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是法哈蒂在法国拍摄的电影,延续了法哈蒂影片一贯的风格特征。
剧情内容错综复杂,将男女之间的复杂关系、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道义等问题聚焦在一部电影中。
对场面的处理有条不紊,每一个角色都有适如其分的重量。
而且剧本深思熟虑,构思严密,对话精彩。
影片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慢慢地把观众从一个高潮推到另一个高潮。
这部影片虽然聚焦于家庭生活,但不单单是关注一个家庭的儿女情长,而是把孝和爱这两个主题扩散到两个家庭的伦理和责任之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几次使用抽离对白的影像手法来表现男女主人公有爱却沟通不畅的现实。
这部影片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一部伊朗电影,伊朗电影中社会、政治、宗教等表达和符号都被隐去,转而传达单纯的情感、人性,其细腻的叙述和内心化的节奏,散发着欧洲电影忧郁、和缓的气质。
尤其是在刻画几个主要角色的内心轨迹的同时,不动声色地挖出了过往真相的核心,角色之间复杂关系的刻画,故事和情绪的控制,也可以称之为是对伊朗电影色彩的另一种探索。
(部分观点来源媒体)
法国片好在一真实,如《触不可及》《爱》《我们的无情世界》.二调皮,如《时差》《对换冤家》《初吻》.三热情,如《天使艾米莉》《阿黛拉的非凡冒险》《科学睡眠》. 通常提起法国片,会被冠以浪漫,其实法国片首先是还原生活,以认真为底色的浪漫意境,与美国片能造势吹牛的浪漫大不相同,一个是心境,一个是物境.节奏, 是法国片最有争议的一点,会让看惯了好莱坞剧情的观众不知所云.现代媒体己经把人的欣赏耐性降到最低,国人己经等不及男女主聊20分钟的天,而什么也没发生.也等不及平庸的小人物,到片尾还没中彩票,或是去抢银行.观众已经受不了平淡,受不了隐忍,喜欢看到主人公爆发,喜欢看到极端的遭遇,因而国产片能拼凑能穿越,能带观众住精装样板间,与商界巨头谈判,再去境外奢华旅行,领着大多数观众完成意淫.然而,法国片因为更接近生活本质,因为对准了平静表相下的暗涌,如影展的《过往》,因为没有粉饰人生,如影展的《苏姗娜》.没有哗众取宠的视觉背景,没有非黑即白的人物设置,要观众把自己的经历和价值观调动起来,要直面人性揭开伤口,在毫不幽默的对白中依然无助,在毫无惊喜的情节中继续无奈,无法回避,无法娱乐,反而不容易被接受.就像昨晚散场时,后排一位问的:“这就完了?
怎么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爱看——————————————— 微信公众号:aikanai 我的原创影迷公号 爱看 和你一起聊聊那些属于你的观影感受,那些笑点、泪点、心塞...... 电影打开了一扇窗, 我们看见了生活,也看见了自己。
原创电影评论,独立电影推荐。
谁道了?
可能是因为“一次别离”的前身,抱着对次片的更高期望了?
觉得片子本身而言不错,每个普通家庭容易出现的生活,可以看出被处理的很精细连贯,这才是剧情片呢,虽然过程平淡,但是很适合文艺片者,丝毫没有烦倦,如果像“巴黎我爱你”和“午夜之前”里面,加入更多表现出法国浪漫色彩的话,就更喜欢了。
结尾主人公走的时候,与家人道别的很简单,这正式法国正常的习惯,所以美国人幽默的有句话“Take a franceleave”不道而别的意思。
第一眼就很喜欢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镜头,只有细节,琐碎的细节去暗示、剖析婚姻、家庭、人性以及伦理的关系。
可以说简单而深刻。
从艾哈迈德和玛丽在机场见面时,他们隔着玻璃无声的对话,导演就在暗示他们交流的障碍,玛丽接机寻找艾哈迈德没有通过手机,而是通过隔着玻璃路人。
这就是暗示现代人的交流困境,我们往往不能很好与亲近的人交流,而与陌生人则会交谈的很惬意。
即使通讯再发达也无济于事,就像电影中表现的那种隔膜的疏离感。
人与人相互之间没有话语,只有燃起的香烟。
电话也是草草了事。
而玛丽与艾哈迈德之间不仅仅如此,还有文化的冲突。
如:片中艾哈迈德每次与孩子谈话,都会很认真地关上门。
而玛丽则不,她不在乎身边是否有孩子的存在。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这样的事而引发冲突矛盾。
玛丽的做法也使得她与男友萨米尔之间的事情被女儿露西知晓,并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后果。
这也是片子的重心所在。
对于艾哈迈德来说这就是过往……而对于玛丽和萨米尔则不是。
所以他们俩那么努力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
真的有真相吗?
