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是被网上比较出名的几个片段如鞠广大你*死了,老邢吃火锅,父子吃完猪头肉大打出手之类吸引来的,然而这些片段其实和这片的基调是非常不搭的。
这种不搭不只是喜剧和悲剧的不搭,而是你很容易以为这部电视剧讲的是这几个片段描述的,也是片名所暗示的,当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看着“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城市人,控诉社会的不公和描写这个特殊的群体的贡献与心酸的故事。
然而从父子双双进城之后此片急转直下变成了感情片,而且大部分剧情都转移到农村了。
从小就对感情片毫无兴趣的我也发出了和不少弹幕一样的感慨,这片三集之后就是个跑题的烂片了。
直到剧情一步步展开,鞠家父子的感情双双出现巨大裂痕,双元妈在失足的悔恨中溘然长逝,父子二人失魂落魄回到歇马山庄时,村里的白事乐队奏响了一个只有一个乐句听得清的片段,“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我豁然开朗。
一百年过去了,同样是在山西,黄土高原上的两代人面临着一样的困惑,苦恼,和悲酸。
生计迫使着这里的男人前往梦想的彼岸 在清代叫口外 在现代叫城里 寻找生活的希望,然而那里不属于这些男人,女人更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差了半拍,没有了女人的陪伴,男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牢固地驻留在这片向日葵花盛开的田野上,可是留在家乡的小妹妹和远在天边的哥哥,并没有可以传书的鸿雁,这就是属于民工的情感悲剧的温床。
当然,双元和广大的悲剧其实发生在他发生的背景被彻底荡涤的前夜,与它几乎同时的一部电影(当然后来还有一部改编的电视剧,其中范明也出演了)叫做《手机》,不过手机的普及在乡下要慢个五到十年。
有了现代通讯手段,广大大概就不会舍不得那几毛钱的电话费而让双元妈的感情期许彻底失望,也许这个悲剧的发生概率会小点。
不过,手机时代也有手机时代的悲剧,而只能苦涩地在片尾安慰自己“好日子还在后头”的鞠广大,他的属于那个城乡分裂的年代的悲剧,今后的人们,咀嚼的时候,大概会充满了陌生与不解吧。
其实,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张译。
有时候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挣扎,我一年轻人怎么老是看或是战争年代,或是文革年代,或是建国初期,或是像民工这种反映时下与“年轻与时尚”完全不着边际的片子,挣扎完了,长呼一口气,管他呢,连回家的诱惑这等从头烂到脚、从心烂到肝、从里烂到外的无耻狗屎片子,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我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越来越酸了嘿。
回归正题。
本来为看个热闹,以为全剧主旨无非就是描述民工的艰辛生活,一群底层人士虽然悲情却会仍旧努力挣生活的不屈不挠。
看完,我心凉了,根本就是绝望,彻彻底底的一部现实批判主义作品,怪不得没什么名气,这种片子,能火才怪,跟回家的诱惑,差距太远。
片名叫民工,可是描写的不仅仅是民工,而是涵盖了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为背景,传统与现代各为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一个农村人,在村里逃不过的不只是穷和苦,逃不过传统思想的束缚,逃不过贪官权贵的压榨,逃不过中国人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丑陋习性,逃到城里,依然逃不过穷与富带来的活生生的刺痛,逃不过吃苦受累,逃不过真诚付出换不来温暖人心的一点点关怀,逃不过赤裸裸的剥削。
剧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和吃饭有关,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爷爷过寿,蹲在路边的双元拿着像脸盆一样的饭盆狂刨,请主任喝酒吃饭,鞠广大一干人算计着怎么吃有肉有菜又有面,小旅馆里一斤猪头肉和两瓶啤酒,李平家那个小小的桌子上摆着的精致碗筷,一家人都称赞的一顿拉面花了三十六块钱,振东带潘桃去吃的汉堡。。。。
都印证着,生活归于平淡和真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一点,穿衣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两个新媳妇儿都热衷于穿衣打扮,这是年轻女人的天性,潘桃更甚,花钱如流水,郭长义媳妇也在闹离婚大战中胜利之后要求三身新衣服三双皮鞋一件呢子大衣告终,也只是为了证明一点,“我人老了丑了照样值钱!
