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幸通过后窗放映,提前看到年轻导演李霄峰的剧情片处女作《少女哪吒》。
在充斥着特效、大场面和程式化爱情的电影院里,能看到这样一部具有浓厚作者气质的电影,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无论是少女青春成长历程的主题,还是电影中着力打造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城生活状态的真实还原,都可谓在院线电影中独树一帜。
然而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可谓“成也作者意识,亡也作者意识”。
由于李霄峰对自身风格的坚守,我们看到了一部画面优美、配乐动人、镜头感强烈的作者电影;但也由于导演过度的自我意识,整部电影在叙事上支离破碎,表演则用力过猛、前后风格不一致,许多意象和隐喻也显得生硬、刻意、缺乏基础。
在一位成熟的电影作者的道路上,导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开场,导演就以两位女主角传纸条式的私密对话,引入了两个象征色彩强烈的符号:台风和马。
如果说台风喻指着未来发生在王晓冰身上的种种风波的话,那么李晓路放走的白马,既跟两个女孩的梦想相关(即所谓“以梦为马”),也似乎预示着这两个女孩未来的生活将渐行渐远。
这两个意象,透过象征着自由、浪漫、不羁、无拘无束的精神气质的三毛作品,构建起两个女孩之间的友谊。
然而无论是她们俩的走近,还是日后的渐行渐远,影片中都缺乏足够的线索交代。
在绿妖的小说原著里,李晓路和王晓冰都定性为两个不同的阶级的代表,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家庭背景,都很难让她们产生真正的共鸣。
因此,与其说李晓路是王晓冰的朋友和精神共同体,倒不如说前者只是后者的伙伴和倾诉对象。
而在电影里,原本还是非常亲密的同桌,镜头一转,已经变得一前一后,王晓冰在台前高声朗读作文,而李晓路只能在教室最后面为其暗自鼓掌。
这样的突然过渡,由于缺乏足够的连接,显得比较突兀。
同样的突兀还体现在王晓冰和母亲的冲突之中。
母亲为了报复女儿砸碎父亲留下的古典乐唱片,撕掉了女儿看的小说。
在这一冲突过程中,由于没有近景镜头,我们始终不知道女儿看的究竟是什么书。
后来,王晓冰把这本书修补好,送给了暗恋李晓路的徐杰。
剧本里写明:这本书是《楚留香传奇》,联系到徐杰练武的爱好,王晓冰这样的举动应该是对徐杰的明显示好,是跟李晓路在争取异性方面的暗自较劲。
而在电影里,由于书名的隐去,这样的冲突感被明显淡化,戏剧性也随之减弱。
为了表现两位女孩的叛逆,电影里设置了好几个行为激烈、表演夸张的镜头,可惜这些很重的行为动作,却缺乏足够的动机支撑。
比如李晓路直接拿书本袭击老师,其理由仅仅是因为替同学鸣不平后,被老师冤枉。
不只如此,这位老师后来激烈的言辞和夸张的肢体动作,使得这出戏更多变成了一种搞笑式的闹剧,消减了影片的表现力。
再比如在王晓冰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另寻新欢,母亲无依无靠,因而对女儿的生活格外敏感,以至于偷听女儿的谈话,截留女儿的信件。
然而这样的家庭环境在中国绝非个例,也显然不足以解释,何以王晓冰会表现出如此的冷酷与早熟,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在细节和背景都支撑不足的情况下,王晓冰最终在家庭聚会上的割腕自杀,更多沦为一种徒具仪式感的表演,很难让成年观众入戏。
独立电影,或者说具备独立气质的电影,一向以真实再现生活的原貌和质感著称。
然而就这部电影而言,其台词,距离生活化尚有距离。
影片中,林老师对王晓冰说:“把头发扎起来,不要披着,披着太好看了,影响我们班男生学习。
”以及后来在卫校宿舍里,王晓冰对父亲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就是诚实的活着。
”这两处台词都显得舞台感过于强烈。
很难想象在现实生活中,师长会以这样的口吻跟孩子对话。
尽管影片在拍摄和导演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但笔者认为,这仍然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
毕竟跟雷人不断的《道士下山》,主打草根梦想的《我是路人甲》,以及同时上映的其他模仿好莱坞和迪斯尼模式的影片相比,《少女哪吒》的基调还是温情而严肃的。
不只如此,从摄影、配乐、拍摄等多个方面而言,这都是一部严格按照电影工业流程标准,打造出的一部堪称优质的独立电影,其音画效果会自然让我想起李睿珺改编自苏童小说的那部《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
这样的片子,有瑕疵,但仍然值得鼓励。
2015.7.1晚作于竹林斋(本文于2015年7月13日刊发于《南都娱乐周刊》。
)
七月份的时候看到个集体的首映式,通常CCTV的首映典礼都是很烂的,主持人满脸谄媚地要明星说一些奇怪的话,做一些奇怪的动作。
那一期是很多片子扎堆上,导演李霄峰说了句“如果你厌倦了那些浮躁的院线片子,来看少女哪吒吧”。
通常嚷嚷着别人不好的电影都不会怎么好,不过这话说的深得我心,不堕胎不出国的青春片,就算有些瑕疵也还是愿意去院线支持的。
只是影院经历不这么想,没有明星没有得奖没有话题,就没有票房保证,丫就没排片。
李霄峰算是影评人转导演,新浪潮的多数导演也是“迷影一代”成长的,这种书写背景让我又多了一分期待。
后来上网看看评价也不是很高,遂忘了。
可能是心中的哪吒的呼唤,上网下载,还挺不错。
我没有看过蔡明亮的《青少年哪吒》,但就“哪吒”这个带有反叛性的题名,很容易猜测到这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电影的主体是两个少女的成长历程,可能营造出一种缅怀青春情谊的错觉,但实际上,李小璐只不过是王晓冰的一种幻象,一种王晓冰骨子里有,但无法表露出来的直率。
同时,李小璐又是观众了解王晓冰生活的一只“眼睛”。
原著绿妖的小说,即是以第一人称李小璐的叙事,以王晓冰寄来的信件构成对她不在的日子里王晓冰的回忆。
作者绿妖以此“宝城”为背景写了几个中短篇,以《少女哪吒》为名集结,我想,作者本人就是宝城中的一个普通女孩,她见过曾经生活在这个小县城的这样或那样的女孩,她们或是离开了去了大城市,或是出了过,或是回来了,或是已不在这个世界。
王晓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有个听西方古典音乐一心去省城最后抛弃妻女离开了小县城的爸爸,一个听黄梅戏把对丈夫的爱与恨强加在女儿身上的妈妈,在十几岁的年纪,经历过对教官的爱慕,中考的失败去了卫校,不习惯周围的环境。
电影加强了对其成长不利环境的渲染,只有和李小璐一起在望不见头的堤岸,才是王晓冰能够呼吸的空间。
实际上,哪吒情节是从小就形成的,她羡慕李小璐那种江湖的侠义洒脱,一直在尝试能融入生活,所有的希望缓缓地破灭,在人口普查员冷漠的机械的数据填写后,小冰明白这世上,少了谁都没有人察觉。
早慧的女孩两次试图自沉于平静的湖水中,最后的结局是暧昧的,我们不知她是离开了世界,还是去了何方。
只记得她和李小璐初见的时候,她骗李小璐台风快来了,而李小璐告诉她今天在路上救了一匹白马。
原来真的有白马,《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早在2014年就在豆瓣上看到了《少女哪吒》的讯息,由于对蔡明亮的喜爱,对于《青少年哪吒》的怀念,非常期待这个部女性版的哪吒,想象中《少女哪吒》这是一个非常有感觉的名字,容易让人产生非常多的联系,少女的情愫,豆蔻的年华,以及只有少女心中才有的秘密。
从感觉上来说,这是有望超过《青少年哪吒》,从而开启大陆青春片的新时代的作品。
很碰巧的机会,在文慧路三号上面看到了这部电影要在电影资料馆首映的消息,还有导演见面会,虽然之前没有听过李霄峰导演的作品,但是看到他有和张元合作过,就觉得应该是继承了优秀的第六代导演风格的后继一人,想必作品应该不错。
加上这部作品在台湾金马和韩国釜山都拿了奖,还有一堆电影人的好评,我认为这部电影应该会是今年7月中国大陆文艺电影的一颗闪亮的新星。
但是在从下午一点半入场到最后4点多结束,观影结束以后,我感到很失望,除了导演的光头和蔡明亮的光头一样以外,任何一地方都不如《青少年哪吒》,甚至差距千里。
最后只好说,导演的确是抱着一颗文艺的心去拍电影,也看得出是认真制作的,绝不是圈钱之作,尤其是导演自己谈到拍摄基金如何困顿,四处周转借钱拍电影时,我也不免有同感和同情。
但是这不是你电影不好的理由啊,水平不够,情怀来凑,这样的电影真的没法给五星啊!
对于这部电影,总结八个字:水平不够,情怀来凑!
