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献礼作品、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鲲鹏击浪》已经于12月18日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盛大开播。
《鲲鹏击浪》以青年毛泽东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毛泽东自1918年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他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走过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
剧名《鲲鹏击浪》,来自于毛泽东所写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一句。
而这部剧,也确实让我们跟随镜头回到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来感知一代伟人的求学求知、努力奋进。
其中虽有他对革命理想的追求,但更多是通过很多的生活细节,来展现他青年的成长轨迹。
开播至今,战台烽已经陆续追看了前六集,虽然剧情才刚刚展开,但也能很清晰地感觉到,这是一部剧情紧凑、手法平实、表演真挚,又相当接地气的好作品。
在这一点上,著名编剧马继红和导演刘飚功不可没。
印象特别深刻的场景,是毛泽东在恩师杨昌济的鼓励下,和新民学会的会员们一起乘火车奔赴北京的见闻。
途中他们在车窗上第一次看到了华夏的母亲河——黄河,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们激动不已,咏诵起黄河的诗句,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到“黄河西来决昆仑”,而此时的毛泽东也情不自禁的咏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名句。
虽然是第一次从长沙走出,但胸怀更广袤世界的他,或许在这一刻,已经抱定了为中华崛起而锐意向前的决心。
小小的一个场景,有细节,有寓意,更是通过这些平凡的一幕,引申出翻天覆地大时代中青年们的不平凡。
《鲲鹏击浪》在剧本创作与导演手法上,确实能让观众们感受到许多的匠心所在。
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过人之处,虽然所截取的是未来新中国领袖的生平,却并没有以高大上的口号来烘托人物,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毛泽东的人生经历,与我们所有的观众,特别是与当下的青年们,进行了更多人生理念上的同频与共振。
类似的场景还有许多,包括全剧开篇,执教于楚怡小学的毛泽东,带领孩子们边进行体育锻炼边背诵励志诗歌,从小就灌输他们确定人生目标、寻求人生真理的教育理念,即便放置于今天,依然有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彼时的毛泽东,确实也在用思考与行动,践行了他在自己所写的那篇被杨开慧称赞为“论述气势磅礴,文笔纵横驰骋,观点新颖”的《心之力》中的人生初衷。
对于毛泽东而言,唯有理论结合现实,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对于《鲲鹏击浪》来说,更是要将历史照进现实,才能更深度地与观众共情。
所以,回望剧中毛泽东努力求学的时光 ,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敢于仗义执言、挑战军阀张敬尧,最后被逼失去教师工作,去街头卖字求生。
后来奔赴北京求学,又在北大面斥张国焘“废除汉字”的激进理论……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名热血青年的正义凛然与爱国热忱。
从这部剧中,也让我们恍若置身那个兵荒马乱、百废待兴的旧时代,让每个人的爱国救亡热情与日俱增。
就已经播出的六集内容来看,毛泽东的青年生活,一直是在困苦中艰难前行,求学没有学费,和同学们八个人挤一张大通铺,时常过着衣食无着的生活。
但有一点却又让人感动,就是他内心所燃烧的对于未来世界的希望之火,却从不曾熄灭。
我们也将通过《鲲鹏击浪》这部作品,看到一个更加鲜活的,甚至有些可爱的毛泽东,同时也将见证他从一个信奉教育救国的热血青年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全过程。
正所谓“守正创新”,《鲲鹏击浪》这部作品,让观众和业界都看到了历史人物传记题材作品的全新表达。
要点赞本剧的青年演员们,特别是此次饰演毛泽东的刘承林,并没有拘泥于既往影视作品中的毛泽东形象,而是更多地为这个人物注入了烟火气息,让伟人走下神坛,呈现出他平易近人的一面,这不是简单的表演技法,而是通过许许多多的朴实场景,由点及面地进行更人性化的角色塑造。
因此,尽管对于有些观众而言,可能会觉得这个全新的青年毛泽东与脑海中的印象有些不同,但相信随着剧情的持续热播,会很快接受这样一个更有人情味更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
也谈电视剧《鲲鹏击浪》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因周四晚上央视1频道未曾播出电视剧《问苍茫》,当晚本人在电脑上看了腾讯视频网播出的电视剧《鲲鹏击浪》第1 、第2集。
该剧主要演绎再现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所历经的心路历程。
刘承林在该剧中饰演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在外形上差别较大,不是很像;尽管他个子很高,发型上较为接近那时的青年毛泽东,但令许多观众们遗憾的是看起来总是不大习惯,比起侯京健、王仁君两位演员饰演的青年毛泽东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或许该剧导演在选择这位主要演员时,把握得不是很准很到位呵。
此帖剧照均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电视画面照片,特此说明。
你看过该剧吗?
