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觉得不好看的人其实是没看懂。
表面就是说一个发生在未来世界里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
但再深一层,其实是对现今社会的讽刺电影。
一个极大的讽刺。
这层含义因为它的力度不大,隐晦,导致很多人看不出来。
第一层含义:未来的社会倡导人类不应该有任何情感,一发现自己有情感就是“染病”,要治疗,甚至被处死。
男女主意识到自己“染病”后,从怀疑,到确定自己根本没病,有情感是对的,再到相约离开这个誓要扼杀情感的地方。
为什么要扼杀人类情感?
可能是为了不让情感阻碍科技的发展,可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等等。
现今社会何等相似,只是电影更极端化而已。
现今社会,人们不热衷讨论情感,金融业,科技业变成世界各产业的主流,最高薪的职业也在于这两个行业。
这两个行业最讲求理性,最不讲求情感。
金融业里出现得最多的是数字,科技业是一系列的专业符号。
而文学艺术这最讲求情感的行业变成了小众产业,赚不了钱,关注度低,从业人员数量远不及金融和科技的。
大学里的专业中商科是永远的大热,计算机是永远听起来的高大上。
文科生被贴上“没前途”,“没钱途”的标签,艺术家被边缘化,很多人对他们敬而远之。
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拥有强烈情感的人是玻璃心,是脆弱的,成不了大事的;而一个人只有理性,才是强者。
什么时候,人类开始隐藏自己的天性,害怕暴露自己的情感,甚至嘲笑其他出现负面情绪的人?
就是科技和资本出现的那一刻。
科技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不能以扼杀人类天性为代价。
理智与情感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但在中国,理工科才是主流,文科是非主流,想起都痛心。
一出街,冷漠比热情多。
人们成不了科技的主人,反成了它的奴隶。
人类对情感越来越迟钝,越来越不懂得去感觉,不懂应该如何去表达情感。
物质世界愈加丰富,精神世界却愈加荒芜。
所以第一层含义就是故事的作者讽刺这个以理性为主导的社会逐渐扼杀人类的情感。
如果你不服从,有权力的人和周围的人会用尽一切办法逼你服从。
第二层含义:如果你很不幸,身处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群体,唯一的办法是离开。
在这样的群体中,你也要像他们一样隐藏你的情感,每天像行尸走肉一样。
没有人会在意你的感受,你去在意其他人的情感也显得多余。
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
并不是谁的错,只是你们不是同类人。
找到和你相似的一群人有多么重要。
男女主他们,宁愿去一个生死未卜的地方,也不愿意被那些没情感的人同化。
从最初你和大家都一样,到最后选择逃离,是一个很挣扎很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过程中你肯定试过无数次否定自己,也没有人会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的异类。
到最后能明辨是非,并选择抽身,是需要勇气。
男女主宁愿冒险,也要去勇敢追求做自己,不愿成为自己不想成为的人。
现实中有多少人有勇气这样做?
所以第二层含义是作者希望人们学会追随自己的内心,勇敢做自己,离开不同等族群,寻找自己的同等族群,而讽刺那些害怕成为异类而随大流的平庸之辈。
最后,虽然男主已经丧失情感了,但他又重新对女主有了感情。
证明人类的天性根本不可能被扼杀掉,科技和资本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不能取代人性。
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生产而消灭情感。
科学技术的确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现代人情感的缺失难度不是人类的一大退步吗?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和中国的差异,西方价值观首先尊重个体的价值,尊重人性和自然,但在中国讨论这些问题,就像个另类。
现在,能碰到一部比较像电影的国产电影都不错 了,更不要说是会思考人类终极命运的富哲理性的电影。
类似这种问题还有像哲学,西方人讨论它们,研究它们是非常平常的。
但在中国,思考这些问题的人非常少。
为什么呢?
首先,教育部声称的“素质教育”真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吗?
