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时间跨度很长的电影,一个父亲为了儿子而走上了抢劫的道路。
前不久,在中国海南也发生了真实的事件,一个年轻的父亲(好像只有20多岁),为了救儿子,拿着把菜刀到银行抢劫,没有成功。
但这件事经报道后,社会力量对这个家庭进行了捐助,捐款累计达到100多万,那个父亲也得到了轻判。
与电影中的故事相比,他的结果要比电影中的主人公要好多了。
每个国家都有一些被逼着走上绝路的人,只是多还是少而已,就算是一个正常的家庭,也可能出叛逆的儿子。
这就是社会的复杂之处,很难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个社会也不是非黑即白,同样的,也不是只有好人和坏人。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启示。
片子D下来放在那里2周,没有得闲去看;事实上,2周里根本什么电影也没看。
今天犹豫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一看。
俄版原盘,影像质量果然很“俄版”;从按下PLAY键开始,一直到高司令开篇那个烂俗长镜头结束,一切都在按我预想中的路子、以及质量在走;直到高帅“邦尼克莱处女秀”后的呕吐,再到同门德尔森(被业界低估的演员)在迷幻音乐中“分赃”;开始让我觉得这片子开始不那么“偶像范儿”+“高司令之俗套冷血赛车手范儿”了; 说句题外话:个人评价好电影的标准数度更改,直到近来逐渐坚定了一条——能留下几个让人走心的影像记忆。
电影始终还是“光”与“影”的艺术。
很久没写东西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跑题。
扯回“米国”;在那里混迹了五年,自觉还是有点儿资格说一说的。
看到短评里有朋友说“三段式”里,高司令的最好,儿子篇属鱼腩。
严重同意后者,但个人最爱“库珀篇”;其实很明显这是导演倾注心血的主断落;高帅依我看是又被拉来“票房酱油”了。
库珀篇的出彩之处,在于入肉三分的描写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人”,以及美国。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跟我一样的观感——无论你是否到过米国,在库珀这个小警察为自己的“美国梦”奋斗的每一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几乎都碰到过大致相同的境遇,遭遇过大致相同的上司、同事,在潜意识里也作出了大致相同的选择;看到这里,我仿佛在看一部二流国产电影,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发展,都那么的“窝心”;仿佛有一只如此熟悉的小手,在最恰当的地方撩拨着你那俗得让自己都厌恶的灵魂;但经过好莱坞的手,我就毫不犹豫的给“蓝色情人德里克”贴上五星标签;不是我奴颜媚骨,实是因为近来看“美帝”排出一部这样“写实”的片子,太不易了!
得鼓励一下!!
WHY?
很简单、很俗套的答案: 因为我们都是——“HOMO”(不是同性恋 是“智人”或“人类”的学术正称)。
国度在变,制度在变,皮肤在变,环境在变,时代在变;唯有人,——没太变;打从树上下来群集开始...我旅居过4个欧美系国家(我指3个月以上的,旅游签无算);分别是——英国,1.5年;美国,5年;澳洲,0.5年;加拿大,4个月;英国人、米国人、澳洲人、加国人.........人,总结道最后,都是一个————“人”。
欧美法系WHT PEOPLE,无非是在更严密逻辑体系、司法制度、以及宗教约束下的MAN-IMAL。
很多时候,骨子里他们更“野性”,这从很多来天朝的脱离了原有环境束缚后的欧美游民们的表现就可窥探一斑。
最后来个好莱坞式高大全的“思想境界反转式升华”总结——我们只有了解了全世界人民灵魂深处的“阴暗角落”,才能再制度上为这个“野兽”设计更好的牢笼,而非一味的基于“种族主义”与“制度设计天然合理性”的盲目与色目。
好吧,我承认,这次的5毛,我木有收到....
