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致埃文·汉森

Dear Evan Hansen,亲爱的埃文·汉森

主演:本·普拉特,朱丽安·摩尔,凯特琳·德弗,艾米·亚当斯,丹尼·皮诺,阿曼德拉·斯坦伯格 ,科尔顿·瑞安,尼克·多达尼,德马吕斯·科普斯,丽兹·凯特,佐伊·露娜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英语年份:2021

《致埃文·汉森》剧照

《致埃文·汉森》剧情介绍

致埃文·汉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The breathtaking, generation-defining Broadway phenomenon becomes a soaring cinematic event as Tony, Grammy and Emmy Award winner Ben Platt reprises his role as an anxious, isolated high schooler 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and belonging amid the chaos and cruelty of the social-media age. Directed by acclaimed filmmaker Stephen Chbosky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Wonder), th...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国家宝藏:历史边缘留给明天的遗书激情炎岭如何在无脑霸总漫里艰难求生不死劫饥饿的滋味蝴蝶梦魇第一季穹顶之下第三季吕梁铁骨饮料杯历险记:草追人催眠·裁决七日复仇孤独的美食家2024除夕特别篇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情深意浓旅街晚间秀政宗君的复仇OAD备长炭西金麻辣女兵断魂枪声一路朝阳布莱泽奥特曼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法国大革命之谜玩物奇技男孩守望一生古宝奇缘修女2

《致埃文·汉森》长篇影评

 1 ) 致温柔,致善意,致你

——《致埃文汉森》 很遗憾的是我看的是原版音乐剧,b站上的枪版,所以我的评论主要针对于这部优秀音乐剧的主题探索。

《人类自然知识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如果一棵树在森林中倒下,而它周围没有一个人听到倒下的声音,这棵树真的存在吗?

严苛的说,如果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他去世时没有人知道,他真的活过吗?

在音乐剧《致埃文汉森》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埃文,他爬上了一棵大树,他松开了他握住树的手,他摔了下来环顾四周,发现没有朋友向他跑来,甚至没有人来问他“你还好吗?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被人知晓,不被人理解,他遥遥无期地期待与人交往,和朋友在阳光下奔跑。

埃文没有朋友,只有两个处心积虑、功利主义的同学,和一个遥不可及的暗恋女神佐伊。

还有长期社恐的他,平时和母亲交谈都有些许困难与不知所措。

于是,他选择了在打工时爬上树,松开手,他主动追逐过阳光,却沦落在树的阴影之下。

有时候很喜欢失败这个词,尤其当它和负面的词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便爱它。

它有一种独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独特作用。

“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现实中,亲爱的们,有多少人和埃文一样呢?

没有朋友、没有关怀、没有温暖,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你,有暗恋的人却因为自卑渐渐郁闷。

我们很多时候会感觉尽管阳光灿烂,但阳光越大阴影便越深,而似乎自己就是悲伤地活在阴影下的人。

《致埃文汉森》的埃文,那个主动松手的埃文也是这么想的。

他每天都会给自己写一封信:“亲爱的埃文汉森,今天会是不错的一天“,只是,主动打招呼却被忽视时怯生生缩回来的手,难得和人交谈担心说错话时紧张揉皱的衣角,无数次周全的”对不起“”谢谢“,他的遭遇像是肃杀的风,冲出舞台,摧枯拉朽地吹倒了和他有相同经历的我们。

他忍着不哭,台下的我们却哭了。

这不就是自己?

渴望被接纳,渴望被爱,渴望阳光普照,却徒劳。

这太正常了,这世上,有人喜有人悲,有人独自行走有人成群结队。

大多数的我们习惯了冷漠,不懂得乃至天真地认为独行者一定有什么性格缺陷,但是,他也许仅仅不擅长和他人交谈。

“没有人应该被遗忘,没有人应该就这么无缘无故地消失”。

埃文最后,和母亲相拥而泣终于和解,和暗恋了许久的女孩成为了朋友,进了自己梦想的大学,我不知道他在大学里发生了什么,只是清楚地记得,谢幕的时候他唱到:“你的声音会被听见,你会被找到”,他说,他看到了树顶的阳光,他向上爬啊爬,只是这次,他没有松手。

结局了,我擦干了眼泪,埃文有了他自己的新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打招呼肯定有人回应,他摔倒了肯定有人向他伸出手。

噢,他熬过了他最黑暗的岁月,终于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跟他说:“hey,gay,要一起去打棒球吗?

“埃文以前磕磕绊绊地行走,现在却能蓬蓬勃勃地跑向远方。

埃文在舞台上修成正果,舞台下的我们却还在九九八十一难的旅途中彳亍。

亲爱的,你是否曾经感觉没有人在你身旁?

你是否曾经感觉被人遗忘在人山人海中?

你是否曾经感觉你随时可能消失?

就像你的摔倒无人知晓。

但,就让那种孤独随风逝去。

即使当你的世界被黑暗吞没,当你需要朋友携手前行,当你摔落在地面,你也终究会被发现。

即使你认为自己身处阴影,你也能有仰望阳光璀璨微笑的权力。

如果有一天晚上你夜不能寐,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想让世界消失在你的眼前,请你,请你一定要挺住,唱喜欢的歌、追喜欢的剧、看无脑的综艺,一定要看到曙光看到明天的阳光。

佛教中,有芥子与须弥之分。

我们都是芥子,是须弥世界中微小的存在,但尽管是芥子,也有喜怒哀乐,在尘世中不断碰撞,终会在某时某刻遇到另一个自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

米兰昆德拉曾说“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你不是人间惆怅客,你无需知君何事泪纵横,更不要断肠声里忆平生,只要像朵向日葵朝着太阳追逐阳光,只要你愿意熬过当下的严寒,和煦的阳光总会降临。

愿你我都花满枝桠,在温暖中绽放。

以上。

 2 ) Evan Hansen, Ben Platt以及他的制作人爸爸

致埃文·汉森 (2021)6.52021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剧情 歌舞 / 斯蒂芬·卓博斯基 / 本·普拉特 朱丽安·摩尔作为百老汇看过Ben原版演出的,十分爱原音乐剧的人,对这电影感想只有两个字:失望。

当然我还是来先夸一下一些闪光点:演员们的演技都很好,无论新人的还是戏骨,都表现优秀。

夸完了。

下面开始吐槽: 1.歌与编曲:几乎所有歌编曲上被弱化了。

这部电影似乎想要唱段自然过渡,但是导致不同曲风的歌的编曲都有些隐身,致使歌的表现力集体下降,同质化严重。

虽然删掉了一些歌不可避免,但是这次删的歌完全避开了Evan的歌,毕竟Ben Platt他爸是制作人怎么会让宝贝儿子光芒被遮盖一分一毫?

但这些歌对于父母辈的角色塑造很重要,删了很可惜,也另其他角色扁平了不少。

至于加入的两首新歌,不好听。

2.造型:Ben Platt都马上30还要演高中生不是不可以,好莱坞一直这么搞。

但是他的妆发非但没有减龄,反而增龄10岁,厚厚的粉底再配合阴间打光,会觉得他和高中女生一起的戏份十分猥琐。

不多说,这是每一个人都有共识的差劲的地方。

3.视觉/影像:导演缺乏想象力与视觉艺术感,一般来说音乐剧改编电影,无论整体多扑街,至少画面上会华丽很多,把舞台的限制抛开让想象力绽放。

这部,完全不同,平淡灰蒙蒙的画面(绝对不是因为Evan的心情灰暗,只是导演不行而已,别为导演想那么蠢那么basic的借口)缺乏想象力的编排,还没有Glee拍的漂亮。

浪费了无数好歌。

You Will Be Found这首里面做了一个无数社交媒体画面拼成Connor遗像的…特效?

