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合法副本

Copie conforme,似是有缘人(港),爱情对白(台),原样复制,原型复制,完美仿品,Certified Copy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威廉姆·西梅尔,让-克劳德·卡里埃尔,阿加特·纳坦松,詹纳·贾凯蒂,阿德里安·穆尔,安杰洛·巴尔巴加洛,安德烈亚·劳伦齐,菲利波·特罗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伊朗语言: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年份:2010

《合法副本》剧照

合法副本 剧照 NO.1合法副本 剧照 NO.2合法副本 剧照 NO.3合法副本 剧照 NO.4合法副本 剧照 NO.5合法副本 剧照 NO.6合法副本 剧照 NO.13合法副本 剧照 NO.14合法副本 剧照 NO.15合法副本 剧照 NO.16合法副本 剧照 NO.17合法副本 剧照 NO.18合法副本 剧照 NO.19合法副本 剧照 NO.20

《合法副本》剧情介绍

合法副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米勒和女人在她的古董店再次相遇,他们驱车去郊外看一样东西。她开着车载着米勒无目的游荡,谈论书的主题,参观博物馆,谈论她叛逆的儿子,两人一路上争吵不休。在一个咖啡馆,女老板以为米勒是女人的丈夫,就开始和她围绕米勒讨论起婚姻。于是他们将错就错,米勒开始扮演女人的丈夫,两人约会,去宾馆。但是副本只是复制,而非原作,米勒结束复制身份,独自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夏至物语产科医鸿鸟2奔跑吧,医生红酒烩鸡无人机战场极乐夜生活栀子花开美人鱼半径5米恰好遇见你热浴盆时光机偷穿高跟鞋红色之子·单刀赴会锁定目标我本千金谁的青春不热血之深流不息8万伏特霹雳神龙神秘博士第八季拉丁血与泪:巴西歌王的不羁星途垂死挣扎玩意高堡奇人第一季绿色星球路西法第六季幸福伽菜子的快乐杀手生活玛雅帮第二季英雄第四季十三太保之风云再起较量死亡直播

《合法副本》长篇影评

 1 ) 身体力行在辩论的男女,到底谁赢了?

看欧洲电影真的需要一个很长的反射弧。

在看《合法副本》的时候,我闷得几乎走神。

我觉得原因主要是我看了官方的电影情节简介,然后把自己困在了官方介绍:电影讨论的是,艺术的赝品/男女主角扮演的夫妻是否具有和真迹/真实夫妻关系一样的价值?

但第二天却一直在脑中回放电影的片段,越想越觉得每个细节都值得玩味。

撇去电影关于艺术的讨论,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对有点暧昧的男女在第一次约会中相互征服的过程,也是一场他们关于爱的辩论。

我们按照这条逻辑线把电影再复盘一次。

电影开始。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

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

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

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 (官方简介)女人离开讲座,和儿子在餐厅等汉堡。

儿子揶揄女人,说她发花痴喜欢上了作家米勒,想和他谈恋爱。

女人矢口否认,接着说起她买了6本书,要送给她妹妹,XX, XX 。

儿子笑说你买这么多书干什么?

为什么要送给xx, 你根本就不喜欢XX。

女人开玩笑说, 你就当我就是喜欢买我不喜欢的书送给我不喜欢的人。

--- 其实这里女人这么说,已经默认了儿子的猜测,她其实根本对作家的书不感兴趣,观点也并不认可,她是喜欢上了作家本人。

她留下电话号码,根本不是邀请作家去她的店里观摩古董赝品,而是希望能再见到作家。

然后,镜头一转,作家来到了女人的古董店。

女人出来迎接 --- 明显可以看到她精心的打扮过--- 她没有把这当成是一次艺术交流,而是一次约会。

作家看着店里的古董,说:它们很漂亮,也很危险。

你要小心,要和它们保持距离。

女人笑了,说,它们只是赝品而已。

作家却说,是,但是仍然要和它们保持距离。

- 这里其实也是作家对女人(以及爱情)的态度, 他显然是察觉到了女人的惊人美貌和她的暧昧,但是他却提醒自己,这很危险,要保持距离。

哪怕是假装的,也不行。

这也是为什么,这之后整天的约会,作家都别扭不配合,尬出天际,因为他一直在和自己内心交战。

然后作家提出要出去走走。

女人说她想到一个好地方。

作家同意,然后表示只要9点回来赶上火车就行。

于是两人坐上女人的车。

刚上车这段时间,气氛还算不错,属于女主小粉丝恭维作家,大家都客客气气的阶段。

转折点在于,作家给女主签书,送给她妹妹玛丽。

女主开始吐槽玛丽来活跃气氛, 她说玛丽乐于躺平,过自己的庸俗小日子,买花里花哨的假珠宝,还嫁给了一个没文化的口吃,连叫她的名字都是“玛玛玛玛玛丽”。

在一个文化人面前吐槽一个庸俗小市民,本来女主预想的效果是,作家哈哈大笑,然后加入女主一起吐槽,从而促进彼此的亲密度。

谁知道,作家大家赞赏玛丽,说玛丽是难能可贵的"真货”,她和丈夫的爱情真挚感人。

还把已经签完名的书拿回来,加上一句话。

到这里,女主急了,冒着出车祸的危险,非要把书抢过来看作家到底写了什么。

电影里没有直接说到底作家写了什么,但是能想到,他说的是赞美玛丽真实的话。

女主到这里已经生气了 --- 说自己口里庸俗的妹妹真实,那就其实是对女人自己的否定,说明她的生活是虚假的,是自以为是的附庸风雅。

大家可以自动带入一下,一个女神,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主动约会看起来对自己有点意思的大叔,一路恭维带气氛,本因为手到擒来,结果被这么一怼,还不得气炸。

