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行星城”?
在电影中,我们将看到三个答案——1. 沙漠小镇 2.剧场演出 3.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小行星城”从内到外,这是层层包裹的三层结构,是Wes为我们精心排布的“戏中戏中戏”。
相信我,这不是某些朋友口中形式主义的堆砌,只要你愿意多看一遍的话。
1. 第一层(最内层)即糖果色的部分,这是剧作家Conrad创作的舞台作品。
“小行星城”是沙漠中的小镇,曾经有陨石坠落于此,一群小天文学家和他们的父母来到此处参加颁奖仪式,当晚发现外星人后,小镇被紧急封锁。
2. 第二层(中间层)讲述的是舞台作品“小行星城”的幕后故事:包含剧作家Conrad及导演 Schubert 的创作经过,饰演第一层角色的演员介绍,如何敲定饰演Augie的演员,换掉饰演Woodrow的演员,以及Schubert如何用一封信追回赌气罢演的女演员等。
3. 第三层(最外层)在主持人“老白”的引导下,另一次元的观众所看到的“小行星城”电视节目。
这是一个讲戏剧创作的故事,所有人都是演员,演员们对着在电视前收看的人喊道,“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
那么,这三层结合起来便是——WXYZ电视台出品了一个叫“小行星城”的节目(或者说幻想剧),其中,人们扮演导演,剧作家,剧场演员,他们在创作一个舞台作品“小行星城”,讲述的是发生在小镇“小行星城”的故事。
(咳嗯: WXY就是“曼哈顿”计划的那三座城市)再简单一点,就是——我们看(电影中“老白”主持的电视节目讲(剧团是如何演绎一个(沙漠小镇的故事)))。
这个电视节目中,“表演”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我们将看到Augie打开门,从彩色世界进入黑白世界,从第一层跨到了第二层;在第二层,Augie询问导演 Schubert,并转头面向“屏幕”,进行另一个维度对话,完成第二层到第三层的跨越。
也就是说,在“表演”之外,我们还看到了一种“传递”,一种“打破”。
其实,如果只保留一二层,把第三层换成真实的观众,似乎就是戏剧舞台上“戏中戏”那味儿了。
那个全体演员对着观众喊“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的场景,就是真实剧场里所常见的“互动”模式。
可以说,《小行星城》是Wes对戏剧的一次“电影化”的尝试,虽然有些奇妙的不适感,但不得不说,它的确是有独特魅力的。
毕竟,只有在电影里,第一层的炫彩想象才能被充分展示,而各种特写镜头的存在,转场以及切换,也是纯现实舞台所无法实现的(这种巧妙也让我不由联想到了乔·怀特的《安娜·卡列尼娜》)。
包括结尾处的神来之笔。
在“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的呼声中,影片再次进入第一层,最为虚幻的一层。
接着,演职人员表从这一层滚动了出来——这便是只有在大银幕上才能实现的表达。
下面,将浅谈一下对这三个层次的理解。
第一层(最内层):对于我个人而言,感受最强烈的还是赤果果的政治隐喻。
先前在《犬之岛》,Wes就已经“变相”让投放至广岛的原子弹“小男孩”登场了。
现在,我们又在《小行星城》中再次看到了蘑菇云。
Wes关于时间点的设定非常有趣。
1950年,杜鲁门在朝鲜战争期间依仗手中的核武器对众人“龇牙咧嘴”,而电影中,总统的最高机密也下达于1950年。
1955年,“冷战+抗美援朝”期间,中国提出了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而电影中,外星人危机事件也发生在1955年。
宣读机密时,提到“敌对外国政府”,立即出现补充说明,“我不认为外星人是为中方或俄方(片中用的“俄”,莫嚼字)政府服务的,但也说不准。
”
总统下达的命令是,立刻封锁小镇。
电话线被掐断,所有的小汽车被毁坏。
所有的目击者们将“接受”一套政府标准化流程:身体检查—心理检查—盘问。
这一套流程的终极目标就是“洗脑”所有人,让他们“认为”或者说“承认”根本就没有外星人。