经典台词He had that quality that judges have where they have tremendous compassion. But they are also ferocious at the same time. He wasn't afraid of making enemied & I gotta think that's probably why he had so many friends. I had the chance right before he fell into the coma to tell him that I was delicating my run for attorney general to him. I'll take the win, not the run. 当什么不重要,做出色才重要幕后制作 内心的冒险 作为影片的导演和编剧,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在创造这个故事的时候融合进了大量的自身的体验和阅读的情感。
2007年,他还没有推出自己一鸣惊人的作品《蓝色?情人节》的时候,他就开始了本片剧本的撰写工作。
那个时节,他的妻子正怀着他的第二个孩子。
德里克即将再为人父。
德里克说:“那个时间,我总是在想自己的这一辈子做了什么。
我的内心里有一团火,这个劲头督促我做出了现在的工作。
除了我自己的一辈子,我还回想了我的父亲和我的祖父的生活。
我想知道这一切,究竟是从何时开始的,又要怎么发展。
而对于我妻子肚子里的孩子,我会考虑他未来的生活,以及我所能提供的东西。
所以,我想把这种思考当做一种遗产留给我的孩子。
另外,我在年电影学校期间就想拍摄一部像是阿贝尔·冈斯的《拿破仑光荣史》那样的电影。
于是,我就创造了这个故事,并且搞明白了这个故事的叙述方法。
” 在编剧和拍摄电影的时候,德里克看了大量的杰克·伦敦的作品,并从中找到了很多灵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
德里克说:“我的确读了大量杰克·伦敦写的东西,只要我能找到的,我都会读。
我看了《旷野的呼唤》,那说的就是一个自己和自己的祖先产生联系的故事。
我突然就明白了,我的这部电影的意义和所适合它的那种表述方式。
其实,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生存,生存下去。
两个势不两立的对立的人的生存故事。
合法也好、违法也罢。
他们最大的目的就是生存。
但是呢,无论实在荒蛮的世界还是在文明社会,生存都是很痛苦、原始、血腥的一件事情。
唯有拼命挣脱,才有可能生存下来。
这是我内心的冒险,也是我对祖先留下来的生存的遗产的致敬。
” 警匪双雄 影片的全部故事,几乎都是围绕着布莱德利·库珀和瑞恩·高斯林扮演的警匪展开的,算是一部结构上的“双雄”模式的影片。
谈及演员,德里克·斯安弗朗斯说:“这部电影中有两个出色的主演和一些不俗的配角。
我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希望高斯林能来演这个飞车党的角色。
那是在2007年,我在高斯林的经纪人家见到了他。
我问他,你已经拍了这么多电影了,还有什么是你想做而没有做的。
高斯林就说,他一直想演一个银行劫匪。
我又问他,你想怎么抢劫银行,又想怎么逃脱呢。
高斯林的回答是,他想骑着摩托车去抢劫银行,因为摩托又快捷又灵活。
然后让这个摩托车手躲藏到一辆卡车的货仓里,这样就能逃过警方的追捕了。
因为警察只会满大街的寻找摩托车。
听他这么说,我其实就放心了,因为我正在写这么样的一个故事。
而高斯林这么说,就是很明显地希望出演这部电影的表示。
”对于角色,高斯林说:“我很喜欢这样的角色,而且骑着摩托车也能展现他的某种个性。
这部电影具有黑色带电影的感觉,和我曾经主演的《亡命驾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 其实,影片除了讲述了警匪的猫鼠游戏的故事之外,还讲述了这一警一匪的家庭生活。
换而言之。
那些追捕、逃亡的情节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讲述这两个男人生活、情感和想法变迁的。
对于此,在片中扮演了警察的布莱德利·库珀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念头,讲述人们的家庭生活和工作。
对于这两个角色来说,抢劫和抓捕逃犯就是他们的工作,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我并不觉得这些内容有什么突兀的,相反,这些是很好的剧情和故事的补充。
