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接触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堀北真希,因为在堀北真希的百度百科中以代表作的姿态赫然写着这部电影的大名。
但是电影开始以后我惊奇地发现堀北真希并不是主角,这部电影云集了吉冈秀隆、堤真一等一众前辈,而第一部时的堀北真希还只是个新人后辈。
既然不是年轻貌美的堀北真希所饰演的六子,那么在这部电影中,究竟谁可堪担当主角呢?
堤真一饰演的铃木则文——一个军人出身、高大笔挺、把“铃木汽车株式会社”(其实是修车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并始终坚信自己的修车厂终有一天会变成拥有摩天大楼的跨国汽车公司的男人,可以说是战后为实现日本复兴和崛起而努力拼搏奋斗的实干家们的缩影,那么由他来担任主角,讲述一段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故事,再合适不过了吧?
但是我们真正的主角——一个蓬头垢面、常年穿着一件起球的土黄色毛衣、耷拉着一双破旧木屐,走起路来双手手插在口袋里摇摇晃晃轻微驼背的男人登场了。
他正坐在一个挂着“茶川商店”门匾的房子里,“商”字已经脱离了原来的位置、无精打采地耷拉着。
从壁虎的角度看,这个房间宁静而沉闷,但又有着说不出的深邃静谧。
而此时我们的主角一手捏着烟,闭着眼睛思考着什么,然后猛然拿起钢笔在稿纸上一气呵成地写了起来。
突然商店门口传来的孩子的声音:“买东西了!
”我们的主角放下笔,沮丧地垂下头叹了口气,然后不耐烦地走到门口招待孩子们。
几年前看到这一幕时,我的内心满是问号:还有老板不喜欢自己店里来客人吗?
不喜欢赚钱吗?
这时,邮递员带来了信件,我们的主角像看到宝藏一样,立刻推开小孩子冲过去接住了包裹、迫不及待地打开里面的杂志翻到某页,用手指扫视着纸上的字,焦急地寻觅着什么。
一旁的邮递员说:“又落选啦?
”我们的主角顿时恼羞成怒,连骂带踢地赶走了邮递员和小孩子们,然后一个人深深地垂头丧气。
不仅无礼,他还有着傲慢等等的毛病。
一边自己一无所成,一边数落着日本真正的文豪石原慎太郎和大江健三郎,称他们“根本没什么了不起”、“我对日本文学的现状非常失望”。
如你所见,我们的主角是——一个捉襟见肘、落魄潦倒又有点可笑的loser,茶川龙之介。
他出身于信州的大户人家、毕业于东京大学,这种上层人士的出身标配,到了他手里,却打成了一把守着快倒闭的小卖铺过入不敷出的日子、被街坊邻居当成笑柄来嘲讽的烂牌。
这一切的原因在于他坚持写小说。
先是被家里扫地出门,然后漂泊不定,之后来到三丁目,八年如一日地过着这种执着于写小说的落魄日子。
茶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是值得玩味的。
是不是很像山寨版的“芥川龙之介”呢?
而在电影中,茶川也在为得到“芥川奖”而奋斗。
这种即使黑暗、即使一生也不能成名的那种小人物的悲壮情绪,体现在了“茶川龙之介”这一山寨版的名字中。
由于广美的美人计,龙之介接纳了一个陌生的孩子——古行淳之介。
淳之介是广美以前在风月场所的同事和一个富豪的私生子,被母亲抛弃了,由熟人领着来拜托广美。
古行淳之介看似电影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孩子,却是一个灵魂人物。
当龙之介遇上淳之介,故事才算是真正启程了。
龙之介酒醒了以后就后悔了,要把淳之介赶回广美那里去。
的确,他自己一个人已经过得很艰难了,几乎无力再抚养一个孩子。
尽管被铃木则文的嘲笑逼得无法甩开这个孩子,他心里还是非常抵触他的。
使得他真正从内心接受这个孩子则是因为一件小事。
而这件小事也可以说是淳之介命运的起点。
在龙之介的小店里,两个人共同遇见了命运,从此便开始了彼此深深的羁绊。
淳之介发现了龙之介是自己挚爱的读物《少年冒険団》的作者,惊喜和激动溢于言表。
(实际上龙之介内心深处却以此为耻,他认为自己是个搞纯文学的,只是迫于生计不得不写这些幼稚的东西。
)淳之介对自己作品的喜爱和崇拜,让这个常年遭受挫折的作家得到了心灵的抚慰。
广美来看他们时,淳之介正殷勤地给写作中的龙之介捶肩,她十分惊诧。
龙之介带着骄傲又有点故作谦虚的神情对广美说:“我这种人竟然还有粉丝,说不定是和谁学的拍马屁吧。
”可是广美看着淳之介拿着《少年冒険団》读得入神的样子,脸上露出温无限温柔的表情说道“那个孩子也会笑啊,我还以为他不会笑呢。
”这一幕场景对表达电影主旨来说举足轻重,它直接指明淳之介对于小说的热爱是因为它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
龙之介供淳之介上了学。
淳之介是一个非常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并且很快展现出了写作天赋。
文思枯竭的龙之介抄袭了无意中看到的淳之介的小说创意,当龙之介以为淳之介声讨他时,淳之介高兴地说:“我想出的故事被叔叔您写进了小说,这太棒了,太棒了!
