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天佑鲍比

Prayers for Bobby,为鲍比的祈祷,为巴比祈祷

主演:西格妮·韦弗,亨利·科泽尼,瑞恩·凯利,奥斯汀·尼可斯,卡莉·许洛德,Shannon Eagen,斯科特·贝利,李·加林顿,Madge Levinson,苏珊·鲁坦,丹·巴特勒,埃莱·巴德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天佑鲍比》剧照

天佑鲍比 剧照 NO.1天佑鲍比 剧照 NO.2天佑鲍比 剧照 NO.3天佑鲍比 剧照 NO.4天佑鲍比 剧照 NO.5天佑鲍比 剧照 NO.6天佑鲍比 剧照 NO.13天佑鲍比 剧照 NO.14天佑鲍比 剧照 NO.15天佑鲍比 剧照 NO.16天佑鲍比 剧照 NO.17天佑鲍比 剧照 NO.18天佑鲍比 剧照 NO.19天佑鲍比 剧照 NO.20

《天佑鲍比》剧情介绍

天佑鲍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Bobby(瑞恩·凯利 Ryan Kelley 饰)是一个善良、虔诚的少年,有爱他的家人。但在他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性倾向后一切改变了。母亲Mary(西格妮·韦弗 Sigourney Weaver 饰)认为同性恋会下地狱的训诫,想尽办法矫正儿子。而Bobby的痛苦与日俱增。在满20岁生日前Bobby认识了开朗青年David,可Mary拒绝接受,并以有一个同性恋儿子为耻。Bobby伤心的离开家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内心的折磨。他的死彻底唤醒了家人,尤其是Mary,她在无尽的悔恨中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参加PFLAG小组,与神职人员探讨圣经解释。在翻阅儿子的日记后,她开始直面自己认同儿子。失去儿子的母亲在倾盆大雨中失声痛哭,雨水和泪水将固执、偏见和不理解洗刷得一干二净。Mary此后将毕生投入到同志维权事业中,帮助那些和Bobby一样的少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所以……和黑粉结婚了婚礼之后当你沉睡时鹿乃子乃子乃子虎视眈眈野火在异国血腥巡演赣南1934绅士大盗岩浆来了第一季当婆婆遇上妈天师钟馗接待员JOE因爱富有2日本人不知道的日语险物一号不露声色杀死冈瑟彭德怀元帅人类资金公主大对换海岬的迷途之家金发姑娘与三只熊:死亡与粥假戏真作支离破碎好莱坞庄园进击吧,少女!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OVA濑户的花嫁谦虚的英雄普乐卡短片剧场系列第一辑

《天佑鲍比》长篇影评

 1 ) 认识自己

2008年,围绕“8号提案”,美国再次掀起了一场关于同性恋权益的争论,加之电影《米尔克》的上映,分外热闹,而主演西恩潘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后,面对场外的同性恋反对声,一番你等将令子孙蒙羞的发言更是生猛无比。

显然,观念的改变绝非一朝一夕,如若那些高举道德或是宗教反同性恋的人们有天真的感觉羞愧,那倒还是好事儿,只怕在付出诸多代价后,一些人仅仅因为与众不同就备受歧视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

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天佑鲍比》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母亲,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付出了丧子之痛后,她才终于重新认识同性恋这个人群,也真正开始认识自己。

《天佑鲍比》的剧情可以说非常简单,而其打动人心的正是其中的真挚之情,鲍比,一个一直相当父母眼中好孩子的男青年,外貌英俊,内心善良,他阳关般的生活,直到发现自己对男人的兴趣甚于女人。

那时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而他又身在一个对主虔诚的家庭,母亲对同性恋的态度是视之为一种会受到上帝严惩的恶行。

鲍比的惶恐表现着他的单纯和对家庭的珍视,他怎么能接受自己正在成为一个母亲理念下的恶人,他又怎么能忍受将下地狱的预期。

鲍比和母亲间的感情是深厚的,而这个家庭的爱是充满着宽容的,所以,当鲍比的同性恋征兆暴露后,我们没有看到家庭施加的粗暴自责和痛斥,而是一种“治疗”,一种充满爱意的“关怀”,希望鲍比能够重新作个“好孩子”。

世上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善意的伤害,最痛的创伤,莫过于爱的利刃划过。

在这部影片中,我很难责怪鲍比的父母,他们对鲍比充满了亲情的关怀,他们从小受到的宗教观念又让我感到他们对于同性恋的想法显得可笑,但是却情有可原。

如果面对暴力,我们尚可回之以怒吼发泄心头的苦闷,而面对家庭的亲情,鲍比却只能愈加苦闷。

幸运的是,他最终认识了自己,认识到爱男人没有错,发掘了内心的自我,他终于可以保持自己的纯真和善良,享受生活的快乐。

而不幸的是,他认识了自己,母亲却没有认识真正的他,当他已经有了一个男友,并快乐的彼此生活时,却无法排遣亲情缺失带来的苦闷,终于,从天桥上,他一跃而下,过早成为人生的过客。

