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看完了这部7.6分的恐怖片,也看了一些评价,我也想说一些自己的理解。
因为是西方电影,所以我不确定这部电影到底是驱魔题材还是心理题材。
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心理。
所以我想把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无所谓鬼神,先整理一下思路。
母亲是一位儿童作家,七年前生儿子的途中丈夫遭遇车祸死亡,儿子出生,至此,一个种子已经种在了心里。
先说说母亲,一方面,面对丈夫的死,心里很难过,挚爱的死亡让自己痛不欲生。
另一方面,儿子也是她生活的唯一动力。
两种感情彼此纠结。
以至于慢慢的产生了人格分裂。
黑夜里,面对丈夫的死,她恨儿子,因为儿子才死了丈夫。
而在白天,她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知书达礼的母亲。
再说说儿子,因为母亲是儿童作家,估计babadook就是她写的,让儿子从小就在这种题材里熏染导致儿子相信有怪物的存在。
再加上母亲有时侯在夜晚的反常行为,让儿子有了暴力倾向,虽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妈妈。
但是儿子的行为让妈妈经常受到排挤,比如在学校,阿姨家,社区人员,在黑暗的潜意识里愈加的讨厌儿子。
日积月累,终于邻居奶奶的一句话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妈妈彻底崩溃了,两种人格开始了激烈的交战,爱儿子,憎恨儿子。
(爱儿子用第一人格代替,很儿子用第二人格代替)一夜之间彻底爆发。
一方面想杀了儿子换回自己的丈夫,而另一人格又不允许她这么做。
最后,邻居奶奶的告白让她的第一人格暂时主导,恢复了短暂的理智。
但是儿子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儿子把麻麻帮了起来,用爱去唤醒她。
最后母亲吐出一团黑水,代表了第二人格被彻底的剥离了出来。
但是到此并没有结束,babadook跑进了隔间,而并不是消失。
这其实是告诉我们,第二人格并没有完全的消失。
只不过是被封起来了。
深爱自己的丈夫这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他将会跟随一生。
只不过现在完全可以控制了,偶尔去喂喂食,代表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自己和儿子也过上了平常的生活。
好了,这就是我的理解。
现在是早上6:00,还没睡觉,思路有些乱,糊拼乱凑的写了一些。
总体来说,是一部好电影。
值得推荐。
米莉亚的丈夫在送其去医院的路上不幸遇上车祸丧生,年轻的艾米莉亚一直无法走出阴影,即便如此她仍然照顾叛逆的儿子塞缪尔。
某天母子俩在衣柜上找到一本叫做《巴巴杜》的故事画册,自此塞缪尔经常梦到一头怪物,他坚信这个怪物就是书中的巴巴杜。
随着事态的越发严重一开始并不相信的艾米莉亚也开始看到奇异的影子,她逐渐明白儿子一直以来的警告有可能是真的,巴巴杜是真实存在的,它已经闯入了母子俩的生活。
《巴巴杜》又被翻译做了《鬼书》,但看过电影后就会觉得“鬼书”这个名字太过直白、肤浅了。
虽然不及《恐怖游轮》等同类型的惊悚片有深度,但《巴巴杜》也展现了它独特的风格。
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导致自己丈夫的死亡,艾米莉亚一直对孩子存有偏见,对丈夫满心愧疚,这也使得赛缪尔从未在生日当天过过生日。
孤僻的母子俩一直生活在自己制造的阴影下,而巴巴杜就是母亲黑化的产物。
母亲越对丈夫心怀愧疚就越冷落、埋怨孩子,终于巴巴杜的出现使得多年来母亲的怨恨都发泄了出来,她需要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对丈夫的愧疚。
巴巴杜其实就是丈夫的外显,是母亲黑暗面的实体化。
因为放不下而产生了母子间的裂隙,巴巴杜总是从地下室、衣柜等地方出现,他的外显形象也一直是西装革履,原因很简单,艾米莉亚的丈夫的遗物就保存在地下室,影片中多次提到过,而她丈夫去世时的衣服也保存在地下室。