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是不存在真相的。
导演运用到了大量的细节去展现,铺叙,就是为了更清晰地解剖人性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婚姻和家庭。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玛丽为了摆脱那种生活,与有妇之夫萨米尔在一起。
为了让前夫艾哈迈德同意离婚,在出庭前告诉他,她坏了孩子。
露西为了不让母亲萨米尔在一起,把他们的事情写邮件告诉了萨米尔的妻子。
洗衣店的店员为了工作,把萨米尔妻子的邮箱告诉了露西。
就连最小的弗阿德为了直升飞机玩具都撒谎、欺骗。
玛丽与萨米尔两人坚持不懈地寻找着所谓的真相,就是为了证明他们的结合不是造成这个萨米尔妻子自杀的原因。
他们为心中的罪恶找一个安慰点。
这就是人性,自私而卑劣。
我们无法否认的存在。
但是他们又是善良的。
艾哈迈德为当时离开的惶恐不安,努力地帮助玛丽改善与女儿紧张的关系;玛丽轻吻弗阿德;萨米尔为了弄清楚妻子身上的抓痕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展现出温暖的感情,无法割舍,复杂而美丽。
所以最后的萨米尔与妻子的十指紧扣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也是过往的真相——人矛盾而复杂。
29日晚观法哈蒂《过往》有感。
看完的第一感觉是压抑。
贯穿始终的争吵往往以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收场,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中的人们,要么过于激烈,要么暧昧难名,似乎从开头妻子的狼狈接机开始,就预示着整一个大的悲剧的上演。
有报复有仇恨,也有无名的悲伤,有争执有宣泄,又好像藕断丝连,牵扯不断。
看到结局紧握的双手,和萨米尔的植物人妻子留下的泪水,我不知道自己是希望看到两个家庭的圆满还是让过往的一切都烟消云散。
其实这两者都不可能发生了。
🌟每晚研习剧作,遇见许多优秀电影,剧末常有弹幕:很好的一部电影,怎么评分这样低?!
(最低的5.5)而这一部,却想搜资料,想为之写字。
看似平凡,优秀藏不住。
《一次别离》的导演阿斯加·法哈蒂的作品,获得图二提名,如果我是评委,会给予获奖🏆。
🌟优秀的剧作,写实、细腻、错综复杂,牵引剧情时没有牵强与造作,带领观众如遭遇现实般缓缓揭幕。
演员表演真实至如无摄影与表演。
对白貌似琐细却毫无赘笔。
🌟导演、剧作家都是有心人。
🌟连孩子偶尔的谈话、心理、出乎意料的反应,都具有生活给予的独创性。
这样的电影,无此前观看的佳作般有强大的文学名著做根基,亦无跌宕起伏的境遇,或奢华大场景。
却会是具有丰富思绪维度的人们心里的佳作。
这样的作品,挚爱文学名著、优秀剧作、敏感生活趣味的人们,会很懂得其中的每一位人物。
人们纷纷批判女主,而懂得的人,会看到他们个个的艰辛不易。
#影评#《过往》。
情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之一,它没有对错。
正是如此,由它产生的麻烦数不胜数。
一个离了三次婚的女人,跟生命中的两男人,还有自己的女儿,最后该如此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
电影最后也没有给我们答案。
不同情感价值观的观众,会有自己的答案。
#长微博#The Past很多人拿这部电影跟导演前作《一次别离》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一次》好,于是各方言论就把这部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一样,居然还有“高冷”网友说看了没多久就看不下去了,你的口味是有多刁钻啊?
