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句话的逻辑其实可以适用于更多领域,当你想要达成某种效果的时候,就不断地将这种效果产生的”效益“重复播出,当所有人潜意识里认可这种”效益“之后。
即使这种”效益“是错误的,是荒诞的,它也就不被人所怀疑。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说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源于荒诞,但是当这种“荒诞“真实上演后,没有人会觉得这个故事是虚假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没有人,指的是身处荒诞地域的人们,旁观者自然会觉得可笑,但对于那些没法抽身的人,这样的荒诞实际上是日常,他们想要摆脱,但他们终究无法摆脱。
本片名叫《自杀直播现场》,是一部印度电影。
《自杀直播现场》说的是贫困交加的两兄弟,由于债务危机,两兄弟经济上开始吃紧,然而即便如此,他们拥有的这一小块土地依旧是即将被收走。
情急之下,两兄弟获得了一个消息,在印度南方某地自杀可以获得十万卢比的抚慰金,这个略显荒诞的消息一下子振奋了两人的神经。
于是,这两个兄弟开始谋划着自杀,最终弟弟成为了这个“幸运儿“,然而消息走漏后,记者们从四面八方涌了进来,弟弟选择自杀从个人事件变成了公共危机,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全部参与其中,弟弟能否自杀成功,牵动着全印度民众的心。
本片由自杀涌入,然后开始对这场近乎于荒诞的事件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当然,本片也如很多印度电影一样纵情歌舞,不过这个时候的歌舞却略显悲凉。
一个穷人如何才能获得大众的注意?
这个问题看似很难回答,实际上却很简单,那就是寻死。
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一个穷人,只有当这个穷人彻底的将自己的生死暴露在大众的视线之下,大众才有可能当它是一个公共事件来进行琢磨。
穷人只有被当成是公共事件的主人公的时候,才会具有曝光的价值。
这样的道理并非是随着国别有所差异,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即使是求死,你的死会不会具有社会价值,也是一个值得考量的点,只有具备社会价值的死亡,才能算真正留给穷人的曝光。
我们可能会对此付之一笑,然而事实面前,这样的现状难道不是冰冷的现实。
如果你拥有金钱,那么任何时候都有可能用金钱来换曝光,然而当想要曝光者没有金钱,就只能依靠极端的方式来获得关注,要不直播自杀,要不今日说法,任何一个曝光的途径对于穷人来说都是一次性的,而偏偏这一次性的曝光,往往最能解开整个社会的真相。
当弟弟选择死亡且被人拍到,于是,这个计划着自杀而获得补助的人就成了媒体中的焦点。
媒体们从始至终并没有对这个穷困的人有过丝毫的同情,他们更关心这个可怜人自杀的时候哪一家媒体才是排头兵,新闻的获取速度才是最重要的,这后面的收视率可是价值连城;官员们自然也不会对这个可怜人有丝毫的怜悯。
在他们看来这正是一个实现自己政治意图的垫脚石,只有当这个可怜人自杀后,官员所推行的政令才能畅通无阻。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会这么想,也有人表示了对这个可怜人的“关心”。
种姓主义者认为这是一个宣扬自己的机会,因此他们不顾一切地给予了这个可怜人电视,言下之意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种姓主义者的呼喊。
