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排长当的战前动员都不会,要冲敌人阵地就一句话: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就纳闷了这比国民党还狠国民党好歹撒撒大洋激励士气,您这位排上就把战士网枪林弹雨里送啊,红军战士固然英勇伟大,但也是爹妈生的血肉之躯。
你再不济来一句:同志们为了革命的胜利,跟我上啊!
跟我我上和给我上完全是两种阵营的用语,我红军指战员又不是军阀头子三句话不离大义好像多完成任务能换积分一样,一副皮切的眼神你倒是说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也行啊,就一句苍白的:全排都有了上啊!
我只能说编剧太没人性了。。。
虽然我基本不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如果有生之年八佰能上映,我至少要去贡献一张电影票。
至于这个八子,真的没有勇气去看高老师的电影了,三国拍的不如老版,上海滩和楚汉拍的不如港版,尤其是后面,都是烂尾戏,莫名其妙就全剧终的那种。
我虽然没看过这个八子,原谅我,没勇气看。
更卑鄙的是,这电影居然蹭八佰热度,以为人家不上映你就可以飞上天,观众不是瞎子,子和佰还是认识的。
文/张建雄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影片,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领衔主演的战争历史剧情电影《八子》正在全国院线热映中。
影片通过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连发的叙事方式,主要讲述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将八个孩子全部送到战争前线的感人故事。
刘端端饰演的满崽是八子中最小的一位,也是八子中最后一位走上战场上的小战士,虽然一开始很青涩显得各种不着调,但是经过一番战火的洗礼,迅速成长为整个团队不可或缺的精神人物,同哥哥一起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奉献出光荣的一生。
片中,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出生在普通家庭,上面有七个哥哥全部参加了战争,惟有他是家中老小和母亲一起在农村生活,但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动荡,他毅然决然地离开母亲的怀抱,投奔哥哥大牛的部队并成为其中一员。
作为家中唯一的希望和母亲后半生的唯一精神支柱,满崽的选择一开始确实让人无法接受,毕竟六个哥哥已经为战争作出了牺牲,大哥依然坚守在前线,从情感上来讲,如果八个孩子都为战争牺牲,母亲的后半生很难有着落,正是出于这种现状,哥哥大牛一开始极力反对,怎奈弟弟满崽一而再再而三的坚持与坚守,从青涩走向成熟,满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印象中,满崽一开始有着很多新兵蛋子的“水土不服”,做什么都不顺手,完全没有一点经验,整个团队在与敌军战斗时,还要保护他的人身安全,给本就人数不多的团队带来不少麻烦,而他自己在面对敌人的攻击时,又不得不以先保命为主,这就有了哥哥大牛认为他是逃兵,不适合当战士,甚至气急败坏到要一枪解决了他的桥段。
面对哥哥的几次严厉批评,满崽依旧不气馁不服输的精神最是令人看的心疼,也正是几次看似不靠谱的在战场历练,让满崽迅速成长了起来,当看到满崽顺利送完密信回来的路上联手部队一举端掉敌人弹药库的那一刻起,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一名成熟稳重顾全大局的红军战士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与其说,电影《八子》是讲述普通母亲将八个孩子送到战争前线的故事,通过电影核心价值表达来看,更像是一场聚焦满崽如何从普通人到新兵成长为战斗英雄的故事。
刘端端饰演的满崽出身平凡,从一开始的青涩胆小成长为平民英雄的故事确实令人热血沸腾,虽然核心主角是他,但是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个体,代表的是普通大众对那个年代战争胜利的渴望,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渴望安稳相守的一生。
回顾刘端端近年来的表现,不论在电视剧《镖门》饰演忧国忧民的镖局少东家谢还,《嘿,老头》中饰演小混混易智,还是《绣春刀2:修罗战场》饰演阴柔而狠毒的信王,抑或《我们都要好好的》饰演暖心潮男胡楠等等角色,可以说刘端端的银幕形象角色每一次都很不同,完全不同的人物心理塑造对演员有着极其苛刻的要求,对演员本身的演技也是一种打磨与进步,通过这些不同的人物角色扮演再塑造,也看得出刘端端对每一个人物角色的用心与用情之处,譬如在拍摄《八子》过程中受伤以致走路需要人扶,在长达60天的拍摄时间里,冬天泡泥水、动作戏拍十几遍,艰苦的拍摄环境却让刘端端乐在其中,足见一个演员对职业的尊重。
整体来说,《八子》的制作水准相当不错,不论故事、特效、配乐丝毫不亚于好莱坞制作水平,完全有别于美国英雄人物的中国英雄人物更接地气,让人热血沸腾,刘端端用实力诠释了小人物的大能量,塑造出平凡人的伟大一生,特别赞。
这部影片,从开头的叙事来说,失败,一没交代清楚主线任务,二没把人物心理矛盾冲突表达出来,可能是我眼拙了没看出来,一星给我心中的爱国,祝祖国越来越好。
最后的最后,故事线崩盘,人物表现力崩盘,整场效果最佳的镜头就是何润东那两下子,结果还领盒饭了,我不想说主演有多尴尬,因为换谁来演这片子,也救不了这个故事线和导演心里怎么想的。。
主旋律电影拍成这样,也真的是辛苦剧组的各位朋友们了,浪费了那么多人力财力,破坏环境,供出来一部没死想的实验片,我爱国,但真的爱不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只能看看爆破!
