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小辫子和高明分手时的感觉,在刘承强和高明醉倒在天桥的时候,我品味着“年轻”二字的味道。
晃动的画面、长镜头,是写实的感觉。
不免让人想起贾樟柯,不过这部电影没有贾樟柯那么让人着急。
从高明们的眼睛里,我又一次看到了北京街头。
不是新闻联播的政治中心,不是商业电影的繁华都市,这是真实的北京。
我想起我上半年的实习生活,在北京度过的三个月里,郁闷、枯燥多于兴奋和成就感,近一个月的时间被抑郁侵袭,现实一点点撕碎我之前的期待。
然而现在想来,那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不管生活以怎样的面孔出现,不管它与想象怎样脱离,它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回忆总是这样,它在过去的生活上蒙了层薄纱,让过往变得比实际美好。
电影里出现数次的中央电视塔镜头,航天桥立交桥。
1999年的航天桥,西北角赫然三个大红字核二院。
西南角是一排小饭馆和部队大院,西南角再往南点就是中央电视塔,那时的电视塔下还是一片无比拥挤混乱的城中村。
东南角是华融大厦和国税局。
东北角就是片中结尾时丽娟上班小强送水的光耀东方,那时还叫金玉大厦。
那年的我还没上小学,如今一晃已经二十五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好想回到那年去看看那年的航天桥,那年的北京,那年的人。
<上车,走吧>, 从开头到结尾一点没跳的看了一遍, 两个二十出头的外地人来到了北京, 开始时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兴奋与希望, 结尾时的那种对未来的那种渺茫与无奈。
说说小明, 一个小人物的生活, 但是又是那么的真实,就像是发现在我们身边的事,小明说小时候他奶奶问他“小明啊,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小明说“等我长大了我这口袋里装着一把钱天天坐车出来转悠”他奶奶说“那不是卖票的吗?
”“没想到长大了真就成卖票的了。
”这简单的几句话也看出了小明是多么的简单。
这里不得不提一句,黄渤演的很到位,那种在陌生城市漂泊打拼的心灵感受,初到一个陌生城市时的胆怯小心,忙碌过程中的认真,隐忍,与孤寂,离开时的种种无奈,也许真的只有自己经历过了才能演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震感觉。
人总会有个忍耐的极限,小明终于呆不下去,离开了北京,这对于小明算是一个好的结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这水泥钢筋砌成的城市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个人脚下的路也一定是不一样的,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就好。
还记得小明走时在酒吧陆老板问他”怎么,放弃北京啦?” 小明那段朴实`真实 奈与不甘心“俺爸,俺妈,一直在家里财会所给我留了个工作, 挺稳定的 还给我说了个对象, 在家等着我结婚 再说俺爸身体不大好,家里活也没人干, 我真呆不下去了, 回去在家呢 还能照顾照顾父母, 跟老婆生个孩子, 踏踏实实过日子”。
都说醉酒时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内心本质的, 在小明在北京的最后一晚,两个人喝醉了走在大街 小明不停的说着“北京是你的不是我的” 而那句在302小巴上天天都要喊道的“上车,走啦”此时再也听不出了一丝的开心与幽默至于小辫子,没有人指责她什么,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过什么样生活的权利, 如果一个男人能给你让你至少少奋斗十年的生活, 让你衣食无忧,让你不必为省一元两元的柴米油盐的钱而跟人家磨破嘴皮,让你在想在受病痛折磨时不必为医药费而担忧, 那选择他又何妨, 毕竟一个女人有几个十年? 当丽娟, 那个北京女孩哭哭啼啼的跟强子说”你像我的弟弟”时,两个人的心理都明白,每个人的心里都太明白不过了, 简单,坚定而又委婉的拒绝,我们两个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人,就像一对平行线,跟本走不到一起去..强子,强子是贫穷的,没错, 但贫穷只是个只是个有时间范围的形容词,贫穷是可以改变, 强子让我感到很踏实, 一种充满希望的踏实,强子也一直在成长,对钱的认识,对事的认识,开始时强子幼稚的问丽娟为什么那些老总,经理那么有钱了还要学习,开始时的他知道出来混得肯吃苦, 而陆老板告诉他们要在这个城市中立住脚能吃苦是不够的,强子似乎有些困惑了,而大头的耍诈,欺负,跟交警打交道时的人情世故慢慢的给了他身临其境的答案。