”在别人眼里,这是无耻下流的抄袭行为。
但在淳之介的眼里,有的只是对龙之介的崇拜。
淳之介一个人的时候偶尔会模仿龙之介坐在书桌前写作的样子。
他把自己的铅笔叼在嘴里,拿着龙之介的钢笔写写画画,学着他挠挠头,然后把不满意的稿纸撕下来往身后一扔。
淳之介双手把龙之介的钢笔端到眼前,注视着这支钢笔,微笑着的幸福表情仿佛热恋中的人看到了恋人。
龙之介内心是很自卑的。
因此在广美半推半就地向他告白时,他完全没有反应过来。
直到广美走后,他才不可置信地回过神来。
的确,像他这样没钱、没事业,永远都是一副脏乱差模样、还有一堆臭毛病的穷酸文人,怎么会有女人喜欢自己呢?
更何况是广美这样的美女。
这真是太不可能了。
快到圣诞节了,龙之介鼓起勇气准备向广美求婚。
然而我们的作家捉襟见肘到了什么程度呢?
他拿着一个装着钱的信封走进了珠宝店又拿着信封走了出来。
他买不起一枚可以送给心上人的戒指。
他低三下四地求杂志社预付稿费却遭到拒绝。
这时他看到一个圣诞老人走过街头,他想起来家里的孩子淳之介。
作家从最开始孤单一人的作家,因为有了家人开始有了一颗温暖而有责任心的心了。
我认为这是他本身就具有的品质,只是在淳之介和广美出现后显化了。
和龙之介的窘况截然不同的是,对面铃木一家却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经营实业的铃木则文有足够的金钱为家人提供豪华的礼物。
让搞实业经营的铃木家和搞文学创作的茶川家互为邻里,共同构成电影的两条主干,对于表达电影主旨来说是一个很精巧的设计。
在整个三部的电影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两家之间的对比。
除开铃木则文和龙之介的对比之外,铃木家的孩子一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而任性活泼,身世可叹的淳之介却是一个文静听话懂事善解人意的孩子;一平可以说是成长得无忧无虑,而淳之介却要承担和考虑一些大人的问题,因此而早熟。
通过勤恳踏实的劳动铃木一家率先购买了黑白电视机、更换了彩色电视机、购买了电冰箱等。
这些战后日本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的变化就是先通过铃木家的变化体现出来的。
但是这两家之间又相处得十分和睦,人生道路和个性的不同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这种邻里关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日本国民之间互相鼓励支持的深情厚谊。
为了给淳之介一个特别的礼物,龙之介向铃木借了钱,铃木很爽快地借给了他。
平安夜里,温柔的白雪静静地飘落在三丁目温暖的灯火间。
无人的街道上出现了圣诞老人的身影,他带着一份神秘的圣诞礼物来到了淳之介门前,淳之介兴奋地和龙之介分享着喜悦。
当打开小礼品盒的时候,淳之介看到了钢笔,神圣的惊叹取代了之前的兴奋和激动,他用不可思议的语气呢喃着:“太棒了,是钢笔,是钢笔,我有钢笔了……”这支象征着传承和真心的钢笔在三部中都有登场,在茶川父子线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第一部的结尾出现了淳之介的亲生父亲。
作为一个看不起龙之介物质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企业家富豪,这个人物和龙之介、淳之介父子的对立,实际上象征了世俗对于成功的定义和后两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淳之介的亲生父亲带着秘书,开着引人注目的豪华轿车驶进了三丁目的街区,向龙之介要回儿子,表示“如果不让自己的儿子活得风风光光的话,我会被人笑话的”。
面对物质条件优厚又强势的淳之介亲生父亲,龙之介看起来没有什么留得住淳之介了。
钢笔于淳之介生父的豪华轿车上第二次登场,被淳之介父亲从淳之介手中夺过去还给了龙之介。
理由是:“从今天开始你用的东西都要是一流的,那种三流货配不上我们川渊家的人”。
圣诞节的温馨仅仅过去了一天,我们的作家就遭遇了广美和淳之介的离开。
刚才还勉强装作没事的他,在淳之介父亲的汽车毫不留情地开走后,失魂落魄地回到家里,把书桌砸了个遍,但唯独紧紧握着那支“三流货”钢笔。