接着我们看到了如下几个结果:小科学家们开始密谋传递消息了;女教师对外星人的一切避而不谈,尽管小学生的所有问题都是和外星人有关;牧场工人 Montana开始表示对美国政府的信心了。
不过,“洗脑”看上去好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所有人都十分确信自己看到了外星人,并且分别表现出了“反抗压迫”、“无知”、“畏惧”、“爱(米)国主义”。
在Gibson将军演讲时,后面横幅上的标语是“For a Powerful America”,同时,上面也清楚地写道,“小行星日”的赞助方是美国军事科学研究部门。
Gibson“言简意赅”的讲述了自己的”戎马半生”,总而言之就是,这是一个战争的年代。
在他口中,这群想几个数字就能获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将和残肢乱飞的美国大兵作以对比,其言外之意或许可以理解为,代价是惨痛的,但牺牲是必要的,我们连命都可以不要,你们把手中的那些发明交给国家,又算什么。
颁奖结束后,Jeffrey表示,所有的发明专利都将归Uncle Sam所有。
Hickenlooper奖最终是颁发给了Woodrow,他的发明是“太空投影”。
回顾一下5人先前获得的奖项:Ricky的“航空动力装置”获得“塌缩星”,塌缩星是演化到晚期处于无限引力快速收缩的恒星,对应这个发明本质上的“过时“或是”衰落”。
Clifford的“分子武器”获得“黑洞”,对应的是这个发明的“毁灭性”。
Dinah的“植物生长加速研究(但是变得有毒)”获得的是”红巨星“,红巨星是恒星燃烧到后期所经历的一个较短的不稳定阶段,对应这个发明的“不稳定性”或是“两面性”。
Shelly合成的“外星物质”获得“星云”,星云是稀薄的气体或尘埃构成的天体,相比先前几位“恒星”,“星云”直接降了一级,对应这个发明的“不重要”。
Woodrow发明的“太空投影”获得“白矮星”,白矮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致密稳定的恒星。
那么Woodrow的发明有什么意义呢?
Woodrow自己说了,可以做太空广告。
看样子,Uncle Sam最中意这个发明了。
其实讲道理,Clifford的“分子武器”不是也很对胃口吗?
但是仔细一想,最佳荣誉不能就这么明晃晃颁给武器不是吗?
片中还出现了整齐的一排贩卖机。
最离谱的是,你可以通过贩卖机购买土地。
Clifford的父亲J. J. 便搞了一块。
随后酒店 Manager告诉他,其实你购买的不是实物哦,是贷给你的股权,为期50年,但是最后,这贷也会免了。
绕来绕去就是,你入股了这个只有87人的“小镇”。
当然,我不认为这里指的是只享受“分红权”的股权。
不过,政治隐喻是以发生在”小行星日“的外星事件为依托出现的,只能说是Wes的夹带私货。
Conrad说,我希望我所有的人物在这次事件之后,进入到各自人生中最深沉、最梦幻的睡眠之中。
抛开共同事件,人物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Midge Campbell的婚姻、Clifford家庭环境等等都会让人产生无限联想,当然,主角还得是Augie。
“We are in grief, stop helping us.” Augie 对外公Stanley说。
在小镇,Augie告诉孩子们,他们已经失去了母亲。
叫外公前并不仅仅是因为汽车抛锚,Augie本就是打算将孩子们送到外公那里。
“Are you going to abandon us?”“I was, as a temporary measure.”在来到”小行星城“之前,Augie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份伤痛。
他想先离开孩子们,虽然只是暂时的。
剧本里,被删除的是两场戏。
第一场是外星人事件发生之后,Augie在梦中于外星人的星球上和妻子相遇。
第二场是Augie在梦醒之后,对Woodrow说的一番话。
饰演Augie的演员冲出舞台来到天台,遇到本应该饰演自己妻子的女演员,二人重现了被删减的第一场戏。
Augie问梦中的妻子:“你应该已经和外星人说过话了吧?
”妻子:“”还没有。
Augie:“为什么没有?
