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被奸杀,父亲报私仇。
无论是纯粹情感的抒发,还是社会话题的引申,都本应是大有深度可作的文章,而影片只停留在了情感与法律的纠结上。
杀了仇人,女儿也活不转了,你报私仇,说明你跟凶手一样坏,这些逻辑其实很扯淡,也就是蒙蒙守法公民,说到这里还真想起去年的电影《守法公民》,可惜那部是临近结尾突然变节。
本片虽然屈服于公众道德与社会法系,还态度暧昧的让主人公在被捕时表示对所作一切并不后悔,都是对某种态度的不置可否,隐晦表示了私刑有其合理性。
杀人偿命才是最朴素的是非观,而法律却未必遵循。
医生Bruno Hamel 8岁的女儿Jasmine聪明伶俐、美丽乖巧,但是一天下午Jasmine在上学的路上被人奸杀。
自责使医生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4天后犯罪嫌疑人被捕,并且预计要被判入狱1525年。
可是Hamel并不认为这样可以缓解他和他家庭的痛苦,于是开始了计划周密而大胆的复仇计划。
他租了房子,买了电脑,回到医院拿了很多医疗器具。
在某一天,他劫持了押送该强奸犯的囚车,把那犯人囚禁到一处僻静的小木屋中开始实施他的折磨计划。
他打碎犯人的膝盖、用铁链抽打、挖出他的内脏煮了让犯人自己吃,并把他阉割了;肉体折磨的同时还实行精神的摧残。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就在医生折磨犯人的同时,医生内心也备受煎熬,并没有报复时畅快淋漓的感觉。
在绑架犯人的第7天,医生如约自首但是他并没有按照计划杀死犯人。
本片不可谓不血腥,但是并不吓人。
在蓝灰色的整体色调中,我们看到的男主角的痛苦,没有任何背景音乐的干扰,听到的是不加任何修饰的原声。
其实医生并不是邪恶之辈,他是被仇恨充满的大脑,在报复的过程中他没有获得畅快淋漓的感觉反而变得越来越痛苦、良心受到的谴责也越来越深。
整部片子的节奏很慢,让人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一部血腥、惊悚的暴力片。
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善良的心逐渐扭曲、疯狂,然而使他变得疯狂的竟然不是多么大的力量,仅仅是犯罪嫌疑人幼小时被人欺凌的现实。
一颗复仇的心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愈合,对于犯罪需要什么样的惩罚才能否让我们的伤痛平复。
观影的两个多小时中我无时无刻的不在体会着主创对于人性的思考与探讨:对于仇恨我们要怎么去报复?
究竟以暴制暴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对于整个社会究竟谁该对人性变恶去负责?
当这样一个奸杀儿童的人存在,你还觉得死刑是不必要的吗?
忘却?
正如凯尔泰斯的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中早已陈述了“忘却的不可能性”。
而电影也从一开始就否定了“忘却”。
忘却是不可能的,人只能在不忘却痛苦的前提下往前走,所有的忘记不是自欺,就是软弱。
复仇一定程度上来说或许更符合人性,“宽恕”往往是无能者的道德。
就更不用说“忘却了”。
电影里某一个受害者的母亲斥责男主角“你每折磨他一次就是又杀了你的女儿一次”,然而这句话却异常可怕。
懦弱的道德主义者在面对仇人时表现出的无能的蠢样,只好搬出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话来蒙混,以为自己真的已经忘却,把自己放在道德制高点,仿佛在人性和道德上,自己比复仇者--行动者--更崇高了似的。
复仇不能带来宽慰,难道置之不理的忘却就能够带来宽慰?
就能够重新起步像一切没发生过一样去生活了?
电影最后其实并没有给“复仇”以道德上的正当性。
但是,男主角同样说了:他“不后悔”--因为他行动了。
在这里,早已不是--或早已超越道德和对错这些浅薄范畴。
电影只是在问:如果没有死刑,面对电影中的极端情况,实现正义的可能性还存在吗,人性会因此而崩塌吗?
那么你的答案又是什么呢?
在面临电影里的极端情况,“不后悔”也许才真的恰如其分吧,而同时,死刑或许也是必要的。
--《七日复仇》短评
我最开始也和大家一样,觉得应该跟电锯差不多,不外乎是一部血腥的片子,以博人眼球。
我是因为男主角的形象而继续看下去的,不知道,就是觉得这个男演员应该能出彩。
预告片用了及其沉重的音乐,但整部片子却很冷静的、安静的、用淡淡的忧伤来烘托整个残酷的事情。
特别是最后父亲与女儿幻象的那个桥段,真是让人心碎,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强才能决定选择原谅。
——“我没有杀他”(父亲对警官说)——“你认为你复仇的行为是对的吗?
