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現代最著名的匿名作家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埃萊娜費蘭特,嚴格來說沒人知道ta究竟是誰,包括性別。
不過幾乎可以確認她是一位女性。
JK羅琳寫作哈利波特的時候,因為出版商說女性作者的書不會被男孩子喜歡,因此她用JK隱去了會暴露女性身份的真名Joanne。
古往今來更多的匿名寫作者都是女性,包括勃朗特姐妹、波琳娜雷阿日等等,她們無一例外都是女性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如果我們猜測這部電影的靈感起源,顯然它和去年的法國電影《神秘的亨利皮克》一樣,都來自埃萊娜費蘭特。
糟糕的是,這兩部電影都將屬於女性的匿名寫作榮譽頒給了男性。
2.
正中間穿藍色大衣的那位黑髮女性,看起來就像我腦子裡的埃萊娜費蘭特的樣子。
這位女性角色在片中的遭遇最直接地呈現了女性困境。
3.這部電影以一種我完全沒有想到的方式刻畫了中國角色。
法國人好樣的。
4.法國人真的熱愛文學。
之前看《神秘的亨利皮克》時就有這種感慨,這部電影出來,這種感慨更強烈了。
之前大概是聽《忽左忽右》播客的時候,有一位研究法國電影的策展人曾經說過,法國是一個對藝術扶持力度極大的國家。
讓人神往。
PS:部分評論已刪除,人也已經拉黑,別以為襠下有根東西就誰都得順著你們。
PS II:此刻起,所有惡臭言論不會再做回復,直接刪除拉黑,你們的嘴臉留給自己吧,別指望在這裡惡心人。
最近恰恰连着看了这三部剧,没想到意外联动。
《危情十日》和《喜鹊谋杀案》的作者都是和柯南道尔一样,喜欢写严肃文学却被迫写一些主流小说,最后大火后不忘初心,把主角(如福尔摩斯)写死。
而《喜鹊谋杀案》和《翻译疑云》都是出版社书商把作者(或假作者〉害死,还都是推下去摔死(一个是推下楼梯一个是从房顶退下)。
都是三部佳作。
看来对文学的追求,书的喜好,喜爱和崇拜。
加上版权维护都是一个可值得深挖的题材。
先夸电影的叙事。
情节的推进一点都没依靠生硬解说、仅靠剪辑就完成得很流畅。
层层叠叠的时间线和因果线的穿插亦不突兀,造就了本片极佳的观感。
开篇设置悬疑:这个书店是什么?
怎么被烧了?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
而电影在很后面才揭晓答案。
因为这是电影里很重要的一个情节,所以放出来的线尤其的长。
相比之下,掉包的手法在剧情中的重要性反而不大,因此是被“速战速决”地揭示了。
类似地,男主的特殊性和“Oscar Brake”老爷爷也是在电影较早就体现出来了,而这条线的“收”也相对靠后。
电影里的几个小伏笔很巧妙的。
比如在掉包的时候掉出来的那根笔——它在提示观众,那掉包真的成功了吗,究竟是为什么成功的。
这一条因果线也收得较晚,让人更为惊喜。
这个环境看起来很适合自习电影中的推理手法中规中矩。
“暴风雪山庄”的设定、反密室的作案手法都挺本格的。
多人参与作案参考《东方快车谋杀案》。
但是除去偷原稿这部分的手法,其他的悬疑基本都是用“男主太nb”这一事实解决掉了,没有让人心服口服的快感。
编剧或许想通过把反派打造的特别令人反感来让观众获得最后的爽感,但是吧,这个人坏得很奇葩蠢得很别致...商人追名逐利必然会做被大众或创作者不齿的事,但是你说他一个出版商为了一本书的钱杀了自己的老师、未来的摇钱树么。
就算有可能,但他真的会之后为了省200/500万欧元一口气又要杀那么多人呢?