我以为你会对他大喊或者让他大笑...”妻子:“或者是问他宇宙的秘密......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太害羞了吧(所以我没有这么做), Woodrow也很害羞。
但是他会克服 的,至少以后会,在没有母亲的情况下。
他是大器晚成的孩子,你应该代替我(继续引导照顾他)。
”Augie:“可我不知道怎么做...”妻子:“我觉得你得试试看,因为,我已经不会回来了。
”接着,Augie拍了一张妻子的照片,开始哭泣。
妻子:“但愿这张照片能洗出来。
”
Augie看似在谈论外星人,但这是梦境,潜意识里对应的实是Woodrow。
“对他大喊或者让他大笑”,这是妻子曾经和儿子相处时的样子。
妻子紧接的一句,“或者是问他宇宙的秘密”,又将对象拉回到外星人。
当然,说来说去,一切还是要回归到孩子。
妻子表示,我不会回来了,轮到你照顾他们了。
你不知道怎么做,也应该去尝试。
接着,Augie在梦中拍了一张永远也洗不出来的照片。
外星人事件后,Augie在洗出照片后说,“我所有的照片都会洗出来”,但是,的确有一张他不可以。
这里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我拍过的所有照片都会洗出来”第二场被删减的戏,出现在饰演Augie的演员在第一次和作家Conrad见面后,自发表演的一个片段。
这发生在第二层,在第一层的外星人事件出现之前。
开篇台词是“外星人偷了小行星碎片”,便将这个片段在第一层戏中的时间点锁定了。
再结合近尾声“梦中对话”的片段,这段戏的面貌才清晰了出来:这是Augie在事后回忆着当时的梦境,对Woodrow说出的一番话。
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段戏中的Augie,和第一层彩色世界的Augie大相径庭。
他用平和且沉稳的口吻诉说,不再忌讳提到妻子,他说,也许,你们的母亲就是在星星上。
而在第一层戏中,Augie很少和Woodrow对话,告知四个孩子真相时,他的表述也非常婉转,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处理”悲伤的观点。
“我父亲死的时候,我的母亲说,他跑到了星星上,但我对她说,最近的星星在4.5光年之外,地表温度超过5000度,他不可能在上面...... 时间不会治愈伤口,最多只是创可贴。
”
这两场戏,与其说“被删减”,不如说是“被强调”。
“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删掉这场戏...”“时间不够了?
”这当然是Wes的小幽默,这两段戏份才是他在第一层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我们或者说第三层的观众看到了,只不过是处在第二层观众们看不到而已。
不过就事实而言,第一层中的梦的确不见了,为了继续阐释“Fall asleep”和“wake up”,我们需要进入第二层。
第二层(中间层):作家Conrad来到Saltzburg Keitel的教室,说自己想拍一场入梦的戏份,但是不确定怎么拍,也许你的学生们的即兴创作能将这一切激发出来。
“老白”入画开始介绍,“在Saltzburg Keitel的课堂上,被点到名哪个不是明日之星呢?
”追光灯打向坐席上的演员,念出来也是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雪弗莱”、“梅赛德斯·福特”之类的。
“梅赛德斯·福特”是斯嘉丽·约翰逊扮演的演员被灯光照到时,念出来的名字,可是这个演员在导演Schubert的信中明明叫做“Kim”。
很奇怪不是吗?
光打到饰演Augie的演员身上时,喊出的名字是Jones Hall,不管他叫不叫这个名字,姑且先称他为Jones吧。
Jones是被Schubert发掘的演员。
在第一次和Conrad见面时,Jones想要打开窗户,Conrad说,那个窗户有点卡,随后Jones的做法是,一拳打碎了窗户。
外星人返还石头的那场戏,Jones提前从舞台退场,找到Schubert,表示,自己不懂这一切,难道不应该有一个答案吗?
Schubert说,不是你成为了Augie,而是Augie成为了你,继续讲故事吧,你演的是对的。
Jones说,我需要新鲜空气,Schubert说但愿你能找到,随后Jones来到天台。
窗户之所以打不开,是因为那根本就是布景道具。
找不到新鲜空气是因为,Jones所处的第二层空间,同样是假的。
天台那里所展示出的环境,就是开篇“老白”在第三层为我们展示的背景板。
Jones走下舞台的时候,彩色消失了,我们看到了简易的舞台布景和门缝中的剧场观众。
Jones从Augie的彩色世界走了出来,这是第一次“打破”。
现在不是关于Augie的故事了,是关于Jones的。
Jones是在饰演Augie吗?
还是说,Augie就是Jones意识的一部分?
如果剧场是虚假的,那这一切是否可以解释为以Jones为主角的梦境呢?
做梦之人在梦中叫Jones,那么在梦境之外他又是谁呢?
