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非常真实的电影。
用很冷静的方式,鞭辟入里的展现了这个行业的冷酷,惨烈和欺诈,以及身在其中那种夹杂着优越,恐惧,和极度身不由己的滋味。
在这里生存下去的,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只有如此冷静的处理手法,抛开好莱坞商战片的浮华夸张,恰恰表达了这个行业的深邃:原本最赚钱的交易就只有在最不透明的市场里面能够找到。
而这些重量级演技派的精湛演技,把编剧在台词中含有的强烈的反讽,平谈而且真实的表现无遗。
电影发生在一家规模不小的投资机构的纽约总部。
没有指明是哪个公司,虚构的,可是能有107年历史,固定收益部大规模裁员后还有60个交易员的,应该只有投行,或者一个大的对冲基金。
时间该是07年次贷危机的早期,这个机构已经大规模裁员。
被开掉的风控director (devils wear prada里面的gay佬设计师)把未完成的一个估值模型交给了一个junior trader. 随后一系列的连夜紧急会议和翌日的fire sale (清仓), 都因为此模型的projection:公司balance sheet(俗称book)上大量的mbs(按揭抵押证券)头寸将因为市场波动和美国房地产市场倒退而产生超过该公司总市值的损失-the music is abt to stop...怎么办呢?
点睛之笔是凌晨4点钟大老板会议上,大老板的一句“There are three ways to make a living in this business. Be first. Be smarter. Or Cheat.” 电影最反讽的地方便是当大老板老头说we don't cheat, 但是要be the first to sell的那一刻,以及随后他的trading head对此的强烈反对。
把自己明知道马上一文不值的证券以60%到90%的面值能卖多少卖多少,不就是对买方的cheat么?
更狠的是,要手下的交易员清仓后当天,大老板就要继续裁掉其中的许多人。
但是最聪明的是要留下来的。
因为下一年就会很赚钱,需要聪明的交易员把被市场恐慌情绪拉低贱卖的债券再买回来。
不少机构在09年后大量买入被严重低估而fundamental较好的mbs, 包括那时候的大空头Paulson. 如果换作是我,可能也会做一样的事情。
但也许不会,因为根本就没有办法那么决绝和无情。
没有褒贬,市场便是这样,进去了,真的身不由己,身不由己。
其实没有在其位,体会得真的只有一小点。
做到md level的人要么都很傲慢,要么就是很开朗,自嘲,随和,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就是打不死的小强,才能爬到那里。
当然也有些不真实的地方。。。
高度怀疑一个早晨就完成清仓的可能性。。。
他们卖的都是些很难value的东西。。。
而且基本上08年那一次没有一家投行来得及及时清仓。
lehman更是基本没有卖掉多少。
------很棒!
就像一首交响曲。
一部小说。
每一次看,都有更深的理解和启迪。
从很久以前开始,金融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子,可以赚很多的钱,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工程师,MIT的博士。
Seth和Peter一出场,恩,就像是我认识的那些junior. Sam, 典型的一个trading head, MD level的。
Jared Cohen,由The Mentalist的男主Simon Baker饰演的senior banker,其表演常常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另外一个好奇是,好像很少有人能像Sam那样在一家投行呆34年之久, 或者他的trading head Will 那样呆10年。
大家都是2-5年就跳一次。
真的没有见过在一个bank/fund呆超过10年的人。
ps: 那个firm的logo很像oaktree capital.可是oaktree也不做mbs...
这是这几天才火起来的一部电影,不知道中文翻译成什么,可能叫《利益风暴》,也可能叫《商海通牒》。
讲的是2008年次贷崩盘前夕,一家大型投行抛售MBS(一种多种贷款捆绑在一起的证券)的故事,从投行的规模和作风,以及故事的结局来看,应该是影射高盛。
我是金融门外汉,不对其中的技术细节作评价,只说说这部电影。
电影情节是高度戏剧化的,发现问题端倪的是一个被解雇的固定收益部门小主管(Stanley Tucci)。
在解雇他的时候,电影还不忘来演一套《Up In The Air》里那一套高效率解雇人的流程,一堆官话,然后立即赶人,注销所有公司账户办公桌钥匙门卡公司卡停车卡,还立即停了他的手机,讥讽了这类机构的嘴脸。
这个小主管在卷铺盖前给了他手下的入职2年的MIT博士分析员(Zachary Quinto)一个U盘,说了句”Be Careful”,随后MIT博士经过半天研究在晚上九点的时候发现模型有误,所有的MBS都即将是shit。
于是我们又看到了连夜上演紧急会议,消息连过六级boss—斯坦利·图齐(Stanley Tucci),保罗·贝坦尼(Paul Bettany),凯文·史派西(Kevin Spacey),西蒙·贝克(Simon Baker),在这中间还有风险控制部门总管黛米·摩尔(Demi Moore)女士。
在凌晨4点钟的时候,顶端的老板杰瑞米·艾恩斯(Jeremy Irons)的直升机降临办公室。
这一段非常生动的反映了投行的工作节奏,连过六级老板的过程不单调乏味,倒是反映了每一个老板的不同风格。
随后大老板在紧急会议上和底层分析员直接沟通,随后做出把所有MBS在别人知情之前甩掉的决定。
把明知即将毫无价值的东西以当前市场价卖出去,这中间有没有道德问题呢?