爱国可以 为什么不能好好拍电影呢,唉😔
《八子》完成了中国电影关于红军时期战争场景的壮烈书写,构建出此类题材自我进化的范本。
高希希导演众多的经典剧集已经形成对国内观众覆盖式的影响,电影对他本人来讲具有重构性。
影片《八子》从真实故事基础上提炼与延伸的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在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军的大背景下,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集中体现了老区人民和红军战士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崇高的品格。
《八子》叙事的轴心是良知、责任与担当,狂飙式的高强度战争场景再现,在逼真地代入感中,生死就在眼前,隐忍着生命的痛觉、泪水,这是灵魂的惊动,一个家庭的悲壮在战场上闪烁出巨大的光芒。
观众依然保存着对高希希电视剧作品的热情,用另一种目光审视他的电影,目光是挑剔的,严厉的。
他努力颠覆个人的风格印记,解决眼前的一些障碍,高希希充沛的试验精神,挑战自己的勇气值得称道,他与观众都在《八子》影片中接受一场盛大的洗礼。
关于历史话题,影片着力打破平面的脸谱化格局,国际电影语言和技术手段的介入,摒弃惯性的教条和创意,消除代际差异,在原汁原味的战争美学中塑造人性的屹立感,精心描绘红军下级军官和战士的集体肖像,契合了当下社会的观影心理。
战争的残酷、坚硬度与亲人、战友之间的温存,个人命运以及铮铮铁汉的柔肠铺展出鲜明的视觉反差。
一些情节设计、隐喻丝丝入扣,硝烟密布的天空,八条红肚兜飘散下来,荡漾着英雄主义的悲悯;从小就在长兄大牛背上的老八满崽,在执行一个艰巨的任务之前,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希望大牛再背背他,这种情感的蓄力放在了整个影片最后,满崽背起奄奄一息的大牛向生奔跑;大牛复杂的眼神揉杂着痛、疲惫、怜爱和坚毅,这是一道直穿人心的目光……影片恢宏的感官冲击弥漫着血性、阳刚、激烈、真实、悲壮的气息。
高希希从程式化的叙事中解脱出来,提供了主旋律战争电影新的可能性,那些痛切的记忆再次升腾,使信仰的光辉更接近泥土和人性。
(邓涛)
这部片子不失为一部很精致的电影,由于年代久远,新一代的年轻人对段历史了解的局限,才会出现这么多的疑问,战斗中出现的武器都符合反围剿时,国共双方使用的武器,冲锋枪那时候被苏区的群众称为“花机关”,是德国设计的P18冲锋枪,几百斤的野猪在赣南山区也是很多见的,并且七十年代赣南山区都还有华南虎。
红军在宜黄,在兴国都曾经用机枪击落过国民党的飞机,红军在攻打赣州城、攻打地主武装占据的土围中广泛采用了坑道作业来摧毁城墙,《八子》在片中最大程度地还原了当时红军在反围剿中的残酷与艰辛战斗场面,并作为本片的主线,以此来反映赣南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处的巨大牺牲与贡献,电影的片幅有限,更多地是采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来压缩时空,电影没有延续传统革命题材中老套的模式,战场中刻不容情,没有时间让你抱着战友、亲人痛哭,生与死都在瞬间,这是《八子》中最大的突破——真实!
