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这是默默看着十三年前的我和我的家人近六年的花,我却直到看完这部作品后才又勾起了对她的印象,到现在却是整整念想了两个星期。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不敢讲这中的历史、名绘、音乐等等,而自己又是从来经受不住亲情题材催化的感性小人儿,所以这里只简短地讲我感同身受的地方。
(还是po一些图向浮世绘致敬)<图片2><图片3><图片4><图片5><图片6><图片7><图片8><图片9><图片10>片中出现了多种植物,阿荣最喜欢的火红的温柔而温暖的山茶花,掉落被扫去时仍然洁白的玉兰花,还有北斋和夫人回家路上的垂柳。
而片名用百日红,她在片中唯一正面的台词只有"肆意怒放 灼灼凋零",并不是谁的最爱,没有光怪陆离的故事,却不停地穿插在转场中,白天的晚上的,盛开的凋零的,开到围墙外的掉到玄关前的,正就像儿时从不怎么在意顶多出门说句"花开了"却又“无处不在”的那几株紫薇,那时候家门口长着一排,邻街便是一路的垂柳,上学放学总要经过这一红一绿,家人的老去与我的成长全数汇聚于这熟悉感中,这三个字的片名仿佛边记录边诉说了阿荣和她的家人一辈子的故事,同样也许曾记录了我们的故事等着跟谁诉说。
<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
<图片18>
<图片21>
所以打心底里觉得这部作品真实得可怕,但许多画面又采用了动画独有的表达方式,平淡的叙事却能激起回忆中汹涌的波涛,几则鬼神传说也就好像小时候父亲给自己讲故事,虽然没有直接致以落泪的地方,但至少对我有种真切深层的触动,不管何时何地,各种不同方式的亲情与成长总还一样暖心。
加之从@AniTama的影评中习得《百日红》名字的由来,碰巧被我的家人与我成长的那段日子撞上了,便从头到尾感到这部作品的认真,更加心生敬意。
1.“what is your name?
”这是一个最麻烦并且越来越麻烦的问题。
文人骚客多执笔名,名家名角多冠艺名。
可是有一个画家用过的名字、画号竟有30多个,也是不得不让人咂舌。
他就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大神级的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1760-1849)。
葛饰北斋出生于东京墨田区,父亲是幕府御用镜师。
他最初叫“中岛时太郎”,后来改名叫“铁藏”。
他16岁当印刷学徒,学习雕刻,19岁跟随画家胜川春章学画,转年他以“胜川春朗”为画号发表作品,打下绘画基础。
他的早期作品以地方风俗和美人为主,后来转画风景。
他33岁时继承了淋派画师“表屋宗理”的名号。
在宽政10年的时候,他把“宗理”的名号让给了门人宗二,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名为“北斋辰政”。
46岁时改名为“葛饰北斋”。
在文化7年的时候,葛饰北斋开始使用画号“戴斗”,又在文政2年的时候又将“戴斗”的画号让给了门人斗円楼北泉,自己又将名字改为“为一”。
此外他还有“画狂老人”等众多雅号。
他不停改名的原因除辗转的师从经历外,也与生活窘迫有关,据说他将名号让与他人多是为了换取一笔转让费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这也是让人感到奇怪了,一代名画师一生勤于创作,其高产程度人尽皆知,毕生3万多幅画作,不足以得高官,还换不来厚禄吗?
唉,这就要归因于葛饰北斋的性情了。
2.“where are you?
”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葛饰北斋是一个作画狂人,也是散漫任性之人。
他除了画画对什么与提不起兴趣,不抽烟不嗜酒、不做饭也不打扫,草纸垃圾堆满屋子就搬家,据说他一共搬过93次家。
对于买家委托的画作也是要灵感来时才动笔。
有一次殿下委托他画一幅龙,因为初稿被女儿弄坏了而不想再动笔重画,到了截稿前一天差人来问:“龙画好了吗?