而当地的职能部门为了挽救自己岌岌可危的形象,也是给了礼物,不过他们给了抽水机,却不愿意给底管,于是,抽水机变成了摆设工具。
这同时也暗讽这些人只会做表面工程而并不会真的关心这个可怜人。
然而当所有人都涌入这个普通的小村庄的时候,甚至一度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大家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了论证这个可怜人究竟该不该自杀,甚至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全印度直播。
然而糟糕的那一天最终来临了,当这个可怜人跑掉后,大众预言了他的自杀,然而他的家人最终也没有获得任何的赔付,因为这场自杀太过于张扬,然而更加荒诞的是这个可怜人并没有真的死去,他不过是换了个地方重新开始了生活而已,然而所有人都宣布了他的死亡,他今后就真的死亡了。
当荒诞冲掉了人们的理智,那个曾经立志要成为记者的青年最终放弃了自己的选择,因为这场荒诞的盛宴上,记者已经背离了自己的职业操守。
看破了现实的青年自然不愿意跟随这些人扬长而去。
于是,这个村庄少了一个可怜人后,又回归了平静。
感同身受有时候真的很奢侈,当利益的天平没有朝自己倾斜的时候,没有人会觉得自己会做出相悖的判断,然而当利益傍身的时候,却有很多人不愿意离开。
荒诞的看客可能是假,然而可怜的民众从来是真。
……你好,再见
起先是看到介绍说这一部是打败了《three idiot》被送审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印度电影才下的电影,分类是喜剧/剧情,以为是一贯的搞笑之作,看完却有种笑不出来的感觉。
抛弃了宝莱坞惯用的大型歌舞,没有城市的高楼琼宇,有的只是黄土荒川,贫穷而卑微的生命。
农民,记者,政客。
是电影里的三个主要群体。
农民因为太穷付不起贷款,随时都冒着将他们的土地赔给银行的风险,大地主告诉他们,如果他们中有人自杀,那么政府会为相关的存活者提供经济支持。
本只是一个家庭的选择,因为记者的参与被改变了。
一经报道立刻引来轰动,大批的媒体开始涌入这个贫瘠的小村,绕着他转,嘴里编出些不着边际的话。
政客在他身上看到了利益,他们去拜访他以获得关注获得支持。
连nathan家里的孩子都在问他,你什么时候死,如此卑微的生命,在利益面前变得毫无意义。
这样的事情在印度发生着,也在我们的国家发生着。
很敏感很真实的题材,有些东西我们看到了知道了却也仅此而已。
想到前些年的新闻,“2009年夏季,河南农民工张海超被迫采用“开胸验肺”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确患有职业病,终获60万元赔偿。
”当时轰动一时,引来无数媒体记者的围观,专家说《职业病防治法》有漏洞,急需修改。
可是两年过去了,有改变么?
在百度搜索关键字,凤凰网2011年4月13日的报道,依旧出现了“尘肺病人因单位改制无相关证明难索赔 欲开胸验证”的新闻。
而这次,媒体不再围追了,因为这是老问题了,不再吸引公众的关注,他们需要更新鲜的东西,比如“药家鑫”,而这位农民工的未来,谁来关心。
不想说的太多,这是一道无解的题。
当纳塔由于家庭债务被哥哥忽悠得打算自杀以换取政府补助时,所有的人都来了。
媒体忙着抢收视率,反对派忙着批评,政客忙着推卸责任,所有的人都在从中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甚至连纳塔的儿子都在期望父亲的死能圆自己当警察的梦想。
但是没有真正关心纳塔到底要什么,更没有人关心像纳塔一样生活窘迫,默默的在劳作中死去的人。
阿三的电影确实不错,刻画出一场极其生动的人生秀,其实这种事情在我们国家又何尝不有?