十分老土,把我一下子带回了Windows98的年代。

我十分震惊并且想笑,真的,这个是属于学motion graphic的大学生都不好意思交作业的水平。

这首歌的舞台版本,是多块电子屏在高潮部分全都开始播放Evan的影像,追光是金色,充满温暖和力量,我当时在剧院大哭到视线模糊。

至于For Forever的诡异餐桌样板戏,还有开头Waving Through a Window的平淡无人机跟拍,我不想提,是人都知道拍的差。

但是我还是流了一下下眼泪,因为一些演员的演技是真的好,这个故事的底子也在,加上歌再怎么毁也依旧很好听,就是一个95分被改成60分但是这60也还可以的感觉。

我虽然骂的难听,但是这电影还是值得看的。

最后重复,我看过Ben Platt在百老汇演DEH,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他在电影里的表演没有舞台上好,而且有点水土不服。

他似乎把舞台表演原封不动搬到电影里了。

要么是自大自傲,要么是脑子进水。

至于Amy Adams和Julianne Moore虽然演技很棒很感人,但因为妈妈们的歌遭到大删….Map和Good for you都没了..好可惜,也没什么发挥。

这么说吧,你如果没有去剧场看过这部剧,我还是很推荐这电影,骨架还在,歌毁了也好听。

如果你看过剧但是不是Ben主演的,也可以来感受一下原卡魅力。

如果你看的剧版就是Ben,可以考虑不看,看你自己决定。

这位导演,以后的戏我不会看。

导过几部质量可以的青春片不代表他是好导演。

送他一个字:滚。

 3 ) A little closer

刚刚看完电影版的DEA,我匮乏的语言无法形容这部音乐剧给我带来的震撼。

事实上致埃文汉森并不像汉密尔顿那样有恢弘的故事背景,但正是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所以才更能共情吧。

里面的每一首歌都很优美,歌词也写得催人泪下(可能只是催我泪下)。

记得大一下的时候天天躲在DEA的世界里,耳机里循环播放waving through a window,很emo的时候就放you will be found,当听到“out of the shadow, morning is breaking”那段时真的感觉世界都明亮了一些。

事实上世界并没有突然变明亮,所有的美好都只是evan编织出来的一个梦。

这个梦太美好,也太不真实,就像美丽的泡沫终有被破裂的那一天,在真相大白后evan也注定与这些突如其来的美好事物告别。

但好在evan还是没有就此消沉。

美好破碎后,evan开始认真搜寻conor生前的资料,他开始真正地认识conor。

个人认为全剧高潮不在真相被戳穿的时候,而是在当conor生前弹吉他唱着a little closer的影像被找到时。

原来conor生前也有在努力地好好生活,只是他还没能坚持到那一步。

不过evan最终还是做到了,从“今天将会是美好的一天,但是要记得自信一点,不要焦虑不要acting wired”到“不管遇到什么,今天将会是美好的一天,因为今天的你至少是你自己”,evan正在一点一点走向康复。

可能真正的better off不是那么一些momentous瞬间,而是像conor生前唱的a little closer那样,step by step,会有一天“what felt so far away feels a little closer”,不要消沉,不要堕落,总有一天能step into the sun☀️

 4 ) Sincerely me & You Will Be Found

整体不错,当然借了剧的光,单从电影角度来看确实一般。

早早就想看DEH,直到这次出了电影版才好好坐下看完整部剧作。

先说歌曲。

有几首非常抓耳,这几天时不时会哼起来Waving through a window和 If I Could tell her。

歌词和旋律都很不错,歌曲都非常贴剧情,情感抒发也很细腻,在讲堂演讲唱起You Will Be Found真的要感动到落泪。

但是感觉整体都差一点点,达不到特别牛的名曲级别。

接着说唱段的表现方式。

既然是电影,自然要利用媒体优势,利用一些蒙太奇的方法,展现剧场无法呈现的内容,电影版继承了这些优秀的表现手法,但是也只是很一般性得用了而已,并不出彩。

至于利用网络和电脑界面,从电影角度来看就非常一般了。

相信对于一般的普通电影观众来说,在荧幕上看着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确实不好接受。

演唱中的眼神交流,特写都很好得传达出了歌曲的情感动机,但电影的镜头切换替代了剧场的走位、打光等,与网络和电脑界面同理,相对普通。

有几个唱段,我能在脑子里构建出剧场的场景,还能给演员安排走位,想到灯光的位置,同时还有我作为观众的聚焦点,可能这就是剧场和现场演出的不同之处和魅力所在,我很能理解看过音乐剧尤其是现场看了表演的观众们给电影版打较低分,据说还删掉了剧版的歌舞,这一点上电影确实比不过剧场演出,就像许多名著的原著粉永远看不上影视剧改编一样,哪怕剧情推动没改,也少了许多乐趣。

下面说说演员和表演。

Ben的表演非常不错,把有心理障碍的男生演得非常好,在我心里有心理障碍的人就真的是那个样子,眼神的惊恐和小心翼翼的步法拿捏得很好,身处陌生环境时是会和Evan产生共情的,谁又不曾从心底里恐惧但又期盼得到关注和爱慕呢,喊出幻想听到的“You Will Be Found”又怎能不泪流满面?

再说下Alana,演员很好看,发型也很棒,不出所料果然出柜了(好看的很难不出柜,呵呵)从另一种pretend的社恐人角度展现,据说这首“无名之辈”是新加的,多给加点戏也没问题,最后也撑起来了。

再就是两位妈妈,比较典型的富婆顾家型和普通工薪阶层,演得很到位,Amy Adams很美啊,把老母亲对叛逆儿子的爱表现得很好。

在这个部分,联想到了前段时间汪海林的一段视频,说为什么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再难看到穷人,其中的重要观点,永远按照地位分配颜值,高者恒高,穷者天生原罪。

从现实情况来说,颜值高确实在婚配中优先,经济背景好自然有钱有闲有爱,但这也并不是普遍的,强化这样的刻板印象确实是不好的,在儿子受伤后才唱出so big/so small并不能改变无意或有意加给观众心底的暗示和直观印象。

当然这不是这部电影的毛病,但这是当代电影的普遍问题。

最后说下故事和结构。

故事引用社恐题材,并让大众关注到这类人群是非常好的,重点表扬下。

叙事结构,前面的生活被打断,将错就错,冲突和变化都有,但在谎言说破,回到现实之后,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动机,故事无法再前进了,不知道剧版是不是如此,后续会尽快看下剧版。

 5 ) 讲观影时发现的问题

友邻品味和我一致,都是两三星,舒服。

一般而言,如果没有严重剧情问题、也没有表达错误与制作各方面的完整性的问题,我就不打三星以下了,但是很多三星音乐剧电影最多值两星半。

本片娱乐价值还不如《芳草心》,因为,本片给人一种MV拍太长的感觉。

问题:首先,本片为了在场景更自然的同时,让观众听到演员在唱歌,拍的“MV”连口型都没对上;而且配唱在演唱时的状态,和画面呈现的角色的状态完全不符。

(注:有其他评论说这个电影是现场收音。

我觉得康奈家部分也许是,但是开车、坐车场景和开头开场曲明显不是。

校园场景也不像。

这些场景当中以画面中演员的状态,演唱唱出来音质不是听到的这样的。

我之前看过一个同样难看的电视音乐剧叫《火爆浪子》,不仅现场收声而且电视录像、现场直播,很有水平。

)这一定程度上是声乐部分的导演不行,音乐剧又不是MV、让观众听一条人声干净的旋律线就完了,嘴都没打开、甚至很明显不是正在唱歌的动作,怎么能配一堆字正腔圆的演唱进去呢?

