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影片《艾达》亦翻译成《修女伊达》》,片子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
电影拍成了黑白,似乎是近来电影界的流行色,不过用于此片中,反映那个沉闷而黑暗的时代,倒是相衬。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那是冷战正酣的时期,也是东欧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较为平稳也很沉闷的时期。
对于波兰来说,自波兹南事件之后,哥穆尔卡重新上台,他在波兰实行了有限的改革,此时的波兰气氛相对于前个时期,较为自由与轻松,轻轻吹拂着和缓之风。
影片中的主角艾达是个孤女,她从小在修道院里长大,在她准备立誓成为修女时,她为了征求唯一亲人姨妈的同意,由此踏上了寻求自己身世谜团之路。
影片跟随着艾达的脚步,揭未了一段让人伤心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现实。
天主教会,是波兰历史无法绕过的话题,它在波兰的各个历史关键时期,都起极其关键的作用。
波兰是东欧国家中少有的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其虔诚程度也超过了其他国家。
教会成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即使是在共产主义当政的几十年间,天主教会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极其罕见的。
共产主义视宗教为天然的敌人,东欧其他国家的教会要么被全面取缔,要么遭受沉重打击并被肢解改造,成为所谓的三自爱国教会。
在乌克兰,天主教会也被迫与东正教会合并,不服从者即被流放。
波兰也经历过大量教堂被关闭,大量的神职人员遭逮捕的黑暗时期,但毕竟教会得以保存,也为波兰人民保留下心灵的慰藉,还有自由的火种。
波兰当时的主教曾说:“我们不允许将和有神有关的东西置于暴君的祭坛之前。
万万不能!
”他也被逮捕了,但这句话语却激励着波兰人民。
艾达就在这样的修道院里长大,当1962年她年满二十,可以立誓成修女时,她对于人生的选择,将在修道院里侍奉上帝一生的生活,也许并无怀疑。
她是孤儿,她不知自己的身世,本是生于乱世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命运已经接受。
当她听说自己是犹太人,父母死于纳粹之手时,她有些吃惊,由此也想在自己成为修女之前,去祭扫一下父母之墓,尽一尽人之伦常。
艾达在姨妈的陪同之下,走上了寻找父母尸骨之路,也是为了求解自己身世之谜。
未走出过修道院的艾达,面对着她所不熟悉的世界,这个世界远比修道院里的世界复杂得多。
而更痛苦的是,她得去追寻历史,去面对惨烈的真相。
这些真相已经被掩埋,就如同她父母的尸骨一样,除了亲人,没人愿意重新去揭开。
历史毕竟有太多的残忍,也有太多的不堪。
波兰人有着被纳粹铁蹄蹂躏的痛苦,也有着苏联红军制造的卡廷惨案的记忆,但他们在面对犹太人的问题上,却也有着泯灭良心的行为。
好在影片直面了这段历史,至少算是有了一些忏悔。
艾达前二十年在修道院里建立起来的一切面临着动摇。
她纠结于亲情爱情与宗教情感之间,她有了世俗的牵扯,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犹豫。
她作为犹太人的事实,与她献身于基督教,在她心里也有了冲突。
更何况父母惨死的那段历史,又给了她多大的冲击?
杀死父母的凶手,却也留下了她的命脉。
比她更难以接受那段历史的,却是她的姨妈,这个曾被称作是“红发旺达”的女人。
她一出场就显得异常的干练与无情。
她也是个犹太人,不过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身居法官高位,一个人过着不错的生活。
她私生活相当的混乱,甚至在陪同侄女艾达去寻求历史的旅程中,也不忘及时行乐,惹得成长于修道院的艾达对她侧目而视。
她行事也相当霸道,不过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如何能够顺利地帮侄女找到父母的尸骨呢?