”。
穿衣,俨然是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杆。
第三样重要的,脸皮。
七十大寿怎么操办,全村人可都看着呢;女孩儿相亲可不能第一次就答应,要百里挑一;这么好的闺女,答应嫁到这小山村里来,肯定身上有事儿;广大媳妇堪称完美道德的女人,在最后一道道德防线突破之后,生命也就终结了;郭长义为离婚妥协,同样也因为顾忌广大媳妇的颜面;你以前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受着,我一个人受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带到歇马庄来,你这就是把我的祖宗们拉出来一人给了一耳光;广大不信自己媳妇儿胡来,最后让郭长义帮忙下葬以示清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信,还是想给媳妇儿留个颜面。
可以为了挣生活干脏累苦的活,可以为了少花几百块而不办暂住证整天胆战心惊,可以为了挣钱看城里人的脸色,可以几十个人挤在通铺上还能睡的踏踏实实,可是媳妇儿不守妇道,这就是天理不容的丑事,是无论如何不可承受的丑,不可承受的罪。
看到这些,我开始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烟酒糖茶,四个字,演尽生活的真谛。
说说郭振东。
他算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人老实,积极上进,聪明又肯干,通过劳动生活也算富裕,也许他的存在是农村人的希望,是进城务工者的希望,整个剧中,能看得出,作者还是留给大家了一丝希望,也有一丝启示。
赞一个张译。
剧终之后,我开始觉得,以前看到民工,总是心中泛起一丝恐惧,穿的脏嗓门大没文化,现在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生活,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民工,我们都在朝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迈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扫除自己心中的偏见,但我想,以后见到他们,态度会改变。
最后,向编剧和导演致敬。
民工很好看。
每个作品都有其时代的烙印,时间越久越有价值,有的是刻画的内容是时代的产物,有的是这部作品的产生就有着时代的背景,中国发展太快短短二十年就是一个时代过去了,百年之后这部电视剧也算时代的见证,小时侯看这个电视剧,非常自然,周围很多人都是如此,二十年后再看,那个年代已经过去,有时候带着这种角度去看作品特别是电视剧也蛮有意思。
我看到第19集,父子之间因为盒饭而互相谦让时,我开始嚎啕大哭了,我想我爸了,我总是惹我爸生气,我爸还总是给我做饭,一个月没见了,此时的市中心闹起了疫情,我孤身一人面对这场洗礼,这部剧我在两天内跳着看完的,总喜欢父子这对欢喜冤家。
我很幸福,虽然没有了妈,但是父亲对我还是很好的。
这是令我第一次嚎啕大哭的剧。
太真实了,想起大姐姐夫在工地上拿不到钱的心酸,为了省钱吃了太多太多的苦,专门吸村民的血的村干部,有过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应该都会有同感。
看完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关于农村的道德伦理和城市的伦理冲突,乡村的真诚到城市却失效了,诚信和仁慈被看重是软弱,很多人利用人性的恶去获取资源,他们从来不会心存愧疚 反而为此而得意。
可是好人呢,往往因为一点点错误就被内心的道德律给压死了 ,自己解决怕自己,在这样的社会,好人永远不会真的有好报吧。
昨晚熬夜到快凌晨六点才看完,完全沉浸在剧情里拔不出来。
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反而有了一种距离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痛苦压抑以及他们身上那种拼劲。
其实回头想想,我跟鞠双元的出身倒是相似的,可能小时候他身体上的劳累不及我,但背负着那么大一家人的期望的心理压力绝对不小。
这是很多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很难摆脱的宿命。
李平真的是个很勇敢的女孩,她身上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品质了,好喜欢她。
如果假如她不曾进城,就在农村应该会遇到一个真心喜欢她的人吧。
艳梅的性格太具有代表性了,农村也跟城市一样,也充满着爱欲与情义,以前太小还觉得农村很单纯。
其实农村跟城市有多大区别呢?