如果一定要取舍,音乐剧电影需要的是一个属于音乐剧的平行世界,人说话就是用唱歌的方式,就不要去呈现“最现实世界的场景”。

而且,就算口型对上了,精神疾病的主角唱belting,应该是那种,虽然一听就是练过的,但是又在所有的细节上粗线条混乱的状态,不是这种流行歌旋律线。

这同时还说明演员拍摄的时候导演允许他不唱、用嘟哝意思一下,以至于嘴型都对不上。

这个和国产电视剧后期配音,演员只需要念数字1234567,不用背台词一样,没有诚意。

镜头也有问题。

镜头一切换,连贯的场景里面的角色状态立马不一样了,穿帮。

而且我做了太多humanwatching,我知道吃一堆精神科药品的高中生并不是舞台版本演的那样;那样演演出来的完全不是焦虑,就只是混乱、懵懂、缺乏技能训练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穷人),这什么精神问题也不是。

舞台版可怕的一点是一年内的时间段,男主社交水平奇迹般地转变。

同时,男主也不是电影里面呈现的这种没有自信的卖惨(中性)的小男孩,而且不同镜头不连贯,不同状态之间快速转换,比如不开心切到挤眉弄眼又切到端着又切到路人状态。

就连没自信和卖惨都不是持续的稳定的,演的痕迹特别明显。

这样的小男孩,剧情应该改编,直接把故事交代成家庭令人痛苦、生活一团糟令人痛苦,人无时无刻不痛苦,该剧不应该去蹭精神疾病的社会热点(可以去蹭穷人的热点不过原著版权方可能不同意)。

(我一说这个是蹭热点就有人反对,可是这个真的是蹭热点。

)然后根据剧情,康奈是一个脾气很差招人讨厌的(路)人,如果拍得好其实观众是会生气的(参考《士兵之女》真的看得很气),但是情绪化、冲动、易激惹、暴力、自我中心、冷酷无情,完全没有拍出来。

这样的人每一天被情感波动拽着走,情感起伏太强烈,失控,其实自己都不堪其扰。

(其实剧情很好懂,按照上下文猜得出每个角色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每个角色的演员,都没有把他们应该表现的表现出来。

)男主妈妈按照剧情推断,是一个穷人,而不是电影当中虽然很忙但是在关心子女方面的“社交水平”这么完美的中产。

穷人单亲妈妈努力做一个好妈妈,状态不是这样的,你会第一眼看明白她的意思但是会看起来很不自然。

而且这样的妈妈,各种细节确实做不好,因为她们自身生活受到很多的限制。

(音乐剧原版是准备转行做护士,这个电影版是已经做护士了,很奇怪。

)康奈家全家人读埃文信件的时候,拍出来感觉像他们每个人都在对着乐谱(其实是对着信)唱歌。

有经验的音乐剧演员是不会一边读信一边唱歌的,会看两眼,把唱歌时间点刚好错开,唱歌时做其他表达具体意思的表演,然后到位得夸张是允许的。

康奈家的镜头,任何人唱歌都是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修饰的,都是念台词直接替换成唱歌词的感觉,很违和。

音乐剧的世界是所有的情感表达都外显、都夸张、都戏精附体,完全看到心理活动不需要观众主动猜——但是这回事,故事中的角色自身并不意识到。

如果不这样还配歌曲,就成了MV,不像普通电影,也不像音乐剧电影。

康奈家的小女孩本来也是很委曲求全的一个人,但是音乐剧、电影都没有还原她的处境(剧情明明都说出来了,妈妈这么喜欢她哥其实她对她哥没有一点感情,然后她妈妈朝令夕改去年信佛今年不信,执行力强不着调。

然后她继父是一个有点像完成任务一样过生活的人,只做人们期望他做的事——又是白人男性中年中产)。

本片所有的细节都让人不适。

每一个镜头基本上穿帮,不穿帮也因为剪辑和镜头快速切换呈现出MV的蒙太奇的质感。

满意的地方:埃文汉森做演讲的时候听起来像在哭一样,这个是像紧张的人做的事。

但是接下来的镜头又不那么像了,而且镜头不连贯,突然男主又变成普通老实人,之前那种状态没有办法保持。

不那么紧张的时候应该是恐惧,端着,颤抖或者粗笨,迷茫,困惑的状态。

紧张焦虑会影响一个人精细动作的控制,因为太警觉。

不应该去表演挤眉弄眼或者看起来像平静的老实人。

棒读都比这样好,一个人没有办法进行完全自然的社交又意识到应该做些什么,就会去棒读。

(有时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就是把你的情感反应拉平,做事有逻辑,但是执行特别机械、平淡也特别冷静,灵活性和生气勃勃的状态会减少。

还有的会影响睡眠,然后你会sleepy。

)另外还想到一种处理是除非有冲突性的场合,否则男主和普通高中男孩没什么区别,其实也不用特别做什么进行表现,我真的不喜欢本片作态又不连贯不能自圆其说的表演。

很可能男主演技不行,否则演讲就应该给一些长镜头了。

最不满意:本来埃文汉森演讲、捏造故事的时候,事情就失控了。

可是这个时候音乐开始出现很轻松愉快的流行歌,和纠结讽刺的正常情感完全不符。

还以为是什么戏仿作品parody。

和《杰哥不要音乐剧》没什么区别了,后者xingqin氛围,不知道怎么写成音乐,就去搞普通的high流行歌。

这个剧的所有故事情节的推进都不流畅,埃文汉森怎么一步步被逼把故事编出来出现细节,这个过程在电影里是不连贯的,全是碎片的片段。

 6 ) 双相障碍 - 在疯狂与抑郁中游荡

当看到Connor Murphy自杀的时候,下意识的感觉是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Connor的戏份并不多,主要功能是推进剧情的工具人。

我非常喜欢电影的题材,但是拍出来的痛苦实在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结局一切都在变好,主角逐渐摆脱了阴影,但现实中,很多人并没有主角的际遇,痛苦长时间的伴随着他们。

电影的妆发选角让Connor看起来是个强壮的football player,剧情着重刻画他暴力的一面让观众很难看到他的痛苦。

Broadway show里Connor Murphy的扮演者Mike Faist也是同样的五官棱角清晰,但是中长卷发,高瘦的身材,清澈迷惘的眼神,即使没有黑色指甲和戒指的装饰,Mike也散发着忧郁的气质。

很可惜,导演对Connor的描绘非常模糊,几笔带过也并未描述出到底哪里痛苦,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霸凌同学、欺负妹妹,最后莫名其妙就自杀的混蛋。

在Mike的采访中,他提到了Connor Murphy是双相障碍者。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焦躁易怒容易鲁莽行事;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想到死或自杀。

Connor出场看上去就不好惹,以为Evan在嘲笑他,就立刻怒吼过去。

但其实他非常没有安全感,无法分辨Evan在努力扯出小心翼翼的笑,看到上扬的嘴角就立刻以为自己被攻击被嘲笑,怒吼咆哮是身体本能的反应。

在图书馆,在Evan的石膏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两个人就都可以“pretend we have friends”了,是不是Connor反应过来想要释放出善意呢?

短暂的善意在看到Evan信件中内容的瞬间被瓦解,他感觉自己的家人受到了威胁,愤怒倾泻而出,把Evan重重的摔倒在地。

导演并没有描述接下来的几天到Connor去世之间发生了什么,在电影快结尾处,当我看到了墙上被打出的几个窟窿,看到他在therapy里安静的弹着吉他时,我怀疑在狂躁过后,抑郁侵袭了Connor。

他想起来了自己做了什么事情了吗?