Jones对镜头说,“我演的对吗”,这是这是第二次“打破”。
可以看到舞台下的观众再次回到Saltzburg Keitel的教室。
“Jones”起身喊道,“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所有演员也面对镜头开始喊了起来,第一层的外星人也以人的形态出现了。
这是打破第二层朝向第三层的对话。
而通过这一层喊话,结合之前的种种线索,我们又开启了一个“夹层”——
Conrad提到过,这是“A scene of sleep”,看样子,描摹“小行星城”剧目演出的场景可能根本就没有实际发生过。
Saltzburg 班上的演员们在Conrad的背景交代之下,开启了一场“睡梦演出”:在这个梦中,他们进入剧组,共同参演剧目“小行星城”。
这样,斯嘉丽约翰逊还真叫梅赛德斯·福特,她在梦境中是女演员Kim,扮演剧目中的Midge Campbell.
当然,所谓的“梦”只不过是第二层的特殊玩法,演员们显出“真身”后,消息将传递给第三层观看电视节目的观众。
所以更新一下,现在影片的结构是——我们看(电影中“老白”主持的电视节目讲(演员是如何用睡梦演绎一个(剧团排演(沙漠小镇的故事)))。
这是一个“戏中梦中戏中戏”。
“fall asleep”是第二层本质的表现形式,但是第二层同样在那这句话喊醒第三层世界。
“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入睡后才能清醒”, 我认为,这是Wes面对观众的喊话,“wake up”指代的是被唤醒的意识——也许有些东西,就是得从睡梦中寻找答案。
醒了之后,一切也就清晰了。
第二三层不能算故事,只能算是形式,如果Wes真的要给一切画上句号,需要回到第一层,最像故事的地方。
尾声,影片回到第一层:Augie从小镇床上醒来,相关人等全都离开,之前的外星人事件好像过眼烟云。
抛锚的车子也可以重新发动;Stanley没有强硬的一定要将女儿的骨灰带走;Woodrow获得了一笔巨款;一家人踏上了旅途。
也许,所有其他的角色也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作为故事的最内层,你可以说这依旧是场梦,但是,角色们确实已经“清醒”了,这才是最重要的。
远处依旧传来了爆炸的巨响,警车依旧在上演追车戏分。
那么,现在留给我们的感受就是,瞅瞅自己身上的伤痛,考虑要不要倒头睡个觉,拜见一下庄公。
哦,说不定还能遇见奥本海默。
醒来,可能就踏上新的征途了。
也可能醒不过来。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我只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印象极其深刻。
这次《小行星城》又再次体验到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幕式舞台剧+戏中戏的结构,充满对称性和戏剧感的镜头移动,如糖果色一般的高饱和滤镜,从舞台切换到幕后时会变到方形画幅的黑白画面,华丽目眩的台词,整体无序、荒诞、琐碎的剧情。
极具艺术感,但又云里雾里。
整个故事就仿佛第二幕的幕间,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编剧对演员们说的那样,他希望演员们无意识地进入梦境一般地即兴表演,故事不需要考虑逻辑,行事动机不需要纠结,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不知道,就这样演下去就好,颇有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寓意感。
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自己看这电影纯粹浪费时间。
尽管本片的卡司阵容可谓是大牌云集,在商业和话题度上有着天然的基础,但全片抛弃叙事性后的古怪和荒诞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使其注定小众。
其对于“生活中的变故不可预知,所以无需尝试去理解,只要继续下去就好”的主题也确实过于缥缈。
对于那个演到一半实在忍不住跑到后场去问导演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这么演的演员来说,得到一个颇具禅意的哲理答案或许确实充满启发。
但对于看这场舞台剧的观众来说,唯有感到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无法从这场表演得到任何反馈。
电影本身就如同电影里这场戏剧一样,本就是编剧和导演的一场实验性质的行为艺术,观众并没有被纳入考虑的范畴。
“卖弄玄虚”“流于表面”“越来越韦斯安德森,越来越不韦斯安德森”哈哈哈哈,其实这部倒没有不加克制的精致,反而像他第一部《瓶装火箭》沙漠与阴凉很配怅然若失、孤独的感觉。