承接上文,还是先说一下这部电影和《一次别离》相比的不足之处吧。
一样的运用小细节为后文做各种铺垫,《一次》做的精致且刁钻,往往有种一针见血的作用,对电影接下来的道德伦理冲突有着不可抹面的积极作用。
《过往》也有小细节,也有小铺垫,但是不明不白。
导演是不是想让观众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效果我不清楚,但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
电影节奏《一次》循序渐进张力有秩,一波接一波的矛盾,高潮迭起,最后直至道德碰撞顶峰。
《过往》的矛盾让人摸不着头脑,主次不分明,最后的矛盾真相让人无语,升华的境界不及《一次》。
本片女主角荣获2013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演员。
其实这个结果在当时算一个冷门。
就我个人审美,我更偏爱Adele。
电影中的群戏表演很抓眼球,男主角和长女的交流很抓观众的心思,倒是女主角在我看来有点不分情况无理取闹。
后面一场男主告知女主邮件是由女儿转发给原配的戏,那个争吵的天翻地覆看的着实过瘾。
电影配乐挺舒缓,与情节相辅相成。
这部电影中,儿童的是一个很重要的展示情感的窗口。
有童言无忌的直接表明自己不喜欢,也有一言不发隐忍自己情绪的作态。
这两个小人物看点十足。
尤其是长女。
她的角色一直牵着我的心。
可能是年龄一般大,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她的情感吧。
和《一次》一样,《过往》最后也是留有悬念,也是以让电影中的人物做出选择来结尾。
这个结尾对我的精神刺激比较大。
我很吃那种有点人神相同那种情感的套,所以结尾他的前妻眼角一抹泪留下来,我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
有点虐心。
这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别让对比错过了它。
看了《过往》,阿斯哈依然像在拍《一次离别》的时候一样调皮,全片唯一的一段音乐又是在字幕升起时才响起。
一口气看完,听到结尾的钢琴声,才惊觉前面是没有插入配乐的。
脑中马上浮出一幅画面——这位固执的小老头咧开嘴坏笑道,看到没!
我偏不用音乐来煽情,照样让你们看得心惊肉跳,男默女泪。
不得不怒赞这位伊朗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已经出神入化了,这般从头到尾,充满扑鼻生活气息的题材也能拍成悬疑片。
手法十分精妙,情绪铺垫那是蜻蜓点水,不着痕迹,恰到好处,几段主要冲突也很有感染力。
不过说实话,纵然是这样的上乘之作,偏偏坐在电脑前的我,临到快结束了却愈发有点尴尬。
不仅仅是因为情绪从开头就一直被一种交流的隔离感和阴沉的角色笼罩着,处于持续的高压中;更是因心里经一段段的悬念翻涌起了许多能量,须藉个始终没能出现的最终大反转宣泄出来。
如此自然巧妙的悬念,卯足了劲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我等着看高潮呢,导演却在结尾放了一支哑炮,噗……就好像有人讲了一个小明的故事:小明呐,他自幼便与别个不同。
生下来嘴巴里头竟衔了块石头,抓周时偏只把些脂粉钗镮抓来,越大起来行事越是疯疯癫癫。
几个贴身丫鬟都十分清俊,那诗礼之家的温婉女子与他也是青梅竹马,小明成日便只好混在这女儿堆里。
口中讲的是:「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心头想的是:「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说到这里,讲故事的停下吃了口茶。
围了一圈的闲人听到这里一想,这岂不是西门庆到了女儿国吗,如何了得!