巴巴杜就是艾米莉亚心中放不下的怨念,他的外显就是艾米莉亚丈夫的衣物。
影片后半段艾米莉亚在看电视节目,新闻里正在播报一个母亲在她孩子7岁生日的时候杀害了他。
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在影射母亲最后并没有摆脱巴巴杜的阴影而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认为这也是母亲黑化的一个表现,她内心自责与怨恨的怨念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影响到了她的所见所闻。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艾米莉亚对自己的失望造成的,但当她放下过去后,本不应该存在的都一并消失了。
怨念的力量很强大,在日本,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
一个人如果因为生病、嫉妒等产生怨念,那么即使他的肉体还在灵魂也会因为念想太过强大而离开肉体。
所以,只有我们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抱怨,对将来不恐惧,黑暗才不会侵袭我们。
我觉得有一种很有重量的感动压在心头。
丈夫为了送妻子去医院生产,死了。
这对于妻子来说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她宁愿不要这个儿子。
她害怕睡觉,害怕黑夜。
只能靠电视节目来度过夜晚。
这种伤心她控制不了,时而是害怕时而是焦躁,她觉得儿子就是累赘:玩自制武器,弄断表妹的鼻梁,这么大了还尿床……她就像被巴巴杜附体了。
失去丈夫,就是最最悲痛的事情。
我无法想像女主角失去了丈夫的悲痛程度。
能够认同女主的悲痛,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鬼,最可怕的就是心里的鬼,对一些事情的逃避、推脱和无法释怀就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简而言之或一撇而过,你摆脱不了巴巴杜。
If it’s in a word or ti’s in a look,you can’t get rid of the Babadook.这是一部恐怖片。
导演用了象征的手法。
至于其中暗喻和象征的解读,有的文章解读很细致,可以参考。
这里主要从电影拍摄的技巧方面,谈谈这部片子。
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成本不会高,真心不好。
很多看似特效的部分,其实用特摄也能做到。
电影的前半部给人感觉喧闹。
导演放大了小男孩的吵闹声,他的声音经常盖过了环境声,响亮而持续。
这时候母亲的反应冷淡,不去安慰,也不制止,表情烦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
接下来小男孩的表现也特别奇怪,举止乖张,制作武器。
影片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令人恐怖的事物,但是母子之间反常的互动,已经令人感到不快。
反常为妖。
导演巧妙地借助演员的表演,令观众感受到了不和谐。
人们会本能地反感不和谐的事物。
两者之间的不和谐持续到了影片的转折点。
《巴巴杜》一书莫名出现在门口,并被母亲阅读。
本片的不和谐在此达到极致。
导演用了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在母亲怀里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母亲面无表情地念诵着一本温馨的睡前童话。
而后是正常恐怖片的套路,特效和怪物登场。
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主观镜头,借助怪物的视角来观察母亲。
这是一个很取巧的做法。
一来不用打造怪物的具体形象,恐怖的事物单凭想象更加恐怖。
二来,能够大量节省经费。
影片里其实没有出现怪物的具体形象,借助书本和想象,运用声音和表演,营造恐怖气氛。
导演很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特效很少,演员也不多,场景转换也很少。