而他死后,还要面对的是,母亲眼睁睁的在教堂葬礼上,任由牧师批判他的“罪行”。

认识自己,鲍比达到了这一步,却在社会的偏见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终于开始唤醒了母亲认识他,也认识自己。

母亲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究竟爱的是什么,读着鲍比留下的日记,她明白了,她爱的是一个可爱的儿子,这份母爱是超越宗教和偏见的,是不应被儿子的性取向扭曲的。

上帝爱你本来的样子,母亲爱的也是她最本真的孩子,这份爱不容闲言碎语伤害,更不容有人高举宗教的大旗亵渎。

母亲在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儿子的爱间煎熬,想着儿子可能正在地狱倍受折磨,她如何可以入眠?

宗教人士对她说,同性恋要下地狱,自杀要下地狱,讽刺的是,正是同性恋下地狱的诅咒导致了一个孩子的自杀,这又是如何的荒唐。

偏见在世间造成无尽的伤害,对偏见的承受者,也对偏见的施加者,比如,当无数同性恋因为压力不敢出柜,而压抑自己的取向与异性结婚时,也同时造就了压抑的家庭,伤害那个不幸的异性,甚至造成更深远的情感伤害。

鲍比的母亲要探求真相,而神职人员中的开明人士,还有那个同性恋家庭父母的互助群体给了她力量,原来,那么多人曾经迷失,竟然任由偏见摧残自己对孩子的爱。

看着孩子以真我状态快乐的生活,与人为善不是一种幸福吗?

母亲在关于“同性恋自由日”议题的讨论中的发言渗透了一个母亲的血泪反省,真挚感人。

“我非常痛恨自己没能多了解男女同性恋,现在我知道我前辈教导和灌输的全部是偏狭和扭曲的人性诽谤,如果我能多做一番调查,如果我肯倾听我儿子的声音,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看着你们,满心悔恨!

”,虽然这一议题未能通过,但是,母亲却毅然投入到同性恋权益活动中去,不光是她,还有更多人汇集在一起,留下了这部感人电影的一个亮丽结尾,在同性恋游行上,那么多人在彩虹的洪流中前行,他们认识了自己的本真,也带动着更多人认识自己,包括反同性恋者,认识自己的偏见,像鲍比的母亲一样,获得新生。

本片母子两人的表演都很精彩,儿子带着那种阳光中的忧郁气质,特别在家庭的爱和真我间的挣扎一段,献上了真情演出。

而自从“异形系列”后就烙下女强人印记的Sigourney Weaver则献上了非常细腻的表演,一个母亲的爱与恨,柔弱与坚强成为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5e2c03d14e8a27d8562c8453.html

 2 ) 天佑你我

对于一个即将27岁的男人来说,为一部电影大哭,会不会显得很丢脸。

当我在这个百无聊赖的周末早晨,躺在床上看完《天佑鲍比》之后,把脸埋在枕头里嚎啕大哭。

说不清哪里刺激了我,就是有一种巨大的悲伤在猝不及防的时候钻进了我心里,生生的痛。

作为一个性取向异于他人的人,这当中所经历的挣扎和痛苦,并非常人所能想象。

如果可以选择,应该很少有同志会选择成为同志。

不管如何相爱,这样的感情始终无法生活在阳光下,到了一定的时候,大多只能在很多道貌岸然的理由下选择妥协。

当然,不能把一切都归咎于父母。

就算他们不理解,也并非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罪人。

和Mary一样,他们有着固有的思维和生活模式,一切对于同志所表现出的厌恶和痛苦,只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

当然,也许这当中有一部分也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面子。

但是,性取向的不同并不能成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的战争。

至少,不能让它毁掉我们和父母的关系。

24岁那年,在一时冲动之下,曾经在电话里跟老妈出柜。

每当想到这个事情,老妈在电话里的哭声依然会在耳边清晰浮现。

对于一辈子生活在农村的她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儿子喜欢的竟然会是男人。

这些年来,跟父母的关系越发地亲近。

可是,我们还是依然对这个问题刻意保持距离。

老妈仍然期望我能结婚、生子,沿着既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

就在Mary说那番话的时候,我多希望这些是老妈对我说的,我多希望可以毫无掩饰的在父母面前做自己。

可是,这一切不过是幻想罢了。

如果换做当初,也许会像有些朋友那样,在父母那里争取幸福的权利。

可是,这么些年过去了,在经历过感情的种种之后,这样的念头渐渐归于平淡。

我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了。

但是,至少我不会放弃自己。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

希望你也是。

 3 ) LGBT不是主角的真LGBT主旋律电影

真是没想到,在昨天刚看完《来自亚塞诺瓦茨的达拉》哭的稀里哗啦以后,今天又看哭了... 在主角信仰一跃之后,我看了下进度条,发现事情有些不对,主角在演到一半居然没有任何遗言地就直接挂了.... 而电影要传递的内容却真是从bobby的死才开始的。

