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台词,镜头,色彩,都恰好击中我的审美,是2020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了,奥妹真好看,爷爷真酷,很真切打动人心的故事,没有任何追求fancy,追求深刻,追求刺激的意图,可就这样的单纯的讲述,用各种语言去传达的那种情绪,才最真诚,就像胶卷,没有光圈,没有焦距,只是用心去捕捉,用心去呈现。
我们拍照是为了留下时间,make humanity tangible, we are all conservatives, true.
比《爆裂鼓手》还爆裂的伟大摄影师,把一生99%的时间给了记录这个世界的事业,把仅剩的1%的时间送给儿子,像战士一样迅速离开这个世界。
故事唯一缺点是老爷子情绪没能崩到最后,与儿子在医院的忏悔和解是个败笔,也是对全片的背叛。
也许如果换个故事混蛋到最后时刻,让儿子自己发现父爱和父亲的伟大,会更有张力。
片尾的作品展示值得暂停;片中的经典音乐值得反复。
集公路片、伦理片、艺术片于一身,是垂死老者对往昔生命的记忆,也是父子“剪不断、理还乱”恩怨的叙述,同时亦是对一个旧时代终结告别的挽歌。
去向冲洗胶卷之地的旅途,是走向最后岁月的旅途,也是通向未来生命之路。
一波三折而又波澜不惊的情节,加上自然率性的表演,真实演绎了父子关系由对立到冰释的过程。
35毫米柯达胶卷摄制的影调充满年代感;婉转悠长的音乐插曲传递了图像难以尽诉的意味;张弛有度的节奏留下供人咀嚼思索的余地。
冲洗店粉丝的赞誉凸显了父亲生命的价值,最后投射的童年影像显示父亲对妻、儿的温情,同时也表达出“使流动变成静止、让瞬间化作永恒”,“给人性留下形象”的摄影理念。
而这一切,都是献给柯达的花束。
虽然影片故事很是老套路,但我还是被它戳中泪点。
其中除了被情亲打动外,还有对于一个辉煌时代结束的伤感。
柯达克罗姆胶卷,是1974年前由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也是全球第一款取得商业成功的彩色胶卷。
它辉煌的历史包括, 1963年11月22日,亚伯拉罕·赞普鲁德尔正是使用8毫米的柯达彩色电影胶片拍摄到了肯尼迪总统遇刺的画面;而著名摄影师史蒂夫.麦凯瑞也是使用柯达彩色胶片拍摄了那幅著名的照片 《阿富汗少女》,并于1985年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上。
柯达彩色胶卷曾引领时代潮流。
停产克罗姆彩色胶片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横扫全球市场几十年之后,柯达克罗姆胶卷,终于黯然挥别了历史舞台 。
花无百日红,什么才能够真正永恒?
现代人对快速获得结果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很多因为过程才会有的美好和快乐越来越少,无论有再多的不舍,都抵不过人类想要“发展”的雄心。
胶卷的消亡,就是众多不舍却注定消失的之一。
影片从一开始我就知道结局会如何,甚至知道那四卷等待全世界最后一家胶卷店冲洗后的内容会是什么。
说实话,当这些想法出现在我脑中的时候,我对这部电影慢慢失焦了。
我没想到,连我看电影的习惯都被在电影业的快速“发展”中潜移默化改变了,幸好,不管电影开始15分钟能否吸引我,坚持看完是我不变的固执。
当然,结局和我一开始就知道的一样。
当然,我也依然被感动了。
老爷子在走进胶卷店之前换了礼帽,所有赶来冲洗胶卷的摄影师因为老爷子的离世按亮了闪关灯,男主拿起了他年少时最喜欢的鼓棒…我都胸口发烫。
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它让我重拾了关于享受过程的美好,就算你从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的结局会如何。
如同,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不就都知道自己的结局会是什么,不是吗?
