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the Flesh 的第一季有3集,影片海报制作得并没那么吸引人。
影片色调是英国经典色:阴灰,总是冷冷的感觉。
描写一群PDS(partially deceased sufferer)——曾是没有人性的食人者,在复生之后得到救治,恢复了人性,却隐含着兽性。
这样的一群人,是什么样子,如何回到社会,怎样能被社会接受?
他们是什么?
他们是谁?
而在这些PDS对立面的所谓正常人类,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有着如何残酷的人性?
族群,永远是一个课题,列侬imagine全世界是一体,简直难以实现。
你是什么族群,又站在哪一边?
第一季里,还没有族群的出现,全是硬生生的孤独。
Kieren是本剧的男主角,瘦小纤细,眼神单纯无辜。
被药物带来的副作用,回忆起最后的杀人情景,恢复的人性让其备受这份经历折磨。
同时,“回家”,家人和社区会如何接受他,充满了疑惑和恐惧。
另一边,Kieren的家和以及社区里面,“正常人”,要接受这些曾经的杀人者回到身边吗?
如何去面对呢?
第一季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多,很吸引人。
Kieren的归来,和妹妹作为人类志愿军的对立;Bill作为人类志愿军的leader,在很多人(包括Kieren)面前以及PDS的恳求下,还是扣动了扳机,杀死了被发现回归了的PDS;就在此之后,Bill得知爱子Rick回来了,可笑的是Rick是一个PDS….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这种信仰有时候会带来疯狂(例如Bill杀死了自己的儿子)。
这一点第二季凸显得更为明显。
片子的插曲很能带人入境。
这样的回归,在社会里我的角色是,杀人犯?
病者?
我是谁?
我要去哪里?
不被接受、不被了解、伪装,这种存在的定位,以及矛盾,就是在本剧中希望看到的吧。
第一季的亲情描写很感人。
一开始我以为这部剧讲的是变成了丧尸之后如何和爱人是如何相处的,后来发现原来这个是一部后丧尸片,主题很深刻。
一切恢复正常之后,人们也治愈了好了,复生的丧尸如何再重新融入这个家庭。
这个村子里每个家人、朋友人对待半死症的态度,其实就隐射了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里对待同性关系的态度。
首先男主吉伦的家庭,父母都接纳他了,但却一直让吉伦伪装成正常人的样子,假装吃饭,假装玩游戏,拒绝接受他成为丧尸的现实,而妹妹杰玛,其实一直想努力打破伪装,她是想真的接受他成为丧尸,包括他的缺点,包括他的过去,然后再以丧尸的身份对待他,并没有模糊他的身份。
而里克的家庭却是另一种极端。
里克的父亲在刚刚杀死了一个丧尸后,得到他儿子是丧尸的消息。
他拒绝承认他的儿子是丧尸,而且强迫其他所有人来假装正常。
尤其片中去酒馆喝酒那一场,真的是诡异极了。
而里克的母亲很爱儿子,但是他的母亲却不知道该怎么和丧失接触,所以有的时候还会害怕他。
片中还有一个女丧尸,她的表现就是无惧他人的眼光,展现自我,不惧怕自己的身份,她和歧视的眼光对抗,受到威胁甚至暴力,所以她最后选择了离开这个地方,去寻找能够真正认同她身份的组织。
片中其他配角,比如说女护理师,两个兵团的人,以及牧师和菲利普,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也都非常有意思,其实代表了我们社会上现在的各个团体势力的态度。
本片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提起过同性恋这个事情,我们只是从照片和文字发现他们相爱,但是整个片子就是以丧尸来隐喻同性,没有着重刻画同性之间的爱情怎么怎么样,但是却以更深刻的方式表现了,这个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人是如何接纳以及看待同性这个事情的。
同性恋问题其实不是我们喊的口号,撑同志反歧视之类的。
而是当你身边真正的有了一个家人,有一个朋友是同性恋时,如何以人的眼光看待他,而不是贴上一个标签。
同志生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社会里,他也是正常人,所处的人际关系和我们是一样的人际关系,有家人,有朋友,同在一个社区内生活。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即使片中有各种各样不喜欢同性的人,但是他们还是以诡异的方式达成了一个平衡,有些家庭可能走向了极端,有些家庭保持了默契。
这才是现在同性在我们社会中所处的一个位置,宗教会极力排斥同性,但是正常的世俗家庭他是没有办法完全去排斥的,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逃避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完全当成异性恋去看待,也不能去歧视,如何真正的去认同并接纳他真正的身份。
这才是我们现在社会应该努力去改变的。
我爱你,就算你变成一条金鱼。
我也很担心你。
我现在是姐姐了。
我的Ricky是个好孩子。
复生,一部看了后,会哭成🍅的剧。
感谢当年那张截图让我认识这部剧。
Amy:"活着的人害怕什么?