而此时车上的淳之介也开始抽泣。
淳之介最后从他爸车上逃出来回到了龙之介身边。
茶川父子的牵绊在第一部结尾可以说是已经非常深了。
三部电影的结尾都在同样的街头上演了相似的场景,但是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第二部里的作家仍然在坚持写作,因此仍然生活窘迫,且面临着重重压力。
一是来自于淳之介生父的压力。
当淳之介生父再一次登门拜访并打算用钱打发他的时候,龙之介爆发了,他把钱扔掉说:“不要瞧不起人了!
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我是不会把淳之介交给你们的。
”面对有钱的生父,淳之介也选择了穷困的龙之介。
并铁骨铮铮地对自己的生父说:“我不走,我就要留在这里。
”淳之介在这部电影里多以乖巧懂事甚至略带怯懦的形象示人,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会坚决地摆明态度。
他其实是个非常有主见、有想法、勇敢的人。
他不仅继承了龙之介对小说的热爱,还继承了其他的宝贵品质,这一点我将在分析第三部时具体分析。
淳之介生父走之前和龙之介约定,至少要让淳之介过上正常的生活。
他对龙之介说:“这个国家正渐渐改变,你所说的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坦白说我很怀疑真的有。
只要让我知道这孩子过得不好,到时我一定会带他回去。
”第二重压力来自于广美。
广美此时因为债务原因重回风月场所跳起来脱衣舞。
虽然心里喜欢龙之介,但她却因为自卑而对这段感情感到灰心。
在铃木等人的鼓励下,龙之介终于鼓起勇气去找广美,却在广美的门口看见有钱的顾客在求广美给他做小老婆。
其他的压力大概和以前没什么不同——世俗的眼光和物质的压迫。
淳之介是真心崇拜龙之介的,因此东京大学同学会的请柬送来时,淳之介说:“叔叔你为什么不去?
您可是很厉害的小说家,入围过芥川奖的小说家!
” 淳之介的眼里似乎一点都看不到龙之介的失败和落魄,而只有他写小说时光芒万丈的模样。
终于在淳之介的鼓励下龙之介决定去参加同学会,破天荒换了一套西服,走在去同学会的路上,西服被路过的汽车溅了一腿的泥点子,仿佛是生活的讥笑。
到了同学会地点,一旁的他看到昔日的同学如今各有成就,光鲜亮丽,背后也听到了他们嘲讽他的失败和无能。
相比之下,惨淡无比。
龙之介没有参加同学会又默默回去了。
另一边,淳之介在学校连餐费都交不起,老师家访,龙之介问淳之介给他的餐费都去哪里了。
淳之介只好道出实情:米价又涨了,都拿去补贴米价了。
这一幕真是辛酸无比。
重重压力之下,龙之介翻开尘封已久的《纯青》杂志,准备奋起一搏,再一次向芥川奖发起冲击。
知道这个决定后,淳之介自然又崇拜得一塌糊涂。
他可以说是完全看着龙之介的背影在成长为龙之介一样的人了。
铃木家的太太主动保障了龙之介的后勤。
在日日夜夜的艰苦创作以后,龙之介终于寄出了稿件,稿件刊登在《纯青》杂志上,三丁目的人们几乎每人都买了一本,都被龙之介所创作的小说打动了。
还有一个想要忘却的人没有买,却收到了同事送给她的《纯青》,就在她坐上去给有钱人当小老婆的列车之前。
与此同时,三丁目的人们聚集在茶川家里,等待着芥川奖的结果。
在这样盛大的氛围下,却等来了龙之介落选的结果。
其实从电影主旨的表现来看,必须是要安排落选的。
因为这不是一部讲述龙之介如何忍辱负重从屌丝逆袭,最终名利双收、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的励志鸡汤,这是一部讲述如何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真正所爱,即使一生都穷困潦倒、一生都要遭受他人的不解和非议,仍然能勇敢地和时间对抗,只为了坚守最珍贵的东西,而这个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靠别人给你定义出来的,是你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你别不过去的渴望和快乐,是淳之介看《少年冒険団》时脸上那一抹不经意的笑容,是龙之介经历一切磨难也没有放弃的小说写作。
是“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的“是”,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
