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外来人的视角从大家对日本最熟知的几个印象(老龄化、风俗业、黑帮)出发截取片段对东京其实也是日本进行侧写,68岁的社畜、抚养三个儿子晚上兼职陪酒的白领妈妈、金盆洗手的华人黑帮头目、无家可归的流浪老人、AV从业人员、“孤独死”房屋清洁员,创作者试图用这些碎片串联起日本人被压抑的欲望、服务由此派生出的需求的行业和“商品”、“选择”加入行业的人这样一条线,看到这里会不自主生出一种恐惧,一种在庞大系统里看似自己在做选择实际上被客体化为商品甚至是被观察的现象的无依感。
有意思的是黑帮作为另一条线应该没有什么交集却在最后处理“孤独死”的清洁大哥告白自己也曾在黑帮奇妙地让两条线汇合了,也让怒罗权头目汪楠重新被捕这个欧亨利式的结尾显得意外又合理,毕竟一个能带外人深入前帮派的地盘而且仍然跟帮派朋友紧密联络的前头目跟最后一位自述跟前尘断的干干净净的大哥相比起来,看上去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不会再做了”,看上去太暧昧和藕断丝连了一些。
虽然对展现的现象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比如风俗业的消费者和从业人员那种不约而同的“寻常感”背后的东西,但这毕竟只是业余拍摄的一个两小时时长的类纪录片的长视频,呈现出来的内容已经相当震撼了。
一部B站自媒体UP主自组团队拍摄的纪录片, 我是在看到第三集《迷失东京》后 ,才透彻的看懂了《未麻的部屋》这种不明觉厉的影片,明白了日本的社会构成。
那些在国内爆火的日剧,没有一部把日本女性或者说日本艺人在社会意义上的分工、地位明明白白的道出。
第三集先从一个3个孩子的母亲引入,她白天是普通的事务员,晚上在夜店工作。
然后采访一个68岁仍在工作的大叔,说他减压的方式是看少女偶像的演出。
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艺人就是他们生活的调剂品,是日本社会运转的润滑油。
日本的艺人们或许在从艺的初期就被教导着承担这份责任,被赋予了这种“荣誉”。
认清此事,就能厘清很多日本艺人身上所发生的匪夷所思的事件其背后的逻辑。
而这种情绪只有通过旁观者的拍摄才能看出来——如果是日本作者拍出来给观众看,观众可能以为这是一个社会奇谈,只关注到具体的人。
而旁观者的视角让我豁然开朗——这是一个社会结构的显露。
偶像团体、AV女优以及黑道,都是日本社会压力的应力释放构件。
而其从业者,也大多来自承受压力对大的底层家庭。
他们就像弹簧一样,吸收着来自各界和自身的压力。
有的人经弹,表现的不错。
有的人不经弹,可能就会断掉。
第三集里那个从事黑道后因诈骗银行被判刑,出狱后组织义工团体给服刑人员写信进行社会关怀的大哥,他就是一根承压能力极强的优质弹簧。
他的家庭,他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的人生观,也促成了他的人生抉择。
后面对几位色情行业从业者的采访,基本符合我的想象。
社会由人组成,而社会的形态则由被组织起来的人所决定。
日本人和地球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爱欲恨贪嗔痴。
正如黑道这种动辄刀枪相向的行当,也需要特定的纹身、语气、仪式之类的形式表演;正如为了逃离抚育孩子的辛苦而选择兼职陪侍的母亲说“与客人交流很快乐”;正如因为“喜欢做爱”而被介绍去拍AV的男子,因为“想要靠AV女优的头衔在夜店拿到更高价钱”而去拍AV给自己的女子;他们为自己叫卖。
同时他们也消费他人。
只要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那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因为我付费了)。
如果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那就要更加卖力的为自己叫卖。
只有那个流浪汉,是游离其外的自由人。
但自由也是有代价的。
而这,就是“市场经济”。
为了市场信心,日本才有那么多的“不可明说”,而我看了许多日本影视剧作也只看的懵懵懂懂。
直到看到这部《迷失东京》。
东京总给人一种压抑,孤独,疲惫感。
越来越多地和机器打交道让人们变得冷漠。
