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在一生中数次背叛自己的妻子,所以人无完人,他是个真实的伟大的政治家。
这是多么尿点的逻辑。
曼德拉领导下南非真的和解了吗?
普世价值真的带给了南非强大吗?
没有,过去白人隔离黑人,变成了黑人隔离白人,种族歧视依然存在,只不过这回黑人打着政治正确的大旗堂而皇之的搞了,曼德拉对此又有什么建树?
他无法阻止。
南非曾经是非洲最强大的国家,现在却成了犯罪率首屈一指的国家,这样的成绩单说的上伟大吗?
都笑话三哥强奸成瘾,可南非更牛逼。
我大学老师去南非旅游都是对黑人敬而远之生怕因为黄皮肤成为目标,这样的环境普世了吗?
真正的自由路不能仅仅依靠什么伟大政治家,而是要靠启蒙,靠民众真正的觉醒。
正如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不了问题,历代封建王朝一开始不都是打了旧朝土豪吗?
可是一个周期下来,又要打一遍土豪。
看看现在的南非,之前存在的问题现在依然存在,而没出现的问题现在也如疯草般生长。
换言之现在的天朝,十年动乱之风卷土重来,还是红卫兵吗?
非也,红卫兵也有,诸如各类的毛粉,极左。
那一套六七十年的东西玩的很丑陋。
但更多的便是裹挟普世价值的蓝卫兵,手段没变,骂你是阶级敌人,掌权后搞死你,有机会还要武斗一下。
温和多的,就比如HOBO北京,嘴里满是普世价值,可是意见不同了就让你滚蛋,还删评论。
牛逼的普世价值。
民粹换了个颜色,照样是民粹。
马主义是外来货,普世价值不是外来货吗?
都说人无完人,可是曼德拉的价格几何?
ZF告诉你,几亿美元玩的屁颠屁颠的。
话说在大牢里呆着像这样的交易会有多少呢?
你说人有节操,是无价的,可是他确实只值几亿美刀。
而且作为人权斗士的曼德拉竟然和蓄奴的政教合一的老古董,也就是西藏的那个老蛤蟆卿卿我我,多么真理的普世价值会让这两个人走在一起。
西方最推崇的便是曼德拉和甘地,可现如今哪个是能扶的上墙的?
这两个人就是普世价值所树立的典范,印度和南非却和典范差的十万八千里。
有句话的确很对,那就是需要英雄的国家是悲哀的,的确,一个真正走上民主道路的国家不需要英雄,所有包装出来的英雄和正在千方百计让别人说自己是英雄的人只会让自己的国家重走那个老的循环。
正如杀死恶龙的骑士变成了新的恶龙,而且会更强大,更具有破坏力。
说这么一堆不为什么,就是因为拿着曼德拉鼓吹普世价值的HOBO北京因为观点不一就让人滚蛋闭嘴还删评论。
金玉其表之下,满是虚伪。
和苏联输出的马义一样,普世价值也不过是美国输出的政治武器,乍看起来都是在描绘人类最美好的前景,而实质上,呵呵,一丘之貉。
I have walked a long walk to freedom我走在通往自由的漫漫长路上It has been a lonely road那是一条孤独的路and it is not over yet这条路还没有到尽头I know that mty country我知道我的国家was not to be a land of hatred不应该成为仇恨滋生的土地No one is born hating another person没有人天生就会仇恨because the color of his skin另一个人的肤色People learn to hate人们在生活中学会了仇恨They can be taught to love但生活也可以教会人们爱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elly to the human heart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爱才是他的本心。
上面的话是《曼德拉传:漫漫自由路》电影最后的一段话,触动,豁达。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这部电影,内心久久无法平复,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被原谅的,痛苦和磨难滋生的除了仇恨之外,还可以铸就一颗伟大的灵魂。
平庸和伟大也是一种抉择。
曼德拉第二任妻子我也带有稍许的敬意,纵然最后她是背叛了他,但是也是她带动起来的暴力抗争运动,在曼德拉牢狱期间引起巨大的轰动,方式是暴力的,但是对于促进和平解放确实有一定的推动力。
她在这场抗争中从幼稚走向成熟,推动力却是仇恨,曼德拉在牢狱中无法体会她所经历的和所面对的残忍,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她也是一个蛮有魄力的人。