至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样一部反映战后日本人精神风貌和复兴崛起的长达三部的电影(原作为70年代连载的漫画),要塑造这样一个落魄文人来作为主角了,那是因为他代表了上至孔子时代、后至当代社会、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的真理,即每个人都应勇敢地通过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都有权利追求个人的自由,每个勇敢坚守自己喜欢的事业的人都在为一个幸福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而只有当尽可能多的个人的自由得到实现,一个社会才有可能走上发展的良性循环,给处于这个社会中的人提供更多获得幸福的机会。
正是有了龙之介这样“一生不畏苦寒”的君子精神,才能让二战中几乎成为废墟的日本崛起成为一个使绝大多数人都能够很好地发展自我天性的社会。
而日本的崛起也是为了更多国民的幸福。
第二部的最后,电影运用了一个反转。
龙之介以广美和自己的相处为原型创造了被拆散的情侣最终在一起的小说,打动了几乎所有人,却没有打动淳之介的生父。
淳之介的生父直指这种想法太天真,根本不可能实现。
铃木刚要反驳却被认命的龙之介挡了回来。
的确,现实和他的小说完全相反,他依旧穷,努力过后还是得不到芥川奖,一败涂地。
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追求广美和留住淳之介的美好愿望。
可是就在他和淳之介忍痛分离的时刻,广美却提着行李出现在了三丁目的巷子口,流着泪说“我本来是要去大阪的,可是中途又折了回来。
看了这篇小说,我还能去哪里呢。
”本来不可能成真的梦想于是出现了:龙之介父子和广美约定着一起生活下去。
在一旁的淳之介生父看到这一幕,不再打扰,径自离开了。
在车上他默念着:“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啊……”相信他也找到了开头他自己提出的“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是否存在”这一问题的答案。
第三部评分最低,但我认为第三部和前两部一样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好,因为整个电影的主题和境界在第三部升华。
少了第三部,这部电影的主旨就表达不出来了。
第三部设定在举办东京奥运会的1968年,意味着经过战后数十年的努力日本的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第三部整个都洋溢着浓浓的日本国民自豪情感。
就像我们中国人在08年的自豪感那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依旧在写小说的龙之介却遇到了难题。
龙之介长期投稿的《少年冒険団》迎来了另一位叫做绿沼的对手,他的小说《病毒》一经刊登便大受欢迎。
杂志社改变经营方针打算刊用大量漫画,因此小说便只能在龙之介和绿沼间留下一个人,这让他倍感压力和苦恼。
而淳之介面临升学的考验,在龙之介的鼓励下正在为考东京大学而努力着。
但是每次装作在房间学习的他实际上却在偷偷写小说,而且他就是绿沼明。
被龙之介发现之后,龙之介这样劝诫他:“别想着要成为小说家了,我都说过多少遍了,为什么你就是不明白呢?
你看看我,咬住小说不放,下场就是像我这样,写一些连登到哪里去都不知道的东西,每天懒懒散散地过日子,说白了,跟无所事事没什么区别,就是个吃软饭的,还要给怀孕的老婆养,这是多丢人的事,你知道吗?
你也想变成这样吗?
”“再说,你为什么还在写小说?
一直装出一副努力读书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写这个吗?
你为什么就是不明白我的话呢?
考上东大,进入一家大公司,就能过一辈子幸福的生活。
你也看到我的样子了吧?
一直以来我有多悲惨,你也知道的吧。
确实《病毒》很红,目前可能是很受欢迎。
可是,哪一天卖不出去了,那些东西就是废物。
你有能力考上东大,为什么一定要往这不安定的路上任性地走下去呢?