孤独的两人在窗与窗之间相遇,他失去了妻子,用煎饼档烫手,她念着悲伤的台词,躺在浴室里自杀,they both r in grief。
学校里没人陪他们玩高难度背人名游戏的天才怪胎们相遇在沙漠小镇,他们只能爱上彼此。
没人关心的三流作家写出名垂千古的广播剧,然后车祸死去。
“她是个不错的喜剧演员”,其实她演的念的台词都是最悲伤的东西。
寡姐被女儿看到偷情并承认后,准备自杀,花掉的眼妆,散落的药丸将军宣布封禁继续,人们暴乱狂欢那个镜头,在混乱中也保持着对称“如果你不能入睡那你也永远不会醒来”,入睡-梦/诗歌/电影,醒来-现实,如果不能把电影看进去,那对现实也不会真的理解或愿意去试着理解“我不是把它演成一个外星人,我是把它演成一个隐喻,我不会固定它的意思”像是在说这个片子内容的散乱,但那不是男主或导演同意的,他们要为这出戏找出一个理解,“i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is play”,混子演员的回答是"just keep on telling the story",我没法为角色的伤心,破碎设定一个唯一答案,这个答案曾经被你填成是站在楼对面,窗对面的那个你深爱的人,可他离开了。
关于人的事(不同于cosmos wilderness)最难的就在于此:你需要在唯一答案破碎之后继续活下去(just keep on telling the story)再找不能唯一的答案。
也许过程本身就是意义所在,继续演这出戏,继续过生活。
男主离开片场之后跟外星人扮演者、混子演员、前妻演员的三段戏可以理解为对这个故事的剖析,在片场之外=在电影之外男主走出片场,在楼梯碰见自己妻子的演员(楼梯对面与传窗户对面呼应),这段像是一个电影元叙事版的奥德修斯下到冥府见到母亲。
这段元叙事挺好的,像是作者用造物的力量打破人物的命运为笔下的角色再提供一段告别外星人,核弹这种元素对于很现代性的库布里克来说恰到好处,但对韦斯安德森来说融合放进电影里就很有意思了不是说是广播剧吗,那怎么还有拍出来的画面“这不是我被人打了,这是眼妆”应该是演员在戏里的出戏。
"i still dont understand the play"act n.幕
本年度必看的电影,但老实说过于花哨了,低光比、低饱和、复古滤镜+马卡龙色彩,与黑白切换,请来汉克斯、斯嘉丽、诺顿、布罗迪、达福合演,第几幕第几场这么演,又是小天才,又是UFO外星人,又是核试爆蘑菇云,又是斯嘉丽裸戏,又是戏中戏……元素如此堆叠,如同杂货铺……两位小天才道出了这个故事的意义:“我觉得大气层以外才是我的归属。
”“哇,我也是。
”如何揭示生命的意义?
我又要说了,一切试图在日常小天地小循环中寻找自洽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人类只有借助强大却也十分局限的科技力量,将自身摆在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找到同类并建立生命种群之间的关系,才能跃至更高维度——生命的上方俯瞰自身的意义。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2023美国剧情片《小行星城》,全球累计票房4594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8,IMDb评分6.8。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腻了、看吐了,千篇一律的横平竖直、对称构图、平移镜头,多年前初看时觉得很独特、挺另类,部部都如此就审批疲劳了。
难道是导演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只会如此吗?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是传统的剧情模式,故事性不强,娱乐性不强,虽然有喜剧元素但笑不出来。
本片正是如此,我几乎是在木然的情绪下勉强支撑看完全片。
本片的色彩运用非常累眼睛,像是马克龙风格却不如马卡龙养眼,颜色风格令人难受,我不认为这种配色是值得称赞的配色,电影不止是导演的作品,最重要是要让观众喜闻乐见,观众不喜欢,电影体现的风格再另类再独特也是枉然。
本片可谓众星云集,卡司阵容强大,众多一线男星担当配角,韦斯·安德森的号召力真的强,似乎只要能在韦斯·安德森电影里露脸就行,角色是次要的。
影片反倒是主角不出名,一众配角全是明星,甘当绿叶。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够了,不想再看他的未来作品了。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虽然众星云集,但是光有明星助阵是没有的,电影看的是故事,体验的是情感,光有炫技的镜头运用和众星云集的卡司是远远不够的。