我在片中和高斯林扮演的人物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没有明确的黑与白、也没有明确的对与错。
当人们看到两个男人为了生存在斗争的时候,都会动容。
或许,这部电影就是因为这点才迷人的。
”花絮·影片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在纽约的斯塔奈塔第地区拍摄的。
斯塔奈塔第,在英文中写作Schenectady。
这不是一个英文单词,而是一个莫霍克语。
其原意是"松林之外"。
·影片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说如果没有布莱德利·库珀,他是不会拍摄这部电影的。
他开了5个小时的车道多伦多,亲自劝说库珀接下这个角色。
·本片是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与主演瑞恩·高斯林继《蓝色?情人节》后的再次合作。
·瑞恩·高斯林表示,片中所有的银行抢劫的镜头是一次性拍完的。
·影片中的那些被抢劫的银行都是真实的银行。
尤其是斯科舍省第一国民银行,已经在电影中被抢劫了许多次。
·格蕾塔·葛韦格原本是扮演詹妮弗的人选,但是因为档期问题,她只能退出剧组。
故事开始,高司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前女友。
高司令是个摩托车特技演员,各地跑巡演,也属于没脚的小鸟。
这次回来,见到前女友,彼此还是有点感想的。
特别是高司令。
第二天,高司令就找上门了。
开门的是前丈母娘,这前丈母娘也是多嘴,告诉他怀里抱的是你的儿子。
高司令这下emo了,自己有了孩子。
当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没有父亲,现在自己也当爹了,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这样。
立马找前女友谈判,前女友也很直接啊,你这么多年不见人影,我想通知也通知不到啊,再说了,你这今天回来,说不定明天就走的德性,何必呢。
高司令转头辞了工作,准备一心一意当个好爹。
可是,当他第二次敲门时,出来的是另一个“爹”。
高司令那个郁闷啊,骑着摩托到松林外狂飙。
这高超的车技,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就拉他到自己的车厂打工,虽然没几个钱,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高司令又去找前女友,说我现在有个房车,可以带着你和孩子想去哪去哪,咱们走吧。
前女友很实际的,你养我啊。
高司令养不起,只能回去和老板发牢骚,想着有没有办法多挣点。
老板也很直接,想要快速致富,抢银行啊。
高司令虽然造型“痞里痞气”,但从来没想过犯法的事儿。
你是说真的?
老板说,我是说真的啊,我就抢过几次,这玩意儿,靠的就是个胆大心细,没什么风险,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
再说了,如果不是看着你骑摩托这么利害,我收留你干嘛。
高司令虽然犹豫,但为了孩子,还是下决心干了。
别说,在老外那儿,抢银行这事儿确实容易到令人发指。
高司令的第一次,顺利得不像话,虽然事后吐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以后的计划。
有钱了,高司令当然要表示一下自己的父爱。
这种行为,激发了前任和现任之间的矛盾,高司令是什么人啊,抢过银行,还怕你个现任,三下五除二就把现任给打了。
但是,高司令忘了,自己是个抢过银行的人,保持低调也是必须的啊。
人老板是个极为低调的人,高司令搞这么一出,老板决定收手。
可是,高司令不想收手。
他的第一次单干,就完美谢幕。
此时,电影才进行到一半,高司令就领了便当。
我去,妥妥的主角啊,演到一半就挂了,后面的戏是个啥情况。
接下来的戏,交给了把高司令“打死”的警察。
说起来,这两人交火的过程,观众可都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
但是,除了他们俩和观众,谁也不知道发生什么。
那个也捱了一枪的警察,此时正在接受调查。
击毙银行大盗和违规开枪,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布莱德利库珀此时有没有说谎?