我不希望你受和我一样的苦。
总之,我不准你写小说。
”第三部表现了淳之介内心的挣扎。
一方面他不愿辜负龙之介的养育之恩——必须努力考东大,一方面他无法克制对写小说的热爱。
在以上对话发生后,淳之介确实烧掉了手稿,为考东大而努力学习着。
但是当《少年冒険団》的主编登门拜访的时候,实现整部电影的主旨表达的最为经典的场景和对话发生了。
杂志社主编希望绿沼继续供稿,龙之介替他回绝道:“这件事我之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淳之介将来要上东大,进一流企业,您能不能别再纠缠了?
我可不能让他因为一时的追捧,白白浪费了自己的一生。
我已经得到了他的亲口保证,他已经彻底放弃写小说了。
这是他本人的意愿”由于主编不愿放弃,他愤怒地把淳之介叫出来,叫他把话说清楚。
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在读大学,当时还没有看懂茶川父子线的深意,以为淳之介为了报答龙之介的恩情,会乖乖地拒绝主编的请求。
但是面对龙之介问他内心真正的想法时淳之介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僕はおじちゃんに言い表せないほどの恩義があります、だから……僕は小說がやりたいです。
小說をやりたいんです!
おじちゃんの言うことも分かります。
そのほうが苦労しなくて済むんだって僕もおもいます。
でも、どんなにそう思い込もうと思っても、僕は自分の気持ちはだませません。
僕は何を捨てても、恩知らずってののしられても、やっぱり小說がやりたいんです!
おじちゃんは惨めな思いをしてきたって言いますよね、つらいことばかりだったって。
でもそんなおじちゃんがなんで小說を書くことをやめられないんですか。
苦しくても惨めでも、それでも書くことから離れられなかったのは好きで好きでしょうがないからでしょ?
それなのになんで書くことを悪いことのように言うんですか。
そんなおじちゃんは見たくありません。
僕はずっと書くことを捨てないおじちゃんを尊敬してきました。
それなのになんで、自分の思いと反対のこと言おうとするんですか。
お願いですから小說を嫌いなふりしないでください!
僕から書くことを奪わないでください!
」「我对叔叔你,有着无以言表的感激之情,但是……我想写小说……我想写小说!
叔叔说的话我也明白,我也知道走那样的路就可以不用吃苦。
但是,不管我怎么逼自己那么想,还是没办法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就算抛弃一切,就算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我也要写小说!
叔叔您说您一直过得悲惨潦倒,一辈子尽是些不如意的事,但是,就算是这样,您为什么还是没有放弃写小说呢?
就算辛苦,就算悲惨,您之所以还是没有放弃写小说,难道不是因为这是您毕生所爱吗?
可是,您为什么,嘴上却把写小说说得像是件坏事一样呢?
我不想看到您这样,我一直尊敬着不曾放弃写小说的您。
可您又为什么,要说些心口不一的话呢?
求您了,不要装作讨厌小说好不好?
请您不要逼我放弃写小说!
