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学校总是组织观看科教类电影,这些科教类型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很多都被认为是主旋律影片,但也不乏多种多样的类型,战争片,教育片等等。
那个时候被要求观看教育片的原因在于让更多的学生们知道,努力学习的意义,因为很多教育片当中的主人公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远远不及观看电影的人群,因此,观看科教类电影的意义就是如此,虽然长大后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看多了这种类型的科教片,认同也就更深刻,不同就渐渐的少去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走路上学》就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这里的孩子们要上学就必须乘着滑索溜到江对岸去,即便是对于大人们来说,乘着滑索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举动,更别说小孩子,然而要上学就必须这样,否则几十公里的山路翻过之后才有桥。
政府一直筹划着建一座索桥,然而在这之前,孩子们依旧是每天要度过这样的上学路。
这个村落里有这样一对姐弟,姐姐在上学,弟弟却不被允许,原因在于妈妈担心安全问题,弟弟总是被许诺当前往县城打工的爸爸回来后才被允许上学。
然而弟弟却不安分,总是偷偷滑过去旁听,这一切被新来的支教老师聂老师撞破了。
妈妈因此生气了,而聂老师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弟弟的安全问题,于是决定每周过来给弟弟补课,这样姐弟两都有学上,然而有一天,姐姐却出了意外,这一家又被阴云笼罩了。
《走路上学》看完的感受自不必说,这是一部非常感动人的影片,同时也非常符合很多朋友小时候观看的教育片的主要属性,本片旨在为我们呈现西南边区的少数民族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并以此来鞭策更多的处于比他们环境更好的孩子们认真努力学习。
这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思想。
当然,有人也看到了现实问题,为什么政府不给这些孩子们修一座铁索桥,而是任由这些孩子们每天经历着这种极具风险的活动。
其实这个原因本片说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发展不平衡,深层次的道理要是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的话,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的。
大家都能想得通的道理,如果拿来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当地的财政如果充裕的话,自然会考虑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解决上学路的问题,如果当地的财政不充裕,而靠着国家拨款,那么款项一定是先用来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建造基础环境的。
这个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都是屡见不鲜的,内地之所以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就是如此,如果大家对于这样的设计有异议,那么应该从根源入手去反对,而不是对于这种表面上的现象进行谴责。
当地的人们不努力吗?
当地的领导干部们都是棒槌吗?
自然不是,至少本片中展现的淳朴的民风并不是这样,大家都想要解决问题,但大家都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建桥的队伍来到这里帮助建桥,否则,我们也就只能等着感动自己而已。
因此,上文提到的本片的主要核心就是激励更多的身处安全圈内的孩子们认真学习,而除此之外的愤慨,感动什么的,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总是热衷于这种居高临下的感动,然而对于基础的问题总是视而不见,甚至不愿意去思考,片中的姐姐发生意外让人对于孩子们身处险境的问题更为愤慨,进而转化为让其中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愤慨,但冷静想想,这些是政府部门愿意看到的吗?
这些是当地人愿意看到的吗?
他们身处的就是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投入发展,而是任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吗?
即便是最后修了一座桥,大家也都能知道,这座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这座桥除了为这些孩子们方便了上学路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意义。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家依旧是热衷于对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讽刺挖苦,然而这样没有收益的事情只会在我们国内发生,如果这是别的国家,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少有政府愿意做这种入不敷出的投资,因为那些所谓的纳税人不愿意。
因此,对于本片背后的苛责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能解决本片中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的就是帮助这些深山中居住的人们搬迁到平原地区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当然,这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文化的保留与融入。
因此,本片还是完成自己的激励作用就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同样类型的影片如果是怀着讽刺的心态去观看,其实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关怀不是居高临下找优越感,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