无数的贪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很多成绩很好的学生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没有,攀比,骄傲自大。
这就是今天素质教育的成果。
说“素质教育”真是恶心别人又恶心自己。
在中国,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只有金钱和权势,其它都不看的。
在这险恶丛生的社会,不被人害已经很好了,人人自危,还哪有人会去研究那些高深的道理。
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人们忌讳谈论政治,谈论哲学,谈论伦理,说明这个国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星扣在看不出男女主之间有任何火花。
另外是前半部分节奏缓慢,略显沉闷。
(2016.08.11)和《单身男子》一样,《同等种族》也是主要用色调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虽然有人吐槽尼子和K的演技,但我感觉他们两个把那种对自己突然产生感情不知道到如何处理,懵懂无知却又抑制不住砰然爆发的情绪表现得特别棒。
以前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的时候,觉得Big brother不会这么厉害吧?
看了同等种族我倒是有点能想象出来了。
我个人很喜欢电影里表现未来的那种性冷淡科技风,但如果未来真的是内心情绪毫无波澜、单身狗是正常、爱上另一个人并与其有肢体接触就被送去治病的话,我想我可能也不太期待未来了(毕竟我是一个拥抱狂魔,不让我抱别人可能会憋死我,第一天就会被送去治病)。
但话又说回来了,未来直接从基因上抑制了人类内在情感的产生,可能也不会有各种心理反应了吧?
我就不需要拥抱了?
很多人说烂,说是披着科幻外衣的情色片,甚至还有说戴套,啪啪啪什么的,这些人真的就是他们自己口中的烂俗。
可能只有HIV,GAY,MDD以及被社会冷漠忽视的边缘群体才能看懂吧,毕竟经历过才会感同身受。
电影表面上是科幻背景下的爱情片,实际上是在反映社会现实这一点但凡多看几部片子都能看出来而不是在这说什么戴套和不戴套。
希望豆瓣“影评人”多给自己批点高大上的外衣。
“爱是给予,让我想把一切都给你。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但就是想你把它拿走。
”——《同等族群》这部电影设立在一个禁止情感的世界,那里的人冷静、公正、有礼貌,他们所居住的社会是完美的,没有贪婪,贫穷,暴力。
但,他们不能有感情。
在影片里,有感情是犯罪的。
他们不能兴奋、哭泣或感到孤独,如果他们违反,则要接受治疗,轻则使用药物,重则遭受电击。
倘若执迷不悟爱上谁,他们就会被送往“穴居”,也就是死刑。
那是一个井井有条的世界,也是个冰冷的世界。
把情绪称作sos病毒,每天都会对所有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看看是否动情。
影片中说:“肢体接触、抚摸或者情绪表现都是感染sos的征兆。
”他们科技发达,能治愈癌症和各类疾病,却始终无法完全抑制人们的感情。
于是想尽办法和那些藏匿者感染者对抗。
那里的人每天作息规律,重复着相同的事情。
整部影片的色彩也采用了禁欲风,服装、建筑几乎都是银白色的,只有少数另类才会不同。
虽然当时环境三令五申要求人们不能有情绪,更不能动感情,甚至还有一些贱人婊会举报动了情的人,但并没能把所有感情的火焰扑灭。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男主角因为伤心过度接受了遗忘感情的药物,但在第二天,忘记了感情的他,并没有去举报他曾挚爱的女主,而是选择了他们原来的计划。
不由想到了“此爱隔山海,山海亦可平”这句话。
所有人都无法阻止我们在一起,只要我们想和彼此在一起。
翻山越岭为你,漂洋过海为你。
<图片4>(剧透预警)我们校长说话不算话,讲了四点半让我们下班,他五点钟才讲完话。
我紧赶慢赶去看这部Equals,搞不懂明明是在坡县取景的一个片子,院线排片却这么少,不是所有影院都有,有的话也一天只排一两场。
为了在大银幕看我尼克,我也是蛮拼的。
还好只是开头没看上。
不过应该也没错过什么。
绝情谷里头什么都好,鸟语花香白衣飘飘,就是不能动情,动情算生病。
据说是因为政府把生育大权收为国有,公民不允许自由恋爱,从小被洗脑动情是一种绝症。
有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最严重的第四期,一半的病人都自杀了。
他们不知道爱情这种病,最有效的解药就是啪啪啪。
如果不能啪啪啪,拍部电影也可以,但是不让人动情绝对是错误疗法。
不让动,动得越厉害。
其实政府要生育权是可以的,就是鼓励公民在啪啪啪的时候戴套放环。
这样就两全其美了。
其它乌托邦行之有效。
可惜绝情谷政府不认同这种做法,结果自然诞生无数悲剧。
尼克喜欢暮光女,暮光女也喜欢他。
他们一起在科普读物出版公司工作,公司的内部界面非常酷,但是吃午饭都在大太阳底下。
下班后他们走过亨德申波浪桥和南部山脊回宿舍,在宿舍里搭VR积木,然后就寝。
由于完全没有性启蒙和性教育,他们相爱后只能自己摸索。
