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不好拍。
商业片有纯熟无比的叙述套路,但是,剧情片少有。
讲个故事很容易,但是观众不喜欢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局的故事。
讲个好故事也很容易,但是,讲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故事很难。
本片的问题就在于,故事异常的单薄,而且表现又相互冲突。
前提了营造生活的艰辛,兄妹情的温馨,虽然节奏有点拖沓,但是令影片生色不少。
高塔仿佛生活中不可逾越的阶级。
穷人只能报以仰望。
而且,就算你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爬了上去,只怕也是一无所获。
影射了大多数穷人的窘境。
拼命努力,付出极多,所得却极少,甚至无所得。
所以,穷人必须活得像草原上的捕食者。
为了活下去,什么道德,什么律法,都脆弱得不堪一击。
而社会制度又处处和穷人为难。
为什么穷?
因为没有文化?
可是,我们看到,穷人家的小孩子上不起学。
为什么穷?
因为懒惰?
他们可比脑满肠肥的议员们更加努力。
甚至,他们的出生都是个错误。
谁能想要,阻碍主角见妹妹最后一面的,竟然是一张“出生证”呢?
没有出生证,就不能见死者。
出生证,是否能证明此人来过时间?
没有出生证,那么,死去的人又是谁呢?
导演把困境给了主角,也转变了片子的基调。
营造的温情面纱被血淋淋的撕下现实的残忍暴露出狰狞面孔
这姿势如同被贫穷击倒,陷入囚牢。
主角已经身在牢笼了,所以他还怕什么?
所以,我们见到他为了钱,去偷去抢去求人,最后进了真正的监牢。
可以说,他的困境,是因为身上还有“人性”。
他还在乎自己的妹妹,家庭。
然而,到了结尾,他一晌贪欢之时,撞了人表现得麻木不仁之时,这一抹人性的色彩,已经要开始改变了。
看到有评论,还在谈,他们偷盗,有没有顾忌被偷人的感受?
开好车的人,在乎过路边混混的感受吗?
双方本来就隔着一层可悲的厚坚壁,不要再学议员们,说出那种假惺惺的关怀话语。
他们偷窃没有任何愧疚,而被偷者对他们又何尝有一丝同情?
社会的其他人何尝对他有一丝关心?
造假证的只在乎钱,医院在乎制度,生活富足的人在乎秩序,警察在乎安定,邻居们在乎生活用水。
整部电影里,除了同伙和底层的“兄弟”,谁在乎过主角的死活?
谁又在乎妹妹的去向?
谁又为一个女孩逝去付出过一点点悲伤?
没有。
人们的眼睛不会往下看。
就好比有钱人,希望穷人们知道廉耻,守法讲秩序,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好好当一个毫无存在感的穷人,安安静静的死去。
他们根本不在乎穷人们怎么活,为什么穷。
只希望穷人们,不要像夏日的蚊蝇,影响到自己的生活而已。
分,贝。
贝,是钱。
被钱所分类的人生。
分贝。
上分贝,下人生。
上面的人,说话才能有分贝。
下面的人,只能过着没有分贝的人生。
就电影的故事来说,节奏缓慢,时间略长。
而且表达的方式过于直白,解决的方式也过于粗暴。
几乎是想停就停,毫不顾忌观众体验。
本片的结尾在,作为小说来说,尚可。
作为电影来说,不太高明。
甚至让人感觉故事才到中段,怎么就戛然而止了呢?
1800块钱的事情,导演还非要玩一个开放式结局。
是才华有限,还是格局不足?
不过,我是赞同导演就此结尾的。
因为冗长压抑的叙事,看不到任何出路的生活,缺乏起伏的情节设置……早已经消耗了我的观影耐心。
我心中直说,嗨嗨嗨,我已经知道他们很惨了,接下来呢?
哦,就是卖卖惨就走啦?
就是这种“你看我多惨”,然后就结尾啦?
那种就算生活是坨屎,也得过下去的觉悟呢?
那种我和妹妹情谊深厚,无论如何也要破解僵局的努力呢?
影片的镜头还不错。
但是,导演讲故事的水平并不高明。
或者说,非常偷懒。
所以给两星。
以及,节奏太慢了,90分钟的内容,换个利索点的导演,可能用不到45分钟就讲完了。
今天才看这部电影,原来已经上映很久的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想不起来,演疯子的是谁?