不是很有说服力。
后面的对峙也显得他过分急躁。
严肃作品把一类人描绘地太过绝对其实不太好。
不过演员演得不错。
(顺带一提,这个人是《黑客帝国2》里的一个反派,当时表演法语骂人并形容其犹如“用丝绸擦屁股”深深地震撼了我)。
这段就属于可以但没必要的纯拉仇恨行为相对让他少瞎作瞎作一点,其他人物的塑造也有改进的空间。
其实本片在猜内鬼的桥段悬念不大,因为电影很明确地指向了rebecca和男主,而rebecca又上来就“自爆”,所以观众很快便能意识到是男主要秀操作。
其实可以给其他人物/或者挑一两个人加一点red herring,让观众多推理(开头一段倒是体现出了大家的个性鲜明和人人都有疑点那个味儿,但没有再发展)。
或者可以让其他人反应社会现象。
例如阿加莎的《无人生还》,就算很快便当的角色也都对应社会里形形色色的人,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呈现他们观念,比如那个宣扬女德的老太太。
本片显然有意体现每个译者的性格三观,但没有凸现他们的优缺点或进行批判。
导致这些人徒有人设但没有深层意义(没有moral lessons)。
当然这很可能是受片长制约的。
丹麦女人那一段情节我觉得是个例外,做的很不错。
虽然“文学气”有点重。
这一段温馨的聊天算是唯一让众人一心输出价值观的地方了。
这里和后面合力围攻反派的段落都很紧凑,是个优点。
说到文学气,我感觉电影里对书的内容的提及、男主和rebecca的行为准则,只是体现编剧的个人观点而非推进剧情。
其中书的情节、rebecca的执着、《追忆似水年华》替男主挡子弹、还有男主在rebecca病床边说的那段话,我没看懂它在隐喻啥... 希望能有大神点拨迷津。
至于反应译者现状这一点,电影因为剧情需要有点过于夸张/具象化对译者的压迫了(失去人身自由),导致观众更可能把困境更单纯地当做戏剧化的处理而不是真是存在的事情。
(PS有人科普将译者关地牢是存在的,见评论区)平凡琐碎的压迫拍的好的话一样可以令人窒息。
但这样也会减少电影的戏剧性。
我个人在做志愿翻译,也上过coursera上教翻译的网课。
根据我肤浅的认识,除非是在翻译说明书,翻译其实需要很强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但是国内译者的付出还没有相称的保障和回报。
至于片中chen也提到的sensorship问题,生活在时代的大家应该都对此有所体会吧。
其他的,演员们的演技都在线(而且基本都真的对应在片中的国籍的,大家的法语说的也是真好,我慕了)难得有个智勇双全点的华人角色。
女主长得有点像Zeta-Jones,男主看起来很诱/受。
查了下他原来是小图灵和《去他*的世界》的男主。
未来可期。
来大家一起欣赏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欢迎讨论。
如果走过路过留个赞就更好了qwq。
总结:前段戏复杂没亮点。
中期开始吸引人。
后期反转几次,不太过亮点很一般。
如果能把前戏不用过复杂,中后期多反转加亮点吸引估计8分以上了。
前期太多无关剧情还有人物太多浪费了整部电影节奏。
重要点一直没有突出明白。
反转又太少。
这部最多也只能6.5分了。
实话实说中期还真的不错。
如果能把后期多一些剧情再反转可以把前期复杂盖过。
有点可惜了。
10个人,密闭的空间,有一个是内鬼。
看到这些,你第一时间会想到什么相似的电影。
可惜人物并不突出,密闭空间与10个人都算打酱油式的带过,现在相信就是导演没能将人物描述清楚,而不是靠这样的一个联想剧情来打个幌子。
结局也不难猜,从中间大致能猜出原因了。
反转并不多,也没能给人一种“噢”一般的原来如此的惊天逆转。
但是故事总体并没有太多的bug,前部分挺无聊的,尤其是过去,未来与现在的时间线交叉,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
后面娓娓道来后也不难理解。
最后升华了出版商为了赚钱使劲法子去增加销量可能并不是作者想要的。
要是作为剧情片,这样的升华还挺好的,作为悬疑片嘛,好像升不升华倒也无关紧要了。
总体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值得无聊时来打发时间。
首先我看的不知道是不是字幕的问题总感觉翻译的怪怪的,有好多句子看不懂其实。
导致我整部电影看的总感觉难受。