……你好,再见
深圳一学校强制学生看电影 不看将扣学分2010年09月23日 11:40深圳新闻网【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5条深圳新闻网9月23日报道 昨日,一名深圳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学生向本报反映,学校强制同学看电影,每人收费30元,如果不去看电影就要被扣学分,这样意味着不能拿到毕业证。
而学校称,他们严格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和通知办事,看电影属于社会实践。
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高二的学生小军(化名)告诉记者,学校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走路去上学》的电影票,另行收费30元/张,必须在9月25日下午3时40分在市民中心观看电影,如果不观看,那么学分就会被扣,这样毕业证就拿不到了。
“我们班已经有很多人看过这部电影了,很多同学都表示不愿再去看了,但是没办法,不去看的话,学分就拿不到了,我们老师也表示无奈,因为是学校规定的。
”在记者采访中发现,有一半同学不愿观看这次学校组织的电影,但因为和学分挂钩所以不得不去观看。
他们认为另行收费违反了规定,而且与毕业证挂钩就更不合理。
昨日下午,记者拨通了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的电话,学校负责人表示,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高中的社会实践课程一共有6个学分,在毕业前未修满6分的学生,学校不能如期颁发毕业证。
社会实践属于常规的教育,看电影是社会实践中的一节课程,占1个学分。
学校组织学生看电影也是对学生的有益教育。
该负责人称,“看电影就好比学生去春游、秋游,这些是没有纳入学费总额之内的,都必须另行收费,我们学校坚持按照上级的规定办事。
”他表示要继续和学生沟通看电影的必要性。
福田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市教育局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每个学校都必须组织学生去电影院看《走路去上学》,这部电影极具教育意义,有益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这部片子记录了瓦瓦一家的生活。
这是一部悲剧。
瓦娃的家庭成员有瓦娃妈妈,瓦娃奶奶,瓦娃姐姐雅娜,瓦娃还有一个离家未回的瓦娃爸爸。
全家人生活在怒江边上地小山村,要想买点什么东西,都得要到江对面去,而过去的唯一方法是用绳索滑过去。
瓦娃奶奶生病了,急需看医生,瓦娃妈妈走到江边,看了又看,还是没敢过去。
瓦娃自告奋勇,一下子激怒了妈妈。
瓦娃妈妈坚决不允许瓦娃度江。
“那为什么姐姐可以过去呢?
”瓦娃问,“姐姐渡江那是要去上学,你不行,瓦娃,你要是敢渡江,我打断你的腿”。
姐姐雅娜放学回来了,雅娜二话不说,直接娴熟地渡江请医生去了。
在雅娜的恳求下医生终于不情愿地来了,冒着生命危险渡江过来了。
奶奶得救了。
医生走了,他再也忍受不了这里的环境了,医生回城里了。
雅娜的学校来了新老师,姓聂,是个女孩子,非常漂亮。
小聂老师从深圳过来实习的,也是体验生活吧,三个月后就回城市里了。
小聂老师来到学校见到的第一个孩子就是瓦娃。
巧得很,瓦娃偷溜绳索渡江,也看到了新来的老师。
小聂老师发现小孩子都穿拖鞋,她决定想办法募捐,让孩子们能穿上好看的鞋子。
不久之后,小聂老师家访,她是和雅娜一起渡江。
她在雅娜家里发现了那个偷听她讲课的小男孩瓦娃,原来他是雅娜的弟弟。
小聂老师留给了雅娜一双漂亮的红雨鞋。
瓦娃从姐姐手里要了过来,没办法,谁让姐姐疼爱自己的弟弟呢,姐弟情深。
第二天上学,瓦娃把鞋子又还给了姐姐。
小姑娘雅娜舍不得穿,小聂老师发现了这一点。
在商店里,小聂老师给瓦娃买了一双新的鞋子,雅娜准备带回去。
在渡江的时候,一个不小心,雅娜掉进江里了,再也没回来。
全家人悲痛不已,小男孩瓦娃得了抑郁症,一句话也不肯说。
瓦娃爸爸回来了,这一次再也不走了。
过了不久,通往城镇的桥也修好了。
瓦娃可以上学了。
谁做错了吗?
谁也没做错。
这部片子真的很让我感动,一个是故事本身,那么小的年纪,那么可爱的雅娜,被大江吞噬了生命。
再有就是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小山村,艰苦的生活,那段日子似苦实甜。
在遥远偏僻的山区,有一家人,家里有个小男孩,他还有一个姐姐和妈妈。
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
她的姐姐每天都要上学。
那个小男孩聪明过人,也很渴望上学。
但是他妈妈因为有一次滑溜索差点掉下了江里,所以不让他上学。
有一次,他偷偷上学,正好遇见了从城里新来的老师,他马上就跑了。
老师要去他姐姐家家访,他妈妈便知道他偷偷去上学了,要打他,被老师制止了。
老师走之前,给了他姐姐两双袜子和一双雨鞋。
第二天,老师又给他买了一双鞋子,让他姐姐送回去。
在途中一只鞋掉了,他姐姐想去拿,但他姐姐也不幸落入江中。
小男孩知道后非常伤心。
桥修好了,小男孩想象他和她姐姐牵着手上学去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头微微一震,不由得羞愧起来。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却不懂得珍惜,电影里的小男孩和他的姐姐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滑溜索上学,而我们远的坐车,近的走路,还要什么有什么,都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而且也不想上学。
转载自:https://www.weidianyuedu.com/content/2720646056107.html 《走路上学》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公益励志剧,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为了能够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梦想,上学就是唯一的出路,但是上学,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都是能够轻而易举获得的,但是在他们身上,却是要冒着生命危险去争取的,因为在他们的上学路上,有一条波涛汹涌的怒江,他们想要上学,除了翻山越岭绕远路外,就只能每天冒着生命危险去溜索过江。
…… 怒江的孩子们,真心的祝福你们。
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就在彼岸。
坚信:磨难是人生第一笔财富,有梦的孩子就能找到幸福!