”(记者问)——“不”——“你对你的行为感到后悔吗?
”(记者问)——“不”这是记者问走出屋子的父亲的回答,然后一切渐黑,影片结束。
望着向上滚动的字幕,脑子一片空白,这是第一次看到没有音乐的结尾……也许,眼泪滴落的声音,才是它需要的音乐。
看看吧,应该会有不同的感悟的。
本来可以拍的大快人心一些,也许是导演的保守,也许担心观众受此负面影响去模仿,总之,有点拉屎没拉干净的感觉。
片子开头的老警探的妻子在商店被枪杀,他不断的看录像自虐,还以为,会有很深的怨恨呢,要不怎么会借酒浇愁呢,紧接着,男猪的杯具上演,悲痛,转化成仇恨一点也没交代,他老婆也没有和他一条战线,倒是前几个受害者的家长坚决的支持他的行动,唯一例外的还被他弄到变态杀人犯面前,虐了一把心,结局呢,还是那句话,没拉爽
正如网友所说,痛苦是无穷无尽的深渊。
再爽快的报复都换不回温馨,去除不了恨,更拯救不了苦难……也许适当的忘却是值得运用的。
本片并不紧张,虽然画面刺激,却唤来我们内心的痛,并非来自感官……正如本片定位 是 惊悚!
或者恐怖片!
那是绝望的恐惧!
怎么做都是错,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啊。
如果心脏够大,报复的新奇招数 应该是一大看点。
其实故事本身线索挺好但人物处理太干巴从气氛的铺垫到情节的设置实在矫枉过正了总体还不如棒子的同系列或是the Saw所以此片完全是部平庸之作那个7只是嘘头虽然里面涉及到人性但是实在不够深入也许编剧有经验有想法可是导演没激情没勇气就象是片中的男主角虎头蛇身虫尾巴
极具人性张力的严肃作品,在一个主线的经典伦理悖论之下(何为正义与私刑的辩证),有着医生和变态狂两条鲜明的人格轨迹,在片子的后半部,救死扶伤的医生与变态杀人狂的界限开始模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失控而变态的行刑者。
此外,众多配角的内心挣扎与痛苦,同样真实而触手可及。
从剧本和表演上来说,这都是一部近乎完美的戏剧。
侵害、残杀幼童是一种罪无可恕的重罪,出于对这种发指罪行的痛苦而萌生复仇,表明上看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见杂货店女孩)。
但私刑的成功,必然导致另一层面的侵害与残忍,法律为我们提供的,许多时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结束问题的办法。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因此法律才有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尽管我这样相信,却依然难以释怀,回想起今年早些时候那些因伤害事件失去孩子的家庭,他们的愤怒与绝望,又该找谁去清算呢?
法律无法给出答案,只能帮助我们忘却,这正是康德所蔑视法律的根本成因。
说是复仇,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基调更像是在讨论如何应对仇恨。
男主是激烈的,妻子是冷静的,另外一个母亲是麻木的。
这不是一部复仇爽剧,而是一场痛苦的沉沦。
男主的复仇方式是私力,妻子的复仇方式是公力,很难说哪个更好。
从几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饱受诟病的“圣母”发言其实也没错,做再多的努力,再惩罚坏人挫骨扬灰女儿也是回不来了。
愤怒要通过何种方式来宣泄,是直接的暴力还是公权力机构的维权,亦或是随时间流消散,我觉得这是一个点吧。
在“复仇“的路上,男主作为医生,要违背自己的医德也不是一口气复仇完毕的,而是一边悔恨一边愧疚一边犹豫。
妻子也是,刚开始打击特别大很埋怨悔恨,互相指责,但等男主真的绑架了凶手又觉得再搭一个人进去太不值当。
采访的第二个妈妈其实已经失去孩子4年了,接受采访的时候神色麻木,并不是很激烈的反对,还是能看出来受得精神创伤严重,对她而言女儿不是被人害死的,她没办法把恨归结到具体的一个人身上,受过的伤害就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减淡,现在突然告诉她面前这个人就是凶手,女儿就是因为这个人死掉的,对她而言真的是直面创伤,女儿的第二次去世。
电影中还有几个关键的小点,比如妻子在电视采访中没有明确反对男主的做法,第二个母亲的麻木神色也并不是说真的已经从女儿的去世中走出来不再追究,男主对死鹿的态度一变再变等等,都表明这不是单线的爽剧,每个人都有痛苦和挣扎。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真的很好,人物刻画很深刻,演员演得也很好,就是场面确实血腥压抑,这是否也是导演削弱爽感增加现实性的一种考量?