‘’J:“我们”Amy:“不,是死亡,是长眠不醒。
事实上,对死亡的恐惧才是让每个人为之疯狂的原因,他们知道死亡近在眼前但却无能为力,他们被折磨的要死。
但我们却不用这样,我们尽可以藐视时光的流逝,这是上天对我们的恩赐。
”愿最可漂亮最快乐的Amy在哪里都是你最喜欢的你自己,你自己。
英国三集片,在整个电视剧产业链当中都是一个奇葩,即使再卖座,评价再高,它依旧不着急,慢慢来,一年只出三集,丝毫不担心该剧的狂热粉丝们在一年后失去狂热。
英国的电视剧不像美剧,它是观众导向的,像《绯闻女孩》那样,观众要谁和谁在一起的呼声高,下一季就安排谁和谁在一起,然后整个剧的人物关系画出来就像是蜘蛛网,一团乱麻,谁和谁都上过床。
美国的电视台是靠观众的数量来吸引广告以盈利,所以必须迎合观众的口味来保证该剧的畅销,而英国的电视台,其实基本上也就是BBC了,是由英国法律规定,每一个在英国定居的人都必须缴纳电视费,而政府每一年也都会给予充分的拨款,可是,即使电视台的运营全靠政府的钱,政府也没有权利干涉电视台的运营和节目内容,正是财政上的独立和内容上的独立,保证了BBC的新闻质量,也让英国的新闻节目更加开放,电视制作也更为自由。
英国三集片,在中国最火的莫过于《福尔摩斯 Sherlock》,三集的故事量很大,每一集都很紧凑,又采取了电影的拍摄手法,所以看起来特别过瘾。
不过这一类向市场投怀送抱的电影,还不足以代表英剧的独特性。
《黑镜》和《复生 In The Flesh》,除了英式口音外,瞅一眼,看完一集就知道不是美剧。
美国人不敢拍那么抽象的电视剧,也不敢拍需要人思考的电视剧,美剧基本上就是肥皂剧,供人在思考了一天就是爽一下,而不是思考了一天之后继续思考。
譬如说,去年的英国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分成四集,每一集那个大船都要沉下去一次,而四集分别从四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角度来刻画在沉船的时候,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近看了《复生》,BBC Three的,也是三集,一开始据传是英版的《行尸走肉》,但是编剧显然拥有更大的抱负。
无论是《卫报》还是《每日电讯报》的评论,都表达了刚看到BBC要出僵尸局的时候,都脑边三条黑线。
与吸血鬼或者其它什么不死的生物一样,僵尸也已经是一个烂掉的题材,更何况已经有了非常成功的《行尸走肉》。
再说,BBC给这部剧的拨款要远远少于AMC给《行尸走肉》的拨款,那么既然不可能有华丽的场景,这部片子又能拍出什么新意呢?
