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是狗,狗就是人”本片经典台词 ,网络流行语你是真的狗,看完这个影片完美诠释。
最狗的是周圣奎,炸裂的是周胜奎是杀人凶手,虽然影片没有说,但是二陈说还有第三个人在坝上,以及影片最后翻出的可以生效的合同,李父葬礼上笑的很开怀的周,不难推测周就是推下李父的凶手,还是觊觎忠哥母亲的流氓。
难以想象忠哥怎样面对母亲,奎叔帮了自己又是间接杀死父亲的凶手,最后母亲亲手给他披孝衣,多么可笑,多么痛苦,为杀父凶手披孝衣,母亲还和他生活。
他多想把自己承担不住的真相告诉她,但是他不能,真相只有自己知道,仇恨也只有自己消化。
经典画面是忠哥在两座坟头中间,对称式构图,父亲和继父都是做了亏心事的人,谋私利害死了镇民,身披白色的他是最后的纯粹的正义,也是不同于老一辈处理案件方式的对立。
最后他破获迫害人的纱厂生意,是对父亲赎罪,也是对带有仇恨的往事告别。
那时候的联防队很容易腐败,幸亏新生力量没有按照老一辈以暴制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案。
讽刺的是因为做了亏心事的周弥补过错参与修补河坝被水淹死反而成了英雄,也算是报应。
最讨厌的还有90年代的周警官,出命案才当回事,今天1.10第四个警察节,还是希望多些像忠哥一样一心为案件干实事的公安。
章宇在为仇人披孝衣的那段表演把绝望隐忍可笑悲愤通过眼神和笑声传递,无台词却无声胜有声,陈二的演员在演逼问李父死因的那种疯癫状态面部肌肉时笑时狠,把精神病人的状态诠释的很好,吊打娱乐圈演技。
女主的设定更像是男主的超我,她可以代替男主离开了这个困住人的镇子,看着女主离开的车,男主何尝不想离开这个困住自己但让自己当上梦寐以求的公安的枷锁?
所以他放她走了,让女主代替自己换种生活。
这部电影也是一部励志的落编成为编制人员的鼓励大家考编上岸的宣传片。
其实故事开始和结束都比较荒唐,但不要怕,但凡此类的电影,在片尾字幕中都会交代得明明白白,不是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已经得到妥善解决。
所以,面对故事里头的一切奇葩事情,当古老的故事看就行了,特别是当下的年轻一代,可以看个稀奇。
开场,章宇就是正义感爆棚,收费,也要合法征收啊。
潜台词就是,有人,没有合法收费。
这种情况,其实太正常不过了,小编就亲身经历过。
你想要问个明白,这是啥费用,究竟合不合理,文件在哪儿,负责收费的压根就不理你,对于这种好奇宝宝,只会使用一种方法。
而当内部人员出现了“正义感爆棚”的家伙,带队领导也是有对付的办法的。
你给发工资吗?
收费的人也是人啊,也要养家糊口啊,你不收费,喝西北风去?