其实这个阶段是非常美好的,对方的一颦一笑,都无限迷人,只是作势碰个手(并没有碰到)就心情荡漾(片中最动人的一个细节)。
这个故事,它就是一个青春爱情片,只是取景一半在日本一半在坡县,用色全是禁欲系小清新搞得好像科幻,其实表现得最好的是相恋之初的试探相随鹿撞,以及热恋遭挫后的绝望痛苦。
绝对是病,但可医。
医好了,也就不好玩了。
世间事大抵如此。
<图片5>这整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啪啪啪要戴套,尤其在青春爱情片里。
你以为编剧会放过你?
肯定是要怀孕的呀。
怀孕了才会有抓马呀。
还差一点就罗密欧与朱丽叶呀。
过后呢,就算演过情圣爱德华八世的Guy Pearce出手搭救,最美好的时候也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要柴米油盐。
因此剧终。
做为爱情片,它很不错,也可以看尼克和暮光女,福利大大滴。
科幻片,就没什么。
定位不要搞错。
下面上我坡风景图:<图片1>
滨海堤坝
南部山脊步道<图片3>
亨德申波浪桥
The obvious theme of the film is, as my title shows, about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ordered and machinized universe and uninhibitable desire for touch, for humanized contact. This is also what the psychoanalysis is exploring: the gap between the perceptive reality and psychic reality. The uniformed accomondation, the autonomas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ment, the artificial enviroment, all these creats the half-robotic, half-human beings whoes existence equals nothing. It is the suppressed desire for bodily and emitional connection that spills over the screen, the naked desire for bodily and sensual excitment that drives the film, which is more like the eros, compared with Thanatos, the death drive, the machinary impetous that drives on instead of the emotional blockage. Another more central, I would say, theme of the films is implicated in the department that the main character is working in, called atoms. As the heroine writes "It is this vastness, inaccessibllity, symmetry, impermanance of the night sky that made it a natural topic for philsophers", It is also this vast, inaccessible, complementary, and short-lived love, mysterious and curing, that dirves the human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life besides the ambulant living and ordered universe, this driving toward death that makes people to try again and again after each failure. What suppots the obvious theme is this undercurrent that acts like the unconscious desire of the characters in spite of the robotic existence.
我从这部电影里看见了逻辑与情感。
没得“病”的人代表着纯粹理性,得“病”的人象征着强烈情感与感官。
前者的世界里,彩虹是中性灰,坚硬光滑。
在后者的世界里彩虹是七彩的,美好,稍纵即逝。
没有情感,没有丰富的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
面对绝美的风景感觉不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吃块苦巧克力体会不到其中淡淡的果味或榛子香气; 也许这个世界的进步只需要逻辑,但人需要情感。
仅个人观点!
