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灰败的城市,因自杀开出的死亡罚单,一对贩卖自杀的夫妇还有三个对仍生活怀有激情的孩子。
这座城里的人们过的压抑,他们想要寻找自己的解脱,于是自杀专卖店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自杀专卖店要确保顾客能一步到位,于是三岛夫妇便有了确认自杀是否成功的必要。
而确认自杀成功与否,并不是孩子们想做的,第一个不反抗、第二个不反抗,但是忍受不会持续,于是阿伦开始了抗争。
自杀是自杀者的权力,所以三岛给了求死人氰化物可丽饼。
快乐地活着是阿伦的权力,所以他毁掉了自杀专卖店。
生活已经很荒诞了,怎样活着其实也无关他人想法了。
我们都在这座压抑的城里熬,熬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自己,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都已在城里熬了许久,而我们不会一股脑“醒悟”,死亡一直都在,黑暗一直都在,只不过它们都在光的背面。
向阳而生是一种勇敢,但是向黑暗无人处扎根更需要勇气。
其实,这座城里的任何人都已沉沦其中,感受着社会的荒诞与不公,我们都早已是城中人。
这里只想说一说电影里三岛再向其他人提供氰化物的行为,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但以我的理解是,这是对于原著小说反叛式结局的继承。
以我个人理解,无论是原著让人惊掉下巴的结局,还是电影里三岛不可思议的行为,都是对于整部作品所奠定的基调的反叛或升华。
这种欧亨利式的反转结局,往简单了说,或许只是作者和导演的恶作剧,就是让读者大跌眼镜睡不着觉。
可要往深了说,可以将原著小说和电影看做是喜剧外表下的悲剧。
先说小说,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电影,阿兰都是乐天阳光,看起来似乎与自杀八竿子打不着,可在小说结尾,他选择了自杀,这或许映射了现实中的某一些人群,或者就是映射阿兰的原型——阿兰·图灵。
借助于网络搜索,笔者所了解到的阿兰·图灵为“天妒英才”的一类人,即拥有天才般的智慧与能力,但为世间所不容,不得已而走上不归路。
这与小说中的阿兰何其相似。
在读者眼中,阿兰是乐观开朗,即使身处与阴沉压抑的家庭之中,依然笑颜常开的小天使,一如现实的阿兰·图灵,看似伟大的科学家,风光无限,可换一种角度想,这种微笑、风光真的就能代表他的内心吗?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像阿兰一样的微笑天使,以乐观影响着身边的人,为周围的世界带去正能量,而就是这样无私的发光发热,让周围的人习以为常,认为他的坚强乐观、他的付出是理所应当,从而忽略了他并不是真正的“天使”,他也是人,会有不良情绪,被恶言相向也会受伤。
小说里阿兰的童年算不得美好,他是父母意外怀孕的产物,因此并没有获得多少的呵护与爱意,外加他的乐观在阴郁的家庭里是个异类,因此更是不少被父母恶言相向,虽然他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并以此影响着家人,让他的哥哥姐姐、妈妈都发生了转变,可他们发生转变后就沉浸于自己的幸福之中,没有再去关心阿兰,以至于阿兰因为恶作剧搅黄了店里的生意,父亲气得拿刀追杀他,可以想见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是多么大的伤害。
或许,正是在这样一次次不理解和冷漠的伤害之下,这个微笑的孩子选择自杀,正如现实的天才阿兰·图灵纵使拥有绝高的智慧才华,终究不敌世间的嘲讽以及对他痛苦的漠视,因而毅然决然地选择走上不归路,留给世界无尽的猜测和愕然。
或许,看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自杀行为,就是一次次的漠视和伤害堆积的产物。
就像小说中自杀专卖店的顾客所说:“若是能早点遇见这样的好心人,我就不必来这儿。
”再说回电影,或许是出于商业考虑,导演改动了原著小说的结局,把这种背叛式的反转给了一个路人,却引申出另一层含义,即对自杀行为的尊重和温情。