一招发动群众斗群众,就可以让你迅速瓦解“正义感”。
在一个队伍里头,你不合群,那就是边缘化的那个,很快就被清理的那个。
联防队,这个团队当下大概不太存在了,但类似的桥段还是不断重复发生的。
为了应付检查,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这个问题,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出来。
鉴于,上下一心的卖水果,整齐划一,卖相好,是检验成绩的唯一标准,至于是不是合理,哪个理你这个。
再说了,检查组不就是看你个态度么,平时啥样现在还啥样,怎么能体现出检查组的尊贵呢。
正义感爆棚的章宇,在这种“妥协”下还在坚持。
但女朋友坚持不了,哪怕是宇宙尽头,也得坚持考编啊。
所以,女朋友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没水平。
想要保住饭碗,就得拼命表现。
章宇为了能挣个编制,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做事和做人,这绝对是两回事儿。
埋头做事儿的人,向来被抬头说话的人压制。
特别是,当什么事儿都讲个“程序”时,那种无力感是妥妥的。
这个人,心里头憋着太多的事儿。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苗头,为太多的“为什么”,会让自己迷失在“为什么”里,该糊涂的时候,糊涂一点,没关系的。
难得糊涂嘛。
但是,联防队总是要就地解散的,总有人需要成为这场变革里头的牺牲品。
这个黄毛,从头到尾看起来都不像个好人,到了该来的时候,当然是要被清除的,一个管理不好自己发型的人,当然不适合待在队伍里。
抱怨,也没有用。
而章宇,终于如愿以偿的穿上了制服。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接下来,就看他怎么“操作”了。
故事里头的案情,相当的儿戏。
大概导演也没想正儿八经拍成悬疑片,当成文艺片来看,其实也很不错。
当然,最好是当成猎奇片来看,不要对照现实,乖乖的听“片尾字幕”的安排,那是最好的了。
《沉默笔录》:杀狗灭口背后的真相是信念的倒塌_高清1080P在线观看平台_腾讯视频有时候,真相还是不揭示出来的好,因为一旦什么都搞清楚了,你发现你对这个世界就失去了信心,《沉默笔录》大概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主人公叫李立忠,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西南某个小地方的联防队长,这个职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意思就是乡里没有一个正式的派出所,而李立忠最大的理想就是到县里当个警察。
为了这个理想,李立忠的父亲可费了不少心思,他是前一任的联防队长,直到意外地从坝上掉下来摔死了。
李立忠可不认为这是什么意外,总觉得父亲死得蹊跷,但又没有什么证据,所以这成了他的心病。
子承父业,当了这联防队长后,他尽心职守,想着干出一番事业。
而这个时候,村子里出了大事,是一桩连环杀狗案。
人死了,县里的派出所会插手,狗死了,就没有人管了,于是,查杀狗凶手这事就落在了李立忠的头上。
联防队里有个老队员,大家管他叫奎叔,他是父亲当年的战友,但李立忠不喜欢他,自从父亲死后,奎叔就盯上了李立忠的母亲,黄昏恋,李立忠倒也不反对,但父亲尸骨未寒,奎叔就向自己的母亲献殷勤,这令李立忠心里很不舒服,更重要的是,父亲的丧礼上,奎叔在笑,这他妈的也叫战友吗?
还有一点,奎叔担任联防队长多年,经验老道,做事圆滑,经常替李立忠办了本应该他办的事情,无形中等于架空了李立忠这个联防队长的身份。
连环杀狗案发生了,李立忠觉得该大显身手的时候了,但自己却毫无线索,唯一感到奇怪的是,被杀的狗都是长着白毛的,这凶手肯定是个变态。
奎叔说了,村里有个瘸子最有嫌疑,李立忠只好听任他的安排,于是奎叔把自家的狗染成白色放在了瘸子的门口,果然,在瘸子准备行凶的时候,联防队员们将其抓获,但在抓捕过程中,李立忠发现瘸子有间密室,里面放着一个小布偶,胸前写着父亲的名字,这瘸子一直在诅咒自己的父亲。
奎叔告诉李立忠,瘸子偏激,曾经犯事被他父亲抓了,所以怀恨在心。
李立忠虽然没说什么,但心中父亲的形象多少有些折扣了,原来村里人对父亲并不都是那么爱戴的,同时,李立忠判断,这瘸子绝不是连环杀狗案的凶手,他只不过穷得恰好见到一条狗想解个馋罢了,换句话说,这奎叔玩了一手钓鱼的把戏,这家伙老奸巨滑。
凶手只杀白狗,这事邪性,有队员讲,这是村里敬村神的一种异相,据说村神大寿前会有异事发生,比如说鸡年时就死了不少鸡,所以现在狗年死狗,李立忠不信这个,难道龙年还会死龙吗?
