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感觉这一部是真的让我惊艳到,有种当年看到昆汀和盖里奇的惊喜,当然没那么厉害啦,但也是属于某种玩法突然一下子突破了你所想的那种快乐。
我不能剧透,但只要你能忍到结局,你必然是能震撼到的,而前面的铺垫非常完善,他不是做悬疑,而是做人物,做一种让你厌烦的癫狂的聊天和不断出事的环境,一个不断出于困境中的哥们,如何在一颗钻石之下宿命般绽放,抑或沉沦。
这种拍法我不由得觉得是一种嗨片版的《美国丽人》,看了你就知道了,我始终认为这一部是我近期看过的大惊喜。
也算是不错的作者电影了。
里头每一段设计都有类似套路,但又反常规套路的玩法,也算有趣。
最主要是,完全围绕在主人公,主人公算是狠狠被塑造到位了。
放在人物上总是高级,何况你意想不到,就分外精彩。
原载「虹膜」——————————今年的奥斯卡创造历史把最佳影片颁给《寄生虫》,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最让人满意的一届了。
但奖无完美,它还是难以避免地有一些疏漏,这也是「大年」的一个证明。
比如克里斯蒂安·贝尔都没有影帝提名,露皮塔·尼永奥本来应该是蕾妮·齐薇格的最大竞争对手,同样也没能入围。
但比起这些来,今年奥斯卡的一个最大错误,是居然忽略了萨弗迪兄弟的《原钻》,一项提名都没有给。
连同影片一起被忽略的还有亚当·桑德勒堪称演艺生涯中的最好表演。
有意思的是,《原钻》的执行制片正是今年10提0中的斯科塞斯,导演萨弗迪兄弟也一度被人们称作是斯科塞斯接班人,两相对照下的落空的确有种唏嘘感。
《原钻》在烂番茄有94%的新鲜度,拿过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奖,之前一直呼声很高。
亚当·桑德勒还借《原钻》提名了金酸莓的最佳赎莓奖,一种烂片王翻身的反向证明。
导演本·萨弗迪和约书亚·萨弗迪这对兄弟搭档算是从导演双周成长起来的戛纳嫡系,《好时光》更是一举打入戛纳主竞赛单元。
在纽约长大的两人在自己的数部作品中都把纽约当做叙事土壤,显著而易于识别的纷乱影像风格、和画面同样标志性的电子音乐品味、持续而焦灼的现代都市背景让萨弗迪兄弟已然建立起了一种纽约城市美学风格。
而在这次的《原钻》里,他们更是把个人家庭的经历植入到了这个故事中。
表面上看,《原钻》是一个走投无路的赌徒故事,萨弗迪兄弟也在访谈中提过1974年那部《加州分裂》对他们创作的影响,但这个来自曾经在纽约「钻石区」工作的父亲口中的故事,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个隐藏在赌徒冒险背后的「种族政治」故事。
这就必须要说到萨弗迪兄弟的身份了,他们的父母都有犹太人血统,父亲曾经在钻石区贩卖珠宝。
所谓「钻石区」,是纽约位于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的一块飞地,那里聚集了大量的珠宝商贩,据称每天的珠宝交易额高达4亿美元,90%进入美国流通的珠宝都要经过这里,而我们的主人公霍华德就是这里的一位生意人。
《原钻》的故事就聚焦在霍华德的疯狂生活里,嗜赌成性的霍华德欠下了阿诺的赌债,他从埃塞俄比亚犹太人矿工那里搞来了一块未经切割的蛋白石原石,以期将它们高价拍卖掉还账。
没想到球星凯文·加内特看上了这块石头,决定租走它们,带去比赛以给自己好运。
当这块原石被拿走以后,霍华德的生活便开始逐渐滑入深渊。
能在钻石区混口饭吃的人都不是什么好角色,霍华德基本就是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即便欠下一屁股债也还是能带着价值几万美元的手表,只不过那些严格意义上都不是他的资产,客人典当居多。
这不仅是种钻石区的生态,也来自萨弗迪兄弟的童年经历,小时候的他们就曾经从父亲手里拿到过尼克斯队的吊坠,类似的情节也被他们化用到了《原钻》里。
为了借走他的那颗蛋白石原钻,凯文·加内特就把自己的戒指当在了他这里,这枚戒指后来也被霍华德拆东墙补西墙地拿去典当,更间接地引来了之后滚雪球一样的危机。
萨弗迪兄弟似乎执着于在《原钻》中拍出一种时代的生态,这种生态使得这个由无数巧合构成的赌徒故事变得更加可信了,细节的叠加使得霍华德这个人从传闻变得真实。