对此,你有何感言和看法?
欢迎点评。
#观影剧评# #电视剧评析#
从前对毛主席您的印象,在历史书中,在荧幕上,是那种伟岸,睿智,从容,淡定的伟人形象!
而在《鲲鹏击浪》中,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您:对母亲无比孝心的您;被慈父追打躲闪的您;与兄弟手足情深的您!
对严师尊敬挑战的您;对开慧心动且可爱的您;对各种知识渴求的您;为救国救民甘愿做“殉道者”的您!
对“信仰"的各位引路人万分崇敬的您!
…………很多很多的不同面,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伟人,立体,丰满,鲜明,火热,可爱,可敬,可亲的形象!
让我们知道,原来您是这样的人!
剧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阶层联合起来,共同奋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国家”之重,国与家,家与国密不可分!
整部剧,看得令人热血沸腾!
感动万分!
让大家更加懂得当下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倍加珍惜!
吃饭时随手点开的年代剧,一下子被吸引了,真的很好看,讲毛泽东从湖南一师范毕业后经历重重阻挠,最终加入党的故事。
演技全员在线,老戏骨不用说,年轻演员也丝毫不脱后腿,最后饰演毛先生的男演员真的演的很好,打开就知道他饰演的谁,浓眉大眼看着就很正直,个子也很挺拔,台词功底扎实,演技很好,特别是董勇老师饰演的张敬尧和青年毛泽东饰演者刘承林的对手戏,看的我热血沸腾,很还原历史,剧中场景也很棒,希望年代剧越来越好,喜欢看年轻人演年代剧,特意搜了男主的饰演者年龄,竟然是96年的,现在90后也太棒了,全家一起吃晚饭追剧,很久没有一家人看一部剧了。
也谈电视剧《鲲鹏击浪》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
因周四晚上央视1频道未曾播出电视剧《问苍茫》,当晚本人在电脑上看了腾讯视频网播出的电视剧《鲲鹏击浪》第1 、第2集。
该剧主要演绎再现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到1921年参加党的一大所历经的心路历程。
刘承林在该剧中饰演的青年毛泽东的人物形象在外形上差别较大,不是很像;尽管他个子很高,发型上较为接近那时的青年毛泽东,但令许多观众们遗憾的是看起来总是不大习惯,比起侯京健、王仁君两位演员饰演的青年毛泽东并不在一个层次上,或许该剧导演在选择这位主要演员时,把握得不是很准很到位呵。
此帖剧照均为本人观剧时用手机拍电视画面照片,特此说明。
你看过该剧吗?
对此,你有何感言和看法?
欢迎点评。
#观影剧评# #电视剧评析#
总体来说,这个剧是一个披着红色历史剧的青春偶像剧,如此的大烂片真的不应该出现在毛主席诞辰130周年这个时间。
从本剧中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毛主席个人的历史、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应有的研究,整个电视剧充实着主创自以为是、小家子气、以及极度低级的想象。
说实话,看到这种作品我是极度失望的。
具体的,我谈以下我认为问题比较大的点:1、杨开慧和萧子升的感情戏对于这段剧情我有三点困惑:第一、编剧是从哪里找到的这段历史的出处?
如果有真实的权威出处,我建议编剧可以用合适的方式加以公开。
杨开慧烈士是毛泽东主席真挚的爱人和亲密的革命战友,对于这种情节的加入,如果不能表明参考出处,我认为是不可以容忍的。
第二、编剧加这段剧情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说明萧子升深明大义为了朋友放弃爱情?
如果是这个考虑,这和整部电视剧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加这么一个模糊的、并且可能有争议的情节,就是为了说明“萧子升为了友情放弃爱情”这么一个鸡毛蒜皮的小事?
这真的是红色历史剧中的情节逻辑吗?
这明明是青春偶像剧里经常出现的套路。
如果主创们是因为看到近几年自《战狼》之后国内的爱国热情,因此想披着红色历史剧的外衣拍青春偶像剧来糊弄的话,这种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
最后加一句,就算主创想写杨开慧烈士和毛主席的感情如何真挚,也不要用这种狗血低级的片段来写我们的第一代革命家。
这样行不行:本片中展现了陶斯咏对毛主席的仰慕,能不能简单描述一下陶斯咏和毛主席的哪些观点不匹配,以此来衬托毛主席和杨开慧在思想上的契合以及感情的坚贞呢?