而且一开始我就感觉是男主,悬念其实没有铺垫的太好,导致反转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强烈。
还有女主死的是不是没有必要啊,这属于剧情杀吧。
男主复仇导致女主死了,他心里应该很难受吧,但是并没有太多刻画这部分,也不知道女主最后怎么样了,这部分是不是有点多余啊
看了三分之二的时候还明白导演讲的故事,但是后半段逐渐越来越精彩。
明黄的灯光下,九名从世界各地赶来聚在一起的翻译“尖子生”举杯同庆,唱着“世界需要什么,是爱,甜蜜的爱,”互相倾诉心事。
如果不是因为个别人的贪婪和阴暗,他们应该会成为很幸福的人,拥有着一级棒的专业能力,拿着按小时计费的工资,过舒适惬意的生活。
电影《翻译疑云》讲述的是九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翻译员受聘翻译一本畅销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集,却因为其中十页资料莫名外泄,从而被甲方怀疑有内鬼而展开的故事。
在其中几人因为不满搞了小动作之后,他们互相猜忌,死的死,伤的伤,原本能顺顺利利完成的任务一下子变得无比棘手,幸福的生活也化为泡影。
不理解但感到精彩的是 古德曼 是如何能预测到出版商 埃里克 会派秘书 霍伊克斯 找到他的工作室,并且提前准确的放上了一张老板咆哮她的照片,古德曼精彩的不是写了一部小说,而是一部立体的小说。
另一个精彩的就是古德曼到监狱见出版商老板,不断的施加压力,最后让老板自己在盛怒之下说出了自己杀人纵火的事实。
在网上还看到更加精彩的这个电影竟然是根于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编写的。
那篇新闻报道介绍,11名翻译员被关在意大利某座城堡的地牢里翻译丹·布朗的小说《地狱》。
看完新闻后,在震惊之余,导演雷吉斯·罗因萨尔开始思考:假设在这种情况下书稿还是被盗将会如何。
这便成为《翻译疑云》的创作源头。
其实这部电影不难看懂,也不足以打满星5星。
对于这部电影的偏爱,硬提了一星,因为好久没有看过如此爽的悬疑电影了。
开篇就描述了老人作家被烧的场景。
然后出版商开始找人翻译。
而男主角原本没资格翻译,正是因为他猜中了第三部分的第一句话,才让他破格进来翻译的。
男主一定知道老人作家已故了,而男主也严重怀疑出版商搞的鬼。
所以伪装成超级书迷,暗中调查,进入了翻译组。
翻译组里面的女主(一刷,记不太清名字了,就喊她女主吧!
)才是真正的书迷,才会因为想了解女主,尝试着沉入水池找到共鸣,正是如此疯狂,才会冒险进去偷看剧本结局。
而也正是她对全书的了解,知道了男主的秘密。
1.男主知道了除了男主翻译以外的内容。
2.男主说的第三部分第一句话的真实剧情,反而暴露了自己。
(因为跟男主说的逻辑关系没关系)所以在有人冲上去掐女主的时候,男主第一时间上去解救了。
(当时出版商在旁边看好戏,可惜没看出来问题。
至少当时应该知道男主女主是有羁绊在的)最终因为出版商的冲动——打了钱书还是泄漏了,开枪后被自己的保全抓住!
然后警察开始秘密调查男主,男主就编了一出大家一起合谋盗书的前缀。
(其实在我看来这点有点牵强,因为如果查一下时间地点监控或者其他人的口供很容易发现破绽)其实忽悠的不是警察,忽悠的是出版商。
出版商至少是信了,出版商还是祈求男主大事化小,他们能继续出版。
(这里少许有点不理解,出版商是想知道真相还是想要继续出版书?
也许两者都有)男主通过真相激怒了出版商,而出版商也因为男主说出了真相,自己放松警惕也说出了真相!!
男主达到目的。
其实有些地方确实经不起太大的推敲。
但这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偏爱。
稍微解答一下其他几个作者的疑惑。
1.女主毫无作用还差点死去。
其实女主不是毫无作用,女主为了不揭发男主宁愿把自己推到危险的境地,我挺佩服的!
而且女主偷剧本是因为她太想知道结局了,一些说本来就拿到剧本不需要偷的人,确实逻辑有点混乱了。
提前拿到剧本这个是个谎言,这个谎言里面没有偷看剧本这个真实剧情存在,所以一点都不冲突。
2.为了报仇搭进去一条人命。
首先那位大姐是自杀的,因为她接受不了自己不会创作的现实。
而且即便男主那个谎言角度来看,谁也不会料到这个计划会有人自杀。
而且那位自杀的大姐好像也不在他们的谎言派对中!