他后悔吗?

他痛苦吗?

他是否在无休止的反复中看不到希望,只能用结束生命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痛苦?

我无从得知。

患者本人痛苦,ta的家人朋友也承受着不比病痛少的痛苦,在躁郁发作的时候,患者有怒气需要倾斜,亲友是承受者,即使知道对方是病情发作,但是语言的伤害依然可以字字穿心;而抑郁时的自残,也让亲近的人看着心痛吧。

不仅Connor这条线的描述太过模糊,对于主角Evan的刻画也并没有好到哪里。

Mental illness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电影把一个非常棒的题材,把剧情拍成了烂大街的俗套青春片,非常可惜。

References:[1] https://omh.ny.gov/omhweb/chinese/booklets/bipolar.pdf[2] https://richgoranski.tumblr.com/post/159739407188/gentlydean-reminder-that-connor-murphy-is-bipolar

 7 ) 挺五味杂陈的

没什么逻辑,想到哪写到哪吧1、Conor小哥真的好帅,帅到我都觉得他应该算校草而不是学校里受排挤的人了(当然没有说psycho就不能长得好看的意思)。

可能扮相上更体现一下人物的“疯劲”会更好?

2、不明白为啥Evan要换这个发型,感觉人设跟剧版也略有差异,电影版显得比剧版还要自闭一些。

3、Jared完全莫得灵魂,是各个演员表演风格不同的原因吗?

Will Roland小哥那个贱兮兮插科打诨的样子我真的很心水,影版的Jared似乎真的只是...一个family friend而已。

笑点都少了不少。

4、不过Alana形象更立体了,这点我觉得不错,原剧这个人物日常是被人骂婊的,虽然编剧有体现她内心孤独的想法,但留给她的时间不多,影版增添了许多细节,让她的举动都有了观众可以共情的理由。

Anonymous这首歌着实不错。

5、sincerely me的改编很出色,Conor在图书馆跳舞那段萌炸我,果然电影可以靠场景转换拍出剧版没有的效果。

6、if i could tell her结尾的吻删了,是因为Evan强吻Zoe有骚扰的嫌疑怕带坏小朋友吗?

7、虽然之前看很多遍了,但you will be found依旧有些戳泪点,Evan上台的局促和尴尬表现得很到位,后期演讲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果然是靠电影才拍得出那个感觉,让人体会到了Evan确实影响了许多人。

8、不太理解为什么good for you删了,确实Evan母亲在这首歌里的表现有争议吧,但是作为将人物冲突逼向白热化的一首歌,我觉得它还是相当有意义的。

没有这首歌的铺垫,后来Evan证明自己是Conor朋友的急切和针对Murphy一家的网暴都显得有些突然,戏剧冲突也是需要层层加码的。

感觉整部电影都像在弱化原剧的矛盾?

可能是我心理阴暗吧,反正我就是比较喜欢看各种矛盾与纠结,这才叫drama嘛。

9、最重要一点,结局完全是大改。

Evan最终告诉了所有人自己撒谎的真相。

我不是说这么改一定不行,但剧情逻辑需要通顺吧。

就比如,你Evan都已经承认整个事情都是谎言了,那网民还凭啥给你Conor Project捐钱?

就算捐了,他们也得闹着要退吧?

这种事能毫无波澜?

最后还能攒够钱去修果园就离谱。

电影这一点剧情冲突设置得比原剧大多了,但表现力还不如原剧,完全云淡风轻一样。

10、最后Evan找到Conor弹吉他的视频寄给Murphy家这段还挺戳我的。

11、为什么结尾Evan和Zoe在果园分手后没有for forever的reprise??

原剧结尾那all we see is sky一句话出来虐死我好吗。

12、最后,总感觉台词量比原剧少了,而且台词功底也不如剧版演员,是因为剧场里本来表演就需要更夸张的关系吗?

原版很多地方没有歌可以直接当话剧看的,本来很适合改编电影,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一点,着实可惜。

总之整部电影就像一篇命题作文吧,我看了没太大感触,但可能是因为剧版看了太多遍虐点基本上免疫了的关系。

要是能在内地上映我拉个没看过原剧的朋友去,看看电影对这个故事的表现力究竟如何。

 8 ) 来自写给最好朋友的信

我害怕社交,不爱说话,几乎从不主动和人联系,和人说话的时候只能回答,一旦需要先说话就会结巴。

因为我没有自信自己说的话能够引起别人注意,所以如果凑巧有人和我同时开口,我会马上闭嘴,并45度看天。

我一直以为我喜欢孤单,一个人呆着更自在,我喜欢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书,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时候天马行空想象自己是个大侠,行侠仗义无所不能,被万人敬仰。

等等,原来我在心底里还是想要被人看到的,甚至被人认可的。

五月天唱,孤单只是你的保护色。

我是真的喜欢孤单,还是惧怕离开孤单后的不知所措呢。

我掌控不了任何事情,除了自己的孤单。

Evan告诉Zoe自己的父亲七岁就离开了后,Zoe回他,我一岁父亲就死了,所以还是我赢。

当然这其实只是缓解尴尬的一个玩笑。

但从Connor死后,立刻从众人嘲笑的对象变成了人人纪念的好人可以看出,对于青少年来说,和非常规事件产生联接是被认为很酷的事情,越惨越酷。

所以我和那个刚死掉的家伙是最好的朋友,能让一个小透明变成万众焦点。

Evan在误会之初是想要澄清的,但一是表达问题,一是不忍让家人悲伤,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这种性格的人很难说不,你会敏感的察觉到对方想要听到什么,然后不自觉的照着这个路子说下去。

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享受这样的感觉。

所有人都想听你说些什么,而这种事情从未有过。

我其实在想,如果遗书没被公开,这个谎言Evan会不会一直延续下去,让千人说千遍,然后在自己心里渐渐变成真实。

因为这是一个没有伤害任何人的谎言。

家人被温暖,自己也被爱戴,同学更团结,甚至还治愈了整个社会面。

但这是电影,总要有个结局。

Alana明明对于资金筹措焦急万分,居然还有精力详细分析所有信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提出“你们是不是朋友”的怀疑。

而后就是Evan用谎言稳固地位,Alana用背叛达到目的。

Evan四处收集Connor的过往的设定,过于理想化了。

如果他真能从开头的性格转变为这样,那这个谎言对他来说还是收获颇丰的。

经历真的是一剂良药,因为恐惧都是来源于未知。

当有人倾听过你,有人仰望过你,当你从小的女神走进过你的卧室说喜欢你。

你会发现原来你是可以做到的。

而一旦你觉得你可以,你就可以。

 9 ) 改编音乐剧也要讲究基本法

首先说演员和角色,Ben Platt饰演Evan Hansen,作为首演原卡,演唱表演都没问题——因为是演电影所以还格外注意要收着演了。

然而造型妆容出乎意料地不合适——演员年纪已经偏大了,这个中年脱发版的卷毛和一脸疲惫的化妆再往老龄上整真的就没救了……有几个场景因为演唱比较用力,表情已经可以用狰狞来形容;逼死人的镜头还非要从下往上拍,随便截一下图都可以当表情包了……Julianne Moore饰演的单亲妈妈Heidi,背景只保留了没有福利保障的实习护士职位,省去了她还一直在读的法律夜校,于是在电影中疲于奔命的程度也有所下降,也就没了音乐剧中那股风风火火的野劲儿。

