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拍出来给谁看的?
碎片似的情节交代。
让人猜来猜去。
可以肯定的内容:1,表现主要是杀手心理疾病。
2,暗线是政治人物的恶。
3,议员和州长都是坏蛋,议员被州长杀了,小萝莉失踪很久议员才想办法营救,且刚营救就被人杀掉,说明议员是自愿把女儿贡献出来的,后面又和州长闹掰了。。。。
我怀疑的内容:1,长镜头都是杀手的心理状态的投射,客观上不一定存在。
2,小萝莉二次被解救,真的是她自己干的么?
还是杀手后面的自我心理投射,即后面没有小萝莉了,都是他人格分裂的想象,。。。
搞不明白的内容:1,杀手的上司在办公室被杀,他乘坐电梯是什么含义?
还特写了开关上的这血手印。
2,联络人的儿子被谁杀的?
3,杀手脖子在萝莉被绑架走后一会疼一会不疼的,表达的是什么内容?
4,小萝莉在车上也数数,怎么回事?
5,在宾馆小萝莉湿头发,墨西哥太平洋的话影射的是什么?
6,小萝莉二次被绑架,他去他上司的住宅是为了表现什么形式?
切开的橘子,咖啡,军官照片等。
如想交代剧情,杀手直接去上司办公室岂不是更加简练?
综合以上,他不属于悬疑片(因为情景并不复杂),应该是心理片(作为牛逼作品,配乐,长镜头不是导演闲着没事搞的),但是,心理片拍的也太难懂细节和人物心理的结合了。。
豆瓣里说看懂了的,我读思其影评,没有一个人是看懂了这个电影的,是装作看懂了。。
所以,这个电影让几乎所有人没有看懂,而且故作高深的磨磨唧唧,必须差评。。。
和血观音不可同日而语。。。
电影:你从未在此 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导演:琳恩,罗曼萨 Lynne Ramsay(英格兰)一个惯用榔头锤人的杀手,在电影里表演了无数次自杀,试着用塑料袋套在头上,然后试着用匕首刺穿喉咙,试着跳火车轨……听来来很丧,不过都没有成功。
这部杀手题材的片子还是有点点刺激感的,尤其是魂斗罗一样穿越整栋楼去救了金发萝莉,大量暴力镜头足够满足寻求刺激的看客眼睛。
但确实也是有点丧的,电影骨子里有很哲学很佛洛依德的情结,喜欢简单直接说故事的人,基本可以绕行。
80分钟剪辑紧凑,没有拖沓的长镜头,暴力起来血腥四溢,温情起来又恢复了欧洲电影的精致温暖。
时间线里有很多插叙片段,给观影的人错乱慌张的共生感。
导演Lynne Ramsay本来就是一个很爱探讨哲学问题的人,看了这个片子觉得还不错的人,建议可以去看《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也是戛纳得过奖的。
(for那些得奖控,有戛纳加持你们放心看。
)胖杀手joe到底有多少种病?
一个有抑郁症,战后心理综合症,躁郁症,轻微恋母,看得出他非常的挣扎,十分渴望死亡,尝试过一百种方法。
无人知晓,从简单可爱的小正太成长成能一把榔头闯天下,下手果断专业狠辣的络腮胡大叔,经历了什么?
电影不断闪回他经历家暴、战争、和杀人场景,也许是一部分答案。
母子关系是导演一直的关注点这对亲密的母子关系,给了络腮胡杀手joe,一万次自杀未能遂的动力,生存的希望和意义寄托在妈妈的身上,妈妈身体已经十分衰老和消瘦,头发也全白了,但她也仍清楚记得joe20年前女友的名字和长相,看完鬼片也只有joe能带给她安全感的人。
杀手这个战栗的设定,不妨碍两人相处时,也不妨碍跪在浴室地板上认真清洁的他,相处时温情细腻常常爬满Joe的脸庞。
找到新的起点,从另一段依赖开始?
一个穿着白衬衫,黑西服,抱着母亲水葬的杀手,为什么不顺势结束这个故事?
是要复仇么?