所以说男主在编织谎言的时候,也是经过思考的,尽量逻辑合理化,这个我感觉没问题。
3.许多人说男主复仇搞得太拉胯了,简单点,报个警就行了。
说这种话的人才是开了上帝视角。
首先出版商明显就是伪造一个意外,推下去,放火烧屋。
没抓他就说明警方没任何证据。
男主再怎么怀疑,怎么能确定就是他杀的人呢?
最后说两个小瑕疵,也是吐槽比较多的两点。
1.桌子上摆的女秘书的照片是压死女秘书的最后一根稻草?
确实有点太巧了,而且照片的画面好像没那么严重,照片其实可以改成被打或者其他能激发她的内容更好2.出版商太笨了,杀人的事情一套就套出来了。
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
尤其是才一刷,很多地方可能理解的不太到位,多多包涵。
在知识付费如火如荼的时代,我常常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并不是那种觉得你真该花钱买课补知识的焦虑,不来自受众,而来自生产者。
显然,这个词就带着厚重的工业色彩,也不再是“作者”这么简单。
随便打开一个app,刷到一个网页,甚至随便去听一场讲座,都在极力推销着自己的所谓的“知识”,不买不报就错过几个亿的感觉,当然这还是从受众身份出发的焦虑,偶尔会反感,但实在不舍得花这个钱,也没人真正能让你焦虑。
但我真正担忧的是这个遍地都是“大师”的市场环境,似乎让知识分子、学者都难以潜心于自己的学问,以前是教授们导师们谴责学生、年轻人浮躁,现在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们”、甚至“伪大师”们也纷纷坐不住了。
“有实力的人”坐不住,“没实力的人”更是坐不住,心想:人家都出去卖课,赚得盆满钵满,还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为什么我不可以试试呢,也许我一下子就名利双收了呢!
而真正祸害人的地方就在于让本应潜心于研究的“大师”为了赚钱而不断迎合市场,让本应潜心于学习的普罗大众也认为学习有捷径,花钱就能解决。
资本更是忙着介入“知识付费”的狂潮,圈地圈钱,生怕错过风口,不断扩大“知识再生产”,通过一波波营销,收割一茬茬韭菜。
是的,谁会不心动?
而这部电影恰恰就是在抵抗着这种“心动”,是理想主义式的对抗。
经过几轮反转之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谁是书真正的作者。
而作者却并不在意你知不知道他是作者。
他甚至不在意出版商视之为比自己的命更重要的“8000万欧元”,可以说他“从来没碰过钱,对钱不感兴趣”。
这也是我所理解的“真正的作者”。
他珍视的无非就是自己的文字,而创作过的人是能体会到自己投入到文字里的性情与温度,不是钱能完全替代的。
而反观电影里的出版商,他眼中的书稿就是存入银行的巨额本金,就是投资的孵化器,他是除作者之外第一个接触书稿的人,但他却从来不愿打开扉页,体会文字中人性的力量。
当他把来自世界各地的9名译者豢养到地窖里,像牲口一样利用对待甚至不惜杀掉时,他的“罪”是他为多少个作者带去多少种成功都洗涤不了的。
而”罪至恶极“的还在后面,为了拿到书稿的独家出版权,他把替代发表的作者,一个开书店的老爷爷推下了楼梯,放了一把火烧掉了整个书店,这一把火贯穿了片头和片尾,是对金钱的欲念之火,也是“真正的作者”复仇的怒火。
最终“你不是作者,我亲手杀了作者”,兄弟,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前面的层层铺垫,在这里一下被推向高潮。
人性战胜了金钱吗?
