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ku”面对劳拉的爱,廖哈用自己最真实纯粹的语言作了回应。
痴迷艺术,钻研语言的莫斯科学生与摩尔基德曼矿工的旅行。
读很多的书,经历有趣的生活,享受美好的莫斯科,再多的自我充实也无法挡住最本质纯粹的情感。
“从来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局部的他人。
”成长是一个将自己慢慢藏起来的过程,我们读了越来越多的书,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世界。
我们的生活、交际方方面面都变得公式化。
哪怕我们依然在努力地走出去,努力地接受新的东西,但一切都不再那么纯粹,我们在慢慢失去重新走过的勇气。
我们再也没办法如我们幼儿时那般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如果我们不读如此多的书,不接受外界的影响,我们能否守住我们的纯粹,或许可以。
廖哈他只是一个矿工,他不会有劳拉知识分子如此多的条条框框。
他不会因为你是学生,或是农民,或者是政治人物就对你有不同态度。
初次见面,虽然我们经历不同,成长过程大相径庭,我也会同你亲切问候。
他不曾读过很多书,不知道怎么含蓄表达自己的好感,更不可能知道那他妈的岩画是什么东西,甚至在劳拉抱住他时会下意识闪躲,但他会在你一次次拒绝之后仍热情邀请你。
廖哈一次次的纯粹的热情终于影响到了劳拉,从朋友家出来后打开车窗吹着风,他们之间的友情真正开始。
他喜欢两个人一起待在这狭小车厢,但吉他男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和谐,他吃着醋生着闷气。
车厢里劳拉和吉他男的歌声与廖哈的沉默极度不和。
直到吉他男下车后,劳拉丢掉了相机后两人才有所缓解。
中间的过程是平淡简单的,到达摩尔曼斯克后所发生的正是平凡的幸运。
当女友食言,自己一人踏上这段旅程只为了看到一眼岩画。
却发现到达之后并不能前去。
女友的电话也越来越简单,这时她唯一可以想到的只有廖哈。
廖哈不会在乎有没有危险,有没有海风,只想带她完成她来到这里的事。
他带她搭上船,去到岩画,抽着烟看着她,她站在岩画上。
“好了?
”“好了”最简单的语言凝聚了两个人的牵连。
玩着雪一起往回走着,这时的他们正如普通的情侣般嬉闹,他们享受着这一刻,活着这一刻。
他们始终明白必定要分开,他不忍说再见,用自己的画纸做了告别。
“Fucku”是他告别的方式,也是属于他对劳拉的短暂简单的爱。
他们大概率不会再相见了,但他们都在对方的人生里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
或许,在此之外,他们再也不会与对方这样的人有更多的接触。
学识与圈子限制了我们的生活范围,哪怕读再多的书,走过再多的地方,我们也是无趣的。
真正的快乐便是遇到一个真诚纯粹的人。
至于读太多的书是否让我们失去纯粹,我觉得会有,我们给自己定了太多框架了。
在我们的愿望面前,我们很难有勇气像廖哈对劳拉一样不管危险带她去目的地。
我们在乎太多,有一百花一百的勇气都没,又怎么走出自己的圈子,去认识一个简单的纯粹的人呢。
读书让我们将自己抬得太高,无形中让自己带上有色眼镜。
但你发现,在周边村庄,有许许多多一辈子不曾上过学的人,甚至或许与你同龄,他们每天喝喝酒,小赌一下,却每时每刻都能挂着笑容。
所以谁更可悲。
不同于《泰坦尼克号》,廖哈既没有杰克那般的面容,也不具有任何吸引女生的技能。
当他看着自己的画时,对自己只是深深的气恨。
因此打动劳拉的,是最简单的纯粹。
他们必然会分开,小孩子都看得出来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
我们不可能因为简单的爱就每天生活在一起,依靠伏特加维系我们的爱,我们的生活必然是不相通的。
就如那岩画一般,没多少人会去瞧的。
《泰坦尼克号》早就给出了最好的结局。
不说再见的离别就是最美好的时光。
曾经“北欧”是我要逃离当前生活的那个目的地,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期望在过程里通过彻底剥离自己而重新认识自己。
这部电影好像就给了我我正需要的东西在俄罗斯和芬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碰撞里,我看到了自己在北欧的别扭,一个喜欢萍水相逢的人到了北欧,就像假设俄罗斯人去了芬兰,去到文明理性克制井井有条的地方,除了同样寒冷,没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人生活,总是怀念着过去,收集纪念回味着;心里装满了我“应该”如何,如果怎样怎样的生活就好了;想要爱,想要关怀,但自己也越来越生疏如何给予爱和关怀;碰壁的多了也学会了瑞典人的“hej hej”打招呼法,语气越轻快热情越代表没有多的一句寒暄的必要。
高度舒适文明的生活里每个人都小心翼翼掌握着那个平衡不被外人打破,空气中少了些东西,好像少了勇气的新鲜和分量。
已经不再习惯接受任何粗糙的方式或语言,所以展开新的连结也不容易,却忘了曾经粗糙笨拙的开端带来的美感和喜悦。
想要长久的连结关系,但自己又不断的选择寄希于新生活,新的城市,新的经历,不断的告别和结束,不断的追忆和留恋。
生活里处处都是美,可好像都和我没有太大的关系?