我很欣赏曼德拉对于自己的肯定,他说我知道自己该去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在众人的不解中,他以最好的方式保护了大家。
仇恨,不会让一切变得美好。
而爱和宽容才是化解一切的力量。
一个人,用一生的坚持去做一件事情,是一种伟大。
有种传奇,也是必然。
我只能说,从编剧、导演角度来讲,这部电影着实令人失望,只是鉴于对于曼德拉这个人物故事本身的崇敬和演员的表演,在犹豫是否要给四分。
关于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两个转折点,一个是狱警如何改变了对曼德拉等人的态度;一个人是黑人民众如何放下了对白人的报复与仇恨。
电影都交代的非常不清楚。
有种从天而降莫名掉下来长裤子;曼德拉说了句,我原谅了,你们也该原谅,我是你们的领导,前一句还在电视前唏嘘的民众,后一秒就拥抱和平了的赶脚。
-people are not born hating...you learn to hate,you can learn to love,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to the human heartNothing is black or white看到前面,我曾以为他的妻子将成为他的soul mate,看到后面我意识到,她的妻子是个斗士,同时也是个凡人。
而曼德拉,却是一位伟人。
平凡如我,也会说我其实能理解她妻子的愤恨,抱着孩子温热尸体的她的朋友从牙缝中挤出,一定要让他们血债血偿。
转一段分析这个的影评:在他被囚禁后,他的第二任妻子人称曼德拉夫人在经过一段长时间虐待与关押后变得异常强势。
她本意是正确符合大义的,解救丈夫和继续反种族隔离。
在高压逼迫下抵抗斗争,这是非常自然的行为。
只可惜,长时间浸淫在亢奋,暴力和权力当中已经让她习惯处于强硬反抗状态。
整个南非社会,无论人种,都停留在本能斗争中,最缺乏的就是理性,冷静和包容。
二十七年牢狱,正是上天赋予曼德拉的修行,从而炼成以上三点品性并使用它们扭转乾坤。
作为唯一清醒又掌握巨大凝聚力的精神领袖,曼德拉在千夫所指(包括支持者和家人)的情况下力挽狂澜,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制止了种族仇杀和通过民主选举作为反击手段。
他引导大众容忍白人族裔与其共享政权,完全放弃追究报复。
以大智慧观透大局,坚持走向正确方向是曼德拉为人类史做出最好的贡献示范。
漫长的电影,故事讲得很满,似乎一点留白都没有,想必看起来会有点累的。
事实上,想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来诠释一个伟人的一生是很难的,而且导演在感情戏份上似乎倾注了太多的精力,导致后面的情节交代得稍显模糊了。
喜欢电影的音乐,应该说是冲着《ordinary love》来看的,之前听这首歌没有特别的感触,朋友推荐边看曼德拉传记边听会觉得特别许多,于是照做,于是被打动。
不知道电影能否完整的反映那个久远的故事,他的确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许是他的经历给了他足够的胸襟,也正因为他结束了一场无休止的屠杀。
其实我心里也认为年轻时的他是一个恐怖分子,就是温妮一样,但岁月慢慢洗涤着他的灵魂,终有一日破茧成蝶。
有机会希望能看看曼德拉的传记,期待会有新的收获,期待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南非的历史。
单从人物传记影片来说《曼德拉》属实平庸,就是看维基百科流水账。
单从曼德拉这个人物来说,西方世界给他评一个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完全说得过去。
他只能说南非特殊时期的政治产物。
种族隔离,黑人地位低,白人统治下的南非本地暴乱不断,因而需要一位白人和黑人都能接受的总统来稳定国家的混乱局面,作为以前黑人运动领袖的曼德拉就从监狱里放出来,而且被选举为总统,于是一个黑人解放国家,种族平等,民族独立的南非正式成立。
曼德拉被西方歌颂为伟人,传奇,香港一个乐队也歌唱他。
南非也的的确因为他上台,混乱局得以稳定,种族矛盾也得以平息。
南非的统治权回到本土黑人手里后,南非也从一个准发达国家,发展到现在已是一准二流发展中国家。
当然不能怪曼德拉他们治理无方,因为非洲作为一个自然资也相当丰富的大洲,却从来没发展出一个能跟现代白人国家抗衡的国家,黑人们又能怪谁呀!
假设如果二战日本是战胜国,我想以溥仪作为皇帝的满州国,西方国家也很可能给他颁一个诺贝尔和平奖吧!!!!
这个世界歧视的是肤色吗?
不是,是弱小!
这个世界尊重的是白色吗?