看了那么多电影,这是第一部一开篇就让我落泪的电影,也是全程泪点停不下来的一部电影。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多少人向往的旅游圣地,但你我都不知道那里的生活有多艰难,山高水远出门难,一个转眼就是生离死别。
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出山去,父母疼惜孩子,封闭式管理教育,但也终究逃不过命运。
又爱又矛盾,生活之中,你我之间好像时常都是如此。
这部电影讲述的的是山里孩子瓦娃和姐姐的故事,山里孩子上学非常不易,姐姐可以滑绳索过江去上学,而因为瓦娃太小他妈说要等到他爸爸回来才可以带他过去,瓦娃是个好学的孩子,一心只想像姐姐那样可以去上学,……姐姐过江是为了保护瓦娃喜欢的鞋子绳索断了姐姐死了,瓦娃妈妈崩溃了瓦娃爸爸回来也不敢相信,瓦娃也一点点变得抑郁,支教老师努力开导他告诉他他要像姐姐一样好学……推荐大家去看,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可以看看
首先说一下标题。
娜香双手捧着新鞋子回头一笑,是本片中最美的情节。
几秒后,因为鞋子掉下江中,瞬间将美好打破。
沉浸在甜美的微笑中,突然画风一转,来的很突然。
电影很棒,根据真实故事拍摄,剧情,演员的演技都很丰满。
唯一不足支之处在于,娜香商店买鞋后出门,娜香就做到了椅子上,知道老师接下来要做什么一样。
不免让人产生穿帮的嫌疑。
再来说说电影反应的事情与情感。
山里的孩子物质生活很苦,同样精神生活更苦。
瓦娃对上学理想的的追求,更多的体现在了滑索这一情节。
对滑索的不恐惧,不胆怯的跑去江对面,仅仅只是为了站在课堂外面。
娜香对弟弟的关爱,同样更令人感动(娜香掉下去的一瞬间我忍住了,当瓦娃跑向在江中的红鞋子的时候,我哭了)。
我们应该把关爱分给一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
我们的些许关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最美的转头一笑,却被怒江永远的定格。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瓦娃和娜香是生活在云南省福贡县的一对小姐第,日子清苦,但有着无所欲求的幸福,每天的农活、炊饭、游戏,睡觉前的悄悄话……怒江把相隔的对岸分成两块大陆,城里孩子走路去学校的普通行为在这个地方几乎接近于梦想,所以姐姐只能靠危险的滑索遛过江读书。
瓦娃总盼望着终将一日长大,被妈妈允许,也可以独自滑去课堂。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儿童片常见的路子,充满轻松欢笑,靠对生活中的细节、情趣进行编织截取来巧妙地铺垫故事主线,介绍角色关系。
丁嘉力(饰瓦娃)真实纯朴的演技凭本片获得华表奖少年影帝,赞助同学的新雨鞋代表实习聂老师——城市人群的善意,稍微几句说教被幽默乐观的村长说出算影片的精神性点题。
画面、音乐两大要素在开篇就显露出惊艳的极致,导演兄弟俩搞广告行业多年,熟练洒脱地展现着扎实的风格特色和美学追求,配合著名摄影师广阔亦多棱、望远亦推进的镜头,旖旎的群山风光,匠心独具的叙述角度。
交响乐加民歌配置的曲子准确地传达画面之外的意境,或大气压韵,宛如思想家的倾向;或清婉灵动,宛如吟诗者的激情。
在满足视听愉悦的前提下,电影后半部分娜香的坠江则对观众的冲击更强烈,虽然画面无声,寂静却留痕,我们因目睹生命的陨落而陷入一轮沉重的思考,获得一些新鲜、耐人寻味的心灵体验,包括从深远的环境状态中关注个体的生存,从淡薄的人文背景中强调教育的重要,从创作中进行对自身的评判,对未来的寄托,和对努力促成结果的鼓励。
人们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渴望学习的自由,挣脱脚底道路的束缚,为亲人建筑安全的堡垒,无疑正确。
但在电影里,也是儿童片、大团圆式片的标志,缺乏深度,过目就忘。
由瓦娃的郁闷失语到妈妈的悲痛欲绝,观众已感受到怅然失去间的悲伤,并在心底留下了痛惜和困惑,惟其,才吸引着观众去试图揭示形成悲伤的原因,达到更进一步的追究,探索,沉思,才能现出影片的意味深长。
《走路上学》有个光明的结尾,天堑变通途,借村长吉言,桥在国家的政策下,顺利落成。