老爷子说:数码跟胶卷的区别就像是去摸一个经过手术隆过的胸,无论看起来多美,都是假的。
这是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
之前偶然在淘宝上看到柯达幻灯片,带有柯达红色字样的白色框内的一张胶卷,一张卖2-6块钱不等。
当时很好奇这种照片是怎么拍摄出来的。
几个月后非常凑巧地在这部剧中找到了答案,其实所用相机和普通胶片机是一样的,所用的胶卷是柯达克莱姆胶卷,应该只是最后的冲印方式以及放映方式不同吧。
剧中的胶片机
胶卷盒子
放映机
投影剧中的取景、色调以及构图真是赏心悦目,背景音乐也是恰到好处。
人们从前拍摄是为了记录生活,是为了把时间停下来,定格在那一刻。
而如今,数码相机的普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拍摄照片,镜框内少了些深思熟虑的构图,原片需要靠大量后期粉饰,快门变得廉价,拍照没了仪式感。
所以现在很多博主会去买胶片机摆拍,或是跟大家安利一些ccd之类的,使得胶片机又重现在大众面前。
很难去评判数码相机的出现对胶片机而言,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当时的人又怎能想到,柯达这样一个公司最终的结局竟是被时代淡忘。
这有点像传统纸媒的没落,每次看到某家书店倒闭亦或是报刊亭荒废,都有种说不上来的惋惜。
希望我们无论身处哪个时代,心中都能保留最初对胶片、对报纸、对cd的那份仪式感吧,不要被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实时更新的热搜淹没。
——时光或许会带走过去的印迹,但你可以选择保留。
最后一起来欣赏一下剧末的几张照片吧。
柯达克罗姆胶卷 (2017)7.92017 / 加拿大 美国 / 剧情 / 马克·拉索 / 艾德·哈里斯 杰森·苏戴奇斯 当Matt决定和Ben一起踏上这场跨越了大半个国家的旅程时,我知道这注定是一场要以和解结束的战役。
与其说这是故事的老套,不如说父子之间大战后的废墟终究会被时间重筑成新的城市,往往如此。
胶片是很适合讲故事的。
拍摄的过程是故事中埋下的伏笔,你在那一刻并不知道最后的成像是什么样子,可能仅仅是因为那时身旁的树呼出了一大口干燥又倦怠的气息,又刚好掠过你的两鬓,你便按下快门想知道风的去向;拍完最后一张照片后胶卷开始旋转并发出嗡嗡声,那是故事中设下的悬念,你开始期待结局;等待冲扫的过程正是故事渐入佳境的阶段,你不分昼夜的阅读,在清醒的时候做梦,昏睡的时候大声朗读;当收到最后成影的照片时,故事便像电影结尾那样。
诚然,是很容易猜出来电影结尾投影的照片究竟是什么内容的。
可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把那四卷胶卷的内容当作一个所谓的悬念,结局常是悲剧作品撩人的陷阱,而对于《柯达克罗姆》来说倒大可不必。
Matt赋有一定的音乐天分却事业平平,甚至是陷于危机的,尤其与他在摄影界成就非凡的父亲相比较而言。
Matt是崇拜Ben的,崇拜得固执又隐秘。
他每憎恨父亲一分,崇拜感就多一分。
这种感觉来得似乎是没有根据——他十年没有和父亲说话当然也并不了解父亲,甚至有意识地抗拒任何和父亲有联系的事情——他的办公室没有一张照片。
但或许是因为父亲的肩头曾经是自己人生中第一次登顶的高峰,又或许是因为自己爱的母亲无条件地爱着父亲,所以潜意识里他始终认同着父亲的地位。
这样的矛盾让他害怕与父亲相处,从前他可以把这份微妙的感情藏在来势汹汹的愤怒和不为所动的冷漠之下,但在通往堪萨斯州的公路上,向前行驶的每一公里都将Matt用来遮挡自己内心的幕布向上拉升一寸。
一个不会表达且不愿表达的父亲,一个缺乏回应的孩子,往往是这场战役中常驻的两方。
他们用沉默盖起各自阵地的堡垒,以声嘶力竭地喊出的每个莽撞的字眼为开战的鼓声,累计的愤怒是囤积的战粮,越来越深的误解是凿开的护城河,你我分别据守一方,寸土不让。
一旦休整恢复好,便重操旗鼓再次开战。
这着实是一场令人疲惫的战役,却偏偏非打不可。
Ben嫉妒Dean,我猜。
他看到了Dean在Matt准备上楼睡觉前拥抱并亲吻了他,像一对真正的父子。
第二天早晨Ben摔倒在了卫生间,他赤裸着上身,每一片皮肤都在无力诉说着这副躯体的衰老。
Ben不仅在镜子里看见了脆弱的自己,也看见了正在注视着自己的Matt,他用力地关上了门。
他在Matt心中本就没有如同“父亲”那样的父亲形象,如今正以父亲身份渐渐进入Matt内心的时候已经是这样苍老和不堪。