人们的沟通只是信息交换,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已经是心照不宣的关系边界。
日常体验的匮乏,情感的干涸,只能对工作后的成就感产生快感。
再用金钱来换取说话的机会,和情绪的宣泄。
单亲家庭,白天带娃主妇晚上陪酒女,黑道大佬葬礼,AV女优男优,偶像和街头歌手,孤独死老人房间清清洁工,还有街头的流浪汉。
每个被访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生活。
这看起来不像是人类生活。
我们的社会也在逐渐踏入。
东京不仅有每一个日本人的梦,更有数不尽的噩梦,看它不仅要看到镜头里的它,更要看到镜头外的它。
当风俗产业常态化,陪酒既是来钱的方法也是无奈的开始,一切都是生活,纵然再爱做爱,当AV成了职业也会让他难受,唯有放松,让自己活在真空里,是的,东京很自由、很包容,哪怕你终日躺在地下室也是有个归处,但是只能与老鼠为伍,没关系,只要你愿意,谁又能说些什么呢。
东京白天的正经与繁华是为了照亮黑夜,纸醉金迷在夜晚格外醒目。
同时,黑帮也仍存在,看不见的地方交易仍在继续,谁真的浪子回头,谁又是加以伪装呢,无法定义一个人,情绪可以伪装、话语可以伪装,做好事是真的,但是不是好人是无法定义的,人过于复杂。
最后,终归一死,死亡是唯一公平的事。
黑帮老大死时,尚有小弟相送,可在很多看不见的角落,很多老人孤独而死,直到腐烂的气味传出才能被发现,于是物品被收走,房屋迎来新的主人,最终被遗忘,或许留下一张照片,证明我们曾来过。
孤独,真是难以捉摸。
10元,比几十元的电影还值。
看到了另一个国度的人们如何以他们的方式生存,看到不一样的领域有人在过着那样魔幻的一生,看到了黑道葬礼真实存在于2023年,看到了黑暗中的边缘行业,看到了很多反差和新鲜的东西。
不到二十分钟,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穿着白t、面带笑容的阳光男士走过狭窄的楼道,拥挤的小屋内满满当当的书籍……他是日本义工团体的组织者 ,专门为监狱服刑的人寄书和生日贺卡,起名为“本归”工程,一语双关。
下一个镜头东北话出场,灯光昏黄,他抽着烟、抖着腿,慵懒地斜靠在桌边,才知道,他是长春人,正漫不经心地和访谈者讲述自己早年在日本黑道团伙做老大的经历。
他扛着国旗骑着摩托去揍欺负中国人的日本人,号称“长征” 行动;他砍过人拿过枪,蹲过监狱出过书;他抢过公司救济中国人,他为中国希望工程捐赠;他说不再选择黑道是因为自己无法超越自己,他说“抢银行不如绑我”……就在我还沉浸在他矛盾、复杂、丰富的人生时,制作组在结尾告诉我们,在采访后的一个月,他再次被捕。
通过av艺人和牛郎店工作者,我看到了日本人礼貌、规矩、干净背后的压抑,以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贯穿全人类的共性问题:精神的孤独和空虚。
人与人之间敞开心扉的成本变高,只有花钱付费,人们才可以放下防备,大方做爱,大方聊天。
白天是公司文员深夜是夜店女郎的养了三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在陪客人喝酒唱歌时,笑得格外开怀。
弹幕说这是压抑到极致的表现,是令人悲哀的开心。
可我却觉得她那一刻也许是真的开心,用她的方式。
是大家过分解读,还是我也压抑到像她一样的程度了呢?
可一瞬间镜头切换,同样的歌曲,MV中青春靓丽的女团成员在广场上唱跳,怎么莫名有点想哭呢?
真正的压抑是看到独居老人死亡后身体腐烂发臭,几个月后被人发现,油脂和体液流出,与地板融为一体,黏腻、令人不适。
在这里我不愿过多描述,因为我发现了人骨子里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种生理上对于身体失控狼狈不堪的恐惧。
想到片中穿插的地铁站那个戴着眼镜拿着吉他唱歌的男人,如此简陋的环境,居然还有自己的宣传立牌,他用力地表现激情用力地嘶吼。
画面无限放大,他在呐喊“一起活下去吧”,一如渺小、卖力生活的我们。
好看真的好看,不止迷失东京还有核污染那期。
没什么主题升华但就是平实具体深刻有趣好久没有看到能好到这样好的片子。
饼叔的逻辑很熟悉,但是又觉得远古,类似的感觉可能只能追溯到《看见》,虽然这本书现在已经被玩成了拐卖人进新闻学入坑之作哈哈。
直到看到幕后制作片他们提到陈虻,原来是因为他啊!