都一样,被欺负的永远是老实人,能作威作福的是那些没有道德廉耻的人,世风日下是有原因的,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不允许你做个好人,好人就意味着不幸被欺负被踩踏。
不得不说梁思成在里面演技特别棒 范明演鞠永大也特别好,特别是每次他背着手,佝偻着腰走路,太有代表性了。
真的村里很多父辈年纪的人都这么走路,长义也很有代表性,但是好像真的农村的搭配就是这样 丈夫很明事理的,往往会有一个非常刁钻的夫人。
翠玲也很不幸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小时候看电视剧看多了,觉得乡村好美呀,邻里关系那么和谐。
长大了才发现,农村的社会就是《民工》里一样,面子比天大,碎嘴能杀人。
真实的生活写照👍与角色融为一体的一众演员共同演绎了这部浑然天成的良心剧!
不管是民工,城市人还是其他的标签群体,都存在其独有的焦虑,苦闷,理想。
但归根到底,生活里折射的复杂人性都是类似的: 向往美好爱情,期待付出得到回报,吃着碗里想着锅里等等,但无论身处各地,时常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知足常乐的心态就会好非常多!
写实派的剧一直是我的最爱,这种接地气反映底层接近群众的作品现在几乎已经在当代银幕上销声匿迹了。
刚迈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无数60后和70后南下打工,拿着微薄的工钱,干着时长最久又最累的活,没有社保和公积金,就这样任劳任怨的完成了中国的原始工业积累。
而在那个各种制度还不完善的年代,还出现很多农民工欠薪、辛苦干了一年活却遇到老板跑路,却无处说理、无处讨薪的事件。
故事结局不圆满且很悲哀,主角们也不是那种一贯以来塑造的那种逆袭的励志型人物。
在进城打工的时代背景下,剧情更多的展现了关于农村固守的传统观念以及城乡社会的冲突,更把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里面有意思的角色很多,敦厚老实的鞠广大很能吃苦,一门心思只想好好赚钱养家,供儿子复习考大学。
每次接到妻子的电话,就只知道让妻子不要浪费电话钱而匆匆挂掉。
心里明明疼爱儿子,但每次和儿子说话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不阴阳怪气的骂一顿就不舒服。
自己在农村长大却也看不起农村人的女孩潘桃,心比天高,却始终也脱离不了固有的阶级。
还有一味付出真心却总是会被背叛的女孩李平。
里面没有一个角色是让人喜欢的,不是过于善良到愚蠢的地步,就是本性有点坏。
矛盾、虚伪、贪婪、嫉妒、忍让、真诚、好强……真如窦唯《高级动物》里唱的“地狱天堂皆在人间”。
前几天看了部《民工》,充满了荒诞和人间真实。
父母召回儿女归家,和国外圣诞节广告一样,死 亡的谎言才能促成一次团圆。
因此双元母亲去世 时,大家久久不相信已是事实。
时间,不由自 己,命运不由自己,挤破头也只是作了别人的案头肉,任由暗藏的社会规则摆布。
双元的的爱情,就像在一次候选区,注定了他与 新时代女性的爱情悲剧。
李平对城市的追求,和 当初《甜蜜蜜》的张曼玉一样,他们拼命只为留 在这座城市。
任由他们如何独立与奋斗,在爱情 里如何退让,他们与城市的隔膜,在一个个男人 的欺骗和一次次绝望里不断加固。
最终的妥协也 无法换来坚守的真心,和誓死维护的理解,因为 时间谱写的序言,从开始就给了他人定论的机会。
父母辈的爱情,锁定了两个人福祸一生。
双元母亲的死,显然不允许农村女性觉醒,因此荒诞。
认命是大多数人路途,一生虔诚走在被安排的路 上。
若欲望简单,即一生安顺。
以前,东西坏了 没有换的说法,只可以修补,因此流言最终杀死了美,杀死的善良和朴实。
但是沉浸在追求生存里的广大,他无奈而麻木, 对于妻子离开如此大的重创也没有给他一丝喘息 的空间。
他再次背上包,和儿子继续回去搬砖, 继续前行。
底层的悲哀,生活不留时间给你去缓冲情绪,这是一片,尘埃的苦痛和悲伤。
不由得你,就是生活!