看完电影哭了,知道两个人不会再有什么关联,这是最好的结局,可还是想,为什么这么残酷呢?
然后就突然想起来那个负责水电管道的波兰工人,在我生活里短暂出现又消失的人。
上个月在德国的工地上,在队伍里只有他和另一个波兰人是专业工人,除了做水电的部分,他还会去帮屋顶队加快进度,做危险的部分。
有一次他手割破了,我最见不得人受伤,问他要不要帮他清理包扎,他说“sure, women's hands are the best”. 后来他就开始见到我主动打招呼。
他总是手脚熟练灵敏地给我这个没经验的人帮忙,每次找不到工具他都能魔法般的变出来。
他得空休息,我请他和我一起搬危险的二手窗户,他丢下烟就答应了,手套也不戴。
我让他戴手套再碰岩棉免得手疼,他却笑着说“I'm tough! I don't need gloves!”还故意老是去抓岩棉。
在工地上我彻底意识到读书多少不管用,经验才管用,他总是能利落又聪明的解决问题,而我老是丢问题给别人。
有一天他来问我,怎么用中文说我爱你?
旁边还站着别人,我有点不知所措,开玩笑说,你怎么知道我告诉你的说法是对的,不会骗你?
他说,我相信你。
我教了他怎么说,他照着说了几遍,又问我能不能告诉他怎么写。
我拿着铅笔写在了之后会被黏土板盖起来的龙骨上,他看着感叹了一句什么,拿手机拍了下来然后就走了。
第二天他没有打招呼和其他人告别就离开了,我也是听其他人说才知道。
水电部分做完了,工程还在继续,我每天忙的连睡觉都来不及,完工后返回瑞典我病了一场到现在还在休养。
现在过去了几周,因为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又想起这件事。
我不知道他之前是开玩笑还是真的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他后来还会不会想起我。
我们的生活本不会相交,交汇的瞬间过后,也不会有什么痕迹。
我因为生病错过了见最好的朋友离开瑞典前最后一面的机会,从此这个城市对我又少了一个家。
今天关系最好的kitchenmate告诉我她要搬走了,问我需不需要她的床。
生活就是有好多遗憾。
很多人停在了过去,而我却坐着不会回头的列车。
两个多月前我告别了南非项目的贫民窟妇女,那个感觉就好像告别了好多个母亲,从此我又要独立一人了,这辈子不知道会不会再见到她们,一群没有身份的非法移民,我哭的好难过。
南非相关的人里我唯一还有联络的是在我住的青旅做工的黑人女佣,周五她会在whatsapp问我“dear how are you" ,我问她如何她总会回一句“I'm fyn, love".没有其他的话了,她过生日的那天我给她发了一段弹唱录音。
而上个月在德国的一起没日没夜干活的一群人,不少人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
他叫Bart. 那天他来问我之后,我旁边的女生说,觉得他不是正人君子,很擅长调情,我也就没有多想,也许是吧。
但那天晚上睡觉之前,我心里好甜蜜,想着他说“I'm tough!"现在又到了入睡的时间,一个人的一天又结束了。
心里没有什么不满,不舍,只觉得,我有我自己,有我的生活,有一些感动的时刻,真好。
我,做过很多荒谬的事。
看了一本叶广芩的《青木川》,回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嚷嚷着要去这个陕甘川交界地方的小镇去看看。
记得那时候自作主张的去买了火车票,被告知只有八小时站票,也觉得可以忍耐。
后来改为驱车前往,并在那之后知道,路中有段道路因泥石流封了,就算到了火车站,也是没有大巴带我去小镇的,如果真的坐了火车,可能会滞留在某个车站附近的旅馆,然后再再买票回程。
还有一件,隔了多年后再回国,想着去看那个据说全国最多汉画石板砖的南阳博物馆,于是买了一周两次早晨六点的机票,在虹桥机场咽下一盒昨日买的芋泥口味Lady M,迎着朝阳,坐上了去洛阳的飞机,然后到了洛阳,被坑了高价出租车,到了城里汽车站,又在两三个小时的高速大巴下车后,赶时间,再次被坑了个高价出租车。
好算是到了博物馆,才知道所谓收藏多,不代表会展出,可是总觉得,“我算是来过了”。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女主角,想要去看看这个岩画的心情。
那种既然决定冲了,怎么着,也想把这事儿给办了的心情。
她这一路,遇到了个可爱的俄罗斯小伙,廖哈,还真是口嫌体正直的典型体现。
一路嫌弃着她,结果到了目的地,留了个信,马上就来宾馆找她,一路颠簸着去看岩画,自己坐在那里等。
“好了?