电影一开始,一滴滴水滴在水盆中,还是特写,然后就是一个手巾拧水,之后就是擦后背,下面就是各种字幕,然而这组镜头有卵用啊?
我内心深处充满了深深的吐槽,这一段洗毛巾,擦背等等和后面的剧情有毛关系啊?
到底是谁在擦背啊,给谁擦背啊,一概不交代,然后就到了女主角回到了小时候的镇子。
就算前面的不交代了,后面总得交代一下吧,然而到了全片最后一分钟也没说这个擦背拧水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全当观众是健忘症啊!
这个电影的开场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电影开场而开场,完全就是生硬来一段肉体展示的戏,即是前言不搭后语,而且打肿脸充胖子硬装文艺气息,我真想问问导演,你讲过哪部文艺电影是这么拍?你这个开场的拍法是谁教给你的?
尊重一下观众的期待好不好。
从女主进入图书馆,正片开始,讲述两个小女孩从认识到成为朋友的过程,其中有非产多的硬伤,一看就是导演一厢情愿加的戏,两个女孩的表演都是僵硬的,比如在家看书然后撩起被单,非常高兴的跑到客厅一场戏,两个女主演完全不知道自己演什么,完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高兴的笑,一看就是导演说“这场戏要这样这样,你们两个掀起单子跑就行,然后笑”,女主像是机械一般的听指挥表演。
这种导演指挥,演员按照剧本机械完成的拍摄方法完全就是商业片的拍法,你一看人家蔡明亮为了挖掘小康的表演费了多少功夫?
《导演与表演》里面讲的挖掘演员内心与角色契合的点,表演是演员的自然流露,等等真不懂本片导演这些东西都学哪去了。
片中反复出现的大河是怎么回事?
即便是什么隐喻,导演也要给观众一个联系的范围吧,李晓冰被第一次从河里救起时,明明是一个穿着全身泳衣的人,然后忽然间就变成一个短裤半袖的男生?
导演,你确定这不是穿帮?
还有最最不解的最后的那一盒烟头是怎么回事?
就证明李晓冰抽了很多的烟?
烟又是什么隐晦的含义呢?
片中很多东西,总是反复的提到,但是没有赋予它本片特殊的意义,观众看到烟蒂就想到“哦,烟蒂,很多文艺电影都有”但是此烟蒂非彼烟蒂啊,既然你要拍烟蒂,还给特写,你总得想想为什么拍吧,总得赋予一些在部片子里找的意义吧。
然而很遗憾,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卵用。
吐槽完电影,不忍感叹到中国很多导演是很有情怀的,也是很有骨气的,当然都是很有梦想的。
但是拍电影就是讲究一个作品,你看不起商业片可以,你瞧上不上青春打胎片可以,你看不上好莱坞商业模式也可以,但是你得拿好作品说话。
现实是不会因为你有情怀,有骨气,有梦想而给你打五分的。
《少女哪吒》是比想象的要难懂一些。
这部电影低缓又疏淡,留白太多。
从王晓冰的命运走向到不加提示的时间跳跃,从大量书面语对白到台风白马中国家长,应了人们常说的老话: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但这部电影并不是俏皮话,更不是流行歌曲。
好在《少女哪吒》也没有难懂到晦涩的程度。
不少负面评价指向了一个“作”字,我并不认为跟别人不一样,就是作。
看三毛,就是自寻死路。
《推拿》里背三毛的诗,“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大家觉得没什么,因为盲人是另一种动物,他们随便什么样子都可以。
作点,文艺点,想入非非,反正本来就跟正常人不一样。
我也不认为,“作”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在电影里。
麻烦可能出在《少女哪吒》的对白,不太像我们现实中的交流,背离于多数人的生活经验。
这些对话介于两个少女,甚至发生在少年和少女之间,玩笑打岔胡搞乱来,个人认为问题都不大。
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的少女,她们可以把彼此封闭在《绿山墙的安妮》的小世界,抵御外界的袭扰。
我是黛安娜,你是安妮,自圆其说。
但是,当这些具备一定高度,过于凝练和醒目扎眼的对话,发生于少女和家长老师之间,《少女哪吒》立马触犯并推翻了许多观众的成长经验,“头发披着太好看”,“这世上只有一种活法”。
这样的言语,似乎不是相应的电影人物角色所能承载的。
我的理解是它们可以作为心里话,作为旁白,作为日记,作为评论解读,但直通通地讲出来,似乎有些不太准确。
当然,这可能也是导演所满意的处理方式。
举个例,豆瓣红人半辈子老师神烦《左耳》。
他觉得几个小孩,吼什么“我让要让你身败名裂”,极度可笑。
怎么个败了哪里裂了,这是中年人的野蛮入侵。
又比如,我妹是个很作的人,平时网上说话,都是写中学作文的浮夸词句,“恩断义绝”之类的大词,接连不断。
但到了现实中,大概是方言的转换过滤,她又显得正常不过。
我对《少女哪吒》的期待,最早其实来自台湾评论圈的老师。
看完片子,我想起以前跟朋友聊到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它们对“做作”和“文艺腔”的判断截然不同。
几乎所有台湾电影,都被认为有一股我们不太习惯的文艺腔,或多或少。
对白只是《少女哪吒》存在的缺陷可能之一。
在故事上,电影经常语焉不详,后半段更是频繁地制造虚实不分。
尤其是王晓冰和李小路初中毕业分开后,她们的命运捆绑,似乎不再那么紧密,也难以制造出更加猛烈的情感冲击。
父母等成年人分掉了戏份,也令人难以focus在成长主题上,尤其是李小路的存在变得模糊,更令王晓冰显得太over。
就连充当MacGuffin的少女秘密,也真的变成了稍纵即逝的秘密——哪怕就是那个盒子。
李小路拉着课桌,王晓冰的泅水,母亲的黄梅戏,篇幅不小的军训,突然找上门的人口普查……可以说,这些人物行为背后,都会引发我的奇怪猜想。
比如习以为常的军训传统,其实是从1990年开始,年轻人要接受一堂特殊的成长教育。
不过,这很可能只是因为我想太多了,是《颐和园》结尾的闪现。
现实中的大学女同学,同样有对教官萌生爱意,鸿雁往来。
再到王晓冰去父亲的新家,父亲的照片,以领袖画像的方式悬挂。
观众可能注意不到这个,只记得肖邦的重音。
问题来了,无论挂像还是萧邦,它们本来就是虚的东西,这个段落就显得孤立和薄弱。
全家人教育王晓冰一场重头戏,哪怕只是为了营造紧张压迫乃至恐怖的气氛,但众多配角演员,实在是把紧张写在了僵直的身体上,场面上破了功。
无论是为了审判,还是宣告决裂,电影都表现得太过于一本正经。
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件,而是现实中人们经常会遇到,旁听耳闻可得。
具体的一件事,人物的某个举动,升学工作,感情命运,《少女哪吒》往往采用弱化动机,省略过程,呈上结局的从简做法。
仿佛她们本来就是这样,是被演绎的侠女式性情,一镖,一拳。
李沧东曾说,他的电影往往因为拉近了电影和现实的距离,令观众不舒服。
《少女哪吒》则把电影放置在离现实比较远的位置,至少隔了一条河流。
从青春成长到步入社会,少女以一种跟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方式存在,却令一些观众感觉不适。
将来以及宝城以外,似乎存在有另一种更好的生活,就像她们在书本里所看到,想象得到的,但她们的冲动,除了王晓冰执意要参军,最终只是落在了白马的意象以及电影的片名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释放。
李小路走了,李小路又回来了。
王晓冰?