一开始旺达对她的侄女艾达也很冷淡,但寻找共同亲人遗骨的过程,让他们之间亲情萌生。
对于最后的真相,旺达比艾达似乎更难以接受。
与她妹妹妹夫一起死去的,还有她的儿子。
她本来知道得就比艾达多,但一直在内心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也许希望着还有其他的结果。
当她听到凶手亲口讲述当时情形,手中捧着儿子的骸骨之时,她内心所构筑的一切均告坍塌。
她最后决绝的行动,果断而简单,没有一丝的犹豫,一如她平时行事。
她放起的那段音乐,也许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其实,她早该明白在这种乱世的残酷,也该明白真相的可怕。
你既然有勇气去追寻历史,也就得接受历史的残忍。
作为一个新兴红色政权的法官,她手里掌握着很多人的生死大权。
按照她的说法,她曾经为了镇压红色政权的敌人,将大量的反动分子送上了刑场。
因此,她也才得到了那个恐怖的“红色旺达”的外号。
她的死究竟是对纳粹及波兰人对于犹太人暴行的抗议,还是对于自己过去滥杀的忏悔,这是一个无法知道谜底的问题。
艾达远不如姨妈旺达那么果断与决绝,她在世俗与上帝之间徘徊着。
她本来已经倾心于世俗的世界,因为身份的认同会让她觉得在修道院里难以存身。
但姨妈最后的果决行动,又将她推向了修道院。
即使是初尝的爱情,也让她感受世俗的生活不过如此,并没有更多增多她对于现世的留念。
但她回到修道院里,她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她没有与同伴一起立誓成为修女。
作为一个修道院里长大的女孩,纯洁得不知世事,哪能想到历史后面竟有如此多的纠结?
她为凶猛的历史所伤,她得重新定位自己生活的坐标。
历史太凶残,回首恐被伤。
《修女艾达》是一部饱含政治寓意的电影,融汇了个体人生境遇的选择和政治沉思,清晰而慈悲,通过沉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两位生存方式截然对立的女性展现出来。
一、沉静的摄影风格 在大部分的构图中,电影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暗区对比的经典方法来展现。
主要角色人物被安放于镜头的某个角落,或者下端三分之一处,显得渺小又压抑。
他们甚至无法在镜头前展示完整的肢体,这个位置对准了他们的不幸,小人物无法主宰个人命运,只能被大时代所遏制吞并,这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和表达。
四比三的画幅,固定的机位,精致的构图,自然光源打亮,逆光中人脸上细微的表情,黑暗中睁开的眼,摄影对光影和细节拥有准确的关注与把握,让人联想到布莱松和德莱叶的电影风格,不借助任何特技手段,单纯依靠叙事和人物的内心描写将诡异的气氛烘托出来。
二、无奈的两极人性 艾达的姨妈敢爱敢恨,渴望人性的完全表达,要做坦荡率性的自己。
但她在犹太教和共产主义之间徘徊纠结,在高贵的法官与随性的荡妇之间游走穿梭,失落了笑容,失落了自己。
即便她成为国家英雄,甚至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即便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可以轻松让男人为之折服,却很难体会到生存的意义。
艾达自幼成长在寒冷的环境里,逐渐抽离灵动和生气。
她最后的选择是源于她木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听从她以为的上帝的指引。
如果她是坚定的信徒,就不需要去历练那一番俗世诱惑。
她在尘世间翩然路过,然后又褪下礼服再次披上修女服,或许只是因为习惯了那种一成不变的黑白色的生活。
“养两只狗,结婚,生子”“然后呢?