」这段我称之为“淳之介的告白”的经典对话,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升华。
这部电影实际一直在探讨“幸福是什么”这一课题,并不停地给出各种答案。
但所有的答案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遵从内心的直感,倾听心灵的声音。
淳之介终究还是抵抗不了写小说的诱惑。
用毛姆的话来说:“我必须写小说,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因他自小痴迷于《少年冒険団》,因他跟着龙之介长大,我们就已经可以知道写小说是他逃脱不了的命运了。
是他通往幸福的唯一方法了。
淳之介最终被赶出了家,就像龙之介被他父亲扫地出门一样。
但同样的,这不是抛弃而是激励。
用这种方式来逼选择了这条道路的孩子背水一战。
坐在主编的车上淳之介想起了钢笔还没拿,于是下车飞奔回去拿钢笔,和飞奔而来送钢笔的龙之介在街头相遇。
这幕场景像极了第一部里的结尾,只不过上一次是重逢,这一次却是分离。
在前两部任凭谁也无法阻止淳之介回到龙之介身边,这一次却是分离。
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离,它意味着淳之介作为独立的个体要开始摆脱一切束缚去追求幸福和自由了。
这是一种无法阻挡的力量。
但这种个人的自由幸福和亲情的延续并不矛盾,因为钢笔从龙之介手中交到了淳之介手中,他将秉承着龙之介勇敢无畏的精神去踏上自己命定的道路。
未来不管有多少苦多少难,我相信他能用这支无价的钢笔写出人生的答案。
1964年,东京奥运会,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也许这就是两国之间的差距,接近半个世纪。
当然我在写此文章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差距了,不过曾经的距离依旧让人心痛。
1964年,离文革还有两年,中国还要承受相当时间的折腾。
三丁目的生活在继续,我感觉此片中的意义中家庭在扩大。
茶川家快要添生命了,而养子淳之介则面临着人生抉择,是听父亲的话上东京大学将来安稳度日,还是继承父亲的衣钵以及自己的心愿当个作家。
而茶川龙之介的父亲去世了,茶川一直认为父亲讨厌他作个小说家并且把他赶出家门,直到葬礼才明白,父亲是为了让其真正独立起来而狠下心肠(这与第一部中六子的妈妈做法一样)。
所以茶川使用了一样的方法对淳之介,所幸的是一样的父亲,不一样的儿子,淳之介完全理解了父亲的做法。
而六子也恋爱了,爱上了菊池医生。
这让铃木则文大为“生气”。
而生气的原因不是因为菊池医生的不良传闻,事实是他已经成为了六子的父亲,影片中的则文的表现就如同听闻刚长大的女儿要离开嫁人的父亲一样,看得真令人心酸又心暖。
这种传统的家庭作坊的人与人的关系怕也是过去的存在了。
现在基本已经绝迹了,这是好是坏呢?
谁知道,这就是文明进步的代价吧。
终于在暖人的夕阳下,茶川的长子独立了,女儿出生了。
六子也出嫁了。
两个家庭都扩大了。
温馨地生活依旧在前行着。
【4星】1、说实话,我觉得男主挺混蛋的,有着很多家长的恶劣习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过那个孩子还是挺牛的,在那种情况下还能说出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想写小说,当个作家,不容易,不愧不是他亲生的2、或许是线下的事情影响吧,这电影所传达的那种家人、家庭、人生、选择、自我感动、因为爱反而把别人推开……3、电影画面一般,主要是关于故事,关于人与人之间日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工作上同事之间的关系等等4、那个男医生真的长了一张花花公子的脸,最开始他上下车的作风和做派还真是花花公子的样子。
所以你不能真花花公子,你最多表面像花花公子——比如你很有钱,你很有地位和能力,像那个医生一样,然后还有点良心——这种传统美德,这就是日本父母喜欢的女婿了吧5、总体值得一看,生活剧
我们80后这一代人是听着媒体、看着历史书、在“民族仇和阶级恨”中了解到这个神秘民族——日本——的。
*解止于偏见*我们同为亚洲后代,黄皮肤,一路跌跌撞撞地迈过20世纪。
很多中国人不了解日本,那会儿没有网络,电视上有关日本的新闻都少的可怜。
而讨论一个仇视了很多年的国家是一件非常无趣的事情,因为谁都不了解。
小时候住在北方。
城市的银行、商店、甚至附近居民楼仍然保存完好,屹立于风中,感觉他们无比结实牢靠。
后来,听人说“它们都是日本鬼子当年在这里建的。
”家乡最早的火车站如今变成了整座城市的中心,原来的候车大厅成为了整座城市的文娱中心——工人文化宫、电影院。
日本在我心的形象是很模糊而又清晰的。
后来离开了北方,世界变得开阔了。
信息沟通工具的发展让地球成为了一个可沟通的整体,经济文化的发展让出国与交流成为了可能。
冥冥之中,我与日本有了更多的联系。
与刻骨铭心的爱相反的就是恨吧。