不是,是实力
对南非的历史政治知之甚少,原著也没时间读,借由此片大概了解曼德拉与南非。
这部电影并不能完整的诉说曼德拉的一切,因为自传只写到他上位就结束了。
作为人权斗士的曼迪巴是成功的,至少他实现了黑白人平权,去除了种族隔离。
而关于他不懂经济建设,让南非的经济、综合国力倒退,我认为不能一棍子打死。
人权的问题,无论从哪种角度来说,都是优先于经济建设的,尤其在南非这个黑人白人并存的多种族国家,只有给予黑人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他们才能从贫穷落后无知中站起来,这个过程也许需要几代人,国力的倒退社会的动荡,也可能只是一种权衡取舍,是为了换取多种族的共荣。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测,因为也有人提醒我,去工业化就是在平权之后才提出的,这才是南非国力衰退的最主要原因,这一点目前无法解释,需要再学习。
说会电影,或者这本曼德拉自传的最后一部分,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曼德拉让黑人放下仇恨,选择宽恕白人,这也是曼德拉又一个伟大功绩,他为南非带来了和平。
顺着这个思路,我有点想看看图图的那本“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了。
这篇不评论导演演员剪辑,全是个人乱发矫情的地方,不喜趁早打住。
——————————————————Nothing is black or white这句话是前几天在纪念品商店买冰箱贴的时候看到的,全是关于 mandela quote的冰箱贴。
第一次看到以为是在讲搞政治斗争一定会有灰色地带,看完电影后,觉得这句话真是点醒主题,还同样适用于肤色的冲突。
典型的好莱坞励志片,结局让我有rudy 和 argo 的即视感,但还是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特别是看电影之前坐在车里转了两个贫民窟,电影的一切背景都特别有场景代入感。
第一次看到mandela的名字是在读者上,讲他在狱中种番茄的故事,电影也侧面表现了出来。
就电影前二三十分钟,当时心想的概括是,这尼玛是要讲伟人和他三段不凡的性体验么!
但后面winnie表现演技都太棒,让我可以忽略前部分稍微不大懂节奏安排的爱情故事。
我不大了解真正的历史,但就情节上看,如果没有winnie一直在斗争,mandela也不会就此成为影响力这么大的党派领袖。
第四颗星给winnie的话,那第五颗星给快到结局是mandela的电视演讲,“If I can forgive them after they have locked me up to 27 years in prison,so can you” (大概话是这样讲得)。
要有一颗足够柔软的内心才能说出这样宽容谅解的话吧。
上个星期刚来cape town的时候知道了mandela的遗体被放在eastern cape,有free bus 去往那里看他,听出租车司机说,有很多人去。
司机穿着传统服装也是为了纪念他。
机场的显示屏都在放着mandela的相关视频和照片。
教堂侧面挂着mandela头像的旗子,上面写着God bless Africa. 旗子下面会有人每天献花。
cape town的parliament也不对游客开放。
V&A waterfront 的雕塑前面放着花。
Robben Island Museum 前面也搭起了棚子让人纪念,小岛的预定也被订满到了1月4号。
每天都能看到mandela,街边摊的T恤,电视上,商厦的LED灯拼出的图,商店墙上贴的海报。
邀请我们一起看电影的德国黑人女孩都对mandela有很特殊的感情。
————————————————My father says“ Your freedom and mine cannot be separated”“...........people are not born hating...you learn to hate,you can learn to love,for love comes more naturally to the human heart..."能翻墙的话,facebook上有关于电影的台词讨论:https://m.facebook.com/MandelaMovie/posts/550036885081274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它倒不会令人嫌恶,但却有些流于平淡了。
如果你对那位为有色人种的自由抗争了一辈子的南非前总统不太了解的话,看这部电影可以让你对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但也仅止步于此。
刻薄一点说,这部影片就像是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的一份生平年表,一份关于他经历过什么的流水账。
编剧威廉姆·尼克尔森犯了一个错误:他从曼德拉传记中选取的情节、他对这些情节的改造,并没有把曼德拉变成一位主动的人物。
我们只看到结果,看到他做过什么,却看不到过程,看不到他是怎么做的。
曼德拉被判终身监禁入狱后,首先冒出的想法是“要申请穿长裤,以便获得起码的尊重”,然而他什么也没做,长裤就发下来了。
和长裤一样,黑人的自由也仿佛莫名其妙便从天而降了。
在影片进展到三分之一的地方,曼德拉被捕入狱,尔后直到他与政府展开谈判之前的另外三分之一戏份里,他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狱外的抗争活动愈演愈烈,然而除了打着他的旗号外,和他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反而是他的妻子成了这场运动的中坚。
这是主人公最被动、同时也是电影最沉闷的一个段落。
政府明显的作恶仅有一次,即1960年的沙佩韦尔惨案,南非警察向手无寸铁的游行队伍开了枪。
这次惨案导致有色人种的非暴力抵抗转变为暴力运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导演通过群情激愤的游行画面和暴力场景来表现两种势力的斗争。
这些接二连三的场景成了同义重复,我们既未看到政府更加凶残的举动,也未看到黑人力量的增长。
但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释放了曼德拉。
凭什么?