那个提出““要关心新闻中的人”的人,提出“一深入就深刻”的人, 那个敢在年会上把部门内斗做成节目播放的人,那个影响了柴静又莫名其的影响了我的第一部纪录片,以至于可以让我走到现在的人,从他到饼叔都是饱含着对新闻初心的人啊。
其实之前看到他们去加沙的时候我就有心被撞击的感觉了,原来世界上正在有人认同我的欲望而且真的做出行动了,或许食贫道的忠实观众里也会是看见或者东方时空的观众吧。
陈虹啊你到底是怎样的人,能在去世后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还透过层层作品闪耀着光辉,做片的理念依旧让观众买单,东方时空当年到底是怎样的盛况。
深夜了有点激动,因为在睡前突然刷到了柴静两天前发的…柴静谈陈虻…点开才把这又串联起来然后又发现饼叔也在东方时空待过,这奇妙的感觉,此刻我的青春形成闭环(也许可以这么用吧)不过真好,东方时空的命脉用自媒体的形式留存下来了,一个在YouTube一个在哔哩哔哩。
魔幻现实,比现实还现实的现实。
世界是多极化的,社会是多样化的,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构成了远离我们日常体验的未能认知的各类领域。
从2014《我的要求不算高》到2023年的《东瀛大宝荐》无不讲述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的魔幻性。
严格来说《东瀛大宝荐》不算纪录片,因为是有主观情绪。
但却鲜有影片能如此奇观化呈现总所周知但鲜为人见的的日本,在这方面来说,这影片是极为珍贵的,《迷失东京》包月充电的12元给得值,而这更加肯定了我对日本的刻板印象。
日本现在的社会是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服务业高度发达,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科层体制无处不在,亲密关系被体面的保持距离的社交关系取代,整个现代日本是建立压制之上的国家,被压抑的爱退行为性欲,无处释放的压力和痛苦最后只能转向自身,即对自己身体的摧残。
人们总是批判带着面具的日本人伪善和虚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现代社会影响的,在这个推崇理性的现代之中,每个人都被当做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零件相互之间也视对方为零件。
个人化或孤岛生存状态,不仅在于人被资本和权力异化了,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
孩提时代纯真美好的亲密情感被阻隔在冰冷的计算之外,理想世界无法突破重重的现实而只能停留在讲述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深陷入繁荣昌盛的迷梦。
什么是东京?
纪录片着重记录了金盆洗手的黑道还有身处在色情产业的女优的故事,但是「镜头看到的是明星,一个国家要展示自己的话,被排除的人也要出现在那里,这才是现实」,因而,我们依然可以听见并看到为生活奔波的女性、观察生活的流浪汉、仍在工作的老年人以及逝者的故事,并通过故事为他们赋予“人性”。
对于东京的理解,旅游的人和上班族、无业者、“边缘人物”都有不同的答案,形形色色的体验伴随着繁杂的人群穿梭在东京大街小巷,显着多元、杂乱而又有序。
从整体观感来看,这些纷繁背后都在反映着两种基本现实:日本人自身不愿麻烦他人、有仪式感的文化心态以及处于商品社会中,人的欲望与存在也需要通过挣取生活资料然后再进行消费的方式得以完成,一切都被商品化后,如何安置自己成为恒立在每个人面前的问题。
记得里面的流浪仙人说的一句话,国家要是想去展示的话,就不能只拍中间的人,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应该出现在画面里,哪怕只是一小部分,这才是现实。
所以饼叔拍了: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白天晚上打两份工的妈妈,她一天都在笑,在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她再也笑不出来了,却在走到家门口时被通知又有客人来了,她还得回去陪酒,疲惫才是她真实的表情。
也有复杂的人——汪楠,在日本创立怒罗权黑道,讲义气出狱后又建立公益组织给监狱里的缺少关爱的人写信,但在片尾却报道他再次被抓入狱的新闻,人性真的很复杂,尤其和后面那位真正在通过工作赎罪的黑道大佬一对比,更能看出俩人的不同。