我在这急转直下的剧情下,把手边的手机也慢慢放到了一边,内容真的是越来越好,后半部的情感和后劲太大,以致于我必须把这片列为LGBT教育的第一必看影片。

影片的核心其实并不是bobby,而是LGBT家庭中的母亲,母亲正是家庭中对孩子执念和情感最为沉重和丰富的角色,通过对母亲的态度、情绪、变化来展现LGBT的世界。

这是很特别,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

LGBT的压力绝对不只是对自身的接纳,更重要的是环境对其的压力,——家庭环境是所有外部环境中最有压力的,母亲又往往是家庭环境中对孩子最特殊的角色。

出柜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行为,而是需要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接纳,而外什么LGBT不敢出柜,传统社会的环境压力正是他们头上的那座大山。

电影中对母亲的刻画非常动容,这也是我看过的Sigourney Weaver最为完美的荧幕表演,其动作、表情、声音都完全和太“对”了,巨大的情绪与情感力量从她身上喷薄而出,让人完完全全相信了这个母亲的角色。

另外要说的就是,真诚。

这是一部特别真诚的电影。

人物、台词、节奏都特别的真,特别具有代入感,是一种让人能够在观影时完全投入和相信的力量。

一部好的电影是可以承载社会性变革的力量的,而这就是一部能够推动社会变革的电影。

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过这部电影,会对LGBT更加的宽容 。

还有,我一直认为美国是一个特别世俗化的国家,但这些年从书籍的阅读和电影的观察,越来越多的感知到美国平常世俗化下的宗教内核,本片所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现代的中国在世俗化方面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过了美国。

 4 ) 天佑鲍比

遗憾的并不仅仅是悲剧本身,站上各种道德高地以己度人,又躲进各种人性角落以人观己,打着信仰与爱的旗号,把扭曲生活的本意作为救赎,把干涉自由的灵魂当成公理,最后若没在掩盖了多样化后自鸣得意,就是如电影一样,在缔造了悲剧后不得其解。

挣扎,绝望,偏见,漠视,死亡,这一切的缘由仅仅是因为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偏执观念,一切的源头都是因为爱,无私彻底的爱。

这已经无法用悲剧来定义,因为这是真实发生过的。

宗教,道德,政治,这一切的初衷难道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不要用盲目和冷漠把他们变成刀子伤害爱你和你爱的人。

永远不要绝望,请你们坚持,你们都是天使!

记住,有一个孩子在聆听!

 5 ) 信自己的上帝

教会的人说上帝创造世界创造人类,说上帝是没有错的。

却又说同性恋是罪恶的,艾滋是上帝惩罚同性恋。

既然上帝没有错的创造了人类那为什么会有同性恋出现?

既然出现了怎么又成罪恶了?

你们他妈的到底要上帝怎么做你们才会满意?

就因为你们不是同性恋所以你们惧怕你们接受不了说实话就对了赖上帝身上干嘛?

圣经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人类编纂出来的?

作者是谁?

随意揣摩上帝的思想是不是该拖出去烧死一万次?

有人听到过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天空里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说“同性恋是罪恶的”吗?

如果没有那冒充上帝要消灭同性恋的人是不是又应该拖去烧了?

我信上帝,我没有不信。

但我就是同时信佛也信所有的神。

但我信的是自己心中的上帝,而不是教会规定的那个。

 6 ) 透过《天佑鲍比》看见现在的自己

前几天朋友推荐我看《天佑鲍比》,其实我对这部片一直有所耳闻,但还没有一个看的契机,所以一直搁置。

这部片讲述一个故事,故事大概的内容是从小集万干宠爱于一身的鲍比在一次意外地公开了性取向之后,人生轨迹发生改变。

最后从天桥上跃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母亲也从鲍比死后开始反思自己,从一个有宗教极端信仰的坚决反同者转变到积极为 LGBT 群体奔走以防止类似悲剧再度发生的社会运动参与者。

这部电影并没有极力渲染鲍比在品德或智力上是多么的不同,而是让大家觉得鲍比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人。

其中最为触动我的场景是鲍比的哥哥说:“ I am sorry . Are you happy now ?”在鲍比的哥哥看来,如果不是他向母亲说出了鲍比的秘密,鲍比也许不会死,他始终是带着愧疚的。

