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中国倒退了多少年;知青上山下乡害了多少人,领导为了权力害了多少人;文革十年中国乱了,又害了多少人,我们对那个时代又了解多少,伤痕累累的中国。
海报上说《云下的日子》是部喜剧,但在我看来,它是部让人苦笑的注定得不到很多人好评的却留给看懂它的人最深沉一击的电影。
我不是大山里的 孩子,更不能体会到那种对城市的向往,但剧中的两个孩子对城市里整齐的街道,高楼林立充满神往,但怀揣梦想,受尽苦难来到城市,一路上看到的,是那些所谓的改革,所谓的好日子,所谓的包产到户,所谓的疯诗人都是让人感到心碎的隐喻;还有那知情,抛弃了亲生骨肉抛弃了最她的丈夫回到比贵阳大100多倍的北京,是什么让人们反常的生活呢?
影片给的答案是城市,城市的魔爪在贪婪地允吸着每个人的纯洁,那里充满虚伪、欲望、险恶。
汪涵饰演的大叔对两个孩子说:叔叔是没有退路了,你俩给我 回去,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这样城市里才有你们的饭吃。
知情也说了,城市好么?
那就好好读书吧,考上大学。
解放军也说了,想去城市么?
那就考大学吧。
两个孩子当然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城市是社会的大熔炉,他们看到了街道上的小偷 ,看到了恶势力相争相斗,看到了一心求利的商家,当时神往的地方到现在竟然是如此让人不解,简直就是地狱。
那么,上大学又能怎样呢,城市谁都能去,但是只有拥有知识,才不会迷惘不会失去那份真实。
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的,30年后,两个当时分道扬镳的孩子考上大学 毕业后在北京相遇,知识,如此看来真的很重要。
大前天南宁出差的时候在QQ群共享里发现了这部电影,当时也没怎么注意就随意标注了一下,点击下载,无奈酒店网速太慢就关闭了。
前天在南昌时候酒店网速还是不错的,就点击了继续下载,半个小时就下载完了,不过没时间看。
昨天在南京时候看了一半,刚有点感觉,被同事叫去吃宵夜,回来时候夜已经深了,也就没接着看,就过去了。
今天到了徐州,谢绝了同事外出逛街的邀请,关在酒店房间打算把这部电影看完。
其实早先在豆瓣看过评分,评分很低。
能让我决定看下去的就是因为那几句话“城市就是宽宽的街道,高高的楼房,还有很多汽车”“将来想去城市吗?
那就好好读书,将来考上大学了,就能进城了”还有强生望着远去的汽车,吸了口汽车尾气说“我喜欢汽车的味道”接下来在教室里显摆城市画报时候,代课老师说“这种地方不仅我们去过,连公社书记都没去过”然后话锋一转,老婆生孩子,学生们放假。
一句句熟悉的话语着了魔力把我拉回那些熟悉的童年岁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娃,对城市的向往是城市孩子无法想象的。
就连汽车尾气的味道都是那么的好闻。
第一次拿到那个叫做“车票”的时候是那么的惊奇!!
窗外吵闹的汽车喇叭声告诉我现在是在徐州。
徐州,那可是我曾经心目中大大城市,就连商丘在我心中也是一个大都市。
这么多年,从鲁西南的一个农村娃,读书,高考。
填志愿,上大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由于工作关系,飞来飞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济南、乌鲁木齐、哈尔滨··· ···数的着得城市,全都去过,读过,品味过了,以至于到现在对城市的无限憧憬变成了麻木无觉。
夜深了,准备材料,明天又要拜访客户,后天又要踏上行程赶往另外一个城市。
为了什么呢?
也许是儿时那个城市梦的延续吧。
曾经只是想到达那个地方,看看那里的人,那里的街道,看看宽阔的街道,看看满街的汽车。
后来曾学着易中天也开始慢慢地品味过每个城市的风土人情。
一切过去之后,接下来呢?
电影的最后有人留在了城市,又回到了农村。
有人回到了农村,又进入了城市。
我呢?
我的城市梦呢?