如果来得及,也请尊重生命。
整体3分。
就对于年代的写实程度而言,我认为可以达到5分。
鞠广大逃票扒火车,民工的大通铺,老板欠薪,到了大城市的无所适从,睡在火车站被赶,伟大发明暂住证。
作陪村书记的酒局,春耕不放水。
到了城里的吃播,小旅馆父子吃猪头肉,吃羊肉汤锅。
这些片段的写实工地很深。
这些内容在前面三集几乎交代清楚,对于时代的刻画,我认为可以给到满分。
最大的塑造:城乡差异,农村的传统,反而不够出彩。
原作名称叫《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梁家和鞠家的两个媳妇,似乎是想通过两个人来刻画城市和乡村,但实在是功力不足。
在看完后,我只能认可一位塑造成功的女性,不来自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毕竟,从大约剧情一半的地方,两个女人才缓慢德登场。
蟠桃,嫁给了郭振东,结婚前在城里要求男方买礼品表现了各种「作」,以检验对方的忠心。
然后是自己举办的是旅行结婚,但同时因为自己小气,不让郭振东去参加好友双元的婚礼,并认为振东羡慕对方的婚礼。
最后男人们进城市打工,蟠桃和李平成了好友,却仍需要靠着李平来照顾自己的小情绪,然后泄露了李平的秘密。
李平,前期奉献自己的一切给男人,两次都被泼了冷水。
和小两岁的双元相遇,同居,然后在前任的骚扰下回村结婚躲避。
但没有和双元说自己的前几任经历。
结婚后在村里,不听双元劝告,说自己的城市经历,最后被村里人嚼舌根,导致了两人的分手。
其实这两个女人并没有形成特别大的对比或者补充。
一个怀揣着城市梦,唯一的实践却只是体现在用电视剧的标准去要求男方买东西和旅行结婚。
而李平,却是真正的走进城市,排除了和男性的不好的两段感情故事,也确实靠双手赢得了工作机会,甚至寄钱给家里修了房子。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双元,她也完全能够独自在城市租房站稳脚跟。
她至少是剧中能力最强角色之一。
好比所有强大的女人都一定要安置一个弱点一样,她的弱点就是男人。
双元,这个小她两岁的人,除了基本的维修工技能,以及在工地工作的微博工资,并无特长,在收入和个人性格上,甚至完全比不上前面两任。
所以,她在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很明确表示,需要等双元有了扎根在城市的能力以后再娶她。
至此是符合设定的。
我甚至想象着一条顺畅的发展是,双元在她的监督下要么继续考学,要么学习更多技术手艺赚钱,这两条路都能达到扎根城市的规划。
但编剧偏不,她去村里结婚唯一的理由就是被骚扰(同时不想让双元知道)。
这条理由其实很弱,她完全可以换个城市工作,离开运城就是。
这一切,导致了她只能像是个工具人一样被安排在村里。
剩下唯一的动力就是喜欢双元,最后还是被双元发现,开始被全村人说闲话,终于双元把她赶走。
这一段戏,除了表达一些传统束缚,比如反复强调的老鞠家的「脸面」、「祖宗」、女人「不干净」,这些都是老鞠家的传统思想包袱。
而具象化来说,就是奶奶,是姜翠林(振东妈),是村里面嚼舌根的人们。