而最终他下定了结论,“即使挣再多的钱,穿上再好的衣服,你也还是那层人,我们注定是属于这层人,真正的城里人,好像永远离我们很远”。
片子的结尾,强子站在天桥上看着他曾经经营过的302小巴,而丽娟在阳台上看着沉思中的强子,感叹的让人心酸, 却又从中闪现希望。
“从此以后我将自己一个人在这个城市生活下去,自己的日子终归还需要自己去奔,不管怎么样,我已经不再害怕这个城市了, 我相信, 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我想人这一辈子 会面对许多上车和下车的决定,后来我干过很多事,回想起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干小巴车的时候, 最开心的就是我不停的呼喊着上车,走啦,上车走啦 其实我和小明都没有错,他正期待着自己的孩子的降生,我也将要应聘一份新的工作,老天爷对我们是很公平的,似乎总有无尽的机会等待着我们我至今还记得丽娟的那句话,不管怎么样,关键在于要让自己快乐。
”强子在追寻着自己的生活,确实,在城市中,不管是穷人富人都似乎是忙碌的,不停努力挣扎着收罗这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强子又回忆起了刚踏上北京的路,奔向心中从小就梦想的城市时的情景,而此时冲刺在他头脑中的绝对不仅仅是当时那种单纯的离开时的兴奋,那种沉淀下来的平和,要坚定的走下去的决心,奔吧。
壹姐最近遭遇了电影慌,感觉没有电影可看,也没电影可写。
但出于工作需要,笔不能停,所以就去找了部老电影看了看。
电影名为《上车,走吧》,据说是黄渤的第一步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壹姐曾经也看过,但当时年纪太小,依稀只记得一个画面:一个长得不太好看的人在车上用一种很怪异的口音喊着“上车,走啦”之类的话,其他的就完全没有印象了。
而如今再看,发现这部电影确是一部好电影,或许有些电影,有些书真的需要一些生活阅历才能看得懂,读的懂吧!
如今的影视圈,能让人看完并且有反思的电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基本上就是卖脸刷颜值的电影,小鲜肉小花旦扎堆,各种明星流量刷起来!
这次再看《上车,走吧》,壹姐再一次被黄渤的演技所折服,正是那份没有任何修饰的、接地气的演技,才促就了这部电影。
据称,黄渤在演这部电影的时候还是酒吧驻唱歌手,演完这部电影之后才去考的北影。
《上车,走吧》是导演管虎导演的一部电影,由高虎,黄渤,陈宁主演的。
整部片子也是一部纪实性的影片,以一个外地打工人来到北京人视觉角度观看,真实的反应了农民工的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的各种选择,让人感慨万千。
影片中,黄渤和高虎两个年轻人带着希望和梦想出发,从山东来到了向往的城市北京,因为没有手艺,没有门路,在朋友的介绍下,开起了小巴车。
然后,小巴车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两个人生地不熟的外乡人自然免不了有一些磕磕绊绊。
最终,黄渤饰演的小明在生活的压迫下选择了回到家乡,而高虎饰演的小强则选择了继续留在北京打拼。
这部电影,应该是较早反应北漂一族艰辛的影片了,影片主要告诉我们梦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或许你坚持了就能实现梦想,也或许你再如何坚持也未必能成事,而这就是生活。
这部影片的首映是在2000年,且于2001年获得了年度金鸡“最佳电视电影奖”。
这部电影能获得这么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主创团队的努力,更在于它有足够的共鸣性,因为影片中的事或许曾发生在你我身上,在中国有太多这样的打工者,背井离乡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为了梦想更为了生计。
不过,这部影片中也不乏温情的元素,比如乘客安慰黄渤,鼓励他用山东方言吆喝“上车,走吧”,比如一开始的收留黄渤和高虎的小巴车主……正是这样的安排,才让这部影片更具真情实感,更大动人,更能反映底层生活人群的真实境况。
其实,影片中的场景壹姐身边也有,记得壹姐有个很好的姐妹,我们曾经约好一起努力,一起拼搏去实现各自的梦想,也确实这样去做了。
最终的结果也是和电影类似,她选了回到家乡,在父母的介绍下寻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找了个老实的丈夫,过起 了安稳的相夫教子的工作。
而壹姐我,还在这个城市中,为了那迷茫的未来拼搏着。
这就是生活。
不过,不管如何,我们仍然要向前看,毕竟生活还在继续。
我们所能做的,无非就是“上车,走吧”!