可以解读的很多,媒体对于新闻事件嗜血的狂热以及对于缺乏新闻价值事件的冷血,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卑微,各种不同体制下相同的农民的命运……无力改变什么,只有一声叹息
昨天跟一个同事聊天和他一起探讨记者的职业素养问题。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日本发生大地震,大批中国记者跑去做采访,问的问题不外乎你家到底死了多少人,以及你现在目前的感受是什么等等这些之类的问题。
我同事一直认为中国记者太没有职业道德,人家都已经处在了极大的悲痛之中,还要在进一步的刺痛他们。
从上新闻课之初,老师就跟我们探讨过这个问题,我也只能表示很深的同情。
但是从工作的角度来看这又是我们不得不这样做的,如果等人家过了好久之后再去采访,等他们心情平静了才去采访,这一方面会丢失宝贵的时间(对于新闻来说时间意味着生命),另一方面被采访人地表现出来的悲伤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呢。
这个问题永远是记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我只能说你选错了职业。
今天一大早看了印度电影《自杀现场直播》,看完之后心里说不上什么可能对我上面提到的问题给了一个更好的解释。
一个因为生活所迫偶然间听说到只要自杀就能获得大笔钱的农民,没想到还没有自杀就成为了全社会的焦点,由此引来全社会的关注,甚至大选也有可能因为自己而改变大选。
同时各种媒体充斥着大量的报道,可笑的是连主人公失踪前拉的屎都要有请专家来检验,从中得出某些关于此人的猜测和去向。
这真是一个极大地笑话,常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我们经常采取的手段,只不过“屎”换成了另外一种线索。
影片最后主人公被误以为意外死亡,这时候媒体纷纷撤离,留下的仍然是这个破碎的家庭以及腐败的社会。
接下来是一小段对白:A是电视台的知名女主播。
B是一名有点良心的小记者(他的性格注定也只能当小记者)。
B为什么n(主人公的名字这里简称n)对我们这么重要A一个农民想要自杀因为他欠了债,你认为这不重要B是重要,但是这个村子里还有其他农民,难道他们不是同样重要吗A你这不止是要放弃报道而且还要转移话题,这样不行。
你要继续跟踪报道直到得出结论。
B这个村子里有另外一个农民,他的土地被拍卖了,所以他就挖荒地的土去卖,他的劳动大概能赚20卢比。
A你的重点是什么B他被发现死在了自己的坑里。
人们说他是饿死的,这就不重要吗A好吧如果这能让你高兴,我会派个记者给他做个专题节目(很不屑的口气)B但是他死了A让我解释给你,调查表明我们的观众只对n(男主角)感兴趣,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他是第一个要自杀的人,你知道这多重要吗?
B找到n就会解决问题吗A不,不会,不会有任何解决方案。
有人选择成为了医生,有人成为工程师,我们是记者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果你不能处理那你的职业是错的。
很简单的几句对白,我认为值得我们学新闻的人好好思考一下,如果你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那只能放弃这个职业,我选择了放弃。
我也希望想从事新闻的时候应该好好看看这个电影---《自杀现场直播》。
1、影片整体立意很新颖,主题很明确。
2、但是,这个故事的发挥空间好像不太大,或者编导挖掘的不够深。
总觉得影片叙述比较单一,缺乏更多的趣味性。
3、看片子时就想,印度真的在好多方面都和中国挺相像的,《三个白痴》中表现的教育体系、本片的贫困农民生存状况等等,隐性的方面更多。
4、演员集体表扬,都不错。
5、总体来上,故事新颖,比较幽默,但可看性其实并不大,不推荐观看。
在那样的土壤,人怎么能实现梦想——阿米尔汗是有良知的第一级世界电影人,每部筹划的电影都是良心杰作。
现在幸福,现在快乐,现在成就,现在贡献。
哪吒自杀才会化身降临,其他人皆可不必。
剧情中的角色巴基……我一听想到海贼王的巴基。
【生死是迟早的事,难逃一死——所以趁活着的现在好好有所作为,多好的大赚的理由。
】我的见解,我的作为。
什么都不做怎么实现梦想。
剧情中的家庭是好可怕的家庭。
用命来换地,不值得。
用智慧来换人生,很庆幸。
“反正都是死,2分钟的事。
”【看得想呐喊——就要用自己的作品来进行、来呈现。
】“没有水的地方,送水泵有何用?!