但是,整部影片,有深度、有悬疑,不仅营造了恐怖气氛,而且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还留下一个有争议性的结尾。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只要导演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团队才能再合理预算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
本片可算小成本恐怖片的教科书级作品。
真应该让国内的导演都学一学,不要再借口预算和审查问题,拍出一部部烂的牙疼的恐怖片。
其实那个monster是女主丧夫之痛所产生的心魔,monster gets into her body,其实就是痛苦的阴霾挥之不去而侵入体内;睡眠障碍、各种幻觉、突然暴躁易怒其实就是抑郁症(depression)的各种表现,最后母子协心打败monster,而恶魔自己lock itself down in the basement就是表明母子二人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片中男孩一直说要保护母亲,也希望母亲保护自己就是这种情感的体现),最终战胜病魔。
走出阴影以后,生活得以move on,影片的色调逐渐变得明快,而且深锁basement的恶魔也会经常得到母亲的呵护,这也说明抑郁情绪消失以后,可以直面曾经的伤痛,那个心魔也不再是一个不能触碰的话题,而男孩终于可以celebrate his birthday,也是在强调这种emotional distress的完全释然😌。
影片用一本充满violent graphic images的儿童书作为载体营造恐怖氛围,真是匠心独具,当平时生活中某个稀松平常的事物突然被赋予一些迥然不同的怪异神秘的元素,你的好奇心本身就会让你产生恐怖不安的情绪。
另外女主的表演堪称完美,对于一个深受抑郁情绪折磨而又深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形象,无论从表演力度和强度来说都是对一个演员的极大考验,而女主表现自然贴切、拿捏到位、收放自如,把观众带入一个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当然小演员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不容小觑。
总之此片不仅仅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有关爱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好久没写影评了,最近因为公司事情忙的不可开交!作为传媒广告行业压力很大,在不久也经历过奔溃事情,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昨晚看了巴巴杜才深有感触,看完后内心很难平复今日又重温了一次。
巴巴杜,根据电影介绍,它是一本儿童手绘书,书中有一位叫巴巴杜的怪物他十分黑暗暴力,然而它竟然慢慢的出现在生活之中,这对母子安危受到了威胁.........
首先,先了解下两位主人公的背景身份。
母亲,在影片中看得出是温柔慈爱的妈妈,尽管后面黑化了但不难看出她本质上是气质温婉的女人。
根据片中的线索,妈妈在事故之前是一名儿童手绘作家,和自己丈夫很恩爱,但是由于在送自己生产途中遭遇车祸,丈夫惨死,孩子出生。
丈夫意外死后导致她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养家糊口,放弃了自由儿童手绘作家职业去做了一名护士,每天面对着患有老年痴呆症的一群老人,每天生活都是两点一线似乎没有一点乐趣和娱乐节目,她生活每天都是围绕孩子和工作。
(影片中妈妈头发一直都很凌乱,看得出她很少搭理自己。
)从闺蜜口中得知她丈夫已经死了七年,这七年里妈妈就是一直重复两点一线生活,她也许来不及去悲伤就要被迫面对现实带来的一切麻烦和繁复,还有孩子的不省心。。。。。
在影片中不知道有没有看官跟我一样,在一开始特别讨厌这个熊孩子。
熊孩子说话经常歇斯底里,语言中充满了戾气压抑甚至行为上还有着暴力表现。