大老板认为这是为了公司的生存,而且是按市价把东西卖给愿意买的人,无可厚非。
而Sam(凯文·史派西)则和大老板争锋相对,认为这突破了他的底线。
我个人认为从商业上讲老板的决定是无可非议的,因为这符合企业的利益,并且也不违法,可能也没有违反职业道德。
当然以左派为主的好莱坞电影人是不能容忍的。
随后剧情节奏逐渐慢了下来,焦点在于Sam是遵从自己的底线还是老板对他的压力之间。
在其中还穿插了Sam作为一个在金融领域从业34年的人的生活插曲,孤单、幻灭,早已离婚,和他最亲密的是一条即将病死的狗。
也顺带提了一下刚入职就要被裁的小分析员的悲苦心情。
影片末尾又有了一个小高潮,凯文·史派西对着交易员们在魔鬼一天开始时的演讲。
充分发挥了凯文内敛、深刻、老练的演技,将公司利益、老板命令和个人观点以及对下属们的体谅融合在一起,演的让人心服口服。
随后,居然把能让公司破产的分量的MBS在一天之内只卖不买全甩光了,我不知道这是好莱坞的神棍还是真的具有可操作性。
随后的尾声,公司在给猛卖一天的交易员们奖励狠狠一笔之后,把他们全都解雇了。
最后还不忘敲打一下,为了钱什么都不顾的华尔街。
影片在Sam给宠物狗掘墓的挖土声中落幕,似乎隐含了这个行业的宿命或者文艺界对这个行业的观感。
文艺界对华尔街一直缺乏好感,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监守自盗》更是反映了这一点,但是基于这种义愤的结论未免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片面性。
关键该指责的不是华尔街人的道德,而是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失衡的关系。
总结一下这部电影。
有人说精彩无边,看完这片果断给《华尔街》和《华尔街2》打了一星。
我深不以为然,诚然这片真实的反映了投行的工作状态,讲了一个近期大家都关心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说到底就一句话,大厦将倾之际,某投行连夜甩屎。
这样简单的剧情,平板化的人物(对Sam,大老板,分析员都没有精彩的刻画),一般的技术含量(MBS怎么变成shit的道理是糊弄过去的,可能普通观众都没法懂)虽然演的够紧凑,但是和1987年《华尔街》纷繁复杂的商战手段,对几个人物和人性深刻的描绘,以及融合了亲情与利益的矛盾,以及是非与利益的矛盾,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然,比本末倒置的《华尔街2》还是要好一些。
但是本片很可贵的一点是有部分站在投行人角度说话的镜头。
例如保罗贝坦尼带着小弟开车时候的那段话,投行人和普通人其实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可能收入很高,但他们认为他们对普通人生活的贡献应得这么高的收入。
这一点倒是《华尔街》和《监守自盗》都没有提到的。
说到人物和演员,凯文·史派西虽然演技精湛,但是本片中这个角色的矛盾还是比较简单的,其他的人物基本就是显露脾气的平板人物。
黛米·摩尔女士至今演技仍然一般,一点也没投行范儿,杰瑞米·艾恩斯气场够足,但有时候还是有点像坏蛋boss而不是投行老板。
很可惜本片以纪实为主,没有一个《华尔街》里迈克尔·道格拉斯这样生动的人物。
最近在认真学习《认识电影》这本书,这里截张图来练练手:【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1/12/margin-call/】这是一个中景二人镜头(本片因为对手戏颇多,有非常多中景镜头,其中还有很多过肩镜头用以表达压迫感),两个角色都是侧面角度,摄影机的角度也是水平高度,是让观众不代入角色情绪的客观的观察他们的角度。
两个人的距离是社会距离,显示了他们心理上的距离,同时这个镜头在构图上是封闭式结构,所有元素都在景框内,而背景的窗框将两人分别框住,显示了两人都在困境中。
中间的窗棂更是显示了两人在心理上是隔离的。
因此不用听对话就知道他们的想不到一块儿去。
而左边这位有东西吃,右边这位桌上空空如也,虽然这是剧情安排,但也能暗示左边这位最后捞到了所有好处。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我只是一个交易员是的,我只是一个华尔街最最底层的交易员,这部电影我是在看了一半多的时候看的影评(个人习惯呵),看到一些热评几乎都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很不错的一部关于金融危机的电影,但是有些虎头蛇尾,前调铺垫的如此有气氛,惊心动魄清仓的这几个钟头,却只用了几个电话就结束了,我要说的是这是金融危机,不是窃听风云,你能指望它怎么拍?
金融市场的本质是骗,最低级的骗是低金融智商的人(没有贬低广大散户的意思,只是很多人真的不适合)骗更低金融智商的人,即中国散户最喜欢的内幕消息啦这是低级的人骗人,再高一级的骗是在股票市场里,通过股票交易窗口骗,最高级的骗就是本片最后的那几通电话,那是高金融智商的人骗高金融智商的人,一通电话,几句玩笑几句讨价,几个亿的交易完成了。
那些债券只能这么卖,不是你们想像中的股票交易窗口,没有却他妈的跌停板。
我能深刻感受到片中无处不散发的那种无奈,所有人都无奈,大到BOSS,小到初来驾到的新人,现实社会不也是如此吗?
不管你赚25万一年还是250万一年,你会发现花着花着就没有了。
你还得为钱奔波,以前3万一年的日子?
FUCK!
那时候我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写的貌似有点乱了。。。
只是因为我的工资比我最初在化工厂的时候翻了将近20倍,可是我得到的快乐?
也许还不及以前。
片中最后当大家知道问题了后。
一个很人性的问题被抬了出来。
这么做合适吗?
因为会害死很多人。
我不想评论,只想说一个小故事,一辆恒动力的车,车上坐满了人,车在路上开着,设定是车载重越轻,速度越快,有一天,车上一个大胖子,胖得抵得上1/10车的人那么重,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路的尽头是个悬崖,这时候他跳车,受伤最小,但是一旦他跳了,车会加速很多,在他后面跳车的会受比他重的多的多的伤。
他应该跳吗?
如果他不跳,那么第二个发现路的尽头是悬崖的人也会因为良心而不跳吗?
结局就是车越来越快,越早觉悟的人受的伤越小,在车掉下悬崖前跳车的能混个植物人,剩下没跳的全去见上帝了。
跳车的人本身没有错,因为车就在那里,车原理的不变,就像最后那个BOSS说的那些年份那样,同样的事永远会一次接一次的发生。
这是一篇很不合格的影评,既不是评论剧情,也不是深究演技,甚至和电影本身都没什么关系,仅仅是其中一段话令我有感而发罢了。
看完《margin call》,里面“造大桥”的一段话实在太精彩了,以致于我这么懒的人都忍不住倒回去一句句暂停摘抄下来:威尔-好好考虑一下 艾力克-得了吧,我签了字,我已经不管这事了 W-他们会给你钱的 A-我已经拿了很多钱了 (沉默) 你知道我原来是造桥的吗?
W-什么?