这是个问题。
但是,整个调查过程其实是相当的敷衍的,法官也就是循例问一问,甚至,在提问时,就给了足够的暗示。
布莱德利库珀可是世家出身,这点悟性还是有的。
只是,布莱德利库珀在此后的睡眠中,经常惊醒,大概说明了一切,而作为妻子,也是个明白人。
这大概也是俩人离婚的主因,当然故事中并没有特别交待。
在康复的这段时间,布莱德利库珀的同事到家中表示祝贺。
说着说着,就把布莱德利库珀“借”走了。
为首的雷利奥塔一脸的凶相,演坏警察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次,他们把布莱德利库珀“借”出来,是想替布莱德利库珀“出气”来着。
作为高司令的前女友,也是倒了大霉了。
一家人的生活,被搞得鸡飞狗跳。
布莱德利库珀虽然觉得相当的不合适,但彼此都是同事,又是帮着自己出气,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择了挺同事。
只是,这事儿可不是出气这么简单。
身为警察,雷利奥塔还是相当老道的,高司令抢了那么多次,多少会给自己的孩子留点。
这点钱,谁也不知道,不如就这么分了,就当是福利了。
布莱德利库珀拿着这钱,还是有点慌张的,但还是拿了。
等到布莱德利库珀痊愈,等待他的是盛大的表彰。
作为一个“官二代”,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如此成功,当然是能搞多大搞多大。
而发表演讲这种事儿,对于这种世家子弟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
甚至连他的老爸都觉得,这样的才能,浪费在当警察上,实在是可惜了。
只是此时的布莱德利库珀可不想参加什么竞选,自己立了大功,完全可以在警界发展。
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布莱德利库珀找上司谈判。
警长也是相当的爽气,你这次是真的立了大功了,但是,想要这个职位,你还是算了吧。
连升三级这种事儿,哪怕是有你老爸,哪怕是你立了功,那也得一步步来。
由于被高司令给打瘸了,布莱德利库珀只能郁闷的坐在证物房。
这可是个轻松的活,完全可以养老。
但是,证物房又是个相当敏感的地方。
当初,他可是收了雷利奥塔的钱的。
一来二去,眼看着就要被雷利奥塔拖下水。
布莱德利库珀可不甘心被几个黑警摆布,找警长反应情况。
可是没想到,警长和雷利奥塔是一伙儿的。
布莱德利库珀也不是个向“现实”妥协的角色,一转眼,找到了当时调查自己的法官,说现在就这么个事儿,我准备把它捅出来,捅出来之后,我也没办法在警局待了,你给我个助理的位置。
法官说,第一,你自己在捅多大的雷你自己有没有点数,第二,你说给我就给啊,再说了,现在也没空缺啊。
布莱德利库珀说,这我不管,你不答应,我立马去报社。
这事儿啊,也就在老外那儿,报社的威力很大,法官选择了妥协。
一转眼,时间过去了十五年。
布莱德利库珀一步步爬上了高位,目前正在竞选全国司法的席位,可以看出来,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在老爸的葬礼上,前妻把不成器的儿子丢给了布莱德利库珀。
这么成功的老爸,有这么个不成器的儿子,也是布莱德利库珀万万没想到的。
这个竞选的当口,布莱德利库珀实在不愿意把这货接过来。
但前妻也没给他拒绝的机会。
这不成器的儿子是真能给自己老爸惹事儿,开学第一天,就和同学一起买药,被抓了个正着。
没想到的是,这个替布莱德利库珀儿子买药的孩子,会是高司令的儿子。
布莱德利库珀大概是第一时间知道了所有,如今位高权重的他,摆平这件事儿,是太容易不过了。
他警告自己的儿子,此后再也不许和“这位同学”混在一起。
但是,“不成器”就是“不成器”,老爸的话就是个屁。
故事始于松林,也结束于松林。
没有那种“爽”的感觉,该掩埋的真相还是被掩埋,但依然能吸引人看到最后。
影片只是在平静地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关两代人,他们相互分离、对立,却又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相交合。
一警一匪,同样身为幼童的父亲,对立的关系终结了卢克的生命,也使得初出茅庐的警官艾佛瑞声名鹊起。
两段不同的人生,也给了他们的孩子不同的生活。
两个长大的孩子,又显示出了另一种存在方式。
故事的时间轴拉得很长,两代人的故事仅仅揭示了万千生活链条中的一种,没必要牵扯因果报应。
只是在遇到的那一刻,不禁会想,嘿,这么巧!