真的不见了。
《少女哪吒》的好,有演员的眉目形神,是典型的90年代县城少女,肥大校服红毛衣。
它特意去拾取生活的细节,触探时间的质感。
在河堤与河流之间,她们大声呼喊,奋力涉水,将青春的肉身销毁。
我曾以《少女的白马,青春的河流》为题,评论过英国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的《鱼缸》。
电影里的女孩像被放养一般,粗野凌乱。
她爱街舞,被好身材的法鲨迷倒,不断奔跑,剧烈喘息。
这题目同样适用于《少女哪吒》,李小路放走了白马,王晓冰横渡了河流。
巧合背后,反过来也说明全世界范围内的成长故事都没有什么难懂的(当然两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完全不同)。
《少女哪吒》选择了无端无因的反抗,并通过比较决绝的自我了断,完成成长。
整部电影,其实是借“归来”(《故乡的云》和成年的李小路),看“离去”(三毛的流浪,武侠江湖)。
导演身在高处,自现在回溯过去,从成人社会投注了一盏黑夜的追光灯。
这种有意营造,包围了主人公的黑暗,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时代主色。
我喜欢这个立意,但是,它的技巧似乎跟主题有些背道而驰。
至少,融合得不是那么贴切。
我想象的是轻盈,而不是飘忽。
是高洁的诺言,而不是自断此生。
县城少女的故事,之前印象深刻的,还有章明的《郎在对门唱山歌》。
它有一条更大的河,一个更加模糊的时间跳跃。
它的未来部分,引发了众多负面评价,肥皂、狗血。
这些评价,并没有让我觉得电影变得扭捏怪气,因为它深深刺痛了我们存身的现实。
一分给导演。
一分给原著。
一分给摄影。
除此之外,讲的啥玩意。
兑换影票的时候,抬眼看了下屏幕,没看到排场,瞄过去 栀子花开,大圣归来,还有煎饼侠。
心想不会临时取消吧。
确定有,还在考虑哪个位置,前台说都没关系了,都一样。
后来证明确实不用,全场只有三个人,随便坐。
还是包场,其中一个也差不多十岁左右罢了。
稍微大点的也不到二十。
电影开始,灯也没关,那条龙出场一半卡住了右侧,临时换了位置,喊了下工作人员才正式播放。
因为看过小说,后来又知道绿妖本人是大荷兰人。
尽管知道电影的背景放在了安徽,但总不自觉得还是有些期待是自己熟悉的环境。
一开始的“新华书店”四个字,红彤彤的木门,年长的小路站在外面,停顿,然后镜头进入过去。
不知怎么得,看到这段,突然就想起了我们镇上的那个书店。
说起来很奇怪,我们镇上有新华书店这件事,我自己一直都是不太信的,好像不存在一样,因为从来都没有进去过,也许是进去过,但对于是否看过书这件事,一定是无的。
说起,上次回去还见到,依然是那个牌子,但怎么都不是书店的样子,甚至记忆里也没它是紧闭着,还是敞开着换了别的营生。
慢慢得看下去,其实心里是抱着一点希望的,希望这是喜欢的故事。
小说是看过的,说不上喜欢,但也谈不上不喜欢,里面的情绪是感受到过的,少女哪吒的意向是明白的,但也只记得少女哪吒的比喻,以及李小路与王晓冰,除此之外,电影来说是新的。
李的《失败者之歌》也是喜欢的。
所以无论首页被导演如何看似真诚,实则有点无力的推广刷屏,感到厌烦,还是来看。
心里怪怪的,哪吒的叛逆,电影表达得得实在生硬。
好像电影把王晓冰的经历生生截断了,绿妖说是李改剧本的时候,不忍心后来的故事(看完绿妖的那篇,想起后来王晓冰是离家出走,一直转换着各种职业,一直和小路有保持联系,小路也通过她的信,一直感受她的叛逆,后来再也没等来信),所以让她留在了青春期。
作者本人都如此说了,更验证了,这个故事李喜欢,但是他不想,或者没有能力去展现如何为哪吒。
记得是电影上映前吧。
水木丁还是黄佟佟说起,看完电影,才发现原来站在男性角度看,少女们的青春期是这样子的,很奇妙,和我们感受到其实并不一样。
小路的叛逆,一开始拉着桌子转校,走进教师,硬冲冲说:我叫李小路。
由此,晓冰注意到同类,写了小纸条过去,两人就是这样结盟。
“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台风要来了。
”“我也告诉你一个秘密,我放了一匹马”这些台词听得我心一颤,想不起这些是书中的台词,还是剧本改编。
总之,心里不适应。
其实换种表达方式,为何不可呢。
当两个对彼此的秘密相视一笑,反正我是没有在两个小姑娘的对戏中,感到应该存在的默契,对对方无厘头幻想的容忍。
(镜头也没有抽象表达出那种暧昧的默契,除了干净的镜头,一点情绪也没。
)心里在想:她们估计都理解不了导演想让他们表达的东西。
小路她终归是成了面无表情的成年人,所以她一开始的叛逆,倒也是来得自然。
无非是青春期的迷惘与孤独。
“你知道你多么美吗”被晓冰拉着站在镜子前问道。
突然被好友夸赞被迫,去正视自己应该也是美的,小路显得有点惊讶。
看得时候,心里想着:姑娘,你真并不美。
小路,别别扭扭盯着镜子里的自己,囔道:“脸这么大,一点都不好看。
"瞬间就被语气里的生涩,犹疑给萌到了。
虽然眼神里好像还应该有点惊喜没看到。
尽管她们同样喜欢三毛,小路的成长也比晓冰也缓慢,所以哪怕二人一起蒙着头,偷偷看书中的软性描写,发笑。
面对徐杰突如其来的表白,她还是会觉得被冒犯,直接给了一拳过去“恶心!
回去看看三毛,再来找我吧。
”没有被这样表白过,但是小路的反应,却是体会到。
期待书里描写的爱情,却还不好意思,或者不敢承受现实生活里的的表达,总觉得来得太直接,不像自己期待的样子。
大多时候,其实女孩子是希望在爱情中占领先权吧,比如我喜欢你,先喜欢到你,会令我觉得有安全感。
但是你不知道,我要想办法让注意到我。
是这样没错吧,女孩子心里对爱情的期望,换到,现实生活里,其实是暗恋来得更容易被接受些。
徐杰救起水中的晓冰,晓冰迷糊中睁开眼,说了说好看,伸手去摸,晓路一旁说道:别摸,他是个男的。
虽然晓冰听完迅速坐起,但也掩饰不住笑意,伸手作了自我介绍。
徐杰的反应,愣愣得笑了,显然有点不适应晓冰的友好。
回想其这点,才想起后来徐杰对小路的好感,是从一开始就是奠定基础了。
他总还是不太适应晓冰的主动,因为这主动之后的承载的东西,是他承受不住的。
所以对侠女范儿的小路反倒是欣赏。
“因为我知道,你以后是会闯到江湖的,所以需要一个侠客来陪你。
”记得小说里,好学生的一直是晓冰,小路一直看着个性张扬,更多时候还是旁观者吧。
电影也正常表现。
哪怕是因为顶撞老师,被迫转学。
离开晓冰,更多时候的小路,也只是夜里,举着手电筒独自念段三毛。
她的叛逆大多时候只是外在的,内心并不纠结。
相反,晓冰就是内在纠结。
对小路说,我有一个秘密。
什么秘密,我不告诉你。
小路走在前面,朗声道:那就算了吧.。
大步向前。
晓冰听完,都痛苦的蹲下去,把头埋下去难受。。。
{够了,真是受够类似表达,演员情绪跟不上,镜头语言跟不上,这样的表达真的看得心毛,完全没有任何说服力。
痛苦个屁,我倒想感受到你的挣扎,你给我看这个?
神经病不。
)然后小路默契回过身,还未试图安慰,导演又安排两人对笑。
对笑,这个动作,电影里真的太多次了。
那个笑声听起来,既没有让人可信的默契感,也没有任何愉快的表达力。
而且这种对笑,每次都是二人闹别扭,或者晓冰瞬间的难过,但又为了表现二人的默契,随时开挂,够了。
你告诉我这叫演技,谁信。
印象里,晓冰的叛逆,倒没有课堂上和老师的硬对硬,以及家庭关系的冷漠。
她是母亲心里的好学生,也一直是按照那个标准在做好学生,并没有电影里表现的那种。
电影里的叛逆,拉着小路,偷吃校长的饭,顶撞老师,沉默得走进河里,对抗父母,表现得都实在太小儿科了。
书里,最后的最后她选择消失在生活里才是正确的。
这样的人,其实才是那种对生活有着深深的爱的人。
她的叛逆,不是因为忍受不了当下生活。
不然她的好学生生活必然没那么容易。
她的叛逆,我想更多时候,是因为忍受了当下生活,同时也无法舍弃通过叛逆,而感受到轻微自由感。
后来的后来,她还是放弃了好学生对她的桎梏。
容易在现实生活里找不到方向的人,多数时刻不就是因为无法平衡这二者吗。
这种人对于生活,相比旁人,拥有更为敏感的感知能力。
大家都是越长越钝,而太过热爱生活,就更敏感,越容易感受生活的美好,也更容易被真实生活伤到。
太宰治那句:日日重复同样的事,遵循着与昨日相同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狂喜 ,自然也不会有悲痛的来袭。
)说得就是如此。
而晓冰,是做不到不去用力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然后在现实生活撞到南墙的。
小说里晓冰生活经历无论怎样在变,其实她才是用尽全力把自己留在青春期了。
电影里喜欢的部分。
摄影部分。
是很美。
白裙子 墨绿裙子,田野里的奔跑,画面都是干净的。
晓冰房间的光线,起风的时候,猛然关上的玻璃窗,外面的绿绿春天还是透进来了。
小路问徐杰说:你结婚没。
不是一直等你吗。
小路语气中的淡淡嘲讽:你还真想生能文能武啊。
徐杰听完,短暂失神,默默熄灭烟,转身走开,错开几步,在夜里来了两个侧身翻,再也没回头。
小路也在晓冰面前表演过。
晓冰妈说:我知道,你和晓冰,一般男人都是看不上的。
但是还是要结婚的,不然老了怎么办。
小路没接话。
是的,看到这段其实也验证了小路对徐杰只是玩伴的感情,她并不需要徐杰的爱情。
对于徐杰,甚至还没晓冰对徐杰的好感多。
其实,我想说的是电影,真的不怎么样。
电影开始擦身体,前排姑娘偷偷发笑,我也以为有点色情?