在他的店铺里,你能看到他拥有一个用黄金和宝石打造的菲比玩具娃娃,这个娃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风靡美国的玩偶形象。
而会收藏这样一个「宝石菲比」的霍华德,便得以拥有了一种活在钻石区消费生态里的真实感,他在任何时刻都要表明自己站在奢侈品消费文化的中心,因为那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原钻》的影像和萨弗迪兄弟此前的作品一样,透露着一种疯狂的不安感,片中的人物似乎从来没有停下过自己的动作,镜头也几乎从未静止过。
在外景段落里,你能看到他们多使用长焦镜头从远处拍摄,这在不干扰演员表演的同时,也营造出了一种人物浸没在城市场景中的质感。
而那些室内群戏场景则拥有杂乱而重叠的对话段落,再加上疯狂的电子乐,要么通过玻璃镜面要么通过夜间灯光营造出的光线层次感,慢慢地就和那些外景段落达成共谋,同时在影像空间和声音空间的层面构成了萨弗迪兄弟的那种城市美学。
城市的浸没感还带来了另一层颇有深意的指涉意义,钻石区所在的第47街,刚好在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而第五大道刚好就是全纽约最纸醉金迷的地方之一,奥黛丽·赫本在《蒂凡尼的早餐》中曾驻足的橱窗,就在第五大道上。
而将自己的人物扔在第五大道一街之隔的《原钻》其实是要说,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和自己一街之隔的人们,其实完全生活在另外一个世界中,这也是影片的城市美学在聚焦于某类群体之外所同时拥有的那种广泛性。
暴力的浪漫化作为萨弗迪兄弟的标签也在《原钻》中得以延续,准确地说,《原钻》的暴力更像是某种微观粒子,又或者像是片中那块原钻折射出的绚烂光斑,浪漫而自由地漫溢在影片的每一帧画面和主人公的生活状态里。
即便是那些最重头的暴力戏,也并不以我们熟悉的直观形式呈现,比如霍华德被关进车中,又或者是他最后被枪杀,都拍摄得极其间接。
前景的遮挡和令人眩晕的镜面呈现让这些暴力场景笼罩上了某种虚幻的柔光罩,我们只能感受到一种悲剧的美感,而不是那种暴力打破了什么的撕裂感。
在某种程度上,萨弗迪兄弟的确做到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他们曾说拍电影就是一种法西斯的艺术,你想要成为导演,必须要先成为法西斯。
这当然一方面指向了他们在片场的严格要求;而在另一个层面上,这则指向了他们在掌控这些「筋疲力尽」的故事背后的那层理念。
萨弗迪兄弟始终在拍摄着同一类故事——人们一生中最糟糕的日子。
《好时光》中想要救出弟弟却自身难保的逃犯,《天知道》中视自杀为唯一出路的女人,《原钻》里焦头烂额的霍华德都在经历着这样的「好时光」。
有些人,永远无法摆脱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他们深知这种生活方式会给自己带来毁灭。
把这种「毁灭的生活」化做某种秩序统御下的美感,便是他们所说的那种「法西斯的艺术」。
而在《原钻》里,这种具有统御性的秩序就是霍华德作为一位赌徒、一位商人的生存法则,即便他知道这样做非常冒险,他还是要赌上自己的全部身家,去下人生里最大的一次注。
由此,我们也就能回到开篇说的影片「种族政治」的一面了,粗暴点总结,《原钻》说的是霍华德这个恶棍咎由自取的悲剧,而在这份悲剧里,我们却能看到某种轮回性。
霍华德在片中也是犹太人,他明显和自己的家族格格不入,他亲密的工作伙伴和客户以非裔美国人为主,而他搞来这颗蛋白石的源头,正是埃塞俄比亚的犹太人矿工。
而犹太人与钻石产业相关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他通过剥削同胞和剥削客户来维持生活,而他自己最终也死于这种剥削的后果。
生活在钻石区这块纽约飞地的犹太人霍华德,最终也没能在这种城市里得到某种身份,真正停留下来。
这不仅仅是他的命运,更是由他展开去的,从纽约飞地直击埃塞俄比亚矿山的一个群族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原钻》绝不仅仅是一部赌徒片。
它说的是种文化的格格不入,是一种游击的生活被主流的生活吞噬的悲剧。
1、黑色电影发展至今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大的原因在于观众普遍见多识广,你很难再搞出什么新意,剧情的反转,反转再反转,N次反转,大伙儿都提不来什么兴致,腻歪极了。