”“然后是平凡的生活”于是红发艾达离开了,同上一次头巾艾达(修女)离开的理由一样。
不是逃避平庸,而是远离虚空与纠缠。
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在波兰人的眼里关于犹太人的存在就消逝了,他们是谁、长什么样子、怎么死的,没人关心。
而旺达姨妈葬礼上的国际歌,又一个几十年,也没人再关心。
裹在历史中的人身不由己,锁在历史中的人动弹不得。
当艾达去审视世俗和历史时,她发现其中实则是一无所有。
“转变”之前的姨妈用享乐逃避执念的纠缠,“转变”之后用执念终结享乐的虚空,这不过是个首尾相接的圆。
而升维的艾达,跳出了这个圆。
我看到一个虔诚的小尼姑,画耶稣像的神情十分专注,让人对她的灵性有了印象。
那种隔绝人世的生活完全吸引着我们。
她在床上下意识的亲吻着小耶稣项链,这是她离开前的那个晚上。
角度倾斜了30,这种空灵的画面能自我解释,再比如突出宗教建筑的大山墙,三一律的思维一下子跃入我的脑海,天降大雪,和罗马尼亚拍的《两个山丘》完全不同。
两个舍友乳牛般的身材,望着她整理手提箱。
我看到当姨妈告诉她你是一个犹太人的时候,她眼睛都直了,内心受到了触动,仿佛那是一种指面的侮辱。
而姨妈带着家族式的冷漠,连一杯茶都没给他喝,却把一张她妈妈的照片放在了桌上,那种做旧的痕迹,也是我小学课桌的感觉。
我看到这两个亲戚第1次在厨房交流,第2次进房间交流,装潢产生了差别。
来到自己祖宅看看老妈妈手做的彩玻璃挨着牛屎。
我看到冷战中的女主角,第30分钟在此片中卖唱。
这个人的本职可能就是歌手。
如此专业的撩骚,如此晃动的春情。
“我是个婊子,而你是个小圣人。
”姨妈说。
我看到制作字幕的人很用心,不打破画面,移动了字幕的位置。
这里女主角的心境因为画面而扰动,一会儿烦躁烦乱,一会儿又宁静下来。
我联想到电影学院的介绍,其实是在用知识污染艺术,它不能让学生自己产生良好的理解。
而只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病毒,四处蔓延而已,那样的东西是不健康的。
我看到杀害艾达父母的人躺在医院里,那是一段多年前的纠葛。
相当于,法官在医院里审判犯人。
我看到尼姑脱去了头巾,掀起了凡心。
她要在发誓之前破个身。
我看到波兰典型的白森林里面都是桦树,还有松木,很多犹太人就埋骨在这里。
一切都是无言的,就像波兰的历史一样,很多人一直在内心深处避免着尽量不去触碰,但历史的问题,一旦要刨根问底,痛苦就随之而来,这也最终导致了女法官的自杀。
我看到了和冷战一样,这个片子的底色是上帝的教堂。
我也看到了人的迷途,在抽烟喝酒,绕着纱窗布转圈之后,仿佛人类的堕落浓缩在这几秒之中。
一部罕见的会让我们质疑自己存在的电影。
这电影很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艾达》,是奥斯卡的光荣。
就电影范围内来说,或者就更广泛的“文艺”范围内来说,很少有作者能达到这样的深度。
这电影对非基督徒和大量信得很浅的基督徒来说,都是有益的。
而作者很明智,他选择了一个浅显的角度:一个女孩,在她宣誓成为修女之前,在她立志要把自己献给天主之前,她经历的一种“准备”,就信仰的深度而言,这只是起步。
犹豫了很久,想对这电影说点什么,但我自知不配。
不是作为电影观众(或评论者)不配,而是作为一个信得很浅的信徒,我没资格对这部作品说三道四。
信仰或信心生活(宗教生活)的深度究竟是什么?