”钱能解决的事情,赚钱就好。
当剧情中老人的死去和小孩的画面对应的时候,这部电影变得些许伟大起来了。
如果你做不了这事,你就选择错了事业。
电影结束,奋斗继续。
视死如归。
意外惊喜。
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对谁偏袒。
为什么生,为什么活,一清二楚。
这是第一次看到关于印度农村的电影,乡村景象的破败和男主人公的家徒四壁让我想到了张艺谋电影里8090年代的中国农村,没有一点生机。
我们现在看2011年的印度农村是不是跟当年欧美看中国8090年代的中国农村一样,给人留下愚昧,落后,野蛮,甚至有些荒诞的印象,让人心里瞧不起。
电影里出现了journalist这个词,突然让我想到90年代中国电视上出现的那些敢说敢做的记者们,那时候可真是个光荣的职业啊,“无冕之王”,可是现在呢,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行了,还是自上而下的松紧程度不一样了,难道是社会真的变好了吗?
记得几年前还会报道很多恶性的社会事件,强chai,小yueyue,假奶fen,现在好像基本没有了,是人们突然变好了吗?
可这只隔了半代人的时间啊。
第一次看到印度电影里的歌曲是为了电影本身服务的,不是歌舞形式,片头片尾的歌都很好听。
“印度,是巧妙的融合。
博大的心胸,破烂的口袋。
”“Time is a great leveller, it spares no one.”
哥俩儿赖以生存的自家农用地要遭到拍卖,眼看着陷入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境地。
偶然听说只要自杀就会得到政府的十万补偿金,这终于让哥俩儿看到了生的希望和信心。
经过反复定夺谁去死之后,哥俩儿开始了“自杀的历程”。
可天有不测风云,正赶上两党大选白热期,自杀却成为了不那么容易的事。
不仅所有新闻媒体云集家门前等待自杀现场直播,连武警部队也全副武装全天守候随时待命。
因为他们的“自杀”已经成为了一场政治较量。
整片都充斥在黑色幽默间进行,而缺失了惯例的大场面的爆歌劲舞,中规中矩的讲述了一把剧情片,才使得影片被控制在两小时以内,而不是具有代表印度电影特色的两个半时长。
最值得一提的要算制片人阿米尔·汗了,如果看过《三个白痴》和《地球上的星星》就一定不会对他陌生。
就是那个帅气的眼睛大大的个子有点矮的具有多面才华的阿米尔·汗,这次又深挖出印度的人文特色影片。
要说了解现代印度的贫穷应该是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开始的,但观看到此片时,还是产生了触目惊心的感觉。
在一片不毛之地生存在茅草的土坯房中,还要受到种种的蹂躏压榨。
当各大新闻媒体齐聚院中等待自杀现场时,很有种米国人在非洲的感觉。
难道这就是号称民主的国家,人家民主都是为了脱贫,可现实情况好像没有被改变太多。
或者他们也在走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路线,那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只是尘土……在政治、新闻和利益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在贫穷面前,连亲情都显得一文不值。
当可怜的纳塔从没心没肺变得心事重重,最终成功逃离这癫狂的一幕时,我为他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一场事先张扬的自杀案,一个不小心中了哥哥的阴招而鼓起勇气宣布要自杀的人,一场荒唐的黑色喜剧。
其实我们和Aamir Khan饰演的小记者一样无力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好电影,在贫富差距令人堪忧的印度,至少还有可以客观地展示这种客观真实的自由。
Aamir Khan真是帅得很哪,这个集乐天、幽默、悲悯和窝囊的角色被他寥寥几个画面刻画得很真实,随着最后那一声爆炸意外挂掉,死得真冤。