作为电影卡司最大牌的一位,Julianne年龄确实是大了点,但是和同样超龄的Ben放在一起就还好。

影后的唱功在这里够用,可惜她的歌曲被删除太多,发挥余地不大,唯一的高光时刻就只剩《So Big/So Small》了。

至于电影中这首歌的效果……well,我们后面会谈到。

Amy Adams饰演的中年白富美Cynthia,问题不小。

音乐剧中的Cynthia有钱有闲神神叨叨,遇到一点小事就会乱作一团,热衷于一切当下流行的中产阶级趣味,对外界却没什么真正的兴趣——这么一位集肤浅和溺爱于一身的有闲阶级代表,其实对于自己儿子的悲剧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在电影中非常微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Amy Adams看起来太胖了,总是给人额外的“稳重感”——任你八面来风,我自岿然不动,好像死个儿子完全没当回事儿似的。

在校长办公室见到Evan时,Cynthia应该是濒于崩溃甚至已经崩溃的,整个人已经彻底散掉所以才会死死抓住那封信当作救命稻草,人家都否认了她还要死命再给圆回去。

然而Amy在这里表现得更像福利院院长在照看孤儿,有节制的悲伤配合脸上满溢的慈祥,不知道的还以为是Evan一家死了人她只是来探望呢……而且我完全不能理解电影中为什么要把Cynthia改成丈夫死后再婚,Connor和Zoe都不再是Larry的亲生子女。

这个改动除了让Larry年轻化更合理外,到底有什么必要的理由?

Connor的双相障碍是一个普遍的心理问题,和是否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毫无必然关系。

这么莫名其妙一改,隐约就像是在内涵继父母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一样……什么意思?

你到底几个意思?

全美继父继母联合会都要跳起来大喊这是污蔑了吧?

老老实实讨论原本就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好吗?

为什么一定要加入特殊设定,然后模糊焦点让整件事看上去只是一个特例呢?

而且这么一来,原来不过是标准一普通中产妇女设定的Cynthia女士,突然就加上了“孩子才一岁时老公忽然死了,因为很有钱立刻又勾上了年轻小鲜肉”的设定,原本好好一白富美莫名就黑化了好吗?

接着来说她的丈夫Larry,再婚设定造成的问题就更严重了——音乐剧版的Larry也是个典型的中产白男形象,事业有成却拙于表达感情,对自己的子女期望很高同时又充满焦虑。

在儿子死后陷入严重的愤怒和否定,拒绝与其产生任何感情上的连接以此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将他改为Connor和Zoe的继父——如果说二婚改动只是让Cynthia这个普通的白富美多了一层解读,那么这个改动对Larry的损害却几乎是致命的。

不是说继父就不会像亲生父母那样疼爱孩子,不会为孩子的逝去而痛苦,而是电影把Larry的叙事重心从原本一个父亲望子成龙却希望破灭的愤怒和绝望,偷换成了作为继父的犹疑和对自己能否很好胜任角色的担忧——一名继父会这样想,是完全正常的,但是这和音乐剧版中驱动Larry的感情力量的强度相比,简直就是天渊之别。

感情力量的大幅削弱,使得Larry这个人物完全失去了之后崩溃的感情基础,也使得观众无法调动日常的共情去充分感知他的痛苦,整个人物从此游离于故事主线和感情基调之外,似乎改成这个家庭父亲早就死了都没什么影响。

到了这一步,演员再怎么演都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唯一的Solo被删掉更是毫不奇怪——就只可惜了《To Break In a Glove》这一首好歌, 用突兀的音阶跳动来捕捉这一对“父子”之间笨拙却又微妙的情感交流,构思实在巧妙——它原本就淹没于整部剧的一众好歌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下再次顺理成章地被人遗忘。

还有一个细节,音乐剧版在交流完棒球手套之后,Evan满是羡慕来了句“Connor有你这样的父亲真幸福啊”,是实话却也有点没心没肺,没有顾及到还沉浸在丧子之痛的Larry听到会是什么感受。

Larry沉默半晌,才艰难地避开这个话题,内心的悲痛尽在这不言中。

而电影版对此事怎么处理的呢?

只见Larry缓启尊口,轻飘飘回了句“你爸有你这样的儿子也很幸福啊”。???

WTF!!!

我明白电影是想借此赶紧进入下一个场景让Evan和他父亲互动,但是当时Evan在他们家也混了一段时间了(石膏都拆了),Larry对Evan家的情形也应有所耳闻才对,这么说不是在Evan身上插刀吗?

还是说主创是想表现Larry内心腹黑而且嘴炮功力一流?

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反击——但整个人物形象都变asshole了好吗!

然后是他们的女儿Zoe,相对来说Zoe的设定和演绎是相对较好的,成功表现了Zoe的清冷。

和音乐剧版相比,电影版的Zoe似乎要更“幼”一点,更像一只需要呵护的小鹿,而音乐剧版的Zoe明显要更酷一点。

我个人认为音乐剧版的表现更有说服力,因为只有更酷的Zoe,才能生出满身盔甲抵挡自己哥哥带来的所有伤害。

Zoe外在应该会有一层进化出来的尖刺,但内在却有一个既美又善的心灵,所以才会在一开始对Evan充满质问和抵御最后却沦陷其中。

电影版这么演也可以没关系——但是那场飙车戏实在看得我满心问号——这是在开local哎姐姐,你上来就飙到90迈?

就算想表现Zoe的“失控”,也不用这么直白吧?

主创这是想把Zoe往个什么方向上发展?

相比之下Connor虽然情绪也失控但起码不害人,Zoe情绪一失控可就要上街杀人了,怎么看着都是Zoe的问题更严重吧?!

至于他们的儿子Connor,好吧,无论是音乐剧版还是电影版,其实都只能算是半个人物,只有一开始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出现,之后都只是一个活在他人心中的声音或者回忆而已。

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剧场中Connor在其死后一直作为一个影子不停出场,说别人让他说的话,做别人以为他做了的事,然后在别人为他编织的回忆中出现。

这个角色最大的功用,并不是塑造Connor Murphy自己那早已失落了的灵魂,而是成为Evan心中所有期冀而不可得的欲望的化身,在每次事件的关键节点,点燃Evan心中压抑而不自知的火苗,推动事情进一步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他其实是在和Evan Hansen自己合力,共同塑造了Evan Hansen这个角色。

——当然另一方面,Connor本人怎么想,经历了些什么,在他死后其实早就无人在意。

其他每个人都只想着怎么样从这段经历逃出来,或者能从中得到些什么。

人一旦死亡,他也就失去了对自己人生解读的权力,从而变成一个可以任由他人捏造的东西。

仔细想来,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可是到了电影中,Connor的戏份在死后被删减到几乎没有,只保留了确实没法动的《Sincerely Me》,之后只在几段回忆中有过非常非常短暂的出场——而作为导致Evan Hansen迈出关键性一步并推动整个剧情发生重大发展的《Disappear》,竟然真的就这么“消失”了。

于是整个故事逻辑都变得怪怪的,就好像Evan Hansen也没碰到什么刺激,突然就自觉自愿去发动这个大型纪念活动似的——观众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还以为他就是故意在沽名钓誉,整个人物形象完全就不对了。

事实上,电影版整个故事在推动上逻辑都是不通顺的。

音乐剧版Evan每一次更深地参与到事件当中,都给出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他之所以会加入悼念Connor的活动,是因为他的好基友Jared大嘴巴到处宣扬Evan和Connor的“深厚友谊”,Alana听说后才会主动找上来,而不像电影当中就好像Alana只是和Evan看对眼了似的。

而Jared之所以嘴巴会这么大,除了看热闹不嫌事大以外,更是因为他本质上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他也需要说些什么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虽然表现得很嫌弃Evan,但是Evan也是不多的可以让Jared找到存在感并自我感觉良好的人。