大概,他是看到黑暗湖底的忽然出现的光和光里曾经救起的议长女儿的脸,大概这一刻挂念的人会一生挂念。
所以,抖落口袋里的石头,从一万次自杀里joe救回了自己,奔回再一次救金发小萝莉的路上。
彼此给过一丝温暖的人,大概都可以相互拯救生命。
爆了头或没有爆头的结尾,导演扔了一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也算留个比较开放的结尾,joe完成了杀手任务,窗外天气不错,和新的旅伴出行下一段人生旅程, 此时餐厅人来人往,生命仿佛喧嚣不止,也许偶然遇到,也就能走完剩下的一程。
主角按合约杀人时,影片并没刻意渲染杀人的血淋林场面,而是用黑白的监控摄像镜头描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编导暗示此片的重点是在展示男主的不幸悲惨人生…… 纽约的退役军人乔,有着童年饱尝家庭暴力的经历,服役期间又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心理满负创伤的他,看透了世间丑恶,为人沉默寡言,人到中年仍孤身未婚而与年老的母亲居住一起。
暴力阴影与战争创伤使乔几度欲窒息自杀,这也是片中几次展现乔头罩塑料袋窒息的缘故……于是,置生死于身外的他,就做起了合约杀手的生意…… 干完一票生意后,乔又从中间介绍人约翰·麦克利瑞获得另一桩生意,——参议员艾伯特·沃托的女儿妮娜失踪,怀疑被逼做幼娼卖淫;因议员担心此事会影响其正与威廉姆斯州长竞选新任州长的活动,议员没有报警,而选择雇佣杀手解决此事。
临走,议员告诉乔,所有当事人包括嫖客都不放过…… 拿到生意,乔至商店购买相关用具,包括一直惯用的武器铁锤,——这也是当年残暴父亲殴打其母亲的惯用工具…… 摸到当地幼娼窝点,乔用铁锤毫不留情地一一将歹人砸死,酣畅淋漓地将妮娜救出……
乔带妮娜来到事先和议员约好的旅馆等待议员,然而,令乔意想不到的是,他正步入危险凶恶的政治谋杀漩涡……乔刚从电视新闻得知艾伯特议员意外“跳楼自杀”,接着就迎来两个纽约市警用无声手枪杀入房间。
黑警一枪将旅馆服务员爆头后,就扛走了妮娜;另一黑警欲将乔灭口,被乔反击致死…… 逃过一劫的乔试图联络麦克利瑞,但对方一直留言不接。
无奈,乔冒险来到麦克利瑞住所,发现其早已被杀…… 更痛心的是,乔回到家中,发现睡在床上的年老母亲被爆头暗杀……而此时,乔发现杀手仍在屋中……乔打死一个杀手,另一个中弹倒地挣扎时,乔从其口中获知妮娜在威廉姆斯州长手中,因为她是州长的最爱…… 水葬了母亲后,乔唯一的心理寄托就是救出年幼的萝莉妮娜…… 跟踪尾随州长专车,乔悄悄潜入其豪宅别墅,用铁锤击杀两名保镖……摸进卧室,乔发现州长已经被割喉死亡,而妮娜在厨房两手鲜血淋淋地吃着食物…… 在街道餐馆,妮娜问乔要去哪里,乔很迷茫,回答不知道,妮娜也坦诚不知所去。
但妮娜却微笑地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在看过[你从未在此]后,我被大胡子又胖胖的杰昆·菲尼克斯的“无表情表演”震住了。
他就像是[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和[谋杀绿脚趾]“督爷”的合体:熊男身材,留着大胡子和小辫,和母亲同住,生活随意,表情凝重。
因为饱受着童年和参军梦魇的困扰,以暴制暴、解救雏妓少女就成了他对抗虚无生活的唯一方式。
©[你从未在此]中大胡子又胖胖形象的杀手只是这一次,他遇上了麻烦,搅进了政界人士的一场阴谋,母亲被杀、女孩被抢。
老套的杀手救萝莉的故事,因为这位杀手寥寥数语的沉默、面无表情的沉静,而显得多了几分趣味。
母亲被杀后,他沉默、眉头波动,微颤的唇与腮,没有哭喊,没有叫嚷;
©[你从未在此],面对母亲被杀的“无表情表演”下楼枪杀闯入者,冷静地问话,和对方躺在地板上,哼起电台的歌,楼上躺着被杀的母亲。
即使是最后“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幸福的结局,他也仍然是一脸被大胡子包裹着的无动于衷和面无表情。
©[你从未在此]杀手和萝莉最后成功出逃但很奇怪的,你因此深受动容,你更晓得他演得好。
事实上,这个角色也是去年戛纳上的「影帝」获得者。
这无疑让我对无表情式的表演多了几分兴趣。
01.布列松和他的极简主义“无表情表演”竟然真的不是“面瘫”!
