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好久好久没看电影了,年后来了就忙,老员工离职、总监突然住院、直属领导还在休产假,虽然从隔壁部门调来了一个领导,但对这边业务不熟悉,加上本部门也有活,自己突然就扮演了部门领导的角色,业务量剧增,还好没有差错的做下来了。
应该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活的周末,好好吃了顿饭,想起上次在抖音刷到的无尽反转电影《记忆之夜》,就找来看了。
因为在抖音有看过前半部分的大致简介,所以前面正常温馨的部分一直都是带着审视的眼光来看,知道这一家人不是真正的一家人,真想就隐藏在平常各种诡异的声音和不正常的深夜里,所以看到反转的部分唯一的感觉,啊!
终于来了,真相应该就要大白了。
但真的看到真锡跑到警察局后,时代背景一下换到2017年还是觉着很诡异,因为前面一直在强调这部电影是1997的时代,当然也是姜河那演的好,就带着好奇的心理把后面剧情揭秘的过程一点一点看下来,虽然剧情很扯,但也算是圆回来了。
对于编剧给出的理由,也是值得深思的。
在一个经济萧条的年代,人真的会被逼到这种地步吗?
想要杀掉妻子只为了拿到保险赔偿让全家人能够活下去;为了救活在医院躺着的哥哥,尝试去卖器官,去出卖灵魂,去做一个杀手,去杀掉一个女人一个女儿,虽然表现的很像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最后还是为了。
看到这里又想到了现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欧美国家,有钱的买个小岛带着家人去躲避疫情,名人先做核酸检测,有权的在抢先得知疫情严重程度时一边抛售股票、一边在电视上向市民传播疫情并不严重的消息。
本以为中国政府的作为和选择是任何一个政府都应该做的,却没想到那些平时标榜尊重民主、自由、人权的国家会做出这样一系列的行为,抢物资、污蔑他国、转移矛盾,就是不好好想想对策,真的是一场疫情把各国的真实面貌都照出来了。
我觉着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理性,电影里是有很多极端的情况,比如小丑、比如真锡都被逼到走投无路进而选择杀人,但杀人之后呢,问题还都在那,也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情况下相较于杀掉别人,我宁愿先杀掉自己,但那也只是纸上谈兵,也许遇到相同的情况,我可能比谁妥协的都快。
最后一点,悬疑片的打光真的很重要,诡异时的红光,害怕时的蓝光,回到现实时的白光,回忆美好时的暖光(蓝天白云),当然背景音乐也少不了,总体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电影。
如果没有结局的残酷及感人,我可能会给本片只打6.1分,但是结局的两段,让整个故事升华不少。
决定打个4星,不忍拉低豆瓣分。
本片属于套路类失忆悬疑电影,但是玩出了新意,不断反转转折,出人意料又能合情理地圆好。
看了一下短评,我觉得有必要做出些对本片的维护。
有人不理解的两个问题,作为四十多岁的老童子,我想解释一下。
凶案动机:97年金融危机,是一个波及很大很大的灾难,无数投资者资产蒸发,走到绝路,有那么惨么?