2、要玩新花样,搞点高级感,这部电影开拓了一个新的路子。
一是癫狂暴躁,天马行空。
主角这条赌狗磕了药似的上蹿下跳搞了一个半小时,即将高潮之际被一枪干脆利落的搞掉,根本不会有人会想到有这一出,颠覆了我对所有电影的认知。
但回味细品,却有很浓的黑色幽默在里面。
收账的暴躁老哥被关在玻璃房内早就狂躁不堪,精疲力尽,歇斯底里,管你赢钱赔钱,欠钱的收账的,通通放倒,癫狂暴躁到了极点就是失心疯,根本没有讲理智讲道理这么一回事,也和电影嗑药式的整体风格也颇为一致。
并且这个破玻璃门前文还有伏笔,可谓是粗中有细。
3、二是明星的反串自黑,亮点颇多。
NBA巨星加内特,是公认的球商高、情商高,放下偶像包袱,自黑自己是一个沙雕黑大个。
被狐朋狗友骗来买首饰,品味恶劣不说,对这块破石头产生了非洲巫术般的宗教热忱。
年老体衰,状态下滑,迷信这块石头能给他带来神奇的力量。
威肯则简直是自爆,天天和一帮黑人小兄弟泡嗨吧,嗑药搞女人。
4、电影营造出一种浓烈的焦虑感。
开篇就是主角身体不好,去医院检查有没有癌症。
然后一直想搞钱去赌,拆东墙补西墙,被逼债,躲债。
家庭破碎,和老婆婚姻名存实亡,在孩子面前人设崩塌。
和情人关系也是分分合合,歇斯底里。
在身份认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显得和犹太的教义格格不入,在外人眼中,他是个唯利是图的犹太佬。
死亡和毁灭似乎是场解脱,在这血腥的世界里,眼看着别人一场场的空虚狂欢。
话说,我这周把小同学囚禁在我的房子里,据她说是117个小时,在这漫长的时间里。
我们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在作恶的间隙,我们看了这电影。
等netflix载入等了良久, worth it!
单剧情线黑暗版的疯狂的石头+ 狼王加内特演他自己。
看似涣散闹腾,其实演的就是一个有好多东西要失去,无路可退的中间男,用坑蒙拐骗捞偏门的方式想搞点钱,经常就要走出泥潭了,就有另一拨人拿新的屎盆子扣他脸上。
结局处理的优秀。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蠢蠢欲动的赌徒。
导演活好,坚持看完你也高潮。
没看过这样风格的人可能不会适应,喋喋不休的主角,嘈杂的浮躁都市,迷幻狂乱的配乐,都让人心神不定。
好在剧情很紧凑,很抓人,一个人人厌的渣男主角竟然让观众为他提心吊胆,主角过了一关又一关,霉运连连,也许能在影史最倒霉主角排上一号,二小时后最大反转突然出现,简直让人惊掉了下巴。
兄弟导演真是厉害,开头和结尾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大自然,人类的生死都不是大事。
但对于生命本身,把一切置于幸运之上,可能不幸就会来临。
作为电影观众,我觉得如果一部电影看完有欲望说说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部电影就算好电影了。
《原钻》刚好就是这种电影。
即使我的观影体验并不算好。
昨天看了上一年各大影评力推的《原钻》。
两个小时,吵吵闹闹,看得我很累。
开场的配乐违和增加了观看者的不安感,可以说,整个观影体验就是不安。
大家都说主角桑德勒演的好,但我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没有力气留意他的演技,心里一个劲的吐槽,你们演的真的好吵。
这电影说了赌瘾者是怎么样癫狂的,主角每一次选择都在赌,他想把之前的损失赌回来,但每一次都输。
最后,赢了钱,输了自己。
由于我不喜欢赌博,所以完全代入不进去。
但是看最后的半个小时,确实会让人跟着剧情走。
我这种闷骚感性型的观众,还是比较吃安静一点的电影。
《原钻》不适合我,但也是一种新鲜的观感体验。
最近逢人便夸《原钻》(Uncut Gems),已经夸得我自己都烦了。
上周接连补看了导演萨福迪兄弟(Safdies)的两部前作,于是对他们的喜爱程度依旧甚至更加强烈——虽然几部影片题材类似、气质雷同。
而且都有反客为主的配乐总是在耳边嗡嗡嗡嘤嘤嘤唧唧歪歪作响。
看评论很多人烦得要死直接放弃,有的人无心恋战死撑着看。
我是一耳朵就瞬间被拽了进去,不可自拔。
——这不就是非科幻现实版《银翼杀手》么!