想毛主席这样的第一代革命家,选择伴侣是绝对不会脑子一热,只要女生对他好就行了,也不会说脑子一热,好像就根据自己某种朦胧的感觉,然后纠结了一下就把自己不娶妻的约定打破了。
如果是这样,也太小看我们第一代革命家了。
一句话,主创还是太想当然,用拍现代青春偶像剧的套路拍红色历史剧,还是关乎毛主席的红色历史剧。
我不能接受。
2、关于毛主席和他父亲的情节首先,我需要讲一下,在毛主席本人回忆中,其父亲的形象是他冲破的第一个束缚,是一开始体现毛主席战斗精神和独立精神的经历。
换句话说,毛主席一生战天战地,并且拒绝别人灌输思想,这些特质一开始的体现就是体现在毛主席对于父权的反抗。
换句话说,毛主席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是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是毛主席自青年起就具备反抗精神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男生闹青春期。
结果本片拍成了什么样子?
不光毛主席和其父亲之间的矛盾展现的莫名其妙,尤其在争论焦点上力度不足,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加一堆毛主席与其父亲和解的父慈子孝的情节?
主创不应该用青春偶像剧中小男孩青春期闹毛病的桥段来套在我国第一代革命家的身上,太小家子气。
3、对于民国名流人设展现的问题本片对于民国名流的人设设定让我很出戏,我举一个例子,对胡适的展现我认为不合适。
本片对胡适一开始的两个主要桥段,第一个是胡适下课之后毛主席让其解答问题他不耐烦拒绝(而且片中不光是毛主席提问,围上去的学生不少),第二个是毛主席修改了他的文稿使得他大发雷霆。
要知道,当时北京有句很有名的话:“我的朋友胡适之”,并且从季羡林等人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胡适是一个非常随和的,在学生中人气很旺的青年导师形象,这也是胡适的反动有很强欺骗性的一个原因。
对于胡适的描述我认为《觉醒年代》完全是可以借鉴的,珠玉在前,为什么要自己重新开始造轮子呢?
胡适也并不是本片的主要任务呀。
我承认毛主席有提过,在北大,教授们和学生们没耐心听他一个湖南学生说方言因此拒绝讨论问题,但我认为应该不是本片中展现的这个样子。
胡适就算想拒绝毛主席,也会用更委婉更高水平的方式,而不会用本片中这种低水准、会直接影响其人设的方式。
一句话,主创还是太想当然。
4、关于情节的设置和对于马克思注意理论的呈现首先对于情节的设置,本片前期花了大量篇幅描写赴法学生在北京的种种琐事,还穿插了很多,比如北大图书馆买到了假书这种奇奇怪怪的情节。
这些情节会极大稀释本片应该体现的内核心,即:毛主席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毛主席和马克思主义在那个时代下为什么能。
所以,情节上应该着重展现当时的中国现状、毛主席的困惑在哪里、毛主席为了解决这些困惑做出了哪些努力、毛主席为什么最后放弃其他思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毛主席是怎么把马克思主义付诸实践的?
而本片首先在情节上,放了大量根本无关紧要的情节,然后在一堆没有关系的情节中突然插入毛主席有了什么什么观点,好像毛主席突然一瞬间就顿悟了。。。
这是在搞什么嘛。。。
为了避免假大空,我举一个例子。
在本片中描述毛主席放弃赴法留学名额的时候,说到毛主席放弃赴法名额是因为他认为在中国搞社会研究对中国更有利。
这段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也是正经党史中的内容。
但我要批评的一点是,这段情节之前,至少一集到两集,并没有在情节上讲清楚是什么让毛主席改变了这一想法。
这就是本剧的一大问题:在情节上青春偶像化,在理论上耳提面命化。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在情节上用一堆根本不重要的情节占据空间,然后关键节点上突然背课文一样地念一下党史的理论内容,对观众进行耳提面命的说教。
有可能在主创自己心理,这些党史理论,这些曾经付出过无数仁人志士鲜血的宝贵的理论经验,本来就是不重要的吧。