曾经很喜欢一个日本人,但是他外表的时尚开朗却永远无法改变内心坚定保守的性格。
也许我是一个中国人,也许我不够居家,总而言之,告白以惨败告终。
*电影为我打开一扇窗*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是一个日本狂。
他喜欢日本的音乐、喜欢日本语、看日本电视剧、追日本明星……但是,那是我的脑子里还是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日本的电影不好看;日本的故事很生涩;日本人很做作……老天为我关了一道门,又为我打开一扇窗。
后来,我接触到了一些日本电影。
最早震撼我的电影是《入殓师》,我感觉原来日本人也不是那么不讲道理没有感情。
后来《步履不停》《东京奏鸣曲》《导盲犬小Q》《忠犬八公》相继进入我的视线,《花魁》《松子的一生》《龙马传》让我对于一种坚毅的性格有了一种类似于钦佩的感情。
对日本再认识源于《告白》,之前看了很多日本的恐怖系列电影,但是从小就接触恐怖电影的我对于日式的恐惧已经有了抵抗力。
不过《告白》真的让我大吃一惊。
情节的设置、电影巧妙的叙事结构、拍摄的整体基调以及演员对于性格的刻画……原来差距不仅仅是在经济方面。
撕裂也是一种美,极致也是一种象征,痛并不代表心中无爱,而泪水并不能掩盖一个民族的气量。
看了《夕阳》系列,我只想说。
原来曾经震撼过我一次次的韩国电影是小打小闹,美国电影是个人奋斗史,但是日本电影的深刻与真实无时无刻不在敲击着一个人的羞耻心、向上感、和对生的挣扎与坚持,他们会在过程中赤裸裸地告诉人们,生活不是喜剧,它本身就是悲剧,但是如何将悲剧活得精彩淋漓无畏,并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高度,就是靠一个人的坚持、隐忍、努力。
对于等级、纪律、历史的延续坚持让人吃惊。
只有不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才不会被骂“不知道往哪里去。
”最后,希望没有看这部电影的你,有机会尝试这部影片,也许会有惊喜。
推荐指数:五颗星。
日本电影看得少 这部碰巧在大梦看的 看到后面觉得有亮点 也会有一些细微感动的地方但是在刚开始看的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入不了戏不是那种一开始就很吸引人的类型道理都是一点点慢慢透出来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日本电影就是会讲出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来引起共鸣
剧情丰富紧凑,叙事平实感人,温情疗伤。
结尾夕阳点题,又代表了美好的将来,那种忙碌了一天,到傍晚有个美丽的夕阳的感觉,被非常具象的表达了出来。
运动会只是一个时间轴而已,故事的两条主线是两家发生的两件事情,淳之介写的小说取代了茶川,茶川的父亲用断绝关系激励他的事,茶川也同样的用在淳之介身上,家训,用心良苦。
另一条是小六和孝太郎的恋爱,美好的暗恋,中间部分的误会,结尾的皆大欢喜。
崛北真希和小雪都很好看。
影片并未像两部前作那样将感情融入角色生活中琐碎繁杂的细节中,而是从侧面将各个角色心底恻隐纠结的情感阴影暴露出来。
被逐出门的父子怨念、因一句承诺而埋没的青春、被恩情牵累的人生梦想,难言之隐成为左右生活和步伐的牵绊。
影片后半段,导演刻意将部分剧情与第一部重合,将幸福的解释回归整部系列影片的原点处,将幸福解释为基于温情的牺牲和付出。
摆脱了第一部的煽情和第二部的感伤,成熟内敛的掌控了故事中所有的情感元素,不催人泪下却深深的触动观者心底偶尔不常表露的温情一面。
作为山崎贵的第六部电影作品,该片可谓是为整个系列故事画上了一个完美的节点。
霓虹金对于幸福的探讨还真是无休无止。
六十年代的东京生生让我怀念起八十年代的中国开头的航拍很喜欢(大概是3D制作?
),堤桑演技依然素勾乙。
基本算是我看这片子的一个理由。
哭呗你已经够土的了穿上六十年代的衣服就是圭,再说一口蹩脚的青森话就是垚好吗!
茶川父亲那个桥段真够俗的但还是很催泪。
本来觉得到了结婚就可以了结果还在家长里短的扯棉絮。
电影日本味太重了(废话。
里头没有帅哥当然是因为六十年代不能修眉毛没法做厚刘海。
一个奋进而美好的时代怀旧。
第一次看这个系列,很日本主旋律电影,唯美、单纯、普世、夸张、滥情,倒是会让人哭得稀里哗啦。
对于当今的日本,那个时代可能保留了不少值得纪念的东西,当然也有延续的所谓日本精神。
三天,三部《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
每每都被击中。
尤其第一、第三部。
看第三部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导演的心意,即使通过演员被讲出来,少了一点点那种私密的心意相通的默契,还是会觉得温暖,忍不住微笑。
充满善意地、认真地生活,被美丽的夕阳守护着,即使活着普通、辛苦、甚至悲惨,也就足够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吧!