事实上,杰昆·菲尼克斯在[你从未在此]中的表演,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刻意要求的。
而琳恩·拉姆塞这位英国女导演,又是极简大师罗伯特·布列松的“铁粉”。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片头,就是导演的手写笔记:你将看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我依其原样拍摄,不加修饰。
©[死囚越狱]片头基本上呈现了布列松一以贯之的美学理念:追求电影的纯洁性/简洁性。
“少即是多”,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要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只给观众看最少的东西。
而要实现这种简洁性,除了简略的叙事框架、纯粹的视听风格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演员的表演。
在他的[扒手]里,作为扒手新人的男主角,在一次作案后被人拦下在地铁口,要求归还钱包。
©[扒手]中男主作案被人拦下但你看他的表情,仍然是往常一样的自然、冷淡、无动于衷又略有些局促。
即使是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他的脸上仍是看不出悲喜的。
©[扒手]男主最后在狱中和女主角隔窗相对[死囚越狱]中,在狱中的男主角用了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策划越狱。
他观察木门,打磨勺子,用布条和铁丝做绳子等等,可等到他终于松动了门板,打开门框之后——他的表情,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仍是平静至极。
©[死囚越狱]越狱的男主全程保持着大概这个表情包括犯人下车逃跑时,警察也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成竹在胸。
©[死囚越狱]犯人逃跑时目不斜视的警察从[一个牧师的乡村日记]到[扒手]、[死囚越狱],再到[金钱],布列松的主角很多都是从头到尾没有表情的。
无论遭遇困境,还是偶尔的开怀,观众都很难从他们的脸上看出角色的情绪变化。
因为在布列松的观念里,没有角色,没有演员,只有负责完成作品的“模特”。
所以,他从来不用专业演员,每一部电影都是根据剧本去现实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模特”。
最终让这些非职业演员用最低限度的表情和动作来表演。
以抗拒情感来产生情感。
这也是他一次次在《电影书写札记》中提到的方法和观念。
©布列松在片场指导演员们表演所以,琳恩·拉姆塞学布列松这么做,极为推崇布列松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也常常这么做。
像是他的[火柴厂女工]、[没有过去的男人]等等,都是此类“无表情表演”的绝佳范本。
02.无表情,就是最小限度表演1933年,葛丽泰·嘉宝出演[瑞典女王]。
电影结尾,嘉宝为了爱情放弃了王位,来到海港追随爱人,却发现此时爱人已经死去。
船已起航,她走到船头,望向远方,没有表情,单从她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或情感波动。
©[瑞典女王]结尾经典一幕观众们却被这个结尾感动地一塌糊涂。
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她这张没有表情的脸,赋予了各种心理活动和情绪。
而这一结尾,也因此成为影史上经典的「无表情表演」或称「零度表演」的瞬间。
几年后,英格丽·褒曼出演[卡萨布兰卡]。
©[卡萨布兰卡]褒曼在其中的无表情表演因为拍摄过程中剧本一直在改动,没有人知道这对苦命鸳鸯的最后结局。
褒曼于是在其中也保持了无表情的表演状态,让人们对最后的结局多了几分猜想。
[白日美人]里,凯瑟琳·德纳芙的无表情表演,成就了影史上一个经典的冷若冰霜的“荡妇”形象。
©[白日美人]冰美人的荡妇形象而在科恩兄弟的很多片子里,杀手往往也是面无表情的。
最经典的[老无所依]中的冷面杀手,大多时候都是寡言又阴鸷的。
即使是暴烈的杀人场景,或是最后被车撞伤,你从他的脸上都几乎看不到太多变化。
©[老无所依]中没有表情的冷面杀手而那种令人窒息的神经质般的恐怖,已经在这种“收着演”的精准里,被观众感受到了。
想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不喜欢用专业演员,或是宫崎骏不喜欢用专业声优,都是同样的道理。
无表情表演不是不表演,他的眉毛、眼神、唇齿或许也在演戏,但一定是最小限度的表演。
经过专业训练的,总免不了存在“过度表演”的情形。
但像[偷自行车的人],用本来的失业闲散人员来演一个失业流浪者,他的每个眼神都凝聚成了苦难的样子。
©[偷自行车的人]中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十足动人没有大悲大恸,没有喜形于色,只有那微蹙的眉头和从没舒展开的脸庞。
所以赫尔佐格会说:梦露之前的灵气,在上过系统的表演课后,都消失殆尽了。
他拍野孩子的[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拍底层小人物的[史楚锡流浪记],用的都是不会做表情的素人布鲁诺。
©布鲁诺在[史楚锡流浪记]中的表演布鲁诺甚至还是个真的「神经不正常」的苦难者。
他呆滞木讷的那张脸,既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又有着残酷社会的烙印,在银幕上显得有些滑稽、又感人至深。
03.一下目光,掀起一场战争这句话是布列松说的:一下目光,掀起一份激情,一场谋杀,一场战争。
大概只有在无表情表演的静默里,一个细微表情所带来的震动才具有这样掀起一场战争的力量吧。
像是[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里,“欧洲之谜”野孩子的那滴泪。
©[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中野孩子的唯一一次落泪面对盲人钢琴师和他忧伤的歌曲,野孩子流下眼泪,一字一顿:“我觉得生活对我来说太难了,我无法像他一样弹奏钢琴。
”他以一个婴儿的智商来到纷杂的人类社会,他的纯真,他的畸形,他的无所适从。
都是那滴眼泪的含义。
整部电影含而不露的悲伤情绪,在这一刻,散放开来,从而感人至深。
阿基的[火柴厂女工]里,和枯燥、机械的工作生活相对的,是女人冰冷、麻木的面无表情。
但只有在酒吧的一次邂逅中,你看到她羞赧的笑容。
©[火柴厂女工]酒吧一场唯一的一次笑这珍贵的一抹笑,将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憧憬放大到一定程度。
等到后来的失落,她的复仇,表情又回到了往常的冷漠和平静。
一个最轻微的笑容,恰是女人内心向往和顽强灵魂的最完美展现。
©[火柴厂女工]后来又回到往日的冷漠和平静在这些无表情表演带来的冷峻疏离的电影气质里,一个目光、一抹微笑、或一滴眼泪,都会掀起一场战争。
如果要说的话,这也是有理论依据的。
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一个特写的无表情镜头分别剪辑到不同的其他镜头中,邀请人们观看。
©库里肖夫实验一碗汤搭配无表情特写,人们认为诠释出了饥饿的内心情感;特写搭配玩耍的孩子,人们看出了快乐。
而当尸体、棺材和无表情特写结合在一起,人们又感受到了演员内心的悲伤。
虽然,库里肖夫的实验是为展现蒙太奇的作用,但另一面,也显示出了无表情表演的惊人可能性。
一张无表情的脸,在前后的情节关系中,在其他角色和电影氛围的作用下,就有了具体又具开放性的情感表达。
而抑制表面流俗的情感,就获得了更多内在的情感力量。
比如[偷自行车的人]无声的控诉,比如[扒手]罪与罚的考量,再比如[你从未在此]人生的虚无。
-作者/卷卷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这不是一个《母亲!