5、情节的细节问题服化道好像说的过去,但我需要说明,我国影视行业发展到今天,一个讲究的服化道设计已经被工业化和产业化,因此在现在,服化道不应该成为夸奖一个影视剧的标准,原因无他:这是他们需要做到的最基础最基础的事情。
而且影视作品的重点在于作品本身,当作品本身的情节演绎等环节足够优秀,一定服化道的瑕疵甚至是可以被原谅的(比如我国2000年代左右的很多优秀电视剧,服化道出现了一些错误,但是不会影响他们是优秀的作品)。
但是情节的一些细节让我很出戏。
我说两个细节:《觉醒年代》中,毛主席一进北大图书馆帮李大钊干活的时候,毛主席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是非常自然地把袖子和裤腿撸起来。
这种细节,我认为在本剧中做的是不到位的,让人感觉真就是一群现代人在穿着之前的长袍马褂在演戏。
第二、毛主席那个时代,说话不一定,但是书面语一般是半文言半白话的。
《觉醒年代》中甚至对于人们日常以及演讲论战时都进行了半文言半白话改编,以营造这种特殊的“民国感”。
在这一点上,本剧现代化的表述让我很出戏,比如毛主席跟杨昌济说:“老师您还在纠结法国的事情啊”。。。
先写这么多,总体来讲,这个剧让我很失望。
我是怀着对毛主席极高的仰慕才观看的这个电视剧,但是其中的演绎让我看出了主创的想当然,没有敬畏心。
在有《觉醒年代》《功勋》这样高质量作品珠玉在前,本剧是整个红色历史剧题材作品的倒退。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鲲鹏击浪》正在北京卫视、浙江卫视、广东卫视以及爱奇艺、优酷视频、腾讯视频热播,这部聚焦展现毛泽东1918至1921年三年青春岁月的经历,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巧妙的艺术表达,让观众热血沸腾。
目前该剧已经播出过半,剧情越来越热血和精彩。
很多观众表示,这部剧的剧情紧接《恰同学少年》,非常好看,绝对是一部观赏性与艺术性兼具的重大革命题材佳作。
剧情好:悬念铺垫到位,故事一波三折众所周知,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最难的就是讲好故事,因为要忠于历史,似乎创作的空间有限,缺少悬念感新鲜感。
《鲲鹏击浪》把“故事性”这个最大的创作难题解决了。
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鲲鹏击浪》较好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的尺度,对剧情的悬念设置、冲突设置都给予精心设计,使得这部重大革命题材剧呈现出较高的观赏性,用观众的话说就是“好看”。
第22集里毛泽东带领学生们智收张敬尧鸦片的情节,相信令很多观众拍案叫绝。
湖南督军张敬尧从车站劫获一批鸦片,以存放黄豆的名义藏在陶会长家仓库里,被毛泽东等人发现。
毛泽东用“偷梁换柱”法,将鸦片全部用黄豆取而代之,把鸦片悄悄转移走并销毁,弄得张敬尧只得哑巴吃黄连。
这段戏情节巧妙,一波三折,既体现出毛泽东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将张敬尧一心敛财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驱张运动”是本剧一个重要剧情,跨度时间长达两年多。
因此,介绍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无论是开始毛泽东与张敬尧偶遇,还是后来毛泽东替被害的卖豆腐师傅讨公道,乃至智收鸦片,本剧对这段驱张历史赋予了很强的故事性,而且前后连贯,非常流畅。
再如赵明佑“叛变”的情节也非常吸引人。
负责北图新书采购的他被书商刘启涛贿赂,结果被骗,新书质量极差甚至有空白页。
不久在侯专员的威胁利诱下,他又干起监视李大钊的勾当。
这几段戏很好看,有点谍战剧的味道了。
一方面表现出革命环境的艰难性、复杂性,一方面为后来陈独秀、李大钊先后被抓做了铺垫。
在《鲲鹏击浪》里,这样精彩的故事桥段还有不少。
这或许与本剧表现的历史跨度短有关,只是三年间的故事,因此编剧可以将每一段历史、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详尽的叙述,充分设计细节满满的故事。
可以说,《鲲鹏击浪》将1918至1921这三年毛泽东的经历讲透了!