对信徒而言,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这是教理问题。
新教徒对这一问题几乎是无知的。
去年我觉得有很特别的现象,也许只有不多的人留意到,——像我这样从誓反教皈依教会的人本来就不多,电影总体来讲,以好莱坞为中心,所反映的“信仰”主题大多是以新教教义为基础的美国主流文化,我一直把那叫作“好莱坞人文主义”,好莱坞人文主义不是不讲“上帝”的,是讲“上帝”的,这一讲“上帝”的人文主义,本质上还是属世界的,离真实信仰相去甚远。
——就是有两部反映天主教(基督教)内容的影片在大众文化视野内引发关注(另一部是《苦路十四站》,片名即可见明显的公教特征)。
事实上,在大众文化范围内,许多基督教作品是被新教化,做出人文主义解读的。
本片对白极少,更没有任何教义辨析,作品通过形象所呈现的主题十分单纯:这个世界毫无吸引力。
修女在宣誓修道时,要向天主发三个誓愿:圣洁,怜悯和服从。
对新教徒而言,他们根本不承认圣品圣事,对此也就无从领会。
这三项誓愿,正是影片的主题。
什么是圣洁?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制作来讲,影片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艾达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
在黑白影像中,我们知道她有一头红头发,用头巾蒙起来了,如同我们(人)的某种本性被遮盖一样,“红发”在语义上,可做出与“悖逆”有关的解读。
她是犹太人,在屠杀中幸存,被教会(修道院)收养,在修院长大,作为犹太人她不太可能成为修女(基督徒),这不符合她所属民族的传统,——那么她究竟是谁,首先是谁?
是一个犹太女孩,还是一个修院长大已养成良好品性的女孩?
一个“身份”问题交给她,要由她自己去做出回答。
在踏上这条“寻根”之旅的开始,姨娘问她:你有犯罪的念头吗?
她说有。
姨娘又问是肉体情欲方面?
她说不是。
——我们在影像中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信的)沉静纯洁的女孩,透过她的眼睛(她哪里都没去过)在看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作为人生来讲,引人入胜的地方。
——这样一个女孩,她是如此有别于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带着天主的圣洁,她本能地反感并抵挡诱惑,并不判断,也并不自以为圣洁,她出于某种单纯的动机想了解生活之路的其它可能性,对于爱情和世俗生活种种,她最终明确她不爱,不向往世俗生活的将来。
她要回到修院去,她几乎是带着热情和投入的冲动要回到修院,那里才是她心所爱,她的家,虽然表面看来,修院生活难免枯寂。
伟大的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伟大欺骗就是,在世人心目中,中世纪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年代,禁锢人性,以修院生活为代表。
艾达没受过世俗文化污染,她看不出这世界有什么好,她怜悯也同情她的荡妇姨妈,就像接受自己是犹太人,她友爱那位有吉普赛血统的流浪乐手(波西米亚乐手的地位即“文艺”的处境),甚至愿意与他尝试两性关系,但她不爱这种关系,她想要“认识”的不是他,她明白自己心所爱慕的就只有手中圣像上的这位天主,没有谁可以替代。
对艾达来说,如果有更好东西能吸引她,她可以放弃信仰,她有理由这么做,她原是犹太人,她甚至在说服自己放弃,想学习放弃,她只是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不回到天主怀抱。
这就是这部叙事单纯的影片与众不同的角度。
将父母遗骸埋进犹太陵园时,艾达画十字的手式片刻有些犹豫(十架圣号的含义就是天主圣三,而不是什么含义模糊的“上帝”),在宣誓前她真实地退却了,她对天主说我还没准备好,在仪式上她泪水滑落,那一行泪水的含义非言语所能描述,在体会人物心境的同时,观众被触摸,与其说是一种内心挣扎,不如说是一种离开的难过。
姨妈在堕落和绝望中放弃了自己,从战后犹太人群体角度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艾达对于自己身份的辨认,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象征。
——艾达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不做一个修女的理由?