》《圣鹿之死》之类的强行装逼影片,你对它无动于衷或许是未体会过,在被现实给予无视而抛弃的一类人,鼓起最大的勇气面对生活却发现根本无力改变时的无助与自我厌弃。
想起《瓦尔登湖》的一句话:大多数的人活在平静的绝望当中,所谓的听天由命,不过是一种绝望。
你不知道男主去救女孩时是做出了怎样的一种勇气,也不知晓当他鼓起最大的勇气所做的努力只是徒劳时又陷入怎样的一种绝望,这种感觉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就像片名那样,你从未在此,嘲讽却又是事实。
F**K! 看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骂人!
一脸困惑的看完全片,简直莫名其妙,闷的要死。
什么叫作“你从未在此”?
浮肿着脸和身体的Joaquin Phoenix演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好像处在精神崩溃和抑郁症的边缘,拿着锤子到处杀人,还尝试自杀未遂。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直到后来,看了眼剧情简介,才感觉出点儿意思来。
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讲,大概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吧。
在这部视觉效果非常主观的电影里,跳跃的镜头选材其实也拼凑出了故事的大题轮廓,而且,还更直接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情绪。
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以前多被文艺片亲睐,这几年是越来越常见了。
传情达意效率很高,更接近我们头脑的运作方式,省去了多余的语言转述,直达思维深处。
在这部片子里,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声音的主观性展现,噪音、人声和静音的运用,都是配合着人物情绪来的。
非常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影片,手法我喜欢,故事倒是次之。
以及,片名的寓意还是没理解。
《你从未在此》即使在未制作完成的情况下,仍被安排进戛纳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并且最终斩获最佳编剧和最佳男演员两项大奖。
这部电影开创了未完成影片也可以得奖的先河,可见电影在拍摄过程中就注定了成功或者失败。
也许我们都看过著名的欧洲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其中大叔和萝莉之间的爱情,让我们这些旁观者都感同身受。
而《你从未在此》也是采用了大叔和萝莉的组合,却拍出了完全不同的影像风格。
暴力化和血腥化是《你从未在此》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男主角是一位退役军人,却一直遭受创伤应激障碍的折磨。
再加上他小时候经常目睹母亲受到父亲的家暴,也为本片奠定了惊悚血腥的基调。
男主角乔在退役后一直是以杀手的身份生活,直到接到了“营救被绑架少女”的任务之后,他才卷入了阴谋的旋涡。
本片在叙事节奏上完全没办法和《这个杀手不太冷》相比,但是一些细节非常值得玩味。
1,贯穿影片始终的倒数数字,所代表的含义。
乔的母亲在遭受家暴的时候,会把乔放入衣柜,避免让他看到家暴场景。
倒数数字就是给他事情结束的提示,而乔也在之后遇到困惑时把这一习惯延续了下来。
2,乔有着自残的倾向,时常会用塑料袋蒙头,获取片刻的安宁。
这和他小时候的童年阴影,以及在战场上的遭遇都有关系。
3,影片结尾在乔的想象中,吞枪自尽后餐厅中的人们依然各行其道,对乔的生死毫不关心。
这也和片名《你从未在此》相呼应,无论生死,在其他人眼中都没有多么重要,好想你从未在此。
童年母亲遭受家暴时,他没能阻止;母亲被凶手入室行凶时,他仍没能拯救;拯救小萝莉的时候,却发现萝莉已经手刃仇人。
乔没能阻止任何事发生,好像他从未在此。
如果不看演员表,你永远也无法想象当年饰演《角斗士》中的野心勃勃、英武帅气的古罗马皇帝,现在已经是一个大腹便便又满脸胡渣的中年男人了。
有那么一瞬间,我脑子里映出的是柳三变《鹤冲天》诗词中的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杀手Joe 强壮、沉默寡言我们总是在期望一部电影能够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既要情节饱满、人物性格立体丰满、题材鲜明新颖。