真的有,而且肯定不是夸张不是个例,编剧这样编,没错。
最后的一段结局,并不是画蛇添足,不是烂俗的那种恐怖片画蛇添足。
两层意义,两个家庭彷如天堂相见,可以是幻想与愿望;又可以是现实发生过的,感叹之前相关人物就曾经在美好的时刻相遇过,只是造化弄人。
本片最终抨击的金融危机下的社会,大量不理智投资者遭受到的资本市场体系下的风险兑现成恐怖现实,那场超级人祸。
结局的倒数第二段,男一男二最后的选择,看的时候,我脑中呈现过几个结局,这个结局是其中之一,就像求签中的下下签。
而这下下签是最悲壮的,结果真的如此。
绝望,又对人间保有希望。
本片中前期节奏把握不太好,有点拖沓的问题,后段开始发力,看到结局后,感觉瑕不掩瑜,撑下来还是值得的。
豆瓣分7分以上,还是很准。
《记忆之夜》算是一部惊悚片,主要讲述的就是哥哥因为一起绑架事件而失去了记忆,而作为弟弟一直在帮助哥哥寻找记忆。
这部电影恐怖的地方就在于哥哥和弟弟几乎都要二合一了,所以两个人所思所想都是不一样的。
现实和记忆像一张网交织交错,相差20岁的两个人,一个是在无奈和绝望中选择出卖灵魂的杀人犯,一个是无助和无望中家破人亡的五岁小孩;一个因为内疚和恐惧封锁了自己的记忆,一个因为仇恨和怨念将复仇视为人生存在的意义。
这世间因果循环,每一刻都面临着选择,每一个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未知的结果。
医生选择抛弃妻子,选择丰厚的保险金然后和孩子们幸福生活;男主选择了哥哥,抛弃了那对母女的性命,尽管他的这个选择是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刚开始看到母子相依时他也犹豫过,退缩过,放弃过。
他本可以转身离开,但最后还是在凄美的音乐声中结束了那个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爱着自己丈夫的,陌生女人的生命。
女儿是个意外,她不在父亲的预谟范围内,她不在男主任务的执行范围内,但她是整个故事崩塌的关键,如果她没死,医生就不会死,男主的哥哥也会有生的希望,尽管人性的险恶依旧如此,但各自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内心的谴责和内疚终究会被时间冲刷的毫无痕迹。
但世事难料,他们的选择带来是无法承受的折磨,他需要钱,他需要他对钱的迫切,这就是一切的开始。
20年后男二对男主的穷追不舍,不仅仅是是为家人复仇,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答案,一个证人,一个能让“当初是爸爸要杀妈妈”这个推理合理的证人。
男主最后在车祸中回想起了那段埋藏的记忆,他是那段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迫害者,也是受害者,当男二问他是不是父亲为了保险金才找你杀了母亲,他用全身的力气说着对不起,是我,是我自己,全是我自己干的。
随着记忆的浮现,内心的愧疚也如期而至,但在生命的最后他能为男二所做的只有否定那个比过去更加残酷的过去,还有那一声声的对不去。
男二其实是知道的,当听到否定的答案时,他哭了,摇了摇头,将用来结束男主生命的药剂扔在床边,说了声保重,自己却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绝了家人们,除了有点狗血以外,仔细想想每一个地方的设计都很到位,bgm还有情节都好加分,包括真锡开始怀疑的一切,看的人毛骨悚然的。
氛围感真的韩国很会做。
这个电影质量方面确实优于很多同类型电影。
前面真锡逃跑的时候,我就跟着吊着心希望他赶紧逃离,到后面知道他杀过人我又开始愤愤不平觉得他就该被这么折磨,到最后一切真相了揭露,原来是院长一己私欲所为。
我有想过真锡那个时候至于被逼成这样吗。
仔细想想,经济下滑,家里父母双亡,哥哥也危在旦夕,又借不到钱,又找不到工作(21岁可能刚毕业),一个能救助哥哥的医生却暗戳戳想要一大笔钱。
这时候除非真锡找别的亲戚借钱,不过会不会借可能也难说。
就差不多逼到绝路了。
当时真锡根本已经不准备动手了,结果误伤到目标的女儿后就想着一不做二不休,不然拿不到钱的心理,完成了任务。
那时候他应该很痛苦吧。
当然所有一切,不是共情杀人犯,只是在我看来,太悲情了,太惨了太惨了,让人真的看的太难受了。
再就是两个男主的演技真的没得挑,我之前看过这个电影的片段,导致我现在看到哥哥的扮演者我就害怕,说明人家角色扮演的淋漓尽致,深入人心啊🌚除了后面他跳楼了为什么还能呼吸,虽然楼层不高的,但也应该头骨碎裂……前面真锡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在家没照过镜子也离谱……再加上假扮的家人总会有很多细节对不上吧,生活习惯什么的……emmm这部电影逻辑还是小问题,不怎么影响观感,就是好狗血啊……当然最后这些可能也只是导演浪漫而艺术的升华结尾,想显得更为悲壮吧。
抛开逻辑,这还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电影。