”葛饰北斋说:“刚画完就升天了。
”搞得差人心惊胆颤,直到截稿日他才交出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龙。
也有人传说是葛饰北斋女儿荣画的。
可见即便是对于皇室,葛饰北斋也无谄媚阿谀之举,得不了厚禄也可以理解了。
3.“what are you doing”别人笑我太疯颠我笑别人看不穿。
许多人说葛饰北斋行事奇异,连葛饰北斋的女儿都常称其为古怪的老头。
他绘画形式多样,只要来了兴致,在哪里都可以开始作画。
有时会在120张草席大小的纸上画个大达摩,有时又会在米上画两只翠鸟。
他的浮世绘版画《富岳三十六景》享有浮世绘版画中最高杰作的美誉。
但他的绘画成就不光体现在浮世绘版画上,这位独自记载了江户历史过半个世纪的画家,可谓是无所不图。
从版画到动植物肉笔画,漫画,春画等,他绘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他曾与徒弟整天整天的促膝而坐,让他做各种各样的鬼脸,完成大量临摹,促使人物面部肌肉变形的拿捏达到了极致的细腻,故而他笔下漫画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表情丰富。
他曾说“没有观察就下笔的人物是立不住脚的,迈一步就垮了”。
后来他出版了一套绘画教科书,其中以《北斋漫画》最著名,是绘画百科全书。
而他则被冠以“现代漫画始祖”之名。
他对各种鬼怪神魔等的题材很感兴趣。
他乐于阅读唐朝怪谈等书籍,乐于四处走访收集鬼神传说。
他曾在一位传说脖子会变长的艺妓床边蹲守一夜。
这种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躬亲的态度让他在《百物语》妖怪画中的展示了突出成成就。
有这样一则传闻,受到葛饰北斋影响其女儿荣的绘画也非常厉害,曾给一个大户夫人画了一幅地狱画,那个夫人因为画作太逼真而常常精神恍惚害了病,葛饰北斋听闻后在那副画上加了一尊地藏王菩萨,从此那妇人的病就好了。
这当然有夸赞其下笔出神入化,更体现他看似癫狂背后注重体味画意、平衡画气的境界。
4.“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paintings?
”前三个问题是面向葛饰北斋的,这第四个问题则是留给看画人的。
在他的画中首先看到的是江户川过半个世纪的风貌,以及葛饰北斋终身追求绘画的热情与对艺术的谦恭。
这个30岁崭露锋芒、50岁形成画风、60岁开始成名、80岁登峰造极的艺术家,在90岁时还谦虚说,“如果长命百岁,才可称得上画家。
”他是日本代表画家,但在他风景版画中融汇了中国画、日本画、西方画等多种元素和技法。
在艺术造诣和贡献上早已超出国界的限制。
他的作品给各种海外画家与音乐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葛饰北斋被认为是印象主义运动的重要推动人物,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之父”。
梵高的《星月夜》曾参考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中的漩涡图案;作曲家德彪西也曾从《神奈川冲浪里》中汲取灵感,创作了交响乐《大海》,连曲谱的封面设计都照搬《神奈川冲浪里》中的浪花。
在北斋画作的众生百态、风景、美人、花鸟鱼虫、神鬼怪诞之中,可以看尽真实、潇洒、惬意、灵动、怪异……但却看不到他的悲伤痛苦。
葛饰北斋认为,一个好的画家要情感敏感,但却最好只限于所画之物于心的情感,而自身生活中的爱恨离别则该深深隐藏。
所以我们看不到他痛失两女的悲哀,看不到他疏离亲人的自责。
直到他画最后一幅画《富士越龙》。
他说“我终于不用再隐藏情感了。
”《富士越龙》中“北斋风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致笔法,表明这位老人的绘画技巧依旧是那样的娴熟。
而墨色浓重显得有些阴冷的画面,可能是真实地表达了这位伟大画家此时的心境吧。
完。
我行我素的人通常不大受欢迎。
因为妥协之道是处理人事关系的微妙艺术,若不懂看人脸色,顾人情面,被人疏远也就在所难免。
人是社会性动物,相互依倚扶持才容易跨越生活障碍,所以有人习惯群处,大路之上结伴而行。
不过有的人却偏爱独倚栏杆,自顾自循小径向前。
传记动画《百日红》的女主阿荣,就是后面这种。
从影片展现的剧情,不好断言阿荣是否受人欢迎,因她身边出现的人本就寥寥。
但从其常常冷冰冰的一张脸,还有孤傲的性情上,想来不大容易收获他人热情。
不知真实的阿荣是否就是如此,大概偏差不大吧。
阿荣和父亲分别以“葛饰应为”和“葛饰北斋”垂名青史,获得评价也都很高。
但检索中文资料,未能见到关于父女俩很多的记述。
尤其阿荣,维基百科只星星点点的片段。
她流存至今的画作,只十余幅。
据说阿荣的婚姻并不幸福。
她嫁给了一名同行,却因为常常直言丈夫画作的不足而招致离异。
而在动画中,阿荣常常对看不上的画师恶语相向。
用今天常用的品评他人的维度,阿荣大概要在低情商一类。
即便他人技法真的拙劣,又何必口出刻薄?