但实际上,对这部影片来说,你的这些期望可能都是一种奢望了。
导演刻意地回避了杀手在执行任务时的暴力场面,只用大特写拍杀手的琐碎日常:战场退伍的Joe离群索居,人到中年,生活近乎几点一线。
外表不修边幅,生活老派保守,跟年迈虚弱的母亲住在一起。
其实在他冷峻的外表下,却深藏着一颗善良、天真质朴的赤子之心。
而他的真实职业却是一名合约杀手,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神奇的是,导演以及男主让这个矛盾在杀手Joe身上完美的统一了。
萝莉配大叔,但本片,无关风月影片的最后,被拯救的萝莉女主用一个“摸头杀”唤醒了臆想自己在餐厅饮弹自尽的Joe,并对杀手说:“It‘s a beautiful day.”的确,“It‘s a beautiful day.” 一个关于救赎以及自我救赎的故事。
你从未在此。
本文已于2023年6月30日首发在【陀螺电影】微信公众号
我们还能回想起琳恩·拉姆塞此前已经用《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证明过自己娴熟的视听技艺。
从形式外观的构型到镜头间的分节方式,包括最终如何在剪辑极赋权,等等这些不但都得以保留和延续,并且在七年之后的《你从未在此》(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2017)中走向了极致。
《你从未在此》虽是一部以杀手为主人公的电影,导演却从未过多的去展示暴力场面,她有意弱化暴力戏码,隐去实施暴力的过程,省略了那些足以博人眼球的杀戮快意。
这与主流审美范畴内观众所保有的类型期待与类型满足是背道而驰的。
可在导演技法上着实让人印象深刻。
技法层面它有着完全脱离类型片创作的艺术电影的视听语言,佐以适当的类型元素调剂,在这种情节容量并不庞大的文本之下,导演才有充足的时间去加工她的创意,来呈现她影片主人公的主观精神世界。
即使是在这最为普通乃至俗套的剧作程式之中,导演依然能让观众感知到她的个人印记,这种影像的力量、风格的注解是超越表面故事的。
拉姆塞正是在形式主义的框架内把一个类型文本拍到了艺术片层级,本质上这部电影与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亡命驾驶》(Drive, 2011)是同一种电影,是经由类型外壳包裹的艺术电影。
这两部电影甚至对于序幕戏的处理(包括目的)都是一致的,在与全片叙事主线无关的开场事件中,导演强有力的完成了造势和写人的任务,且让观众清晰体察出导演在视听上的讲究。
这二者的诉求都在于表现,而非再现。
拉姆塞严格控制视觉信息的密度与听觉信息的浓度,她极其沉稳的把控着镜头的次序,机位的角度,影像的速度和剪辑的强度。
她在局部表意的处理上是果决、干脆的,而在若干个涉及局部对象的单场戏中她甚至要让每个镜头都充满惊人的效力。
《你从未在此》由监视器视点组成的暴力镜头序列
《你从未在此》
拉姆塞的长片首作《捕鼠者》(Ratcatcher, 1999)开场第一个镜头由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 Joe 曾是一位参加过海湾战争的退伍士兵,现如今是一名雇佣杀手。
童年时期来自家庭的糟糕经历以及从战场归来的后遗症让他饱受精神折磨,这也使得他的性情愈发狂躁,易怒,甚至是残暴。
影片有对Joe的日常生活进行展现,如他照顾年迈的母亲,打理家中的卫生,也有几次在死亡边缘试探的危险行为。
这部影片当然不是顺时叙述的,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蒙太奇去表现主人公的童年阴影和战后创伤,整部电影在剪辑思路上依据的是主角 Joe 的心理节奏,其中“记忆”承担了相当的分量,但导演没有让那些记忆形成具体的段落,而是用碎片化的、短促的闪回镜头搭配异步的画外音,以声画对位的手法来表现主人公被梦魇般的过往纠缠着,而他根本无法脱身。
一旦主人公追溯记忆便是跳入一个过去时面,他的“情感”应当作为主观性最重要的一个坐标,所以在技法上,它才是有理据的。
这种强调心理维度的剪辑思维在导创层面亦是“时空调度”的材料,通过非线性、非理性的转场(如频繁的跳切)来交替时空,从而完整表述,其建立在一种高度自洽的影像逻辑之上,“触发机制”的装置化引入便是其要素之一,当主人公所忆及的事物与在现时影像中的情状相吻合,或成为一种映射。
这在片中就有所响应,比如主人公Joe在街上被年轻的路人女孩叫住并请求他帮忙拍摄合照,随后女孩们的笑容在Joe的感知中逐渐成为呐喊与嘶叫,而亚裔女孩的面孔使他忆起卡车车箱内堆积成山的尸体;再如桑拿房里的Joe拿下盖在脸上的毛巾,却想起了他没能救下的穆斯林女孩(那个处在后景的、失焦的面孔)。
这些在观众学层面依托的则是观者的心理能动性。
早期苏联形式主义所引入的闪回-装置的概念就是使存在的内容为其装置在运作时更加纯然,更为动态的、合理的将内容的价值转换为形式,这便是形式即内容的目的所在。