“”好了。
“我很喜欢他们的告别,我看着你,很多想说的,又觉得没必要说,说了难为情,又或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不如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回望一眼,回赠一张“我眼中的你“,自此以后的故事,谁知道呢。
在当下社会讨论异性恋的亲密关系,我或多或少会不由自主地关联至性别议题。
父权制体系下——即便如今女权运动已经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有力——这种不平等仍然存在。
《六号车厢》非常好地平衡了这些,它让我不会在观影过程中时常跳出剧情反思人物关系,它让我跟着列车穿梭进暴雪里,它甚至让我不得不在某些节点按下暂停来平复被意料之外的共鸣打乱的心情。
小红书上有时会刷到一些引流贴:「给你1个亿,代价是一生无人爱你,愿不愿意。
」大部分人总是说,“有钱我可以让人表演爱我。
”“没钱也不会,还是有钱好。
”“有钱了还需要爱吗?
”还是有极小的一部分人会说,“真正的爱能带来的正向影响是巨大的。
”1个亿和真正的爱,后者是更小概率的事件。
因为真正的爱甚至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和可以计量的单位,它随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变化。
消费主义影响了我们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吸引力(或是性吸引力——如果我们缩小范围到爱情)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被改变。
因而“真正的爱”和“货币单位”本来也不该放在同一张卷面上答题——或者,有一种可能,这道题的背后,是无法逃离孤独感的许多现代人潜意识地向往。
一个“就像俄国文学和苏式奋斗的遗产,高壮的身材配上寸头,深邃的五官和忧郁的眼眸,看起来就命很苦,但很韧;永远穿着穿黑色棉服和阿迪达斯”(来自小红书博主@沃姆斯利公地)的俄罗斯男人,和一个顶着凌乱的金发,指间黑色甲油斑驳,用有线耳机听卡带,用VHS记录旅行,穿起球的套头毛衣和防风外套,高壮身材搭配细腻情感的芬兰女人;如果孤独是深沉的铜管乐,“六号车厢”里二人的共处就是最柔情的弦乐。
乐符在线谱上理性的排列着,却能演奏出最激烈的情感无尽的雪地和有限的空间,成长背景不同却带有默契共感的男女(异性恋情况下),这样的组合我脑海里能即刻浮现的还有《男与女》、《驾驶我的车》;《六号车厢》像是他们的结合,例如《电影手册》里用了“友谊”来形容,而影片里他们对彼此说了“我爱你”。
这类故事背景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俗套”感,但《六号车厢》很好地弱化很多异性恋或顺直电影里的“不对等感”——比如主角们体型相近,比如社会地位上的男弱女强。
而一个从开篇即可预见的开放式结尾也能让故事中的一点一滴都变得浪漫非凡。
我对于爱情的终极幻想,就是它无法和人类任何一种其他情感剥离而但单独存在,我们复杂到自己都无法解读自己,又怎么能要求他人用某一种特定的、固定的身份和自己产生关联。
喝香槟的她和大口伏特加的他,俄语流利的她和英文都够呛的他,他偷车带她去看他最爱的巴布什卡,雪地里一起看他不懂但她爱的岩画,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他们怎么会是最好的朋友,他换上衬衫,她化了妆,明明要庆祝一场旅途中的相遇,他还是落荒而逃。
离别时没有拥抱,也未必有重逢,他们依然会感到孤独,但那时他们会想起车厢里湿润的眼眶和未完成的吻。
1、六號車廂(Hytti nro 6,2021)是動人的公路電影,當然,也可以稱他是鐵路電影。
2、電影開始的時候,女主角在過去(人類考古學)與未來(愛情的發展)間拉扯,卻缺席於現在(旅途中盡顯茫然,舉棋不定,一度在聖彼得堡下車打道回府),他對同列車車廂眼前人的殷勤漠然,卻對陌生的同鄉人無條件信任,顯示出一種顛倒夢想的狀態。
3、隨著劇情的發展,女孩子擱置憂思,卸下心房,逐漸擺脫了自己心中的意、必、固、我——論語子罕說「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尤其當女孩畫下男孩子睡夢中的臉龐,慎重的將這張畫像在晚餐時刻交給他時,我們確認了女孩子的變化。
同時女孩子的慎重也打動了男孩,男孩本來還是半真心半遊戲的態度,一下子深刻了起來!