A-造大桥 W-我没听说过这事 A-我当时是个工程师 A-那桥从俄亥俄州的多士巴,到西维吉尼亚州的玛瑟夫,距俄亥俄河上方912英尺。
每天有12100人通过这座桥。
算上在惠灵和新马顿赛两头,通过这座桥的总路程有35英里。
加起来的话,汽车每天在这座桥上行驶84万7000英里,或者每个月2541万英里,每年3亿4920万英里。
这座桥节省了这么多路程。
我在1986年做这样的工程,那是22年前了。
那座桥的寿命大概还可以在上面行驶60亿708240英里的路。
我们算每小时50英里好了,那就是1亿341648个小时,或者说,55万9020天。
所以就那一座桥就省下了当地两个社区里的居民总共1531年的生命,而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该死的车里 A-……1531年W-god 刚开始我的注意力还只被那些炫目的数字吸引,可等我反应过来了,突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这大概就是“社会责任感”或者说“职业担当”吧。
除了工资单上的那几个数字,现在究竟还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究竟为了他人/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都说现在这一代人的功利是被大环境逼出来的,但举着“我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的招牌无动于衷,难道不是一种默许和助纣的行为吗?
我是干医生的,这年头不是什么好行业,大家沉浸在柴米油盐和明哲保身中不可自拔。
过完这个年重新回到岗位,我希望自己每天下班后能够简单记录一下当天的病历。
就像剧中的工程师艾力克一样。
这样,当我哪天感到很迷惘很受伤的时候,翻开本子,发现自己原来已经帮助过那么多人的时候,能够鼓起勇气,打起精神,骄傲自豪地大步走下去
08年的金融风暴带给世人诸多苦痛也使‘金融’这个本来就充满着铜臭味的词更加不堪当然 一方面 Occupy Wall Street 搞得如火如荼另一方面 无数人依旧削尖脑袋想挤进金融界分一杯羹在诸多描述08金融危机的影视作品里Inside Job站在‘金融’外 审视、指责‘金融’里揭露了 Banker的丑恶 政界与商界的狼狈为奸 学术界的部分沦陷整部电影 通过采访 把光鲜亮丽的‘精英’们脱了个精光 给观众一种‘复仇’的快感可惜Inside Job发现了问题 却未给出任何解决的方法不过 作为一部电影 此片已然是完成了使命 可为上乘之作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实至名归但此片最最成功之处 其实在于导演选择了‘金融’外这个视角与老百姓/风暴受害者站在一条战线上 我相信大部分观众 就算没有任何金融背景 也可以看懂此片而此片对‘金融’的声讨正对普罗大众的胃口 所以观众自然买账相反Margin Call则是从‘金融’内部: 一家投行的角度出发展示出了08风暴的一个切面--也就是此投行发现其旗下产品风险超额 于是在24小时之内将全部资产变现的故事虽然此片并非纪录片 但故事极其写实我觉得它和纪录片的唯一区别就在于 现实中的Banker们各个换了一张Pretty Pace诸位大牌的精湛演技使得此片无一丝矫揉造作当然 当导演选取投行内部为视角 必然面临两个问题1 没有金融背景的观众看得难免一头雾水2 此片有为‘金融’辩护之嫌因为在外人看来 Banker们可以选择不那么贪婪可从Banker的角度看 他们并没有任何选择 那么当一个人没有选择的时候 你又如何说他做错了呢我个人喜欢这部电影 主要在于其精准地描述了‘金融’界各个level上的人从23岁刚毕业的分析员 到终极大Boss 他们的所思所想 如果你痛恨剧透 想去自己下载看 那么Stop Right Here因为下面我要开始分析此片的脉络了影片的开始 两位女士进入S&T Floor 帮助公司裁人被裁的这位老兄是个小头头 他被护送出了公司同时由于他工作的保密性 他一出大门 手机信号就被切断了但临走之前 他给了直接下属一个U盘 并告知他 自己最近work on的一些东西doesn't look good让他be careful(经过推理 我觉得此老兄是个VP)这位下属就是貌美如花的 Quinto!
此男28岁 是MIT的物理博士(= Rocket Scientist)毕业后因为‘金融’钱多 来到此投行 已经工作了两年(估计他应该是Associate)他拿过老板的U盘 分析数据 完善模型发现过去两周公司的资产已经触动了风险控制的警戒线在不远的未来 由于杠杆效应 公司的Loss将大于公司的市值接着他Phone了他的同事 让这个同事把他们老板的老板也叫过来这个同事就是绯闻女孩里的Dan!
他刚刚大学毕业 才23岁(毫无疑问 此兄是个Analyst)老板的老板 他已经在这个公司干了10年(那他应该是Director了吧)此兄一看大事不妙 立马打给他的老板也就是S&T的头S&T的头在本公司工作了34年 因为他的狗狗病了 他很伤心但是接到电话 他还是马上赶回了公司(哥们肯定是MD了)接着他又马上联系了另外部门的头头女MD 我猜测她管的应该是风险分析 产品设计之类的男MD 才43岁 是终极大Boss的眼前红人 我们称他为Golden Boy好了于是乎Analyst, Associate, VP, MD们齐聚一堂 Golden Boy不得不给终极大Boss打电话报告问题在三个MD讨论的时候 三个小兵来到了楼顶透气这一幕非常有趣 Analyst问Director 你去年是不是赚了250万Director说是 但是赚得多花的也快250万 税后150万30万还房贷 50万给父母 15万车 7.5万吃 5万衣服 40万存起来剩下的主要花在Hooker上(你妈赚钱存不住真悲剧啊)终极大Boss风风火火的坐着直升机来了大家立马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总结如下1 公司包装的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已经全是Shit了2 按市场行情 如果公司不出手 那么必然破产大Boss讲 做金融 要么快 要么精 要么骗目前的唯一出路就是‘快点跑’所以决定在明天 抛售所有有毒资产会议结束后S&T的MD并不是很赞成这个结论1你可以卖给客户Shit 但是你只能卖一次 而且从此以后 你的信誉为02 一抛售 市场很快就会知道这里面有问题 很有可能你想卖 但最后没人买3 随着抛售的进行 抛售成本会加大4 就算抛售成功 整个市场会加速下沉 未来几年市场会持续低迷但是大Boss说 我不抛 难道等破产么接下来女MD跟Golden Boy讲 我要是下水了 你也逃不了这个背后也暗示了 女MD, Golden Boy 和 大Boss早就知道自己的产品有问题但是为了钱 还是做了产品 卖了产品 持有了产品但事情一完蛋 总要有个替罪羊不可能是Golden Boy 不可能是 大Boss 最后只能是女MD与此同时 Analyst和Director被派去把VP找回来不能有Lose End 要防止他泄密VP跟Director讲 自己以前是工程师 还建过一座桥建一座桥 可以帮助无数人节省了开车时间言下之意 