所以他在之后早餐的饭桌上说出那样刺激的Dean的话,我并不意外。
他在报复。
他试图刺激Dean以宣泄自己强烈的嫉妒,他攻击并伤害了饭桌上的每一个人以证明他还是和原来一样,纵使是一样的讨厌。
我十八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了我的父亲发来的消息,他说自己还没有问过我的梦想我就已经长大了。
我知道总会有这么一句话的,就像坐在病房里的Matt终于等到了Ben的表白。
当我意识到我和父亲的交流越来越像两个成年人之间平等的交换观点的时候,我想是他先老了。
但是我更愿意说在这场战役中他是胜利的而非妥协的,我不再想打败他,我希望把最后的荣光留给向来被我仰视的他。
我也不再大声嚷嚷自己的梦想,企图以自己年轻的分贝压过他的嘲笑声,而是努力地抓住那只青鸟给他看。
这大概是我和Matt的不同。
他们最终到了堪萨斯州。
迎着晨曦微光Ben把头上的棒球帽换成了自己常戴的宽檐圆帽。
世界上最后一家能够冲扫柯达克罗姆胶卷的店迎来了它最后一位客人,而这最后一位客人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天。
没有人知道他在擦拭相机的时候究竟听到了什么,只知道他随着那声音没有遗憾地去了。
当Ben被推出房间时,汇集在此的摄影师们分立路两旁,微低着头并闭上了眼睛,手举着相机一遍遍地按着快门,闪光灯亮成一片——独特的致敬与送别的方式。
胶卷会过期,柯达克罗姆时代会过去,甚至或许有一天胶片摄影也会渐渐离场,人们不再愿意等待。
可这战役却由不得你。
电影截图
人物介绍:马特:唱片公司经纪人本:马特的父亲,曾经是出色的摄影师,但是因为肝癌即将去世佐伊:本的护士及私人助理一、马特和本关系一直不好,接近10年没有见面。
这一次打电话来得知:本得了癌症,就快要死了。
曾经作为出色的摄影师的本,计划赶到帕森斯市洗手头的克罗姆胶卷,下个星期后柯达公司不再生产这款胶卷的染料(此款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批彩色胶卷,于2009年停止生产)。
由于路程遥远,而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人协助,于是自然找上了儿子马特。
马特是拒绝的,他的事业最近让他烦恼,他是一个唱片公司经纪人,签约的歌手被撬走转签了其他公司。
他即将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答应两周内签约到公司想要的另一个叫“宽恕七子”的一点都不宽恕的很拽的乐队。
父亲的护工和经纪人轮番打电轰炸来,透露的信息是:你一定要陪你爸去洗胶卷,陪他完成最后心愿,这是你们父子最后一次相处的机会。
潜台词告诉马特 “你得原谅你的爸。
”马特内心烦躁,再见本时,双方互戳痛处。
本表明知道了儿子在唱片公司并不好,马特则讽刺本年轻时就是如此不礼貌,并不会因为他的癌症而对他尊重。
这一次见面不欢而散。
马特回到了家,接到了本经纪人的电话。
他能够让马特和不宽恕的很拽的“宽恕七子”乐队见上一面,但是前提是马特答应开车送本去帕森斯市。
马特为了保住饭碗,也为了内心那点仅存的亲情,勉强答应了。
二、互相伤害,互揭老底。
一路上矛盾不断,从车里放什么音乐,吃个饭,都能吵半天。
更糟糕的是,马特发现,本和自己的叔母发生过一夜情(在母亲死后,马特在叔叔家被抚养至成人),本给自己的亲弟弟带过绿帽子......旧事不能重提太多,槽点满满......本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尊敬的伟大的摄影师,被人口所称颂的伟大,死后享受同行举起相机致敬式的护送遗体。
却从未尽过父亲的责任,一生风流放纵,给家人带来无止尽的伤害,快临终了,脾气还是那么恶劣,可用八字概括他最后的状态:“人之将死,其言也恶。
” 但是却可以在死前轻松获得儿子的“原谅”。
(本千里迢迢送去洗的照片是马特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童年照片)1马特原谅父亲,过不去心中的坎,2马特不原谅,要被指责:”和自己爸爸能有多大仇,你爸都快死了,你还不原谅他你这人狼心狗肺!
“死亡是一种单方面的最简单的自欺的解决方式,而曾经带给别人的伤害就会随着死亡从此全部湮灭吗?
17年的孤岛似的生活,30岁仍然不会用健康的方式爱人爱己,谁能懂这个中辛酸?