4、電影的最後,六號車廂的男孩帶女孩穿越艱阻,深入考古境域,兩人嬉鬧於冰天凍地之中,觀眾卻不曾感到一絲寒意,因為一段濃烈的愛在他們心裡燃燒著——此刻,女孩不再受時間或事件的異化,能專注的活在當下,甚者,能珍惜當下。
當女孩子在駛離的汽車中打開男孩子的情書,那拙劣的畫,誤以為戀人絮語白而寫下的髒話,在在讓女孩會心一笑——這把人情際遇熔煉於微妙一刻的手法太理所當然了,也太高明了。
六年前,库奥斯曼恩的处女作《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叩响了戛纳的大门,在“一种关注”单元拿下大奖。
这位芬兰导演似乎对类型跨界的叙事情有独钟,上一部是体育跨界到爱情片,这部新作《六号车厢》则是公路片与情节剧的混合模式,专注于探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故事讲述一个芬兰女人为了逃避在莫斯科的一段秘密恋情,登上了前往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的火车。
她被迫与一名俄罗斯矿工在狭小的卧铺车厢里度过漫长的旅程。
虽有不少人将该片比做俄罗斯长途列车版的《爱在黎明拂晓前》,而故事也大量着墨两人在列车上的对话,但是在我看来男女主角之间并非是爱情,而是介乎于爱情与友情的一种特殊的关系。
女主角为了逃避女友而踏上这段漫长之旅,而男主角则是在没有旅伴的情况下遇到对方,两人性格喜好,甚至是性倾向都是南辕北辙。
这种关系有点像去年柏林电影节的一部电脑界面电影《语言课》,那是讲述丧偶同性恋男子与异性恋西班牙语女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友谊的故事。
▲男女主角两人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然而,这个平实动人的故事并不是发生在疫情隔离时代,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不过如何打破人与人之间疏离隔膜的关系仍然是两部电影共享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需要“同病相怜”的低级砝码,而是凭借简单的车厢背景,足以将两个陌生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展现得真实可信而感人至深。
男女主角一开始互相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女主角凭自己的学识(考古专业、摄影机)本以为占尽上风,却没想到在一系列意外事件后,她开始发现自己的处境和身份的微妙变化。
库奥斯曼恩的处女作《奥利最开心的一天》讲述一名世界冠军不想活在别人期望里,坚持自己的意愿和样子生活,而在这部新片里,导演再次探讨身份认同这个话题。
男女主角显然是来自不同阶级的两种人:一个是言辞粗鲁的矿工,另一个是彬彬有礼的知识分子,但事实上男主角同样是女主角形象中的一部分,那是她极力不想让她的同性恋人看到的样子。
但随着她发现自己被恋人忽略无视后,她逐渐在男主角身上感受到自己性格中的共同点,特别是她的摄影机被一位背包客同乡偷走之后,她无法继续沉醉在往日拍摄的录像片段里沾沾自喜,只好卸除掉身份上的伪装,向男主角靠拢,甚至在餐车庆祝的一幕里主动释出善意。
▲知识分子出身的女主角这个巧妙的剧本利用途中两次火车停靠,两人下车的情节,不仅给女主角从心理到行为的转变提供充实的理由(先是一通电话打破女主角对恋人的关系幻想,再是到访男主角母亲家急速与男主角产生共情),还挥走了传统公路片一成不变的单调枯燥气氛,从幽闭压抑的小车厢转向开阔的户外空间,这也同样暗示了女主角心境情绪的转变,主动放下高高在上的孤高姿态,准备好以平易近人的真实面目迎接这趟旅程。
最出色的是反高潮的悬念设计,从头到尾一直牵引着女主角和观众心思的那幅岩画,到头来根本没太吸引之处,反而是两人在返回时遇上暴风雪被困时的表现更意外。
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就像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在打闹玩耍,抛开了彼此的心理芥蒂与身上的阶级属性身份,彻底回归最原始纯洁的关系。
▲两人在冰天雪地里玩耍和处女作一样,导演出色还原出复古的时代背景。
在上世纪90年代,手机和电子产品尚不见踪影,录音磁带和户外电话亭倒是引人注目,在这种背景下刻画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
库奥斯曼恩的两部影片都选择了风起云涌的时代(60年代的芬兰和90年代末的俄罗斯),却没有太大野心涉猎宏大的历史政治和社会话题。
这部作品成功于准确抓住了人与人在空虚寂寞下渴求沟通联系的心理,这种想法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变得相当稀罕,因为现在有各种网络沟通工具软件。
因此,看到男主角排除万难带着女主角前往目的地观看岩画的举动,一种莫可名状的感动不知不觉涌现;最后男主角送给女主角的信上写着那句“我X你”,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
两人之间是爱情吗?