但是否必要在人事关系上处理得圆润周到才算高情商呢?
像阿荣这类人想必也不会同意——为什么一定要受人欢迎?
片子开始,阿荣看着母亲居所庭院的盛开的百日红用这样的言辞形容:“肆意怒放,灼灼凋零”,而她的人生也恰如她对花的形容。
看完觉得挺好看的,娓娓道来,看似平淡的剧情其实表现的是画家为艺术执着的一生,这份执着波澜壮阔,包含着悲欢离合无可奈何一意孤行等等。
有一些细节也很耐人寻味。
传奇画家的女儿的生活也只是平常的生活。
整部电影是相关性不是很大的小故事拼凑起来的,亲情、绘画、鬼怪……像是连看了几集tv动画,但是很难说该在哪里分集,有种奇怪的连续性,最后莫名其妙地就结束了。
但私心很喜欢,可能是我半年内动画电影No.1了。
生活中很多片段你以为有意义,但却只是像水一样流过。
是啊,桥是个有趣的地方。
音效和小细节都不错,值得看一看。
盲眼的少女,她喜欢到木桥那边去。
不是在桥堍,而是站在拱桥中间边沿处的木栏杆那,那里最危险了,随时可能因为一阵风刮起来,或把握不好,直接翻到底下的溪水里去。
“喂!
我说,你害怕吗?
”“才不呢!
我最喜欢这里了。
”她总是这样回答。
你看她,并且不那么安分,老是要人顺便说说这桥上热闹的状况,因为这里总是赶集的人的必经之路。
“卖凉冻粉,糯米糕咯!
”一个小贩经过了,然后我又看到一个背很大菜蔬的人,“听说是某地的大辣椒耶!
”没等我用含羞和怯懦的口吻向她说明那充满阳光,活蹦乱跳的人儿。
他继而自我介绍似的“卖辣椒咯!
大辣椒咯!
又红又辣哦!
又红又辣哦!
”等等,我快跟不上了,又一个人出现了,就像这底下的溪水一样,那么湍急,一波又一波,我们是乘了舢舨在这人潮里,真要透不过气了。
“咚咚咚!
”又一个小贩,等等呀!
我还没来得及看你的样子呢!
盲眼小妹妹她是那样高兴,难得来这里一趟,我怎么可以扫她的兴。
可似乎着急的总是我。
她表示她很高兴呢!
所以,接下来我也就安静下来了,任这里人来人往的。
我要学她,看她怎么就能那样乐观。
可我愈发现自己像是一个脸上沾了浓浓的墨水渍的羞涩少女,我要极力地表现出,在这里的矜持,让他们以为我呆在这不动是在忙事的,就跟他们一样,有着明确的目标,当然不是流着汗,踱来踱去的,或是背着一个赘余。
我得躲着那些人的目光,不让他们发现我的破绽。
就像他是一个英俊的美男子,我不一定说要追求他,但我得给他留下点好的印象,不让他看到我那该死的脸上的墨水。
所以,情景可能会是这样。
他走过来,先是跟小妹妹打招呼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向我问好。
“今天天气很好不是。
”“嗯。
”我把那沾了墨水的脸背向他。
“这样好的天气,该要好好享受才是,散散步或到哪里去玩。
”我仍在权衡不把那脸给他看,于是他便友好地跟我们道别。
但就在离别的时候,他看到我脸上的墨水了,起先他熟若无睹地走过,可随后,又想起什么似的,顿了顿,掏出他的手帕给我。
“来,给你用。
”指了指那墨水印“这样美的女孩,怎么能容许脸上流污呢!
”说完微笑地走了。
我是说,这可能让我原本觉得有些东西的存在是更有趣的,像是冬天里树枝上的雪,如果有人愿意摇晃树枝把雪抖落下来,制造出雪花的霎那间美感。
那更可以让人切身感受到。
忘了说了,小妹妹有一个父亲。
跟我与那美男子相遇时为了掩饰自己的某些瑕疵而自闭起来如出一辙。
他只专心于他自己的事,不刻意同人打招呼,也不是那种一脸严肃的样子而不能接近。
他是管不得风雨雷电要扰人不休地折腾,也不会因为一株正待艳丽的花朵而摘了它送人。
所以,妹妹自有她的自由,他从不干涉。
但,妹妹会摸他的脸的,在他离她很近的时候,一句“还好吗?