说原谅就原谅,任何事情、任何不高兴、任何失意,都可以吞下去。
当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第二天依旧高高兴兴的生活,这种能力真牛啤。
这种能力抑叫人心碎,好似沉入大海深渊般的寂静无声,想喊,喊不出声,四周张望,只有自己。
马特在放映照片时哭的泪流满面,佐伊看到了并且拥抱,安慰了他,可是他仍然没有学到爱的方式,只是被迫忏悔,道德绑架式的原谅了父亲。
未来的时间很长,与人合作,变得柔和这是必然的学习过程。
原谅、和解,可以做到。
但不是这种被胁迫式的原谅,和解。
有时饶恕人,与人和解是容易的;饶恕自己,与自己和解却是难的。
但一切可以改变,一切可以转化,与父母的关系从“孝顺”转“孝敬”、“爱”。
有很多困难,用叛逆,痛苦,死亡的方式去讲明白道理,讲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修复关系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这中间要跨过“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巴别塔似的障碍。
但请尝试在双方活着的时候把问题解决。
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放弃找出一种让大家都舒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父知子,子知父;你知我,我知你”。
也许是老电影看多了,对用胶片拍摄的片子特别有好感,也许片子本身不是那么完美。
但是用胶片去拍就足够了。
也许会有声音说,胶片注定会被数码拍摄所替代,这是自然规律,是的这是不能违背的。
但是总要在心里给它留一个位置,就像初恋一样,那些带给你快乐的美好时光就像胶片一样,一张张定格在你的脑海里。
1.四星半。
2.有人说剧情偏弱,确实,最后看照片的结局闭着眼都能猜到是什么照片,而且两个人其实不用最后这个看照片的情节,也已经和解了,我以为儿子最后会选择不看照片让照片和父亲一起埋葬,因为他心中已能坚定,他已和父亲和解,他能坚信,照片就是他和妈妈,可惜还是用了个比较套路的结局,但是前面的剧情其实很有代入感,从冲突矛盾,到一步步走向释怀和解,里面涉及的亲情友情爱情,也和现实一样,不那么完美,但却足够温馨,所以也许他没有肖申克这些神片那样引人入胜的剧情,但这却有种润物细无声的代入感,这样的剧情不能称为神作,但至少我觉得,能让我有代入感的电影剧情,也绝对不算平庸。
3.这是一个讲和解的故事,儿子接受了父亲为了事业忽视他,但其实深爱他的事实,父亲接受了儿子恨他那么久,最后再多弥补自己也觉得不够的事实,当然不仅仅是父亲和儿子的和解,其实也有自己和自己的和解,也许我们都没有必要揪着以前的错误不放,及时放下过去,放过自己,才能更好的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人。
4.时间总是人类敌不过的东西,摄影也许无法永恒,但是人类对抗时间的一种方式了,当然还有爱的延续,这一切都是人类延续时间的一点点方法。
5.是一部值得自己安安静静看完的电影,是一部越长大越有感悟的电影。
好干的电影 基本毫无剧情,看了跟没看一样
公路片,怀旧元素,乐队,混蛋父亲,衰逼儿子,和解,金发妞…网飞是用大数据做出的电影吧,你可以说不好没新意,但依然会感动,处处点到为止。90分钟收工。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喜欢,生日快乐🎊!
拍几张照片 就能当爹了?
即使剧情老套,可最后播放意料之中的胶片内容时还是难以抑制地掉下眼泪。老车,公路,摇滚乐,胶片,这里面充满了我爱的元素,或许到我变成一个怪老头那天时为了和孩子和解也会来上这么一次旅行。我不喜欢新的事物,我也认为数码相片是一堆电子垃圾,而胶片则是真真切切的是物成的像,时间是真正在经过化学反应后定格在那里的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当经典逝去的时候总会有不舍 猜到了结局 依然会感动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
剧情老套,但是完全为了胶片、公路、摄影和美女的颜而来。
:你开始听一些觉得能让自己显得新潮的乐队,但是,拜托,他们也无可救药的(hopelessly)成为主流。电影的画面一点美好都没有:)胶卷在里面更像一个道具而已,结局的照片内容也猜中了。
浪费我快两个小时的生命,一个老套的剧情,一个恶心的故事,一场荒诞的洗白。生命中其他任何事物都会存在顿悟的瞬间,就亲情不行,亲情不是拍照,不是一次短暂的汽车旅行,更不是一场妥协的交易;亲情是柴米油盐,是细水长流,是宝贵生命的体面。
cliche
102 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对白很多但也没什么意思,看的途中n次玩手机,这电影实在是没吸引力
致死量的鸡汤
是个好命题,但没拍出好电影。
Full of cliches. Seriously why is Jason Sudeikis still acting??? Elizabeth Olsen is such a dear.
流水线剧本也能拿个P型分。或者也是心疼这些被浪费的35mm胶片?
温情但是没有泪点就是失败吧
很轻的故事,很重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