后来都忘了这个线索,可是电影还是安排了留在青春期的结局。
最后结束的时候,一个姑娘说看不懂,那个不到十岁的女仔说:我看懂了呀。
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哪怕导演多真诚,多抵消不了电影本身的糟糕。
大多数女孩子看,都觉得他不懂女生的青春期。
他并没有狠下心下刀让哪吒剔骨还母。
其实哪吒再叛逆,最好还不是和托塔天王守护天庭了吗。
所以少女们再叛逆又如何呢。
绿妖作为原著者,也很少提起电影,说起也是鉴于与李本人的关系,并未对电影本身的认可。
不然微博也不会表现得是这个对导演来说很重要,特意转发,然后特意写了长微博(长微博里关于跳河那段真的是令人心塞,那才是少女的默契)这些不是出于小说作者的感受,没有谈起电影对小说的表现成果。
如果电影真的如是表达了她的哪吒,她作为经历者,无论如何也不会这么疏离吧。
她也说,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影迷,和李一起,试图在现有环境下对我国电影的发展做一次尝试而已。
甚至最后吐槽起,李以前也是影评人,这次也该感受下别人对他电影的评价。
电影可以说是歌之失败,不过导演的《失败者之歌》之书,值得推荐。
真的很好看哟,吊打电影
《少女哪吒》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有些特别,是因为导演李霄峰和原著作者绿妖都是我的朋友,前些日子在北京库布里克的点映场,在座的也是熟悉的面孔,散场后大家打招呼寒暄,仿佛一个大party,所以我不能说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是完全客观公正的,毕竟看着一路走来的小伙伴,不可能不加上亲情分。
坦率的说,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有些隔阂的,虽然同为70后,但我本身的性格和电影中两位少女的性格完全不同,尤其是在电影中所反映的那个年纪,我是典型的乖乖女,坐在前三排的好学生,而且也没有像王晓冰那样叛逆,要刻意的去背叛自己身为好学生的“阶级”,我对“李小路”这样的同学不熟悉,我最要好的朋友是我们班的团支书,学生会部长,班干部什么的,虽然老师也曾经为了让我帮助同学,把我和班上最难搞的女生安排做同桌,让我帮助人家,但是我们也远远谈不上是朋友,只不过压抑着彼此的看不惯,勉强能够和平共处罢了。
所以当我看到这个电影里的两个少女的时候,我想到更多的是我曾经的同学,比李小路和王晓冰还狂还叛逆的少女我都见过,在我的青春岁月里,我曾远远的观望着他们一直在反抗着,其实当时我们都在反抗着,和成人的世界搏斗着,但是他们的方式很暴烈,我的方式很消极,这让当年的我有时候会自以为聪明的觉得他们暴躁和鲁莽有些傻气。
就像我当年看詹姆斯·迪恩的《无因的反叛》,虽然是公认的佳作,但我当年观影时,也是完全费解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完全不明白詹姆斯·迪恩是在闹哪样,他和父母到底什么仇什么怨。
但是现在想来,人和人本来就是很不同的,即使大家都曾经是少年,也是不一样的少年,有着各自不同的青春,而我今天作为一个成年人,坐在电影院里,回看着他们过去的故事,我觉得这是一部中国少女版的《无因的反叛》,虽然制作水平上,这部电影并不能和前辈的影史佳作相比,但是我认为这部电影,在众多对青春充满了谄媚矫饰的同类题材国产电影中,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异数,这本身也是一场大胆叛逆,是一个真正的逆子。
我不是哪吒,没有哪吒式的青春,但是长大后,我成了哪吒的朋友,我们经历过了一些人生的风景,风尘仆仆的走到这里,不管有着怎样不同的青春,最后我们相遇了,我想这部电影于我私人的意义,是让我更好的去了解了我的朋友。
在电影结束时,主创人员都上台向大家致敬,霄峰和绿妖并肩站在一起,我说我仿佛看到了俩哪吒,绿妖的小说是少女哪吒,霄峰拍出来的电影,更像是他自己,一个少年哪吒,现在哪吒虽然已经长大,但是我还是能够从他们的身上还能够看到当年李小路,王晓冰的影子,那种只有少年身上才有的执拗,死磕的劲头,眼里揉不进一点沙子,对自己精神纯洁的捍卫,那种不用世俗的利益得失去评价你,衡量你,只因为喜欢你,就把自己的心都掏给你的傻气,那种不管看到过世间多少的丑陋,依然相信一定还有美的理想主义和天真,我在这部电影中都看到了。
电影在点映期间,一些观众已经陆陆续续的看过此片,反应的两级分化开始让我有些吃惊,不喜欢的很不喜欢,特别喜欢的朋友说看得直落泪,但是后来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其实我对于从前听说“每个中国孩子都喜欢哪吒”这个事儿本身,就一直很怀疑。
看到很多人质疑电影中的两个女生为啥这么作,我觉得也很有趣,因为这让我发现,我的朋友拍这部电影,是把自己推到了一个悖论中,因为不作到六亲不认,冷血冷面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哪吒,真正的哪吒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就是各种不被人理解,会被评论两极化的人物原型,如果你舍弃这些,去根据主流价值观标准塑造出来两个没那么极端,稍微温和柔顺一点,哪怕是能稍微低一点点头的少女,别那么倔,那么宁死不屈的,都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但大众的接受本身,恰恰又说明了那将不是真正的哪吒了。
要知道《哪吒闹海》是个动画片,它虽然家喻户晓,但受众群是孩子,而中国社会的成年人,其实是没有几个能真正见容身边的哪吒的。
因为中国人并不是一个有叛逆精神的民族,中国神话里叛逆的神最后都被招安了。
因此,作为一个没有“哪吒情结”的人,我反倒认为这部电影中的两个少女,是最符合我印象中的哪吒的形象的,这部电影里的两个少女之所以是非常纯粹的哪吒,因为她们还处于少年时代,叛逆之神也正是出现在这个年纪,后来哪吒被招安,也就泯然众神也,出现在《大闹天空》中和孙悟空大战时,变成了和新的叛逆之神对抗的权威的爪牙,一副白白胖胖公务员的模样。
有些观众冲着这有力量的片名去看了电影,觉得有些失望,除了对导演的表现手法不喜欢以外,我猜测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喜欢哪吒,对哪吒的喜爱,只是童年回忆造成的一种错觉罢了,他们早已被招安,身为哪吒的父母了。
无所谓对错,只是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
正因为如此,我并不打算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人,因为我不认为他适合所有人去观赏,写下此文,只是想帮助哪吒找到他真正的朋友。
因为我知道,天生长了反骨的人,内心是孤独的,所以我希望那些还存活在世上的哪吒找到彼此,能够体会到这世界上,还有一丝丝,被人懂得的暖意。
20150711 于台风之际于上海UME 那个夜晚,李霄峰低沉坚定地说:“我没有觉得我们的电影没说人话(众笑)”。
那一排,有位姑娘说:“导演,那束花是我自己买的,不是演出方安排的。
我想说,这个片子是献给有牛逼青春的人。
”我当时觉得有种忽然一记闷棍的感觉,我是没有牛逼青春的,甚至从未觉得自己有过青春。
后来很多篇影评都强调:“这个电影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大有“非我族类,其心必殊”的感觉。
我想还好不是“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茫茫人海,这个不是所有人的人到底是谁,我不知道,我看了,还是说上两句。
女人这一辈子 我看电影的时候不断地在想:陈瑾老师似乎在影视剧里就没有拥有过美好的婚姻。
《冬至》、《非常公民》、《唐山大地震》、《满城尽戴黄金甲》……(据网友更正,有的)。
这部电影同样杀意满场。
电影里的丈夫非常喜欢肖邦(好像还有贝多芬,总之是古典音乐),家里有一个唱机始终吱吱嘎嘎地放着这些。
但电影里听唱片最多的却是陈瑾扮演的妻子,一个人。
女儿颇为不屑甚而不齿,几次把唱片拿出来甚至掰断。
一脸戾气的陈老师撕毁三毛以牙还牙。
当时觉得这是一种审美趣味的斗争吗?
当然都是借题发挥。
剧中的陈老师是一位中学的语文老师,业余爱好是黄梅戏。
她喜欢的不是夜曲而是天仙配。
但丈夫显然不愿意和她夫妻双双把家还。
周立波曾经号称和咖啡的怎么能和吃大蒜的混一块,而郭德刚应声而呛嗓:我就喜欢喝咖啡撒大蒜末呢。
撇开码头之争,不是一个槽的的确很难日久天长的为了对方改变自己的口味或者至少是口径。
就陈老师而言,憋着女驸马不听,一个劲裹着怨毒往自己耳朵里塞古典音乐,终究是未果。
就像徐杰就会老老实实说:我已经不看三毛了。
这就算是自己放过自己,要说逼格,有逼格的人耻笑三毛的不大有人在。
古典音乐圈里,肖邦也不是万金油不是。
有一段是说她气势汹汹去招待所寻夫,我总以为陈老师一如既往地会百般刻薄万般狠毒,但我听相声的野望落空了。
她近乎颜面尽失抱着对方,撕扯着对方和自己的衣服,满地打滚,满脸血污,然后看着对方躲入汽车扬长而去,踉跄而归,看着装睡的女儿,甚至忘记洗去手上的血污。
多年以后。
看着女儿长大后的玩伴,絮絮叨叨,展开花衣,细说苍黄。
然后被粗暴打断:“阿姨,不是说有东西给我吗?