无论是闪回镜头还是回忆影像,他们的特点都来自某个具体人物的单一聚焦,来自人物主体的意识活动。
闪回镜头是通向过去时面的中转站,是主人公脑海中闪现的过往记忆(瞬时的),是“一闪而过”和“转瞬即逝”的(如直切式的效果硬剪,用切入切出替代一切光学技巧的转场),又或是缓慢侵入脑海的(如叠化的化入化出)。
在视听层面我们应把闪回镜头归入“插入镜头”的一种,因为很显然它在重新组织创作者讲述“叙事现在”的故事,创造性的剪辑能决定性的更改时间与空间,而插入镜头本身作为独立镜头的一种出现,明显有别于此前衔接的镜头序列。
闪回镜头的正确使用是应该使其被强化出来,然而它不应该被当作一种解释行为去描述,相反它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秘性与暧昧性,这种即时性的“触发机制”不同于完整的回忆影像可以为主人公留有更多时间余量深陷在一段情绪长度之中(因为“叙事现在”也会相应的处于停滞状态)。
闪回镜头所带来的主观性意义是时间与精神的,由此创造出一个指定距离,且将距离-情感作为一个重要维度支撑起心理结构并形成时间的内在差距,当然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补全或重建人物前史。
在本片中,对于现时的主人公来说,他的这种痛苦是观众肉眼不可见的,我们唯有从现时影像通过主人公记忆的接续来感受过去时态中他的遭遇,而信息量又是极其有限的,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留白需要观众自行联想和感受。
在此基础上,绿木的配乐则直接加入到了人物塑造当中,甚至如同一个影子跟随着主角,所制造出的诸多不和谐音色恰恰反映了主角极端的内心波动和情绪起伏,这些声音成为了主角受伤内心的外化显示,是愤怒、聒噪的听觉重音。
Joe将死去的母亲葬于水下,而他沉入湖底的这一动作也意味着重回母体在原本应是影片重场戏的营救段落,导演却做出了反高潮的处理。
当Joe要去救出女孩Nina并为自己母亲报仇时,他发现Nina已经用剃刀将州长割喉,看到这一切的他瘫坐在地上不可抑制的痛哭,因为他没能亲手杀掉州长,更重要的是他并没有成功拯救Nina,因为Nina只是在成为另一个他,而他从Nina身上再一次看到了自己不幸的童年。
Joe没能保护好母亲,没能救出车厢里的女孩,也没能救下荒漠里的女孩,现在已经等同于过去,他就和曾经一样无力挽救身边的人。
影片结尾Joe在想象中开枪击毙了自己,看似影片要残酷到底,却紧接着发生了一个小逆转。
Nina从洗手间回来后对Joe说道It’s a beautiful day,将他从绝望的危险想法中拉了回来。
不过即使拉姆塞在影片的尾声留有了一抹残存的亮色,也丝毫不会动摇本片反普世价值的基本立场。
不得不说的还有华金·菲尼克斯的杰出表演。
要看清他的表演到底好在哪里其实并不难,我们可以看到通篇华金这个角色都在苦苦挣扎,他是一个被创伤折磨的人,而他又要依靠这些创口来寻找希望。
就如同那个他找寻了很久的绿色糖豆,那是所剩无几的、渺茫的希望,他却也亲手将其捏碎了,我们早已知晓他是一个有着严重自毁倾向的人。
要表演出这种“看不见的苦痛”,是很难的。
而这个主角的身份虽然是一名雇佣杀手,但这终究是一部性格鲜明的作者电影,类型化的表演当然是要杜绝的,如果在演员表演时将其脸谱化呈现,那么导演的表达将失去意义,那将会是严重脱钩和不成系统的。
华金在整部电影中几乎都是在以微表情表演(即微相表演),整个面部动作只不过是一个简略的外部画面,实际它是由面孔上最细微的成分通过难以觉察的表情微运动逐一形成的。
而拉姆塞自然不会浪费她的特写镜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在华金可见的面部之下感受到更多隐藏的心绪,或许是通过一次睫毛的颤抖或一次眼神的闪烁,在必要时还要通过撕裂经验来达成心理一致,这需要大量的心理技术,如借由内心视像来刺激自己的内心体验并帮助建立“客体”(如在前期筹备阶段拉姆塞就会让华金专门去听一些烟火声和枪炮声)。
对于一位方法派演员来说,这似乎是一场表演实验。
华金这位演员所具备的全部能量以及他的表演观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他一次又一次将不同向度、不同程度的痛苦与脆弱呈现给观众,他就好像是傍依痛苦,以痛苦为食的演员。
戛纳的最佳男演员奖受之无愧,颁得太对了。
但是另一边最佳编剧奖的授予就有些问题了,因为本片出众的显然不在剧本,而在导演。
《你从未在此》
《小丑》值得一提的是《你从未在此》与《小丑》(Joker, 2019)也有着一些或多或少的联系。
除去几个醒目的相似性,如都是华金主演,他在前者中增肥,在后者中暴瘦,又或是主角与体弱多病的老母亲一同生活,甚至在《你从未在此》中饰演Joe儿时的小演员还在《小丑》中饰演了年少的布鲁斯·韦恩。