不太像,这种超越了友情又不是爱情的关系临时建立在两个孤独寂寞的心灵之间,这是一种无私付出、不求回报却能获得彼此共鸣的人类情感本能。
太他爸的好了,就是这种感觉。
可以当做偶遇的故事、逃离的故事、寻找自己喜欢东西的故事、意料之外的发现了有些人是怎么活着的故事、莫名微缩了人生的故事(所追求的其实都是很小的小玩意儿,但是在路上会遇到好多意料之外的、牵动人心的事情,那些才重要)……好多啊。
那些荒诞搞笑的部分都被俄罗斯小帅哥承包了,他也太…迷人了吧我靠。。。
也不是说各种方面有多精巧,什么音乐剧情人物镜头有多妙,但是就是这种粗糙的生活感,很喜欢。
又留了很多白,这些想象的空间可以让人一遍遍看。
想一次次走进他们世界的一部电影。
“想要逃离 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 而是逃往何方” 。
“逃离”对于人类来说可以是一个动词,走,跑,躲。
都可以成为我们“逃离”的一部分。
同时“逃离”也可以是心理层面上的一次成长,一次旅行,一次感情。
“去哪里”我想一直都是“逃离者”们的一个终结问题。
而芬兰导演尤霍.库奥斯曼恩 用一场“去远方”的火车之旅带所有在《六号车厢》的观众 来了一场肉体与心理的“双重逃离”。
公共电话 、随身听 、冰天雪地的俄罗斯 、两个在火车上自然相遇的灵魂 ,狭小的空间,单一点场景,但正是因为这些,当着两人开始真正接触和交流时 ,才是真正的动人时刻。
劳拉是一个学习语言的大学生,是全片的中心,观众也会跟随着劳拉的视角来经历一段“逃离之旅” 片中的第一场定场戏是劳拉来参加她的情人伊莲娜的家庭派对 。
而全片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暗示了劳拉和伊莲娜的感情状态,劳拉从厕所里出来走到客厅,她从厕所了出来的那一刻,就一个其他人马上进去了。
而且还有人在排队等着进去。
这个镜头说明了她在伊莲娜的心里从来都不是“必需品”而是一个“可替代品”她走了过后随时都会有人把她的位置“代替”掉。
在随后劳拉和伊莲娜的床戏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人的位置关系看出伊莲娜是这段感情中“主导者”的一个位置,而劳拉是一个“依赖者”的位置,第一次伊莲娜把劳拉扑倒,包括第二次在“做爱结束后”伊莲娜的体位是在劳拉的上面,把劳拉压住了。
通过这两个镜头都可以看出伊莲娜和劳拉二人感情中的一种位置与关系。
随后在伊莲娜说不能陪着劳拉去看壁画后 ,劳拉关门后独自在阳台看夜景。
“关门”是一种隔绝的象征。
导演这种隔绝的空间位置关系暗示了她和伊莲娜的关系已经有了裂痕然后即将破裂。
在旅程中劳拉有着三次给伊莲娜打电话的时刻,随着距离越来越远,劳拉和伊莲娜的感情也随着这三通电话越来越淡,最后破裂。
在劳拉丢掉录像机后与廖哈交谈的那段戏是全片中劳拉很重要的“成长割断时刻”劳拉录像机里的东西是象征着旧生活和对伊莲娜的感情就像劳拉对廖哈说“我才发现我喜欢的不过是伊莲娜喜欢我的那个时刻而已”这是劳拉对于自己和伊莲娜这段感情的终结和宣判死刑的时刻,也是真正“逃离”旧生活和廖哈真正敞开心扉的一个时刻。