看到silas对nia说:“i remember i loved you,but......i don't feel it anymore.”时看哭了。
后来silas坐到nia的旁边牵起了nia的手,有人解读是基因药物a-eni对silas失效了。
但我认为并没有失效,silas的确是不爱nia了出于记忆他觉得应该这样做,他答应了nia一起坐火车离开只是为了实现诺言,silas只是照着自己记忆里的设想来演绎的罢了彼此都是相爱的,只是一方的爱被抹杀被磨灭掉了,另一方无法放手 但一切又毫无意义。
为什么会感动,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把人类初次相爱那种情感重现,像两个纯洁婴儿,第一次学会爱——电光火石间的眼神接触,呼吸与气味,一颦一笑 ,让人慢慢陷进去,也希望自己陷进去,让对方也拥有自己的全部。
很喜欢电影里面对人物的嘴唇,眼部等五官特写,尤其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希望对方能把自己看透,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对方的眸,就似电影里面尼亚说的,我希望你能拿走我这里的一切。
希望给予,也算是sos症状的终极表现了。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文章写道,
烂俗爱情电影。
我个人的审美是,科幻电影不一定非得描写宏大场面,但至少得以小见大。
如果只是想讲一个坎坷的爱情故事用很多其他背景也可以提供这种矛盾冲突所需的土壤,等级森严的欧洲中世纪、印度底层社会、当今的中东等。
科幻背景设定存在的意义是告诉观众主角患有SOS疾病,被社会划分为少数族群,仅此而已。
重点都是再讲主角的烂俗爱情,然而讲得还不好,没有感天动地、没有催人泪下、没有以小见大,没有好好利用科幻背景设定。
他们没被当局像片头那对裹着棉的男女一样抓走仅因他们是主角而已,我没有看到什么抗争之类的。
唉,可能是我对科幻电影和爱情电影的标准都提高了吧。
值得称赞的是导演对光影的运用。
sitv都市剧场看的,看的没啥劲,俩人突然就对上眼了,突然就有了勇气逃脱了,最后还是以爱对抗乌托邦,没劲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39006209550079.1073741859.186895204761186/971262519657780/?type=3&amp;thea
3.5/5,一星给怎么看怎么顺眼的性冷淡之美。《龙虾》社会设定的的对立面,但无聊主要社会秩序如何,总会有反抗军,人性使然。演员选择不错,毕竟不是一直说KS面瘫+叛逆吗?全程Nic的超近镜头特写多得数不过来
no matter what happens keep loving me no matter what i say,what i feel or don&#39;t feel,I&#39;m still,I&#39;m still here trying, just don&#39;t give up upon me,please.DONT GIVE UP UPON ME.
情感是一种传染病这种设定我一直认为是里面统治阶级的手段和谎言,但结尾部分真的发明了可以根治情感的药品这让人很尴尬,一直在等结尾的爆发,然而结尾好像忘拍了。
【20160705】在线木有龙虾,误打误撞,看了个倒放mv~未来世界里,探索宇宙变成唯一追求,情感变成了一种返祖、倒退的现象。人类将何去何从?向前走的意义?
这个设定挺有意思,也不知道这个公司写小说啥的一点情感都不用吗…摄影光线音乐都很棒,Nicolas这颜简直绝了,镜头直接怼都不在怕的,但为啥小k的眼袋好像收不回去了,总觉得很累,演的真的是很搭,在一起那一小段真的拍的很有感觉。
剧情真是慢的心碎,剧情真是陈芝麻烂谷子,但是nic的神颜和演技,试问有谁能抗拒?而且整个片子拍的都太禁欲了好吗!虽然剧情慢的迷醉,但是感觉下一秒可能俩人就开滚了阿喂
这个设定本可以讲很多,但偏偏只抓爱情一点,毫无展开,也无背景探讨。影片开始不久观众就完全了解了故事核心,而其后剧情却没进展地磨叽。要不就增加些扣人心弦的危机,要不就脑洞大开一个意外真相结局,更不能忍的是莫名奇妙的收场,悲剧就悲剧,非要矫情握个手。通篇Windows提示音也是够了。
光影色调很棒 卫生间偷偷约会第一次亲吻的时候简直像青少年早恋 看得我都紧张心动了 以及分开后小K去找Nic爆发那段戏真的好棒。开放式结局留下更为悲观的遐想
金狮提名?呵呵!
完全靠肉体在撑...
3.5 题材很大,格局很小。
美学很棒,但是剧情什么鬼。
开头轻轻飘着《G弦上的咏叹调》,就查了下原声,未看已先打5星
8.6 情绪与美学先行。#2023-96
如何拍不会有MV感,多兰老师快看过来。
Feelings
i can remember i loved ubut nowi can&#39;t feel it
机器人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