金融工程却没有帮助到别人 反而造就了一个又一个Mess回来的路上Analyst问Director自己会不会被裁 Director说会 因为裁员都是从裁新人开始 但是你难过一阵 也会挺过来接下来他说的话很有趣 主旨就是没有需求自然没有供给那些借钱买房的人 知道自己还不上 不也还是借了钱去住大房子出了金融风暴 全来骂Banker 可是风暴前 每个人不都enjoy金融带来的繁荣假象么回到OfficeAssociate问MD 抛售资产是唯一的选择么 是正确的选择么MD说 你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Analyst知道自己要被裁员 躲进厕所隔间 大哭起来而Golden Boy则若无其事的刮胡子两个被裁的人(VP和女MD)讨论着过去有没有过选择 有没有可能避免今天的悲剧结论是 选择这个东西 从来没有过 将来也不会有一夜苦思 终于到了早上S&T的MD下了指令 所有人员开始全面抛售有毒资产一天内 个人抛售任务的93% 将会得到140万整个team抛售都达到93% 每个人再得130万虽然今夜过后 大部分人都要卷铺盖走人一天的抛售结束 谎言结束大Boss在吃饭 MD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倍感愧疚 所以要辞职Boss不让他走 并且说1 金融本来就是0合游戏 总有人要破产2 钱只是数字 本身又有什么价值3 这次金融危机并只是历史上诸多危机中的一次罢了4 你阻止不了危机 你也许可以让它慢一点到来 但你阻止不了它 你只能react 并且make $ out of it演讲完毕 MD决定不再辞职但不是因为Boss说得对 而是因为他缺钱(你妈真悲剧)最后一幕MD回到自己前妻家 在家门口埋葬了自己的宠物狗ps:帅气的Associate没有被裁 反而被Promote了---End---不 我不认为做'金融'的人比其他行业的人更贪婪更肮脏因为贪婪 原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唯一的区别就是 有些人有机会贪 有些人没机会罢了所以没机会的人继续Occupy Wall Street有机会的继续大笔大笔的捞钱我们应该做什么?
当然是你妈求Offer了!
2008年金融海啸,美国著名的老牌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破产,消息一出,震惊世界。
因为商界一直有Too Big To Fall(太重要以至于不能倒下)的潜规则,所以当这个有着158年的超级投行的最终倒下,也说明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之深。
国家不幸诗家幸,人们预计马上好莱坞就会投资拍摄相关影片。
影迷已经手拿爆米花等在电影院里,不成想等来却是老态龙钟刚刚出狱的哥顿·盖科(《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和头戴棒球帽永远在挑战山姆大叔的胖子迈克·摩尔(《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两部影片,前者竟让资本大鳄有了亲情的概念,后者虽有出色的资料整理和剪辑观念,但是又失之艺术气息。
直到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狮门影业慧眼识珠,迅速拍下这部由名不见经传的导演初哥J·C·陈多尔、凯文·史派西、杰瑞米·艾恩斯、扎克·昆图等数名男星共同主演的影片的发行权。
美国以及全球的观众,才得以欣赏到好莱坞第一部能够如此清晰的解析金融危机起源的精彩独立制作影片。
影片讲述的正是2008年金融风暴之前的24小时内,一个老牌投资银行内发生的所有事情。
根据影片的阐述,投行在三年内经营了一款将不同信用评级整合在一起的抵押债券,在发行了大量该类债券后才最终清楚其风险性,但是为时已晚,由于杠杆效应,一旦出现下跌,公司需要赔付的价值甚至远远高于公司的总值。
而就在此时,“补仓”的抉择出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投行老板图尔德描述此情此景为“音乐停了,风暴来了”。
影片完美的遵循了古典戏剧的三一定律,一天之内,一个故事、同一个场景,变化的只是人物的语言、状态和失焦的摩天大楼窗外景色。
影片的终极问题,也和经典戏剧一样——当面对矛盾时,人如何选择,或者,用另一句话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说,选择就是,卖掉不良资产,还是破产。
当交易部的头目山姆拒绝将不良资产转移给同行的时候,他认为:“我们正在把毫无价值的东西卖出给自己的交易伙伴,我们正在搞垮别人的事业,彻底的。
以后,没有人会买我们的东西。
”这是一个从事了34年金融工作的行家里手心中的职业操守,同时也是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盗亦有道”,毕竟自己手下的股票经纪人们即将把手中大笔的不良债权和股票卖给自己建立起程度相当深的买家、交易员和客户。
如果成功,投行可能会幸免于难,但是金融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同时,自己也将从此上了同行的黑名单。
信奉曹操信条“宁肯我负天下人”的老板图尔德则认为,有必要“让公司走自己的路,哪怕让其他公司无路可走”。
别忘了这位精神领袖对于自己员工——金融从业人员的教诲是:“更快、更狡猾或者干脆作弊”。
也许正是这种认识,使得他轻而易举的选择了将债券和股票抛售的做法。
绝妙的是, 对于自己挑起的,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图尔德认为:“1937年、1957年、1984年、1987年,1997年,2000年,都一样,周而复始,这种情况一直会发生,我们改变不了什么,我们只不过是控制不住自己罢了。
我们只不过是采取措施,做对了我们赚一笔,做错了横尸街头。
”图尔德对于金融危机的宿命式总结,精准的令人无可辩驳。
最后风险评估员彼得问山姆,转嫁掉不良资产是否正确时,山姆反问“对谁来说”,彼得回答“我不知道”,山姆则替人们回答:“我也不知道。
”事实也是这样,当一个组织或者团体的规模以及带来的影响过于强大的时候,个人的属性就被衰减的无比渺小。
在这种情况下,对错之间的界限就会开始模糊。
一个错误的决定,既来自一个集合,也来自一个个人。
不过,毕竟金融危机发源于这个万恶的投行,最终苦果却要世人均摊。
即便资产缩水,拥有高薪的金融从业者也一定比工鞋阶层好过,这估计也是纽约“占领华尔街”运动兴起的原因。
有趣的是,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占领华尔街”运动并未开始。
不过《商海通牒》毫不遮掩的曝出了投行中各个级别的年薪数目,最初级的如彼得和赛斯,大约为25万美元,交易组头目威尔250万,大老板图尔德自然更是高的没边,9千万的分红和年薪,身价数十亿。
单凭这不平等到极点的工资条,就足以被工薪阶层棒杀。
但是,话说回来,那些聚集在华尔街,举牌抗议的示威者,又是否真的无辜到可以随便向华尔街大鳄们扔出石头?