但这两部电影的根本区别在于导演,这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观,托德·菲利普斯相信现实,而琳恩·拉姆塞则相信影像。
这里当然不含任何褒贬之意。
因为在《小丑》中,菲利普斯坚信只有当巨大的、切实的外部压力接连出现才能迫使主人公负向转变,那将是受伤的底层所怀揣的疼痛与怒火,甚至是边缘人群内在的极大孤独,它承载的是现实生活中那些失意的人、不被理解的人的共有情绪。
所以《小丑》势必是写实的、运动的和物质的。
主角Arthur需要不断被外力挤压,而我们都知道这个外力显然不是具体的人,而是环境的、社会的,乃至世界的。
《小丑》而《你从未在此》是形式的、时间的和精神的。
拉姆塞运用出色的心理剪辑为主人公制造现时与过去的压差,从剪辑极策动了一场精神幻痛,以此去分解现实,这是纯影像的胜利。
Joe没有真正的外部敌人,他的敌人更不是社会,所有的困顿与挣扎都来自个体内部,他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你从未在此》与《小丑》这两部作品在这个极速分裂和重度沉陷的当今世界异常悲观的向我们指明了唯二的两条出路:要么杀死自己,要么杀死他人。
所以前者的主人公在影片结尾处无望地爆了自己的头(尽管我们被告知这是Joe的幻想),而后者的主人公在高压之下爆了别人的头。
琳恩·拉姆塞至今只拍过四部长片作品,虽低产,却保证着每部作品的超高品质。
作为当今世界影坛最重要的女性作者之一,毫无疑问她已迈入了准大师之列。
目前,拉姆塞手里正有多个项目同时推进,其中就包括华金·菲尼克斯和鲁妮·玛拉主演的《北极星》(Polaris)以及朱丽安·摩尔与吴珊卓主演的《石头床垫》(Stone Mattress),相信我们定会在日后的戛纳电影节上看到这些影片的身影,让我们拭目以待。
当屏幕画面出现染血的锤子、燃烧的照片、一呼一吸胶袋的人头,我们仿佛预见了接下来的影片中那大量的暴力惊悚的镜头和残忍血腥的杀手,的确,出现在我们视线的是一脸冷漠的杀手Joe,连续的特写镜头推进,多仰拍的运动镜头,我们看到了他,他是退伍的老兵,没有Leo的帅气冷峻,他有着杂乱的胡子和头发,身材肥硕,满身伤疤,一拳就可以解决掉街头喽啰毫不费力,他游走在纽约黑色的巷道,也许他刚刚执行完任务。
他有一个家,家里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他就是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以一个普通杀手的形象。
“40,39,38,37……”然后是反复的倒计时、呼吸声。
声音碎片组合的声音蒙太奇、断裂的画面和剪辑、不断地闪回都告诉我们:他不在这里,一直都不在。
他好像就在这里,好像就活在现实中,会吃饭洗澡、会去执行任务、甚至会和母亲开玩笑,可他一心想的是怎么自杀,怎么像从前一样用胶袋憋死自己、怎么吞刀自尽,他曾经历家暴、曾经历战争,拥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然而他还在做着杀手的职业,他在经历长久的、单一的痛苦,他早已迷失,他的自我本身早已缺席。
不得不说杰昆演得真的很到位,冷漠、沉静、克制内敛、严肃、沉默,影片前20分钟整个基调已定,这个冷酷的、深陷痛苦的杀手就在这里。
接下来故事开始,Joe接到了从被绑匪手中救回议员被卖娼的女儿的任务,在Angle baby的音乐中,中断连贯的一系列暴力中,他用娴熟的业务手段救出了议员的女儿妮娜,妮娜也不断地倒数着,她同样懂得如何躲避痛苦: “40,39,38,37,36,37,36……”她那张冷漠沉静的脸,让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从前的自己--那个闪回画面不断出现的小男孩。
然而任务并没有结束,州长与议员他们肮脏的交易最终以议员被杀结尾,妮娜被再度抢走,他的Boss也被杀,重要的是他活在这个世界唯一的原因母亲也被杀手枪杀,这时,他终于没有“在此”的理由了。
镜头安静地把他与母亲送到了一个幽静的地方,和母亲沉入湖底的那一刻,本来一切也都结束了。
如果没有遇到妮娜,这一切也就是结束,但在湖中,他仿佛看到了另一份痛苦在等待着他去拯救。
我对影片的解读是生命与存在,与其说是正义感促使他去救妮娜,我宁愿相信,在做出这一决定的那瞬间,他看到了解脱的希望,这更像是一种救赎。
在解救的那一场,他穿过挂着年轻裸女的走廊,所有血腥都一笔带过,还是angle baby的音乐,一切都很安静。
但,看到州长躺在血泊里Joe的表情是我最难过的一幕,那一秒他的表情很复杂,妮娜杀了州长,可他仿佛预见了妮娜的后来,他想来解救她,他想要她不会像自己一样,他想让她存在着,可是那一秒他明白,他们,无处遁形。
所以他崩溃了,脱掉衣服,他哭了,母亲死的时候他都没有哭。
他们还能去哪里呢?