他琢磨了一下,发现杀狗抛尸的地方有点特色,反正就是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去的地方,如果凶手再行凶,那么肯定会去一座破废的旧厂里,于是跟奎叔商量,把奎叔家的狗又染成了白色,在那个旧厂里蹲点。
这次事成了,抓到了真正杀狗的凶手二陈,村里的一个道士,脑子有些问题,但令李立忠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二陈身上竟然有父亲死时不见了的钱包。
李立忠更加确信父亲死得有疑点,于是突审二陈,结果发现,这二陈不但杀狗,还真杀了一个人,一个在当地开砂矿的商人,而这个商人与立忠的父亲关系密切。
虽然二陈的脑子不咋行,但根据他所说的,李立忠也基本还原了父亲的死因,父亲借着职务之便给商人批了不该批的文件,两个人有利益关系,后来发生了争吵,商人将父亲从河坝上推了下去,二陈看到了这一幕,顺手捡走了父亲的钱包。
后来商人发现二陈是现场证人决定杀人灭口,没想到却被反杀,而当时恰好有只白狗经过,二陈的脑子就在想那必须得杀白狗灭口啊!
真相如此,李立忠心中父亲的形像崩塌了,于是对奎叔的厌恶之情也没了,任凭母亲改嫁,但婚礼的当天,河坝溃堤,死了好几个人,其中包括赶去救险的奎叔,在整理奎叔遗物时,李立忠才发现,原来与商人合作的不仅仅是父亲,还有奎叔。
父亲与奎叔批给商人的文件是允许商人在坝口挖沙……
起先吸引我的是一张海报——画面中,章宇侧身面对镜头,后面是双手交叠形成的狗影,乍看之下,主人公仿佛在被狗追逐,好似下一秒就会被咬到。
故事因狗而起,但和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故事中那些曝尸荒野的狗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隐喻,映照着我们惨痛的个人命运。
在一个封闭和蛮荒的地带,“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
父与子的命运轮回,真相或幻影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是一名年轻的联防队长,这是一个很小的职务,他能独立处理的事务颇少。
在平西镇出现了连环杀狗案后,他敏感的察觉到这一切和父亲的“意外”死亡有关,于是他开始调查,开始穷追不舍。
我喜欢里面父亲“还魂”,隔空和儿子对话的几个场景。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父母,也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
这部片子在讲述父子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无法逃开的命运。
周围的人都告诉李立忠,不要再追查其父亲的死亡真相,就连母亲都不支持。
而花圈被烧也仿佛一种诅咒,让李立忠如坠迷雾之中。
他想追问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父亲究竟是怎么死的?
第二,父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荒诞的地方在于,很多人都觉得李立忠父亲的死并不重要,也没有查的必要。
而某大老板的爱犬被杀后,大老板指着众人吼道:“严惩”。
西南小镇的魅影,丰富的色彩想象空间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出现了一片艳红,就像是燃尽的鞭炮与烟火都躺在河水之中。
这部片里有着时下少见的民俗色彩,这些氛围让影片的感觉趋近于一种幻觉。
在古老的风俗与西南蛮荒感及方言的多重作用下,人物的命运看起来更加的悲怆,那是一种无法被吼出来的隐痛。
在李立忠不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涂涂画画,思考线索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篇章早已被写好了。
影片开头一段没有台词的影像流动也显示出片子独特的气质。
落在地上的手表,不再走动的时间,湿漉漉的小镇街巷。
酒气、烟火气、甚至粪便的味道,全部混在了一起。
熟悉的西南官话,不用翻译我就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方言的介入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又增加了好多倍,这难道不就是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吗?
在那个并不发达的九十年代,我的身边每天也充斥着各种异闻,父母蒙住我的眼,说外面有坏人,让我天黑之后不要出门。
影片中一段追逐戏拍得很好,天边放着烟火,李立忠疯狂追逐着那个作恶的犯人,然而最后却被对方逃脱。
关于最后的凶手,这里卖个关子,故事有开放的成分,很难说清真相究竟是什么。
站台,白狗,行李箱,走还是不走?