现实中的复仇爽剧的确少之又少,能让犯罪分子正常接受公力裁量已经是难上加难了。
男主最后说不认为复仇是对的,但不后悔这样做,也是矛盾而现实的体现吧
一位平凡父亲的内心独白:今天又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忙完了一台手术,手术很成功。
作为一名医生,能将病患从死亡线上挣扎地拉回来,那种成功感难以言喻。
接到女儿,牵着她的小手往家里走,我觉得今天可能是我平凡生活里面最幸福的一天了。
“你是最棒的”——对着她,我总是会说出最温柔不过的话语。
下周五,我的宝贝女儿就要9岁了。
她好像一天比一天独立,今天她说要一个人去送邀请函。
真是很难想象,当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小人儿已经这么大了。
她蹦蹦跳跳出门之前,妻子给她头发上扎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发带。
我的女儿很漂亮,和她妈妈一样。
工作完后很累,但回家之后又觉得充实和美好。
睡醒一觉起来该和妻子商量一下,下周我们该如何庆祝家里这位小天使的生日。
以上,可能就是影片中父亲睡醒前的内心独白。
复仇片也看过几部了,这部影片是很正常的剧情。
但我为什么想要给5颗星?
我是个受父母宠爱的独生女,很自然的能想象到这位父亲对女儿的爱。
作为医生,他的生活好像很简单:在医院工作,同事认为他为人绅士、做事有分寸;业余没有不良嗜好,下班之后有机会就去接女儿回家;妻子是位画家(推测),两口子性生活和谐。
当女儿遇害,自责和愧疚充斥着他的五脏六腑。
眼泪也流不出来,喉咙处苦涩难言。
当我看到最后一部分,第七天,父亲昏昏沉沉的看到女儿的幻像,他一言不发,只是小心翼翼地牵起女儿的小手带她去洗漱。
他解开系在女儿手腕上的发带,一点点地用水抹掉她小小的脸上的污垢。
清洗到耳部血迹的时候愣了愣,鼻子又是猛地一阵酸。
他见她细细的手腕上有几道伤口,把那血痂擦掉之后,又是一串红红的血汩汩地流了出来。
他是医生,伤口和血,甚至千万奇怪的五脏都见识过。
但看见那一小串殷红之后,溃不成军。
“我没保护好她”,可能这是当时父亲脑子里唯一的想法。
从那小小人儿躺在他臂弯的那一秒起,这位父亲就有跟自己说“你有责任保护她,有责任抚养她成人,看她结婚生子。
”看到女儿一个小小伤口都会难受半天的男人,怎么能忍受住女儿的惨死?
影片中出现了好几组对比的事例:警官妻子被小偷枪杀,他送罪犯进了监狱,自己却不敢睡回双人床,只好卧在沙发上睡,每天都会不自觉地盯着看妻子被杀害的那盒录像带,好像能用意念折磨那个可怖的罪犯一样;主人公妻子日渐沉郁,好像睡过去之后就会逃离这个世界,这个已经没有了女儿的世界;曾经被害的几家人里面,不支持男主人公做法的单亲妈妈,用4年时间来掩盖伤口。
这一些情节都过渡的比较自然,不突兀。
影片中出现的那头鹿,是隐喻,暗示男主人公的心态。
初见,鹿已经死亡,男主人公停住脚步注视了一阵,但没有多余的动作,只是继续走远。
这时候的他是麻木的,好像一头栽进雾里的人,仇恨使他两眼一黑。
再度注意到那头鹿,它已经被啃食了一大部分,他不忍,像此地无银一般用废树枝掩盖它的残躯。
这时候的他是惶恐的,他貌似是在给自己做一种心理暗示掩饰自己的恐惧和无措,“没事的,没事的”。
第三次见,还是不忍心,拖着鹿,摇着小船将它扔到湖中心。
他好像有点迷茫和无助了,心理建设起来的防御墙好像是在一砖一瓦地消失,他想躲避这种恐惧,生怕它将他吞噬。
最后一次,鹿的残体被无名的力量推到了湖岸边,他盯着它看,像是被施了定身术一样,久久不动,它也睁着那毫无生气的眼盯着他看,好像在问他,“你后悔吗”。
这时候,与其说是寻求解脱却无果的无力感,不如说是被深渊凝视后的沉默,席卷而来。
这部影片没有配乐。
我一度认为配乐是当代剧情片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但这部电影,让我自己的大脑开始给一帧又一帧的画面,一段又一段的情节配乐。
但突然又觉得,这种无声的压抑,才是最合适的背景音乐。
回到主题,当代社会该不该以暴制暴?