这也不是什么影评,和电影没多大关系,纯粹是自己的一点点怀旧吧。
这剧本本来是个可以拍成好片子的,竟然拍成了这样,挺惋惜的,想到是在天朝,也就释然了。
写到这里忽然有更多更多的话要说了,但不知所云了,下次有机会再说吧,
真的是一部好电影,比较感人尤其几句对白引人深思—— 这是城里人的游戏。
——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我也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城市更容易迷路 ......以及强生,福来及大龙的那种感情,结局让我流泪了二十分钟.呜呜
看上去似乎只是在讲那段历史。
但这电影绝不只是在唤起人们的回忆。
如果你以为这是部怀旧电影,那就是你审美疲劳了,千万别这么想,这是部好电影。
美轮美奂。
感动。
被两个孩子的纯真,被那个时代,被人的命运。
多好啊。。
为什么叫“云下的日子”,是否可以这么想,可能这有违导演的初衷,就是,生活在当下的我们,透过云,雾, 看到了,我们的过去,看到了我们的,社会的,生命的最根本的最纯洁的那面,其实云上的我们都是那两个孩子,都有那么纯真的,美丽的心,只是。。
只是我们恐怕我们早已忘记而已。。
想,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会成为现在的这个生活状态,为什么我们会忘记过去,忘记最本质,最根本的那些。。
其实我们是不愿忘记,但大家都在忘记,真个社会都在忘记。。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忘记??!!
还是,请想。。
记得,福来说,我也看不懂这里的人和事。
强生说,吃吧,吃完我们就回家,城里没有我们的一口饭。。。
导演想让那两个孩子告诉我们这些云上之人,“云上的朋友,请自重!
”我想说,谢谢导演!!
故事简单,只嫌张涵予出镜时间太短。
大四的学生写毕业论文,选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题目太大,过于泛泛,无法集中笔墨把一个问题说清楚。
本片得导演也是如此。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讲述,导演很想深入探讨“变”这一主题,可惜关于“变”的描述刚刚开始,故事就结束了。
土地改革和知识青年返城的部分太过冗长,与本剧主题关联不大。
如果不是有些耐心,还以为这是关于农村联产承包制和知识青年返城的故事,虽然两者都是那个红色年代典型的现象,但在电影中仅仅限于叙述就太过平庸了。
本片最精彩的开始于一小时十分时左右,张涵予看着其中的一个孩子和自己小时候长的很像时,开始有了从新做人的想法,他让两个孩子洗澡,看着他们洗澡时的欢愉,仿佛自己也将重获新生。
看到这里,我着实感动了,张涵予饮醉后疲劳的倚着椅背睡去成为导演在一个半小时里的点睛之笔。
而厂长在他面前将动乱十年的遗迹焚烧殆尽,并且不计前嫌的让他重新回厂工作,将全剧的主题推向高潮。
混乱的年代,集体无意识。
龙哥和厂长虽然曾经是泾渭分明,但同样是历史洪流的牺牲品。
让人感动的恰恰是龙哥内心深处的荣辱感,从他伪造先进工作者证书的事情中可见一斑。
片长一小时三十六分。
直指主题的部分只有张涵予作为“大哥”出现后的十分钟左右。
三段情节中的前两段都可单独发展成一个故事,可惜导演还只是一个大四的学生,想的太多,多数无力实现。
这样看来,导演确实浪费了不少胶片。
在猜测和期待中我终于盼来了电影的正题,可惜导演让我看的还只是前戏,甚至仅仅止步于眉来眼去的阶段。
全片以孩子的视角和经历作为线索过于牵强,如果以孩子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带动我等观影人士耐心看到结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突然间30年后情景让我笑了,我笑的那么开心。
原本以为导演是大四的学生,最后才知道,原来是大一新生,导演实实成成的深刻了一次。
我应该收回刚才说的话,对于一个大一新生,“云下的日子”已经是很精彩了。
让我甚感安慰的是张涵予的含蓄和深沉的本色出演让本剧从风光记录片回到了叙事情节片的轨道上来。
感谢冯小刚,挖掘出这样一位极具男性魅力的特色演员,云下的日子让我期待张涵予更多的大银幕作品。
一部没有高潮却处处是高潮的片子,一辆汽车的闯入打破了的宁静的村庄,更勾起了两个少年的好奇心,一个雨夜两个少年决定了出发翻过大山去看看城市。
经历过苦难,帮助过别人,他们到了城市,但是看到的却跟自己想象的差别太大,有小偷有疯子,更有那一双双冷漠的眼。
他们想到了回去,但是生活好像总是在跟人做对,唯一的一个朋友却不想回去了,因为家乡也很冷,好不容易见到了来时带的狗,却因为救他而死去。
生活总是充满了荆棘,但是自己也要勇敢的去面对,敢去看那新鲜的世界,敢走出去、走出自己封闭的空间,那样自己才会成长,才会成功。