这是一个并不完美的电影,前半部分松散,后半部分过于紧凑,还有莫名其妙的一惊一乍,勉勉强强可以打到7分。
节奏不如人意,故事也没有多惊艳,但却莫名的让我难过。
现在的我,有房有存款有爱人,衣食无忧,到处旅游。。。
这是我曾经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可是我千百次地许愿,我愿意用我现在的一切作为交换,希望可以回到我的15岁。
一无所有的15岁。。。
我爸给我做着饭,我妈打着麻将,我边看书边用眼睛瞟着电视。
我每个学期都考倒数,考完试就会被骂。
我兜里一块钱也没有,零食全靠蹭。
跳皮筋儿打口袋就是我全部的娱乐,疯玩回家又会被骂,我没心没肺的听着,然后第二天接着去傻淘。。。
好羡慕别人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的样子,我再也感受不到了。
如果时间能倒退该有多好。
但是我不敢多想,我怕做关于过去的梦。
怕梦醒后,会更难过。
我的评分:8.1影评:韩国的法律有15年的追诉期,过了之后就可以逍遥法外。
小帅是个杀人犯,为了钱,拿了一个医生的钱,去杀医生的妻子骗保险金。
顺便一不小心还杀了他女儿。
与医生争执的时候还把医生也杀了。
唯独留下医生的一个男孩。
而韩国警察15年一直没有破案。
小帅却失忆了,小男孩长大了找到小帅,无论怎么折磨他,小帅就是不说出杀人的事情,其实他那里是不说,而是真想不起来。
最终把小帅催眠,找几个人假扮小帅的家人。
经过一番精彩的表演与反转,小帅想起来了,说出真相。
知道了真相的小男孩(现在已经是大人)跳楼自杀了,而小帅最终也拿起了毒药,因为他们都没有活在世上的理由了。
想起董董老师说的一句话,真相总是残酷无情的。
一部只剩反转的电影,所以小男孩找到凶手,问出真相,最后还只是带着自己所坚信的真相去死了?
前期的那种恐怖惊悚的氛围真的只是单纯的在营造那种氛围,仅此而已,梦见自己被折磨的画面我还想得通,但是做梦梦见女鬼是真的没必要,后面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不就是禁闭岛吗,角色带入,然后让主角想起过去的事情,人家禁闭岛至少制造了悬念,到底是小李子疯了还是精神病院想逼疯他(虽然种种细节表明确实是小李子疯了)。
现实和记忆像一张网交织交错,相差20岁的两个人,一个是在无奈和绝望中选择出卖灵魂的杀人犯,一个是无助和无望中家破人亡的五岁小孩;一个因为内疚和恐惧封锁了自己的记忆,一个因为仇恨和怨念将复仇视为人生存在的意义。
这世间因果循环,每一刻都面临着选择,每一个抉择的背后都隐藏着未知的结果。
医生选择抛弃妻子,选择丰厚的保险金然后和孩子们幸福生活;男主选择了哥哥,抛弃了那对母女的性命,尽管他的这个选择是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刚开始看到母子相依时他也犹豫过,退缩过,放弃过。
他本可以转身离开,但最后还是在凄美的音乐声中结束了那个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爱着自己丈夫的,陌生女人的生命。
女儿是个意外,她不在父亲的预谟范围内,她不在男主任务的执行范围内,但她是整个故事崩塌的关键,如果她没死,医生就不会死,男主的哥哥也会有生的希望,尽管人性的险恶依旧如此,但各自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内心的谴责和内疚终究会被时间冲刷的毫无痕迹。
但世事难料,他们的选择带来是无法承受的折磨,他需要钱,他需要他对钱的迫切,这就是一切的开始。
20年后男二对男主的穷追不舍,不仅仅是是为家人复仇,更重要的是,他需要一个答案,一个证人,一个能让“当初是爸爸要杀妈妈”这个推理合理的证人。
男主最后在车祸中回想起了那段埋藏的记忆,他是那段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迫害者,也是受害者,当男二问他是不是父亲为了保险金才找你杀了母亲,他用全身的力气说着对不起,是我,是我自己,全是我自己干的。
随着记忆的浮现,内心的愧疚也如期而至,但在生命的最后他能为男二所做的只有否定那个比过去更加残酷的过去,还有那一声声的对不去。
男二其实是知道的,当听到否定的答案时,他哭了,摇了摇头,将用来结束男主生命的药剂扔在床边,说了声保重,自己却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
20年前男主一家出车祸,父母双亡,哥哥在ICU急需手术费。
正好遇上经济大萧条,男主挣不到钱,便在网络上接了一份杀人的活儿(杀死委托人的妻子,不杀其儿女)。
男主抵达委托人家后后悔了,但由于委托人女儿受到惊吓狂叫不已,男主意外杀死了她,并冲动地杀死了女主人,留了委托人的儿子一条生路。
男主从委托人家的全家福得知委托人是他哥哥的主治医生,而他委托杀人是为了骗取保险金。
男主在和医生理论/争执时,医生不慎坠楼身亡。
20年后,医生幸存的儿子长大了。
他为了复仇,找来一对中年男女,给男主催眠,让男主以为自己还活在20年前,并把他们当做家人。