”风情云淡地出于父女间的问候。
她嫩嫩的小手要摸那胡子拉渣,刻满沧桑的脸。
一壁给她自己思想深处的某种想念,一壁好像是依偎在她父亲的身旁说:“爸爸!
我长什么样子呢!!!
”
本片默认观众们都对葛饰北斋极其了解么,如果不是的话,光靠这里面几个小故事,真没能展现出来。
叙事散漫到了不知道怎么说的程度。
把浮世绘直接融入到动画之中还是很好的点子,神奈川海浪那儿挺漂亮的。
至于配乐,相信大多数人也感觉到了无比的怪异和不合拍。
故事线还是太松散了,导演压根没搞清重点是什么,几个勾勒人物性格的细节还不错,独立拿出来很受用,整篇相对看却很累赘。
<图片8><图片9><图片10><图片11><图片12><图片13><图片14><图片15><图片16><图片17><图片18><图片19><图片20>
<图片1>作者:别花人<图片2>『花落花开,花落花又开,百日红。
』既是漫画家,也是学者的杉浦日向子在自己的作品《百日红》第一卷里,曾经引用江户时代歌人加贺千代女的诗句,解释这部漫画名字的由来。
百日红这种花,也被叫做紫薇。
与那些朝开暮落的寻常花卉不同,它『不将颜色托春风』、『不占园中最上春』,直要等待梅雨过后,才恣意盛开,一开便是一百多天。
繁茂到压弯树枝的锦簇花团,在一整个夏天里,不断地绽放,不断地凋谢,然后再不断地绽放,纵是已经晓迎秋露,仍在吐露一枝新。
人常言『花无百日红』,可是紫薇,偏就要『长放半年花』。
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在杉浦日向子眼里,浑似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
北斋19岁便开始发表作品,直到知天命之年方才成为风靡一世的著名画家,这不正是迟开的紫薇花吗?
北斋一生创作作品超过三万幅,跨越各个画派、题材,才华却不见丝毫缩减,晚年仍然积极学习西方传来的技巧,直至临终犹在感叹『只要再活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了』,如此旺盛的创作生命和创作欲望,不正是毫不吝惜地挥洒花雨、却仍然常开不败的百日红吗?
光是这一个标题,便充分体现了作者杉浦日向子独到的感性,以及对北斋深沉的敬爱与理解。
能够想出这样一个标题的作者,描绘出的北斋,怎么可能不贴近史实,又怎么可能不魅力十足?
<图片3>2015年,《百日红》被PRODUCTION I.G.改编成动画电影。
由知名动画导演原惠一执导的这部作品,上映之后获得了日本海内外业内人士和观众的一致认可,并在蒙特利尔、安锡、锡切斯等多个奇幻、动画电影节获得奖项。
那么《百日红》的魅力究竟何在?
如果你还没有观看过这部电影,或许通过这篇拙文,多少也会有所体会。
<图片4>《百日红》描写北斋,却将焦点聚集在了他的女儿阿荣身上。
和父亲同为浮世绘画家的阿荣,相貌丑陋,待人冷淡,不善言辞,就算对身为巨匠的父亲也不会表露出敬意。
作品正是通过这样的她的双眼,反映出了一个褪去光环的北斋——或者,用作品中阿荣的叫法,铁藏。
他性格乖僻固执,酷好女色,对家人鲜少表达过关心……除了一手绝妙的画技之外,几乎就是一个无一可取的怪老头。
漫画以这对性格酷似的父女为主轴,通过一个个或平淡如水却又不可思议的故事,展现这两位江户画家的创作和生活。
原作中彼此独立、互无干涉的短篇,在电影中通过铁藏先天失明的女儿阿犹这条似有似无的主线串联。
疼爱妹妹的阿荣对因为畏惧死亡而疏远多病的阿荣的铁藏的轻蔑不满,以及阿荣作为浮世绘画家对父亲的才能抱持的复杂情感,被原惠一导演用不疾不徐的步调娓娓道来,直到最终抵达和解。
<图片5>《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在身为漫画家的同时,也是一位江户风俗研究家。
在她严密的考据和精细的描写下,一个繁荣喧嚣的化政时代跃然纸上。
得益于以注重细节、贴近现实著称的原惠一导演,动画虽然在考据方面出现了原作中没有的瑕疵,但在整体上尽最大限度还原了杉浦笔下的江户的真实感。
动画以百日红绽放的夏天开始,经过季节变迁,花开花落,又以夏天结束。
在动画原创的情节中,阿荣几度带着盲眼的妹妹阿犹走到街头。