设定是我出生前的五,六年,所以完全不熟悉,没有怀旧感,所以也没有亲近感。
两个小孩的台词真是吐槽无力,导演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叫小孩儿……写出来的台词大人念出来都嫌生涩,很多其实很有质感的镜头,配上那些台词,实在是……。
但小福来在雨里站着,听到公社开会讨论拿他怎么办的时候那个样子,还是看得人很难过。
分地的一节戏,真是让人不得不想到如今。
要是如今有一个大家起哄就重新分地的村支书,该是个清官儿了吧。
也就是因为这样,解放军叔叔和女知青的那句“好好读书”才会被人觉得很是讽刺。
于娜那张与背景老是割裂的精致面孔让我入戏不能,她演了一个罗晶晶,然后把所有角色都演成了罗晶晶。
龙哥和两个孩子在一起的戏,真是叫人喜欢,虽然张涵予的京片子很端,但是在这个本来就支离破碎的片子里没有什么违和感。
予叔很轻易地就把住了这个小地痞头子的脉门。
在厂房里的那段戏,他蹲着看两个孩子,眼睛里带着微微的笑意说“那将来是抓贼的料啊”;马猴子要带俩孩子去“训练”,他也会坚决地说,他们俩跟我回家;所以在掏出那张照片的时候,哪怕没有太多的叙述,还是很轻易就能感觉到龙哥身上的伤心。
所以虽然稍嫌太张涵予,却依然很叫人唏嘘。
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在巷子里,龙哥拿手勾着他们的脖颈,俯身望下来说:“一会儿叔叔大喊一声快跑,机灵点儿。
”然后将他俩护在身边,很柔软又很爷们。
龙哥带着俩孩子回了“家”,其实这段戏当两个自称从山中来的乡下孩子会忧伤状问你怎么跟以前不一样了,你娘看到会伤心的,我是很想吐槽的。
可看着眉眼里欲说还休又坚硬如铁的予叔,忽然就觉得有种荒凉渐渐升腾在那做旧得很是刻意的颜色里。
他进了城里,当了工人,做了造反派,却依然逃不过被这时代裹挟的命运。
所以他和孩子们说“城里不是你们呆的地方”的时候平静依旧,却又带了一种让人挥之不去的怅惘。
买书包的时候那句“读书人新书包旧布褂,就应该这样。
”其实是句有点跳脱的词儿,可也不妨碍我听着伤心。
他见过这世界的残酷,也曾以热血与天真投身其中,到最后沉沉浮浮,却不得不用一种玩世不恭的讥讽选择与它割裂,同时割裂的,也有那个活在两个乡下孩子眼中的自己。
在每一日每一日中磨去的锐气和渐渐浓重的伤心里,他不停的款待他们,就好像弥补过去的自己。
最后分别的晚上龙哥和福来说:“既然你跟我长的这么像,就当是我投胎转世,重新活一回。
叔叔跟你们不一样,叔叔已经没有退路了。
”迎着对面孩子似懂非懂的眼神,心里很堵。
其实又有多少人一辈子要强,一辈子争先,一辈子想找一点儿不一样的活法,一辈子自己演着别人在乎不在乎的戏,然后一不小心,发现入戏的只有自己。
这世上有的人能活得厉扬而高蹈,有的人却只留下些微余烬,又或者在人生的岔口回头,看见满纸满张的荒唐。
可也只能像龙哥发现风衣被划了一刀之后说一声算了,大概与他看见刘厂长回来时的心情一样,大概也会与10年之后他拿着下岗通知之后想起这天厂长的讲话一样吧。
每个所谓机遇的背后,都隐藏着命运清凄诡谲的微笑。
这一刻是我乐意,下一刻是不得已,模糊纠杂,最后连自己也再难分清。
可就连这样的磨砺也没能磨去我们内心深处最后的一点柔软本性,所以还是会忍不住期盼,忍不住成全,忍不住在别人身上挥霍着再也无法重来的自己。
人间事,不过如此。
其实要说演戏,这绝不是予叔最好的角色,因为带了太多他自己的痕迹。
但我还是萌了……片子本身实在是堆砌过度,拍的迷迷糊糊又不敢揭破,到最后只能主动躺在主旋律的铡刀下被阉割。
吐槽无能,不合时宜地想起了很多东西。
其实真的不需要说太多,这电影的根子只有一句,那就是在遣送站里工作人员对某个老乡说的某句真相。
城市不属于他们,不属于龙建国,也不会属于强生和福来。
所以忍不住要膜拜这强大的结尾,如果强生开着别摸我在二环某楼盘看这报纸,其实会更有说服力的不是么……因为这年代在北京上大学神马的,太没有杀伤力了。
最后吼一声予叔侧脸手指腰线神马的真好看啊(于是装X影评又拗成了烂白HC,我好去死一死先。
)顺便戏中有2个老戏骨,刘厂长和肖剑小六子,戏当真好(你以为这样就能拗回来么……)
我从一开始就不应该迷信豆瓣评分……如果我不迷信豆瓣评分,我也不会想看这么一部巨烂的主旋律片……如果我不想看这部片,我也不会花2个小时跑半个汕头去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如果我不是死倔性一根筋坚持看完,我也不会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把肠子都悔青了……好吧,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法原谅自己居然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主旋律片,居然花钱去电影院看如此烂的主旋律片!