一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源又是否只是投行的金融精英闯下的大祸?
对此,导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片中有一个场景,评估员塞斯问长官威尔,这次的危机会给平常人带来的影响,威尔这样反击塞斯的内疚:“这些普通人,他们想要的生活就是香车豪宅,但是他们根本负担不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要,我们是他们豪华生活的根本原因。
我们用手指在他们天平的一端压了一下,我们抽走手指,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公平社会,但是他们马上就会不干。
他们想要我们给的东西,但是又喜欢假装不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
他们装伪君子比我强多了,去他们的吧。
”当听到来自不同阵容的致命攻击时,不知占领华尔街的将领们,会作何感想。
向来热衷于超前消费观念的美国人民,在使用信用卡预支舒适生活,利用金融衍生品大赚金钱的时候,是否也曾在心中暗暗担心过这样的一天?
影片的结尾,投行成功将大部分债券和股票分摊给了更多的同行,一场危机已经在所难免。
山姆来到前妻家的草坪,为自己死去的老狗挖一份坑穴,面对早已形同陌路的前妻,和因为肝部肿瘤而辞世的宠物,山姆擦干眼泪,奋力铲向地面。
直到画面消失字幕升起,铁锹与地面的撞击声依然冲击着观众的神经,令人怀疑,死去的究竟是老狗,还是其他的什么?
豆瓣某个好友让我写一3000字影评,且嘱咐一定要装逼。
我牟足了劲,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领会很装逼的感觉,对不起了。
电影Margin Call是一个异常真实的电影。
说他真实,并不是说电影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作为电影,他必定要有一些戏剧化的要素。
这里说的真实是说他所描写的金融产业投行领域的从业人员的心里状态和对投行的看似神秘的工作模式的剖析十分的逼真。
对于投行来说,风险控制永远是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操盘手每笔单子有多少风险,他的主管其实根本不太清楚,分析员们采用的是哪种数学模型,哪种分析方法,更高级一点的管理人员其实根本一无所知,他们所需要的到的仅仅是利润。
正如片中反复强调的,高管们总是要求下级不要给他们解释技术细节,而是给出最简单的结论。
在这个前提下,只要产品是赚钱的,那么其中的细节都是次要的。
如此的粗糙管理,其实是风险控制的重大弊端。
风险控制和交易部门的激励机制的巨大差异,也导致了工种之间的积极性差异的问题。
产品交易的模型永远是在革新的前沿,而风控的工具却无法跟上脚步。
从流程上来说,风险控制也有必然的滞后性,导致了或大或小的危机总在潜伏。
过度的依赖统计学模型,轻易忽略过多的条件假设,又成为了投行领域的潜在风险。
作为危机的直接原因,MBS那么高的收益率,又拥有那么高的年限,稍微有点头脑的人很快就会发现,这中东西根本不可能延续。
而之所以许多投行仍然这么干而没有及早的退出,只能说明侥幸的心里总在其中作梗,总想在还可以分一杯羹的情况下都再分到一点。
投行领域的人才高流动性和刺激机制或许是这其中的很重要的原因。
自己内部的制衡机构和自身利润追求的矛盾,也成为了金融体系改革的一大难于平衡的难点。
将金融行业的灾难简单的归咎于贪婪,显然是过于肤浅的。
金融行业确实带给了这个世界极大的好处,影响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都将自我从中的受惠看作是理所当然。
当他出现问题的时候,情况必然也是复杂的,他暴露的是全方面的问题,简简单单的归罪于金融从业者,显然也是不公平的。
在商业战争中,在任何情况下,生存永远是前提。
影片描写的某投行在看似违反商业道德的基础上试图全盘的转嫁损失,悄悄溜走,显然也是公司生存的必然法则。
这里没有仁义可讲。
当然,市场是公平的,他们能挽回的损失必然是有限的,作出抛弃信用的公司和他的员工们也必将被市场所抛弃。
等待他们的只有拿到自己最后的刺激,之后退出。
然后是另一批的新人在另一个公司在等待。
金融市场是一个巨大的丛林,上演着杀戮和胜负,而希望他能像生物一样不断的在进化中完善,也是人们的希望,毕竟谁也不想离开他。
当风暴来临时,我们是自保,还是保别人?
Sam Rogers为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甚至没有立场来责备他,换成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选择,正如当Peter Sullivan问他这样做对吗,他反问的那样,对谁而言?
风暴将至,谁都纠结,可是Sam作为首要执行者,他比任何人所承受的压力都更加无形更加巨大,谁都知道要怎么做和该怎么做,人说一念地狱一念天堂,可是对于Sam来说,摆在眼前的只有地狱,区别只在于是自己跳下去还是被别人推下去,将一生的信誉付之东流,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比死更让人好过。
Sam大概是到了最后一刻才下定了决心,要带领一群相信你的人走上一条不归路,那种绝望感真是窒息得让人透不气来,那就意味着,每一个清晨,当你打开电视,看到有人因为破产而跳楼,你清楚地知道,你就是那个推他下去的凶手。
最可怕的不是无从选择,而是我们清楚地知道,其实我们还可以选择,但那选择却并不能改变最终的命运。
我们身边的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可能平日里我们也并不怎么喜欢他们,但凭心而论,我们并不真的想看到谁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更不要提那些我们还爱着的亲人朋友,当你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跳进自己设好的陷阱里尸骨无存时,还有什么能够救赎我们的灵魂?
《利益风暴》通篇都充满一种大厦将倾的压迫感, 那里面没有拯救世界的英雄,也没有冷酷无情的恶魔,就连John Tuld我相信他也不是无情,他的无动于衷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这样的风暴而懂得如何在狂风暴雨中自保,如此而已。
他们是一群普通人——普通的精英,他们不刻意高尚,但也不刻意卑鄙,在面对将如海啸般呼啸而来的金融风暴时,他们都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们都知道将要面对怎样艰难的人生,他们都清楚,此一夜后他们将夜夜不得安眠,他们没想过刻意害人——尽管他们这样做了,可是当面对是你跳楼还是我跳楼这样一个绝对性的问题时,我们谁又能伪装得了高尚?