但就是这种于事无补的呐喊、失去后才醒悟的无奈令人心碎。

还有一幕是鲍比的母亲从鲍比的父亲口中得知鲍比的死讯后,在工厂里隔着一道铁丝门崩溃咆哮,这道铁丝门意味着他和鲍比的分隔。

铁丝门在电影里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一—可望但不可即。

就是这种折磨人的生和死的分隔,看得到死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阻力在死亡线上再拉他一把的绝望,让鲍比的母亲感受到了人和上帝的无力。

我更愿意从人权与神权的纷争这个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

科学与宗教一直在争夺解释世间万物以及规定社会秩序的权力。

所谓的末法时代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宗教势力的式微以及丧失绝大多数解释世界的权力的现象。

这部电影反复出现的一个意向是《圣经》中的教条。

而鲍比的母亲就是圣经教条的实体化代表。

影片中很有意思的一幕是鲍比的母亲和另一个教堂的神职人员讨论《圣经》中的教条。

神职人员告诉鲍比的母亲,《圣经》是人写就的,并不是神,而且不同时代对于《圣经》有着不同的解读,盲目信仰《圣经》还不如没有信仰。

在我看来,其实这种写就的规范里藏着许许多多的社会迷思。

比如“自然”等于“好”、“不同”等于“不正常”等等。

但如果仔细想想,自然的就一定更好吗?现代生活里,不妨抬头看看,看看周围的一切,又有哪些是自然的?所以,自然未必更好,也就不能把“自然”等同于“好”。

鲍比母亲的转变其实也是有迹可循的,对鲍比的态度也挺符合同性恋平权发展历程中外界的态度一—从开始的强烈要求矫正到掩饰再到接受,而态度转变的根基是了解。

一开始她知道鲍比是同性恋时非常震惊,带着他去咨询心理医生,并且不断给丈夫施压,希望一家人能够齐心协力地治愈鲍比。

再到后面鲍比穿着花里胡哨的衣服去见她时,她马上带着鲍比离开她的姐妹们的视野,因为不想被她们发现鲍比的同性恋身份。

直至鲍比死后,在鲍比的葬礼上的悼词,依旧带有对鲍比的批判,但里面有一句话耐人寻味。

教堂的神职人员说道:“我们要谴责的不是罪人,而是罪本身”。

这句话颇有一番罪才是本体,罪人只是罪的表现形式的意味。

鲍比的母亲真正出现转变的时刻是她参加了一个 LGBT 的父母的分享会,听到了其他父母分享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时候,她才意识到,鲍比本就是不同的。

当他在她的体内孕育的时候,她就应该感受到了他的不同。

那天她撕掉了还贴在鲍比的房间的所有教条,也意味着她跟自己心里的《圣经》的决裂。

乐观如我,我在鲍比遇到他的男友时就抱着希望鲍比不会自杀。

因为他男友的父母都接受自己儿子的性取向并且很喜欢鲍比。

所以我对鲍比的死是带着疑惑的,直至鲍比的日记作为旁白呈现在大家面前。

他之所以会死,是他认为家庭是他身份的起源,也是身份的归属。

作为树的一片叶子,如果树不认同这片叶子,那叶子也就失去了根,只有陨落。

对这部电影,我还抱有另一个期许。

在鲍比的母亲听另一个有同性恋儿子的父亲讲述他的故事时,有意或无意地渲染了他身上和鲍比类似的“女性气质”。

考虑到这是一部好几年前的电影,对于这一点仿佛不能苛责。

但很多影视作品已经把“同性恋”这个形象刻板化,很多人看电视剧或者电影马上就能分出这是“攻”这是“受”。

这是为何?因为很多影视作品都在往刻板印象上靠,仍旧按照传统的异性恋范式中的两性角色来划分同性恋中恋爱双方的角色。

但事实上是这样吗?我想并非如此。

过多的脸谱式的角色刻画,会让人把“同性恋”就是“喜欢奇装异服的人而且大多是男儿生女儿心”两个概念等同。

但现实情况远远比这个复杂。

不过考虑到这部电影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了,也不能在这方面求全责备。

只希望后面的影视作品呈现的角色,不要再去加强这种刻板印象,因为这样不利于对整体认知的把握。

最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看过的比较好的一部电影。

但是仔细回想它并没有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只有压抑感。

因为我知道,也许在很长时间内,这还是很多类似的人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到没有一丝放大,没有一点夸张。

 7 ) Be gay,be proud

现在是凌晨四点十四,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片源很好,在同志亦凡人网站上爬下来的高清中英双字幕。

我选择观看的时间也很好,没有任何人会来打扰。

A面让我们来谈谈这部电影。

你为它哭的不能自已的一个原因是它是真实的。

每天都有很多流水线作业出的编造的故事,当我们知道它们只是剧本而已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说哭哭就过去了, 那只是一个故事而已。