拍这片的时候我刚好在拍片的那个地方实习,刚出校门,那天下班看到有人拍戏,然后看到黄渤站在那里,手里拎着个袋子,里面能看到大概装的可口可乐,张着嘴傻笑!
我当时不知道他是演员,真当他是民工,很傻的那种民工,心里还默默的骂过他傻b,你说人都知道在拍电影,你站中间干啥啊,还不让让!
没想到十年过去了,姐还在原地,黄渤已成了我眼中最好的男演员之一!!
回家后某一天就在电视上看了这个电影,当时看的真心酸!!
演员能把那些演出来也和经历有关吧?
祝黄渤事业越来越成功,你是实力派,你是苦日子熬过来的!!
我也是2000年到北京,和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在别人眼里,北漂就是在高楼大厦里办公,有体面的工作,住在干干净净的城市里,享受着都市的生活。
其实,有多少刚进京的人就能顺利的找到好的工作,就能住进四环以内。
我们都是在城市的小公司里上班,住在北京周边的农村,每天光上下班就能挤死你,坐小车动不动就被黑。
住的地方其实就是农村,一下雨街道泥泞不堪,臭水垃圾满地,自制屋子冬天冻死,夏天躺在床上就像太阳直接照在身上,热的死去活来。
如今20年过去了,我们这代北漂只要还在北京的,要么是大公司高管,要么有了自己的公司,有的公司还上了市,那些日子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记忆……我们这个时代的北漂罗永浩,刘强东,黄渤,郭德纲……他们只是佼佼者,而像他们一样经历的人有千千万万,查暂住证被抓,上下班挤车,贫民窟挣扎,生病后的无奈,那个年代的我们,和民工没有差别。
“我想人这一辈子,会面对许多上车和下车的决定,不管怎么样,关键在于要让自己快乐”--还算在青涩期的两位明和强,外来工的味道还挺足,小巴车上认识的英语姐,妆容服饰很自然亦有韵味,夕阳下逆光而拍的几个镜头都挺迷人的但其实结局并不算多美好,两个人都没有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宿,相比明回家乡生根发芽,强还是随波逐流的漂浮,越流越远,小辫子不知所踪,英语姐也只是他的一段回忆可曾经午后兴起,满怀期待的轻奔向郊外的清河,夜里临风,自以陶醉的飞驰在京城的长街,这些溶解在荷尔蒙里的快乐,是真实存在过的
2000年到2015年,这部电影的历史不会比我开始发动马达的脑子还年长了,初看电影时我还只是个黄毛小丫头,依稀只能记得电影频道里两个颜值拙劣的山东小伙儿大着舌头咧着嘴蹩脚地恶搞着京片子“上车,走吧!
”然后相视狂笑的嘚瑟样儿。
时间一年一年的过去,高虎吸毒被抓去蹲放出来没声没息了,黄渤头戴中生代票房福星的帽子活跃在各大电影里和女神恋爱和男神飚戏。
十五年前的他们,带着素面朝天的两张民工脸演绎的又何尝不是他们在演艺圈的北漂之初?