马上买了瓜子,搬来小板凳选了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定。
随后这讲故事的家伙继续道,谁知他年纪轻轻被人气得箭伤复发,跌下马去,竟心力交瘁,不治身亡了。
没有这样捉弄人的好伐,下次要还这样,抡起板凳可就呼上来了。
这是年度观影最复杂的片子了。
伊朗丈夫的离开,我的揣摩是,对于故乡与文化土壤的归根情绪(从咖啡馆老板与他的波斯语对话中可以看出),而妻子终究没有让他解释,因为,无济于事,这是人血液里的东西,改变不了。
而他们俩的关系,分开不是因为没有爱情或者第三者,从他与孩子们的关系来看,这段婚姻是值得认可的。
而且他去年没有来签离婚文件,或许是有隐情的(不希望结束);而她的“出轨”,或许正如情人(洗衣店主)说的,因为“弥补婚姻不幸”,两家店(与药房)离得很近,日久往往生情。
而她不让前夫住酒店,在最后时刻告诉他怀孕的事实,大概真的因为“报复”,而报复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没有结束。
”她的痛苦是由他造成的,所以他沉默忧伤无力。
这段婚外恋,当双方都不知真相——关于他妻子是否知道实情,两人的关系也是脆弱的。
孩子是个意外,意味着他们的关系因为孩子而不得不向前推进。
有意思的是,不,应该说纠结的是,他的妻子凭女人的直觉感到背叛,却找错了方向。
她或许没有看那些信,但她自杀了,而真相没有被揭露。
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欲望,如果相爱是比天大的事情,是否意味着可以不顾第三方的痛苦?
大女儿与洗衣店员工都是“圈外人”,又是与事件的当事人有切身利益关系的人(母女与主雇),其实他们并没有参与事件的核心,无论真相还是误会,他们对于洗衣店老板娘的自杀没有责任,只是没有袖手旁观罢了,但他们都受到了伤害(遭到亲近之人的动手、被赶走),这是人性的怪异,打人的一方才是造成悲剧的责任人,却怪罪说出真相的人。
过往,过去了吗?
当他的妻子闻到他的香水味道流下一行泪时,我也哭了。
爱是深藏在意识中的,即使肉体“死亡”。
迄今为止,法哈蒂仅共拍过六部电影,便已跻身当今影坛最一流的导演行列。
本人对此六部作品做了不同程度的叙事研究,集结下残文一篇,从故事的肇启、展现、发展和结尾四个角度来探讨法哈蒂的叙事艺术,以献给这位“不去拍电影,必是戏剧天才无疑”的“诺贝尔文学奖新任候选人”。
(处女作《尘中之舞》不在讨论此列,《美丽城》实则是法哈蒂风格发轫之作。
)1.故事的肇启——适时爆破法哈蒂的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叙事肇启点,在某一时刻进行爆破;而先前不断铺设的引线(或在爆破之后仍在不断铺设)也将被点燃,成为接下来叙事发展的动力。
《美丽城》中男孩杀人之谜是肇启点;《烟花星期三》中夫妇婚姻破碎之谜是肇启点;《关于伊丽》中伊丽失踪之谜成为叙事的肇启点;《一次别离》中女佣摔倒流产之谜成为肇启点;《过往》中另一女人如何成为植物人成为肇启点;2.故事的展现——依靠第三者 ①这一人物做旁观者,展开情节; ②这一人物参与进叙事,作为故事一份子被展示; ③以上两点同时存在。
《烟花星期三》是最好的例子,这位即将结婚的女孩闯入一个有婚外情的家庭,正是在她的视角下这一秘密不断地被暴露出来,同时作为联系两个女人的纽带她也参与进了叙事,影响了故事的发展。
而在《美丽城》中那个男孩就是去破解朋友杀人真相的第三者,不断地将过往发生的事件挖掘出来,同时也参与进了叙事(爱上姐姐和被老妇人收归);同样在《一次别离》中,女佣作为这个面临离婚危机的家庭的介入者,不仅以其视角展开了一个破碎家庭的内部空间,同时她也被卷进这此危机之中(如没照顾好老人、被推流产等等);在《过往》中就更加明显,这部电影几乎就是从前夫这一第三者的视角展开的:他闯进了前妻的家庭之中,将过往不为人知的真相一层层抽丝剥茧般地揭露出来。
3.故事的发展——依赖人物的抉择 ①人物陷于两难处境:内因(对自己有利)与外因(宗教或道德束缚); ②人物在抉择前——心理动机刻画人物; ③人物在抉择后——决定是故事继续发展。
人物的两难处境是法哈蒂发展故事、塑造人物的一贯手法。