” 陈瑾扮演的妈妈一辈子都是这么被粗暴打断的。
但她毕竟是听过一阵肖邦了,看着那个口水顺着脖子从肚脐眼直奔下体摇头浑脑为黄梅戏陶醉的男语文老师,也凑不到一块了。
这里我不觉得肖邦怎么了,天仙配女驸马又怎么了,我奶奶总说,论唱戏唱黄梅调的女孩子最好看了,我也开始絮叨了…… 要让别人高兴,便是孤苦一生。
要自己高兴,别人竟然也高兴,能凑上,就好。
女孩这一辈子 极其讨厌这两个女孩。
大概实在是因为无法理解。
先说说李小路。
其实她开场还不错的,拎着课桌呼啸而来(我第一次见到自带课桌很好奇),在嘈杂的工地众目睽睽之下申购一部自行车,为了女同学被欺负愤然而起不惜被退学。
当王晓冰还二五八万地耻笑练武之徐杰似乎智障的时候,她还是觉得对方有青春之处。
应该说她和徐杰的早恋让我对她的好感达到了峰值。
但是,多年以后,从北京回来的女翻译李小路同志一登场,隐隐就有些令人讨厌了。
当她沉着地说:你还真想生一个文武双全。
这个因为从小地方出来然后从大地方回去然后趾高气昂对小地方撒野的女人让我讨厌到了极点。
当然,这是在王晓冰没有长大的前提下。
她孤独地令人讨厌着,没有对手。
草草说完对李小路的讨厌就该说对王晓冰的讨厌了。
我一直在想,大概很多人觉得牛逼的青春该是指王晓冰。
那么牛逼的是什么呢?
敢于自杀?
类似屈原一样唾弃这个肮脏的世界吗?
和父母吵架后剔骨还肉的去死就是哪吒?
因为这部戏里有陈瑾老师,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冬至》里的郁青青,一个总是挂着高深莫测微笑让人觉得骂她是不对的该打她的女孩。
王晓冰的节奏和整个世界都是格格不入的,全世界都是一个阴谋让她郁郁寡欢生机勃勃。
她的故事里有个我很喜欢的教官。
有个镜头是她用手去缠绕对方,教官默默抽出手改为握手。
分别之际,在素描背后藏着调令一言不发。
我觉得这个处理是不错的(李小路的父亲也很好。
让我想到看北京乐与路里的那个火车司机父亲)。
王晓冰要的并不是爱情,而是我就是要,我偏要。
不就大不了结婚吗,不就…… 她真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吗?
就一个长得还算好看但我如此全方位地讨厌对方,我深深为自己不能做到只是看脸而倍感羞愧。
男人都是渣 这部电影里除了和女孩有关系的两个男人之外(一个最后被嗤之以鼻,一个算是被发配),其他的男人基本算是罄竹难书。
真合着那句:别以为他不想你,他只是死了。
父亲几乎就是原罪一样的存在,这里弃去不食,因为我会真的骂街。
里面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很有意思。
中年(不知道为何不是秃头),好色,趣味庸俗,自以为是,不知羞耻的以也许是男朋友未婚夫的身份参加对方的家庭会议,不知所终。
王晓冰的卫校老师。
我只能以强奸未遂来形容这个人的气急败坏:这里不是让你来交朋友的,你以后的分配还捏在我手里。
我脑子里缓缓浮现的就是:少小不努力,一辈子在内地。
至于那个在广场上冒着全校师生耻笑的目光大声咆哮:李小路你回来,我给你最后一次几乎你给我回来的校长,也许他都不是校长。
于是我终于明白这的确是属于女孩的电影,女孩眼里,男人都是垃圾。
说几句收场吧,如果还能收场。
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是徐杰最后翻的那几个跟头,我真想对他说,被这样的女人甩了算是你祖上有灵。
最后出现了李小路和白马,我是真的没有想到白马的确就是指一匹马。
最后的最后,还是对李霄鹏导演表示羡慕。
无论如何,拍一部电影,就是亲手铸造了一个世界,这是多么牛逼的一件事情,哪怕这并不是发生在少女时代。
北京的《少女哪吒》排片量很少,但在提前买票的时候竟然发现几家影院都没有余票。
而最终在王府井的影院里坐下的时候身边观众并不算少。
想到最近时常看到各种影评让大家去看一看这部电影,便觉得挺有趣,所以在说这个电影之前,应该先谈谈两个问题。
【艺术电影的市场意义】戴锦华在前阵子的一次采访里谈到艺术电影,她说:艺术电影的意义在于拓宽“电影”的范围,为“电影”找到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方向。
她还说,如果十部艺术电影中有九部是烂片,一部是好的,那就谢天谢地了,艺术贡献不可估量。
事实上,我们看独立影展,看各种独立电影艺术电影,就会发现这个9:1的情况也是极好的了。
现实可能是20:1、90:1。
许多人煞有介事的希望艺术电影上院线,如果有一天,这些电影可以大大方方出现在电影院里,那么这些“9”“20”“90”里的烂片凭什么能把观众留在电影院。
如何保证艺术影院的维持,谁能保证市场没有选择的艺术电影在若干年以后真的会刮起一阵艺术旋风。
所以,其实所谓艺术电影的市场是没有意义的。
既没有资格要求市场,也没有人有资格来评断艺术。
它们跟影院的关系不大。
而之所以《少女哪吒》上映是件好事,是因为它扩展了影院对“电影”的容量,从而保留了艺术电影出现在影院的可能性。
虽然,偏艺术的电影从没有在电影院绝迹。
而且,严格来说,《少女哪吒》能不能称为艺术电影也是个问题。
艺术电影应该有导演独立的思考和情怀,有新意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而《少女哪吒》并没有这些东西。
于是产生了第二个问题:【导演的宽容】《少女哪吒》的上映以及周边评价很有意思。
我们对待形形色色的电影和导演,到底有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呢?
而一个统一的衡量艺术的标准有可能存在吗?