我好久都没用快进模式看电影了,上一次快进看电影是看《记忆》。
《小行星城》的前半段我勉强支撑,后半段实在觉得没意思,1.25倍快进一直看完。
我倒不能说本片不好,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韦斯·安德森的美学大胆又华丽,马卡龙色的小行星城令人神往,稳定平移的镜头呈现出一张张似夏日舒爽的壁纸。
电影用伪戏剧的形式推动叙事,至于讲了什么故事,几乎没怎么看懂。
人物对话无厘头且尴尬无聊,众星云集的后果就是全部沦为工具人,看不出什么鲜明个性,没有万里挑一之感,唯有表演痕迹与古怪节奏,仿佛大家都被各自带了节奏。
黑白与彩色拍摄相间,但依然看不明白在讲什么。
黑白部分不知是戏里还是戏外,有旁白也有演员,还有诡异的发布会,穿插在彩色正片的叙事中,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格格不入。
我记得看《犬之岛》《狐狸爸爸》的时候韦斯·安德森的导演风格还不是这样的,精致的画面与好玩的故事相结合,这才是我印象中的韦斯·安德森,而《小行星城》仿佛是撇弃观众的一部自嗨艺术品。
小行星城 (2023)6.82023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 韦斯·安德森 / 詹森·舒瓦兹曼 斯嘉丽·约翰逊
如果說Martin Mcdonagh的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 是把觀眾心靈最柔軟的地方在柔軟的草地和粗礪的岩石上反覆來回摩擦,那麼Wes Anderson的新片Asteroid City就是把觀眾的囚禁在強迫症患者的臥室裡,用近乎癲狂的對稱、分毫不差來和讓人agitated的節奏來轟炸觀眾的五感。
感覺導演從上一部電影《法蘭西特派》開始迷上了文學結構。
法蘭西是雜誌文章分塊,這一部是戲劇分幕。
很喜歡法蘭西,但是小行星卻沒有給我帶來任何驚喜。
相比之下還是更喜歡《月升王國》,《大吉嶺》,《布達佩斯大飯店》這些有主線故事的電影。
裡面的角色更招人喜歡。
沒有好的人物,其它的東西都是虛的。
這次有斯嘉麗大美女的加盟。
但非常可惜,導演還是逃不過要利用她的皮相的惡趣味。
烏瑪的女兒飾演的那個角色也挺浪費演員。
8。
相比“如果你不入睡就无法醒来”这句话,我更关注的是奥吉在开场谈论妻子时说的“你的时间概念完全扭曲了”。
伤痛总会让我们觉得时间是那么漫长,梦也是如此,那何不期望这种伤痛只是一场梦。
丧偶、离异、渴望被关注、事业不得志,一个个带着不同伤痛或烦恼的人因为共同的经历沉入同一个梦,梦醒,对“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意义”的追问仍难有结果,也还是要以全新的姿态去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和终将重新开始流动的时间。
安德森一如即往的温暖色调、舒适构图、精美布景。
从《法兰西特派》的杂志分版到《小行星城》的戏剧分幕,安德森用更极端、更不“电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惯用的分段结构。
而因他一再弱化了主线剧情,主题和内容的“虚”成为了其电影无法回避的问题。
面对他所创造的一个个童话般的世界,一开始我可以身临其境地去经历故事,到最近的《法》和《小》我仿佛是隔着一定距离去阅读、观看,再自己去创造一个能够沉入的梦,虽仍是一段好的体验,不免也觉得有些可惜。
#Picturehouse 电影嵌套结构跟《大饭店》差不多,观众看着电影,电影由老白讲述由黑白画面呈现出的舞台剧背后的故事,而故事中作家写出的舞台剧由彩色画面呈现出来。
内容上的讽刺太多太多了,大到科学,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影视行业,殖民主义,消费主义,资本运作和子女教育,小到无良商家,川普文学,创作枯竭和发言稿措辞等。
结合这些讽刺,能感觉到那外星人应该就是病毒,而整部电影就如同一个国家的现实到工作的行业再到个人的内心的一层层深入剖析的过程。
演员的名字也是极尽讽刺,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女主角叫梅赛德斯福特。
还有毒师的两次乱入不同的框架中,效果不错。
剧中角色上依然是之前作品中大量的低责任感大人和天资聪慧小孩,影片文学性比较强,台词好多好快,听着好累。
整部电影有点儿像讽刺版的《塔斯鲁波的手提箱》,不过不同于《塔》中是对历史的解构,本片则是三个方向层层递进的由内心到行业到意识形态的向上呐喊的过程。
虽然我懂是作家写的剧本,还是不咋喜欢视觉呈现章节的形式分段,还有处男女主的正反打好像穿帮了…亦跨时间维度的表达?