后来一查,才想起来原来是张艾嘉,太有名了!
简直就是功力深厚啊。
其实我很想知道,她是为了什么而疯?
又疯成什么样子?
可以在行为上有什么不一样?
不知道导演有没有定义她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病?
还是让她自己自由的发挥。
主角阿强演得非常到位,从化妆到穿的每一件衣服,非常的认真,这应该算是导演的功劳吧,其实我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妹妹死了以后他没有嚎啕大哭,是因为不够悲伤吗?
是因为他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吗?
是因为他已经非常的坚强吗?
没人知道答案,但他又非常固执的要把妹妹从医院里面拿出来。
而到最后又开车带他母亲远走,代表什么呢?
是他最最终绝望了吗?
也许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正因如此才好看,每一个人看的东西都会不一样,我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体会都不一样,就像每一个人看一幅艺术品,各有各的感觉;各有各的领悟,从根本上应该是说从是个人体会和人生阅历上理解这份作品。
所以,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阿强一直都是循规道矩的生活着,努力坚强做到最好,是整个社会怎么对待他呢?
也许可以反过来说,他是怎样看待他身边的这个世界?
最后他是否领悟到了?
哪怕是贫穷也好,这事也有因果报应:因为他偷车,他的妹妹给偷车的人撞死了,他们再去偷车,结果又把别人撞死了,这就是因果吗?
是否领悟到这一点呢?
还是,导演想跟我们说这个道理,不知道大家是否愿意一起讨论一下,最后的结局应该是什么?
就是阿强开车带着她的母亲要去哪里?
有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个马来西亚国家怎么会这样?
如此的贫穷,还缺水严重。
缺乏人情味,缺乏社工,缺乏有效的关注,但是细细一想,以前我们不是一样吗?
更多的地方不是一样吗?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怎么去看待身边的世界?
去看待自己的世界。
如果阿强没有去修摩托车的地方偷零件,如果她没有认识他的这些损友,如果他只是安稳的找一份工作,照顾着他的母亲和她的妹妹,如果他平静和安心地工作,是不是一切又不一样了?
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分贝人生?
而不是贫穷人生,是不是,想说贫分开来看,这样也许就不一样了吗?
上影节选片,我总想着要中国化一点,期待多找些本土的影片,哪怕稚嫩却更为感动。
《分贝人生》的首映算得上是很惊喜的了。
特别看了《冰之下》之后,会更加感动于这部片子的朴实。
有多大的本事,干多大的事。
而今,却大多成了有多大的心,有多大的舞台,就铺满多大的空间。
简单的故事,开放式的结局,但很真诚,很诚恳。
作为第一部作品,已然不错了。
尽管人物背景有些交代模糊,一些场景设置显得不够契合,却不难感受到,导演有一颗想说更多的心,在这里许是被抑制了,或者说被分贝淹没了。
医院,一定需要妹妹的出生证明才能认证抱回尸体。
药房,一定要先“排队,拿号码,拿药”,即使母亲正在发病。
证明,只有有足够钱,可以很快被买到。
监狱,另外的狱中人,介绍便宜的律师保释赚钱。
议员,高谈反对杀生,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却不干实事。
等等等。
种种都是点到为止,一两句话,却再没有了然后。
不过在镜头上有一处很有意思。
夜深,当男主坐在伙伴开着的偷来的车后,车撞倒了人,当机开走,对比男主和妹妹深夜被撞,肇事车扬长而去。
开走的路是圆形的建筑,一圈又一圈。
影片结束,片尾曲这样唱着。
“日子过得多么笨重”“再没走几步又频频回首”“我们在无限的孤独中漂流”“仿佛这样活下来 就能找到出口”如果说生活是一团毛线球,那电影更应像是一种理线的工具,它会选择一根去深入,最多扯到其他。
如果再一把抓着杂线的话,生活不过还是一团原地踏步的线球。
分贝太多,一种也足够。
期待新声。
飞机上看到的。
看的着实心酸。
这个妹妹实在是太可爱了,而且非常的懂事,没想到在生日的时候被撞死了。
妈妈病的不清,在家一直反反复复的洗衣服,然后发作的时候整个人和疯了一样。
哥哥为了把妹妹的尸体带回家,到处寻找线索。
黑道白道都试了,但是还是没有用。
最后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误撞了一个人,他似乎明白了什么,然后结局就是他接上了他的妈妈,他说带她回家。
well,这个结尾意味深长,很耐人寻味。
整个片子格调也是很生活化。
很有意思。
从开始去水塔偷水,去公厕偷水,就先给你一个直观的概念,这家人很穷,所以之后连两千块也拿不出来,才会发生那么多事。
一个患有精神病的妈妈,一个只有6岁的妹妹,一个才19岁的哥哥,一场车祸,让原本虽然艰苦但还能快乐生活的小家庭走向绝望。
没有出生纸的妹妹只能躺在医院的停尸间,没有钱的哥哥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办煎熬与无奈。
最后参加议员的派对,用水车比对开篇的偷水,用一辆辆豪车比对哥哥和朋友们的小毛驴,人生就是如此天差地别。。
最后的偷车,撞人,逃逸。
是哥哥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被压倒还是抓住它来救命?