后来看介绍,果不其然,音乐家Daniel Lopatin最喜欢的就包括Vangelis、日本音乐家大桥力组建的“艺能山城组”(大友克洋的Akira就出自他手),以及70年代的prog-rock和80年代的New Age音乐等等。
虽然不是赛博朋克也不是科幻片,但科幻小说大神威廉 吉布森(William Gibson)所描述的“high tech and low life”世界观,其实能完美重合Safdie兄弟的作品:主角们虽然生活在大都会纽约,但他们几乎从没进过宽敞明亮的摩天大楼,而是穿梭于阴暗、拥挤、肮脏的后街和小房间;钱不是通过信用卡啦扫码啦银行转账啦,而是几张几张或者一袋子一袋子现金递来递去……Daniel Lopatin通过机械性如手术刀般的精准和大量的氛围铺陈,将一个个活生生的角色“非人化”,将黏湿的汗水、腥臭的鲜血、疯狂跳动的心脏,冰冻成恍若飘浮在太空里的生物,没有同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早年间当他还叫Oneohtrix Point Never时,就用父亲的一台老旧Roland Juno-60合成器做了好几张专辑,讲的就是一个宇航员孤独地在宇宙中慢慢死去的故事。
2009年,Oneohtrix Point Never把之前的几张专辑给整合了一下,出版了叫做Rifts的专辑,大受好评,还被The Wire杂志评为当年英国最佳唱片第二名。
之后他继续发表作品,和不同的音乐人/艺术家展开各种合作,2014年还跟“九寸钉”(Nine Inch Nails)一起巡演过。
都知道“九寸钉”的Trent Reznor近些年也老做电影音乐,当年大卫 芬奇导演的那部《社交网络》可能是不大听工业金属(industrial metal)的人们第一次被这种冷冰冰电影配乐留下深刻印象的样本了。
Daniel Lopatin第一次和萨福迪兄弟合作是2017年的《好时光》(Good Time),在这部影片的音乐中,既有像《终结者》般的未来感,又有约翰 卡彭特的那种恐怖气氛,还有70年代犯罪片的缕缕回魂。
就说,最后和Iggy Pop合作的那首The Pure and The Damned惊不惊喜吧!
这张专辑还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原声碟大奖。
他不会像很多配乐师那样,跟随故事的节奏或人物的情绪来加以帮衬或加强——很多时候,他反而喜欢反其道而行之,制造出奇异的扭曲的审美效果。
《原钻》更是如此。
它没有《好时光》那么炫目霓虹,所以音乐也没有那么所谓“型格”,更多的是令人不安的质感和对每个场景的把控。
《原钻》里几乎所有场景都是一群人在说话,还一个比一个声儿大,聒噪之上或之下,如何用音乐掩盖或助威,的确是相当困难的抉择,或者,用Daniel自己的话讲,是需要“大胆甚至出格”的创造力。
他试图用音乐将对白编织在一起。
这次,音乐不再像《好时光》那样,以主角的情感作为几乎唯一线索,而是时而跳脱出亚当 桑德勒,探索其他角色的内心世界。
比如我很喜欢的一段是桑德勒和小女情人在club外面吵架。
原本天翻地覆的吵架,声嘶力竭地对骂,响起的却是主旋律十分坚定且优美的一段音乐。
愤怒变成了力量,仇恨和失望变成了寻找自我的勇气和顿悟。
后来看采访才知道,原来这段来自海顿的88号交响曲……Daniel Lopatin说,作曲很多时候是和过去的对话。
再加两句:2018年11月,OPN发表了一张名为Love in the Time of Lexapro的EP,里面包括了四首单曲,其中就有坂本龙一为他早前专辑Age Of 中的歌曲Last Known Image of a Song做的全新编曲版本。
而在之前,在一张名为 async remodels 的坂本龙一作品混音专辑中,第一首作品,就是由OPN操刀的andata remix。
参与的专辑的不论是知名电子音乐家还是地下先锋音乐人,都是深受教授影响的充满了敬意的后辈。
其中也包括了冰岛已故音乐人Johann Johannsson和这两天刚刚发了长达60分钟新单的Arca等。
电影史上,兄弟俩人合拍电影的情况并不少见,卢米埃尔兄弟、塔维亚尼兄弟、科恩兄弟、达内兄弟、奎氏兄弟、前沃卓斯基兄弟、法雷利兄弟……这些著名的兄弟组合,为电影史持续创造了不少经典佳作。
影史上的兄弟导演组合而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随着以A24为表率的各独立电影公司的崛起,本尼·萨弗迪和乔什·萨弗迪兄弟俩人的导演组合也成功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萨弗迪兄弟从实验味浓重的长片处女作《去采些迷迭香》,到聚焦毒瘾边缘群体的更实验性的《天知道》,再到为罗伯特·帕丁森赢得赞誉的《好时光》,萨弗迪兄弟在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位置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受到主流的关注。