演技棒:人物性格鲜明,尽显青春力量《鲲鹏击浪》整体风格上洋溢着浓浓的青春气息,很多90后、00后的演员担当了本部剧的主要角色。
而事实证明,这些年轻演员经受住了考验,他们演出了革命先烈的青春风采。
饰演毛泽东的刘承林,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正气和坚定,清澈的眼神中饱含着深沉的思考,刚柔相济,颇有青年领袖气质。
第19集里他给修业小学的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片段给人印象深刻,毛泽东在黑板上写下“国家”两个大字后,通过和学生们的互动,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最后和学生们一起深情地朗诵起岳飞的《满江红》。
可以看出,刘承林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也带动了孩子们的表演,这场戏非常自然、感人。
《鲲鹏击浪》对毛泽东等这些爱国青年学子群像的刻画是非常出彩的,人物个性鲜明,洋溢着青春的力量与思想的激荡。
毛泽东刚做北大图书馆助理员不久,他与朱谦之便有一场对手戏,让人难忘。
朱谦之的出场非常精彩,周围四五个同学围着他出题,无论是《宋论》这样的中国古典名作,还是叔本华、歌德的西方作品,朱谦之都是张口就原文背诵。
见到毛泽东后,毛泽东简单几句“无政府主义其实可以在中国的古文里找到源头”的论述,立即让朱谦之佩服不已。
再如张国焘和傅斯年关于学俄国还是学美国的辩论赛,都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彰显出这些爱国青年的学识和情怀。
北大校园里这几段学子之间的辩论戏颇有点“神仙打架”的感觉,大段大段的名著原词从他们口中脱口而出,让人看得相当过瘾。
性格开朗、无话不谈的“湘江三友”,聪慧大方的杨开慧,才华横溢又有点古怪狂傲的黄侃……这些人物形象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让人过目不忘。
包括那位笑里藏刀、心狠手辣的张敬尧,被老戏骨董勇演绎得也是活灵活现。
情感真:大爱小爱交融,平凡中见伟大《鲲鹏击浪》不仅是讲述那三年间国家和民族往何处去的故事,也是讲述毛泽东等热血青年的人生故事。
他们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像那时的国家现状一样,飘摇不定,充满了曲折。
本剧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不仅浓墨重彩书写了历史事件,还挖掘出人物感情和精神经历所蕴藏的丰富人文内涵,展现出他们平凡人的一面,如与爱人、亲人、朋友的情感交流,从而与观众情感达成了深深的共鸣。
简单地说,就是“以情动人”。
第一是爱情动人。
《鲲鹏击浪》用一定篇幅描写了青年学子在个人感情方面的爱与痛。
毛泽东与杨开慧、蔡和森与向警予等几对年轻人的爱情,也是本片的一大看点。
场面不算太多,但每个镜头都恰到好处,比如杨开慧给毛泽东如杨开慧给毛泽东送鞋的那段戏,她不好意思直接给毛泽东,便假借给父亲杨昌济买鞋,然后以不合脚为由顺势送给现场的毛泽东。
这样含蓄的情感表达反而让人印象深刻,也符合当时人物的性格和年代特点。
为了衬托毛泽东和杨开慧的自由恋爱,本剧还设计了痴心学子邹鼎丞和富家小姐吴芷若的悲剧爱情故事,与毛、杨之爱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为旧社会婚恋观感叹的同时,也为本剧创作者的精巧设计所赞叹。
第二是亲情动人。
《鲲鹏击浪》在亲情方面的阐释,在毛泽东身上体现得非常突出。
毛泽东非常敬重他的母亲,他曾在给同学邹蕴真的信中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以利人的,母亲便属于第三种人。
” 在《鲲鹏击浪》里,毛泽东正要加入《京报》之时,接到母亲病危的来信,立即回家探望。
他给母亲洗脚的那组镜头相信让不少观众落泪。
而他的母亲文素勤每想念儿子一次,就会为儿子念一遍心经,每天要读几遍心经。
这种无私的母爱让人感动。
第三是友情动人。
《鲲鹏击浪》基本就是围绕 “湘江三友”毛泽东、蔡和森和萧子升的故事展开的。
从剧中我们看到,这三人都热爱中国,都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相互启发,还在实际行动中为改善中国社会付出努力。
相信他们的友情一定会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找到共鸣。
尽管后来三人因思想分歧而分道扬镳,但他们都为中国的未来和革命事业作出了不懈努力,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独特的一页。
《鲲鹏击浪》目前已播出二十多集,剧情越来越热血、好看。
事实上,重大革命题材创作者只要能真实地把百年前青年人炽热的理想以及他们众志成城求索的轨迹传递给观众,年轻观众就一定会“买账”。
因为每个当代年轻人骨子里都有自己的爱国情怀,很容易被点燃。
《鲲鹏击浪》用生动、共情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全民的精神洗礼与素养提升,让当代年轻人对伟人的青年历史、革命轨迹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于知识和理想的渴求,而这正是《鲲鹏击浪》弥足珍贵又富有创新的价值所在。
首先还是被大海报给吸引了,这几年不少这种题材的 但这个确实吸引到我了 首先从选角上,能看得出来幕后团队的用心了,包括服装妆发还原度很高,刘承林,必须夸一下!