在影片中,李立忠有一个美丽的女友——马吟吟,女友总是嚷嚷着要离开小镇,去深圳。
父亲的事情没有查清楚,李立忠不愿意离开;父亲的事情查清楚后,李立忠也没办法离开,因为他“立功”了。
他似乎得到了父亲想要他得到的,于是他不敢说一个“走”字,好像只要他离开了,那么父亲一生的心血就付诸东流。
在故事里,李立忠和女友是一个对照组。
虽然讲的是破案的事情,但影片中有一个反反复复不断出现的站台,这个站台就预示着一种出路,李立忠在这个站台上来来往往,可他始终没有勇气离开。
如果不离开,那么大概率重复父亲的命运,他只能困在那儿,做着听起来还蛮不错的工作。
在那个蛮荒之地,要维持公平与正义是很难的,要跟普通人讲道理也很难,有时候做好事变成做坏事,做好人变成做恶人,甚至会在某日,因为一件事,死得不明不白。
李立忠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迷惘。
章宇身上的破碎感,完美契合了角色影片的开头,章宇和一群咋咋呼呼的县城青年在路上开车狂飙,镜头一出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对了”,这个角色气质和章宇的个人气质格外符合。
然而,和那些普通的县城青年相比,章宇的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干净。
就是一种你不敢盯着他久看的感觉。
在查案的时候,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时常在迷雾中独行。
有时候,他独行在布满荒草的小路里;有时候,他独行在飘着纸钱的苍白堤坝边……他的身边永远都是山啊雾啊,那些容易把人困住的东西。
一开始,我觉得他的外形和状态非常像长久生活在小镇里的人,但后来又觉得,他瘦削和锋利的轮廓还有干净的眼神又跟那种污浊的环境格格不入。
这种反差形成的张力使人物变得可信。
在路演的采访里,章宇提到:“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李立忠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被磨平棱角。
当发现真相中的不堪都在指向自己时,最后他只能接受,也只能选择沉默。
”
虽然说的是八九十年代发生在西南小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一切都与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小镇青年的突破与探寻,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感觉,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导演郝飞环的长片处女作,在类型叙事里融入了诸多的民俗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又荒诞的小镇氛围,这氛围过于熟悉,以至于看的过程里,我不断的陷入往日的回忆之中。
审视过去才能更好的看到未来,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艺术。
如果说要确切形容《沉默笔录》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我想它就像是被握在李立忠手里的小本子,看起来好像没有写什么,但其实什么都写尽了。
我们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人生,看到了正义,看到了挣扎,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夭亡,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章宇太适合演那种西北小城镇里的人了 感觉他就是为那种说方言 一张嘴 哪la个 弄个锤cui子 龟儿 瓜娃子啥的 不管什么时候都在抽烟 然后不用手拿放嘴里叼着 烟熏眼睛就眯眯个眼睛 皮肤黑皮衣 褶褶鼓鼓的裤子 落灰的靴子 话不多 但眼睛里都是戏 看着像盲流子但其实是好人的角色生的 最主要他那个嘴有点地包天 两个眉毛中间有点杂毛 就很真实 他的电影真实的像纪录片剧情就是妥妥的荒诞类型 人物不多但联系紧密 反转适度 剧本是及格线以上但谈不上惊艳的水平
最后一幕章宇鼻涕啦又哭又笑的表情是真的戳我 章宇nb
看了《沉默笔录》,据说是年轻导演的小成本影片,但拍得不错,看后跟几位同行观众交流都说好看。
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西南小镇,或者说乡村,根据追踪杀人案和杀狗案的线索展开。
最终,对于主人公来说案件破了,连同自己身世的“陈年旧案”都真相大白,但对观众而言,却若隐若现地留白了……为什么将杀人案与杀狗案联系起来?
一方面,两个案件相互交叉嵌套,草蛇灰线,扑朔迷离,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层次感。
另一方面,从精神病杀人犯那句“人就是狗,狗就是人”,可以感觉到影片想表达的对底层小人物卑微、弱小、沉默的处境的喟叹。
为什么片名叫“沉默笔录”?