2014《天知道》
2017《好时光》赶在新世纪10年代结束的最后一个月,萨弗迪兄弟的新作《原钻》(UncutGems)也终于登陆了北美院线,在圣诞档期面对《星球大战9》《冰雪奇缘》等迪士尼大片的攻势,《原钻》仍旧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甚至打破了《遗传厄运》创造的A24发行电影北美上映前五日的票房记录。
《原钻》这部由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主演,NBA巨星球员凯文·加内特(Kevin Garnett)参演的电影,目前获得了MTC总共47家媒体给出的89的高分,以及烂番茄93%的媒体新鲜度,其口碑更是达到了萨弗迪兄弟作品截至目前的最佳。
但和萨弗迪兄弟过去的作品一样,《原钻》在观众口碑上仍旧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虽然IMDb开局高达8.1(由于先行场次大多是媒体人和影迷,这个分数并不足为奇),烂番茄却只有54%的观众好评率,豆瓣维持在7.4分。
影片《原钻》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未知变数的赌博故事。
男主角Howard在纽约钻石交易区经营着一家珠宝店,他或许与大富大贵的企业资本家之间还存在差距,但经商往来累积的人脉却足以维持其理想的物质生活状态。
他的家庭还算和谐圆满,在外还包养着一个年轻貌美又对他言听计从的情人。
如果一切都顺利进行下去,Howard将会永远地沉浸在快乐当中。
但Howard破产了,眼下的他负债累累,被上门讨债的人逼得生意都难以正常运转,于是每天都在为躲避追债人和想方设法套钱而焦头烂额。
Howard是一个典型的投机者,一个名副其实的赌徒,即便当前他的处境非常恶劣,他仍旧抱持着赌博的心态,企图靠一颗正从非洲运送过来的罕见原石翻身回本。
某天,负责为Howard的珠宝店招揽生意以获取分成的Demany带领NBA明星球员Kevin Garnett来到店里,他们打算趁机能够从KG身上狠捞一笔。
与此同时,Howard赌命的原石也刚好到店。
上手原石的Howard对这块未经雕琢的石头予以了很高的估价,心情激动难耐的他甚至主动将原石拿给KG观赏片刻。
触摸到原石的KG就像着魔了一般,他将手里这块原石反复仔细地观察揣摩,丝毫没有放下的意思。
这块来自非洲的灌注了当地人心血的石头,与身为非裔的KG产生了某种奇妙的联结。
KG对这块原石爱不释手,认为它会为自己的球场发挥带来好运。
他打算买下这块至少有600克拉的原石,哪怕付高价,但这样的请求却遭到了Howard的拒绝。
Howard心里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他计划将这块原石送到拍卖行进行交易。
这样,原石很可能会达到百万级别的成交额,自己也能一举翻身。
Howard耐不过KG的百般请求,最终同意让KG在接下来的一场球赛中保留原石。
但作为扣押,他收取了KG手上的凯尔特人戒指,并让KG在社交账号上为自己的店宣传。
KG一行人离开珠宝店后,Howard立即转头去到典当铺,将这枚戒指变现。
他相信受原石鼓舞的KG状态非凡,将变现的钱押注到今晚球赛的KG身上定能大赚一笔。
当晚,球场上的KG果然发挥超常。
不幸的是,Howard变现得来的钱,在转手人那里被债主Arno的人拦截了下来,发财大计就此泡汤。
对此,毫不知情的Howard却沉浸在赌博赢钱的喜悦当中。
而当Howard想要回原石时,KG却似乎没有任何完璧归赵的意思,任凭他如何联系都要不回来。
拍卖行在此时打来电话催促Howard提交原石,他的赌博拍卖大计眼看即将化为乌有。
心急如焚的Howard在夜店找到中间联系人Demany,却再度碰壁。
心情烦闷又绝望的他还发现自己的情人Julia与歌手The Weekend在夜店卫生间不轨。
此外,Howard还在参加女儿的学校节目演出时,被讨债人胖揍一顿,并将其一丝不挂地塞进自己车的后备箱。
妻子早已对这个不称职的丈夫失望透顶,女儿也是爱答不理的冷淡态度。
赌命的原石要不回来,家庭关系正在破裂,追债人一再步步紧逼,还被包养的情人背叛。