看电影《八子》,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端端,他在戏里饰演的满崽,成长的速度和经历有关,而他脸上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没有太多的痛苦,却让人看的心疼,一瞬间掉泪的画面,也是感动了许多人。
而在戏外,刘端端也表示被虐的很惨,从一些路演现场我们就可以感受的到,从他的微博里也是深有体会。
拍摄《八子》时几乎每天都在下雨,很难把脚从泥水里拔出来,刘端端就算有伤也咬牙完成了自己的戏份。
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角色特质,他更是减肥塑身,真是很拼命。
《八子》是超硬核的战争大片,很有中国特色,在电影工业化的今天,能够呈现出高质量的效果,当然还是制作团队的用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智锋说:电影有着饱满的情怀,同时又有让人喘不过气的紧张和张力!
是一部达到很高水准的国产电影,同时也中国式价值观的体现。
世界级别的制作水准,讲述属于我们自己的故事,凸显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高希希导演也感叹演员们够敬业,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当时整个剧组转战密林、河滩、山谷多处实地取景,正好当时是冬天又遭遇极端天气,整整两个月的拍摄期里阴雨连绵没有放晴过一天。
中国式的英雄和好莱坞的英雄,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英雄其实是一个集体,每个人只是英雄的不同面而已。
八个儿子都要上战场,为国捐躯,杨母对儿子的期盼,用许多细节刻画的饱满立体。
每一个英雄,也都是鲜活的,有血有肉,就像满崽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英雄质感,也是通过人性的挣扎逐渐成长为中国式英雄,这样的英雄,拥有着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刘端端在诠释角色蜕变的过程里,也表现的棱角分明,除了勇敢和坚强,也有胆怯和害怕,除了英雄和无敌,同样也有落泪和退缩,所以,英雄不是因为无惧无畏才令人感动不已,而是英雄有血有肉很接地气才让人觉得仿佛英雄就扎根在我们的身边,就像我们自己的亲兄弟。
刘端端刚毅的面孔和坚定的眼神里,全都流露出来了成长和蜕变前后的变化,这也是平凡英雄最绚烂和炙热的地方。
和邵兵的感情戏份,也让残酷的战争多了许多柔情似水。
从初见哥哥时的兴奋劲儿,到被误会当逃兵一脚踹飞的狠,两种表达,都是同一种爱。
同样,当满崽主动请缨送信的时候,要哥哥背过河的画面,也是看得人感动落泪。
从差点被哥哥亲手用枪崩了自个,到看到哥哥牺牲的瞬间,满崽所经历的,正是残酷现实最好的例证,也正是这种最为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满崽的力量。
一瞬间,充满孩子气,一瞬间,又英勇上阵,而刘端端将这样一种最质朴的英雄形象呈现出来,显然,用细节刻画出来了战场上的兄弟情,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从战争来看人物,你会觉得,即便是质朴无比,也依旧让人觉得高大雄伟,这就是中国式英雄带给观众的力量,刘端端通过满崽这个形象,也将自己的演技展现了出来。
比起,《嘿!