但是毕竟是BBC出品,让人眼前一亮。
故事发生于一次僵尸集体复生之后,人类发明了一种药物,可以把僵尸的狂躁状态控制住,使得僵尸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思考。
除了失焦眼睛、惨白的肤色、定期需注射药物外,与常人无异。
政府鼓励那些已经被治愈完成的僵尸回家,而主人公僵尸Kieren的家所在的小镇有一个民兵组织,在教区牧师的宣扬下,立志铲除僵尸。
在僵尸肆虐,杀人成性的时候,这是一群小镇上的英雄,而当被治愈的僵尸们回到小镇时,牧师和民兵组织的首脑也完全排斥,立志杀死每一个被治愈的僵尸,以维护小镇居民人身安全的名义。
首先,这部片子从酒馆女老板对民兵们的态度上反映了民兵成员在小镇居民心目中的地位的转换。
这里,民兵队的作为就与上世纪中叶,非洲大陆上大部分国家脱离欧洲殖民统治的情况极为相似。
一开始,那些要求民族独立的非洲民族主义领导人们被看做争取国家独立的英雄,然后一旦国家获得独立,这些领导人们也立马摇身一变成独裁者,国有化主要产业以中饱私囊。
民兵队的出现是为了对抗狂躁的食人僵尸,固然是英雄,可食人僵尸基本殆尽,小镇秩序重新恢复的时候,这些民兵组织不顾民选政府的法令——要求接纳被治愈的僵尸,而坚持将所有的僵尸赶尽杀绝,其实也就是逆潮流而走了。
其实,在现代国家,唯一能够合法使用暴力的机构应该是国家,其它的所有民兵组织都是非法。
如果在僵尸横行,社区居民面临死亡的危险的时候,民兵组织还有其存在的合法性的话,那么在僵尸已不构成威胁,民兵组织的使命已经完成,应该自行解散。
在一个老头的被治愈的夫人回到小镇后,民兵组织得到情报,于是强行闯入老头家,把老太拉到马路上,老太没有能力做任何抵抗,反倒报以欣慰的笑容,结果民兵组织的头头还是一枪崩了老太。
这一行为其实已经完全违背法律,可是为什么民兵组织还有勇气去这么做呢?
我想,根本原因在“我们”与“他们”之分。
这种区分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奴隶主阶层随意虐待奴隶,欧洲白人肆意屠杀黑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的大屠杀,都是在“我们”与“他们”的分别下进行的。
从根本上说,奴隶主、白人、纳粹分子、胡图族根本没有把奴隶、黑人、犹太人、图西族人当做人来看待,因此把他们随意杀害,也就不受到传统道德观念的制约。
即使到现在,这种区分依旧是某些人为自己伤害他人而找的理由。
比如,五毛,他们承认随意打人是不对的,但是他们会申辩,他们打得那些不是人,而是汉奸,从而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于是他们就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代表人民去消灭汉奸,诡异的逻辑。
同样,美国极右的共和党分子,坚称那些穆斯林是邪恶的,因此,他们可以对穆斯林随意发动战争,在机场安检的时候,可以对穆斯林进行带有侮辱性质的检查等等。
霍布斯提出,在人类社会组建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类处于一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中。
所以,一个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可以为所欲为,杀死同伴,抢劫食物等等。
那么如果说僵尸复生,杀人成性,国家秩序灭亡,民兵组织的成立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的话,那么僵尸食人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因此虽然看起来好似民兵组织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但是实际上两者的道德前提是一模一样的。
只不过因为观众是都是人类而不是僵尸,所以才会觉得民兵组织杀死僵尸的行为是合理的。
而且,在启蒙运动以来,现代性让万物有灵论彻底崩溃,人为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生存,可以随意破坏其他生物的栖息地,因此,在启蒙理性下,只要认定僵尸不是人类,那么民兵组织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那么,我很好奇的是,那些宣称人与动物是完全平等的人,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毕竟,僵尸,也可以说是另外一种动物而已,或者他们直接认为僵尸并不是动物?
这个问题再往深处挖掘,就是对道德观的反思。
道德的外延到底在哪,是主观上认定的“我们”,还是客观上的生理上的人类,亦或是那些动物保护主义者所声称的是所有的肉眼可见的生命?