载着母子的这辆车,是走向地狱还是天堂?
整部戏看下来有一点我很不解,为什么兄妹俩被撞,妹妹甚至因为如此而死去,都没有一个警察来调查这件事,反而哥哥在之后做了一些过激行为后会被警察训斥,被抓,被教育。。
那妹妹的命那?
ps:好喜欢妹妹,好可爱,如果不要那么悲伤,你就说拍两个小时他们的平常生活,我也看啊。。
据说哥哥是男团出身,那我们国内那些男团看完这个演技,会给自己挖洞吗?
最后的最后,我怎么就那么喜欢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华裔的口音那。。。
哈哈
文/何小威看完电影,与行的朋友说:“多想早点结束。
”我有些疑惑,问:“为什么?
”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太压抑了。
”我点点头,表示赞许。
的确,这部马来西亚的电影《分贝人生》有些压抑,压抑得让人有些揪心,仿佛喉咙中夹杂着一块糖果,既甜,又让人有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正因为这种感觉,才显示出了电影《分贝人生》的魅力,毕竟它还是较为深入地表现了马来西亚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悲欢。
这种对命运的思考与探索,对于新人导演的陈胜吉而言,难能可贵。
电影《分贝人生》通过阿哲(陈泽耀饰)与妹妹、母亲(张艾嘉饰)的视角,来看马来西亚现在的生存状态,把马来西亚的底层悲苦的一面——生活缺水,年轻人没有工作,贫苦家庭的小孩没钱上学等现实显露于人前。
片中,“长大成人”的阿哲本处于一个放荡不羁的青春年华阶段,却因为患有精神病的母亲,而陷入到生活的绝境边缘。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工作的阿哲,还要照顾妹妹。
在这样的家庭里,阿哲的生活从未有过平静。
所幸的是,在这条住满了形形色色之人的楼里,阿哲从这些生活中尝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也懂得了生活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导演利用一场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反衬了阿哲的愁苦生活。
这明显是导演陈胜吉有意而为之,带有明显的讽刺。
如果说,“精神病”母亲是家的核心与情感纽带,甚至“家”之精神的集合场域的话,那么妹妹的存在与离去则象征着生活美好的逝去。
这种突如其来的消逝,让人无所适从。
最终,留下的也只有悲伤的泪水,无处诉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导演用镜头直接将这种有苦说不出的压抑转嫁给了观众,让观众去思索,去承担“别人”的苦难,从而去感叹生活来之不易。
母亲,是一个“病者”,经常做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不准儿子碰自己男人的物品;偷偷地将邻居的水搬入家里;死死守住装钱的铁盒——有常常给人温暖,让人赞叹母亲的伟大。
不管“母亲”是否“有病”,内心却装着自己最爱的孩子——得知儿子阿哲拿钱是因为妹妹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拿出了所有积蓄;自己吃着好吃的,不忘分享给正在开车的儿子阿哲。
可以说,母亲极端化的反映,其实蕴藏着一种现实生活的悲苦,向人们揭示了再苦再累,“不抛弃,不放弃”的情感内核,就像片尾时,阿哲在夜里载着母亲回家一样,流露出不分彼此的浓浓爱意。
不同于“母亲”,妹妹身上不仅有导演诗意的表达,又有马来西亚底层人群的希望象征,不仅有改变不了现实的悲叹,又有生活继续的无奈。