原著小说和电影的主基调皆是歌颂生的美好,就像主角阿兰一样,他用积极向上的态度拯救一个个企图自杀的人,在动画中,阿兰和他的小伙伴周遭永远是色彩鲜明,在电影的结尾,阿兰也用精心设计的恶作剧,把父亲从阴暗的情绪中拯救出来,看似大团圆结局的之下,却让阿兰的父亲三岛又一次向一个自杀失败仍要坚持自杀的路人提供毒物。
这种反叛式结局为电影增加了另一层含义,电影并没有美化死亡,所有自杀死去的人皆是色彩灰暗,愁容满面,阿兰的父母也为以贩卖自杀工具而备受良心的折磨,可是在电影结局,当自杀专卖店改为可丽饼店后,明明已经找到新的谋生手段的三岛在面对一个自杀失败仍要坚持自杀的路人,他还是提供毒物,而且分文不取,并说来一句“为了那些不好的旧日时光”,这里可以理解三岛的行为已经从生意变为了帮助,他体谅这位路人曾经的痛苦,对于决心自杀的路人投以怜悯的目光,而路人感激帮助而脱帽致礼。
在主流的价值观下,自杀的确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可当这种社会观念发展到极致,就变成无责任的指责,自杀者被冠以“懦夫”“不孝”的帽子而大加批判,那些自杀未成功的人不仅要承受自杀失败而带来的肉体痛苦,还有来自社会观念的指责。
就像电影里表现的一样,选择躺马路、跳楼自杀的人被贴罚单,却没有人为他们收尸,心理医生面无表情地为患者诊断治疗,阻止患者自杀,却一点用没有还收费昂贵,就如同现实中基督教文化中将自杀视为罪恶,以宣扬自杀者尸身被抛掷荒野,灵魂无法上天堂等等高压手段阻止人们自杀,却给不出任何生的希望。
当人们去指责自杀者的懦弱逃避时,却忘了体谅自杀者所经历的痛苦,正如上文所说的阿兰那样看似整天笑容满面的微笑天使,说不定内心也蕴藏着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电影中,自杀者口中曾经说出“等待自然死亡太痛苦了”这样的台词,这句台词包含两条信息,第一,死亡原本就是自然的,不必忌讳,第二,若非经历极大的痛苦,谁又会选择死亡,即便是在你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也有可能成为压死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请温情地对待世界。
生命的美好需要寻找发现,可若实在没有办法,也请不要过于苛责那些陷入绝望的人!
哥特式的画风,满屏的诡谲,压抑,苦楚,绝望。
开头就是灰暗的城市和密集没有一点喘息空间的楼房。
随着鸽子的视角,我们又见证了无数在这个被灰暗支配着的小城里选择了结生命的人。
尖叫,僵硬,惊悚……配乐总有一种以喜感来戏谑悲剧的错位感,张扬,喧嚣,像是在外临门一脚地凑热闹。
歌舞的怪诞却十分形象地表达人物矛盾扭曲的心理。
琳琅满目应接不暇的自杀工具和死法让人大开眼界。
自杀小店一家病态的形象,行为和心理,镜头语言都给予了微妙的刻画。
这一家把死亡当做商品买卖,却忘记了生和死,快乐与悲伤的意义。
对他们而言,寻死的人就像是流水线上的物品一样,给他们提供利益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就像他们开这家店只是为了继承,而绝非通过自我的思考,去理解生死对于这些濒临绝望的人的意义。
而这种长期以来的负面和阴暗却也在不知不觉中填满了他们的心房。
阿伦的出生开始打破他们长久以来对生活和死亡的认知,让他们认识到死亡的反面是求生和快乐。
一开始他们不能接受与他们思维相悖的认知。
因为他们固化的思维和长期以来生活在负面之中的潜意识让他们以最冷漠的方式去看待生命,支持死亡。
就连他们的孩子在对他们的行为怀疑时,也坚持不懈改变他们的认知,逼迫他们观看他人自杀,使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与爱,变成了愁眉苦脸,冷漠僵化的机器。
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近距离面对过死亡。
卖给客人自杀的工具,却从没近距离观看他们的死亡,或许是在逃避。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父亲亲自看到客人自杀之后,无意闯入他生前的记忆,了解到他曾经拥有的暖意和温馨。