虽然结局看似是这样,但我不认为这是真实世界能给我们的答案。
这部电影塑造的人物还是太过于扁平化,“真正的作者”代表的对文字的纯粹,对金钱的漠视,“出版商”代表的对金钱的迷醉,对创作的藐视,(这其中“译者”的地位更是被批判的对象,这个要另写一篇),脸谱化的角色塑造最容易解决问题,但也最容易遮蔽真正的问题。
因为我们不曾看见他们在这二者之间的挣扎。
而这恰恰是我一开始所说的“知识付费”带给“知识生产者”的焦虑。
看电影那一刻让我对这种焦虑有了短暂的消解,我想我可以继续梦想着做一名纯粹的作者,而电影落幕,我依然要面对当一个社畜、当一个知识搬运工的现实。
书店老板问幼年男主东方快车谋杀案凶手是谁。
男主回答是列车全员。
而书店老板却说不对。
当时觉得很奇怪,明明就是全员共同作案。
看完这部电影发现其实是埋的一个伏笔。
男主的作案手法就是让出版社老板觉得是合伙作案,事实上却是有一个人操控了大家,他才是幕后凶手。
不过我还是觉得东方快车是大家合伙杀人的。
题材不错,但叙事有些乱,这类悬疑故事太多,如果没有惊人的反转,已满足不了现在观众的胃口!作家、出版商和翻译之间,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平衡点,只是大家在不断妥协各自利益而已。商人逐利,作家逐名,翻译为五斗米折腰!如果说是密室悬疑,还差了好多细节构造和神秘惊悚。如果说是为了替书店老板复仇,这反转的反转还是有些瘫软无力。时间短得无法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人性考量充分发挥,没个翻译的人物刻画很舞台剧风格,好多人物未交代完整,电影便结束了,留给观众想象空间过大,有故弄玄虚之意!很可笑的是,难道一二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了嘛!还有我们的翻译的那句,在我的家乡,没有自由,这句讽刺的我无言以对!
其实早就猜到了点,但没猜到这么全,前面部分其实有点无聊,应该多加一些铺垫和暗示,三星半比较合理。
男主这个局做得,一言难尽。
整体来说比较臃肿不够短小精悍的作品。角色过多,除了主角以外的工具人角色的寥寥可数的镜头都能看出来是编剧为了把该角色培养成假犯人而设置的,人设一点都不丰满,观众也不能自己去挖掘他们的疑点,失去了观看悬疑电影的乐趣。/偷换主线,铺垫了不少时间的主线最后缩成了佐料,而主线则又双叒叕是平淡无奇的凶手自白讲故事。
中文译者的那句话赞啊
编排了那么多角色,最后发现很多连工具人都算不上,结局还是回归到主角光环掌控全局。说叙事诡计不是,说偷换主线也不是,感觉要不是剧本打磨的不太够,要不就是导演的处理有问题。
拍得跟个走正步手脚并用踩错节拍感觉差不多。收尾是一顿胡编乱造,硬生生的剧情反转。
烂啊,啥玩意啊。开场前半段我还以为是暴风雪山庄模式,心里还想着这个我最喜欢了。结果这个设定根本没用。故弄玄虚,一点令人紧张的气氛都没有。这个故事的真相也没劲。好无趣的悬疑片。5分。
一盘狼人太多的狼人杀,糟糕的是居然泄了东方快车的底
废话太多,进展缓慢,没功力的编剧就只能拖时间来凑数。
简直莫名其妙,中间压根看不进去。
真太有趣了,有趣到想剧透都找不到泄漏口,精致又精彩,除了些微瑕疵,是最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商业片
对暗号1、2、3竟然全球通用,瑞贝卡流血流泪都那么美
前面的节奏有点慢。而且我看的是意大利语版的。翻译的也不是很好。中间有一度感觉有点无聊。但是后面的推理元素还是挺多的。反转的也很合理,我其实在各翻译进入地堡的时候就隐约猜到几点了。还有老人拒绝把稿给出版商时我也想到了。但中间以为我猜错了。没想到。。嘿嘿。。。
7.0/10 分。初看。不错的悬疑片,双线并进。前面比较好,后面稍微乱了点。
看到一小半就开始强行扭转,男主演技又不够支撑。。。
很新颖的悬疑题材,扣人心弦。男主是黑客帝国里的那个法国男人,保养的真好!身材,面孔都很年轻。
电影汇集了各式各样的法语口音,较难理解。关键时刻文学能保命、语言能致命,Proust的小说可以当防弹衣用...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地用来当暗号。
剪得有点乱
一个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小说视若生命我能理解,一个翻译家因为写不出自己的小说羞愧到要自杀我也还能相信。但这个世界真的还有那么多读者在乎一部小说吗?小说真的还能为出版商赚到那么多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