有人成功过又失败了,有人依然成功着。
我的面前也出现着一波又一波和我毫无干系的人,带着最初没有掺杂丝毫畏惧的喜悦前仆后继赶来,幻想离自己心中的梦想之地近一点,更近一点。
他们对北京满心向往,但他们一定不知道,活在北京就像在悬崖上走边,他们并没有一种飞檐走壁的能力。
很多年前,刘承强和高明这两个胶东农村的小伙子也是这样来到了他们心中一直向往的城市——北京,尘土飞扬的公路上,一辆破败的中巴车系着这两个小伙儿的梦想开始朝终点狂奔,他们憨厚的笑容蹩脚的口音笨拙的表情都给他们带来了极好的乘客缘,高明终于得到了活泼漂亮的川妹小辫子的爱情,刘承强也和美丽文静的北京女孩交上朋友,生活灿烂地让他们都误以为自己接近了原本遥不可及的北京生活,这个时候的北京多好啊,有女票有钞票,在光秃秃的大马路上,他们仿佛真的享受到了哗啦啦数钞票的快意。
温暖的休憩太短了。
刘承强和高明因为生意红火得罪了人,车毁人伤。
小辫子开始过起了艳俗又不安分的生活,身体出卖了灵魂。
高明的爱情彻底碎了,踏上了回乡的路。
而刘承强决定留下来,带着不安和疼痛,裹着他对北京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在火车站默默道别,开始了他们各自新的人生之路。
北京,脆弱而又冷漠,仅仅走到了它的边缘,高明的梦想和爱情就已经被现实打碎了,不知道回乡的路上,他脑海里还会不会浮现出和小辫子嬉闹的场景,那一刻几乎承载了他活在北京的所有奔头。
从繁华到沉寂,他完成了一段光怪陆离的旅行,北京,这个城市有着他无法融入的氛围和气质,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通道,这都不是初来乍到者可以找到的。
刘承强,他的梦还没做完,这个行动起来有一股蛮劲儿的小伙,如果故事还未完结,他会在北京找到他的根还是回头寻找他来时的路,他会迷失在车马如流的十字街头还是如愿过上宁静有序的生活?
在90年代,外地人在北京受歧视的状况比现在要严重很多。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现在的北京无形的围墙开始变窄,它似乎敞开了一半怀抱欢迎着所有人进入,这种姿态是真实的吗,当你拍下累积的尘土,当你说着地道的北京话,你觉得你融入了,你给自己打了十分,然则永远都有你无从学起的东西存在着,就这么一丁点的东西就足以放大你的不安,这是你永远无法拥抱的空间,这是你离北京真正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在身体里,在皮肤里,在气味里,在思想上,在精神上。
北京,是多少年轻人曾经的梦想。
他们离乡背亲,他们挥洒汗水,他们想要挤进来,他们想要和这个城市真正的拥抱,成为被接纳的一份子,然而,他们始终没有归属感。
这里的一切仿佛都不属于异乡的他们,身体进来了,灵魂找不到出路。
楼很高灯火很亮,没有一个角落属于他们,他们不是归人,只是黄昏中的过客,他们无法像熟悉妈妈的菜一般熟悉北京的味道,也无法像熟悉自己的痣在哪儿一样找到自己的位置。
北京,一场旷日持久的单相思,它是否回应,如何回应,并不重要,而它的好也与他们无关。
看完电影之后查询了一下相关资料,这是未来的影帝黄渤的第一次出演电影。
当年来自青岛的帅小伙应导演的要求找一个长的不那么帅、会说山东方言的小伙子一起演。
高虎推荐了黄渤,结果黄渤寄了一份“照骗”,高虎一再保证黄渤本人比照片难看,才有了影片里可爱的两个小伙子。
这也就成了黄渤北漂的第一步,和电影里的明子不一样,黄渤选择在北京留了下来。
现在再看似乎命运像个大玩笑,两个人的命运恰好与电影里颠倒了过来。
再说电影本身。
两个从山东老家来到大城市北京的老冒,那个年代的北京远没有现在的开放包容与现代。
外地人被嘲弄地叫做老冒,这应该是句北方方言,全称是土老冒。
大头和英子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的底层小人物,为了生计,抢生意、背后捅刀子。
放在当下,不过是换了衣服换了地点,哪里都有英子和大头。
本质上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之人,只是为了讨生活。
强子、明子、小辫子以及丽娟代表着底层小人物的几种不同又典型的状态。
强子带着不服输要在北京闯一番天地,虽然他意识到自己在阶层上与城里人有差别,但是他想着是努力缩小阶层,在北京立足。
这也是如今千千万北漂的写照,为了一间房一口食或是一张北京户口,在隐忍在踏踏实实的努力。