发生在母亲被客人问她会以什么样的方式选择自杀,而她貌似斩钉截铁的否定之后开始思考自己长期的不快乐没有得到正视,自己的情感没有得到满足,仅凭一个传统,就来做这样杀死别人的帮凶。
她从未正视过自我,丈夫,孩子们真正对于情感和生命的诉求。
他们一家的心理都是病态的,还要加以帮助他人摆脱痛苦的芳名。
他们故作轻松向顾客描述着死亡的快感,看起来不夹杂丝毫同情与理解,内心却是长时间的愧疚,负罪,怀疑和灰暗。
影片的结构详略得当。
对于自杀的人,给了不同程度的镜头。
有的着眼于他们自杀前的犹豫不决,有的在放大他们自杀时的痛苦,有的在衬托他们的绝望和生前的不幸。
而带给主角心理变化的自杀者,又给了充分的心理矛盾和主角的行为反映。
就像孤独一人与其老来等死躺在床上的人,在自杀小店里徘徊不定,询问母亲态度的人,站在桥上,带着对死本能的恐惧和求生本能却最终下定决心要跳下去的人。
而正是他,成为了故事另一个转折点。
它让观众从以往剧情的沉重压抑,荒诞里开始看到对死亡的理解和对生的希望。
当跳河者把重物扔下去咬牙等待死亡的刹那,他发现自己没有死,腿上的重物早已被一旁的阿伦隔断。
这个场景与《白》里上了空挡的手枪情节相似。
而他们在以为自己会死却出乎意料没有死之后,早已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惧,沉重,体会到被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感觉。
或许很多自杀的人差的就是这一下呢,当他们发现对死亡的恐惧远没有比对生的继续感到可怖绝望时,他们还会想选择自杀吗,或者说是,他们后悔的时候,已经没有后悔可言了。
或许很多人真的没有到达非常想死的程度。
他们只是挣扎,感到绝望,他们去选择买最致死的自杀工具,或许只是为了逃避那最后的一下,逃避自己不想思考生和死的哲学问题,强迫自己不给自己留后路,选择最轻松,最快的那一条路。
可是很多人也低估了他们自己对死亡的承受和理解了。
还没有好好体验过死亡将至却侥幸逃过的生,又怎么会撕开自己的皮囊,思考关于死的,生命的最后的答案呢?所以目睹太多死亡的阿伦送给姐姐一条丝巾,觉得她是最美的。
而长期生活在被控制,压抑,连思考自己生与死权利都被剥夺环境里的姐姐,在一个夜晚,解开了自己所有的负担,那些社会习俗约定俗成的规矩,父母长期教育深深的烙印,还有在白天掩藏真实自我的面具的尘服,带着自己所有的想象,沉浸在忘我的舞蹈之中,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她对生的渴望呼之欲出。
而这段求生却和街头穷人用塑料袋闷死自己痛苦挣扎的过程交相辉映。
这种选择和对比让人绝望却又希望。
阿伦毁掉整个自杀小店后,母亲初始的茫然无措和女儿终于摆脱这最后一道囚禁她灵魂的牢笼后发自内心的笑容让她们在惊喜中得到了解放。
愤怒的父亲不愿面对被毁掉的最后一块他行不义之事,却不思考的蒙羞布,恼羞成怒挥刀要去杀了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他的亲生儿子。
而他的儿子用同样的方法来扭转了他早已扭曲崩溃的内心:用他最熟悉,最推崇并得以维生的自杀。
好在只是个假死,却刹那间让父亲明白了在死的绝望中绝处逢生的感觉,明白了他长期以来推崇的自杀并没有让那些痛苦的人感觉到自己生的希望,他终于可以正视自我帮凶的行为,而选择去放弃这种极端的方式,照顾家人的情绪。
结尾亡魂的回归也是一个亮点,让那些死者来描绘他生与死的心理,让他们多一些陪伴和被理解。
另一只鸽子的灵魂随着生的鸽子飞走了,但这次是飞在具有生气的巴黎,而不是之前那个充满了绝望的一潭死水的巴黎。
不知生,焉知死呢?就像结局,爸爸依然卖带有氰化物的可丽饼给第一次自杀没有成功的顾客。
我想他是觉得,既然他已经体验过了死亡和求生之间的临界点还要选择死亡的话,大概他是真的觉得死亡是最适合他的路吧。
而这种真正朝着死亡而去的勇敢和壮烈,或许是他这一路所明白的哲理:敬畏每一个为自己选择负责的生命。
希望所有想自杀的人都可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也凭着对生的本能战胜对死的渴望。
一部以丧为基调的影片最后居然是治愈和希望。
《自杀专卖店》是法国导演帕特利斯·勒孔特,首度尝试制作的动画影片。
用法式特有的黑色幽默讲述了一家人祖传做自杀永用品生意,却因为一个天生爱笑的孩子多伦的降生而改变了家庭生意,并让人们走出阴郁的故事。