这里的不同在于,艾达要说服自己的不是去做修女,而是不做修女。
——她只是做不到。
天主教会的修道制度绝无逼迫,任何一个选择去读神哲学院的学生,将来要做神父,在七年时间里,随时可以退出,修女也同样,修院不仅给你时间,还会劝你三思而行。
毕竟天主面前的誓愿不是随便发的。
信仰生活的深度就是这种被动的从属关系,在渴慕中,与主亲近,平静地,丝毫也不勉强地,与祂相遇。
对于这个世界的放弃,没有不舍。
影片形式的单纯与主题丝丝入扣,叙事看似“简单”,却能使人屏息凝神。
躺着看这电影,凌晨时分东欧黑白文艺片,很容易让自己回到梦游状态。
回是说回到病态,抑郁状态。
我很多时候觉得文艺片容易让人刻奇,从而走入朝九晚五之外的一种微醺态。
两年前我每天有 24 个小时如此,像 24 小时的长梦,医生把这叫做抑郁。
我觉得看闷片的我和上班学习的我是割裂的,一半是祖国初升的(阴天)太阳,一半是脑子里一滩存在主义悲观浑水的精神病人。
我合上电脑从床上坐起来,眼睛听到嗡嗡响,耳朵里是一片漆黑。
——我好像又不太好了——可能只是切换到抑郁态了。
——我好想果冻啊。
果冻能和我在梦呓语境中沟通,她却是一个健康积极的人。
果冻可以和我很世俗化地谈论奋斗,也可以在我的半梦半醒间一起梦呓。
果冻外形像三毛,像颐和园里的李缇。
果冻是黑色的波浪长发和宽沿帽,是夹着烟的曼妙的手指。
我好想她啊。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在奇异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栏目中自动播放看到的片子,首先是由修道院的白墙开始喜欢的,那种单调的色彩,冰冷简陋的白墙显示着修道院单一的生活,这种质感很舒服,让我接上了继续看的动力。
内容是靠豆瓣的影评协助看完的。
我很喜欢这个片子,几乎没有生活中繁杂多余的内容,但是叙述又那么清晰,除了我原本就不具备对波兰和宗教信仰、欧洲历史的知识外,沉重的心情还是很清楚的感受到。
和我罗里吧嗦讲话风格对比,我好羡慕编剧的叙述能力,导演选取的画面。
最后伊达在亲人旺达死后回去房子体验世俗生活的那段,让我想到了很多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她爱情那段,我很羡慕,其实也就这样,看他吹萨斯风,裸足跳一曲,上床,醒来聊天,问他:...然后呢?
对方按熄烟头躺下回望她,对着未来答:然后,我们买只狗,结婚,生子,买房子。
伊达回:那然后?
“就是平常的生活”两人深深的凝望一眼。
最后,早晨,伊达不做告别穿衣带上头巾离开。
我想要的爱情也就这样吧,看到遇到过这样一个倾心给你未来的人,然后,可以不做告别离开。
幸福在承诺里足矣,生活是另一条路,自己走的。
影片讲述了修女艾达在正式成为修女之前,与姨妈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那就是寻找到自己二战期间被杀死父母的遗骸寻根作为主线,是揭伤疤的勇气,而真正煽起戏剧冲突的却是姨妈和艾达不同信仰的冲突、困惑以及郁抑。
姨妈旺达身上交织着信仰的困惑和危机,显然经历了二次大战,而本身自己也参与其中,对苏联那一套已经心生厌倦,所以她的堕落并不是毫无来由,对信仰的缺失,很难感受到来自生活的信心。
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悲的,因为没有生的动机,所以最终她郁抑自杀艾达跟着旺达的脚步,选择放纵了一次,在真正皈依到天主教之前,真切地体验到了红尘中的放纵与快乐。
高跟鞋、口红、长裙、舞蹈、做爱,一番体验,使艾达再去皈 依时也多了一份果敢,少了一份遗憾。
这是电影宗教主题表达的一种方式。
因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的原因,一直饱遭歧视、迫害的犹太人,1940年代坠入苦难的深渊,纳粹及其帮凶遍布整个欧洲。
纳粹灭亡,犹太人的噩梦仍在继续:苏联、波兰先后发生反犹、排犹浪潮。
俄罗斯影片《哈鲁斯坦洛夫,开车!