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的……应该相信这么别扭的片名肯定藏不下什么好片的……应该相信看完前20分钟后替导演找不到地洞钻的羞臊心情的……应该相信一直回荡在我脑海里那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旋律一定是不祥之兆的……而我却一直迷信着豆瓣的高分一定是有道理的……坚持看完一定会有惊喜的……这都是报应!
在片尾看到胡主席照片和建国61周年大幅标语神马的都是报应!
谁叫我看豆瓣评分的时候不顺带看看评分人数!
【云下的日子】讲述的是城市梦,但城市真的这么好吗?
其实看这部电影只是让我想起小时候的那部【一个都不能少】,又对中国现状或过去的探寻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许自己没体会过这么深的体会,或者对于城市的概念,并不是那么的赞美。
所以,很多时候,两个小孩的追寻并不能让自己真正深有体会。
影片中融入了很多关于对这个时代的思考的东西。
同样的一句话,不同人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会趋向于往自己喜欢的信息量去提取。
看到贵阳站时,我想起了日照重庆的开头,从车站出来,穿过层层的山地,在平淡中区寻找,去质疑。
影片其实感觉拍的很粗糙,但是那真的是那个时候的生活吧。
很多时候他会给你讲,我们这个世界改变很多了,改变很多了,但是说实话,这都还不够。
现在比过去好是一种常态。
用艺术 的手段,在城里人述说着回家的渴望。
为什么那个时代会有这样的感怀。
因为上山下乡的青年最本质的渴望。
这是城里人的游戏,我搞不懂这种游戏。
只是突然发现,城市不再是质朴的那一面,多了一些心眼,一些利益。
不过是在宣传体制禁锢下的相对好的电影。
为刘少奇缅怀,为文革的敏感性揭面纱。
贵州哇!!! 贵阳哇!!!
某些视角下,很像一部公路儿童电影,当然底下有着精神的复苏,自由的向往,走出去的梦想。
除了结尾,这部电影充满了失落与哀伤。甚至结尾,也许也是一种荒诞和反讽。片中没有批判只有平反,但听到悼念刘少奇的电台新闻,看到离婚返城的女知青,在指责谁不言自明。看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崔健那首《一块红布》。
和云上的日子差一个字,题材是完全一个不一样阿~~励志片?
蛮写实,小共鸣,小感动~只是片尾的主旋律嫁接得略显生硬~
啊,大特写,pong的一下就被剪断掉了
特写太多,最后太“狗血”
最后算是看明白了,社会主义好~
现在看大陆电影,经常因为煽情过度,让我自己觉得不是一个人。
硬要把中国几十年的变迁安在两个孩子身上
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只可惜电影好空啊
孩子有点生硬
俩小孩的流水账日记。当时的背景是反映出来了,故事情节很糟糕。俩孩子僵硬的口音却成了乡下的异类,打扮又是城里的乡巴佬。如果是方言的话应该看着不这么别扭。
好亲切的贵州话哦
就看看张大哥。
云在哪?云就是党的带领社会前进。片中两小孩对城市及梦想那种淳朴的向往本可以成为一大亮点,但进入城市后所见所闻和开始解放军所描述的城市是一正一反,虽有戏剧矛盾成在,但故事的衔接没有任何联系及转折,生硬的铺垫将电影描述完毕。电影中两小孩的台词由天真到过于的成熟理智反而让电影变的虚伪
以两个孩子为主线,这我还真没想到,我只能说,这怀旧电影太弱智,要是没有那两个孩子,兴许会好很多,给我能受到一丁点感动的就是那条狗和那张报纸。关键词:小花、高仓健、知青
坑爹呢。。。。也没那么烂,张涵予多帅啊,两颗星还是有的,就是结尾太红了。。有点雷人
已经很久没看到能让我感兴趣的国产片了,多给了一星,影片在转场的时候连接再紧密下就更好了,通过2个孩子的视角有点太过苍白了
本来还不错的片儿,因为结尾的根正苗红式大完满降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