但这些束缚和压力是作用在双元身上的,李平,爱的是城里的不受束缚的双元,一旦双元被这些束缚改变了样,愧对了她,那么李平就如同结尾一般,嘶吼几声,接着也就离开了。
爱情,才是她一辈寻找的,剩下的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李平应对都毫无压力(无论家里长辈传统束缚,还是村长的权力压制)。
而她靠着拉面的手艺回去城里依然是主厨,放到现在来说,也依旧是优秀的独立女性。
说回《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的另一位女性,应该指的是双元妈。
双元妈,明事理,和极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帮助去村长家里闹事的鞠广大脱身。
家务能力拉满,观察力拉满,十分热心。
不仅和振东妈聊天开导婚姻关系,也时常帮振东妈的忙。
但自己唯一的见见广大的诉求却难以实现,在村里基本是活守寡的状态。
机缘巧合之下去城里做工,当保姆,然后做了木工工厂的后勤。
收入一点不少于男人。
这是嫁过来二十年,头一次出门打工,头一次脱离婆婆控制,也是第一次在生病时被温柔贴心对待。
这些,令她的人生快速更新和丰富。
但由于一切发生的太快,被早已扎如骨髓的思想负担所扰,终于没能挺过去。
双元妈,步入中年,才开始进入城市,但很快站稳脚跟,被当下的身份,和思想所束,导致了死亡。
李平,趁年轻,早早闯荡城市,洗头店、面馆,几乎毫无束缚。
于是能在最后潇洒的离开。
反观梁家的女性。
振东妈,二十多年没有照料过对方(还是双元妈提醒的振东爸『鞋子不跟脚』),下不了厨房,传统标准下都算不上好妻子。
潘桃更甚,除了没有能力,心也比天高。
精力全部花在打扮自己更像一个城里人。
不过,从主题而言,李平的出现的还是太弱了。
她可以毫无顾忌的来乡村,因为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到结合和双元的分开,尚难以看做悲剧。
相比之下,双元妈才更接近悲剧。
在传统农耕社会顶级的能力,中年进城,依旧面对大城市不慌不忙的买菜讲价,能为集体伙食掌厨。
加上鞠广大的不重视家庭、零教育能力、对外的零社交能力,唯独自傲拉满,这些和梁家男人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双元妈的悲剧更为深刻。
毕竟,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培养了一堆毫无毫无能力却能在家呼风唤雨的男人,和有能力却只能服务家庭的女人。
范伟和陈思诚演的真挺不错的,双元妈和李平长得挺漂亮的。
剧情的话,对于双元的教育广大有些问题,但农村出身的广大又能对双元做到哪里呢,在外辛苦干活已经够好的了,最起码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根本还是双元的问题,没那么学习能力。
辍学之后,广大也慢慢接受了这个现实,双元前期对广大对李平太离谱,感觉有点叛逆还不够成熟。
李平的话被骗了两次,第一次还是婚外情,不能说全是别人的问题他自己一点没有吧,和别人同居一年都没发现那人结婚了??