章宇扮演的男主办案时喜欢写写画画做笔录,最后由一本笔记揭开了不为人知的秘密,还有两份帮助破解谜案、解开谜团的手写协议。
然而,这些笔录终将随着主人的离世永远封印,尘归尘,土归土,殊途同归,过眼云烟。
很多时候,了解真相是要付出代价的,面对荒诞、残酷、复杂、无奈的真相,是选择放下纠结与执念,难得糊涂地生活,还是穷追不舍地一探到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
影片的一个题眼是探讨小镇青年的出路问题,案件也正是父亲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出路而引发的。
片中,男主子承父业担任联防队队长,但这个不稳定的工作并非长久之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想要给孩子谋求一份有编制的正经工作或者做点生意都需要钱,面对孩子的前途和未来,什么大道理、大仁大义、大公无私都是虚假的、苍白的、无用的、可以被割舍的。
以上或许就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深意,也是希望能触发观众思考的。
我想我是get到了,而且它的确成功地引发了我的联想、思考,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小镇孩童、少年。
这里,我想现身说法,探讨一下小镇孩子们的出路。
我出生在西北部一个县级市的小镇,从地理位置上可以说是标准的城乡结合部。
我家窗户后面就是玉米地,隔着一大片玉米地的不远处就是所谓的“塬”,附近都是农村。
印象中空气里经常漂浮着烧秸秆的味道,不管冬天夏天,经常停水停电。
相对于大城市,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小镇了。
但小镇也有几个国营大厂,我的父母是企业职工,我上的是子弟学校,周围同学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背景。
当时好像不攀比谁家条件好,我觉得只要不是农村的就行,那会儿“惭农意识”还是很强的。
我出生和成长在这样一个小镇,考大学到了省会城市,后来举家搬到省会,研究生毕业我又选择到一线城市工作。
对于小镇孩子的出路,我所走的算是一条比较平稳、安全、主流的路。
至于是不是“好路”很难说,反正我没达到世俗意义上的功成名就、大富大贵,离基本的财富自由尚有距离,这恐怕算不上多成功!
但我好歹靠自己找到了出路,也让孩子出生在繁华的大都会,比起小镇孩子前进了一大步。
我是通过考学走“正规军”的路子,那不考学的孩子怎样走出小镇呢?
我觉得应该走野路子,这真不见得不好。
片中男主包括男主父母都很封闭保守,觉得只有搞个有编制的铁饭碗才是正道。
思想上的桎梏将人紧紧束缚,妥协、隐忍、被动、扭曲,这其实毫无价值和意义。
像男主的女朋友那样去深圳闯荡,如果能放下执念,潇洒转身,出路就在眼前!
男主大概是70年代的人,不说别的,去大城市最大化地享受城镇化红利,这些年在深圳搞上两套房,也算收到了zf送的大皮夹子,不比在小地方苦心钻营当个公安收益大?
上面所说的仅针对无背景、无人脉、无资源、无家底的小镇孩子,要么走正路要么走野路,要么靠学历要么靠折腾,走出小镇大概率是正确的选择。
但我说的只是概率,肯定不能说全部,事实上,那些有资源、有关系的,或者自身具备特殊禀赋的,在哪儿都不愁没有好的出路。
走出小镇还可以靠婚姻嫁娶,这甚至是一条捷径。
我家邻居的女儿90年代嫁了一个湾湾人,是招商引资过来的商人,据说家里挺有钱。
那位姐姐是干部家庭,自己是本地公务员,相貌很不错。
当时婚礼很排场,我还去吃了酒席。
再后来见面,就看到她抱着孩子,以后每次见时就又多抱一个孩子,她也从亭亭玉立的年轻女孩变成了胖墩墩的奶娃妈妈。
背井离乡的生活过得好吗?
走出小镇就一定是绝对正确的选择吗?