》(1998)描述1953年反犹浪潮,黑白光影的张力摄人心魄:寒枝静雀、黑夜白雪中涌动的特务、阴狠的斯大林雕像、坐在雪堆上给火辣菊花降温,暴力就象自动伞在车祸、偷情现场猛然张开一样突如其来;高大威武、趾高气扬的将军级犹太医生瞬间沦为被凌虐、强暴的阶下囚,转眼又成最高当局的座上宾,诊治缠绵病榻垂死挣扎的斯大林:撼动半个地球的巨人,成了一堆令人作呕的烂肉。
影片每一个镜头都是那么粗砺、强烈,充分契合诡异、疯狂的时代,才华横溢的阿列克谢•日尔曼,与塔科夫斯基、帕拉杰诺夫开创的俄罗斯诗电影形成双峰对峙的暴力美学。
盛行文化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的法国,因担心屠杀犹太人的内容招致穆斯林学生的反感,课堂上已不再讲授二战史。
巴黎今年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以屠杀犹太人为背景的波兰影片《修女艾达》无形中加分,影片本身剧情、表演一流,摄影超一流,毫无悬念地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2002年波兰政府的调查显示,二战期间波兰人曾在24个地点对犹太人进行了至少30次屠杀,上千名犹太人死于非命,并非所有暴行都受纳粹行为和宣传鼓动;战后,为阻止大屠杀的幸存者重返家园,波兰短时间内竟发生了至少50次谋杀犹太人的事件,引发两次波兰犹太人向海外移民的风潮。
1962年见习修女艾达宣誓皈依基督之前,从唯一的亲戚旺达那里得知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两人结伴踏上寻亲之旅。
私生活放荡不羁的旺达,曾是令国家的敌人闻风丧胆的法官,人称“红发旺达”,拥有警察也不得不对她低声下气的权势,可以直接威胁涉嫌杀害自己犹太亲属、隐瞒实情的波兰人:“我能毁了你。
”波兰人对历史的解读无比纠结,一方面,他们是战争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敲响了犹太人的丧钟。
而犹太人需要反思的是,碾压他们的红色巨球,犹太人本身亦贡献良多。
红军之父托洛茨基、苏共元老加米涅夫等大批苏联、波兰革命精英都是犹太人。
类似《哈鲁斯坦洛夫,开车!
》,《修女艾达》好就好在没有简单地把犹太人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红发旺达”本身就是一个隐喻,亲人被波兰人杀害,而她的法槌也贱满了无辜者的血。
波兰人以既往不咎为条件透露埋尸地点,怀抱孩子的遗骨,心硬如铁的旺达问刽子手:“他当时是不是很害怕?
”这是一个难以回答、也不用回答的问题。
杀人如麻的旺达,对求饶、颤抖的肢体、恐惧的眼神再熟悉不过了。
只是她没有想到,这一切会报应在她身上。
泡澡、饮酒、寻欢、音乐,都无法排遣深重的犯罪感和内疚,只能像鸟儿一样飞出窗口,获取永久的安宁。
影片的构图和光线运用达到教科书级别,旺达、艾达在旅馆客房中的平常影像,被自然、妥帖地处理成十字架造型;旺达独自在酒吧小坐,背景是一个街道对面疲惫的老者,画面极富层次,人物情绪蓄势待发,充满油画般厚重的质感。
艾达从家族和旺达的悲剧中汲取了什么?
当英俊的情人畅想未来,描摹结婚生子的幸福情景,艾达平和地不断追问:“那又如何?
”一直平稳的镜头在片尾突然开始晃动、激越,追随艾达坚定的步伐,象征年轻的修女已找到了人生的信仰和方向。
(新民周刊)
本片的意图应当是引导观众正视波兰国家的那段历史。
如果忽视影片所展示的亲情,仅靠只能意会而非影片直接展示的所谓的战后创作、大屠杀、信仰危机这些历史背景,是无法合理解释影片主角的如下行为:(1)伊达姨妈旺达为什么最后选择自杀?