——“纳塔到底是死是活,他的家人到底会不会得到10万卢比的赔偿,一切都是未知,让我们期待更多的消息。
”——美女主播声情并茂地解说;——“这是个令人绝望的社会,纳塔作为一个普通的贫穷农民,连自杀的自由也没有,观众们,他最后却死于一场意外。
这里是**电视台,正在为您现场直播。
”——大胡子记者忧国忧民地播报。
沉默的纳塔木然地坐在某建筑工地的壕沟里,满脸尘土。
生无所谓,死无所惜。
他人地狱。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情境是,我们“目睹”越来越多的死亡,同时又越来越无法“投入”其中。
尤其当这死亡发生在陌生人中,藉由媒体告诉我们——由此,“某某人之死”成为了一个并不新鲜却在一段时间内过度活跃的事件性名词——我们越多地知道他的死,我们离开那死的真实感就越发遥远。
仿佛有一只习惯性的大手,把我们连推搡带勾引地拉离开这“他人之死”,把我们合理地转化为对这死亡的漠然而客观的见证,甚至,在我们准备成为一名不合情理的看客之前,已经被编剧成了屏幕前的观众和有权或无权投票的“选民”。
“他人之死”,成全了有幸或有意继续生活的人们的正当公民身份。
2010年的印度电影Peepli Live(《自杀现场直播》)将这一情境推向了极致。
这个可以概述为“一个想死的农民”的故事,与其说是剧情片、喜剧片,不如说是戏剧化了的纪录片。
虽然事情发生在一个莫须有的,甚至连名字都带着滑稽和低贱色彩的印度乡下Peepli(类似中文的“皮村”),但从农民、农民的老婆和邻居、地方记者、地方领袖、地方领袖的打手、政党领袖、政府部长、部长的助理,直到国家电视台美女记者和她的竞争对手,没有一个人物不是他们所处环境的典型,而这一揽子的典型人物,在一起不是排演,而是推演出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遭受围观的印度农民的自杀。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农民自杀,就像中国人的自焚一样,已经是印度日常的一部分,只不过在频率上更高一点——每天一个。
影片的开头,在乡间摇晃着前进的公交车内,弟弟Natha问哥哥Budhia:“如果我们没了土地怎么办?
”在哥哥模棱两可的不动声色下,Natha旋即因为晕车而往车外呕吐,在路面上留下了一串白色液体。
这时,欢快的歌声响起:“七彩之河流淌在这片土地,每个拐弯处都是染色的伎俩,每个细节都是一个谜,看上去浅,其实很深;印度,你看,是个聪明的混杂体;巨大的心灵,干瘪的口袋;谁知道我们要去哪里,轮子照样转,往前进;没有食物没有水,找个理由活下去;古怪的眼神,模糊的梦,眼泪也是咸的,我的朋友,要是掉下来就尝一滴⋯⋯”失败者Natha和Budhia回到家。
在得知银行因为他们无法还贷而要把土地拍卖后,Natha的老婆愤怒地把这两个没用的男人赶出了家门。
于是哥俩决定去找当地的领袖Bhai Thakur帮忙。
即便在这个时候,心智幼稚的Natha还在田埂上唱着情歌,结果滑倒在了牛粪上。
可是Bhai Thakur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选举,更确切地说是贿选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根本不搭理他们,更何况他们一开始就去问政府贷款,怎么现在倒想到他了呢?
Budhia以为自己或许可以在选举上为Bhai Thakur“做些什么”来换到他的资助,换来的却是阵阵讥笑。
一个较为恶劣的家伙“开玩笑似”地给了他们一条建议:南印度的政府出来一条新政策,因为负债而自杀的农民可以得到10万卢比(约15000元人民币)补偿金。
现在,全印度的农民都在自杀呢!
“活着就像一条过时的喇叭裤,而自杀,就是条时髦的牛仔裤!
”“政府也喜欢公平地给予和索取。
至少你可以给出一样东西——你的命!
”这种无稽之谈,当然谁都不会理会。
兄弟俩怏怏地往回走。
路上他们碰到一群在树下聊天的村民。
有的人说,政府应该干脆拿走我们的土地,给我们一笔钱退休算了!
种地有什么好呢?
美国种子,美国化肥,都要花钱买,最后还要祈求老天下雨。
还不如到城里去!
Budhia说:“难道先在村里被耍,再去城里被耍?
