现实和创作的关系吧,最后整出了“楚门的世界”的结尾,想法有点旧,第一部更好。
对创作的探讨算是精准,但戏中戏与她个人生活的情感联系好像仍有不足。情感被各种炫审美趣味给盖住了。过于精致反而不动人。可能得补补第一部? 反正观感干巴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