在《复生》男主角接受BBC采访的时候,他说在看这部剧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想成一只被治愈的僵尸或者其家人,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其实,如果把自己想成僵尸太困难的话,就把自己想成在结婚前破了处的沙特妇女,在伊朗的同性恋,在16世纪美洲庄园的黑人,在上海租界的中国人,在文革中说市场经济好的人,在80年代的艾滋病患者,巴勒斯坦的基督教徒,或者任何否定一个生理上的人作为人的资格的社会里。
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即使人类经历了道德上的巨大进步,还是有太多不把人当人看的情况。
另外,在自然状态下的原是正义,始终不是一个良善社会所应该坚持的正义观。
民兵组织杀害了那个老头的夫人,而那个老头自己一枪崩了民兵组织的头头,这种自己充当执法者的行为有悖于现代社会建立的基本原则。
在一个现代社会中,毫无疑问,这个老头应该申请法院的审判,而不是滥用私刑。
其次,为了让被治愈的僵尸不背负道德负担,在治疗中心里,医生把他们此前狂躁状态下的食人行为归纳为为了生存。
这部剧的特色之一在于把僵尸看成一种病,partially deseased syndrom,即半死症,而僵尸们食人是在under untreated situation for survival,即在未受治疗的情况下为了生存而做出的行为。
因此,从一开始,政府就表现出没有把僵尸不当人看的倾向,在鼓励被治愈的僵尸融入正常的社区生活,虽然后来还是有法令要求在有僵尸居住的屋子上刻上PDS,即半死症的英文缩写。
为此,政府还让僵尸带上特殊的隐形眼镜,在面部抹上肉色的摩丝,让僵尸们在外表上看起来与正常人不同。
一般来说,外表上不同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最佳方式。
比如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男人对女人的歧视,以及在纳粹登台初年要求犹太人佩戴袖章等等,而消弭的外表上的区别能够使人感到心理上的愉悦,无论是歧视者还是被歧视者。
回到正题,虽然医疗中心给被治愈的僵尸们释放道德压力,可是男主角还是没有办法原谅自己曾经的杀人行为。
这又是一个道德困境,即为了生存可不可以成为一个人践踏法律,违反道德的到的理由。
鲍曼大叔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提出,那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亲自参与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公务员是否应该接受战后法庭的审判。
小说《朗读者》也聚焦这一问题。
有一些纳粹公务员提出,他们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如果不执行命令的话,他们自己也会面临危险。
而且,如果他们受到审判的话,那么那些在毒药长工作的,明知道他们生产出来的毒药是为了屠杀犹太人而继续卖力工作的人为什么就不应该受到审判?
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屠杀,可是却是整个屠杀工业链上的一环。
其实,这些纳粹公务员的境遇与僵尸是何等相似,他们不杀人自己便会被杀,为了生存,所以他们杀人,可是,这是充分的道德理由么?
剧中还有个有趣的情节,因为谣言盛传,小镇上的人们普遍相信被僵尸咬后自己也会变成僵尸,而实际上这是不存在的。
因此,当一个民兵队员在追捕僵尸的过程中被咬了一口,就被民兵头头关进了笼子,进行隔离。
这样的隔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福柯笔下的精神病院,精神病人被当做不具有完全理性能力的人被隔离开,而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多少人被“精神病”呢?
在上访大国,这类事情不绝于耳。
最后一点,就是宗教的作用。
教区牧师在本剧中扮演了一个精神导师的决策。
他不断引用圣经中的词句,来鼓励民兵队员们杀害那些尚且被治愈的僵尸。
教区牧师完全没有根据的揣测将会有第二波僵尸复生潮,而那一批复生的僵尸本质是善良的,而这一批僵尸无论如何本质都是邪恶的。
这样一种观点导致了民兵组织头头杀死了自己作为僵尸的儿子,因为他坚信他儿子将会有第二波复生,变成内在善良的人。
这样基督教就是邪教了,可是问题是邪教又应该如何界定呢?
缅甸佛教徒对穆斯林进行残忍杀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对基督徒进行恐怖主义行为,基督徒以清楚邪恶为口号对穆斯林世界悍然发动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一种宗教又具有正义呢?