在《少女哪吒》和《道士下山》之间很明显可以看到这个评价体系的分裂。
一方面,面对完成度很高的陈凯歌,大部分观众是买账不叫好的;另一方面,面对这样一部称不上优秀的艺术电影,大部分观众是叫好不买账的。
艺术电影的导演似乎因为艺术电影在国内的种种困境而变得遗世独立起来,变得更令人尊敬起来。
大部分的评论也就对他们充满同情,充满钦佩,又不无惋惜的表达一下对“艺术电影”的遗憾。
这本质上是在彰显自己不凡的“艺术品味”,而没有把这样的电影放在与所有的电影一样的坐标系中去讨论。
也就是说,市场对艺术电影很严苛,而主流的评论却对艺术电影包括他的导演很宽容。
仿佛这是因为前一种“严苛”而与之俱来的特权,或者说补偿。
这是很不专业的,也是不公正的。
反观我自己,我觉得《道》是陈凯歌导演的,所以它的差很难原谅,很悲哀。
而《少女哪吒》差,因为是导演的处女作,反而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这应该也是不公平。
但说起来,《道士下山》尽管特技场面都不错,但还是有一段尴尬的不想看下去。
而《少女哪吒》处处都没有比《道士》更好,却没有这种尴尬的不想看下去的感觉。
【“艺术病”】说回到电影本身,我是从第十二分钟开始看起,不知道错过了什么。
电影的两位女主在那时已经不是正常人了,她们只喜欢看着对方傻笑。
王晓冰不正常的比较严重,高高兴兴踏春,看到小河,忽然就沉河了。
其实电影有很多类似的“艺术病”,比如王晓冰和教官的情愫。
这其实不难理解,但缺乏必要场面。
王晓冰几次沉河,徐杰与小路后来的情感,晓冰与父母的关系等等都充满了导演的“不解释”。
这种故作姿态的“不解释”本可以建立在导演影片的逻辑之上,但影片本身并没有这个强大的内在的逻辑。
而现在充斥着许多自称独立艺术的电影都充满了这种“不解释”,仿佛看不懂是因为自己傻逼。
其实不然。
与这种“不解释”捆绑在一起的往往是另一种艺术病——符号的堆砌。
以两个少女的关系为例:晓冰与小路的初遇我错过了,不谈;她们因为三毛而成为朋友,三毛成为一个时代性和具体年龄层的符号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她们关系进程用黄梅戏来代替,黄梅戏成为代替人物情感关系表达的符号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她们的关系中自然出现了男孩徐杰,而且是个军官,禁忌的象征不言自明;电影最后跟所有的青春少女电影一样,出现了白马。
这是电影中最重要的人物关系转变时的处理,无一例外,都是既有符号的堆砌。
在无数个青春少女电影中出现了无数次。
在人物状态方面,更是符号的堆砌。
两个女孩漫步河堤,河堤在少女这里也许象征着蓬勃的欲望和危险,所以两位在河边并没有任何故事,只是不断的跳河跳河跳河。
也就是直接迈入“危险”,揭示符号的意义。
十分做作生硬。
而两人关系的密切具化在行动上有两点体现,一是傻笑,代表她们在一起很快乐;一是《天仙配》,代表她们关系的非同寻常和心理状态。
这两个符号生硬直白的让人不敢相信。
前后并没有相关的故事连接,只是一次次符号的重复来表明两人的关系。
宏观的来看两位青春萌动的女孩之间的关系,在无数电影中都有拍到,一定是互相吸引——疑似女同——为男孩分开——潦草收场这四个阶段。
当所有的女孩关系都如此的时候,再拍这样的电影,我们需要看到两位独特的少女,或者两位平常的少女如何走向“独特”的。
而不是毫无新意的重复这四个阶段,用符号堆出一个所谓的故事。
少女间的情愫应该是最私密最单纯的,它应该拥有很多很多独特的私密的细节,而绝不只是一本三毛,一阵傻笑。
电影的主要人物关系需要有血有肉,而不是一堆不痛不痒的“标准公式”。
事实证明,导演对两位人物和这样的少女间的情感是完全不了解,而且把握不了的。
白马就不吐槽了,无数匹被囚的白马和被解放的白马奔跑在无数部电影中的少女春梦里。
【哪吒与少女】晚上跟同学吃饭,谈到哪吒,这是中国文化里一个很典型的形象。
她代表了一种很单纯的“恶”与“暴力”。
按照我们传统的儒家来看,她不孝不仁不义。
所以她是作为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彻底的“反叛”的形象而出现。
而这个形象因为“莲藕”的身体而得到了更加纯洁如神一般的礼遇。
在《西游》里的哪吒已经拿到了天庭的编制,是体制内的一员了。
所以我们看哪吒,看的并不是苏伟的勇气,敢作敢当,这些词他是没有的。
我们看的是一个人如何驯服或被驯服自己与生俱来的“恶”,从而变成社会编码的一部分的。
所以“哪吒”遇到少女,这本身挺让人期待的。
但片中两位少女却没有这种“单纯的恶”的精神。
晓冰并不是“哪吒”,充其量只是想逃离她周围的世界。
所以她把河堤作为她的秘密的新世界的具体形式,把小路当做她新世界的精神内容。
认识教官后,她把“当兵”看作是逃离身边世界的一条光明大道。
在这条叛逆、逃离之路的高潮段落中,导演的真实水平就显示出来了——晓冰遭到家里人的会审,割腕。
这场戏是事件高潮,用意很明显,要解决主线晓冰的矛盾。
晓冰在失态的大叫后(这不符合此前人物一贯的行为准则和个性)毅然割腕。
在晓冰踏入房间两句话后,乱套了。
所有的人物开始互相批评,所有的线索被一起强行揪起来,然而却并没有揉到一起。
而且明显把这场戏的主要矛盾搁置了,带跑偏了。
小路更像哪吒。
小路前半段没有晓冰那样激烈,但却是很纯粹的做了些“恶事”,或者说“侠事”。
而后也一样长大成人,被“社会’招安。
很奇妙,反而是着墨不多的人物印象都很完整,像父亲的小三,爱作诗的老师等等。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独特的,私密的,所以我们能很轻易的记起只见过几面的小学同学的家长而记不起自己小学的日常。
因为对自己太熟悉而回忆起来却是面目全非。
我们尽管没有跟着杰克逊的音乐起舞但看《老男孩》的时候却可以与它共鸣,我们想到的是我们曾经也做过这样疯狂的蠢事。
可见,故事的“符号”并不是某一件大家都会做的事,而是一种大家都曾体验过或听说过的真切感受。
白马、傻笑、三毛作为符号本无可厚非,但支撑这些符号并且能够让它们发挥作用的一定是一个具体的傻傻的故事情节。
再来说电影被称赞最多的配乐与摄影。
配乐除了三段直白烂俗的黄梅戏选段外,最吸引人的当属晓冰骑着自行车在黑夜里,一束追光照亮她。
这一段落应该是晓冰死后的臆想的场景,配乐确实棒。
摄影要分两部分来说。
灯光,跟电影中很多场景的思路一样,呈现的非常戏剧化。
单纯的来看摄影,构图和调度并没有很厉害,最后的那场家庭会审的戏剧感特强,它不属于电影。
许多细节上,比如镜头的变焦、构图的局限等等都跟电影情节没有太多联系,显得突兀而尴尬。
这就很像是一个默默学了很多摄影技巧而终于拿到相机的孩子欣喜的想证明自己,而故意炫耀一下自己的能力。
他可能并不知道,电影摄影重点并不是美跟这种业余的靠变焦和画幅带来的“电影感”,而是调度灯光和色彩。
【杂记】前阵子在电影资料馆参加一个活动,中外几位理论家讲“迷影文化”,有人提到说中国当年的迷影人也终于开始拍自己的作品,并且要上映了。
说的就是李霄峰的《少女哪吒》。
现在看来,《少女哪吒》确实像一部“迷影的电影”。
电影中的符号、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许多场景、镜头的拍摄方式和许多故事细节的处理都让我们感到似曾相识。
而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组合在一起的电影却并不高明,很青涩。
回家的路上想到另一部显得青涩的电影《撒玛利亚女孩》,忽然觉出差别。
《撒》的青涩是一个导演的未成熟,《少》的青涩是一个电影爱好者兴奋的试探。
这两者有质的区别。
之前还在点映阶段在朋友圈看到一段《少女哪吒》小视频,拍的正是一束追光赶着骑着单车的晓冰,觉得美好极了,有情怀极了。
其实电影中不乏这样的片段,单剪出来看都挺好。
但放到电影中反而没有一个点能把这种情怀煽到对的位置上去。
也是个遗憾。
所以,如果硬要说它是部艺术电影,那么它并没有什么新意,并没有什么情怀,并没有任何值得拿出来说一说的东西。
那么还是不要说它是部艺术电影了。
【按語】少女友情、青春叛逆、孤獨死亡,這些標籤集中在一個新人導演的處女長片《少女哪吒》上,導演李霄峰帶著影片從去年開始走過很多影展,獲得無數好評,最終得以在各種偽大片偽紀實片偽青春片匯集的內地院線公映實屬不易。
【聲色場所 | 眾說紛紜】特別集結了觀看此片的幾位朋友的評論文字,和大家一起全面體會感受這部有著不同氣質的青春文藝片的優與劣。
1——唐古拉山(編劇)假設一下,如果你想表達近乎終極的孤獨感,你會用哪種方式呢?
最直接的,你也許會用獨自一人在荒島苦苦求生的影像來表達,這種方式可以稱為“物理”的表達方式,比如《荒島餘生》,主角面臨的狀況是他無法解決的災難,他孤獨到竟然可以將一個籃球當作人類看待,但這樣的孤獨算是終極孤獨嗎?
他畢竟還有堅強的信念支撐著活下去。
如果是另外一種狀態呢?
你生活在鬧市之中,有親人、有朋友、有同學、有老師,甚至有朦朧的愛情,你是一個身體健康智力健全的人,你並沒有刻意跟別人拉開距離,你有豐富的喜怒哀樂,也許你會說,這樣的人不可能孤獨。
也許吧,不是當事人,誰知道呢?
《少女哪吒》的主角王曉冰也許就是這樣一個“無病呻吟”、“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人,她有離異但愛護她的父母、有“師道尊嚴”的老師、有無力掌控自己命運的軍人“初戀對象”、有漂亮的熱愛蕭邦的“新媽”,可在少女的眼裡,大人們都是虛偽的,“你們虛偽”,她多次這麼呐喊。
她有一個她自己主動去接近和示好的同齡少女同學,同樣的叛逆,同樣的愛恨分明。
她們好到可以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可生活不可能給她們提供廝守終生的機會。
當她這位叫李小路的同學因為違反校規被分配到另外一所學校的時候,她擔心分開會導致兩人關係的淡化,李小路安慰她說:不會的,我們倆這麼好。
許多年以後,已經成為知名翻譯家的李小路收到了王小冰留下的禮物,那是滿滿一文具盒抽過的煙蒂。
也許我們不能理解16歲少女古怪的心思,電影也沒有指引或教導我們怎樣面對類似的問題。
《少女哪吒》至少真實而自然地呈現出人物的狀態,營造出彌漫全片的憂傷氣氛。
這種憂傷用花香來比喻,它不似牡丹那麼濃鬱,它是散發在空氣中淡淡的清幽,透入心脾,揮之不去。
2——狸貓小姐(Greta咖啡餐廳合夥人)等一場不會來的颱風,放走一匹不存在的白馬。
一個女子,永遠立於原地,無法走開。
一個女子,躍于白馬之上,愈行愈遠。
還記得很久很久以前看的《哪吒鬧海》麼?