目不能视的阿犹用继承自父亲的敏锐感性,在脑海中构建出了这座城市的春夏秋冬。
与此同时,原本只能坐在屏幕前视听的观众,彷佛也跟着阿犹一起,感受到了江户时代四季的气息和感触。
如此逆用阿犹的盲眼,不可不谓神来之笔。
<图片6>原惠一素来被认为风格比起动画更接近真人作品,再加上在制作这部《百日红》之前,他又挑战了自己的第一部真人电影;因此,在这部从真人电影回归动画电影的作品里,原惠一有意识地强调了『只有动画才能实现』的独特表现,充分地结合了自己写实的作风和动画的夸张。
譬如电影中阿荣和阿犹姊妹乘船在浪头颠簸时,便进入了北斋名作《神奈川沖浪里》的场景;阿荣在深夜奔出家门观看火灾的场景,则让人联想到她笔下对火光和阴影超越时代的真实描绘。
如此将电影中描绘的场景和浮世绘的画作无缝结合,只有动画这一体裁,才能实现。
另外,电影中也出现了北斋绘制《大达摩绘》和《北斋漫画》等作品的场景。
如此流芳百世的名画,在剧中却被一笔带过,或许也体现了北斋的性情。
《百日红》原作在通过写实的笔触还原北斋父女形象的同时,还加入了奇幻鬼怪作为调味料,电影也充分运用了动画的优势,将江户城描绘得亦真亦幻。
画家们的匠心,能招来呼风唤雨的神龙进入画中;太过写实的地狱图,会让画主的妻子被魑魅魍魉摄去心魂;肃穆逼人的菩萨像,震慑不了毫无信仰的淫僧,却在男娼的梦里现出了庄严宝相……这些夸张离奇的描写,结合百姓笃信神佛的时代背景,倒也有着强烈的说服力:以北斋父女臻于神鬼之境的才能,能引出人心中的神魔,大概也不算虚幻吧。
遗憾的是,《百日红》原作者杉浦日向子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因患病封笔,并且最终在2005年病故。
然而她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创作的作品却没有因为她的辞世而失去生命力。
在原作者去世十年后方才问世的这部电影,没有辱没原作。
杉浦日向子也正如她所培育的这株《百日红》,在身后仍然『新花续放枝』。
从父亲铁藏一直不去探望失明的小女儿阿犹,到阿犹病重时铁藏终于回心转意,顺着这条线,关于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也就是铁藏的那些看似散乱的故事,就被串了起来。
简而言之是两个部分:一是对作画的热情,二是对家人的亲情。
先说对作画的热情。
首先是不停地画。
为了专心画画,铁藏从家里搬了出来,和同样以画画为业的女儿阿荣住在专门的画室里,不烧饭,不打扫卫生,垃圾装不下就换下一个地方,简直是清教徒一般的自律。
其次是有好奇心。
为了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好奇心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铁藏做到了这一点。
听说请阿荣帮忙画像的花魁半夜里脖子会变长,又或者斗酒赢了以后可以看某个女子背部了不起的纹身,铁藏想都不想就去了。
保持好奇心绝非易事,特别是人成年后建立起了一套价值体系,很多事情都可以在这个体系中得到解释,好奇心也就丧失了。
以画龙的故事为例,按照科学的说法,同住在画室里的池田善次郎无疑是对的,“这世上哪里有龙,不过是龙卷风”。
但是铁藏坚持认为可以从云里清楚地看到爪子和鳞片,善次郎反驳说那只是看起来像,铁藏教训道:就是因为这样你才画不好。
怎么才能画好龙?
片中讲了一个唐朝流传的画龙诀窍:龙和其他生物不同,捕捉的方式也不同,要默默等待龙的降临,等它到来,一口气下笔完成。
如果不信,这完全就是胡扯,如果相信,阿荣就是这样才画出了一条精彩的龙。
在保持好奇心这点上,阿荣也很出色,每有火灾她必赶到现场去看,看“无处可去的大火凝成一团一下子消散”这难以言表的景象。
再次是有大局观。
热情因为有“热”,往往让人误以为是一种癫狂的状态,但其实不是这样。
如果有机会看看画家们的底稿就会明白,哪怕再抽象的画作,都是不断尝试谋篇布局的结果。
如果要给这个过程一个命名,我想可以称为“大局观”。
在这个大局观下,需要解决的一个最简单又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才叫把一幅画画完了?