本片的主角阿伦是一个天生爱笑的孩子,即便家庭里其他人的阴郁也无法影响他的快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自杀人群的救世主。
而其他配角色导演故意借用了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莎士比亚诗中的鲁克丽丝,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美国女演员玛丽莲梦露这些和自杀有关的人名加强了黑色幽默的效果。
影片通过加入了大量歌舞元素,辅以哥特式的画风,低饱和度的背景色和色彩艳丽的角色的对比,形成一种奇特而魔幻的风格,而用设定卖自杀用品这个奇特的角度探讨了生命意义。
故事情节:通过欢快地帮助人们自杀这条明线,探讨关于活着的态度和意义影片采用常规线性叙事,在开始通过一只无精打采的鸽子的飞翔带出了自杀在人们看来稀松平常的小城,带出了自杀专卖店一家人经营生意的日常 ,看似把自杀包装成欢愉和解脱,实际上反讽了人们对生命的轻视。
三岛一家人整天都哭丧着脸或者强颜欢笑,而家庭和小城的平静因为阿伦这个天生爱笑的孩子的出生被打破了。
故事的转折点从阿伦亲眼看见一个撞车自杀的人开始,他决定做点什么。
最终他成功地破坏了家里的生意,让人们重燃好好活着希望。
影片的采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用夸张而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充满想象的设定抓住了观众的好奇心。
影片的镜头:广角和长焦镜头的交替运用,渲染和突出了片中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活动广角镜头:本片中广角镜头缓慢拉远和推进多用于表现室外远景的压抑气氛,在阿伦和同学们坐校车上学的时候司机看到一个想自杀的人毫不犹豫的撞了过去。
后面给了广角镜头将远景拉的更远,路上依然是车水马龙。
表现了人们对自杀的麻木和习以为常,加强了影片的压抑和灰暗的气氛。
、
长焦镜头本片中长焦镜头多用于把近景拉近特写,突出人物的表情的同时表现了情绪。
在艾伦长大这个场景中,导演运用交叉剪辑配合长焦拉近镜头,表达了三岛夫妇的内心的惊讶、不可思议,以及惊恐。
两种镜头交叉运用,以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大环境压抑的对比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感受,增强了画面表现力,加剧了影片的冲突性。
影片中的色彩:大片的灰色奠定了压抑黑色幽默的基调,用少量的暖色突出了温暖和希望所在背景颜色:整个影片的主体色调都是灰色,高楼林立配上非极低的色彩饱和度和大量灰色系的背景代表着压抑,麻木、以及沉默。
影片中只有两处背景是暖色调:自杀专卖店和维修车库,这两处的暖黄色在本片中代表了希望和温暖。
角色颜色:影片中除了自杀专卖店一家人其他人衣服色彩都是灰暗和低饱和度的,而三岛一家的衣服导演则设定了极高的饱和度和丰富的色彩。
三岛的衣服是绿色基底的条纹,本来绿色是平静和安宁的象征,在三岛身上却代表了一种特有的阴沉和隐忍;鲁克丽丝的衣服是红色,通常代表热烈和奔放的在这里代表了终止和魔法,这和鲁克丽丝在影片中的身份符合,店里所有化学自杀药剂都是他她配制;文森特的衣服是紫色,代表忧郁和隐晦,梦露的衣服是横的黑灰条纹,代表失望和沉闷;阿伦的衣服是纯绿色,代表了活泼和生机,他也的确扮演了“救世主”的角色,把人们从阴暗中解救了出来。
影片强烈的色彩对比加强了故事的讽刺意味,整个死气沉沉的小城却让人们在贩卖自杀用品的地方感受到了温暖。
影片中的音乐:大量运用歌唱和各种音乐符号,将内心独白和情绪结合的恰到好处,也暗示了音乐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这部影片中,大量歌唱的形式奠定了将歌词作为叙事者运用,以一种比对白更有趣的方式来表现了出场的任务的内心活动,用于推动剧情,发展角色。