老头》中的易智、《少帅》里的张学成、《我们都要好好的》中的胡楠、以及《绣春刀Ⅱ修罗战场》里的信王,这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式英雄,还是蛮让人觉得惊喜的。
说实话,我向来不喜欢看战争片,因为太残酷,太血腥,我的泪点又比较低,一部电影看下来已经哭得稀里哗啦。
可《八子》不一样,第一次有电影用商业战争片的姿态 来反映赣南的这段历史,而且还是顶尖制作,战士们牺牲之惨烈,沙场上的血肉横飞叫我想到《血战钢锯岭》。
战争,从来就不只是血与火,生死之间的人性与温情,才是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
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瑞金沙洲坝村民杨荣显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
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孩子满崽。
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普通一兵,一场场艰苦战役的淬炼让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战士。
最后的战斗打响了,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 影片就是根据这个赣南地区家喻户晓的“八子参军”的故事改编。
作为那个残酷年代的缩影,骨肉相连的母子情、不离不弃的兄弟情、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无数荡气回肠、难以割舍的情感凝聚于影片之中,共同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永垂不朽的英雄乐章。
在影片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接连不断,从沟壕到树林,从溪边到高地,进攻、防守、再进攻、再防守、炸堡垒、紧急撤退、埋伏、炸炮营、炸大桥… …有人说感觉太多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按照观众想看的节奏来上演的,战争就是残酷的,就是要拼尽全力去赢,子弹和炮火不会给你喘息的机会……一次次的枪林弹雨,一次次的近身搏斗,在三排一次次浴血奋战弹尽粮绝拼搏到最后的战斗中,影片向观众展示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这些几近真实的战争场景,深深地震撼着观众。
电影中没有过多地渲染国仇家恨,因为高希希“希望把温度拍出来”。
这不只是战争片,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这里的“爱”体现在母子、兄弟、战友之间。
母亲固然爱孩子爱得深沉。
但是国仇家恨战胜了她内心的挣扎,她选择送八个儿子去参加红军。
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
”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
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
她等了35年,青丝变成了白发,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等来了儿子们为之献身的新中国。
很多地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点到为止,各中含义留给我们去体会。
在快节奏的狂轰滥炸之中总会间或地插入几个慢镜头, 兰花唱山歌那一段,是爱情的象征,除了母亲,爱情也是满崽心中的牵挂与支撑,是他心中的小美好,中弹落入水中,也是兰花的声音叫醒了满崽,兰花的那段山歌也是有意义的,“流血流汗打胜仗,打倒土豪分田地”,这就是当时老百姓的真实心理写照,就这么朴实这么简单,我也懂了杨荣显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决心把八个儿子都送上战场,因为心中有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看到了希望,就会奋不顾身,即使流血牺牲。
在桥上,满崽呼唤了五声“哥”,第六声撕心裂肺嘶声长啸的一声“哥……”, 让人心碎到窒息。
在桥头绑好炸药,满崽在等待哥哥冲过吊桥。
可是,哥哥中弹了,为了掩护主力部队,必须炸桥,但不能让受伤的哥哥和桥一起葬身谷底。
于是,他拉响导火索,冲上桥,背起哥哥,突然一声巨响,硝烟弥漫了整个山谷,杨妈妈给八个儿子的红肚兜随风飘散下来,看到这里,双眼已经模糊……最后桥上那一背,意义非凡,它是满崽对哥哥深深的兄弟情,即使死也要带哥哥回家。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 雨,无怨无悔、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影片的最后,导演狠狠地煽情了一把,把整部影片里含蓄压抑的情感释放得淋漓尽致,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满头银发的杨家妈妈仍然在等待着儿子们的归来…… 尽管电影的情绪平静克制,可每一次剧情推进,都会激起一波泪点,真挚又温暖,让人湿了眼眶。
因为,历史不止真实、残酷,也是有温度的。
(作者:赣南日报主任记者 幸菲菲)
无语了,真的是被导演过度渲染。
题材很好,我们普通百姓也很有爱国情怀,但是全程只感觉导演在各种渲染拍摄技巧。
这部电影就是在乞讨观众的爱国情怀,堪称悲壮惨烈。
全程一惊一乍的,要不就是全是死人,要不就全是炮轰声。
真的无语了。
简直不怎么看的下去,导演就是想拍出打仗很惨,抗日不容易,缺没有选择正确的表达方式。
啊,字不够,我不发出来不发出来发不出来发不出来发不出来。
我是看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才去看的电影,真的是太让人失望了。
我认为八子这个真实事迹最大的泪点在于,老杨家送大儿二儿上战场,和抱着孙子的大儿媳得到了噩耗后又坚持送剩下的几个儿子上战场,老三是新婚第一天上的战场,最后只剩下老七老八的时候,还不愿意让儿子回来,邓小平特许老七老八回家,老七老八接到命令第二天阵亡,老杨家没想到最终所有的儿子都没能回来,这才是我最想看到的。
而这个影片一开场就死的只剩下老大和老八了,首先就和事实不符,其次就是全程看着这哥俩在战场上耍帅,咱也不敢问为啥红军富的人手一把新枪,人人都有军装,更不敢问为啥一个排就敢上炮阵地送死,百炮齐鸣后居然还能正常交流,耳朵也不失聪,身体平衡也没出问题,说话都不会变声。
全排没有医护人员,而最后老大炸炮阵地受的伤居然不治而愈,请问他是重新读档了么?