所有的选择都有不为人知的暗面和机会成本,总之,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我所生活的是西北小镇,跟影片中的西南小镇具有完全不同的地理风貌,我们那儿没有山,也缺水,到现在好像还经常停水。
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很艰苦,片中小镇家庭九几年才用黑白小电视机,我家八九十年代就有20寸彩电、上下开门冰箱、卡西欧电子琴、进口录像机,姨父、舅舅那会儿出国务工总会带回来些新鲜高档玩意儿。
那个年代贫富差距不悬殊,攀比意识不强烈,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小镇的生活比较简单、淳朴、按部就班。
我周围的同龄人应该绝大部分都走出小镇了,没有统计过,但我感觉走出来真的不难而且理所当然。
人口流向高级别城市是长期趋势,缺少产业扎实支撑的小镇终将走向落寞。
体验过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丰盛和乐趣,在那里燃烧过青春与梦想的年轻人很难再回归小镇,大城市容不下肉身,小地方装不下灵魂,肉身可以暂时委屈,但灵魂可能真的回不去了。
角色的局部近景过多,几乎每一场有对白的戏都是角色A特写说话切到角色B特写说话,然后有的时候又会切几个特写给CD看反应,这导致了四个必然出现的问题,1.我们无法同时看到说话者和聆听者同时的反应,一切的内容成为了导演有意为之的结果,我们是被导演带着看电影而不是自然的被各个故事人物矛盾冲突的内容所共情2.对于对白戏周围环境的细节描写会被全部吞掉,特别是室内戏,在审讯戏和酒桌戏这种存在明显前景,中景和后景的戏剧设计的内容里,所有的镜头都被导演有意打在了演员的脸上,很多的内容和应该呈现的细节和内容都被吃掉了3.由于她的镜头是一个近景跳切到另一个近景或者特写的,导致演员的情绪和语言是存在割裂的地方的,其中有两处是比较明显看得出来拍了好几条的,首先是有人说又有狗死了,那个地方的“报案者”角色前后的表演在剪辑出来的结果中把本来应该递进爆发的桥段演成了前面很疯狂后面非常理智,就是他特写的表情和内容情感强烈程度是远大于他在全景爆发的内容的(如果你可以在看一下你就会明白)4.缺少观众参与感,好的电影应该是多个主题多个人物不同人有不同的想法的,而不是你导演只让我看什么我就必须要看什么,现在的出来的结果是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并没有给予观众可以有不同维度思考的故事的,观众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会大打折扣
与哈姆雷特的对照耐人寻味。
这个“王子”一直被克劳狄斯蒙得团团转,父亲鬼魂的归来却并未引他走向真相,反而为他的更深层次的被蒙蔽提供着材料。
那象征父子和解之希望的嘉奖与礼物,却恰被指认为反映父亲之罪恶的证据。
李立忠最可悲的还不是认不清复仇的对象,为周国奎蛊惑,更在于他的复仇已经失去了道德前提,因为他的父亲显然不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好“国王”,周国奎的手段固然阴险,李宝国却也并非纯良之人。
在这里,化身为周国奎的克劳狄斯获得全面胜利,而李立忠扮演的哈姆雷特却被困在正义、德行的死胡同里,他非但不能惩凶复仇,甚至质疑着这种复仇的合理性:很显然,如果国王是个恶主,那这不过是一场黑吃黑的游戏,这个王子也失去了名正言顺的继承权。
他要清偿的不只是父子疏离的亲情账,而更是一笔道德账、良心账。
引导他沦为从未搞清真相的一颗棋子的,不只是老辣狡诈的周国奎,而更是他内心对于父亲形象根深蒂固的怀疑与反叛。
应当注意在处理女友这一角色时的亮点,她已不复是那个郁郁寡欢嚎啕无助的奥菲利亚,而是一个毅然放弃这段关系从而去追寻自身命运的独立的人。
她解除了自己与哈姆雷特并非必要的绑定关系,并且,应当澄清的是,决不该因此而指责其为放任哈姆雷特/李立忠沉沦的罪因。
这部片抛弃了传统的女性救赎,两个女人一个离开了,一个投敌了,哈姆雷特只能在他画地为牢的圈子里陷入死循环,无法解脱,无望解脱。
讽刺的是,走到最后,周国奎身死而荣膺声名,李立忠获得升迁,应和了父亲身前的期待,并且意外寻回父亲(部分的)清白,而恶霸早已被傻瓜处决,在这个强戏剧性的结尾里,一切似乎都导向圆满的结局,除了那些曾受到伤害的人。
一个幻想的安慰。