可是这些真实的让你无从回避。

南康写了浮生六记写了等你到三十五岁,然后他走了,你为他哭,不止是因为他写了温暖写了伤感,更是因为这都是些活生生存在过的,你见证他幸福过,然后你又见证他死去。

美国又有未成年同性恋因歧视自杀,台大有,北一外有两女生殉情…这仅是被发现的,你根本想象不到那些藏着掖着的还有多少。

你不了解他们,你也不明白他们怎么就活的那么艰难了,艰难到迫不及待的要去死。

我本想讲讲这电影的内容的,可是讲讲又不知讲到哪去了。

我不得不承认,在观影途中我一度恨这位母亲恨得要死。

对,是恨。

即便是后来看到由于鲍比离去她惨兮兮的模样我也没有任何解气的感觉。

why they felt sorry only if they lost someone?

They didn't deserve it,either.也许是因为我自己的性取向,让我对这部片子很有感触。

我无法说鲍比的牺牲到底值不值得,是的,他走之后很多事情可以说算是有了好的改变,但是这不是他的义务。

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出生,长大,他也不过是希望找个人好好爱一下,写写文章顺便养家糊口,逢年过节回家看看爸妈走走亲戚串串门什么的。

他没有义务去改变世界。

但是他最后就是被逼得要以自己的死去成全别人的期望。

你也知道这没什么道理可言。

我还是有些羡慕外国人的,毕竟他们那里有一些州允许同性婚姻可以领养孩子,有同性恋骄傲日,还能举行游行活动。

而你我这里,自慰都是敏感范围,就像鸡巴阴道这些东西大家都没长一样。

也许我的想法很是不成熟,但当我计划以后时,我想的是,如果真认定是这个人了,那就旅行结婚养孩子去。

我要离开这里的原因就这么简单。

B 面在中国同性恋的现实是什么呢?

是个敏感词。

哈哈哈。

在中国,一切关于同性恋的影音书籍等都随时可能毫无根据的被定为违法,几乎没有任何健全的保障同性恋权益的法律制度。

每当我和我的同性恋朋友探讨起未来以后的时候他们都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我谈结婚谈定居谈两人相伴的七老八十的生活,他们随便拉开一罐啤酒眼神怪异的瞅着我,那意思就好像在说“come on,don't be stupid,are you kidding me?

”我前几天在澡堂的换衣间里眼看着两个大妈脱了光鲜亮丽的衣服开始说一些屁话。

“你听没听说,那谁谁家孩子好像是同性恋”“同性恋最恶心了,是不是屁眼被捅习惯了也就习惯了…” 我保证这是百分之百的原对话,以我个人这么浅薄的见识还是研习不出这么生猛的表达方式的。

更有意思的就在当天我洗澡的时候看到了一对拉拉。

T帮P洗头擦干身子洗毛巾。

我想如果再加上亲吻的话,澡堂能暗地里炸开了锅,当然大妈们只会像母鸡吃食似的碎嘴着,并拉动眼周围满是皱纹的肌肉互相示意,以丰富她们乏陈可述的晚年生活。

你别看豆瓣上那些gay一天天活泛的要死,各种传照片求勾搭各种咆哮,也不过是为了找些彼此还都看得上眼的419一下,如果彼此这段时间都还不忙,那就发展一下长期稳定的床伴关系。

未来什么的对他们来说也都是扯淡,还不如趁年轻肉体还不错资本尚足的时候玩够,省的老了连玩都没得玩。

还有什么呢。

我再想想。

对对,再就是那些老问题。

“我不管你在外面怎么玩,你最后给我老老实实的回来结婚就行”这句话你总熟吧。

你爸你妈你奶你婶你七大姑八大姨不总是这么心心念念的嘱咐你么。

你幸福吗你快乐吗你满足吗你活的有希望吗,谁真正在意你这些?

也许他们会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做给人看的。

他们不希望你不一样,“我们只要是一个普通传统的中国家庭就好了”。

他们不希望你突然就跳出来破坏了他们习惯性当背景的优良传统。

特别sissy的gay为什么总是标靶你知道么,就是因为他们和背景人群不一样,有人不喜欢他们这么不一样。

“喂,小子,你太扎眼了”我实在不懂这是一种什么毛病。

谁乐意做幕布就做幕布去,没种站在人前的人还拼命阻挡别人挺直腰板这是种多他妈扭曲的心理。

你他妈的以为你是救世主么,还肩负着把大家都削平捋直的艰巨使命。

AB面be gay,be proud.我一直活的比较个别。

从小到大我不喜欢任何和别人相同的东西,我穿的衣服,第二天发现有人学我穿,我立刻换掉;不用香水,除非有一天能调出我自己的味道。

大部分人在意的东西我没那么在乎,我上学的时候混学生会混社团混广播台,实习的时候是各种组织,呆得觉得没意义了就离开,我发现我对有无意义的定义也和大部分人不太一样。

就算在圈里,我也不那么容易找到认同,因为我不分TP。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你,我并不是有意要这样,有意追求特别之类的,只是很多时候我发现我就是厌恶变那样,我听从我的心,我尊重它的声音。