影片多少有些冗长,导演不拘一格的采用一种三段式的叙事方法,所探讨的主题是父与子,主流与边缘,真实与虚伪。
导演显然过分强调了父子传承,子承父业,DNA遗传的作用,而弱化了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与个人的奋斗,作为一个西方价值观下的导演,人生来带有原罪,并为之赎罪(参见教堂洗礼那一段),人性本恶,社会的表面光鲜亮丽实质上却充满了罪恶的勾当,导演试图对摩托车手进行美化——一种浪漫主义的诉求,但却告诉大家冲动和暴力只会带来灾难。
车手的家庭,贫穷,动荡,充满犯罪和暴力,但重视家人,强调责任,甚至不顾一切的为了家人犯罪抢银行。
警察的家庭,名利市侩,人们麻木而自私的只顾着自己的欲望,并有太多的虚伪和掩饰,以及背地里的勾当。
这里要强调几点,警察在刚入伍的时候是充满正义感的,但是他失手杀了车手(摩托车手在最后时刻并没有想要开枪反抗追捕,是警察出于恐惧先开的枪,按照米国的法律,警察是要坐牢的),成了他最大的愧疚,并由此而卷入一个局中,越陷越深,当他每次想要退出回归到一个平静的生活时,现实却又逼迫他往前走了一步,最终让他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
车手的儿子最终汽车浪迹天涯是导演对社会边缘人物的一种赞扬,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社会表象的正面形象(警察)未必是真实的,而抢银行的暴徒却未必是坏人。
影片的价值观有硬伤,不是说背叛主流价值观就一定是有益的批判,车手的儿子只是简单的调查十五年前的公开报道和问询一个当事人就断定自己的父亲是正义的,并企图向警察复仇,这不符合现实逻辑,太过于强调血缘传统而忽略的社会的重新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塑造,并且,血亲复仇是一个早已被人类文明丢弃了几千年的东西,虽然影片有最后的宽恕,但显然,导演不应该过分正面强调这一反社会性的事物。
嗯,还是要相信党和政府和法律的。
喜欢瑞恩高斯林,所以看《松林外》,很简单的动机。
影片的台湾译名《末路车神》也明显妄图与《落日车神》取得联系,高斯林成了影片最大的噱头。
其实,整部电影里高斯林只出现在了第一个篇幅里,而整部电影有三个篇幅,所以,并不是高斯林撑起了整部电影,起码还有布莱德利库伯、伊娃门德斯、雷利奥塔、本门德尔森等人对剧情关键性的推波助澜,即使我承认高斯林的篇章是三个章节中最棒的。
影片通过一匪一警两个存在先天性矛盾家庭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了命运的传承与无法逃脱,所谓松林,实则是承接宿命安排之地,到了松林之外,便开始了早已注定的人生之路。
高斯林进了松林,出来时成了劫匪;放过库伯的德哈恩出了松林,然后同父亲一样骑上了摩托车远行;库伯先后两次出入松林,第一次救赎了自己,第二次救赎了儿子,却也把儿子引上了自己的道路,犹如当初父亲对自己的影响一般。
人生会经常的迷茫无助,命运的安排也似乎总是飘忽不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带着疑惑与伤痛勇敢的走下去,便也走出了如迷宫般幽深压抑的松林,到了之外的地方了,前路可能未知,却也可以放手一搏,高斯林与库伯无所谓对错,他们都只是受控于命运的顽强者。
电影三个篇章之间的顺接在第一个和第二个间表现的最为自然,通过瑞恩高斯林生活上的死引出了布莱德利库伯生活上的生,反倒是用字幕简单交代开篇的第三章显得有些突兀,15年后的库伯和门德尔森在外貌上竟然也是毫无变化,这些问题与原因让我在看《松林外》时好像是在看两部电影。