在片中大部分场景都伴随着熊孩子撕心裂肺尖叫声,让人特别不舒服。
其实我个人觉得孩子其实是妈妈的真实写照,这些下面内容会慢慢分析.......
看完两位主人公介绍,相信大家都大概了解到了故事背景。
妈妈由于丈夫惨死正是孩子出生日子,所以熊孩子从来没有在真正生日当天过过生日,而且也没生日派对。
妈妈也因为无法释怀丈夫死亡,因此变得特别敏感,对于单亲妈妈、丈夫这类话题都是她禁忌的区域,任何人一旦踏入妈妈都会很凶狠去回应。
为什么我说孩子是妈妈真实写照,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其实这句话是很早以前央视CCTV一段公益节目的广告语。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
孩子在最佳塑造性格和认知阶段,都由父母陪伴完成。
回到本话题,妈妈在长达七年里无法释怀的悲痛难道一点不会展现出来吗?其实有的,妈妈在片中很多地方都变现出来抓狂暴躁的情绪,这样情绪在七年里慢慢渗透到孩子身上,才有了熊孩子遇见事情抓狂暴躁,歇斯底里的情况。
只是妈妈会压抑自己情绪,而孩子是天真的,他并不懂得什么是控制,于是在片中他真实表现出妈妈带给他影响。
片中提及到妈妈曾经是受欢迎的儿童手绘作家,这里也为巴巴杜这本书出现做了明显铺垫。
其实巴巴杜是妈妈在长期压抑下分裂出第二人格所绘,但第一人格的妈妈并不知道。
后来孩子无意间找到了这本书,在孩子要求下才看到巴巴杜这本手绘书。
巴巴杜在发现之后,慢慢时有时无出现在母子生活中,其实这时候已经开始了第一人格和第二人格的之间斗争。
第一人格妈妈还是希望能正常生活于是她撕掉了巴巴杜,渴望一切回归平静。
但由于积压已久的伤痛和高度精神衰弱导致内心的扭曲,第二人格依旧猖狂存在,并且粘好了撕毁的巴巴杜还绘上了血腥的结局。
其实书中后部分内容正是妈妈内心真实想法,不难看出妈妈爱丈夫胜于爱孩子,于是她内心深处多多少少觉得是因为孩子出生才害死了自己的爱人,导致现在悲惨生活。
书中巴巴杜是穿着礼服的怪物,而一直出现在片中的爸爸也是一身礼服,可见巴巴杜其实是丈夫缩影,是妈妈内心的心魔,也是孩子所谓的怪物。
孩子觉得巴巴杜怪物真实存在,一部分是因为妈妈有意无意的表现让孩子觉得是因为自己才害死了父亲,无形形成了一种自责感;另一部分是妈妈因为思念丈夫时长到地下室看遗物,深夜踌躇的脚步声和开门声和痛哭声,都让孩子觉得这些奇怪声音是怪物出现了,所以孩子制造出来武器来对付所谓怪物。
其实所谓巴巴杜都是人内心的黑暗和悲痛的一面表现。
片中妈妈去警察局报案时候看见了巴巴杜身影,其实这时候第二人格已经开始慢慢侵蚀第一人格。
而在镜头对妈妈手部特写,妈妈右手黑漆漆的,而巴巴杜颜色也是黑色炭笔所绘,因此也暗示了巴巴杜后续结局是第二人格妈妈画的。
第二人格走后第一人格发现了后续内容被吓到后烧掉,烧掉的书再也没出现,所以巴巴杜并非魔鬼。
自从妈妈烧掉巴巴杜的书后,开始了精神恍惚黑化表现。
在晚上睡觉时候巴巴杜跑进妈妈嘴里其实就是第二人格已经开始完全占领第一人格表现。
被吓到的妈妈不敢睡觉叫醒了儿子陪自己一起看电视,电视一开始是正常内容,慢慢的开始变得诡异。
出现了妖精以及奇怪不安画面,跟着开始不停出现巴巴杜的画面,所有画面都变成了巴巴杜。
此时此刻也说明,妈妈内心黑暗一面彻底表现出来,第二人格击败了第一人格。
第二人格的妈妈开始变得神经兮兮,有攻击性,粗口,凶狠对待孩子。
但不懂事孩子一直觉得黑化妈妈是被所谓巴巴杜附身,于是他要驱赶走巴巴杜找回爱自己妈妈。
影片中,隔壁老奶奶说了一句话:我知道每年这个时候你都特别不好受”,不知是否暗示着每年这个时候妈妈都会彻底奔溃一次,只是由于闺蜜绝交和工作烦心、孩子不懂事和压抑多年的悲伤恶化了这一切。
在最后妈妈要掐死孩子时候,孩子用自己内心的爱唤醒了第一人格的妈妈,驱赶走了所谓巴巴杜。
第一人格的妈妈再次回来了,结尾中她开始不避讳丈夫的话题,还给孩子过来生日派对,这看似正常走上正规生活却依旧透露出让人无从安适的压抑。
因为第二人格并没有消失,而是暂时和第一人格和平共处。
很多人不懂最后地下室给的那碗蚯蚓是什么因此,其实也许蚯蚓只是一种暗示和隐晦表现方式,它真正想变现的依旧是内心因为悲痛带来的负面情绪和黑暗一面。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巴巴杜,只是在没有刺激前提下,它还是沉睡婴儿。