(2)伊达被姨妈送回修道院,为什么要重返红尘,在亲尝人间乐事之后为什么又再回修道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本片所展示的另一重大主题:亲情。
伊达和她姨妈亲情复苏是有个过程的。
伊达在初次见姨妈旺达的时候,旺达表现出非常冷漠,她也表现得很木然,旺达仅让她看了一下她幼时和母亲的照片,就要将她打发走。
正当伊达准备离开之时,旺达似乎感到自己行为轻率,她无心审判工作,下班后她就赶到火车站将伊达接回家,她和伊达聊他们曾有过的亲人,首次表现出长辈应有的亲情。
旺达对伊达亲情复苏是有基础的,毕竟伊达是她妹妹唯一的孩子,但伊达对旺达感情还仅止于血缘上的认知。
在共同寻找亲人尸骨的路上,伊达才渐渐地理解了姨妈旺达。
从开始的对旺达放纵生活的反感,到逐渐学会照顾姨妈,前后两幕都是发生在斯德鲁镇上旅馆的床上,伊达前后态度的转变,表明她对姨妈亲情的成长,她做了晚辈应该做的事。
对于第一个问题。
有观点指出,旺达的自杀是因为她对当下时局的失望和自己祖国波兰前途的迷茫。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
旺达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如果她有失望和迷茫,那也忍受了几十年了,为何在这时候自杀?
而且,按我们通常的想法,她找到了自己儿子的遗骨,也给儿子遗骨作了好的安置,在某种程度上,她了却了她一直不敢面对的心愿,她更有理由继续以前的生活,显然,旺达的自杀的直接动因应当更多地从人性角度而不应从社会大背景方面来寻找。
旺达自杀应当缘于她对伊达亲情的得而复失。
就在伊达预定宣誓终身做修女的当夜,旺达拿出了家族的照片,虽然儿子的照片让她再次受刺激,但儿子毕竟离开20多年了,这不应成为她现在才死的理由,接下来的一幕才表明了她崩溃的真正原因。
她在酒吧沉醉时,不断地向人诉说伊达:“她有那么美的头发,却把它藏起来”,这表面上好像是在遗憾侄女的出世,但对于入世的人来讲,伊达的宣誓无异于死亡,至少对于旺达来说,亲情不再。
所以,旺达选择了死亡,就在伊达准备返回的第二天清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亲情是一种基本的人性需要,亲情丧失对人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
有人认为伊达重返红尘是因为对萨克斯男的情缘未了。
既然有爱情,怎么姨妈的死就让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了?
她从未涉世,更不了解人心险恶,如果真有爱情,她大可去爱个死去活来呀;如果她真的突然明白了世道艰难人心险恶的道理,那就更没有必要在姨妈死后还去献身萨克斯男呀,一夜情能让她如此大彻大悟?
显然,爱情说无法令人信服。
在我看来,她与萨克斯男之间充其量只是好感,谈不上爱情,即便这好感,也是她姨妈帮助建立的。
她从修道院回到俗世是因为亲情的牵绊而非爱情;她与萨克斯男的一夜情并非因她有肉欲发泄的需要,而是一种对亲人的特殊纪念;她重返修道院并非对爱情失望和世道的担忧,而是亲人的离去,让她感到世间已无可挂念之人。
亲情复苏是伊达返回俗世的主要原因。
在寻找亲人遗骨的过程中,伊达理解了姨妈为何“日日‘花’前常病酒”,她也认识到姨妈丧子之痛和脆弱的一面,这让她感到有责任回来照顾她这个唯一的亲人,而且,这种照顾应当是长久性的,甚至为了姨妈有个幸福的晚年,她似乎准备好了给她天伦之乐,否则,当她的修女姐妹宣誓时,若无后会无期的打算,她不会流下伤感的泪。
可惜迟了一步,他回来之日正是她姨妈离世之时。
接下来,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哀悼她唯一亲人的离世。
她穿起姨妈的高跟鞋和姨妈曾让她穿而她未穿的裙子,喝着姨妈曾喝过的酒,尝试着抽烟,与其说这是一种麻醉,不如说这是一种纪念,她体会姨妈失去亲人的痛。
再接下来的行为,仍然可以看出她对姨妈的尊重和怀念,这些行为就是满足姨妈临死之前仍耿耿于怀的未了心愿。
她穿世俗服装作为唯一亲人参加姨妈的葬礼,露出了真面貌,她与萨克斯男约会,表面出一个正常人的需要,这些都是姨妈当初跟她提起过的。
在第一天见面之时,姨妈旺达就尝试着问:“你要一直戴着这头巾吗,你也是红头发,对吗?