”还没走到家门口,他们已经听说邻村的一个农民卧轨,一个牧师的媳妇跳井,寻死的人真的不少呢。
——反正人人都会死嘛,村口的老农说。
走投无路之下,兄弟俩找来刊登自杀补偿政策消息的报纸研究了一番。
经过一番奋勇争抢,最后哥哥还是拗不过弟弟,两人决定以弟弟Natha的自杀,来换取赔偿金,保存祖上传下的土地。
此时,远在德里、一脸正气的女主播Nandita正在大选的背景下采访农业部部长:“每8个小时就有一个农民自杀,从1998年开始已经自杀了17万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政府对此态度冷漠?
”部长回答:“解决的方案只有一个:工业化。
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靠农业获得发展!
”至于选举,他说:“印地语中有句话说得好:政治中或许有分歧,但永远没有敌意!
”此言一出,为后文各政党之间隐含的共谋关系埋下了伏笔。
与此同时,该邦执政党Samman党的主席正为自己如何在选举前再拿到15则正面报道而发愁。
在记者镜头前,他说到自己执政的最大成就是“农民的繁荣!
农民的繁荣就是国家的繁荣!
”在皮村这个首席部长的选区内,地方小报的记者Rakesh无意中听到Natha提起自己要自杀,当即采写报道《皮村有人说要自杀》。
结果小报的执照被立即吊销,兄弟俩遭受当地领袖的一阵殴打,回家后却发现政府给他们送来了一台绿色的抽水机,是为“夏斯特里重新安置计划”——签字领取后,他们被告知“这下可不要再自杀了哦!
你们已经享受到政府的计划了。
虽然不给安装费,但你们本来可是要死的人,应该感谢夏斯特里(1964-66年的印度总理)救了你们!
”本来事情就可以终止于这台无法抽水的抽水机——无奈这则小报道通过当地线人,传到了女主播Nandita的耳中。
虽然她不跑农民这条线,但意识到在这个选战关键时刻,虽然每天有很多农民已经自杀,但也比不上一个宣称正要自杀的农民来得重要啊。
她立即赶到乡下对Natha采访。
面对惊恐的Natha,她安慰道:“什么都不会发生,这只是台摄像机。
”而Natha长期卧病在床、天天抱怨的老妈则大叫:“天啊,政府又来人啦!
”电视中,Nandita在自杀农民的小院里质问:“他是否会自杀,并指责我们?
这个政府是否会介入,拯救他的生命?
”一夜间,所有的电视台都派直播车赶到了皮村,尘土飞扬中,全村的人都被抓来采访。
大家描述自己多么遗憾即将失去Natha这样的邻居:“唉,Natha和我从小一起抽烟,一起吃蛋;没有他,再抽烟和吃蛋的感觉都会不同!
”Natha穿梭在这些对他的无比怀恋的哀悼中,继续生活。
媒体的传播,让首席部长非常生气。
他问手下:“就不能给这家伙一个什么计划参加么?
”手下捧着一叠资料说,英迪拉住房计划是给无家可归者的,Jawahar就业计划是给失业者的,Annapurna计划是给饥饿者的,而Gramin Vikas计划是针对整个村子的,其他的计划是和平与发展,进口与出口,增长促进,减缓发展——没了!
没有其他计划了!
“那么就给他专门搞一个计划!
”当地贱民领袖也趁机高调来访,给Natha带来一件贵重的礼物:电视机。
——所有人都站在媒体这边。
他授予Natha花环,并宣布:“战争就要打响,Natha要牺牲,Natha要死!
”在将人们的视线转到种姓问题上来的时候,他也为自己拉了把选票。
皮村突然变得异常热闹,人们在边上兜售棉花糖和气球,甚至开了游乐场和杂技表演,以至于当地方领袖来上门探望的时候都不免说:“我从没见识过对死亡如此隆重的庆祝!
”但他同时带来一个消息:“你两天之内要自杀!
否则,我就把你哥哥杀了。
”警察过来包围了房子,将Natha一家保护和监视起来。
一边是选战两头对Natha的威胁和利用,一边是全村人基于他的将死或不死的狂欢。
这个时候,突然谁都不知道Natha是谁,是那个提着罐子准备去取水或者去大便的矮个子么?