一时之间,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找上了Howard。
但他仍旧想要再赌一把……
在影片中,所有状况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或好或坏的转机,各种不确定因素的接踵而至,使得观众们的预设和期待通通失效。
Howard这个赌徒押下去的赌注,表面上是那块罕见的原石,实际上却是他的身家性命。
为了赌赢这块石头,他已经达到了不惜一切代价的癫狂执迷的境界。
而回归到现实世界,在瞬息万变的全球资本市场上,像Howard这样的投机主义者更比比皆是,一夜暴富和一夜破产的情况司空见惯。
投机永远是没有定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影片《原钻》延续了萨弗迪兄弟+罗纳德·布隆斯坦的导演和编剧配置。
这是罗纳德·布隆斯坦与萨弗迪兄弟合作的第四部电影长片,但剧本初稿实际上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完成。
直到《天知道》为萨弗迪兄弟打出名气,《好时光》冲进戛纳主竞赛之后,《原钻》才得以拍成长片。
萨弗迪兄弟在片场相较于《天知道》和《好时光》带临场感的拍摄,《原钻》显得更加成熟细致,并强化了角色被喋喋不休的环境包围、人物不停游走的躁郁状态,场景和格局也比以往更大,而且影片中的情节编排依旧井然有序,并不会使观众在叙事中迷失。
新作《原钻》与萨弗迪兄弟此前几部作品的区别也很突出。
首先,题材上不再着眼于社会边缘化人群生态,也不再采用底层视角。
其次,影片主题上的深度也更高一筹,《原钻》显然是部野心勃勃的电影,它不仅聚焦在Howard身为赌徒与整个世界的矛盾上,同时还延伸到对周边角色的讨论。
在选角上,萨弗迪兄弟始终坚持亚当·桑德勒出演主角Howard,无论是犹太人身份,还是桑德勒的体态特征,都非常符合该角色的形象。
但最初几次邀请都被桑德勒拒绝了,对于一贯出演喜剧片的桑德勒而言,当时名气尚不足以引起业界重视的萨弗迪兄弟并不能吸引桑德勒。
而在《原钻》的项目被搁置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罗伯特·帕丁森捷足先登,主动邀约萨弗迪兄弟拍摄了电影《好时光》。
这部作品虽然没有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却让帕丁森转型独立电影的表演和态度获得了外界的肯定。
萨弗迪兄弟和罗伯特·帕丁森或许是因为萨弗迪在业内的声望提高,或许是看到帕丁森的成功转型,也或许是出于其他的考量,桑德勒最终接下了《原钻》。
在早前发布的预告片中,这位国民度极高的美国喜剧演员的转型,已然得到了互联网上的热烈呼应。
电影《原钻》上映后,不仅成为了独立片商A24发行的票房走势最好的电影,截至目前已经拿下了超过2000万的北美票房;同时,桑德勒还凭借此片斩获了北美颁奖季的多个表演奖及提名,是新一届奥斯卡影帝不容小觑的竞争者。
亚当·桑德勒在《原钻》中的演出能否一洗自己多个金酸莓傍身的不堪前史;Howard这个人物能否成为像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赌徒电影《江湖浪子》中的Eddie Felson一样的经典银幕形象;只有耐心等待时间来验证。
作为新锐独立电影制作与发行公司,A24向前发展的趋势在近几年越来越突显。
撇开《月光男孩》《伯德小姐》《遗传厄运》《皮囊之下》等片不谈,仅仅从今年来看,便有《别告诉她》《仲夏夜惊魂》《灯塔》《纪念品》《原钻》《旧金山的最后一个黑人》等佳作诞出。
《仲夏夜惊魂》
《灯塔》
《纪念品》在超英电影和其他IP改编电影大行其道的当下,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的格局早已发生变化。
而其他电影公司在迪士尼无形的垄断下,或损失惨重,或难以生存,原创性越来越差。
而A24代表的独立电影力量,却在迪士尼时代的夹缝中得以逆流而上,不断输出富有创造力的新电影人。
从肖恩·贝克到萨弗迪兄弟,从罗伯特·艾格斯到阿里·艾斯特,A24似乎已经成为北美电影艺术的一片生育福地。
即便“电影已死“的论调贯穿了整个新世纪的电影史,但以A24为集合的美国独立电影的崛起已经足以反驳这个论调本身。
萨弗迪兄弟的电影创作之路还很长,但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前能够交出《原钻》这份答卷,的确让人又多了份信心。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有些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想让观众舒服,萨弗迪兄弟就是如此,为了追求独特的风格,放弃了讨好观众,而《原钻》这场疯狂的闹剧,又怎会让你舒舒服服的看完。