一开始,点唱机就播放了法国的国民歌王,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香颂的代表人物Charles Trenet(查尔斯.德内)《还有的喜悦》,歌词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画面的阴郁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反差。
故事进行中,歌唱的形式表达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活动,三岛和用歌声唱出了因为长期帮人自杀造成的内心,压抑以及痛苦。
阿伦用歌声唱出了他想改变现状的决心与想法。
歌词直白的说出人物内心的潜台词,这是歌舞影片的特色和优点,能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人物形象和角色设定。
音乐符号除了歌唱,导演在影片中还埋下了几个音乐相关的符号。
VOX
在影片中vox这个标志出现过两次,Vox为拉丁语,意为“声音”,vox是一个欧洲音乐品牌,是1945年由匈牙利人门德尔松(George Mendelssohn)创立于美国纽约,以录制古典音乐为主。
第一次出现是鸽子飞过,第二次出现是在三岛被阿伦激怒后阿伦跑到vox的天台上假装自杀。
专辑送给姐姐丝巾的时候同时送给了她一张东方音乐的专辑,姐姐用丝巾跳舞。
改装过的大功率的音乐播放车阿伦和小伙伴们想结束店里的生意,拜托小伙伴的叔叔做了一台改装过能播放超大声音和功率的轿车。
用车震坏了店里所有的商品,也震来了姐姐的爱情。
影片从音乐开始,用音乐结束,影片的最后,阿伦用音乐拯救了人们,让人们重燃活着的希望。
这里暗含了音乐治愈人生的意思。
影片的现实意义: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可以丧,但是依然要勇敢影片种在三岛陷入压抑和奔溃前他去给一个叫卡梅尔的老先生的送去了各种毒药,在卡梅尔服下毒药前说了这样非常丧的一段话“这一团糟,我受够了。
”“只有去另一边,才能解决问题。
”“当人死去,就再无悔恨”“再没有烦恼,困倦。
恍惚。
”
似乎死亡是终结一切烦恼的最好方式。
虽然我们无法窥探人死后的世界,但是因为压力,痛苦选择死亡这种方式去结束生命是一种逃避。
谁没有在深夜中暗自神伤过,成年人的生活的确没有容易二字,但是只有活着才有机会品偿人间美味,看遍世上美景,感受人间真情。
蒋子龙在《人生实苦,但请足够相信》中说:人生没有永恒的夜晚。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影片的最后自杀专卖店变成了可丽饼店,自杀专卖店一家人唱起了歌,其中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停止无用的抱怨,幸福需要被找到。
反对生病的心态,因为生命很壮丽。
生活从来都是残酷的,也是美好的。
虽然岁月无可回头,但是我们仍可勇往直前。
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风回小院
by.旸夜这部动漫让我感到很困惑。
关于电影的主要内容,别的影评里说了很多,其实不必赘述。
故事说来也很简单,加入了大量歌曲的表现方式让人有些不耐烦(比如我这样喜欢听人好好说话的观众),所以当我意识到歌曲似乎要贯穿全片的时候,我对它的好感度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
片名很有趣,点开的时候我在想,自杀专卖店能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乐观的小男孩出生,是一个奇迹般的转折,一切从阴暗走向明亮。
这个家庭的压抑,是从店铺的压抑传染而来的,店铺的压抑,是因为每一位顾客带着离世的阴郁而来,带着绝望的心情离去。
整个城市灰蒙蒙,没有一点生机。
大转折出现之后,小男孩毁了店铺,将自杀专卖店改为食品店,但是结局是,男孩的父亲依旧把自杀品卖给了某个顾客。
在欢快的歌舞中,我们看到自杀者的幽灵,其中包括了最后死去的那个顾客。
我想那不会是最后一个自杀者,无论自杀专卖店存在与否,人们在对生活失去希望时,依旧会走上那条路,而方式并不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导演究竟想表达一种生机,还是生机之下,人们拼命掩盖也掩盖不了的,绝望?