明子在北京碰了壁,经历了爱情又败在了现实,最终选择回到老家照顾父母,结婚生子。
并没有谁对谁错,明子和强子代表着两种选择。
电影最后并没有给出之后的故事,让我们每一个在其中看到自己的人都可以去自由的想象。
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勇气,不管是离开还是留下。
小辫子是简单单纯的女孩子,最后坐上轿车离开,与明子哥的道别,与第一次亲吻明子哥一样,一个完整的告别仪式。
小辫子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变成这车水马龙霓虹里的一份子,她选择了最快的一条捷径。
她还只是初次见识了城市的繁华,从开始被小流氓调戏一个人背着哭到主动亲老板,小辫子日后才会知道这个城市不止繁华还有背后的复杂。
丽娟渴望纯真却又疲于奔命,她也是在不断的选择,努力的活在北京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她同样是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坐小巴车,努力换更好的工作,被英子欺负了也只能说一句我不坐了行了吧。
上车走吧,每个人都在人生这个旅途里上不同的车走不同的路。
看完感觉很惊艳的一部小众作品。
对于外出打工过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大城市很漂亮,初见很兴奋,感觉自己应该属于这里。
初出茅庐,工作生活非常不自信,总是沉默寡言。
很幸运的遇到了贵人,传授生存之道,勉强立足。
在某一个路口邂逅美丽的她,怦然心动的感觉如此美妙。
被梦中情人表白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生活诸多不顺,各种麻烦打压接踵而至,年轻气盛。
会选择拳脚相加,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做事不想后果。
工作不顺,生活不顺,友情破裂,感情也不顺。
缘起缘灭,在某一瞬间,似乎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成为这美丽城市的孤儿。
这城市很美,可惜不属于自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个城市的一切就变成了记忆。
回到家乡穷并稳定的生活似乎也不错。
还会有工作,但没那种拼劲了。
还会遭受排挤打压,但学会忍让了。
还会相亲,遇到各种类型的女孩,但感觉合适比喜欢更重要了。
人生的三岔口,不管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自己选错路的错觉。
别回头,勇敢的走下去吧。
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
中央六最靠谱的电影
粗糙 浅显 平面
没有啥感觉。
管虎著名的≪生存民工≫的雏形,很生硬,很真诚,山东话很亲切,特别是那句“小嫚有的是"哈哈。那段探戈的配乐印象深刻。
好青涩,镜头也敢往猛了拍,运动感就像是在摇滚演唱会现场。也正是这份初生的无畏,使得这个看似用“真实电影”的纪录片拍法拍的故事片,恰恰应合了这些主人公的年龄、气质与身份。稚嫩、迷茫、苦涩与外乡。虽然这很大程度时是预算的限制,但也是管虎在有限的才能上用尽了力气,大角度、猛运镜,最后的聚会再来个抒情MV,不容易。
🤷♀️
补登. 多年前在CCTV6看到,不知道管虎也不认识黄渤。但这样的电影才是我们真正爱上电影的原因。
绝对是看过黄渤的第一部电影,尽管当时还不认识他。
女一号的好些镜头拍得像软性色情片的味道,女二号应该是非职业演员且演的痕迹太重。其余演员里那位京片子售票员大姐演得太过了。
cctv6 看的
年轻人的生活,总是动荡而曲折,甚至心酸、饱含泪水。。。
CCTV6多年前看的,真棒~喜欢这哥儿俩
奇葩,中央六时不时装上的电影真心不错!
浪费两个晚上抽出空闲看这个电影,真他妈可惜,看俩傻子演傻子,没有一点剧情
看不见拉
真有点出人意料。十分接地气的片子,这才是典型的只有中国才拍得出的片子。管虎是位有野心的导演。
特别真实,感人的电影,十年后还一直浮现在脑里的画面。
那时候的黄渤和高虎真嫩啊,那个时候的管虎拍的东西也很接地气
市井的奋斗。
现在看起来管虎拍的太嫩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