每个兵身上的刀还都是清一色的军刺,装备之优良让我惊叹!
从头到尾只有排长不停的耍官威,党小组恐怕是被就着红薯吃了吧?
挖盗洞的时候,那么松软的泥土,请问是如何做到上面的炮台掩体不下陷的呢?
当敌军全部失聪了么?
大半夜的挖洞听不到声音么?
如果说是因为挖的深,那请问那么深炸药能发挥多大威力?
以及挖出去的土呢?
拿去女娲造人了么?
还有,全村的人都被敌军杀了,只有少数几个下地干活的躲过一劫,请问是死的那些老少爷们在家偷懒不干活么?
还是说敌军全是富家二少爷,不知道老百姓要下地干活,所以才留下几个活口?
以及狙击点的选择,已经无力吐槽,建议导演能去补补课再拍戏。
全程没有老杨什么事,如果不是提前了解背景故事,我可能要怀疑老杨八岁那年就不在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失望透顶!
就是战火纷飞母子分离
…历史的碎片……?无语!
垃圾中的战斗机
黑马电影,值得一看
只有这种片过审容易吗?
期待这部电影已经很久了,没想到终于上映了,看完只能大呼过瘾,这么好看的电影恨不得再看一遍。
党员活动
重点突出老八的成长史,在这期间老大功不可没。老二到老七根本没露面。
单位发的票,迟到一个小时,第一次批评演员演技略浮夸,情节略煽情,看不得这些战斗场面,好可怜
这是一部国庆献礼片,影片情绪激昂,战争场面震撼,不时让人热烈盈眶,应该让年轻一辈多看看这样的影片。致敬英雄,感恩革命先烈,深刻诠释了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的意义。
公司组织的观影,其实拿到票之前,我一直以为是《八百》……直到进了电影院,才打开手机查了查背景。客观来讲,影片的制作还是很硬,画面、声音效果都很好,故事情节嘛,也算是完整。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其中一两处还挺突出的。不好的地方,主要是背景上来没交代,只能自己查了才知道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事儿。老党员还是能从红军、国共对抗、赣南地区等角度分析出来背景,但还是有很多人看了一半在问失什么时期的事情。想展示的内容太多,内容会有一些割裂,但中心思想已经到位了,鼓励一下吧。
总体还好,画面真实
当年我党要有这火力,朝鲜战争后半段战场应该在加拿大。
错把八子看成八佰,也不敢打差评,就是想说导演你还是拍电视剧去吧,不然感觉剪接跟不上……第五次反围剿这些背景也还是要稍微交代一下比较好,距离背历史考点过去时间太久了。
一星半。整个故事围绕的其实只有八子中的两位,不懂为什么要叫八子;这是一部开场半小时我都没弄明白主角所属部队势力的电影;对于战友情和母子情刻画的严重缺失导致后半段的煽情味同嚼蜡,甚至有几分可笑;何润东演了一个一场战斗都没活下来的“神枪手”;无尽弹药,随时出没的敌军,以及永远可以比别人撑得久一点但还是会牺牲的主角。野猪特效半颗星(虽然我不知道这场戏和紧跟着的战场戏有什么关联..),爆炸场面勉强可以,半颗星,以及对我而言的全片最大亮点--片尾曲还是好听的,半颗星。嗯,就这样吧。
一向不喜欢看战争片的我觉得还行,那时候的人是有信念,而这个信念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别再让高希希祸害国家钱了。
舔之前能不能先刷一下牙?技巧学不会不怪你,态度不好就是你不对了!
非常的喜欢这部电影,剧情很精彩层层递进,尤其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真的很振奋人心,在场的人都是被激发出了那种爱国情怀,这种为大家舍小家的感觉非常的让人倾佩,所以这部电影还没看的真的是要抓紧时间了。
心里分是6分 8分是想给拉一点点平均分。情感不错 但剧情太薄 导致主旨浅了许多 应该可以更好的。无论如何 历史都不该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