我想是后者。
大概因为我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没办法更加天真乐观,无论父亲如何对待我,都回以微笑。
但我也肯定,动漫中的姐姐很美,生活中,每个热爱生命的人都很美。
2015.8.7
“Les charmes de la destinee Ont des detours insoupconnes.”命运迷人之处在于意想不到的转折。
耶稣也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愿意死亡的人自由的赴死,这是他们的自由。
” 《自杀专卖店》改编自法国漫画家让·特磊的漫画。
在《自杀专卖店》中,作者构建了一个近乎死城的社会,这个社会中几乎所有人都在绝望,寻找死亡的方法。
以至政府不得不颁布法令,严禁民众在公众场合自杀。
光是看名字已足够引人入胜,同样,面对法国人的冷幽默,也能够猜想到本片大体不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压抑作品,电影类型 《自杀专卖店》无疑是一部带有歌舞元素的法国喜剧片。
我们先从歌舞着手。
歌舞剧里总是会充满着大量让人心绪波动的音乐,这种音乐往往可以唤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遗忘的很多感怀和感动。
就从《放牛班的春天》来看,法国歌舞片的歌舞部分占比重较轻;美国歌舞片大多以“歌舞为主,剧情对话为辅”,就比如我们都看过的《雨中曲》。
影片采用了相对欢乐的歌舞形式,来化解故事本身尖锐的黑色背景,虽然歌曲无论是曲调还是演员的声音都不能与《悲惨世界》之类的影片相比,但歌词仍算得上趣味十足。
再从带有哥特式的喜剧来看。
用哥特式的黑暗风格,营造出悲哀绝望的气氛。
这种怪异的组合模式,若是放在好莱坞一定会令人惊吓不轻,但是在无奇不有的法国这实在算不得什么。
例如同样为法国电影的《黑店狂想曲》。
昏黄泛着暧昧的影调,古怪不失可爱的人物造型,表现主义意味十足的布景道具,绚烂不显芜杂的风格,这是一部由幻想与才华驾御的电影。
再比如《亚当斯一家》,连人设都是那样的相似和类型。
人物类型 就像很多人都分析到的一样。
爸爸叫三岛,代表三岛由纪夫,这个著名的切腹自杀者;妈妈叫露克利斯,影射以一场自杀颠覆了罗马的美丽女人卢克蕾提亚;姐姐叫玛丽莲,最有名的玛丽莲大家都知道,在地下铁通风口上按住被风吹起的裙子最后死于卧室的梦露;哥哥叫文森特,和那个割掉自己耳朵并开枪自杀的梵高一样拥有极高的绘画天赋;弟弟叫艾伦,那个据说和苹果图标很有关系的图灵,正是叫艾伦•图灵。
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家族里每一个人都带着与生俱来的死亡阴影,一直以让人们更好地迅速地自杀成功为己任,这种使命感甚至令他们不得不迫使自己活着。
即使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感到无比的厌倦,但是为了家族的使命,必须活着画风 《自杀专卖店》开始即充满死亡的恶趣味,影片并没交代是什么样背景导致了这场现代心灵危机(或许你可以理解为对经济危机阴霾的影射),但马路上撞向汽车的行人乃至空中坠落的灰鸽子,无不在渲染着一片愁云惨雾的光景,而这家小小的“自杀专卖店”,就成为了给予自杀者希望的“避风港”。
也许是受《僵尸新娘》之流的画风影响,黑色动画喜剧似乎总也逃不开浓重的黑眼圈、瘦削的四肢乃至颓废的神情动作。
只有说起故事来,才传达出浓郁的法国味道:零散的结构、文艺的腔调、古灵精怪的气质和尖酸精辟的语言。
性暗示 姐姐胖、丑,哥特风的外皮除了在开场前几分钟内让人有所期待外,别无其他。
开场十几分钟就被亲妈说丑,二十几分钟后就说为什么她不能自杀,又不用她来继承专卖店。
在她的对话中就知道,她是最早反思家族生意定位,也是一家人中最早表现自杀欲望的。
这也可能是后来小男孩阿伦从她开始撕开整部剧阴郁氛围的原因。
姐姐收到阿伦的礼物后在半夜对着镜子随着音乐摆弄丝巾舞动裸体的情节是全剧的高潮,也是基调转换的信号。
如果把剧情比作过山车的话,那么这个地方是导演慢慢把车拉倒最点,要一气俯冲的最刺激的环节。
看她一件一件把衣服脱了的过程中,我觉得原来她丰腴而自我解放的裸体十分的美丽而灵活。
虽然整幕戏中不可否认的有导演有意夹杂的性暗示,但这才是电影想表达的真实感,姐姐通过阿伦的礼物发现了自己人性的一面,跟她最后的爱情结局相互呼应。
在一个本来就非常压抑的城市里,要表达一种生命的张力,性爱元素,无疑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而在影片的最后,三岛给顾客卖出了氯化物可丽饼,这个从最开始就起到线索作用的顾客还是死了,用三岛的话来说,这是和他的旧生活告别。
因为b站天天给我推,就看了一下。
蛮失望的,故事真的很糟糕,像闹着玩一样,挺糊弄人的,看完感觉上当受骗了。
所有拯救、转变、和解都特别浅薄和悬浮。
那些不开心的人为什么不笑?