不知道编剧在此处有没有影射近年来的宗教复兴,不要说中东地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复兴,就算美国,看似完全世俗化的社会,基督教也在强势复兴。
而复兴的结果也许可能是下一次宗教战争,抑或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持续近千年的宗教战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美剧与英剧的差别一眼可见,好的美剧更注重情节,好的英剧却注重思想,就连《唐顿庄园》这样的英国肥皂剧也表现出了社会转型时期各种观念的激烈冲突。
究其原因,恐怕还是英国还是抱有一种精英文化,而美国却敞开怀抱拥抱了大众文化。
究竟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文化好,从雷蒙.威廉斯和汤普森开始,文化理论家们便争论个不停。
可是,在市场化大潮下,一切向钱看,那些没有固定财源的美国电视台们又怎么可能不拥抱大众文化,而在财政问题上高枕无忧的BBC当然可以坚持其精英文化的路数,不断用电视的形式去阐述人类社会的矛盾。
比如《黑镜》的第一季和第二季,充满了对于手机黑色屏幕、电脑黑色屏幕,对整个虚拟世界的反思。
再比如《复生》,则充满了对于包容性的反思。
美剧中当然也有着力倡导精英主义文化的,譬如《新闻编辑室》,可是这样的异数,还是要夹杂着拙劣的感情戏。
也许我们得返回柏拉图和修昔底德的问题:寡头制固然不好,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民主制?
或者继续尼采的思考:上帝死了,上层阶级覆灭了,价值体系崩溃了,我们拿什么防御虚无主义?
看到第二集在酒馆里三个复生者K,A&R和一个前HVF队员打趣的片段,恍惚间有醍醐灌顶之感。
慢慢理一理思路……还是从那段开始讲。
聊天中,问到A曾经的学校,说她所在的女校全是蕾丝边,又说到K也应该去那个学校,然后K,R对视,R装作大笑,若无其事继续喝酒,A说你知道你是不能喝酒的,吃固体液体就像毒药一样,R说我和你不一样。
事实上,他们三个没有什么不一样——除了A是因为绝症不治而亡,R是战争被炸死,K是因为得知R的死讯绝对生无可恋而自杀——他们都是剧中所谓半死症的患者,也就是死而复生的治愈了的丧尸。
A的坦然,R的自欺欺人,以及K无法面对一切所以在家中假装若无其事,其实内心很痛苦,但是当得知R回来的时候不顾一切冲出去——就像当初得知他战死不顾一切自杀一样。
表面上是三个复生者重回社会的剧,其实是这个社会与同性恋如何相互面对的问题。
A是一个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状况,但是她也曾经有过迷茫,有过在墓地里,她描述的K的情况举动,但是最后她坦然面对了自己作为复生半死情况——坦然接受了自己的取向,并且活得很自在而且不在意他人的目光。
K则类似处于一个刚刚出柜的状态,刚刚从治疗中心返回家中,家里的状况又是各种反丧尸的情形——生前死后最惦记的小妹妹现在已经成了HVF里的主干成员,而父母虽然接受他的归来,却依旧无法坦然面对他的状况,而迫使他假装依旧活着——假装吃饭、喝茶、看电影玩大富翁。
就像已向父母出柜的同性恋者,虽然父母因为对孩子的爱而接受这一事实的存在,但是却无法真正面对这一事实,于是父母自欺欺人地面对和孩子的尴尬关系,而孩子也迁就着面对父母看似宽容大度的态度,即使彼此都十分痛苦。
反而是K的妹妹,虽然无法接受哥哥的现实状况,甚至直接质问哥哥还是不是自己的那个哥哥,并且和一群强烈恐同的人结交,但是内心还是在努力说服自己去接受,是全面的接受,而不是像父母那样假装的自欺欺人的接受,因为爱所以接受的接受。
R的困境其实比K大得多,从剧里他母亲在他回来的时候贴面吻时的小闪躲到之后打电话给咨询中心,都可以看出她母亲对自己儿子的一种陌生的恐惧,即明显的恐同。
因为对另一群体的不了解,甚至因为曾经长期对立的立场而不知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而他父亲Bill的表现则更加是一种反同。
在第一集,他刚刚亲手枪杀了一位复生的老太太,拆散了一对历经过死亡终于再度相遇的老夫妻,但是紧接着,他却被告知其一直深爱怀念以及引以为傲的儿子也要回来了——但是是作为复生者。