女孩安静的吃着沾满鲜血的沙拉,安慰他:It’s ok,Joe. It’s ok。
就像议员死的时候,他安慰她一样。
最后一幕,他们一起去了餐厅吃饭,妮娜问:我们要去哪?
没人知道。
他开枪结束了自己。
无人问津也无人关心,这才是结束。
他终于完成了救赎和解脱。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 他和她离开了餐桌,像从未在此一样,事实上他们终于开始Be here。
这是这次上影节我看的第一部影片,影片的视听做到了完美,故事也深深打动了我。
是我喜欢的电影。
各种闪回加华丽视听展现痛苦太刻意,并且结尾流露出的轮回与救赎也非常泄气
这样渲染情绪我喜欢,如此暴力居然这么写意,情节什么都不管了。令人赞叹但好像不想再看第二遍了...
没亮点
后现代气质明显。不过谁能告诉我,这片咋拿的最佳编剧。。。
Lynne Ramsay 真不像常见的女导演。从配乐到摄影都有点让人联想起 Drive,但有力许多。贾坤的演技没话说!(vegan 也可以很 brutal 的好嘛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看了两遍看不出好在哪里
配乐和剪辑棋高一着,故事本身却千篇一律。
值得表扬的是音效层次分明,酒店扭打那一场戏最明显,配乐、新闻插播声、道具音效相互交织。繁琐累赘的闪回,故弄玄虚的表演是我对其最大的诟病。简约的动作戏有布列松在《钱》的痕迹,但也就那样了。
3.5风格感出来了,但奈何故事实在太二,如果说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对70年代病态美国社会的分裂与虚妄有着深刻的洞察的话,这部完全悬浮在21世纪无政府主义后真相时代的孤独杀手除了童年家暴和战场噩梦之外营造的窒息感却隔靴搔痒,音响效果成了最大亮点,可惜表演剪辑等技术都成了绣花枕头空架子
音乐太好听了
我真的只是想找部爽片没想到这么文艺范
勉强两分。用很生硬咯牙的方式,讲了些很简单的东西。开场的七八分钟是很好的处理,用飘忽无逻辑的镜头加上类似敲铁皮管的节奏配乐,再加上一点人物身份的提示,营造了一个杀手的充满速度感而无理化的生存感受,观影过程是你因为导演的手法而揣测他的目的,继而再琢磨他的手法是否得体,这还挺有意思。但是你真的浸入到这片子的内容以后,就开始犯困,因为——它太空虚了,这是一个类似《出租车司机》的故事,男主杰昆曾是军人曾见过闷死的偷渡客(所以他老玩塑料袋窒息)的过往被反复插入的零碎回忆揭示出来,但是他这种抑郁的状态究竟跟他救回少女这件事有何互动?随便换一个人来完成救少女的过程会有何不同?这是此片致命缺点,你制作出来的一个创伤人格和你的主线是不相干的。拉姆塞的问题是,她老用遮遮掩掩飘忽不定的方式讲些搬演烂了的老故事
最佳男主角实至名归。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以閃回(童年、工作經歷)及現在的時間線所構成的影片。暴力鏡頭全部以後設呈現;過往經歷則用異常驚悚的聲效突顯。創造出不一樣、獨特的故事線。和一眾男導演所思考的很不一樣。尤其躺在家裡廚房那一場戲。和那場在酒店等待時發生的動作戲。都很特別。他們倆人同樣是失去父愛的人。但全然的驚悚音效所製造的刺激感不是太喜歡。但換來的人物卻很真實。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你》是一场主/客体同源的拯救,关于PTSD的"后反战创伤",导演期望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一条弗洛伊德的出路,一条摆脱冷色调的Solution,在保持冷硬感的同时,影片随后不再拒绝抒情,这正是Joe的情节弧线,俄狄浦斯与弑母仪式,阳具获得与成为父亲——这个视角相当男性主义
6/10
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