不过,最后一章结尾的升华还是让自己融入了前两章的体系中,使观众产生了共鸣。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是位散文化风格强烈的导演,《蓝色情人节》的时空交错展现了情感的不确定性,而本片较大的时间跨度和情节安排让电影本身犹如其母题一般显得捉摸不透,飘忽不定,而这,便会让看完电影的观众思索自己是否还在松林内,如果是的话,那么自己的松林外又在何处。
15年后圣歌响起:“有一天,有一天。。。
”伴随着摩托的马达声,他就这么上路了。
15年前,一个从小没有父亲的男人看到了他一年前留下的孩子,为了不想让儿子走上自己老路,他一次又一次的抢劫银行,没有收手,频率越来越高,最终死在一个警察的手里。
15年前,有一个正直的警察打死一个劫匪,却发现了警局的阴暗面,好人无法上位,坏人才能升职。
通过手段,他走上了自己的仕途,踏脚石就是那个被他打死的劫匪。
15年后,警察已经做到检察长,自己的儿子因为从小受宠,桀骜不驯,惹是生非,与同校的同学被一同被抓,当他看到儿子朋友的一瞬间,15年的那一枪仿佛又出现在他眼前,自己没有喊第二声,却先开的枪,他的自责和愧疚又涌现出来。
15年后,一个少年和另一个少年一起嗑药,一起抽大麻,却发现彼此的父亲竟然是仇敌,新仇旧恨一齐出现,少年只是用枪指着警察,最后伴随着圣歌上了路。
文/时漆掐指算起来,工作历程马上就要步入两年的大关,回想着毕业之后的第一年,竟然可以假借着学习的名义,整整一年时间都徘徊穿梭在电影、影评和游戏中。
几乎天天通宵,就没吃过一顿早饭,头发再长也懒得去剪,大冬天单披一件外套就能跑出去买饭,三百多度的近视,却从不戴眼镜,无所谓被别人看清什么,睥睨也好,吐槽也罢,只是完全不想看清他人那些变幻莫测的神情。
他们的快乐、忧伤、迷茫,统统与我毫不相干。
我所有情感的支撑点都建立在自身的世界里。
我只在熟悉的圈地里行走,其余的地域一概被炽热滚烫的熔岩所隔绝。
这便是我所在的孤岛,既冷寂,又温暖,既空荡,又充实。
说不上悔悟,也没多少骄傲,指不定在未来的哪一天,我还会回去,若是有机会的话。
正是因为有着这么一段奇葩的时光,我看德里克·斯安弗朗斯导演的《松林外》,感觉就是一个主题——“孤岛”,且通过三段式的叙事,又加了一个形容词“轮回”。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的作品,大多虐心,常能触到人们的伤疤,轻抚之后,再狠狠地揭开,叫人痛不欲生,不忍直视。
之前的《蓝色情人节》被誉为绝望版的《与莎莫的500天》(最爱的电影),将爱情和婚姻这对死敌,拉到广场中央,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它们决斗。
前者能不顾一切、舍身取义,后者却是前者疯狂之后的理性产物,其结局是不言而喻的,斯安弗朗斯同娄烨神似,镜头写实,不撒谎,揭露一切能揭露的,不管接不接受,都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松林外》的叙事强度远高于《蓝色情人节》,文艺浮夸的元素几乎没有植入。
即便是第一段故事,男主角是瑞恩·高斯林,也没玩花架子,仍旧凌厉、生猛、暴烈,飙车的几段,用镜异常豪爽,近乎就是第一人称视角。
抽烟、做爱、抢银行,反反复复,躁动不堪,杂乱的排布,找不到节奏,隐约如拍摄之前还没写完剧本。
牛就牛在影片把“抢银行”作为情感情感的宣泄口,以至于行进太快,眨眼就撞上了死胡同。
之后的两段故事力度明显下降,节奏也放缓,全靠内心的挣扎来完成写实的目的。
救赎与命运的传承与轮回,在这里异常鲜亮,甚至到了牵强、刻意的地步。
斯安弗朗斯太想表达一种非人能体会的焦灼、无奈、无力的情感,这次确是有些走远了。
《松林外》的片名,奇特而涵义深远 。
暂且不管松林外有什么,先来看看谁在松林内,对了,是罗宾。
他是一座孤岛,这座孤岛连接松林内外。
更远一点,他将卢克和杰森连接在了一起,并完成各自的转折与蜕变。
结尾处,杰森甚至骑上了摩托,这是子承父业、重蹈覆辙么。