换一个概念,就是一个一直站在积极反同立场上的人,突然面对自己一直引以为“骄傲”的儿子原来也是同性恋并且已经算是出柜了。
B采取的是一种比自欺欺人的K的父母更极端强权的办法,他从内心极力否认儿子作为G的事实,而且强迫儿子和他一起去反同的酒馆、去反同的集会,甚至参加反同的活动——猎杀丛林里遗留的丧尸。
在一种大家都明明知道的状况下,他却在假装——“不是”。
而R一直活在父亲的强权之下——从第二集在车里,小K和R的对话就可以看出,虽然R明明可以摆脱父亲的控制,却因为“他是我的父亲”而强烈扼制住自己的真实情况去迎合父亲的行为。
逼迫自己喝酒即使转头就会吐得相当难受,假装自己和别人没有不同,和别人谈笑风生假装那些反同玩笑很好玩,参加围剿丧尸的活动并且举起枪想杀掉他们……对自己都无法肯定的人是最痛苦的,无法接受自己与大众不同的状况事实,处于一个长期和自己真实情况站在对立面的家庭里成长。
不得不推测,这可能也正是K和R生前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在片中无法接受自己生为半死症患者的事实,那么肯定也无法坦然面对当初和K的感情(这里只是合理推测而已,因为隐射和直接描写的两个同性恋主题可能会有理解干扰,所以本文主要以叙述隐射的那点为主)。
以上分析了A K R三者在片中实际所处的困境和本剧与之对应的暗线之间的推理类比,可能有点凌乱,因为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
想到这里,突然觉得第一集和第二集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分析,并且找出与之对应的隐含的表达,下次再继续写吧。
另外教会牧师的梗也很有意思,本剧里站在教会立场的牧师是极力反对复生者回归的,而现实中,一直以来,对同性取向的最大敌对在西方也一直是宗教。
英剧和美剧相比一向更为细腻含蓄,所以和《行尸走肉》类似的本剧的翻译《行尸肉心》的确会有误导,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两部剧根本就是两部剧。
披着丧尸的外壳,本剧的内核其实已经被很多其他的元素充满了。
《复生》的故事发生在现代,本来已经死去的人突然复生变成了丧尸。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导致很多人因此死去。
为了生存,人类成立了志愿军同丧尸大军对抗。
但这个过程并没有持续多久,一种牛逼的药就横空出世了。
它的作用很神奇,可以把暴躁丧尸的情绪稳定下来,并且恢复生前的记忆与情感。
官方组织宣称这种尸变其实就是一种病,并命名为部分死亡综合证患者。
(简称:PDS)通过定期的药物治疗后,患者即可恢复精神上的正常。
于是,政府为了让更多的人复原,便以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对尸变的人展开了集中治疗。
男主吉伦,就是其中的一员。
恢复了人类的意识后,他打算回到老家诺顿村。
然而这并不容易,当地的人们对复生的PDS患者心生恐惧,害怕他们回来后伤害自己。
虽然政府早已对此事做出了声明,但死后的人再度复生,还能算是人类么?
村民们可不同意。
不仅不同意,维护诺顿村的人类志愿军领袖比尔更是扬言,谁敢回来,就杀死谁。
事实上,确实如此。
吉伦虽然恢复了人类的意识,但是它的外貌和生理结构早已不可逆了。
PDS患者的外貌很容易辨识:一对棕色眼,以及暗淡的皮肤...
为了与常人无异,吉伦只能通过化妆来掩盖自己的身份。
更糟糕的是,这个治疗还有着致命的副作用:记忆闪回。
吉伦在尸变时的捕猎情景,会不断的折磨着他,让他愧疚。
《复生》是丧尸剧,更是伦理剧,光是这个其妙的设定就可以展开一系列的话题了。
复活后的人类回归曾经的社群,会发生什么?
同样的题材,不同于在《行尸走肉》里的末日求生,《复生》是从日常生活入手,来探讨两类人之间的界限问题。
很显然,偷偷摸摸回到家后的吉伦并不快乐。
一方面,他每天只能藏在家里,躲避志愿军的巡查;
另一方面,他还要考虑如何面对爱自己的父母。
为了看起来像个正常人,吉伦每天都要给自己化妆;即使不能吃食物,但面对母亲的哀求,他也要像正常人一样装装样子...