影片中警官说“我要救的,不是罪犯,而是他(男主人公)”。
我想说,人,永远都只能自救。
无数哲人都探讨过的人性,好像各有异同。
人性本善,我是相信的,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之说,我也是较为坚定的支持者。
没有一个完美的公式能够计算或者框定一个人的想法,所以人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的,只要他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罪犯奸杀幼童,他该负责;男主人公以暴制暴让罪犯还债,他也选择被铐上手铐。
这部影片就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回应,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他选择这种方式,你说他是为了逃避也好,说他只是为了出气也好,但终究是他的选择。
我们有表达看法的自由,但没有审判他人的权力。
很多人说,法律有。
对,可是法律作为工具,它能抚平所有心伤吗?
这不是一场权力游戏,而是一场内心对抗。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自古以来没有精确的一个界限。
所以少论对与错,因为你永远无法体会当事人的感受。
以上,观影有感,2019年3月第一部五星影片。
不想拿它和其余复仇片做比较,没有为什么,就是懒。
因题材相似,很容易想到《复核调查》,但是立意不及后者多矣。同样以复仇为主题,本片男主的行为更加直截了当、毫不留情,以暴制暴真得能够让人获得解脱么?那只残缺不全一次次被掩埋又暴露在旷野中的死鹿或许正代表男主千疮百孔的人性,在自己都开始怀疑一切的时候,这种复仇行为也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
又是我最爱的灰暗冷色调
一个父亲的复仇
人性阿...比我想象中要平缓些
法国人就是不行,好好题材拍成这样,跟《守法公民》相差不止一个《复仇》
总是愤怒,总是挣扎
搞什么搞啊
这片子看完对自己精神冲击有些过大了,不是当事人无法完全设身处地去思考,但很明显感受到自己身上充斥着亦正亦邪两股力量,既想以暴制暴去施虐宣泄,又想选择宽恕寻求内心的平静安稳。
看了45分钟来看简介。竟然没有反转,凶手并不无辜
很奇怪的片子 应该是法语片吧 我看了个德语配音的 好尴尬 整个片子大部分还是拍的很好的 很流畅 折磨的镜头少 心理活动的镜头多 爸爸演的很棒 就是结尾有点仓促 说了两个no就黑屏了 感觉话没说完就卡断了 当然我也知道这两个no做结尾的意境 不过处理方式还是欠妥
这种从头到尾没有一点配乐的电影真给力~
讲道理,医生能想出来折磨人的方法远不止这点点啊,我以为警长最后要找爸爸帮忙复仇了,看来警长也觉得折磨的方法不行哈哈哈哈
这电影色调,搭配男主平静的外表,也 TMD 绝了,感觉偏向于写实,而不像《守法公民》那样趋向于爽片啊。
第一次看,该片题材非常好,剧情一开始也不错,可是到了大约一小时二十分左右,就不行了;首先,片中的父亲对强奸自己女儿的凶犯动用私刑尚可以想出合适的理由,可后来绑架了一名受害者家属,感觉无论如何也说不通;其次,要做就做到底,把凶犯送去见上帝;半途而废也没有意义,片中的父亲最终应该是精神崩溃了;另外,该片结尾和国内部分警匪片有的一拼,加拿大没有“广电审核”,可欧美有“政治正确”,必须迎合,不服不行;最后说一下,我找到的是德文版的,观影过程中感觉怪怪的,反正剧情不和我的“胃口”,没有必要换成英文版了。
我觉得还不错,是因为我口味重么
这个父亲我服
强奸+杀人 才判25年??第一次让我感觉我国法律的威武!
折磨的不够
必须给力,除了法律,还有正义
5分左右这片的节奏简直是灾难,几乎没有一点调度,这么爽文复仇类型的电影居然拍得像流水账一样。不过本片贡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论点:为何要急着去救一个强奸杀人犯?我们不是去救一个杀人犯,而且要急着去救一位爱女心切的父亲。可是结局又是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