而当在最后真正见到那个所谓的“壁画”之时。
之前说的什么“了解过去 才能过好当下”已经是烟消云散,劳拉并没有细看辛辛苦苦找了许久的所谓壁画,而是坐在石头上看向远方,这是劳拉真正的“逃离”时刻。
而最美好的语言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接触” 廖哈是劳拉在火车上的室友 劳拉和廖哈的“感情线”也是全片最重要的一条“感情线”劳拉从最开始的讨厌,到中间的感情交融,以及最后的“克制结束”都是一种自然,文火慢炖的状态。
劳拉和廖哈就像是“香槟和烈酒”一个是温柔 ,细心的学语言的“大学生”,一个是直接,热诚的工人。
这两人看似水火不相容,一定不能接触在一起,但当最后两人都躺在雪地里,感受在自然和接触时,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和可爱,一切顾虑都烟消云。
最后劳拉在犹豫后没有拉开车门是对这段感情最好的解答和完结廖哈和劳拉完成了一段“完整的短暂式感情”这段感情从“cnm”开始再到最后“cnm”结束。
导演十分可爱的用“语言”来充当了一切元素,激情,拥抱,等等一切感情元素都在一句“cnm”中交融中一起,令人十分动人。
本片因为场景的一种“局限性”大多数情况采用了手持摄影的方式,因为利用了手持摄影 影片在显出一种独特的气质,那就是“游记感”和“呼吸感”非常浓郁。
导演也非常会利用火车,这种天生就是拥挤,隔绝的空间。
像是在乘务员第一次出场的时候 车厢门和乘务员胖胖的身体几乎把整个画面都给占满了疯狂的压缩填充着画面的每一个部分,这让观众从视觉效果上直观的感受到火车的拥挤感。
其次就是劳拉在给伊莲娜第二次打电话的时候,导演用一个封闭的电话亭来展现了劳拉心中的焦躁和隔绝,包括劳拉把自己锁在厕所里这些狭窄的空间关系都是劳拉焦急心境的暗示。
这里就是导演对空间关系的利用。
还有一点就是利用镜头来展现劳拉和廖哈关系的转变,在劳拉彻底和廖哈打开心扉之前,影片在展现廖哈和劳拉对话时二人是基本上没有同框的,就算是在一个车厢里用的也是很干脆的切镜头,就算是有同框,也是空间关系不稳定的,模糊的,移动的,会随时改变位置关系的那一种同框但是在打开心扉过后。
两名角色终于有了正常的稳定的同框位置关系,就算是正反打,也是有着明确角色视点的越肩视角正反打。
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是在很多地方体现,在丢掉录像机后劳拉和廖哈交流的那场戏,导演并没有直接展示出他们对话时的画面而是将镜头切到了火车外面,火车一直在往前行进,这也是在说明劳拉旧生活的死亡和消逝,以及有着于对“逃离”和“远方”的暗喻。
以及对于汽车行径的那三个固定镜头,汽车都是从屏幕这一边的近到远,这也加固了对于“逃离”和“远方”的说法。
火车外的大雪和迷雾也是让这场“逃离”更加的有了神秘感。
寒冷的冰雪与风霜,炙热的烟气与感情,紧张害怕与期待盼望的复杂交织的灵魂,两个偶遇陌生人携手不顾一切的去到那不可触及且位置的领域。
在冷酷的大雪之下,这两颗鲜活跳动的心,让这场“逃离之旅”显得尤为浪漫..