you are so special. 别人会这样和我说。

但他们并不能了解这样特别的背后要承担些什么。

你有天赋你特别,但是大部分人并不这样。

他们看着你做任何课题做出来了都是surprise,他们看着你似乎轻易就拿到他们追求已久的东西但是你还不在乎,他们对你并不服气。

于是他们中的一些攥着拳头指甲抠肉咬牙切齿的默默的看着你,希望你有一天重重的摔倒再也爬不起来;他们中的另一些实践主义者更是直接给你下绊设套在背后坏透你。

这就是特别的代价。

而且作为群居动物的人,无论多特别的人类,都渴望认同理解,这是本性。

你知道特别的人找到理解有多难吗。

就像我写这篇影评,我都无法乐观的估计会谁能产生共鸣无论天鹅在湖面下划水划得多吃力,湖面上它都是一副优雅的姿态。

我后来特别喜欢这句话,我甚至拿这句话激励自己。

我很严肃的问过自己,你想变成他们那样吗,答案是不想。

于是我就知道同时我也决定了,如果这就是特别的代价,那我认了我忍了。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好事,你既然选择听从自己的心了,那你就得付出点儿什么。

这样很好也很对。

我很喜欢it gets better那个活动,这几天看了很多相关视频。

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经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只是为了告诉你一切都会好的。

你现在经受的痛苦迷茫绝望他们都经历过,你以为自己挺不过来了,但他们向你证明只要一下下,只要再一下下,一切就都会变好。

有一些人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但他们向你发誓他们尊重你他们愿意在任何时候向你伸出手,那你也可以暂且相信他们一回。

我不是什么活的大彻大悟之人,无法认同人生来就是遭罪的这种说法。

小丸子说的好,活着就会遇见好事。

这句话多好。

姑娘们小伙子们,你们得知道,如果你放弃自己了,那你就连遇见好事的机会都没有了。

好好活,这个不是扯淡。

 8 ) LOVE..KILLS?

最近一直在搜集IT GETS BETTER PROJECT的视频,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这部电影,很快看完,在后半段难以抑制地大哭。

“我过去常羡慕你,每次和父母来这儿,我总希望你父母是我父母。

”恐怕正因为深爱彼此,让BOBBY对家人的想法如此在意,无法停止质疑自己。

正因为深信彼此,所以即便退学、即便离家、即便和爱人在一起,仍旧无法断绝他心中说服家人的念头。

但这一切,无论是扭曲自己的本性,还是寄希望于他人的转变,都注定无功而返。

所谓牵绊,成为世上最坚固的枷锁。

LGBT和TEENAGER几乎没有什么话语权,社区和学校也靠不住,大环境终归要循序渐进。

最可悲的,是生身父母也加入迫害者的阵容。

父母当然不是故意的——这其中没有人是故意的。

想说:父母是孩子最后的希望。

当全世界都背离他的时候,请你们挺他好吗?

当别人说他不正常的时候,请你们想一想,他的“不正常”到底伤害谁了?

当最后的希望崩塌,他只剩下他自己,只剩下一个孤独的青少年用他全部的坚强全部的信念来留住他自己。

你改变不了他生就的面目,你改变不了他用心去追随的东西。

改变从来是由自己发动,爱大概不是用来改变,是用来包容。

MARY说,我不要我的儿子是同性恋。

我父母说,我不要我的孩子输给别人,我不要我的孩子性格内向,我不要我的孩子选这个专业。

他们说,你听话,有一天你会感激我们。

他们看到了某种侥幸,却看不到我的不断被否定的不断流失的自我。

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只怕自己做父母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童年。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要还要报,是用一辈子都还不完报不尽的,更加无法用道理来清算。

不是不知道恩重难返,父母从来不情愿成为我的敌人,从来情愿谅解我的一切,子女错在逃避和依赖;也知道,应该找对方式来表达自己,问问自己有没有拿出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没有卯足全力来承担对人生和家庭的责任。

BOBBY在身后得到了救赎,他的幸运在于母亲MARY从未放弃寻找答案。

很喜欢MARY与牧师辩论的段落,无神论的我,意外于宗教中的理性。

BOBBY的死成就了一份伟大。

他的不幸,在于他无缘亲见至亲的转变。

如果你是BOBBY,请不要选择绝望,想用死亡来达到的,活着也一定可以达到。

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和你一样的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愿意理解你的人,这个世界是向前进的。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耐心等待,那些你在意的人,如果他们爱你,他们终会理解。