三人以“搬家”为由,带男主回到案发现场,看男主有什么反应。
然而男主对他以前的杀人行径毫无印象(大脑会抹去给自己造成重大创伤的回忆),而另外三人逐渐穿帮。
男主发现蹊跷后去报警,才发现自己被他们催眠了。
医生的儿子准备带走男主杀掉,男主跳车逃脱,被车撞晕时回忆起自己的罪行。
医生的儿子其实心里知道杀自己母亲和姐姐的幕后真凶是自己的父亲,但得知真相后还是无法接受,跳楼了。
最后40分钟看得一头雾水,以为是编剧、导演等知道烂尾了就自暴自弃瞎扯一气,刚准备给1星,但看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37898/这篇影评(或者叫做剧情梳理)后,发现剧情本身并不差,只是没拍好。
《记忆之夜》是一部将悬疑叙事与人性拷问糅合得近乎暴烈的韩国电影。
导演张恒准以一场精心设计的记忆骗局,撕开了家庭表象下的血腥真相,更借由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将个体的道德困境与社会的系统性溃败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
在这部作品中,“家庭”既是谎言构建的囚笼,也是人性挣扎的修罗场,而记忆的虚假与真实,则成为人性在绝境中最后的避难所。
影片前半段以近乎温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东亚家庭图景:父母慈爱、兄弟和睦,哥哥是完美无缺的“别人家孩子”,弟弟则是被包容呵护的“问题青年”。
这种刻意营造的家庭神话,暗合儒家文化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理想模型。
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这个乌托邦迅速崩解——父母是催眠师假扮的演员,哥哥是复仇者伪装的幽灵,甚至连时间线都是被精心篡改的幻觉。
值得玩味的是,真锡对家庭幻象的执念恰是悲剧的催化剂。
他沉溺于被建构的“幸福家庭”角色中,即便发现哥哥瘸腿位置突变、父母行为异常,仍选择自我欺骗,这种心理机制与心理学家塔瓦布提出的“依赖共生”形成镜像——个体为维系关系假象,甘愿放弃认知真实的权利。
而当真相揭晓时,观众才惊觉这个家庭剧场中的每个角色都在扮演双重身份:加害者伪装成保护者,复仇者假扮为拯救者。
影片对记忆的解构堪称心理学范本。
真锡通过解离性失忆将杀人经历封存,构建出全新的家庭叙事,这种心理防御机制印证了弗洛伊德关于“压抑”的理论——当现实痛苦超过承受阈值时,意识会主动遗忘创伤以维持精神稳态。
但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复仇者佑锡为唤醒真锡的记忆,竟动用催眠术重构家庭场景,让加害者再次成为“被保护者”。
这种记忆操弄揭示出吊诡的生存悖论:对真锡而言,遗忘是维持人性的最后屏障;对佑锡来说,记忆却是延续仇恨的精神养料。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数到100”意象,恰似记忆游戏的残酷注脚。
20年前凶手让幼年佑锡数数等待母亲归来,20年后佑锡逼迫真锡数着记忆碎片走向毁灭。
这种数字的循环将记忆异化为刑具,而心理学中的“闪光灯记忆”理论在此被彻底颠覆——那些被认为深刻铭刻的创伤记忆,原来不过是权力者精心编排的剧本。
当真锡在车祸瞬间完成记忆闪回时,镜头的剧烈晃动与时空错乱,暗示着记忆从来不是忠实的记录者,而是幸存者苟活的止痛剂。
将故事锚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影片最锋利的叙事之一。
当国家经济体系崩坏时,微观个体的道德底线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塌:医生为保险金雇凶杀妻,真锡为医疗费成为屠夫,佑锡在孤儿院长成复仇机器。
影片中两场雨夜戏构成震撼的互文。
1997年的暴雨中,真锡为救兄踏入罪恶深渊;2017年的暴雨里,佑锡为复仇编织记忆陷阱。
雨水冲刷着血迹,也冲刷出韩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创伤:财阀经济催生的阶层固化、金融危机导致的道德失序、发展主义碾压的人性温度。
不同于传统悬疑片对“真相大白”的执念,《记忆之夜》的结局呈现出存在主义的荒诞感。
当佑锡得知父亲才是弑亲真凶时,支撑他二十年的复仇意义瞬间蒸发;当真锡选择用谎言承担全部罪责时,赎罪的道德重量反而压垮了最后的人性微光。
影片结尾的毒药与坠落,完成对传统叙事逻辑的彻底反叛。
这里没有救赎也没有惩罚,有的只是两个被时代碾碎的灵魂,在虚无中寻找痛觉以确认自身存在。
这种残酷的诗意让人想起加缪的《局外人》,当社会理性崩塌时,非理性的死亡反而成为最清醒的选择。
导演用类型片框架包裹哲学思辨,让惊悚元素升华为对现代文明的总体性质询——在记忆与遗忘、真实与谎言、家庭与社会的多重异化中,人性究竟在为何而战?