《原钻》的视听效果和节奏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嘈杂的对话,霓虹的灯光,紧张的节奏,强烈的突出了霍华德的疯狂和他生活的混乱,但这种吵闹带来的是耳鸣、头痛等强烈的副作用。
《原钻》里的霍华德,一个钻石店老板,在外欠着债,自己的私生活混乱,又喜好赌博,妄想着靠一个原钻翻身,却被NBA球星凯文·加内特看中。
霍华德是一个冲动的,不折不扣的赌徒,在加内特刚离开店铺,就拿着交换的冠军戒指去典当换了钱,来赌加内特下场的比赛。
他生活中的一切决定仿佛都在赌,赌他的运气会好,但不巧的是他倾注一切的原钻,只会给加内特带来好运,而在他手里就会有糟糕的事情发生,这种迷信的设定,让这个现实风格电影变得魔幻。
让人产生不适感的影片有很多,大部分都是为了渲染气氛,制造效果,让其转变为美学优势,例如低成本惊悚片《女巫布莱尔》就用了摇晃的手持摄影,动荡摇晃的镜头让人仿佛在巨浪翻滚的船上晕船,电影结束后有的观众就会在走道上呕吐。
《原钻》里的对话大多数是重叠的,以至于要大声嚷才会让你听清他们的对话,才会让你觉得吵闹,钻石店铺、酒吧、赌场、霓虹灯光和电子乐,灯红酒绿,嘈杂不堪。
而这种特有的风格突出了纽约的纸醉金迷,霍华德生活的混乱。
紧张的节奏,除了霍华德家庭那部分慢了一点,从开头到结尾一直都是紧凑的。
如果说故事就讲了一个赌徒,不断的拿自己的人生做赌注,结尾那一枪,就是挽救,升华了这个即将落俗的结尾。
这个结尾十分突然但不突兀,从一开始就是暴躁冲动的债主,霍华德把他们关起来时拿出了手枪,债主都有着明显的动机,但没想到,却是在霍华德赌赢了的时候,放债主出来,债主早已愤怒又嫉妒,突然的一声枪响,霍华德带着满足的表情躺着血泊中。
除了亚当·桑德勒一改往常精彩演绎之外,凯文·加内特也在电影中本色出演,可惜的是亚当·桑德勒并未能获得奥斯卡提名,萨弗迪兄弟以风格取胜,坚持着自己的美学理念,十分大胆,虽然奖项上不尽人意,但也获得了其中一个制片人马丁·斯科塞斯的认可。
霍华德拿原钻当救命稻草,却一次次沉迷赌球,把钱全赌在了加内特身上,原钻虽然能给加内特带来好运,让每次赌注成功,但霍华德却一次比一次糟糕,不断的被自己的欲望吞噬,最后丢掉了性命。
就像加内特被原钻吸引,在钻石的深处,藏着迷信的力量,霍华德弹口深处,藏着对金钱的疯狂。
大家好,我是加内特——最有价值球员、明尼苏达群狼之王、凯尔特人新世纪三巨头核心、名人堂席位预订者、油漆区守护者、捧起拉里奥布莱恩杯之人、大草原上的卡……算了,不说那么多,这些都是别人给我的虚名,就好像天边的浮云一般,我根本也记不住。
最近我碰到一痧雕,他是个杂货铺的老板叫霍华德,我一个绑脏辫的小老弟推荐说他那儿有款表还不错,带我去看看。
没想到霍华德也是个爱赌球的赌棍,当然,也是我千万粉丝之一。
他真的很疯狂我跟你说,他给自己惹了一麻袋的麻烦,任何一件给普通人都够他烦得要死,这家伙竟然能同时给自己揽上七八件这样的活!
他甚至为了跟我多要点钱找人暗中跟我拍卖抬杠!
我去,其实几十万对我来说那都不叫事儿,老子场上骂娘吃T被罚的款都不止这个数。
但我就不惯着他,做人要讲诚信对吧?
别看我场上骂大骂小的,但其实我算好讲话的人,最后我还是给了他一个实在的价钱买下东西。
现在我要说霍华德为什么是个疯子。
这憨%批拿到钱、债主也上门要债了,本来把钱交了皆大欢喜啥事没有。
结果你猜怎么着?
他跟我逼逼了一大通之后竟然把他自己说感动了!
我怔怔地看着他无视找上门收债的亡命之徒把钱全给了他小三去下注赌球!
全部,一分不剩。
我知道这货无可救药了:霍华德有坚定的信仰,但他的信仰建立在虚幻的土地上,随时会崩塌。
他的那些所谓预感全都是没来由的,但是他就自以为是命中注定的。
真是可笑、愚不可及!
我就不一样,我的信仰是坚不可摧的,就像这颗原石一般坚硬。
它带着从太古时期便存在的力量经过数亿年的时光浸染散发出来的光芒和我产生和谐共振,我能够感受到这永恒而伟大的能量与我产生共鸣、天人合一。
是的,从第一天拿到手上我就能感受到我们之间的连接。
它从遥远的非洲山洞里被发现就像咕噜找到魔戒一样,是注定被选择的;霍华德根本没想卖给我可他受到原石的感召情不自禁就给了我——一位命中注定的天选之子!
原石真正的主人!
只要拿着它,我每晚注定砍下三十、四十分。
我要痛扁那帮小逼@崽子,我要在他们头上一通暴扣扣得他们满地找牙!
我要把他们投出的所有圆形物体统统盖掉盖得他们跪地求饶!
我必会重现当年之勇,甚至还能在手指上再戴一枚总冠军戒指!