他为什么要死呢?
为什么那么多人关心他的死?
不仅天真的Natha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这个问题在摄像机,在瞭望台,在印度式的五颜六色中被淹没了。
注意力就是这样一样容易被迷惑的东西,它一时在这里,一时在那里,热切地游走,却无法专注。
只有一个人,坚持在同一个地方挖掘。
这个叫Hori的、胳膊只有杯口这么粗的老人,好像是几根棍子搭起来的枯柴般的农民,每日拿锄头挖地,不言不语。
在Natha出逃的那一天,他死在了自己的茅屋里。
这是一个农民的现在,也是Natha的一种可能的未来。
他的土地也被拍卖,他以售卖闲耕地里的泥土为生。
他的身体已经很糟,但每天能赚20卢比(不到3块钱人民币)的挖地,是他唯一的谋生办法。
他拿着锄头,却不在耕种;他在挖土,而不是翻土。
他似乎在给整个村子,或者说所有的乡村掘墓,这个农民的标志性动作,在过去是为了播种和收获,在今天是为了埋葬和死亡。
而土地,原本是为了种植和繁衍,现在却成为了不孕不育的商品;而这被降解为泥土的、可被兜售的属性,又诡异地拖住了一个与土地脱节了的农民的性命。
最后,枯柴般的Hori毫无意外地死于饥饿和贫困,死于他贫贱的茅屋,留下的是茅屋边巨大的空洞和站在茅屋门口慨叹的若干邻人。
这另一个卑微的农民的死亡,唤起了小记者Rakesh的觉醒。
但小记者Rakesh也不能挽救任何人——已经死去的Hori,或者已经在死亡日程上的Natha。
在围追堵截Natha的最后的混乱中,竟然是Rakesh,这个媒体的觉醒了的线人,被意外地活活烧死。
而所有人都达成共识:死去的肯定而且只能是Natha。
Natha终于死了。
故事终于有了结局,而这个结局能在所有的通向外部的渠道中得到妥当的打理和收拾。
记者兴奋地说:“他不死于谋杀,不死于自杀,而死于意外!
甚至连命运都不让这个可怜的灵魂实现他最后的愿望——自杀!
”自始至终,Natha的死的愿意局限在媒体的、公众的和政治的意识内,他没有过自己的死,就像没有过自己的生。
或者说,最初他还有过(决定过)自己的死,但现在,就连他的生都不存在了。
记者需要线人,政客需要选票,人民需要电视,没有人需要死亡的真实。
Rakesh是Natha的死的替代品,或者说,在底层的世界里,谁死都一样。
Natha逃遁到了城市,和其他“先在农村被耍,然后跑去城里被耍”的人一起,用那把似曾相识的锄头,翻挖着城市的建筑工地的尘土──不孕不育的尘土。
而他的并非自杀的“死”没有给家人带来任何好处。
正如他老婆对他哥哥说的:“三个月了过去了。
他丢了性命。
而你却连一张贫困证明卡都拿不到。
”在这个没有英雄也没有救赎的故事里,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袒露出本来面目。
记者们在尘土飞扬的穷乡僻壤里死守坚持,农业部长也真的相信工业才是最终出路;中央政府凭空想象地端出“A计划B计划”给地方政府出难题,而地方政府则利用农民对他们的信任和欺软怕硬的弱点,哄骗基层的选票。
当然,美国种子公司是商业上永远的赢家,而在最后时刻走上街头的社会运动分子,则在幻觉中为一个遥远的,但自认为很真实的命题呐喊。
死亡中的血肉被掏空,只剩下死亡的皮囊,亦如农村的生产力和生命力被抽干,只剩下名为“农村”的驱壳。
在这出全体人员自编、自导、自演的色彩斑斓的悲喜剧里,无力者继续无力,有力者继续前行——只是不知道要去哪里。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