吉伦还有一个妹妹,是志愿军的一员。
两者的关系原本很好,但随着吉伦在尸变时吃掉了她的男友后,关系就已破裂。
当然,《复生》的剧情也不全是围绕着吉伦一家转。
比如诺顿村的志愿军领袖比尔这个角色,杀起丧尸毫不手软,即使是经过治疗后的PDS患者,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开枪。
但有点讽刺的是后面的反转。
本来早已死去的唯一儿子,也发生了尸变,并且在治愈后回到了诺顿村...
《复生》也有很多讨人喜欢的角色,比如女主艾米。
神经大条的开心丧尸,每天像个疯子一样到处游逛,与他的结识,让男主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
毕竟,只有同类才能更容易的懂自己。
《复生》的编剧不仅想要探讨两者之间的伦理道德,从一开始也可以看出来,剧组还有更大的野心。
比如人类的对立方,神秘的丧尸起义军。
但有点坑的是,《复生》这部剧的故事其实并没有讲完。
因为资金问题,BBC直接把它砍掉了...据说有做复活的打算,不过可惜的是,到现在依然没有消息。
被砍了还要安利?
是呀,必须要推。
难道你就不想看看腐国是怎么在这种题材下也要搞到基情满满的设定么?
首发:微信公众号「美剧院线」ps:剧荒了?
别怕,不知道看什么优质英美剧,就快来关注公众号“美剧院线”(MJyuanxian),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作为一个死宅,我也想过死。
没什么可否认的,胖,内向,用尽全力却总是提不高的数学成绩,从未主动响起的qq和微信,以及一颗经受不了一点风吹草动的玻璃心,让我看不到明天。
有时就会在深夜莫名其妙泪流满面,恨别人,更多的是恨自己,哭到深处总是想着自杀,希望明天会遇到一场意外。
直到看到复生最后一集吉伦与老爸的对话,我泪如堤崩,却也同时释然。
人生,总会有不如意。
你的出身,你的长相,甚至你的一生也有一部分由天而定,所以注定有一部分人会是一手烂牌。
但你没有权力放弃生命,且不说你的生命是别人赐予你的,就是自己,也必须坚强面对。
人生来就是被磨砺的,如同赋予你生命的受精卵一样,不管周遭的一切,一直跑下去,不知道终点,但绝不放弃,这是你与生俱来的使命。
我知道我以前自杀的理由实在矫情,但这次我保证,今后一直会顽强地走下去,哪怕痛如亲人的离去,也不会再有这样的念头,因为最后一集吉伦满脸悲痛却坚毅无比地抬着棺材的镜头已经深深刻入我的脑海。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奇怪,一直没法克服的事却突然在对某些镜头有所感悟后彻底释然。
吉伦,以前因为恋人离开小镇便放弃生命,这一次,哪怕恋人死去,即使心已碎成了碴,也要勇敢面对,不再逃离。
活下去,我们没有复生的机会。
不得不说腐国确实会玩,半死症的爱情,还有发人深省的道理。
活人会怎么看待死而复生的半人类呢?
即使是亲人可以接受那么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呢?
或者甚至是亲人都无法接受呢?
在亲眼见过他撕碎自己曾经的同类以后,活人又该如何对待这些半人类呢?
同性恋在宗教面前又该如何自处呢?
面对熟悉的父母亲人反对又该怎么办呢?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需要面对的包容和接纳太多,世间只存在相对正义而非绝对正义,非灵长类动物都会拥有私心更何况是人类。
学会如何生存将会是人类永远的课题不是吗?