哪吒說:“都還給你們,還給你們去!
”剔骨還母,再用蓮藕重生,該還的債都還了,該贖的罪都贖了。
你看,只有死過一次,才能有重生。
痛是痛了,豈不也是一種痛快。
也只有曾經是哪吒少女與哪吒少年的綠妖和李霄峰,才寫得出這被淩遲的青春,才拍得出剛脆易折的年輕生命。
所以,只有你的青春也曾慘綠如溝池間的苔蘚,也曾想要拯救自己的靈魂於俗世軀殼中,逃離始終在對抗的家庭和事事不遂意的生活,你才會明白,毫無出路的王曉冰,為何最終踩著如同風火輪般的自行車,一頭栽進黑暗中的河流。
每一個在青春的逆流中無聲地掙紮過,在黑暗中與孤獨對持過的人,都如同武俠中戰勝過惡怪梟賊的人,都是不揚名的英雄。
留下的,也許是一盒煙頭,也許是一本本的詩抄或者一封封的信。
看完電影后我去找來綠妖的短篇原著,編劇對於故事情節及人物設定相比原著有較大的改動。
增加的徐傑其實類似於是從小說中的李小路分離出來的男性性格部份,也令王曉冰和李小路之間的關係更有遐想空間。
結合最後留白出來,重新回到李小路視角的虛實交會的部份,我認為編劇與導演是處理得很好的,且比原著更有深意。
之所以說到留白,是因為最後李小路想像的那一部份(甚至不是回憶),呈現出虛幻而美好的影像。
也許你會想,王曉冰是什麼時候死的呢?
她死的時候穿的是夾克裝+褲裝,人口普查的時候穿的是類似男款的白襯衣,都不穿從頭美到尾的漂亮裙子,哪裡是真實的發生過,哪裡是想像著的呢?
於是,想像中的美好與乾淨,就更有一種生冷的痛感。
電影或許是因為時間壓縮的原因,某一些故事的描述看起來並不夠順暢。
比如鉛筆盒裡的煙頭,在小說中有提到是王曉冰慢慢地學會了抽煙。
而小說中也提到了王曉冰得了厭食症,有時餓得不行就“拾吃”,所以才有了電影裡的發黴的麵包和洗臉間的饅頭。
但是不足以影響這部具有巧思的電影。
本片有許多構圖按三分式和井字式拍出來,有著很漂亮的視覺效果。
整個片中將劇情推向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鏡頭表現則是王曉冰深夜踩著自行車騎向河裡那一段,採用了追光,虛與實交替,鏡頭上移後戛然而止。
整個影片的敘事就從這裡開始呈現新的方式。
3——了了(自由職業者)一束柔光,一輛單車,一位少女,一個倒影,《少女哪吒》就這麼詩意般駛進了我的視野。
時光的流轉,硬生生地將我拉回往昔,舊時記憶裡的蘇式紅樓、電子管收音機,老式唱機和黑膠唱片以及林林總總的舊物又在眼前穿梭。
如同王曉冰和李小路這對閨蜜,我們也曾在那舊時光裡竊竊私語,少女的心思、對父母的怨言、對老師的猜測、對同學的閒話,流淌在每一回眼神交流、每一個肢體動作和每一次的開懷大笑裡,上演著、翻版著不羈的年華!
片中,王曉冰父母離異,對她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本就對時刻監視自己的教師母親懷有敵意,當父親離家時又把敵視強加于父親。
不羈是年齡的烙印,仇恨和內心的荒漠卻是她的悲劇!
數年後,李小璐重返故里,等來的卻是初戀的離去和閨蜜的噩耗,以及王曉冰留給她的遺物——一盒滿滿的煙蒂!
人生無常,同是逆反期,王曉冰卻終究沒能挺過初放時的風雨,如哪吒般叛逆的她,承受不了成人世界的虛偽和不公!
似不羈的白馬,飄逸如風,去到她嚮往的三毛的撒哈拉!
影片刻意的醜化老師讓我不解,我走過那個時代,幼時到青年,我的每一任老師都是我的榜樣,而片中,教師的形象不是歇斯底里,就是猥瑣,再不就是壓抑、病態的,沒有一個是陽光、寬厚的尊者,並且父親的內心描述也有失深度,過於簡單化了。
青蔥歲月,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曾住過一個哪吒!
我喜歡一盞燈、一部車、一個人,騎行在孤獨裡,從起到終!
輪回裡,每個人到最後都會是一個人,學會孤獨的面對世界,才能享受孤獨帶來的寧靜。
4——飛了(聲色場所創辦人)一部出色的小說一定有一個不同尋常的開篇。
一部優秀的電影同樣如此,開場的鏡頭和情節即使做不到提綱挈領,但至少對後面的整體敘事提到一定啟示作用。
《少女哪吒》的第一個鏡頭就有著這種異乎尋常的氣質。
一個女性裸露的腹部橫現在銀幕當中,一隻顫抖的手輕輕擦拭光滑細膩似乎還充滿生氣的皮膚,平緩移動的鏡頭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
冰冷的停屍間在此和上一個鏡頭形成極大的鮮明的反差,似乎在提出問題:鮮活的生命是如何隕滅的。
當疑問還在頭腦中延續之時,鏡頭轉為外景,小鎮的街頭,一個成年女性緩步走到破舊不堪的新華書店門口,正要推開門,卻被一個活潑的少女捷足先登,那架勢簡直就是破門而入了。
少女李小路在小鎮書店裡邂逅另一個少女王曉冰,雖然兩人沒有正式謀面。
由此,影片進入正式的敘事(回憶)階段。
這一系列鏡頭真是漂亮極了。
簡潔而克制地提示了一個女人的死亡,卻並沒急於交代更多細節。
成年李小路和少女李小路同時推開書店之門,一個遲緩,一個迫切,更是神來之筆。
打開一扇門,就打開了記憶,無論身在門內門外,過往的片段開始一幕幕展現。
如此精彩的開場,最近國內的影片中我只在《白日焰火》和《天註定》中看到。
當然好的開場並不是作品成功的標準。
《少女哪吒》可貴之處其一還在於很自覺地運用鏡頭語言敘事,而不是通過大段的對白台詞交代人物關係和講故事。
簡約不簡略,多處留白,或有伏筆,這些從開場就不難看出來。
教室裡喊起立坐下的王曉冰的神情,表明了她對語文老師的敵對和鄙夷;王曉冰父母在室內近乎無言的對峙,揭示了雙方緊張幾近崩潰的關係;接受人口普查後喃喃自語的王曉冰隨手關閉的房門,則預言了她最終註定走向死亡的結局。
有些情節的設計也恰到好處。
徐傑並沒有喜歡他從水中救出的王曉冰,而更傾慕於有著豪爽性格的李小路。
王曉冰於是不再看和李小路共同喜愛的三毛,當她將被母親撕破後被自己拼貼好的楚留香送給徐傑時,對方只是淡淡地說李小路不讓他再看閒書了怕影響學習。
此時沒有萬語千言,但觀眾依稀可以感受到少女內心的滄海桑田。
另一可貴之處,是影片敘事的虛實結合。
除了開場和結尾,絕大篇幅都是李小路的回憶。
但與王曉冰的過往相處中,有些事件是李小路沒有經歷的,於是影片就交織在真實、意象和隱喻之中,還有試圖扭轉現實天馬行空的想像。
當風聲大作,所有秘密再次泛起,白馬可以佇立街頭,不善水性的王曉冰沉入河底,當然也可以從容地游到對岸。
這是李小路內心隱隱的希冀,也是對王曉冰棄世的最後弔唁。
影片也存在一些問題。
意象或隱喻要做到準確,可以與相關情節互通互文,方可相得益彰,而不是無中生有。
影片中徐傑與李小路偷取獵槍,到森林鳴放,整個畫面優美異常,但與人物性格與故事情節都毫無內在聯繫,有畫蛇添足之嫌。
一部合格的影片,最基本的要有恰當的電影語言,要說人話,要有合乎邏輯的內在關係,再進一步,最好還可以從中看到真切的生活和普遍的人性。
很高興,《少女哪吒》都做到了。
5——黃淑婉(設計師)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從開始到結束都籠罩著一股淡淡的憂傷,裡面很多鏡頭畫面很美,相比現在的很多青春片,給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詮釋青春的角度。
沒有刻意迎合觀眾,沒有指責和評判。
鏡頭陳述的世界有點虛幻,有點模糊。
雖然拍的不是跟我一個時代的故事,要產生的共鳴可能很少,但是看到那個年紀裡跟大人的對抗,那種擰巴執拗的態度並不陌生。
我同時代裡的同學,也有以這樣態度對待老師和家人的。
明明想要他們的關注和關愛,且又不屑於他們的表達方式。
在少女王曉冰眼裡,老師送的鋼筆,媽媽偷聽跟朋友的聊天,爸爸送的錢。
都是打著愛的名義虛偽的做法。
在這個年紀裡走過的都會知道,處在這個年紀裡都有過跟成人世界的對抗。
只是有些人很明顯的表現出來,有些很隱晦的化解。
影片中的幾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電影一開始的正在擦拭的美麗身體(後面才知道,是王曉冰的屍體),王曉冰騎著自行車飛奔在黑夜的身影,李小路站在岸邊冷漠的看著對岸的王曉冰。
劇中王曉冰擰巴執拗的性格,搞不懂爸媽的離異,想不通好朋友李小路的疏離,猜不透是不是喜歡自己的教官,可這一切都無人訴說。
之前的還有個可以說秘密的好朋友,因為不同環境後的種種變故導致的疏離,最終走散。
就像他們最後一次見面出去玩在河邊的鏡頭,李小路冷漠的看著河對岸的曉冰,就像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
那個飛奔在黑夜的身影,就像是要逃離身後的一切,可終究逃離不了心裡的枷鎖,擺脫不了恐懼與孤獨。
如神話人物哪吒,剔骨還父,可是還得清嗎?