”提到肉体的私欲时,她又说“真遗憾,你应该尝试一下,要不然,为了对上帝誓言你牺牲多大啊?
”她在酒后表达对伊达的真实感情时说:“我很爱萝扎,你们如此相似,我不会让你浪费生命的。
”姨妈的话,伊达当时都倔强地拒绝了,然而,伊达最后的几幕行为无不与这些话有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伊达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满足姨妈的遗愿,以此求得内心的安宁,也算是一种赎罪。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要赎罪,为什么不按照姨妈遗愿继续尘世生活呢?
我觉得应当这样解释:如果姨妈旺达不死,她可能会的,但姨妈一死,她就失去了依靠,毕竟她对世道人心并不了解,此时,一个交往不深的男友并不比她从小长大的修道院更使她感到安全。
可以这样说,让她回归尘世和重返修道院的都缘于亲情。
(文/石板栽花 2015-03-23)
睡着了。。。。太过禁欲的镜头。没觉得cinematography有多好,比起电影更像摄影,不觉得很好的serve the story
神的隐忍。
将电影等同于摄影的结果就是这样,相形之下塔可夫斯基居然都好很多,至少后者还能让观众看到其假装深度的尝试。
人物构图的时候老放那几个地方看多了有点烦
除了末尾的20分钟,前面还有60分钟呢。
2014/9/16(二)14:00在高雄電影館看的
从剧作创意的角度,它在做很棒的反叙事尝试,去除剧情片中惯常式的叙事手法,放弃情节中那些起承转合的东西,选择用平视的摄影机角度去呈现,连人物的心理铺垫式的镜头都被弱化,即使是面对在屠杀犹太人的历史人物也有着沉稳和冷静,最后连修女Ida的成长也最终选择了回到最开始。★★★
这年头什么电影都有人说情节寡淡,行吧,那就让他们的现实生活本身变得更刺激一点
这片的cinemaphotogrphy牛逼大了 只是其他很值得商榷 鼓励一下吧
大概不了解波兰历史的人会看得很无趣(我也是),以一个修道院修女的纯粹心灵,去接触历史战争的创伤和人性本身的黑暗,切入点还是有点意思,只是观感过于无聊了。看完想到了《地下》,真的差之远矣。
因为波兰出了一位被冠大字的教皇,不要小看耶稣基督在这片土地的影响。库里格唱了一首歌~~~~
回到修道院后,Ida的一笑一哭处理得太棒了。主演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坚硬而高贵。摄影固然是好的,只是同一场内不同景别是否应考虑保持主体荧幕高度相近,不然注意力的斜向移动常常会打乱沉静气氛。
好难看,形式没有多美但更无可原谅的是它对电影本身做的事微乎其微;念出对wanda的悼词就是太不信任观众了
东欧国家一提到自己的社会主义历史就阴阳怪气,其实东欧国家应该正视自己衰落的根源——正是他们背叛了社会主义的行为,才导致了国家灾难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HKIFF# (1) 4:3画幅、构图极美的黑白电影,平视角度,人物经常出现在银幕下半部分(以至于有几条字幕打在了银幕中间的窗框上)(2)修女找寻过去和身份——反思历史的变迁 (3)姨妈像出门一样从窗口跳出去那一幕大赞,仿佛是圣人/婊子的反转 (4)某种意义上的成长电影
摄影和跳楼可以
好棒好棒的摄影,精准、冷静、不近人情。我反倒喜欢这样的叙事,“就是平常的生活”。多大的事情,也只是别样风景。她终究还是回到自己的轨道上,只是谁也不知道她还相信多少。
美感拍到了极致,主题是否深刻大家看法都挺不一样的
极美的构图,摄影,然而却不适用于这种题材的拍摄,因此让剧情显得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