原子弹测试,老白扮演的海森堡并且还有大爆炸和玛格罗比扮演的演员,这个片子感觉可以联动《奥本海默》和《芭比》了。
相对于前作很一般。
在飞机上屏蔽了网络终于实现了手机网络对于视频播放和手机备忘录使用的功能最大化,终于可以心无旁骛的看电影和写感想了。
韦森安德森为什么总是可以把小说形式的东西直接通过戏剧的方式呈现在电影里,文学戏剧电影都被他玩明白了。
所有的一切都很工整,小说式的台词、暗戳戳的幽默细节、置景色彩、演员调度、每一部都有它的轨道,它们都齐刷刷从剧本中走出来,像计算机任务一样开始执行。
连打电话的声音都是左右声道的设置。
这可能就是一个极其强迫症作者的极致吧,是电影工业的典型作品。
就像你进入一个艺术家的房间,他的任何稿纸、油笔、墨水、台灯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乃至书本里折了页的角都回归到了原处,烧的剩烟把儿的香烟插在烟灰缸里的角度都是精心设计摆放的,这个地方的每个东西都有它被安排的位置和出现的时机。
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
不该出现在戛纳片单上
🤔?
76届戛纳主竞赛入围。三层嵌套,奇思妙想,精致到享受,如童话般,人物言行仍是一种韦斯·安德森式的奇怪幽默(当然这里韦斯·安德森做了戏剧解释),同时每一次镜头移动、每一句不经意的台词都信息量巨大,所以观此片是一次即放松又紧张的过程。
说好听点,是过于实验性了。说难听点,是过于空洞了。你可以认为,它讲了很多故事。你也可以认为,它什么故事也没讲。总之,它有点意思,但并不算出色。
真诚的讲,好难看……故事讲的稀碎,除了韦斯安德森一如既往的画幅转换、对称构图、明亮色彩外,毫无任何惊喜。
卡司从不让人失望,观影从不让人舒畅
k11 / 第一部大屏幕韦斯安德森,确实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故事结构嵌套了三层,再加上各种设定,确实看得人目不暇接。但个人感觉故事的内核就是一个简单的疫情隔离日久生情,只不过封控变成了外星人的X计划。有意思的是嵌套使得情感交流几乎都通过说戏和排练来进行。例如摄影师和斯嘉丽对窗排练的暧昧情愫;话剧导演与妻子关于关门告别戏份的讨论,也预示了他们关系的破裂(因为演员的出逃,我们实际上没有看到这一幕);摄影师演员和剧作家相遇时打破窗户,和剧中烫伤手其实异曲同工。而最妙的是演员出逃之后,在舞台后场听隔壁片场的演员回忆对白,以此来呈现关于亡妻的怀念。也许对于男主来说,斯佳丽的出现就和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吧。最后仿佛大梦一场的结局也很符合人物的状态,不过我不是很理解威廉达福出现的那两场戏,可能解读有所偏差。
时间不会治愈一切,时间最多是个创可贴。
😭😭😭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
[Cannes 2023]上一次看电影这么煎熬可能是《流浪地球》(对不起)。戛纳不能没有韦斯·安德森,否则海边的游艇和富人派对便无人代言,片单里浩浩荡荡的社会批判电影是等级制社会的“多元性”,只有精致对称影像里永无止境的废话集能自称戛纳之子。
3.5
确实没有上一部惊艳,你可以说韦斯·安德森一直在重复自己,但他的想象力不会枯竭,也绝不会让你无聊,那个外星人很有意思。以及是我多想了吗?大家困在“小行星城”是在影射过去lockdown的时间吗?
这是韦斯安德森?
以后还是做艺术指导和搞室内装修吧,咱把电影交给别人拍不好吗?
糖果暖色调就值4星,扣在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像是在讲一个片段。想拍一个梦境般的电影,于是有了糖果色的画面,人们身在其中感知到了角色的心碎,于是走出了画外,离开片场去外面抽烟碰到了戏中老婆那一段是我最喜欢的片段,现实真的无趣多了,还是在小行星城更好玩,观看者视角,那里更有序更规整更有美感也有个结局。可是现实生活中永远是现在进行时,我们不知道答案,也无所谓结局,说不出的痛苦可以成为台词化为出口,但现实里却只能沉默。好喜欢他营造的每一个梦境,人需要这样一个出口。
叙事就不指望了,主要看个手工。平地起城的制作流程还挺Tati的,Wes Anderson也找到平衡预算的方式,总归只学了个外壳。
#76th CANNES Agnès Varda Theatre. 从第二十分钟开始睡着,如果不是瓦尔达厅下午这么热,害我和女朋友边上的西班牙大叔每十分钟醒来看五分钟,我会评为本届戛纳观众团最佳睡眠大奖
纽约客谈怡情,声音设计有趣
竟有一天会被韦斯安德森无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