对,这忒么才叫信仰。
有理有据,肉眼可见确凿无疑的信仰。
现在老子要找个人帮我把这块石头穿起来挂脖子上,我以后都要戴着它上场打比赛。
希望大卫斯特恩会同意。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一位失败的中年男子想靠一颗石头赌最后一把,好让他可以继续与这个世界周旋,在一次又一次接近胜利的时候,他彻底忘记了让他失败的是赌这个行为本身,而不是赌的结果,有点可惜的是最后这一枪的铺垫做得太假,按照片中的剧情,男主早就死了无数次了。
影院座无虚席,结尾小高潮让人窒息到无法呼吸,如果在家看会快进的一部电影。
刺激感官
75/100 脏乱差的视与听在萨弗迪兄弟的手中具有魔力一般的带劲,电影整体的表现效果达到了介于混乱和乏腻这两种体验之间,把控协调地恰到好处;画面几乎无时无刻充满着各种声音,有处于主导地位的对白,也有室内和室外的百般杂音,对无必要声音的混入是一种在最开始阶段难以使观众沉浸之中的冒险手法,但事实证明,这种癫狂、混乱且令人窒息的直观表现是勇敢且成功的
富贵险中求,可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赌徒心态最致命。但是整个电影真的太他妈吵了,耳朵里充满了各种fuck的变形,以至于那一枪下去之后有种终于耳根子清净的感觉。关了电影感觉耳边嗡嗡响,太吵了。
电影太聒噪了,不过挺佩服男主的,能把一团乱麻的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很神奇。电影也很神奇,仿佛把纷乱的红尘高度概括,蝇头微利,着甚干忙。加内特是惊喜,佩服编剧,加半星。
极限时间空间内的调度,萨弗迪兄弟就是当代斯科塞斯,结合了金融片和动作片的长处。原石和非裔的血肉纽带,靠犹太人和全球贸易重新建立,在宗教式的体育比赛中发挥着似真似假的神秘力量。Howard躺在地上,似笑非笑,像是自己做的钻石娃娃。他相信什么?毕竟连尼克斯戒指都当了。
这导演的音乐品味太差了。犹太人大战黑人
这也配叫美国版疯狂石头?简直就是尼哥屎尿屁。我看改名叫戒赌得了,故事主题压根根原钻毫无关系,男主就是个傻逼级的赌徒,全片都在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的人能活到故事时间线都够呛,纯粹是为了让他更惨而不断制造戏份,全程吵吵闹闹就一张嘴,最后高利贷一枪打死他是真他妈的痛快啊。
质感不错 说是早期的东西比较合适 气场罩不太住 我总觉得到这个地步该玩儿调性了 也许是我狭隘 再看吧
精心构建的混乱状态,多层次声音画面此消彼长,随时转换主次身份。无法想象文本层面怎么组织起来的,这是不能看字幕的电影。
金钱、体育、钻石三点一线,制造130分钟五彩斑斓的无意义,直到最后给你重重一击,萨弗迪兄弟不再带观众漫游纽约的第三世界,而是以钻石区为中心拍了一部模糊了空间,身不由己的作品,只因一切背后仅有虚无,但无论如何,Howie的旅程留下的是使命感,并把这种感觉扩散到它整个人物网络里,在最终形成紧密的联结。
what a ride!
现在大疫情下的美国,倒是真的和片中的呱噪一致了。
吵闹美学,语言、音乐对环境音(空)的侵蚀达到极致。原钻,‘rosebud’在非洲的掠影,种族作为点缀,并没有真正关注被奴役的现状。发疯白人的自娱自乐。
所以主创是凯尔特人球迷还是KG人蜜?因为the process都不记得2012年的76人还打进了二轮。最后抢七真是拍出了比体育电影更紧张的气氛。科学养猪,远离赌博。(能演七年前的自己毫无压力的演员,值得表彰
《原钻》充满原始野性内味纪实方式,每句话都带脏字的欲望世界,狂躁的对白,失焦躁动的镜头语言,无时无刻不让人看得提心吊胆,这也一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电影风格。这就如主角的世界,会让大部分人觉得望而生畏心惊肉跳,影片从主角疯狂赌徒的视角,打开一个狂野的“动物世界”,原钻就像打开人们恶之欲念,让主角在失去理智的赌博冒险中一再堕落,主角虽然没有得结肠癌,但却得了赌癌,最终迟早赔上自己性命。
无视道德、陷入焦躁循环并且总是逃离的主人公,比之于《好时光》和Connie的冒险,Howard的故事会在时间线上更加清晰;他的欺骗、嗜赌、背叛与疯狂,组成了一生。如同科幻片的炫彩、结尾的电音和一如既往的夜幕,总之Safdies仍然捕捉了属于纽约的别样魅力,和David Simon笔下的《堕落街传奇》,构成了都会最复古迷人又流动着罪恶的一面。#JusticeforAdam
摇晃喧嚣再加上迷离的电子乐真是更噪,本质上的黑色犯罪,将盲目执迷的欲望演绎的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