但当我们无法释怀内心阴暗和负面情绪释怀,这些能量就好像食物一样为它提供营养,慢慢使它长大吞噬了原本的我们。
曾有句话:上帝给你一张脸,你却为自己再造了另一张。
”真实的自己与外在的伪装相互斗争,胜负难分。
巴巴杜就是另一个我们,有些时候我们一念之间的恶意也许正是我们内心的巴巴杜想要苏醒的信号。
只要我们还活着它就不会离开,寄生在我们皮囊之下。
其实真正勇气,是战胜恐惧和内心黑暗,学会释怀自己,而并非你一无所惧。
最后点评,本片采用了暗黑童话的风格,画风和拿捏都不错。
巴巴杜类似美国都市传说中的无脸男,人往往对都市传说这样口口相传故事感到害怕,因为似真似假才让人感到不安。
全片下来前面铺垫稍微长了一些,快靠近结尾的高潮部分尿点基本没有,如果剧情能稍微紧凑些或许会更好!以上仅个人观点,不作为具体评论!感谢大家,po主要去吃饭了= =每次都是临到吃饭时候写,写的好仓促
结局真是应证书里的一句话:你无法摆脱babadook.女主能平静地再谈及亡夫已是变好的迹象,但她把虫子端到地下室也说明她还没能摆脱而只是抑制了心魔(于是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说babadook是女主的心魔而不是鬼的话,女主把虫子端到地下室而babadook把碗拿走的这个片段能不能理解为其实是女主自己把虫子吃了?
)
中年失去丈夫并且念念不忘的母亲,带着一个不听话还有点心理问题的小孩子,工作疲惫也不是很顺心,这比恐怖片还要恐怖!
一边大叫一遍喊着妈咪的小孩子,好想一脚踹过去!
还好故事从鬼书被修复送回到家门口后逐渐诡异了起来,后面就全靠女主的演技了,大多是自己吓自己的情节,那种恐惧演的很好!
后面开始精神紧张甚至有点疯癫,那种眼神太牛了!
小孩子正常和疯癫两种状态,女主正常和疯癫两种状态,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国外明星演戏真的信念感很强!
国内恐怖片只会把这种剧情拍成喜剧!
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 压根没看懂, 一头雾水, 这是在讲什么呀! 我的感受和下面这条短评类似:丈夫送妻子生孩子路上遇车祸死亡,孩子出生的当天成了丈夫的忌日。
爱与怨恨同时滋生、成长,抑郁的单亲家庭,导致母子都处于一种精神压抑状态,最终幻想出一个巴巴杜的恶魔。
故事结局,表面上母子似乎都恢复了正常,但内心根本没走出来。
但这条短评其实是错的. 后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叫做 Emotional Agility, 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Susan David 写的, 书里提到了这部恐怖片, 我才算搞清楚这部电影到底再讲什么.其实这部电影就是讲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 Babadook 其实就是女主死了丈夫之后因为 PTSD 而产生的心魔. 女主丈夫在送她去医院生产的路上死去, 之后的七年里, 她一直没走出阴影, 非常地压抑, 不停地噩梦, 她恨她儿子, 希望死的是儿子而不是老公.片尾, 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 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 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 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 你无法摆脱 Babadook, 故事的结局女主把 Babadook (她的心魔)养在地下室, 照料它, 暗示她直面悲剧, 接受了现实, she learns to tame and accommodate it, without letting it dictate her life.Babadook 不是什么鬼怪, 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所以说, 最上面的那条短评中认为 "内心根本没有走出来" 其实是错的, 最后女主直面悲剧, 接受现实, 但接受不代表忘记, 更不是否认.