虽然是年轻演员 在把握角色人物上可能还是会有些不准确,但能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举手投足 惟妙惟肖 在拍摄过程中肯定很辛苦,为良心剧组点赞👍
《鲲鹏击浪》已经播出十集,我们已经从屏幕上领略了青年毛泽东的风采,那英俊的面庞充满了睿智和帅气,那清澈的目光饱含着深沉的思考,那举手投足间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旋风。
虽然观众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他的表演中还透着稚嫩的痕迹,但绝大多数观众认可了这个新生代的“毛泽东”,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新生代毛泽东”叫刘承林,履历很简单,1996年出生于大连市,2014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剧组之所以在万千人中选择他来饰演毛泽东,除了他的身高、长相与青年毛泽东形似,更重要的是他的胆魄和热爱学习的精神。
最初确定刘承林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挑大梁,导演和制片人都捏了一把汗,刘承林内心也充满忐忑和不安,虽然剧中讲的是百年前的故事,但毛泽东毕竟是万人瞩目的伟人,为了尽快地缩短与青年毛泽东的距离,尽快地走进那个风雨如盤的年代,刘承林开始发奋读书,他按着编剧马继红老师的指点,如饥似渴地阅读了《毛泽东传》、《青年毛泽东》、《诗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然后,带着这样的准备开始阅读剧本,凡遇到剧情中不清楚的问题,他一方面查阅资料,一方面向编剧老师请教,先后列出了近百个问题,再一个一个地寻找答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纬度,全方位地感受毛泽东的喜怒哀乐,感受毛泽东的思想转变。
特别是当他来到毛主席纪念堂,走进北大红楼,参观韶山毛主席故居,登上岳麓山,俯瞰北去的湘江,刘承林的思想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为他饰演毛泽东建立了足够的心理支撑。
在剧本围读中,刘承林认真地分析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仔细研究每一场戏背后的故事,以及字面以外想要传达的信息,遇到把握不准的地方,他虚心地向导演、向指导老师、向同伴们请教,把台词一句一句的掰开揉碎,反复琢磨,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开机之前的点滴时间,认真地学礼仪、学书法、锻炼身体,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挑战。
然而,正式进入拍摄后,刘承林的信心却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表演出来的状态总是出现偏差,有时一场戏拍十几条都完成不了,面对一次次的“重来”,他感觉到内心深处的茫然和无助,他甚至有些害怕去现场,害怕站在镜头前……为了让刘承林尽快地渡过难关,导演耐心地给他讲戏,一遍一遍地鼓励他,老演员于洋不厌其烦地和他对戏,同伴们也互相扶持,渐渐地,刘承林从自卑中走出来,他不再迷茫,不再彷徨,他努力从青年毛泽东这个为寻找真理不惜万难的湖南伢子身上寻找能量,随着日历一天天翻过,刘承林终于战胜了自我,乃至到了后半程拍摄中,他几乎做到了得心应手,做到了对每一场戏都有完整的思考和准确的处理。
《鲲鹏击浪》自4月20日在浙江横店开机,到8月20日杀青,整整125个日日夜夜,刘承林超负荷地完成了690场戏,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高温38度的酷暑天,他穿着棉袍子演冬天的戏,没有一句怨言;在感冒高烧39度的情况下,他照样忍着病痛在街道上奔跑;他有时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从来没有畏难退缩。
事后,有记者采访刘承林,在巨大的压力和考验面前是怎么挺过来的?
他回答,是毛泽东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每一个饰演伟人的演员都有一个历练的过程,都要经历一次被观众评判的大考。
《鲲鹏击浪》播出后,刘承林的心境既激动又坦然,他为今生有幸饰演青年毛泽东感到骄傲,同时,面对观众的表扬、肯定和批评,他荣辱不惊,他认为,这些都是在自身成长过程中难能可贵的营养。
我们预祝刘承林,带着使命信念,砥砺前行,争取拍出更好的作品。
一部很好看的年代剧,不会枯燥,完全看的进去,还原度很高,全员演技在线,老戏骨不用说,青年演员也一点不拖后腿,一开场就知道谁饰演的毛主席,饰演毛主席的演员叫刘承林,长相端正,一脸正气,眼神坚定,台词功底扎实,演技在线,一点不出戏,特别爱看董勇老师和刘承林的对手戏,很过瘾,返回去看了好几遍,真的演的太好了,一家人一块看的,人多年没有一家人能一起看一部戏了,希望年代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