我甚至不觉得Tuld无耻,就像Will Emerson说的那样“人们都想要豪宅名车,但他们却负担不起,这时候他们就需要你了,他们能享受国王一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我们在财富的天平上往他们那边压了压,一旦我松手,这世界马上就变得公平了,但没人想这样,他们嘴上说想公平,其实心里根本不想,他们期望我们用尽方法生财,但他们却在那儿装无辜,假装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这种虚伪真让我恶心……可笑的是,如果明天公司垮了,他们就会指责我们玩忽职守,但如果我们的推测是错的,一切又重回正轨,同一群人又会来嘲笑我们,当我们是史上最大的孬种”,当然,Will这样说无非就是想消除内心里压迫着他的罪恶感,可是他说了大实话,在这场金融风暴里谁都不用装无辜,是我们的贪婪才让一切变得不可收拾。
可是对于人性的贪婪我并不过分责怪,贪婪就像这世上任何一样东西,是一把双刃剑,有好有坏,正是因为有这样那样的贪婪和惰性才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神奇,那么当它由于我们过度的索取而报复性地天翻地覆时,我们除了承受似乎也别无选择,毕竟谁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Sam为自己的心做了最后的挣扎,当他得知自己不会被裁掉时他觉得自己简直成了叛徒,他找到Tuld要求辞职,可最后他还是接受了事实,毕竟现实就那样血淋淋地摆在眼前,即使你不这样做,迟早也会有人这样做,谁都阻止不了。
他说他并不是为Tuld那通长篇大论所动,他说他留下只是因为他还需要钱,其实他很清楚,Tuld的话尽管冷酷无情甚至鲜廉寡耻,可是那些都是实话,实话都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他也是用相同的实话才打动了那些相信他的人。
Sam教会我一件事,作为领导者,你只需要让你的下属相信你,并在灾难来临之前想好对策——你可以纠结,但不能不去想对策,那么你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值钱的,如果Tuld笃定Sam会听从自己,那么Sam大概也很难拿到那笔高额的“良心费”。
Eric教会我一件事,就算你的能力不及,可是多做一些事仍然可能在不经意间帮你找到谈判的资本。
Will教会我一件事,在诱惑之前,忠诚比任何东西都更可贵,哪怕是对那些想利诱你的人而言也如此。
Cohen教会我一件事,有时候无耻也行。
Sarah教会我一件事,放手不是放过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Tuld说,在这一行谋生有三种方法,行动快,够聪明,或者会骗人。
我想,其实这句话适用于任何一种职场,或是人生。
这里面没有坏人,只有普通人,我甚至相信他们都是好人,裁员时Sam用自己的狗就要死了来解释自己的默默落泪,可是他用“不经历黑暗哪来的黎明”来安慰自己,就连Will那样貌似漫不经心的人都在四处找戒烟糖,不然就要杀人了,他们都有良心,如果只是单纯的生死选择,我相信不管是Sam还是Peter,甚至Will或者Seth,他们都会挺身而出,很多人都有勇气舍生取义,可是少有人能不见利忘义。
作为有良心的普通人,Eric Dale最具代表性,他是这一切的发现者也是承受者,在Will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回绝掉了诱惑——当然也有赌气的成分,可是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公司,坐在会客厅里为自己的沉默买单,“他们说如果我不回来,在未来的两年里他们会处处为难我,我的员工股权,我的医疗保险,但如果我回来,我只要静静地坐在这个房间里,每小时就能赚十七万六千四百七十一美元”,如果你说他做错了,那么请你告诉我,你会怎么做?
Seth Bregman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年纪轻轻吊儿郎当却可以跻身这样的跨国公司本身就说明问题,可是他和Peter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毫无疑问也和他玩世不恭的工作态度有关,可是的可是,他才23岁,人生随时可以重新开始,他的痛哭多半是缘于真的有些心疼这份可以让他一年轻松赚上25万美元的体面工作,和Eric的绝望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Peter让我懂得了四件事:对帮助过你成长的人要说声谢谢,尤其当他身处困境时;不要太介意做些额外的工作,特别是在你年轻时;存些储蓄少些贷款,别把身家性命都换成股票;当风暴来临时平静地接受强过痛哭流涕,哪怕你只是装出来的镇定。
Peter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大的赢家,他不仅保住了工作还获得了提升,当然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对于工作来说他是完美的潜力股,可是无可避免的,他也一样会为自己的沉默付出代价,他的迷茫和疑问,时间终将会带给他答案。
我觉得谁都应该看看《利益风暴》, 那里面有我们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抉择,我们不是那样的精英,但那些精英也不过就是浓缩的我和你。
在大厦将倾之际,年轻人不怕,他们负担小,损失轻,承受力好,有大把时间可以翻身;老年人也不怕,他们大多完成了财富积累,没有贷款,孩子大了,也有一定的储蓄,最起码暂时还可以安心度日;最要命的是中年人,人生过了一大半,十几二十年苦心经营的事业转眼就成了泡影,可是上有老下有小,孩子要上学,房子要还贷,四十几岁的人了,当精力体力都在走下坡路可是身上的负担却最沉重时,不是简单一句大不了从头再来就真的能重新来过。
金钱,我向来认为它有着仅次于神的力量,神是虚无的,可是金钱却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我们多么清高,只要我们活着谁都逃脱不掉要与它相依为命,就像Sam说的“我还是需要钱”,所以他留了下来,影片的最后Sam在前妻的院子里埋掉了他的狗,他很清楚同时埋掉的还有自己的良心道德以及职业操守。
当人生面临选择,你会走向何方?