导演先通过找水,呈现出哥哥阿哲与妹妹的关系——妹妹就是哥哥心中永远的天使,不容她受到任何伤害,而哥哥是妹妹心中永远的英雄。
当然,导演在处理阿哲与妹妹的关系时,采用了前呼后应,达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得孩子的单纯与纯真的快乐,以及大人世界的悲情,在持续酝酿的感情中不断升华,触及到了人最为敏感的情感神经,让人随着她的欢乐而欢乐,悲伤而悲伤。
无疑,电影《分贝人生》中,妹妹哼唱的歌曲,具有了穿透贫穷与富贵,疾病与健康的神奇魔力,因为她的声音太干净,太纯洁,太美。
只不过,这种“干净”、“纯洁”与“美”,只能留在人们的脑海。
这是导演陈胜吉影像中最为残忍的一幕。
作为处女作,导演陈胜吉在电影《分贝人生》中还是展示出了不俗的才能,能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种种状态,通过影像呈现出了一种质朴无华、简洁又压抑的美学特点。
但是,也因为是新人导演的缘故,影像中所展现出的悲苦之感,似乎还少了一点催泪的效果。
首发,siff,禁止转载,谢谢。
一部马来西亚的片子,这种电影方面的小国,每年出产的量比较少,但每每出的几部总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部走的还是社会底层人们的艰苦生活,真的是越看越让人难受,尤其的几个经典桥段,比如去水库和公厕偷水;生日蛋糕买不起一整只,只能买一小块...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却是,有人开豪车、议员家里开派对甚至还叫了一辆送水车备用……阶级对立、贫富差距把问题突出和放大后完成了这部电影,我个人觉得蛮不错,适合静下心来看。
分贝人生。
看之前有没有以为这是个讲聋哑人的电影?
张艾嘉。
是不是要不是张艾嘉的名字,压根儿就不会看这么个电影?
电影在典型的台湾腔里拉开了帷幕,烈日、少年、小女孩、甜腻腻的小女孩的声音。
怎么也没想到是缺水。
南国的艳阳和人字拖里,从来都是湿漉漉的空气,还有同样湿漉漉的、不论怎么挤压、揉捻,都能柔韧如初的青春。
这次不一样,直到小女孩唱起一首马来语的童谣,我才隐约感到,噢,这不是那个盛产青春的台湾啊。
少年在高处没有找到水,他带着妹妹躲在一个公共建筑的厕所隔间里。
厕所里一样缺水,没水冲厕所、没水洗手,不过好在有清洁工,公事公办地定时拉来几小桶水,补充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
不能及时冲厕所的厕所里,味道可想而知。
没人的时候少年和小女孩一边捏着鼻子一边说笑,有人的时候摒着呼吸忍着笑,听到清洁工倒完水走出去,他们兴冲冲的拎着一串大大小小的矿泉水瓶、饮料桶,到洗手池旁边的大桶里,去装看起来已经没那么清澈的水。
电影到这,我都觉得,台湾导演真是到哪都能拍出来明亮的电影啊。
只可惜,后来的情节一步一步击碎了我的浪漫想象。
如果张艾嘉饰演的患有精神病的母亲,是一个善良被扭曲后的化身,那开头出场的少年就是善良和无意识的结合体。
而可爱的小女孩,就是没有受到任何异化时的、最纯粹的善良。
所以她活不过电影的四分之一,在6岁生日那天,毫无前兆的戛然而止。
少年有两个朋友,外形追求痞及怪,白天洗车,晚上偷车,18岁的年纪里,认为这便是有了稳定的生活保障和一技之长,隐隐得意。
不过他们似乎还没有偷车成功过。
找少年放风时,随便一个经过的路人都能让他们迅速结束还没起色的作案现场,而丝丝缕缕的优越感,只不过是偷车这份技能,让他们的仇富心理有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是的,他们的底线太低了。
他们快乐的阈值停留在0,只要不是负的,哪怕是0.1,只要是一丁点的给予而不是付出,哪怕是用来冲厕所的水,哪怕是洗车的工作,哪怕是掌握了偷车的技能。
什么?