这次,罇真佐子在片中,一改荻上直子镜下“怔怔不知所言”的味道,常常在笑,骑着自行车在街边疯奔,她出境不多,却是一个天使一样的存在,不着痕迹地守护着每一个人。
片中的父亲用一种决绝的方式支持自己写小说的儿子茶川,断绝父子关系,不见他,茶川得知父亲生病回到家后,父亲说讨厌的话,赶走他。
却偷偷读儿子写的所有的小说,并做批注,以茶川为荣,为茶川担忧。
直到父亲去世,茶川才得以了解父亲的心意。
父亲这样做的理由,借阿姨之口讲出来,她说:“小说家所处的是很严峻的世界,必须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
”遵从内心,做自己觉得开心的事,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啊!
如同片中医生所言:“比起成为富豪,看到人们安心的表情要更幸福。
”第三部结尾,淳之介为坚持写小说,与茶川的冲突和对白,我想到木心先生说过的:“艺术本来也只是一个梦,不过比财富的梦,权势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
艺术,是最好的梦。
”不过,影片中没有把文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写小说的茶川也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着,甚至更艰难一些,他会被身边的人戏谑、嘲笑,同时也被他们爱护、尊敬,当然,茶川始终没放弃自己的立场,甚至,一次又一次强大起来。
这是我喜欢这三部电影的最重要的理由。
烂片
没看完
它基本上就是我今年上海电影节前面看过那些日本电影的反义词。
这种片子,看一部就够了。
父子激励方式的继承,其实三部作品主题上都较为保守,家父为你好的价值观挂在那里的。第三步随着成员走出东京固有的家中,也象征着开创自己的未来。
一颗星给染谷,一颗星给堀北真希
5/10 对人物的刻画刻板了不少,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东西,甚至有点拖沓,感动也小了很多。总得来说比前两部要差。
用平民故事折射时代特质,有法式轻喜剧的味道。看得到情怀,但部分段落过于煽情用力,整体却又有些冗长平庸。另外,日式爱国主义有点吃不消。
喜欢这一集里所有的对应,怪婆婆的戏份也被加重了。那么多年过去,大家的信念一直没有丢失,并且为了新的幸福未来在奋斗。
小人物映射大时代,在三丁目夕阳辉映中的东京铁塔下,住着一群单纯的人们,每个人都怀着一个单纯的梦想,即便撇开日本民族复兴的大背景,就是这份原始怀旧的单纯,足矣让观众笑中带泪看完全片,本人泪崩在了父亲留在儿子漫画书里的字条那里~堤真一这次演技大爆发,真的是难得看到他表情这么丰富~
实在太真善美了,堤真一又帅又萌,还有做小学徒的染谷将太
大家都要长大的。主旋律还是大赞~
太太太老套了 都没法感动了
142分钟,终结篇愈发又臭又长。一个普通的东京劳动人民的家庭,1964年就拥有了彩色电视。20年后我家才买得起一台黑白的松下12寸,还是找关系用了外汇券,在友谊商店买回来的,400块,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事了。
比起前两部来有点作。。。。
拍完是为完整,不拍总有遗憾。
没有任何新意和突破。不仅煽情依旧泛滥,而且剧情非常之狗血,情感非常之做作,台词非常之说教。尤其是小说家和父亲、养子的故事。简直是原封不动照搬前作。真的很难看。昏昏欲睡。(我非常怀念《我爱我家》)这个系列越来越烂,真心可以到此结束了。再拍真成电视剧了。
日本这类剧都是大制作,一堆大牌演员。无破绽剧情镜头配乐调色。但就是喜欢不起来。堤真一实力演技。堀北真希我想忽略一下。但是太多熟悉面孔说着方言怎么看怎么别扭。相比有技巧的东西,更喜欢发自内心的东西。但是从学习日本社会/历史blahblah来说是好电影。
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社会在影像中总会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满满干劲,无论生活中会遭遇不顺心和挫折,对于梦想的执着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寄托、关爱总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元素,市井生活的图卷在三丁目的夕阳中无限美好,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战后的奋斗岁月有着难以割舍怀旧情怀,ps崛北真希妹子大好!
镜头和情节都很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