Jared后来的行动和他深藏的欲望其实一直保持一致。

而到了电影里,Jared却被删减到让人无语。

表达他也同样渴望被关注被接纳的《Sincerely Me(Reprise)》以及最后整个人的失控爆发全部被删,完全退化成了一个标准的nerd或者side kick。

主创完全放弃了对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将这个本来非常重要的配角成功变成了一个单薄的工具人、背景板。

其次电影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事件中推波助澜的作用的刻画也是不到位的。

音乐剧里面,对于社交媒体在整个故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有着非常详尽的描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趋炎附势跟红顶白、众口铄金又积毁销骨,罔顾事实又肆意发泄情绪,把几个可怜人反复操弄于股掌之中,正是事态一步步严重的元凶——Connor刚出事儿的时候,社交媒体上全是他的消息,学校里更是恨不能是个人就来跟他攀亲戚,甚至有女生因为没来得及认识Connor而哭到脸抽筋。

然而没过几天别的trending一来,Connor和由此带来的对Evan的瞩目立马就被丢到了爪哇国,再也没人关注。

人生第一次得到大家目光及认同的Evan完全无法接受被再次“抛弃”的现实,这才会借着Connor的影子说服自己,克服了巨大的心理障碍,孤注一掷站到了聚光灯下,发表演讲努力造势——他的故事是假的,他的勇气却是真的。

他内心潜藏已久的求生欲望,借由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故事,彻底迸发了出来。

他的演讲之所以会在社交媒体上成为热点被广泛传播,是因为他在演讲中爆发出了真实的惊人的情感力量,这和整个故事是否真实毫无关系——很可惜的是,当谎言被揭穿时,这一点也被众人连同谎言一起无视掉了。

而另一方面,与Jared被大幅削弱形成绝妙对比的,是电影版对另一位配角Alana的塑造。

在她身上电影版主创不可谓不用心良苦智计百出——在他们的巧手改扮下,电影版的Alana仿佛是平行宇宙穿越过来的一样,浑身都散发出不一样的璀璨光芒。

音乐剧版的Alana,实在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老师提问题她手永远举得最高,恨不能把所有日常活动都KPI化,见面三句话离不开自己的成就,哪怕是问你问题下一句也一定会拐到自己有多牛逼上。

她有她的痛苦和纠结,但是这些都是深藏在故事大幕背后的,只在极个别角落得以一窥而非故事重点。

整体上呈现出来的Alana仍然是一个行为夸张、充满喜感、很有干劲同时又带有一定负面色彩的配角,具有非常明显的功能性。

也正是因为她的充满干劲,Connor的纪念活动才会一直被推着往下举行;正是因为她完全听不进别人说话,才会在Evan的急切哀求声中仍然把Connor的“绝笔信”发布到网上。

而电影这位Alana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她冷静、亲切、友好又热情,就跟国产剧大女主附身了似的,对外长袖善舞对内又绵密如针,和男主角Evan一下就看对了眼,在深夜公园促膝长谈交流感情,有那么一瞬间我还以为她要取代Zoe和Evan发展感情线呢!

事实上,Alana在电影版才像是第一女主角。

电影中Heidi和Larry都被删了一首歌,而Jared还有Connor下半场完全消失不见,所有挤出来的镜头都给了这位新一姐,甚至实打实为她加了一首新歌——一点也不好听还TM唱了两遍!

然而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添加的戏份骗到,电影中塑造出来的Alana看似完美,干出来的都是些啥事呢?

最后Evan反复告诫她千万不要把这封信放到网上她也答应了,最后却一边重复着自己的主题曲不要再默默无闻一边就给发出去了……音乐剧版里这个场景中两个人都处在亢奋状态,Alana一如既往根本就没有在听Evan在说什么,满脑子就只有她的捐款目标,会这么做一点也不奇怪。

可是电影版这位一贯伟光正的Alana可是经过了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食言出卖朋友,选择为了目标不择手段——确定这真的不是黑吗?

多加了一首歌换来被塑造成这样子,来来来Alana的粉丝你们觉得这样能接受吗?

这种明粉实黑、打着为偶像拍写真的旗帜专po偶像丑照的行径,在粉圈见得可太多了,根本糊弄不了我们好吗!

更可怕的是,这种给配角胡乱加戏的行为还对电影整个主线的推进造成了很大干扰。

音乐剧版整个故事的重心是牢牢落在Evan Hansen本人身上的,详细展示了他的痛苦和渴望,利用人物推动故事,然后利用故事让主人公成长。

其他所有人自然也都陷在自身的问题中,只不过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他们愿意对外展示的那一面,看上去只是用种种轻松诙谐的方式搞笑,其内心深藏的痛苦却都隐没在只言片语之后,任由观众去思索去猜想——Evan Hansen就像是一把被详尽展示了正反两面的折扇,而其他人物则只给我们看到了扇子的正面。

这样处理,一方面帮助观众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人公身上,另一方面也增大了故事进一步拓展解读的空间。

所有人物如同众星拱月一般围绕着主题旋转,相似的旋律切换不同的声部,最终汇成了一首完整的大合唱。

而在电影版当中,突然就抛开主线不管,开始表现起了Alana的强颜欢笑、她自己的焦虑和挣扎——这些心理问题,深究的话即便是在音乐剧版那个已经几近丑角的Alana身上,也都是明确存在的,所以也不能说是电影主创在无中生有,但是问题是这个故事不是关于她啊!

故事的主角是Evan Hansen,观众好容易沉浸在Evan的故事当中,代入他的视角与他经历这一切,别的角色都应该是围绕着他的故事而存在的。

现在你突然插进来一段Alana的心声,要命的是还和剧情推进毫无联系,把好容易浸入的观众又从Evan Han身上拽了出来——你这是在干啥?

是要跟电影主角抢镜头争存在感吗?

看上去就像是主创成功使出一招“左脚绊右脚”,结果成功把自己绊倒了哎!

既然提到删减,那我们来看看被删掉的曲目有哪些?

——Larry都当继父去了,还唱什么歌?

《To Break In a Glove》拿掉;Connor人都死了,留一首意思一下就行,于是《Disappear》真的就disappear了;Jared一个side kick有什么好表现的,《Sincerely,Me(Reprise)》删掉;什么Heidi要跟Evan发飙?

哎呀这太不合家欢了,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嘛,再怎么样也要维护他们的光辉形象嘛,《Good For You》这样的赌气话就不要唱了……除了删掉整首歌,保留下来的歌词也要尽可能无害化——连“我唯一爱上的男人只有我老爸”这种搞怪的歌词都被替换,真是搞不懂电影主创的小心灵到底是有多脆弱?

而且别的删减也就算了,放着《Anyobody Have a Map》这么现成的开场曲不用,说难听点,简直就是有点没有音乐剧电影的常识……就像小美人鱼不会开场就唱《Part of Your World》,花木兰也不会开场先来段《Reflection》一样,故事需要一步步开展它的背景,观众也需要时间进入到剧情中来。

在观众还没有和主角建立感情联系之前,不应该把代表主角心声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就这么放出来啊……写得这么优美分量如此重的一首歌被这么突兀地浪费掉,作为观众我都替他心疼。

那么其他保留下来的曲目表现又如何呢?