因为他们的生活不美好啊,因为他们的睾丸被生活无数次的锤过,一点点软下去。
一个什么都没有经历过的小孩,瞪着大眼睛咧着大嘴跟你说:“为什么不笑?
生活多么美好!
”阿伦天性乐观,对痛苦和悲伤更加迟钝,和其他人都不同。
这是一种由偏差、幸运产出的蠢人的“善良”和“乐观”,并不能够让我信服,因为它们未经考验,极其被推翻。
痛苦的人看完只会更加痛苦,难道他们不想像阿伦那样每天笑眯眯的吗,难道他们不想有一段像姐姐和男友一样互相救赎的关系吗。
那些不开心的人,可能就是生性不开心、生性高敏感啊。
或者,他们从前可能也是阿伦这样乐观的小孩,只不过被命运任意摆弄,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无能为力、事与愿违,最后那些变成古怪的终日看报的老头、孤独的身着华服的老太。
这种转变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也不是能够轻易被改变的。
主创团队用几个小小的看似孩童天真玩闹的桥段,去化解一切持久、复杂、绵延不绝的痛苦,我是完全不接受的。
在我看来这不是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世界,而是在否认和削弱他人的痛苦。
无关画风,当然开头的哥特风很吸引人,但更重要的还是电影本身的暗喻吧。
人的生活鸭梨大,于是对未来没有了信心和希望,又在精密的城市机器中像零件一样日复一日的运作,电影要反映的就是打破困境+不要画地为牢吧!
孩子的父亲教抽烟隐喻一些家长明知道事情不好但也要强加给孩子;偷看姐姐跳舞则有一种纵欲的感觉啊。。。
剧本有些拖沓,减一星
看的时候就在想,能够夺回生活希望的东西会是什么。
片子给出的答案,是柔软的美,爱情而至一种和谐,和,(以美食为特征的)假期。
所以要想降低国民自杀率,首先国家要多休假呀:)回到自杀。
在这种法式幽默里,死亡并不困难,自杀变得轻巧如游戏,导演也借此树立起死亡的规则:对于死亡,大家都没在怕的。
是否提前死亡的期限可以被选择,人们始终持有这样的权利。
(结尾处,爸爸卖氯化物可丽饼给眼镜老头。
)应该试图令死亡充满美感。
毕竟,“死亡,一生只有一次。
”此外,虽然自杀不被禁止,但在公共场合不行哦,否则会被罚款,连累家人的:)在我看,如果『死亡是必然要降临的节日』,按时就行了,没妄图拖延,倒也不必急于一时——毕竟,在此之前,还想再多跳一支舞,多嗅一朵花,多吻一个爱人;)……得了,现在只剩到了日子不想死这个问题了。
不过电影的世界观,对死亡的玩笑与嘲弄,多少拖延了这种主流的思虑。
没想到吧,《自杀专卖店》,对惜命者,也有意外的效果;)
偶然间点开这部片子,像是开盲盒开到喜欢的玩具。
“贩卖自杀”听起来就很颓丧,但这家自杀专卖店却是整座死气沉沉的城市中,最多彩的一个角落。
承担他人的生命是一件很沉重的事情,不漠视生命,给予死者尊重可能是电影想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氰化物可丽饼)。
探讨生死的片子有很多,涉及的职业有殡葬、入殓、临终关怀、医生等等,这个片子很黑色幽默,切入点是帮人自杀,家族生意最后却出了一个“小天使”。
悲伤会传染,快乐也会传染,艾伦的乐观善良救赎了整座城市。
表面笑嘻嘻的人可能内心更加抑郁,微笑抑郁大有人在。
细腻敏感的人往往更容易受伤。
"你为什么不能开心一点"“有那么多好玩的事情,你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呢”这种话约等于二次伤害。
失去快乐的能力只是病了,像感冒发烧那样病了,自杀行为也不是可控的,怎么就不能多点理解呢。
其实大多数时候有自杀倾向的人(不是真的想死)只需要别人简单拉一把。