感觉有点自欺欺人,不过是觉得自己没文化,看上那人的能力罢了。
后面让双元学习,不学习他就生气,怎么说呢,就离谱,他就一民工啊,想改变一个人很难也不现实。
最后害怕双元知道他之前的破事,光速去村里结婚。
最后自己嘴部把门,把这事说给那个大嘴巴,这事怪不了别人自己把这事说出去,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双元还提醒过他,所以最后她真怪不了别人,更怪不了双元。
那个老师去找双元,双元把他揍了一顿,他自己对这事其实是能接受的,这在那个年代真很不错的男人了,但是那是在村里,村里人全知道了,双元说这等于在他们祖宗坟上摔屎,是吧,这破事让谁知道谁不嫌丢人的,还有亲戚邻居。。
离谱的是最后是李平打了双元两巴掌,双元只是被打完推了他一下,那个sb B站弹幕一直说双元家暴家暴,真他娘的离谱。。
李平还说看错双元了,我呸,双元最后做的一点问题没有,你自己为啥那么着急结婚你自己不清楚啊,事情败露了,你怪别人不够爱你,经典。
其实最开始那个人找来之前,直接和双元表明就行了,藏着掖着,还结了婚,搞了这么大的场面,结果自己把这说出来了,真是愚蠢至极,你们猜李平下次找别人的时候会不会隐藏和双元结婚过了,难说。
哦对了,这个剧拍的很好的一部分就是那个村长,绝了,他真实了,中国权利最大的就是县长和村长,那个年代贪污?
应该说有谁不贪污。
还有广大要钱那段,那个时候农民工干了一整年,最后都不一定拿到一分钱,这合适吗?
还有暂住证等等,这些事情都剧情加了不少分。
为了看小太爷~
我相信会是个好电视,因为我们的康师傅在,我们的小翻译在~
鞠广大!鞠广大!恁妈死了!
这里的陈思成还是比较顺眼的
班长,橙子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苦情,康师傅的画面就是好,范明还是很呆很呆啊,那张脸满满都是笑点。张译演的好!
演员给力,编剧有生活。前面看着好欢乐,真实的一批,大体上是苦中有乐,有盼头的,但结局真让人唏嘘,像一个宴席哗啦啦的散伙了,没了没了。乐观妙语连珠的爷爷,严肃疼爱孙子家里权威的奶奶,倔驴不会表达的鞠广大,勤劳温柔但性格软弱的刘艳梅,憨厚孩子气倔驴二号的鞠双元,勤劳疯狂爱的李平,没受过社会毒打的大小姐潘桃,碎嘴爱贪小便宜的姜翠玲。农村生活绝望,城市又扎不下根,不上不下,最后变成民工,不是农民也不是工人。
鞠广大,鞠广大,nmsl!
劝大家不要去看b站,被剪得乱七八糟的
没用的男人们
这个剧所描述的人和人的情感,是我见过的所有电影电视里面实在少有的真诚和真实。完全不需要快进
演技都很棒。
中间很多剧情在讲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最后的结局真是痛心,最后一句话有点黑色幽默了。。。
这真的是部好片子,在这些演员还没红的时候,拍出的片子诚意又思考社会问题。结局那个画面很美,很无奈,很想哭。 另外有一句台词记了很久,是鞠双元说的,说这个高楼大厦都是我们建的,但是当别人都住进去以后,这个楼和我们又没什么关系了。 最苦的农民阶级。
双元妈妈奶奶太细皮嫩肉, 音乐有一搭没一搭(1/20)
我相信会是个好电视,因为我们的康师傅在,我们的小翻译在~
李平啊 这么好的姑娘 遇人不淑!
更新一下状态,回头看
这几天无聊看了一下,最让人吐槽的不是李平吗。妥妥恋爱脑跟缺爱跟弱智。那个潘桃偶尔给她个好脸她就跟人家掏心掏肺跟人家说个底朝天。人是个好女人,没头脑啊。
2004年拍的,改革开放后民工进城打工成为潮流,有人拍过留守儿童,第一次看到留守在家的女人们
前头五集较为偏向写实接地,后面几乎沦为拖沓的乡镇爱情故事了。饰演鞠广大的范明奉献了他最好表演,张译与角色也颇契合看起来驾轻就熟,陈思诚倒不适合出演一根筋的老实人。看得出想呈现城乡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李平和蟠桃堪称较早的暧昧Lesbian,康洪雷附身角色吐槽国产影视越来越假,农村人为了面子,死后讲排场大操大办,交浅言深、女人的厄运、人言可畏……原著名《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更切题。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