演员的唱功和演绎基本上都没有问题,问题基本都出现在场景设置镜头切换乃至打光等技术问题上……其中表现在第一梯队的应该是《Requiem》和《Sincerely Me》,前者基本上表现出了我所想象的这首曲目在大荧幕上应有的样子,而后者的镜头切换和场景设置都非常跳跃活泼,成功传递出了这首歌的搞怪精髓。

《If I Could Tell Her》和《Only Us》作为小情侣的呼应之作,表现也在伯仲之间。

《For Forever》以及与之相对应的《Words Fail》场景设置类似,镜头语言的运用也非常相似,但是都有点太倚仗Ben Platt本人的表演而显得电影语言运用比较贫乏。

作为男主角的主题曲《Waving Through A Window》以及整部剧的主题曲《You Will Be Found》明显规格更高场面更大,但是整体我是不太满意的。

前者忽视了“Window”的双重涵义,不仅仅意指物理隔绝了主人公的实体窗户,还指涉了现在快捷方便的智能设备,明明是为了让人们沟通更方便而存在,却将人与人心灵的距离拉得更远。

而后者的镜头运用凝滞呆板,完全不够燃,最后巨型拼图的表现手法更是即便放在十年前也算老套了……将镜头语言贫乏的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的,是Heidi唯一保留下来的solo曲目《So Big / So Small》,所有镜头都笨到家了只有两个人头正反面反复切换——你是电影哎,明明没有舞台限制哎!

明明可以闪回一下当初的场景,把年幼的小Evan如何目睹父亲离开自己的那一幕拍出来的——慢镜头那么一摇,多少观众的眼泪赚不到?

多么现成的电影语言,为什么就不做呢……《So Big / So Small》这首歌,是在经历一系列惊涛骇浪之后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盏灯塔,是风雨飘摇之夜疲惫回家后捧上的第一杯热茶——在所有的磨难挫折之后,还有最为无私的母亲为你把一切兜底。

如此有力而且天生非常适合改编为影视语言的歌曲最后只达到这个程度,真的只能说真是太遗憾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我宁可电影版从头到尾都没有运用一点点镜头语言,老老实实把所有曲目从头唱一遍就好,别乱删更别乱加,我就当MV收藏了……相比之下,当年拿下奥斯卡最佳电影的《芝加哥》在现实和抽象舞台之间踩着鼓点、华丽地自由切换,营造出目眩神迷的戏剧效果,水准确实高了不止一档。

二十年的时间一晃过去了,音乐剧电影在表现手法上不进反退,真是让人唏嘘。

还有必须要提的是死亡打光——室内场景的布光普遍是很温馨很家居很真实没错了,可是打在角色脸上的光能不能稍微唯美一点?

特别是《Only Us》里面Ben的脸在很多场景的打光下都狰狞地像个反派了好吗?

音乐剧改编的电影真的不用那么追求凡事真实可信的——动不动就开口唱歌在现实环境中本来就有一点尬,更需要提供一点高出现实的舞台灯光效果来中和掉这种不和谐感。

灯光师你这么自顾自地追求真实效果,我的脚趾头真的很累啊!

总的来说,结论就是,如果你觉得电影版还不错,那只是因为音乐剧版做得更好。

音乐剧版为电影搭好了绝佳的架子,电影版却毫不重视地把它丢在一边,还自视甚高另起炉灶,把故事篡改得一塌糊涂。

音乐剧版的故事版本对于电影主创来说,太锋利太尖锐了。

音乐剧版是在糖里藏了玻璃渣子,电影版则是简单把糖做成了玻璃渣子的形状。

殊不知在那些欢乐和深情背后隐藏着的空洞和悲凉,正是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最迷人的地方。

音乐剧的主创人员,实在是太懂怎样用糖果包着玻璃渣子来喂给观众吃,用表面的欢乐刻画背后深藏的无尽的悲伤。

他让你欢笑,让你感动,用貌似平凡的事件来积极调动观众的共情,然后击中每个人最软弱地方。

可是如果你陷进去了,想要自己走到幕后去看到更多,你就会发现——那里其实没有更多积极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表面的欢乐下都是孤独的,都在渴望着被救赎,而这救赎明天并不会到来,你只能去祈祷假以时日,事情会慢慢变得好起来那么一点点。

然而很明显,电影版完全不是这么想的,它明明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不仅没有看得更远,反倒在犯嘀咕——“有必要讲那么多吗?

搞个大家随便看看的合家欢不是更好?

”于是电影版在结尾处煞费苦心,安排Evan最后四处访亲探友,终于寻找到一段关于Connor本人失落的真实回忆,并把它还给了所有人,从表面上似乎让一切都有了个交代。

可是首先,Evan自己不过是个有严重社交障碍的未成年,他在把所有事情搞砸之后能够保护好自己不崩坏已经很难了,还要求他去做出必要的修补是否过于强人所难?

其次要知道音乐剧版的结尾只是让他勉强学会和别人交流,能够在Pottery Barn唠唠叨叨卖家具而已。

这种程度的改进,一方面是搞笑,另一方面也是真实可信的。

而电影版让他去做的,实在是太像是为了让电影有个结尾而专门定制的成长,太“合家欢”也太不真实了,更适合登载在《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而不是出现在真实生活里面。

尤其过分的,是在对Evan如何从树上摔落真相的揭露上。

音乐剧版把这一段,藏在Evan最深最深最隐秘的内心深处,甚至要内心欲望幻化出来的Connor不停逼迫追问,才勉强予以默认。

因为这是他内心完全无法面对的痛,当然更加无法说出口。

可是电影版是如何处理的呢?

Evan对着自己的妈妈竟然就那么说出来了,然后他妈表示可以接受,于是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我知道主创不喜欢Connor的影子,打定主意不惜一切代价让他不要出现;我也知道主创为了给Alana多加戏非常赶场子,留给主角Evan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拜托,这是大结局哎!

Evan面对内心的痛苦揭示真相的力量,难道还比不上Alana再唱一遍和故事剧情压根毫无无关的solo吗?

……无话可说。

所以,对于这部期待了好久最后却看了个寂寞的《Dear Evan Hansen》电影版,我只能说改编音乐剧也要讲基本法啊……明明也算是努力了,却因为不遵守创作规律胡乱改戏,得到如今的恶评不是太遗憾了吗?

如果你对音乐剧版《Dear Evan Hansen》感兴趣,那么我的建议会是不要看这版电影。

如果你已经看过音乐剧,想要见识一下通过细节的各种改动,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毁掉主题的表达,那倒是可以来瞧瞧。

电影版所做的,是在表面上贴近在内核上却背道而驰;它所表达的,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原剧精神的一种背叛。

电影所传达出来的主题,只是对音乐剧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反倒会影响你去欣赏音乐剧本身。

真的,宁可去看盗摄也好过看电影版。

看不清也好过念错经。

我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等待Broadway官摄版早日面世吧。

 10 ) Too Powerful to Fail

Ben & Ben 爹 He's more like an insider trying to work it out.-五年之后来看电影版Dear Evan Hansen,料到了改编难以逾越的尴尬,没料到又被感动了一把。

缺点很明显,简单来说DEH这部剧不适合改编。

整个故事的氛围应该是非常intimate 并且有层次很丰富的情绪宣泄和解读空间,放到电影里除了一大堆close up之外,强塞给观众一把眼泪,戏剧张力没有发挥好。

剧里第一首歌Does anybody have a map 开场,介绍两个家庭的struggle, 在舞台上可以很好的parallel,塑造两位母亲+铺垫两位儿子。

这首歌被砍掉,让Waving through the Window 显得无比突兀。

而且观众也来不及理解falling tree的深意,就被体育管里自我陶醉的Evan给唱懵了。

For Forever 与其说是顺水推舟安慰人家,实际上是选择性的自我蒙蔽。

需要三个Murphys消失在暗处的时候,那仨人还强行互动。

还切换大森林,完全夺走观众的想象空间。

Sincerely Me 也是笑点不好笑了,黑色幽默变成彩虹色尬舞。

不一一赘述,总之Act 1 的强行煽情+俗套感把原剧的小缺点无限放大。

青春期的脆弱和自我防御被拍得好似小资无病呻吟。

看到追悼会上那一段我以为这电影也就是勉强及格吧。

还好,还好,Act 2 的冲突感很加分。

我觉得主要是舞台剧本底子在,歌曲写太好了。

框架在这里,too powerful to fail. 比如说一首 So big / So small, 足以在薄弱的剧情上直接塑造一个坚强独立的母亲,补足家庭破碎的一面。

这样的词曲不管是没唱过歌的Julian Moore(?