这只能理解为政府自身对黑人态度发生了转变,尽管电影没有耗费一分一秒来展现这一转变的过程。
或者说,政府对这种旷日持久的对峙腻味了。
这颇为可笑:在一部以革命领袖为主人公的传记电影中,真正付诸行动让革命得以成功的是革命的对象。
曼德拉在被释放前对总统强调,他的自由是他本来就拥有的,并不是政府所赋予的。
这条道理千真万确,就此沦为了空洞的口号。
因为人物的主动性不够,编剧尽力让他口中的每一句台词都显得慷慨激昂,无论是说给他的妻子,还是讲给他的人民。
这在平庸的革命文艺里并不少见。
我们看到的是挥动的拳头,听到的是“革命”、“自由”、“抗争”,而看不到一个伟大领袖的洞察力、说服力和决断力。
嗓门大难道能带来拥护者吗?
主演伊德里斯·艾尔巴对曼德拉说话方式的刻意模仿,进一步降低了人物的可信度。
基于上述原因,曼德拉偶尔表现出主动性的时刻,就成了这部电影的耀眼瞬间。
影片开始,年轻时的曼德拉虽已成家立业,却处处沾花惹草,并不为此带有丝毫负罪感。
这让我们了解到他的情感和婚姻观。
被释放前夕,面对政府要求他放弃暴力的交换条件,曼德拉在宣言中提出政府要首先放弃暴力,将责任抛给了对方,从而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睿智和决不妥协的态度。
这两个段落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们遵循了如下剧作原则:将人物置于困境,然后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
如此一来,既能够让观众被矛盾冲突所牢牢吸引,也可以将人物塑造的更加生动立体。
可惜的是,这样的时刻太少了。
曼德拉跌宕起伏的一生,经过编剧和导演的共同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个波澜不惊的故事。
本片改编自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
他是个赤脚通山走的乡村男孩;他是个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律师;他是反政府的武装革命领袖;他是个被监禁、放逐及劳役27年的政治犯;他是南非史上首个民主选举中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名字叫曼德拉。
曼德拉(伊德里斯·艾尔巴 Idris Elba 饰)奉献一生反抗种族隔离政策,他由革命战士变成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为全世界树立榜样,但却付出了沉重代价。
曼德拉43岁时被控以企图推翻政府等罪名判处无期徒刑,与妻子温妮(娜奥米·哈里斯 Naomie Harris 饰)天各一方,从此没有机会陪伴自己的子孙成长。
即使在监禁27年后他终于重获自由,更成为万民敬仰的总统及英雄人物,但却失去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长年的分离与政治迫害,把两夫妻的距离越拉越远,当曼德拉宣扬和平宽容的理念,温妮却背负着仇恨宣战。
在人民的自由和所爱的女人之间,曼德拉作出了沉痛的抉择。
电影三星,情感另加一星。
公映
只有外国领导人是从自然人走出来的正常的人类,我们的大BOSS从小就被神化。从这个片子看到很多错误的认识,包括对自己、对社会、对周边人的错误的认识。每个人坚持自己的梦想,有些人创在了世界的伟大,有些人成就了自己的不平凡,我们不应该用别人的标准限制自己的发展。世界是平的,真的。
要不是传记片儿可以学点历史可以直接负分了,要讲的事儿太多,所有事件均一笔带过,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都轻如鸿毛
6分,中规中矩的传记片,完成度挺好。【分数范围5-6分】
一般般,这类传记片通常都挺闷的。
很人性化的伟人
真实的伟大故事!
还不够深刻。人物传记这样拍算是平铺直叙。少了力量感。
野心太大,反令電影不好。很多跳來跳去的地方,而不能將重要的事或細節顯露,例如他很多生命的轉變都未能解釋得好。一套兩小時的電影想也知道沒可能成功講述一個人八十年的人生吧。如果只 Focus 在一段時期會較好。可惜,浪費了一套偉人電影。
人性的光辉
又臭又长
一般般吧。
近乎真实、客观的还原了曼德拉为南非人民的自由而战斗的一生,而且力图捕捉到每一个他人生中的重要瞬间,想要面面俱到,却没有突出重点,整部电影看完之后对于曼德拉没有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
开头是南非版的孙志刚事件么,话说曼德拉有点像老毛啊……
好风流的曼德拉哦 看此片是因为U2在奥斯卡演唱的ordinary LOVE
一般,从头到尾都没有入戏。曼德拉伟大吗?yep。但南非没有曼德拉就实现不了种族共治么?nope。传记电影一不小心就把人拍成了神,虽说生平事迹不必一一详述,但好歹也得选突出主题的吧,经常被跳跃的时间弄得莫名其妙,人物情感内心转变也相当突兀
看着这种电影才能发现爱与理智的力量,才觉得人类也是可爱的呢。
挺没意思的
#Mandela:Long Walk to Freedom#全然被影片中渲染的氛围所感染,气势壮观..联系到本人这些年一直坚持探索的真我#自由之路#,感叹:天若降大任..若干字!不过,我不会那么想不开,斗争50年~*毕竟环境历史背景都不同;汲取相似的精神,鼓舞自由-冲破任何精神上的枷锁/牢笼就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