最明显的是在《美丽城》中,每一人物都被两难的处境所包围:男孩最后面临的抉择是在放弃救赎朋友、向他的姐姐示爱和救出朋友、放弃他的姐姐、娶弱智女为妻之间摇摆;被杀者的父亲所陷的两难境地是宗教的良心发现和为儿子的死复仇;那位母亲的两难在于被杀者并不是她真正的儿子,而她规劝丈夫饶恕罪人的目的仅仅是让自己那弱智的女儿嫁给小伙子;还有杀人者的姐姐,即便她也爱着那位前来宽恕救赎的男孩,但她同时也希望弟弟能获救,于是最后只能以谎言伤害男孩。
可以看出,每一个人物都在自我利益与外在的道德或宗教舒服中摇摆,而效果是明显的:抉择之前的犹豫有利于人物心理的刻画,而抉择之后则是故事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
至于其它几部电影中此点的生发,比比皆是,不详赘述。
4.故事的结尾——永远暧昧不明,留人余思这也是法哈蒂电影的一大特色,人物即便在不断地寻找真相、破解谜题的过程中,最后的结局依然是暧昧不明的,而所有观众都在这一寻找的过程中受到了心灵的激荡,宛若一次人性的洗礼,故事魅力在过程而不在结尾。
最后还有一点,法哈蒂几乎是完全基于戏剧的角度来创作他的电影,所以关于人物的真实性必然与现实有所偏差。
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在《一次别离》中小女孩的角色,许多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从她的口中说出的,这在现实中不可置信,但在电影中是可以成立的,这是戏剧的手法。
而电影的真实性不必去联系现实,在自我构建的体系、结构中它可以自我生存。
从这一点,如果引申一下的话,法哈蒂电影中的角色就好比是拼图游戏中的小拼块,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用的,正如要完成一块完整的拼图缺任何一小块都不可,而人物一次次陷于两难的境地就是一次次调整拼块的过程,也就是逐渐接近最后完整图像(真相)的过程。
三星半,法哈蒂对婚姻生活的触感非常细微精准,可是这一部在大体把握上总是觉得过于狗血拖沓。
编剧好到爆 哦原来是导演本人 最后消失的记忆是嗅觉
说实话能把这么绕的故事讲得这么清楚而且节奏快,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比前作少了电影之外的语境,自然少了成为佳作的先天起点。枝枝节节少一点或许会好点。
依然是对婚姻家庭的一次剖析,相比前作一次离别 本片内容上的冲击力被弱化 利用小格局的设定放大生活中琐碎的冲突矛盾,前段还不错 脉络清晰情绪代入感很强 到后来就开始感觉越来越无力 突兀 甚至大部分时间有些显得沉闷。
啊 女主不知哪里挺像我?的
《一次别离》之后导演把故事带到法国,人物对白太多以至于让人感到有些“话唠”,失去宗教色彩的阿斯哈·法哈蒂也不如之前来得深刻
冗长
精疲力尽
已经找不到[一次别离]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的家庭琐事带出的各种误解争执,这次是真的太琐碎了。最后植物人妻子抓住男人的手说明什么?这三个主角依旧脱不开过往的纠缠?
What a load of bollocks
現實中層層相扣的真相和糾葛情感照樣拿手,但這次我對於文眼(Le Passé)已無抵抗。法哈蒂敲鑿下的劇本沒有太多濫情的空間,我依然深陷在那兩段於劇本闕如的過去......
中途有4人离场,我是4分之1。
什么鬼
恋爱结婚生子都太累太复杂了
结构精致、内容丰富、主题空洞......
对家庭婚姻很有生活,很有深刻的剖析
和一次别离一样剧情让我坐不住。。。女主从没这么丑过
Franchement je suis déçu!关系过于复杂,矛盾过于激化,情绪过于夸张。所以说并非法语导演去导一部法语对白片,是次失败的尝试。
结尾场景拍得不错~
7.5 女主很卖力,但是剧情铺垫的时机不对,质量不到位,可信度很成问题,电影时长和节奏都失控,冲击力很弱,比「一次别离」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