“想要逃离,你要明确的不是逃往何处,而是逃离何方。
” “从来都只有局部的我们,触碰到他人的局部。
”有意思的是,代表“严肃文学”的维克多·佩列文与代表流行文化的玛丽莲·梦露共同为这部影片作了注脚。
不合时宜格格不入的Laura,离开她的高知同性情人,离开充满知识分子聚会的莫斯科,踏上长途列车,去往北极看史前岩画。
这本来是一个Laura为了迎合情人,两人共同策划的旅途,却被情人临时放了鸽子。
Laura在列车同一车厢遇到矿工Ljoha。
他抽烟酗酒偷窃,却也真诚可爱憨厚,面对她,他的窘迫困顿自卑一目了然。
这是一段不被爱情亦或友情定义的关系,这是一段寻找并重新发现自我的旅途。
“了解过去,才更能让我们理解当下。
” 搭乘时间列车,千方百计万苦千辛终于去到极地看到史前岩画,困惑一直都在,困顿不曾离开,孤独更是永恒。
但人与人之间,在冰天雪地,在世界尽头,在社会等级法律规则之外建立的连结,令人动容,即使这个连结在现代社会里脆弱得令人心痛。
俩人在火车上涂鸦玩笑,在汽车上相互依靠睡觉,在狂风雪地里奔跑打闹,一句简短的“好了吗”“好了”,... ...如此种种,都弥足珍贵。
在到达摩尔曼斯克的前夜,你们一起开心地来到餐车庆祝,你撕下笔记本里的一页纸给他,画着的是他在下铺睡觉时的侧脸。
你给他一张纸,他惶恐地叫道不不不我不会画,然后拿起笔,说不要期待太高。
你写自己的地址要给他,说以防万一,他一把揉成一团喊道不不不这不是个好主意,转身回到车厢。
你不忍,抱着他然后吻他,他回应然后停止,眼睛下面亮晶晶的泪水,他抱头坐下,你出了车厢,回来时,下铺空了。
你到了摩尔曼斯克的酒店,被告知冬天没有车能开去看岩画,你打给女友,女友说先挂了。
在睡梦里你接到前台的电话说有人在等你,跑到走廊里远远看见他,嘴角就扬起来了,他没有抱住你,有点紧张地说,我们走吧,然后安排妥当了一切。
路果然难走,你们一路步履蹒跚连滑带爬地到了岩画那个地方,一小块青色,你走来走去看完了,他等着你,然后说,好了?
好了。
摩尔曼斯克的暴风雪如约而至,你们却打打闹闹不肯快速回到车上。
在车上,累得睡着了,醒来时,旁边的人不在了,你透过满是雾气的车窗玻璃往外望去,他戴着那顶黑色冷帽侧身站在通向矿场的路边,看着你,你扳了扳车把手想下车,司机上车了,车启动,于是你们此生或许不再见。
司机递给你一张纸,说是他给你的,正面画着一个儿童简笔画水平的你,背面写满了你教他的“我爱你”(ctm)。
明天你是否要去莫大的美术馆看什么展,他是否还会戴着那顶黑色冷帽叼着烟说着ctm
+0.5
6
冰冷六号车厢里的相遇,是从悲哀到欣喜的奇妙转变,寂静时刻中的相拥,像是冰与火的交融一触即散,莫斯科和摩尔曼斯克间的遥远距离,拥有着相同的时间频率,不远万里的奔赴,只为在冰天雪地里找寻迷失的自我,两人间的打打闹闹,将现实世界的无力感抛向远方,只在离别时分再次凝视,那些没说出口的话语,被嘈杂的音乐所掩盖,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过往记忆,在寒冬到来的时刻转瞬即逝。
像火柴擦出的火花,明丽一瞬间就可。只不过导演镜头下的北极城市真的又穷又冷毫无魅力。
《爱在》+《人在囧途》了属于是,换句话说就是《我和宝强的浪漫邂逅❤️》。我不站这cp的任何一个。男主开篇像个新纳粹,后来愈发的宝强化和酒蒙子化。女主的设定也不讨人喜欢,对于男主的好感也莫名其妙。我时刻希望女主多跟车上的其他人聊聊,毕竟你跟钦定男主愈发热络的互动看得我想喊救命