你说偷车这样的事你怎么还能当个技能说出来?
这已经不是没有道德,而是已经触犯法律了!
道德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要求的底线,法律是社会对一个人要求的底线。
他们不是没有自我要求,他们会关心少年最近生活好不好,会很开心的给小妹庆祝生日,后来听说小妹死后,因为没有出生证明而不能被从停尸间带出来入殓,会帮少年想办法,心急如焚的央求办假证的老板。
他们只是不承认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已。
他们可能是孤儿,可能很早就辍学,可能总是吃不饱一日三餐,他们从来不知道这个社会给过他们什么,凭什么来要求他们来遵照社会给他们的底线?
如果偷车是有罪的,那开车撞死人呢?
整个马来西亚的法律和社会制度,都像城市里到处没有水一样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吃穿用度、医院警局,到处都像电影台词一样杂交含混,普通话混合着广东话、闽南话、马来语、英语,这样复杂的语言交流,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流失和误解,这加重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焦灼,也练就了麻木和无所谓。
无常中的日常——今天有水了,冲个凉;今天过生日了,吃个红鸡蛋;今天看到一辆顺眼的车,偷偷看手气如何。
日常中的无常——今天妈妈又发病了,没药吃;今天摩托被撞了,小妹死了;今天被带去一个晚宴,是自助餐,可以打包鸡腿。
电影里没有坏人,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无心理论善恶。
少年以超出自己年龄的耐心,照顾神经病的母亲和幼年的小妹,却从自己打工的店里偷零件来卖;母亲终日躲在停水停电的房间里,却仗着自己有精神病,让孩子出面,跟来做衣服的人要两份工钱,或趁邻居不在的时候偷隔壁的水;两个朋友帮少年打抱不平,除了说见到撞人的人一定把他弄死,就是去求另一个社会底层的边缘人,去办一张假证;玩游戏的社会大哥在听说小妹被人撞死,在医院不能入殓,给出的最大善意除了一个办假证的地址,就是一张最能起到作用的钞票;办假证的店里黑暗逼仄,老板喊出的1800元一点也不能便宜,深夜临关门闭店,走出来的除了他还有一个像是唐氏综合征患者的儿子。
这是一群在社会最下层的淤泥里长出来的人。
没有人会出落成一尘不染的白莲花。
有一些,长成了一节一节的藕,虽然千疮百孔,也还有血有肉。
有一些,像那个6岁的小妹妹,小荷才露尖尖角时,就一声不响的折断了,化成新的淤泥沉到水底。
电影没给出意识形态的引导,没有批判、夸赞、推崇等一概想要教育人的情绪,如果不是最精湛的演技都掩盖不住张艾嘉的名气,我几乎以为整部电影就是马来西亚某个华人圈层的日常。
可不是日常么?
没有保障、无处伸冤、被像个陀螺一样拎的团团转、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也已经不想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如果活着就还这样活着、如果死了能好好埋起来就是最高要求、一边的人没水喝一边的人在用整罐水车开party、一边的人在自助区往粉色的塑料袋里打包难得一吃的鸡腿一边的人在谈吃素才是慈悲,可不是就是自古以来的日常么?
太阳底下无新事,何时善待睁眼人?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道理,《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
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
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
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
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
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
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
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
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和边缘人群。
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
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
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
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
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
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
我们为什么要逃?
为什么不得不逃?