镜头语言和穿插的表达都刚刚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微妙。
还有黑道表演性质的葬礼,横向和纵向的视角穿插,感觉和前面汪楠说的表演对比会显得特别黑色幽默。
东京这座城市里也有奋斗的人,街头歌手唱的不要放弃梦想,努力活下去,真的好听,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各个方向生长的人。
也有拍泷泽萝拉,退役女优和现役女优男优说的话,对比起来也很有意思。
饼叔身后的整个团队都配合的太好了,摄像剪辑配乐导演,一整套下来这部片子让我通过看日本的众生像,也看到了我自己,人都在照镜子,看到的善与恶,都是自己,观自在,观自在。
迷失东京,迷失这个词选的太好。
对于饼叔去日本拍摄,需要清楚观众想看的是什么,应该拍摄那些内容,内容又是否能反映主旨,所以饼叔是迷失的;对于观众,真实的日本是什么样的,从这部影片中能否窥见真实日本的一角,带着这些问题的观众是迷失的;再到影片中的日本人,日本是为数不多有着鲜明标签的亚洲国家,像是孤独、压抑,影片中所呈现的日本人也是迷失的。
这就体现了一个好题目的优点出来,贯穿所有的观测角度,设局人,局中人和局外人。
内容上是选了一些讨论度较高的话题,动漫,黑道和服务业。
动漫在日本人中的普及度真是相当之高,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二次元文化,配合政府允许的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东京生活的焦虑和压抑。
至于影片中对于黑道的介绍,不得不佩服这节内容主角的前后反差感,刚开始出场是义工的角色,再后面谈谈的讲述自己创立黑道以及杀人不眨眼的经历,最后又锒铛入狱,实在是过于戏剧。
总结是很有冲击力的一部纪录片。
本是很想写一下个人感想的,却是无从下手,并不像是看完一部动漫或者电影后简单从几个点出发聊聊想法,而更像是学习一门新的知识,很多知识和内容远没有接纳,这种感觉和看完动漫《进击的巨人》有些相像。
原因嘛,是自己的思考和经历还远远不够,以致于只能从宏观角度分析片子,但是对于影片各个角色的解读还欠缺的多。
迷失东京质量上乘
片头片尾的黑道群像都太精巧了,精巧中又带着荒诞。但制作人的提问依旧多数在揭开猎奇,如果能再深一点就更好了。
优秀的摄影,无聊的题材。
又想到那句话,男性在av片中幻想,女性在偶像剧中幻想。这样两批人,根本不该结合。(所以三体何时统治地球?
孤独(。•ˇ‸ˇ•。)
看的时候发现更多是对话采访形式,然后就快进看完了。
去年一口气看了六七集食贫道充电,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忘了叫啥的日本华人老哥,比日本社会风土更好看的是这个人本身。结尾又进去了更是魔幻。
孤独啊,为了钱,为了梦想,压抑,放纵,装逼啊,很假啊,讲来讲去就是这些东西。
一部没什么必要拍的纪录片,在b站还是付费观看。
食贫道登味满满
yakusa、av、夜场、孤独死、流浪,看似包罗万象,好像最后回到了同一个话题,被资本异化的人。
东京真是······我很喜欢记录片带给我的思考,我好像知道为什么他把几个看似很跳跃的话题,黑社会,偶像,av,孤独死,不仅是因为这是日本的热门话题,还有核心的观点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和他们淡漠的人际关系,就在之前我有和朋友说过如果这辈子不是中国人,我想说我很喜欢日本,他们的社畜文化,人与人之间寡淡的,没有交集的相处,看了迷失东京,我好像也迷失了,我好像不知道为什么这种灯红酒绿的冷漠让我着迷了
太表面了,没有任何深层次的东西,几个噱头在一块成了个新的噱头(这个片)看的挺让人失望,短短2个多小时说了好几个角色,个人觉得不能称之为纪录片,只是短视频合集,依旧碎片化
单亲妈妈陪酒女、怒罗汉和黑帮、AV与泷泽萝拉,从风俗业、黑道到色情业乃至社畜,孤独成为日本社会的敏感认知,这里所有欲望都可能变为商品,甚至最后人都变成了商品,不想麻烦别人的日本人可以孤独到独自老死,所有一切都是为了生活,生活尽头却是孤独死。
很一般
没看够!
割裂 迷幻
镜头配乐都蛮好,但是素材还是比较零散,更偏向于一种文化猎奇。
结尾那句汪楠被捕全片高潮
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人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