真心想死的人,阻拦对他反而是种折磨。
我们不会永远活在“深海”之中,但是需要自己浮上水面呼吸。
如果艾伦最后松手了,小天使陨落,结局未免太致郁,所幸导演给了一个更温暖的设计。
姐姐好美丽的。
结尾各种自杀方式的字幕表现力很强,创意十足。
活的太用力很可能会太累,不妨放平心态,不问过往,不畏将来。
生活灿烂美好,活着不必太用力。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你知道她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没有告白 没有接吻 没有说喜欢或者爱你 即便忘记也没关系 是夏天的一部分 明白的 真实的
一部小片子能探讨这么多东西,真的很值得推荐。从剧本到演员,整体上都很精巧、很用心,台词也设计得很有心意。虽然偶尔画面比较抖动,但仍然瑕不掩瑜。[剧透警告⚠]塔尼娅的个人魅力,两位老师之间陡然上升的感情,青春期无疾而终的恋爱,在儿童剧比赛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大人世界,看完心情有些淡淡的忧桑……只能说毛子在这方面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还是很多的。
3.0。
“假期转瞬即逝,而你眼睛的颜色让我领悟到真实的滋味”
三星半。传说中的三小时版本会不会更好。有无人来分析下海报。
三星半。故事选题不浮躁,演员表现都不错
只喜欢穿年上西装的那一段戏,好美好美
渐入佳境。夏日就这样一去不返。台词写得很有散文诗的味,非常喜欢。最后突然想到打雷姐的summer wine和summertime sadness.
好好看😭 双女主的互动是主线,不算爱情片,但很多细节比爱情片还要浪漫。女主一长得有点像aloïse sauvage,走到哪儿都散发着姬崽的自由随性能量,一点点磨掉对方的冷漠和戒备心。她给所有人带以温暖,结尾的时候却只有她暗自伤心。她编导的儿童话剧没有得奖,评审团指责她改编的爱情故事剧本不适合儿童来演,而且缺乏情节起伏和冲突🤷♀️(在俄国播女同电影想必导演她也有类似的崩溃心情)然而我就喜欢这种叙事风格,不想要过多的抓马。结尾女一和孩子们谈心,隐喻双女主线,有don’t forget,remember的感觉了
😭
喜欢年上,俩人都很可爱很有魅力,喜欢最后分别的部分“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两位女主很有化学反应!姐姐到最后好宠
最后玛利亚开着车载着丈夫,默默地湿润了眼眶......草莓酒被永久封存在了那个夏夜的玻璃瓶中......
好动人的电影啊啊啊啊啊啊,在那样真正亲密的时刻,倒下的酒瓶声其实是心跳声…高潮后又回到寂寞与无趣的日常…但当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可以决定永远记住这个夏天,用手捧起这一切曾发生的片刻。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别让任何一个记忆从指尖的缝隙中流走,这样夏天就是你的了。无论未来发生什么,它都永远属于你。
偶然在b看到这个片子的切片,两位演得实在很美妙,带着大鹅特有的冷咧,不过大鹅这么崆峒的地方能出这类片子也是很有意思
把记忆封存在草莓蜜酒里,它会永远属于夏天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喜欢看克制的“爱”,但下次请多一点糖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