导演可没这么不近人情,既然在松林内的最后一刻,选择了宽恕,那摩托真正的象征意义实则便是父爱的实体本身了。
它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哀伤的父爱,触摸它,驾驭它,仿佛离已逝父亲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生的态度势必是积极向上的。
这两座孤岛,因血缘、生死的关系,并没有时间与空间上的实质性联系,可见松林内外是到处游荡着孤魂野鬼。
再来看看松林外又有什么孤岛:一座是杰森的生母,一座是杰森的继父。
说实话,对于这两个人物,尤其是继父的刻画,处理得相当弱,个人觉得这两个点,对于塑造杰森的形象是重中之重,没什么比父母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了。
单看他俩那么地友善大度,只凭幼年丧父的意淫怕是很难让杰森成为不良少年这一结果有较强的说服力。
动不动拿“宿命论”来解释,怕还是残酷了些。
另外一边,艾弗瑞和AJ,这又是两座父与子的孤岛,“救赎”的趣味性比较单调俗套,AJ的成长刻画也并不厚道,还是拿出一个结果,硬生生地让观众去吞咽消化,140分钟讲三段故事,对于极擅长细腻描摹的斯安弗朗斯来说,是不是太不宽裕了?
《松林外》是部好看的电影,不过一旦在细节上去推敲,就只有拿哲学意义上的论断来自圆其说了。
文艺与叙事相结合的模式,让影片更加大众化。
在绝望与希望中,交织并行着,人与人之间既相连又阻隔,畸形的图景反映了现实社会人们的本真生存状态:在褪去一切光辉、喧哗、情感之后,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孤岛。
电影一直有些出人意料,父子关系或是人的抉择,每个人都需要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道路终究还要再次面对。
当时的年轻警察没有进入那个丛林,后来在其对手儿子的胁迫下下跪,道出:“对不起”时,整个电影的调子还是走善良救赎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年轻警察和他的儿子,都得到了救赎,而对手的儿子是赎罪者或是替罪者,继续延续其父亲和母亲的命运,没有选择开枪杀人,让其命运有了新的可能性,但是他的未来会好吗?
什么鬼啊....然后纽约上洲拍得好穷的样子....
毫无重点,没一个可爱的人,又臭又长。能拍出<<蓝色情人节>>的导演脑子进水了吗?
其实是不怎么连贯的三个不同类型故事 柔情犯罪+反腐倡廉+家族恩仇 一个不如一个
矫情加磨叽,结尾还成。
既然都已经决定要把裤子都脱了,怎么能露的就只有这些?剧情实在单薄无味地令人发指!装B也是需要水平的啊有木有!
高司令肉和演技都不错
不知所云
你把我儿子怎么了 那你又对我父亲做过什么 哎。。
虽然有两位男神的倾情出演,但剧情还是太冗长了些。
that was my fucking idea!
高司令的演技和魅力的证明就在于电影完了以后你脑子里都是他,其他人也连带着想,但是最唏嘘的记住的就是他,其实Cooper演技也不错,但精明成功人士和缺少dark side的气质减低了魅力。想想两个演员如果调换角色,高司令没问题,但Cooper就不象了。这就是good actor和great actor的区别。
会讲故事的人能把简单的事讲得跌宕起伏。
即使有高司令,也乏味的有点看不下去了。。。
好累
主题:父债子偿,因果轮回,做错了事,终究会有某种形式的补偿
去你妈的什么烂片
是为了帅哥而去的,除了帅哥其他的真的太烂了
除了库柏的干练造型外没啥可看。
高司令死后,中规中矩了
很喜欢这部电影 有感慨 但道不出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