不管是这些被排斥的少数,还是这些拒绝的大多数。
包含了挺多命题的剧,同性线最拉热度,家庭线最催泪。
不过这部剧应当比喻的是一切少数群体,而不只是gay。
第二季很多是他们自我身份认同,是关于生命的尊严。
而第一季其实更多还是少数群体生存问题,毕竟生命要先存在。
比如PSV的设定,可以说探讨精神疾病患者权利,又像探讨犯人回归社会。
社会心理学有讲到非常基本的人类思维就是分化和标签化,什么是我和非我,是敌是友。
这部剧再明显不过了。
所以如果有第一主题我觉得其实是“仇恨”,正确处理仇恨的艺术的政治,但如何消除仇恨我们始终未知。
人类不过是宇宙的弃儿,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恐惧制造了太多仇恨。
而仇恨和吸引一体两面,所以Rick是第一季最悲情的人物,他是战争的武器也是战争的牺牲品,是承受众人爱戴的人,却也是仇恨的牺牲品。
所以他的离去够让人心碎叹惋,而对比之下,我们的小可爱男主的离开又回归才更充满希望。
文明进步,生存改善,当我们没有忧虑和恐惧,或许我们能更好的认识生命的存在,去消弭那些本没有必要的仇恨,或者说已经不被需要的仇恨。
哭惨了这回事我会说吗!
外表看似懦弱,内在却坚强的Kieren和外表坚强,内在自欺欺人的Rick这就像小说里的经典搭配,爱上了受的攻却一直蒙蔽自己的感觉,告诉自己这样是不对的,告诉自己不去看他,离开或许就可以解决。
Rick一直告诉自己和丧尸是不一样的,于是他按着他父亲的态度逼迫自己说那些话。
其实Rick一直在欺骗自己,他是PSD,他爱Kieren。
最讨厌这种人了呢!
妈的看到他死的时候哭成傻逼的那个人一定不是我。
剧中也影射了社会对不管是Gay还是曾经犯过错的人的态度。
他们厌恶,轻视那些人,他们认为错了的人就永远不可能改过。
只有身边的人,爱着他们的人才能感受到他们的改变。
就像在你我的身边,只要有一个人曾经犯过事去过监狱,那么他以后的人生被打上的标签第一个就是“坐过牢”。
人们总是吝啬自己的善意和谅解。
Ren + Rick = 4ever “To say goodbye is to die a little. - Philip Marlowe”
設定超贊!好虐!
看第一集以为是视角特殊的僵尸片 第二集发现是基剧 第三集发现是家庭伦理剧 多一星给很多仔细的小细节
弃。
编剧能把这些卖点想出来也确实够腹黑的,这就是天佑鲍比+行尸走肉
丧尸重新变回了人类……而且各种阴谋……英剧总是这么有内涵啊。、。
不腐不成英剧!
治愈向家庭伦理剧,貌似适合脑抽小清新,一集弃
感动我的不是基情不是爱情,而是亲情~~最后男猪老爸泣不成声地哭诉,害我哭个半死!当他回想以前,就那样张着手,一如当初抱着自杀的儿子的样子。。于是男猪知道自己有多自私,终于知道自己的自杀给父母亲人带来的伤害,于是这一次他没有离开。即使是以丧尸存在,也是家人乐意看到的一种存在。
看过试播集后,为什么感觉会被BBC砍
昨晚看完第三集感觉万念俱灰直接上床睡觉,今天起床时眼睛肿了……你知道有人爱着你,无条件地支持你,你也爱他们,日子还要过下去,可是就像菲利普.马洛说的,每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
说僵尸?其实是讲种族。
男主角很萌,第三集结尾处很动人,RICK死得太惨了,被自己亲爹杀了,所以亲爹被仇人猎枪伺候之后真的大快人心,爹妈的两番话很催泪。
略感意外和新鲜的题材,背景是丧尸,其实更多的探究家庭,男主和Rick家庭形成鲜明对比啊,从小在父亲威压之下成长不敢反抗结果都是表面的父慈子孝。相比男主家庭温馨许多,比起是否是人类,难道陪伴不是更重要的吗。
肉体毁灭还不够,心灵也毁灭了。
打着宗教、正义旗号的偏见,我们和PDS(部分死亡症候群)区别在哪里?这片子有趣的把僵尸称为PDS,认为是一种疾病,叫他们僵尸或者死人会是不妥,就好像我们叫麻瓜“泥巴种”的话,会是一种偏见。
三集刚刚好,治我的病。
虽然攻最后死了。。。可是作为丧失文艺片真是太棒了。。。kieren 的家庭好棒
Rising Flesh
百忙之中我居然还把这个看了(所以其实根本不够忙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