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
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
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
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
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好过一些。
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
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
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和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与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
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
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润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
此片剧本及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
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很久没有看过这样惨的电影。
故事背景是马来西亚吉隆坡。
一个小伙子,母亲(张艾嘉演)有精神病,药要钱,但是母亲居然还总是抗拒吃药,还有个妹妹要带。
所以打工赚钱养家,肯定是养不起。
于是就经常和两个伙伴偷偷卖掉修车厂的零件。
一方面是家庭不健全,另一方面是出于叛逆期,何况还要承担家庭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主人公即便每天要在公共厕所里“打水”回家用,一家人还是过得开心。
可是意外发生了,在给妹妹过生日买蛋糕的那天,妹妹就被车撞死了,肇事者还跑了。
而因为找不到妹妹的出生证明,主人公连妹妹的尸体都无法看上一眼,更不要说从医院里领回。
为了搞张假的出生证,主人公只好和朋友们一起去偷车,结果还半路上撞死了人。
影片最后比较玄妙,可以有两种极端的理解:一种是,其实主人公的同伴并没有撞死人,主人公偷了车可以卖些钱,而且肇事者的车已经被主人公找到了,可能还会得到赔偿,议员又答应帮忙,妹妹的尸体还能领回……另一种,我认为更合理,就是主人公带着母亲,一起寻死。
因为他们撞了一辆摩托车,然后只看到车,看不到人,肯定人给撞飞了。
正如他们偷车撞人,丢下车就跑,撞死妹妹的人也可能如此,到头来还是得不到赔偿和正义。
正如议员们享受水车直供水,享受吃不完的自助餐,答应百姓守住产业,转身竞选成功就任由开发商开发……说白了,社会阶层是很难改变的。
18.6.11 O
SIFF2017-16 聚焦贫富差距和一些社会冷漠现状 浓浓的东南亚风 有点侯孝贤又有点蔡明亮 完成度还不错 毕竟是金马创投走出来的选手 再加上主席本人出演 爸妈不在家已经过去几年了 这部势必会入围一大堆了
讲什么主题都是浅尝即止,最后这个什么结局太糊弄。
3.5,雨夜吉隆坡。
分贝=贫,金马奖提点的片子总能有一股浓浓的对普罗大众真实生活的人文关怀,没有锦衣玉帛豪宅豪车。一贫一富两个生日的天壤之别,妹妹只能拥有一个红鸡蛋和一块蛋糕,富有议员家的小孩却可以有party,有自助,甚至连烟花和穷人只能2天接一次的灌水车都有。张艾嘉演的入魂,这么大的buff都没有助她拿下这届影后,真是遗憾。
生活本就如此艰难,即使是在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张艾嘉满分
太苦的人生了
45分钟足够了,非要拍90分钟
#2022民族影城东盟影展#
男主角很帅,没了。
最後母親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還啃著雞腿 男主開車’赴死‘令人絕望⋯
原来马来西亚也有证明的问题 BD 可出..
生命
剧作用力很深。底层面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豆瓣的分數不高,但我卻很喜歡這部電影。貧富懸殊,階級兩極,上層的空談,下層的無言; 上層的奢侈,下層旳貧瘠。劇情的對比是稍嫌明顯過火,但不減其直率與勇氣。結局的人性展現,是那麼的淡然和無奈。
矫情做作
【金馬亞洲電影觀察團】馬來西亞底層華人生活題材。想講階級差距與社會不公,邊緣人民苦大仇深……但拍得很差。劇作過於刻意做作,男主行為舉止顯得同智障瘋子一般莫名其妙。兩次車禍也很狗血。在虛無縹緲中的“美好”結束電影,留得觀眾搖頭無語。只有張艾嘉的表演能夠為影片挽回一些臉面。一星半
故事太糟心,难受。
只演了个开始
6.5分,全片好几处被压抑的触动到了,有很清楚的立意并且也做的很刻意,导演也压不住演员的表演,哀家的老练加上新人陈泽耀的自然。后段的偷车车祸太刻意了。
我很喜欢评论区那个关于「分+贝=贫」的解读。今天下午看完了张静初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根据推荐 顺势就找到了这一部。看之前并不了解故事背景,有趣的是,我今天正在做年假去马来西亚度假的攻略,就看了这一部电影,它好像冥冥之中一直在这里等着我。大多数的精神疾病电影里 主角都是孩子,但是这次很不同 主角变成了妈妈。精神异常的妈妈,满怀心事的混混大儿子钟自强,聪明懂事的小女儿钟慧珊。故事的主线就是 小女儿慧珊在生日那天和哥哥一起除了车祸,但是哥哥活了下来 妹妹却死了。妹妹因为没有出生证明纸,一直在医院没有办法被领回家。哥哥为了这个心爱的妹妹,一直在各种渠道奔波。小人物的挣扎,可以说刻画得很不错了。很遗憾的是,故事的最后,钟自强也没有救出妹妹,他开着朋友肇事的轿车,载着母亲慢慢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