剔骨還父之後的哪吒有仙人神助可以重生,而王曉冰是自我毀滅,選擇了一個最決絕的方式結束了這一切。
最後李小路拿著那一盒王曉冰留給她的煙頭,她才明白自己的好朋友有那麼多的孤獨、無助和秘密是與香煙陪伴的。
每個在青春期擰巴掙扎過來的人,要麼跟主流大眾把手言歡,要麼寧死不屈不被大眾接受。
就像最後王曉冰和李小路各自的歸途。
大師 | 視野 | 焦距 | 薦影 | 講影堂 | 觀影夜豆瓣小站:聲色場所新浪微博:@聲色場所微信公眾號:聲色場所
默然的看着小冰妈妈对着红色的布料絮絮叨叨,故事讲到最后,小路打开小冰妈妈递过来的笔盒,听她说“我总觉得,小冰有那么多的秘密不告诉我。
”打开笔盒看到满满的烟蒂,百转千回,所有的情感凝聚在这一刻,小路才明白,那么多年,原来小冰有那么多的秘密和不安在她心里,连她也没有告诉,也许在失眠的午夜,也许在靠着窗户远眺的午后,甚至在那个人口普查的下午,她安安静静的走路,吃饭,表面看起来安然无恙,像一个正常人。
我也不知道肉体的泯灭和精神的幻灭,哪一个更为残酷。
小路拿着笔盒一路狂奔,来到影片最初她遇到白马的地方,镜头一闪,年少时的小路歪着头看着白马,放下手中牵着课桌的绳子,走上前去,她爱怜的看着白马,白马,你从哪里来?
谁把你绑在这里?
我放你走好不好?
白马走了,小冰也不知去向,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小路似乎安然无恙,带着一身隐蔽的伤痕回到宝城,遇到儿时的恋人,徐杰给她表演了那时和她一起翻的跟头,可他们都回不到以前了,这之后的故事,导演没有说完,但这已经不是少女的故事,而是一个成年女人的选择,“我深深的爱着我的家乡”,但也许我不得不与他分离。
麦克卢汉通过Media is the message强调媒介的重要性,男导演镜头下的女性角色也一直是影坛不可或缺的色彩,李霄峰曾经说“曾经以为很理解身边的女性,我以为她们每一个人都很平静,都很温柔,她们天生都没受到过什么伤害,我认为她们都很美,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我并不了解她们,我完全不知道她们在成长中经历了什么.....”此次,李霄峰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少女哪吒》在此次香港电影节期间展映,以往的调查显示,60%的观众偏爱活泼的小路,但观影后和港漂的同学聊天,发现大家都在谈小冰,有人爱她的直率,有人爱她的执着,但大家都知道小冰一直在执拗的寻找爱,大家都像小冰,不同的是我们离开了父母和家乡。
三毛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写道“我要离开我的父母,他们照顾我太周到了,我不能建立自己的人格。
”我在想,如果小冰那一次真的去当兵,也许依旧不能和李丹阳在一起,但也许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小冰母亲对她的爱是如此沉重,好像一个枷锁,她知道小冰想去部队,沮丧的说:“你就那么舍得离开我。
”影片里,母亲与父亲的感情破裂,对于感情不会表达,看起来严肃禁欲,小冰一直对母亲非常抵触甚至达到了反感厌恶,其实她和自己的母亲是一样的人——内敛压抑。
她尝试着逃离母亲,但最终失败,自身的情感无处释放,是整个悲剧的始作俑者。
我们对于自己家乡,父母的爱,有时候过于浓烈,反而无所适从。
我们这一代人,这一群人,可以说是早熟,成长在媒介媒体汹涌的时代,过早的接触了成人的世界;又可以说晚熟,青春期很长,内心拒绝长大,每个人说出自己的故事,都是一部部电影的剧本;我们爱家乡,爱父母,但是彼此缺乏沟通,也缺乏沟通的热情,也许只有到了外面的世界,我们尝到了成人世界的滋味,才愿意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才学会和父母说我爱你们。
我们释放了天性,感受到了自由,但我们如小路一样,我们再也回不去宝城,但我们比小冰也许更幸运。
我们都是哪吒,但愿我们都有很好地结局。
我想我可以理解一部分王晓冰
很一般!!!太多的突兀和说不过去……
蛮对我胃口的 虽然里面女主性格不太喜欢
我好喜欢这部片子的感觉
中国 电影 剧情 青春 李霄峰 李嘉琪 李浩菲 2015
7,提供了一种碎片化,抽象化,风格化表现青少年成长文本的可能,李霄峰的视听表现个人还是很喜欢的,少女间的暧昧还以为会有性向上的指涉,后来发觉还是非常传统处理方式,电影中少年的形象都有棱有角,但大人们都很冷漠压抑,特别是陈瑾的表演,鬼魅感,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感觉处理得到位。电影文本上对于校园和家庭对少女成长总体是比较夸张极端的,不过细节还是蛮有真实感,校园和家长都不再是青春电影可有可无的存在,这就比那些大人们缺席的所谓残酷青春题材更有现实价值。
服装、道具比其他青春片相对更贴近80后,但情节处理晦涩生硬了一些,群戏偶尔像在演舞台剧。“人跟人只要一分开,就不完美,一不完美,就只好随它去了。”
好难看。
在一片乱象的院线电影中出现这么一部有质感有诚意看起来很对路的小成本青春电影,简直是一股清风拂面
县城少女的青春往事(心事),一半是火苗,一半是湖水,在挣扎中燃烧,在挣扎中熄灭。与那些意淫、狗血、撕逼的青春片比起来,该片算是靠谱之作,但影片的问题也很多,处女作常见的娇柔造作、生硬稚嫩在某些段落中比较明显,此外,影评人出身的李霄锋似乎过于急切向大师们学习,以致影片中的跳跃和留白
文艺女青年的经期阵痛又开始了,看三毛看的神经了!比《鱼缸》差远了……
除去偏见重看,发现了它美的地方,故事节奏也有种青春蛮横的调子
青春期不就是这样的吗 这时候的做作是最不做作的一种做作了 比八月和少年巴比伦好5倍吧
现实青春片,说说青春期少女的心思,以及单亲,教育背景下的心理。
6/10。近年国内罕见的作者电影,拍出青春黑暗反抗期的残酷感尤为难得(不是伪文艺的无病呻吟),意象设计和声音剪辑让形式过于突出,李小璐拖着课桌到教室的登场方式、满满烟头的铁盒全都击中我,户外作诗咏春、奖励钢笔后叫扎头发的虚伪教育,改变你未来选择的虚伪家长,压制导致了少女自残式悲情抗争。 @2016-05-15 22:57:40
单车追光那段还是很棒啊。不孤独的人写不出这样的故事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也看不了这样的片。孤独是件很重要的事,但不是非要拥有的事。
工整,周到。
#HKIFF#映后导演说得很好,外冷内热,直率但难接近,这种性格或多或少也意味着悲情。少女成长故事作得简洁却不乏味道,从中可以寻找到属于我们青春的归属感,你的读书时代亦或是你的同窗密友仿佛都触而可及了,也许这才可被称作“致青春”吧。想找绿妖的小说来读了。
文学电影 不容易看 尤其这篇处女座 太苦心孤诣 太刻意 也太跳脱 乃至把设计的精致扣子的光彩都遮掩了不少 把角色都简化成了一个个符号 不过还是很喜欢 除却镜头色调和构图风格 仿佛看了场意料之外的恐怖片 无一句恐怖 却无一刻不恐怖 看到结尾歌声响起 后背发冷瑟缩
镜头细腻仿佛野心很大 白马的超现实和绝对俗气的好不过贾 前半段被子里的三毛和传纸条的确默契 可是后来怎么就变成了叛逆少女割腕就一点看不懂 导演谢幕追光打那么气场说的话却毫无片中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