电影里关于地狱画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阿荣受客户委托画了一幅地狱画,客户很是满意。
但不曾想,女主人从此却有了癔症,甚至差点引发了火灾。
当大家以为这是阿荣画功太好、画得太像所致时,铁藏不以为然:会带来麻烦的画,就是画功不好的证明。
看了底稿后,铁藏指出了问题所在:画得痛快,却不懂得收尾。
所谓收尾,就是在画最尾部一群苦苦哀求的人们面前,立了一尊菩萨。
再来说对家人的亲情。
铁藏与家人的相处方式的确令人称奇,但他并没有因为追求艺术而对家人不管不顾,首先当然是经济上的支持,铁藏和阿荣用两支笔,养活了铁藏的妻子和女儿阿犹。
关于阿荣对阿犹的感情,影片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描述,其实这也是阿荣重新理解父亲铁藏的过程。
与之相比,关于铁藏对女儿们感情的描述则比较间接。
先说阿荣。
前面提到阿荣画龙,其实这幅画最早是铁藏受人委托画的,阿荣在旁边抽烟边观摩,当铁藏大功告成题写落款时,阿荣一个不小心,让火星掉在了画纸上,当下额头就冒出汗来。
铁藏手头的笔顿了顿,沿着对角线画了一条黑线,一声不吭地就出门了。
出去干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阿城接受采访时说侯孝贤人很好,从不在工作人员面前发脾气,拍得不顺自己走出去找个地方锤墙。
铁藏拙于言语,但不代表他没有感情。
再说阿犹。
阿荣一直以为惜命的父亲固执地不愿意见到病人,以至于不愿意看到失明且体弱的阿犹,阿犹也一直因此自责,但事实并非如此。
阿犹病重后,铁藏连夜为她画了一幅画僻邪。
得知阿犹去世后,铁藏呆坐在台阶上,望着天空自言自语:那家伙的眼睛和性命,或许都是被我偷走的呢——电影关于阿犹去世这一段故事的处理非常好,非常轻盈。
可惜的是,这最深的自责,阿犹不知道,阿荣也不知道。
虽然叫《百日红》,但铁藏终究没能敌过“花无百日红”的自然规律。
影片末尾,阿荣交代铁藏的结局时说:“虽然铁藏想活过百岁,却死在了九十岁,就在他死的瞬间,他也在说,只要再活十年,不,只要五年,就能成为真正的画师。
”但是,正如影片一开头,阿荣对着一树灿烂的百日红花所言——拼命绽放,欣然凋谢,这不已经足够了么?
没有看过原作漫画,纯粹是被电影名称吸引过来的。
乍一看,以为一个绚烂过后寂寞满地的故事,毕竟花无百日红嘛;真正看过之后,却感受到其中传达出丝丝缕缕的“幽玄的妙花风”。
电影的细节非常吸引人,不单反应在动画制作的技术细节上,江户时代民风民俗上也颇下功夫。
阿荣奔跑时内八的双脚,是非常典型的日本女性的步伐特点。
阿荣对火焰有着特殊的热爱,因此危险的火灾在阿荣眼中也绽放出了如烟花一般绚丽的光彩,救火时推到墙壁的是一位背后满是精美刺青的大力士,在跃动的火光中,一闪而过的刺青也仿佛活了一般。
妖艳的花魁为了保持发型睡觉只能用颈枕,而阿荣则把一个小木块枕到了头下(突然想到了司马光的“警枕”)。
欢场之中,既有盛装的女子,也有变装的男人;不论男女,眼角眉梢那一抹鲜红风情尽显,令人观之难忘。
而阿荣虽然尚未出阁,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春宫图上不断摸索,不论是她的父亲还是印刷厂的老板都给她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她甚至去进行了实地考察(……),江户民风也借此生动的体现了出来。
阿尤体弱眼盲,电影在表现她的眼盲时并未过多着眼于“盲目”,而是重在刻画“耳聪”和来自双手的接触。
阿尤在阿荣的引导下第一次接触江水时猛地收手,阿尤在桥上时周围的声响被刻意放大(车轮声、叫卖声等等),阿尤和阿荣坐船经过桥底时桥面上的吱嘎声尤为明显。
点点滴滴,不仅体现出阿尤的眼盲,更反映出了阿尤的心细如发和敏锐的感触。
阿尤离世的前一晚,阿尤“看到”帐子上有东西,阿荣提灯去看,昏黄的灯光映出一只双目猩红的碧绿螳螂,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收割者吧。
整部电影是由好几个小故事连缀而成,有的人觉得这样一来电影结构松散,没有核心;而我却恰恰喜欢这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正如浮世绘一般,只记录一刹那的情形,此后过往再不挂心。
于百般克制之中,抓住一瞬间的爆发,譬如翻腾的海浪,譬如一鳞一爪的巨龙,譬如看似冷漠的父亲亲手绘制的钟馗,譬如扮作小贩为阿尤放生祈福的父亲。
身为当时最出色的画家,他们看中的不正是瞬间的感触吗?