结束,字幕缓缓浮出,一帧黑白照片的右侧几行说明,“故事取材于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本片具备真实的依据。
忽然想起在电视里看过相关的新闻,那时觉得好玩,耍杂技,如今坐在影院的椅子上,没了任何兴致。
当瓦娃举着手里的红风车像往常一样奔跑到滑台上等姐姐放学回家时,娜香再也见不到弟弟凝视自己的眼神。
瓦娃会懂,那个“荡秋千”般游戏的身影,那个温暖的笑容,已代表不了延续的美好,只代表了永远。
风车转啊转,像滑索的滑轮似的……(原创,转载请署名,谢谢)点我名字,去博客里看这篇,会有许多试映会上的独家照片。
:)
质朴而灵动的表演令影片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尤其是扮演姐弟的两个小演员丁嘉力和阿娜木龄,丁嘉力扮演弟弟瓦娃,阿娜木龄扮演姐姐娜香,片中姐弟俩真情流露的感人细节充斥在整部电影之中,温暖而隽永。
影片的风格平缓克制,注意细节的真实细腻,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姿态来展露导演的感情,镜头简单扼要,但是震撼的效果却丝毫没有打折扣,细微之处也处理得细腻而有味道。
[4]影片以原汁原味的构思、独特的儿童视角,谱写了一曲人性最纯美的爱。
7
演技还能再假点吗
小演员演的很好!
7.0分。姐弟情很好,后半段剧情有点牵强。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小演员棒,颜色构图美
直到有一天,家门口修建了一条桥,瓦娃可以安心地走去上学了,他也慢慢从自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演员一股昆明腔,听了略出戏,另外,剧情有一些造作
这部电影我得好好讲讲,因为我看哭了,初一的时候集体在学校报告厅观看的。全片每一帧都那么真实,印象最深的是:一往如常的溜索过江回家时,娜香为了保护书包里的新鞋,不让新鞋掉到江里,结果绳索嘣地一声断了,她不幸跌入怒江,再也回不来了...娜香跌入江中的那个瞬间我永远也忘不了,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当我以为其他同学也会有所触动和我做出一样的反应之时,我竟然听见他们不绝于耳的笑声,感觉那个时候只剩我在惶惑:What?你们在笑什么很好笑吗?拿别人无奈的痛楚当玩笑?最无语的是,散场的时候,我眼角的泪渍还没擦去,被一个同班同学看到了,他就笑嘻嘻地跟我说,不是吧,这种电影你也能看哭,这有什么嘛,你也太多愁善感了。听完这一番话,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觉得他,以及在娜香跌入江中时放浪大笑的一众同学,都是面目可憎的。
不论是配乐 故事 情节 还是这个无比灵气的瓦娃
愿每个山里的孩子都能走出来
很简单,可就有那么一丝抓人心弦,慢慢听故事讲完,为了里面漂亮的小仙女,五星
儿童公益片,剧情简单,主要是取材加分。画面拍得很干净,BGM美,小演员演得真挚自然。主题歌居然成龙唱的,声音好听。从头到尾找王倦的表示整个电影就几个演员那么长的参演名单怎么回事,电影里没露脸也算参演?
我喜欢放完字幕的老师
我们应该把关爱分给一些贫困山区里的孩子。我们的些许关爱,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最美的转头一笑,却被怒江永远的定格。
比较稚嫩的电影,里面大人的演技不忍直视,两小孩还不错,姐姐掉江里虽然能预料到但是还是很意外很感动
希望所有美好在生命消逝前到来。
有的地方,走路上学,都是一种奢望。两句台词印象深刻,弟弟本来想霸占鞋子,但看到其他人有姐姐没有之后,说的“学校每个人都穿新鞋子,我姐可不能光脚”,然后就把鞋子给回了姐姐,以及,姐姐意外去世之后,爸爸终于结束在城市打工回来顾家,对弟弟说的“这次回来,我就不走了,但你要出去”。p.s.主题曲竟然是成龙唱的。
曹曦文完全臨時演員的水準,和小朋友差遠了。片尾赤裸裸的希望工程宣傳片直接把片子質量拉低好多,浪費了小朋友真實純樸的表演啊。
孩子推荐给我看的,他说他们在学校看的时候同学们都哭了,都向老师表达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学习
女老师是刘涛跟蓝盈盈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