同意IGB视频中的话:“让每一个人觉得,我没有要求到这个地球,我是因为我爸妈要把我生出来,所以当然这个地球应该是可以接受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NDQyNTk2.html

 9 ) 直男看天佑鲍比

《天佑鲍比》第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名字是看到在B站的UP主出色伙伴上传的一个视频,标题是:为什么同志酒吧里,会有一位60后的钢铁直男爸爸。

看这个视频的原因主要还是猎奇,因为我本人对于男同性恋从来就没有好感,在我读书的时候从来就没有同性恋这个概念,压根就不懂什么叫同性恋,它是一个新词。

直到后面上网看到一些娱乐新闻才逐渐有点了解,不过也只是觉得他们恶心。

后面工作了,也有碰到一些同性恋的同事,他们都属于非常典型的同性恋姿态,在我看来说话娇柔造作,平时搔首弄姿,和女孩子们谈八卦说闲话。

这些娘娘腔的话语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噪音,听起来完全不能接受,所以平时多有嘲讽。

也因为我自己属于宅男,脸皮白,倒是被两个陌生男人性骚扰过,所以更加反感同性恋。

后来网络上好像风向就变了,同性恋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词语,它被大众所知,谁都知道这并不是一种病,没有人应该因为性取向就要被歧视。

这应该是美国那边的平权运动刮过来的风,那些文艺作品简直目不暇接,都是拿奖拿到手软的力作。

由不得圈外人即使不关心也得被迫接受破圈的影响。

说回电影,主人公鲍比的死,还没看我就知道了,因为之前看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个视频,视频里的主角爸爸直接给剧透了,但是即使带着这样的剧透也丝毫没有影响感情递进带来的震撼,鲍比的自杀以及后来母亲的自我救赎之路,让我从眼含泪花到最后哭的不能自己。

它虽然写的是同性恋的问题,但是其核心还是家庭的故事。

鲍比并不仅仅是被同性恋打倒了,更加是因为被家庭的不理解,被自己所爱的家庭仇视所击垮。

认同是要从心底出发的,嘴巴上的不介意和表示理解都是虚妄的,重点不是看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敏感的鲍比能够看得到对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

帮助的方式到底是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还是真心为了孩子。

只有鲍比真的自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时父母才能换个角度去看问题了。

家长对于孩子的沟通问题通常都会经历一个从不能接受到被迫接受的过程。

如何从被迫接受到从心底认可这一步对大多数人都太难了,缺少认可的契机,缺少认可的勇气,更加缺少应该如何认可的方法。

这不仅仅是所谓“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就可以解决的,性少数之所以受到歧视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多数是无法去换位思考的,二维生物无法理解球体,三维无法想象四维瓶子是一个道理,物理层面的无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所以媒介的作用就是通过事件的呈现让你自己去观察,你不需要真的感同身受,你只需要去听去看去思考,自己得出结论,面对自己不了解的情况应该要怎么做。

因为孩子也在听,在看,你怎么做怎么说。

 10 ) 假如你心里也有个鲍比

2009年我看了许多电影,如果要举办一个“2009年我的电影奥斯卡”颁奖典礼,那么《天佑鲍比》无疑将成为以下奖项的最终获奖影片:“最惊喜影片”“最催泪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最震撼影片”“最经典影片”……当初从豆瓣上看到这部电影,并没有报很大的期望。

电影封面相当朴素,男主角也不够帅。

从豆瓣论坛上豆友的留言处下载了这部电影,也不是高清版,纯粹为了打发时间,开始观看。

电影的前半部分主要讲了少年鲍比在向家人坦白了自己的同性恋性取向后,与母亲越来越激烈的冲突。

母亲冷颜厉色的一句话“我不要有一个同性恋儿子!

”以及日渐强烈的压迫感和孤独感将善良、温顺、虔诚的鲍比推上了高速路的桥头。

过往的片段不断在脑海闪现,鲍比陷入了无尽的孤独与悲痛之中,最终眼含泪水的跳下了高架桥。

而与此同时,鲍比的母亲玛丽,正在向上帝祈祷“continue to convict Bobby's heart off sin”(请继续让鲍比受到内心罪恶感的惩罚吧)。

电影如果在这里结束,那么我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可怜的同志鲍比,在向家人出柜后被逼跳桥头的故事。

我们心中此时充满了对鲍比的同情和对鲍比母亲玛丽的愤慨。

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向家里人出柜的同志们,更加强了不向家人出柜的决心。

但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地方,却是后半部分。

不得不说,后半部分如此经典,与鲍比母亲玛丽的扮演者Sigourney Weaver的高超演技不无相关。

玛丽,这个固执,或者称为执着的女人,在鲍比死后悲痛欲绝。

但此时的她并没有开始悔恨自己对鲍比所做的一切。

出于对鲍比之死根源的深究,玛丽开始接触同性恋人群,并阅读了鲍比死前留下的日记。

渐渐地,她开始理解鲍比,并开始质疑自己的理论。

终于,在参加了一次小组讨论后,玛丽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深夜,她冒雨到教堂找到牧师,几近崩溃地说出了下面的话:“我的儿子一直与众不同,从我怀上他时就是。