)还是一把年纪的Ben,好好演就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Evan的结局改编我很喜欢。

原剧结束得比较草率,直接在果园重聚了。

并不是说必须happy ending,但是主角没有为错误负责,就失去里人物转变最关键的一步。

电影里坦白的部分是有点扯,但是Evan有认真去research逝者的故事,帮他家人找到真实影像记忆,是在正面回应之前的谎言和逃避。

不过这种改编牺牲了母亲的剧情,家庭内部的struggle被弱化了,记忆点更少。

强行突出主角为啥呢(后面说看完的那一刻还是很想鼓掌的。

可能还是老粉情怀(。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人生低谷非常容易地就被触动。

就不管不顾的爱了。

现在长大了一点,也仍然记得当年是为何在剧里哭。

百老汇关门一年半,很多剧迷的生命里坏了一盏灯。

我以为是失去了一个宣泄情绪的渠道。

看完Dear Evan Hansen 我觉得不仅如此。

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让一个敏感的人感觉到足够安全,愿意变得脆弱,能够从defensive的状态中暂停下来,变得vulnerable,能够自在地笑、放纵地哭。

剧院算是这样一个地方。

——以下是吃瓜群众不负责任的猜测和充满个人情感的吐槽。

为什么这电影坚持要年龄超大的Ben Platt来演?

Ben放在好莱坞也就是个十三线小透明,竟然有大咖资源?

为什么这电影分分秒秒都是烧钱烧错了地方但毫不吝惜的感觉?

通常来说剧改电影必须有个卖点,就连Lin Manuel 的In the heights 这种非常适合改编的剧都一波三折苦等十年才搬上荧幕,而圈外名气和影响力都一般的DEH 却能轻松完成这个过渡?

更别说这种文艺电影根本不可能有大众票房?

急功近利的投资为了谁?

要知道本片制作人是好莱坞大佬 Marc Platt 也就是 Ben 他爹呀。

爹之前制作过《爱乐之城》《芝加哥七君子》。

Too powerful to fail 是不是。

Ben来演这个角色无可厚非,换个人肯定没他演得好。

但是他对于网友的质疑回应可太狭隘了。

不知道有多少才华出众的宽街演员因为缺少机会,一生都没有等来一部hit. 他比大部分人幸运太多。

《致埃文·汉森》短评

speechless

7分钟前
  • 年油沾
  • 力荐

人的复杂性在于情感的丰富导致行动的多样,定义混淆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非纯正的黑与白。此片以埃文的欺骗为始,认错为终,是人类行为自我修正的典型。与复杂的人性相对的,是行为趋势的明确,人的行为的方向,即是最有价值的判断依据,对于一个人的综合定论。

8分钟前
  • 深海石
  • 力荐

我觉得拍得挺好的啊不知道为啥评分这么低😂虽然实话实说,Ben Platt的脸真的演不了高中生了,甚至他只有27岁这件事都很难让人相信。不过说到演技唱功这些我觉得他表现一如既往的棒。个人认为的问题在于其他选角...我懂,电影版一定要明星来撑一撑的,但是Julianne Moore 最后唱So Big, So Small的时候我真的严重跳戏,还有她和Amy Adams同时出现时老让我以为自己在看The Woman in the Window...总的来说电影版依旧很好哭,音乐依旧棒,很喜欢结尾新加的那首A Little Closer

10分钟前
  • Y_99
  • 推荐

幸好我先看过音乐剧版,不然肯定会想这拍的什么虚伪的东西……(ben虽然外形上已经不合适了但演Evan还是很信手拈来啊)

13分钟前
  • 阿作也不是很作
  • 还行

#TIFF21 第8场 我有多喜欢音乐剧的DEH就有多无语这个电影版的DEH🙃可以说是一次相当灾难的“翻拍”,从选角到剧情改动以及角色弧光建立还有切镜等等,缺点被暴露的一览无余。诚然,电影版给作品增添了活力,将原先平面的舞台内容变得更加立体,心水sincerely me那段的活泼;咩姨的solo抢眼;K妹很惊喜。可是电影的表达手法也是桎梏,尤其是表演上,或许坐在剧院看感受没那么强烈,但是电影的大特写镜头搭配歇斯底里的表演,很难不让人觉得尴尬。和原作相比,做了不少人物形象的加深和歌曲的变化,不能说是累赘,但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刻意而为之。我很喜欢小本,但选角导演扪心自问下,如今的他真的适合出演Evan吗?一声叹息,这片也是一个警告信号吧,不是所有的音乐剧作品都适合用电影的形式搬上银幕。

14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较差

冲着两位大女配看的,都没想到是部音乐片。一半过后竟然看出来一些感动。男主年龄有点过。不过反过来倒也说明这不是单纯的校园青春片。

16分钟前
  • york
  • 还行

补陈年老标,一直get不到埃文汉森,观感be like希德姐妹帮里那位拿青少年紫砂大做文章的老师

17分钟前
  • PeƆoyotezone
  • 很差

要不是看过原剧 根本看不下去 这音乐剧不适合改成电影

19分钟前
  • TanKnoX
  • 还行

特写版音乐剧,亮点就是摩尔演妈妈,还只唱了一首歌,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

21分钟前
  • 加州山蛇
  • 较差

这电影太差了,他完全没有把原版内疚的感情表达出来,演的像个变态、到最后是无路可走才回头道歉,这种剧本模式真的已经过时了,这个是史蒂夫导最差的作品毫无疑问,俩个多小时完全没有必要,角色的塑造也失败到极点

23分钟前
  • 布蘭尼要怎麼辦
  • 较差

没有期待的那么好 远远比不上歌剧版 原声都很好听 演员也都在线 Moore那首绝了

27分钟前
  • Hathaway’
  • 推荐

没看过音乐剧 觉得电影节奏是有点问题 起伏不够 故事还是很不错的 be self 真的很难 看了Dolby最后一场 还挺想二刷的 但是没有dolby了😢

30分钟前
  • 假设现在。
  • 推荐

不说故事如何,拍得很差🙄🙄🙄

32分钟前
  • 逆光
  • 较差

2.5。14首歌里删掉了5首(appalling…),包括evan妈妈的一整条线被弱化。Alana的角色歌有拓开主题,但zoey/evan感情线实在太轻率。结尾比起剧版“不明所以的原谅”提供了具体的行动,然而回复的力度依然不能令人满意(可以说是本子的硬伤了)。

36分钟前
  • fff勒内
  • 较差

唱歌的时候全场爆笑 气氛很不对劲 musical和电影的balance很难找到吧

39分钟前
  • RindyDing
  • 较差

2.5。梗能磕到,但全程不能相信载歌载舞的主角自闭。

42分钟前
  • lee
  • 还行

麻麻地

47分钟前
  • Cindy0822
  • 较差

想看音乐剧版本,很细腻的故事

50分钟前
  • 光岸
  • 推荐

看完给人感觉——就这?横扫托尼奖的气势一点没看出来,太温吞。Ben确实已经不适合这个角色了,但是人家亲爹在这儿放着就算当美国太子又如何,何况他唱得也没得挑。两个影后在这片里真是浪费了,40+女演员太难了。

51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只想听ben platt唱歌😢

55分钟前
  • 雕塑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