二个字。精彩。。不落俗套。。推荐了。。
这个世界有什么能比40岁了还得做高考数学题更恐怖?——通常谜底揭开不能太浪费笔墨,不然就显得节奏拖沓了。
哥哥最后在医院的演技加半颗星。
不幸导致的不幸,轮回。
7.5分 属实是高了。6.5分左右。2017年的电影用的97年的剧本创意剧情老套,每一步都猜的到。几乎集结了所有俗套情节车祸痛失双亲,筹钱走上杀人绝路失忆,杀妻骗保。小孩长大复仇,童年有交集。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是熟悉的俗套。电影就值6点5左右。没看的别看。为了别误导更多人,打1星拉拉分数吧
难得从头到尾都做的比较充实,前半段悬疑,后半段悲剧,虽然略微有点刻意,这个悲剧套悲剧的故事看完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每个角色其实都知道真相,更凸显记忆的不堪回首。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看一半就能猜到结局系列 也算还行
前15分钟,故弄玄虚感非常重,哥哥在,就不开门了?哥哥被抓走就晕倒了?是受了什么重击吗。靠剪辑+音乐+jump scare。/34分钟想弃了。虽然看起来刚开始揭示,也有冲突,但我感觉不好,感觉最后收最多也是按硬设定收。不自然。/看了解说。12分钟也不好看。不如《幕后玩家》和《催眠大师》,感觉是从《碟中谍》系列的单场景中衍生出来的故弄玄虚之作
就这样的电影还被评到7分?故弄玄虚,自以为是,繁荣拖沓。给两星原因,一颗是苦劳,一颗是男星颜值。
在近期韩影里算不错的了,虽然故事逻辑有硬伤,但悬疑部分还是蛮引人入胜的,前半段好于后半段…结尾有点儿为了反转而反转,社会大环境下的家庭悲剧……
这部片哪里有反转?还三次?又遭遇豆列诈骗
7.2/ 陈思诚筹备《消失的她》时候没少偷师这部的结构吧,太像了。前半段一直以“受害者人称视角”讲故事,再嵌套多个反转,打造“选择性失忆”效果,都是通过隐藏关键细节打障眼法手段组建所谓的“烧脑剧情”。不过这部关键点抓的很到位,观感就比较流畅。男主的容貌设计还是有些bug,结尾挺悲情。
真善于缝合啊。亲情、惊悚、动作、悬疑、犯罪、社会、历史都来了一遍。最后酿成这一切的根源居然是:经济倒退大环境下人的无奈选择。对比下如今三年口罩之后的状况,细思极恐。🥹
节奏真好,虽然揭幕很快,但不影响观看。
看了集锦又回过头来品味了下,确实有几次是我没预料到的,还不错吧。
很喜欢前半段这种层层迷雾,不断在大脑思索真相的迷惑感,但后段又太直白且俗套了,杀人那段更甚降智到无语,只能说“半部好戏”了,结局转向的是每个人内心的解脱,但如果如同《杀人者的记忆法》那般再来个拨云见雾还是山的反转,估计会更有震撼力
3星低,4星高。反转出人意料,不是好奇心害死猫的故事,但是杀妻题材又让人觉得失望。
还以为是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互相复仇故事,看来是我想多了。
前一半兄弟二人之间悬念重重,特别是哥哥的怪异举止和弟弟的连连噩梦。中间一半哥哥视角叙述追查20年前凶案、催眠“弟弟”。原来爹不是你亲爹,奶奶也不是你亲奶奶。最后一半“弟弟”回忆起杀人经过。这后一半故事拼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