其实人早在不经意间就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方向,当每个人都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徘徊时,Peter选择了和沉稳睿智的Sam一起思索抉择的对错,而Seth则跟在油滑聪锐的Will身后讨论谁更无辜。
我们能做的,只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不了别人,我们也只能和相近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生存的意义,没有对与错,只是因为,我们不尽相同,如此而已。
没有什么地狱或是天堂,我们眼前有的,只是我们将为自己所选择的路,在迈出第一步之前扪心自问,做出了选择就一路走下去,不必回头也不必生悔,只是,你要承受后果。
Kevin Spacey,Jeremy Irons,Zachary Quinto,Paul Bettany,Stanley Tucci,Simon Baker, Penn Badgley,Demi Moore,这大名鼎鼎的实力派超豪华阵容实在难得一见,却没有谁的光芒独照,个个出彩,Kevin Spacey和Jeremy Irons从来就没让我失望过,哪怕影片很普通故事很普通,可是他们俩的表演永远不会很普通,Paul Bettany和Simon Baker是正在崛起的一代,他们迟早会成为实力派演员里的中流砥柱,Zachary Quinto和Penn Badgley作为新生代演员前途不可限量,Stanley Tucci的沉稳让他的表演不会光芒四射但永远厚重可靠,唯可惜的是作为全篇中唯一一个戏份较多的女演员,Demi Moore却没有成为亮点,她的美貌曾惊艳得岁月妖娆,可是当韶华逝去光阴老矣,她似乎并没有更具实力的表演可以来征服我。
MARGIN CALL在新浪播客上的字幕实在做得太差了。
世界上最恐怖的字幕就是配字幕的人完全没有读懂片里说的是什么。
例如:一个马仔问WILL为什么某君才40岁就可以做到这个投行的高管的时候,他说:“That happens all the time, except to me. He is a killer."被译成了:“那种经常发生,除了我,他是个杀人犯。
”好吧。
又例如:KEVIN SPACY 改变想法的关键一幕:PETER SULIVAN (算出整个公司持有大量垃圾资产的马仔):I think I know your son.SAM(MD,KEVIN演的):REALLY?PETER: NOT WELL. BUT HE ALWAYS SEEM LIKE A NICE PERSONSAM: HE IS A NICE PERSON. 。。。。。。。。。。。
peter: does he know what is going to happen?sam: what do you mean?peter: did you ever talk to himsam: no...I wouldn't thought............(这位父亲陷入了沉思之中,说不下去了)被译成:PETER: 我想我认识塞米。。。。。。。。。
WTF......塞米????????!!!!
还有最离谱的一个:DEMI MOORE:LOOKING BACK, IT WAS EXPRESSED WITH INSUFFICENT URGENCY.被译成:回头看,之前有种不必要的紧迫感。。。
MLGB, INSUFFICENT竟然可以译成相反的含义。
这部2011年的佳作,入围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剧本提名,斩获了数个导演处女作大奖,该片为导演J.C.尚多尔的长片处女作。
下图左起第一位就是导演J.C.Chandor。
他的特点为一贯的自编自导,就像创作型歌手一样,在作品上挥洒自如。
先看看参与这部电影的演职人员,让我们深吸一口气,开启人脸识别系统,从左往右看:<图片2>斯坦利·图齐 饰演 风险评估部门主管。
相信大家对他《时尚女魔头》和《变形金刚4》的角色都很熟悉,个人特色明显(光头抢镜)。
在电影开篇就用内敛的演技,演绎了一名为公司工作了19年的部门主管,突然被血洗裁员的冷漠待遇,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从便此目不转睛。
扎克瑞·昆图 饰演 资深风险评估员《英雄》系列之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影片开头字幕中的Before the Door Pictures 公司制作,其实是他的公司,他也是该片的制片人之一。
他在片中塑造的资深风险评估员,面对部门老板突然被裁员,以及后续一系列重大变故,给了我们一个生动的小职员视角。
他无意中发现公司重大资产评估漏洞,是片中少数用脑子思考跟说话的人。
凯文·史派西 饰演 老牌投资银行经理人近年来随着《纸牌屋》系列名利双收,演技派不用多说。
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内心充满悲伤,却又皆是自食其果的沉痛人物。
杰瑞米·艾恩斯 饰演 公司幕后大股东一出场就带着老狐狸的气质,演绎一个可以将十恶不赦的商业骗局,演说的感人至深的资本大亨。
黛米·摩尔 饰演 公司的首席风险评估主管这个因早期《人鬼情未了》进入大家视野的女演员,在影片中饰演的角色,在斗争中全力挣扎,却终难摆脱替罪羔羊的结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蒙·贝克 饰演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前因《超感侦探》备受关注,而在这饰演一位43岁就上位高层的金融界“杀手”。
佩恩·拜德格雷 饰演 初级风险评估员《绯闻女孩》让他被大家熟知,在片中饰演一个极为写实的办公室新人,围观公司裁员,面对老板被辞,最关心的是自己有没有事,下班跟同事混酒,最喜欢讨论老板们的年薪的小人物。
保罗·贝坦尼 饰演 交易部门主管。
十年老员工跟老板走的最近,消息精通的办公室人精。
以上演员阵容,加上精简的对白,又极富戏剧性的剧情发展,将西方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的前夜,一家老牌投资银行公司的内部变故,演绎的让人拍案叫绝。
看点一:单一场景叙事近80%的场景都是在办公大楼内拍摄的,但并不令人觉得枯燥。
全片紧张的气氛不从依托配乐,纯靠演员演绎。
看点二:剧情紧凑导火线:从公司19年的资深风险评估部门经理突然被裁员,揭开经济危机爆发前夕的华尔街大裁员的序幕。
主线剧情:从一早的裁员开始,24小时内的故事发展急剧张力。
从公司底层小职员,到公司高层,再到董事总经理,最后深夜乘直升机赶来的大老板,一个一个重量力级人物的接踵而来,面对棘手问题,展示了人类如何用最聪明的智慧,坚持了最低的道德底线。
在接下来第二天的24小时中,导演只用了二十分钟对电影进行了收尾。
因为接下来的发展人尽皆知,2008年美国经济崩溃,全球陷入金融危机。
看点三:各色人物典型,以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
1 老员工的兢兢业业影片中的19年老员工,精明能干,预先反思并预测了公司资产漏洞,却提前被办公室政治干掉。
片中关于他以前曾是建筑师,修建大桥的数据统计桥段,精彩至极,以小见大的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可以造福一方。
而人类用同样的智慧从事金融工作,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让多少人的幸福生活又毁于一旦。
可惜他讲这些都在对牛弹琴,还不及公司老油条混的如鱼得水。
最后,老混混用自己的经验总结了真理:人们有时就是愿意假装不在意这些,自以为是,觉得绕远路回家更好,经济发展停滞或者倒退也无所谓,反正大家都这样。
所以公司离了谁都转,大可不必这么劳累自己,你也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
很直白,很客观。
2 公司老油条公司里总有一个人,知道老板的动向,消息灵通,有能力躲过一切斗争,靠着“聪明”混得游刃有余,被老板视为宠儿。
片中刻画了这位公司中层,跟底层员工炫耀自己年薪250万美元,以及如何一年内花掉的酒醉生活状态。
而他的真实在于,他不会把自己在做的事情美化甚至假装正义,他知道自己的行业,也深知人们的贪婪,他只是稍加利用而已。
片中唾弃全民的贪欲桥段,堪称精彩,人们在谩骂华尔街金融骗局的同时,是否反思自己正是这种经济形势的需求者。
每个人都被欲望驱使,宁愿背负着巨额贷款,也要买豪宅,开香车的信贷奴隶。
3 年轻人的魄力年轻人永远都是敢于直面问题的角色,资深风险评估员秉着对前老板的尊敬,完成了这份遗留的分析。
也是在后续汇报中,可以不加任何修饰的说出公司资产一文不值的现实的人。
单纯的天赋决定了他的单纯立场。
(PS:这位前“火箭专家”角色,学历背景惊人,片中大段金融数学理论旁白,真不是一遍可以听懂的。
)4 普通员工的心声与天才同事成为强烈的对比,他最关心的是,全世界的人都挣多少钱,对自己一年25万的收入小有满足感,但对每个老板,甚至脱衣舞女郎的薪水都倍感兴趣。
平日里下班跟老板混酒吧,结果得知未来铁定会失业后悲伤不已,估计贷款也没少背,典型的公司小职员心理,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经理人的苦水片中的老牌证券经理人,一直为自己的已患重病的狗伤感,最后一次鼓动公司人员倾销不良资产时,他一直紧握着小指戒指,片尾暗表他早已离婚多年,唯一陪伴他的狗病死后他悲伤至极,最后道德的沦丧,也只能自食苦果,影片在他为掩埋忠狗而挖坑的铁铲声下落幕。
6 大佬们的内心世界这位大佬丝毫不做作,上来就调侃自己可不是靠聪明才智获得今日成就的。
他的眼神里透露着天真执着的眼神,嚷着我就是不要亏钱的耍赖王!