影片以一起离奇杀狗案引入,揭开隐藏背后的命案真相,在刺激的追凶和复杂的人性剖析中,揭开了成人世界不言而喻的真相。
在李立忠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青年群体的缩影想走出小镇,但被无形的绳索拴着。
伴随着真相被一点点揭露,李立忠被迫成长,他不断向现实妥协、被社会重塑,最终变成了茫茫人海中的普通人。
片中杀狗案与杀人案互相交织,在引出更为深层的案件真相,同时也真实展现了人性在权力和欲望面前的抉择
《沉默笔录》是一个故事套着一堆故事,是一个故事里拴着若干段人生,打给比方,特别像是创造了一个空间,把每个观众引入这个空间之后把所有信息所有线索,所有和你有关的无关的人,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全部放入其中,你就在一个单一视角中搜索一切,然后迫不及待地下个定论,谁谁谁一定是好人,谁谁谁一定是坏蛋…但当你在这个空间里待的时间够久,你和这些人和事物发生关系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当外界出现了新的冲突挤压这个空间,已经形成的舒适区不再舒适,你会在一夜之间发现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有另一面,你已经彻底笃信的结论仿佛大错特错,一瞬间你的三观“崩塌”,一瞬间你的世界碎裂,一瞬间你会不自觉扭曲,就像电影中的最后那一幕,就像披麻戴孝的李立忠的那张脸,扭曲到喜乐错乱,扭曲到无限崩溃,扭曲到一盘散沙,扭曲到彻底垮塌。
细品品,这不就是魔幻现实的生活吗?
第一眼看《沉默笔录》是在平遥,站在过道看完的,看的过程中几次倒吸冷气,我隐隐约约能感受到故事的发展一定会朝着“崩塌”的方向走,但我也没想到会“崩塌”到这个程度,这当然是导演有意为之,而最后那一瞬间的炸裂更和章宇对故事的独到见解以及天赋异禀有关,这是一个年轻演员业务水平的体现,更是导演放权给演员的完美演绎,我不知道当时在现场这场戏拍了几遍,这是我特别想问导演的问题,为什么留下的是这遍呢?
章宇怎么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这场戏呢?
一种独特的方式,一种夺目的方式,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的方式留在电影里有没有怕观众不喜欢?
毕竟在这个瞬间有多少人的大脑都被“震碎”了,这一张脸留在大银幕上是后劲儿无穷的。
而今天,电影上映再看《沉默笔录》,它悬疑质感仿佛一下被某种力量激活了,这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或许在平遥小城之春,一屋子媒体影评人和资深影迷“比赛”猜剧情的时候,我更看重电影的叙事和表演,反倒是正式上映后,这部电影的单一视角更让我沉浸,尽管我已经知道了所有剧情,尽管我已经知道最后会给我们来那么一下,但我真的就再一次沉浸在电影中找线索,找蛛丝马迹,此时电影的视角遍变得更加有趣,更精准地说,电影开放了一个“窄口径”的单一视角,单一又没那么单一,观众的观察高度始终比剧中人高一点,但不高太多,视角的掌控力是这位年轻导演的灵气,配合视角的进准,掌握叙事的节奏,始终以一种准生活流的状态,在悬疑气氛弥补的大山中表达剧中人的基本生活,即便是带有冲突的,也是符合他们身份定位的日常,由此本作的魔幻现实质感的基石彻底打牢,再往后一切就都顺理成章,难怪日次另类的故事能和影迷共鸣,此魔幻现实基本等于彼魔幻现实。
看了两遍《沉默笔录》之后我更觉得这部电影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它具有极大解读空间,有小人物在大空间里的困兽犹斗,有人的情绪挤压和内心的转变,有很多生活中每个人都在经历但都被我们主动无视的情感和困惑,甚至有普世的人性思考。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3.5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3.5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电影是好的,但不能在蹦完迪的第二天看。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