不论是巨幅的龙,还是袖珍的鸟,纠缠的人,亦或是看金鱼的小女孩,都是长久等待、细心观察后的一挥而就;此前种种,皆为铺垫,无需细说;此后种种,皆为尾声,不说也罢。
影片中的几个伏笔和呼应也有些意思。
第一个是佛的形象。
阿荣的一幅画只有恶鬼而无超度,为主人家带来了不少麻烦,父亲的解决之道就是“收尾”-在画幅最后画上佛陀,度化众鬼。
而阿荣在春宫画的“实地考察”时,梦到了踏众生而去的佛陀;二者之间,颇耐人寻味。
第二个是百日红,这是阿荣最喜欢的花,也是她亲手放到阿尤袖中的花(温暖而热烈的红色);阿尤死后,她的灵魂将枯萎却依然鲜红的百日红带至父亲那里,是否意味着生命虽然枯萎,但温暖不曾离开呢?
说到配乐,自从看了《混沌武士》以后,突然觉得和江户时代最配的就是爵士乐,所以本片的配乐听起来还是挺顺耳的。
勉强及格。散淡江户风,一块儿是有时代感也表示画家创作时心境的怪谈,一块儿是以盲眼妹妹为核心的家庭修复,此外还加了些零零碎碎的其它内容,总之比较散。水画的很好,暗调的场景画的不好。
配乐有点屌
阿荣,父亲是葛饰北斋
“这么一直划下去,会到哪里?”
这部是我凭眼缘挑选的电影,我不谈剧情啦,我就是被画风和日本江户时代的风情吸引过来的,喜欢的是一种难以言述的感觉,被我感受到的、日本古时候一座小城里人家漫长美妙的夏日、四季——!
这么说吧,完全是意犹未尽,你可以说是没头没尾,但是就是很喜欢。动画表演的各种细节带出浓浓的情感。
画风超喜欢
音乐辣么满
绘画、怪力乱神、死亡,江户市民风,真人出演又会是怎样呢。
每个单个的小故事还不错,但是完整性不太好。我是比较偏好这种志怪类的漫画。人活一世就应该像百日红一样欣然凋谢,拼命绽放。
美。旧时代的柔情。
叫人困惑的切面。傳記的本質是切片,英雄事蹟的堆壘是一種刀法、日常瑣節的堆積是一種刀法,端看你最終想調什麼味出什麼菜。反之,沒有章法的揮剁,材料再好都只能成絞肉,果汁機都能做,用不著大廚更用不著原惠一。這片絕對是走味的,但,是刀法差?章法歪?還是材料本身不堪?我無法判斷。
お猶かわいいー 好的其实并没有看懂整部片。感觉有点像散文的样子…不过很多小episode挺有趣ww对时代的反映挺强烈… 然后当时女性都自称ore男性自称oira帅帅帅
江户的风土人情,姐妹日常部分很好看。小自由配了一只鸭哈哈哈哈哈结果还是受。。。
结合了怪谈的北斋家庭故事
江户版神笔马良的日常,杂糅了百鬼夜行的奇幻色彩。
混乱。
3.5 几个小故事都很有趣,写实温情和魔幻神怪都好。但故事串联不用心,整体感不足。匠人之心还是很戳,情怀是有的。
不好看
略失望,故事支离破碎,配乐也有违和感,只有美术不错。其实如果拍成TV或OVA形式的单元剧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