不能算是恐怖片,只能说是一部心理寓言。
女主丈夫死在送女主去医院生孩子的途中,儿子的生日就是丈夫的忌日。
女主独自一人把孩子拉扯长大,独自承受生活的种种烦恼和压力,没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仍然沉浸在丧夫之痛而无法自拔,更不知道在自己的内心已经把这份痛苦迁怒于儿子。
但这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她拒绝儿子对她的过于亲昵的举动,不让儿子谈论丈夫的死,再比如:在濒临崩溃的时候,她对儿子说:宁愿死去的是你,而不是他……巴巴杜与其说是怪物,不如说是女主内心创伤长期压抑无处疏解而产生的心魔。
所幸小朋友的爱最终唤醒了妈妈的理智,战胜了心魔。
关于结局:巴巴杜没有被打败,只是被关起来了,这也说明心魔不是那么容易战胜的。
我觉得这一点导演的处理特别好,应对心理问题,不是一味的去否定它压制它,而是尝试接受它的存在,然后试着去和它相处,直至最后自己成长强大到不被它左右。
剧中鬼书上有一句话:你越是否定我,我就越强大。
深以为然
感觉剪辑得很不流畅音效也有点廉价,这小孩真吵(惊吓状演技看的出戏)。
及格吧...
又是母爱拯救世界,女主发疯制造恐怖效果。实在是无聊🥱
好迷啊!正太熊起来我都受不了…女主居然是费雪小姐!
聒噪,看的脑仁疼,好多地方莫名其妙
挺吓人的
五分之一过后就不好看了…
单身妈妈带个熊孩子还闹鬼,真是惨了点
这种内心有鬼结的还真是戳。吓的鸡皮疙瘩一层一层的。
近几年看过最好的恐怖片。此片强大之处在于,即使把Babadook这个元素去掉,依然是一个逻辑可以自洽,内核足够恐怖的故事。能把这么烂大街的题材拍到这个份上,我只能拜服。另外需要赞一下母子两位演员,特别是那位萌娃和熊孩子两种状态可以自由切换的小家伙。
细节很赞,整体不喜
期待过高之下,还是失望了……表现主义,心魔,疯妈和熊孩子
完全可以用心理学去解读这个电影,it就是指男人的it,巴巴杜泛指男性,从亡父到男同事,都是吵着嚷着要let me in的巴巴杜。我这里就不剧透了。话说要是真有一本儿童画册能搞的这么恶毒这么贱,出版商可以去屎了。
一个长期睡眠不足、心力交瘁的母亲每天晚上都看恐怖电影,那是要发疯的!巴巴杜是老电影里出来的一只表现主义的妖怪,故事有些像女版闪灵,小男孩太可爱了。快速剪辑有些西班牙恐怖片的文艺味
3+|这体现女性困境才哪到哪啊 热评看个电影还担心会不会影响女性不生小孩 真的是够了 恶心死人了 祝你早日装上子宫自己生十个
极惊艳的处女作,工整精致、传统复古,阴暗氛围营造出色。母亲奉献出神演技,剧本对女性心理探讨也很足。扣分在于自己有一定程度厌熊孩症,可以理解编剧心理、人物行为驱动事件需要之类,但真的是太烦这种多动熊孩子了,换个安静致郁的性格设定一样可以走通的。
气质上比那几款预告片要独立的多,声效方面非常的克制,却放大了脚步声、开门声之类的有源声响,用来渲染整个空间内诡异不安的氛围。类型杂糅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表现手法也非常的传统,但导演选择了那种稳扎稳打的方式,风格上非常的冷静和内敛,就像一部当成普通剧情片来拍的恐怖电影。★★★
这小男孩真的好烦,我都想变成巴巴杜杀了他。
8.0/10。①因弱势且被排挤而心力交瘁的单亲母亲和她的熊孩子在阅读鬼书后母亲逐渐被鬼附身,但在熊孩子的帮助下成功摆脱鬼并让自己的精神状态重回正轨。②压抑诡怖的氛围的营造:晦暗的色调;大量昏暗空间和幽闭空间;多次过度强化部分音响(如开门声)以制造不自然感;大量高水平的表现主义摄影(光影/构图/置景)与美术(渗人的鬼书插画和各种恐怖造型等);被扭曲成恐怖片的梅里爱电影和各种恐怖新闻与电影。③视听叙事(而非台词叙事)水准很高。④叙事较拖且虎头蛇尾(矛盾解决的太容易,仿若广电上身);视听上要求观众同情熊孩子实在难以做到(感觉是想塑造成怪孩子结果成了熊孩子)。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