拍过奥利最开心的一天的芬兰导演,作为情节剧导演,导演感知很强。第一场戏,女主在人群中的融入感低,她以为是一个公知问题结果却是梦露说的(被耍了),女友在人前介绍她更多来自于虚荣心。火车主戏,男主在雪中抽烟、打雪,可以喝伏特加却喝不了威士忌,对独立性格奶奶的爱戴等,这些性格点的层层揭露,伴随着男女关系的改变;女主这边戏剧点很明确(被女友忽视两次、过夜后与男主抢报纸 情绪升级、被偷DV后 情绪升级、最后登岛 结尾);环境塑造(对过道-硬卧空间-餐车的三次利用);温度感(车厢内外,开始厢内温度是令人不安的,后面渐渐变暖;积雪与酒的对比;矿场与酒店的对比 温度反转);结局设计(写出脏话点睛之笔)。喜欢这个导演,希望下次能选个厚重些的剧本;这次剧本实在是过于简单顺拐了,转折点偏套路,容易被看成玛丽苏
有这么一段旅程和经历,记录下来留给自己回忆。
按理说这个情节应该是很无聊的,但意外的被镜头语言处理的代入感很不错。文艺青年一场追逐的旅程,非常电影化的人物关系。片子拍的不错,但不鼓励多拍。
几乎是公路片剧作教科书
考古异地岩画,知晓起源、解析当下。相机雕刻影像,记录生活、回忆欢笑。画下彼此模样,不留地址、音容笑貌。每份形单影只的孤独,在冰天雪地 朦胧雾霾 狭窄车厢里,正不知不觉经历,待回首暖心肆意。毕竟,向来唯有局部的我们,去触碰局部的他人。
电影讲述在莫斯科大学读研究生的芬兰女孩劳拉原本约好与同性女友伊琳娜去看岩画,但是女友临时改变计划,她独自一人踏上前往俄罗斯北极港口城市摩尔曼斯克的旅程。在火车上,她结识了俄罗斯矿工廖哈,二人由互相排斥到逐渐了解,甚至迸发火花,廖哈还陪劳拉去海边看了岩画,最后的开放式结尾留下余韵。
真尼玛大烂片,又被豆瓣日历骗进来了。
最南端的灯塔,春光乍泄后,不如我们从头来过;最北端的岩画,通过六号车厢抵达,她说草泥马,他回我爱你。旅行电影和旅行本身一个样,非常容易进入虚无和乏味,而这段从莫斯科到摩尔曼斯克的火车之旅,却在高度还原上世纪末的俄罗斯极地列车生活场景时,也将孤独传达得冷彻心扉。芬兰女生,不是《坐稳车,泰欣娜》里那番沉默的国民样貌;俄国列车员,也并非《穿越西伯利亚》里那番穷凶极恶的刻板面貌;偶遇的男主角,才是最可爱的旅行邂逅,酒后混蛋酒醒实诚,是同样火车电影《边疆》里的理想战斗毛族,能够拿捏尺度地与外国女生共续《两个人的车站》。
一面是技艺圆熟情节剧,一面是现实主义的美学肌理,库奥斯曼恩长于以一种沮丧却诙谐的笔调写就短暂的喜悦与狂欢。它至多挪走卷帙浩繁俄国文学中真正罕有的轻盈一隅,却有无数种情绪在此中流转。离别时刻,Laura没有打开车门,于是故事即刻从悲伤的《廊桥遗梦》,落向不再摇摇欲坠的乐观氛围之中
#2021金馬影展# 《邂逅在六號車廂》。在泰坦廳看暴風雪的畫面好像也到了世界盡頭,不過這段邂逅的一切都很好預測,戰鬥民族談起戀愛竟然純情到不可思議。短評有一句很精準地形容此片——「喝著最烈的酒,談著最純情的戀愛」。
看完真的是黑人问号脸???还是我实在是太没有文艺气息了所以欣赏不来这个片子?我不知道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能在这位男主身上看出“浪漫””可爱“的。首先,刚上来的就只看见他毫无教养满嘴喷shit而且侮辱女性简直就是我最最讨厌的那种人,压根逃都来不及,居然还能会上他的破车大晚上去到一个啥也不知道的地方?然后看到一个长得稍微人模狗样的人,就立马觉得亲近放下了所有戒备?受到了伤害后又要回到老毛子那里求安慰?人家给了点安慰就立马寂寞难耐要亲亲?妈呀,最无法理解的事,自己还谈了个不知道什么鬼的恋爱,甚至可能只是自我陶醉觉得是个恋爱并默默伤感?姑娘,人家富婆根本不care你好吗?这得有多寂寞空虚和缺爱,才能发生这一串的故事,而且我看来这真是算不得故事...除了演员长相真够真实,其余拍摄画面也感受不到什么美感。
可爱的结局
大概我还没文艺到喜欢这部片子的地步,心烦意燥,勉强看完了
女主又老又丑又箭,脏兮兮的
看过最无聊的片子没有之一,配点音乐可能还可以装下文艺.一个拉拉跟上来就问她是卖的男的坐个火车就玩上了?莫名其妙的感情线,爱情友情四不像。一路的车要晃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