我知道,我能感觉到。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上帝没有治愈Bobby,他没有治愈他,因为…他根本没病。

”玛丽在说出这句话时,泣不成声。

剧情继续发展,玛丽参加了我纳西市关于设立“同性恋自由日”的议会,并发言。

玛丽悲痛但发人深省的一段话,将电影带到了第二个高潮。

“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我相信,上帝为鲍比的善良有爱而高兴。

……最终,我对他的伤害无法补救。

鲍比翻过人行护栏,跳向一辆重卡当场死亡,那不是上帝的旨意。

鲍比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他父母的漠视,和他们对同性恋的恐惧。

鲍比想成为一名作家。

他的希望和梦想本不该被剥夺,但是却被我们剥夺了。

有些像鲍比一样的孩子,坐在你们的教堂中,与你们不相识,但他们会倾听,当你们念出阿门的时候。

他们也许很快就不再祈祷,向上帝祈祷理解、接纳和你们的爱。

但是你们的厌恶、恐惧和对同性恋的漠视会让他们放弃祈祷。

所以,当你在家中或者教堂念出阿门之时,请记住,一个孩子在聆听。

”看到这里,我那双反复湿润的眼睛再次决堤了。

最后,玛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同性恋维权运动,“鲍比对爱失去了信心,我希望你们不会”。

至此,玛丽实现了从一个对同性恋深恶痛绝的母亲,到理解同性恋、维护同性恋权益的母亲的转变。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枚催泪弹,更是一把无坚不摧的武器。

电影中多处体现了同性恋维权者和传统教会观念针对同性恋的争辩,并提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据支持观点。

可以说,如果这部电影被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同志拿给反对同性恋的朋友、亲人看,十有八九会改变他们的观念,至少会有所动摇。

但是对于我们没有宗教信仰的中国同志呢?

这部电影的意义到底有多大?

我们不可能对父母说:“God loves me as what I was”(上帝爱我,是爱我本来的样子)。

他们不会理解,因为阻碍我们得到社会认同的,不是上帝是否爱我们,而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

我们的父母不会一朝发现上帝认为我们是无罪的,就能接纳我们。

中国传统道德和伦理,远远比宗教思想来得深入骨髓,难有丝毫改变。

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如果一个同志被逼自尽了,也不能得到理解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依然给我们中国的同志们有所启示。

启示来自玛丽在议会上的讲话:“我深深地后悔自己对同性恋知识的缺乏。

现在我明白了,我所受的教育都只是固执偏见、缺失人性的。

如果我曾经多去了解,而不是墨守陈规——如果当初,在我的儿子对我坦诚相见的时候,我能够认真听他说,我今天就不会站在这里,心中充满悔恨之情。

”的确,所有厌恶、仇恨同性恋的人,都是对同性恋缺乏了解的人。

这一点在中国也是一样。

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能了解身为同志的感受,那么同性恋自然就能得到全社会的接受。

如果同性恋得到了全社会的接受,我们也就不用再藏着掖着,整天生活在谎言和恐惧之中。

所以,在此,我一定要感谢一些人,他们是电影《断背山》的导演李安、《春光乍现》的导演王家卫、《暹罗之恋》的导演Chukiat Sakveerakul。

为什么要感谢他们?

因为很多异性恋也看过他们的这几部电影,更多的异性恋者逐渐了解了同性恋的感受。

最早看同志题材影片的时候,感触是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和我一样的人;但是现在,我已经不需要更多的自我认同了,我希望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同我,认同我们。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同志们不要再搞什么“圈子”使自己脱离这个社会,让异性恋们感觉神秘。

我希望大家能够主动把自己说给异性恋听(如果不愿意出柜,也可以通过网络),让更多的异性恋了解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我们喜欢的人和你们不同罢了。

看这篇评论的你,如果你也是个同志,我希望你能够把《天佑鲍比》这部电影推荐给更多的异性恋,因为这部电影对异性恋者的教育意义远大于我们自己。

希望你也能为让社会理解同性恋出一份力。

如果你是个异性恋,那么我一定要感谢你。

谢谢你看完这篇评论,感谢你对我们的理解。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的话?

那么请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的感受吧。

所有的异性恋们,假如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鲍比,那么你一定能够了解鲍比的感受,你一定能够理解和鲍比一样的我们,其实和你们一样。

《天佑鲍比》短评

-

6分钟前
  • R
  • 还行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7分钟前
  • Joyc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