他所秉承的:更聪明,更快反应,或者干脆作弊的三大信条。
高度概括了资本巨头的上升手段。
他有信心与任何人谈判,无论是消除个人的道德底线,还是找人做替罪羔羊,用的唯一手段就是钱,足够多的钱,而且每次都见效,无一例外。
就这样他还可以自行安慰的将自己归为经济发展史的一环,悠闲的享受自己的午餐,展现了商业食物链顶端的巨头作风。
7 办公室通病领导生活能力退化:深夜开会必须还得叫回公司一名职员负责打印,好像这辈子自己从不曾打印过一样,明明都是从销售做起的。
<图片p_35>老板一个比一个不懂业务:销售经理根本听不懂风险评估员的分析,可以想象平时都是怎么信心满满的将金融产品卖给客户的。
而终于简化听懂了之后,叫来总经理,自己照猫画虎的磕磕巴巴解释完数据后,让老板直接看表就明白了,结果老板问看哪个表,又真实又可爱。
看来做技术的都是苦命,销售耍嘴的总是上位。
8 一说到工作内容,先说办事流程:总有些人,你跟他要东西,他总跟你说得一步一步来,现在给不了你。
一段时间过后,给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
真是用生命在演绎自己的弱智,精彩死了。
9 屎盆子往谁身上扣:决定一定是大家一起做的,黑锅一定是一个人来背。
谁翻脸快谁就赢,之后面对曾经警告过自己的同事,回想起来,自己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了钱和权利而已。
<图片p_38>最后所有人都在这场闹剧后,不得不深深低下了头。
反思自己今日的结果,是源于当初的贪婪,而未来的一步,是否依然受欲望的驱使,不断深陷,是否真的别无选择。
PS: 电影《利益风暴》英文名字是《Margin Call》,经过高人提示,是金融术语,追加保证金的意思。
感谢网友:zk230~2015年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听了好多F。。。ME!虽然不懂金融但这片也算能看明白,好象是金融风暴下面的MOBY DICK,好多正男啊,凯爷终于演对了一回称身价的片子,昆图真是好美色而且出柜了,宝罗感觉好脏吸食了很多迷药,没看到DEMI跳楼那段啊!
过度平淡...gg里的dan怎么还是那么怂和酱油...
突发事件引起的连锁反应,犹如中央集权下的暴风眼一样暗流狂涌,教科书级商战典范,利益冲突中的矛盾综合题材剧本,群戏实在太精彩了,一场演员本色发挥的盛宴,他们对每个场景调度都把握极准,互相飙戏看着太过瘾,如果能抛去亢杂繁琐的专用词条,直逼五星!
老题材,新立意。
其实我没完全看懂、、、专业名词太多,字幕又坑爹、、、就我看懂的部分来看,这部电影其实没有明显的戏剧矛盾,场景也有限,而主要是通过人物来讲故事的。影片明星贡献了出色的演出,剧本也很扎实,每个人物都足够鲜活,也有足够的留白空间供观众想象。估计拿个奥斯卡提名还是很有希望的
强大的卡司,舞台剧般的表演为中心风格,充满凝重和末日感气息的摄影风格,一出别致的2008金融风暴大戏。
21.1重看 3→2+ 把史派西拍出良知太可笑了,在生死攸关时还谈信誉的做不到这个位置
就上班那档子事儿,都明白,在经历,何必要拍个电影来说?
这电影的类型是惊悚?豆瓣你成不成啊
当金融大鳄就是这么惨的啊= =大腕儿太多,群戏精彩
看睡着了= =
2008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无所畏惧的利字当头。
金融片,剧情弱,感觉没啥意思,不值得看。
很失望
这么多好演员 导演你压力大不大 大不大
也就是为了活下来而已。。。
电影走窥豹路线,用神卡司烘膨小剧的内里压力。效果可惜一般。想不到Youtube上把我引诱进来的那两场卡司震人、冲突暗涌的会议已经是全剧高潮了🤦🏻♀️ 然后,英人美讲就真的不是…谁都行啊,一激动就原英毕露😂
我喜欢剧情片,但是不喜欢由絮絮叨叨故弄玄虚特意讲些专有名词而故意堆砌起来的一个事件解说电影。
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言之无物,专业术语太多,,没有讲清楚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与后果,就连对金融圈的讽刺都不痛不痒。话说,这年头的华尔街还有类似于史派西这种老板?和《窃听风云》里人性发现的秘密警察一样荒诞无稽。比起《大空头》来说就是坨屎,可惜了这么多牛逼演员的精彩包装。
金融题材的电影在剧情上我一般都追求看懂40%左右就够了,但是看一群巨星的小宇宙撞来撞去倒是蛮扎劲额,馒头扮起金融高管来气场惊人~每次看完此类题材都觉得money真是个坏东西,人家一好好的刚出柜的MIT rocket man就这么沦陷了,但是再想想么Kevin Spacey说的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