但是由于自己有教养,还是第一次见面,不能直接炸,于是就开始绵里藏针,找机会怼对方。

所以这段插曲之后,女人不再客客气气,开始针锋相对的和作家辩论作家书中的观点。

在辩论中,作家看着路边的柏树,说,这些柏树在这里已经上百年,它们都是真正的艺术品,不过是没有陈列在艺术馆里而已。

这里也能理解为什么作家会对玛丽赞赏,作家心中其实认为生活本身就是艺术,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是对生活这个本体的复制。

所以做为生活复制品的艺术品,没有讨论真品赝品的必要。

等终于到了目的地。

是一个当地的结婚热门地,有很多新人在此宣誓举行婚礼。

女人带作家来此,是来这里的博物馆看一副被当做真迹流传了200年的赝品。

(当然隐蔽原因肯定也有此地的浪漫氛围很适合约会的原因)女人觉得这是作家书里观点的极佳例子,作家一定会喜欢。

然后,作家却兴味了了,说这种例子并不罕见。

女人的殷勤再次被碰了一鼻子灰。

气氛很尴尬。

这时女人的儿子打电话来,女人从约会状态无奈切换到单亲妈妈,不耐烦的对熊孩子大喊大叫。

大猪蹄子作家在一旁,却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懂得活在当下,值得大家学习。

这,试问哪个被熊孩子搞的的焦头烂额的妈妈听了不光火。。。

约会气氛直接降到冰点。

在这个氛围下,两人走进了咖啡馆。

聊天中,作家走出去接听一个工作电话。

这时,咖啡馆的老板娘和女人攀谈起来,并误以为作家是女人的丈夫。

女人并没有解释,而是借这个机会,开始戏假情真的跟老板娘数落起作家来 --- 憋了一肚子气的女人,终于逮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发泄自己对作家的一路上积蓄的不满。

越说越爽,越说越如戏,给作家编排了一大堆戏,什么常年工作不回家啊,不解风情啊,不带孩子啊,blablabla。。。

骂了个爽。

在咖啡馆开始冒充夫妻的这段之前,有个铺垫。

作家讲述了他几年前在罗马碰到一对母子的故事,女人听的泪流满面。

这对母子并不是女人和她的孩子,但是女人却把自己深深的代入了进去。

说明女人就是一个非常容易如戏的人。

所以之后的借机冒充也就合理了。

作家回来之后,女人解释了老板娘误认为他们是夫妻的事,然后他们离开咖啡馆,继续在小城散步。

他们的谈话仍然是关于艺术,关于生活的辩论。

但是这次不一样了,女人找到杀手锏了:一旦她觉得讲理无济于事,就开始妻子上身,对作家作为“丈夫”的失职开始声讨。

作家被女人强烈的情感裹挟其中,也开始或真或假的扮演起丈夫的身份。

他可能也觉得,这是个比说理更好的实验方式,用真正成为赝品夫妻,来说服她同意自己的观点,复制品和真品一样,也能传递真实的情感。

两人的夫妻气场实在强大。

很快,一对热情的新人竟然邀请他们一起合照,觉得他们长久的婚姻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女人开心的扮演了婚姻幸福的妻子,而作家却一百万个不愿意。

作家很严肃的对女人表示,我们都经历过,我们知道,这之后会演变成什么样。

为什么还要糊弄这些年轻人,让她们对爱情和婚姻产生幻想。

一样经历过失败婚姻的女人却不这么想。

她仍然有少女般期待的眼神,仍然真心为这些新人高兴,她是从内心仍然相信爱情的人。

她不愿意承认爱情会随着婚姻和时间而消逝。

从这里开始,两人虽然还在谈话中辩论艺术品的价值,但是其实都话里有话,辩论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 “爱情最后都消逝吗?

婚姻最后一定会变丑陋吗?

”作家对于自己的观点是非常笃定的 他自己也确实这么做的, 这也对照了他为啥一直对这个漂亮女人的暧昧拒之千里。

他拒绝的就是注定会消逝的爱情。

在这场辩论中,作家的态度有两次动摇。

第一次,在两人对于小广场的雕塑艺术价值争执不下后,女人随手在路边拉来了一对刚退休的游客夫妇,证明其他人也同意她对这个雕塑的评价。

夫妇中的先生揽着作家的肩膀,对他说,我不知道你们怎么闹不愉快了,但是我告诉你,只要你搂着她,一切就好了。

这里,作家看着这对感情融洽的夫妇里去的背影,将信将疑,别别扭扭的把手放在了女人的肩膀,搂着她慢慢走去餐厅。

这一搂有奇效。

女人马上柔软下来,两人愉快的在餐厅坐下,甚至点了一瓶酒。

女人终于在作家这感受到了暧昧的回应,兴奋的跑去洗手间打扮。

她快乐的抹上口红,甚至带上了花里胡哨的假珠宝耳环(就像玛丽喜欢的那种),像个第一次约会的少女一样春心荡漾。

而这时,等待她并不是热情的赞美和浪漫的晚餐。

而是作家莫名其妙关于红酒,服务生的抱怨。

然后接着上升到对彼此在婚姻生活里的指责。

女人编一个故事,作家就也编一个故事反击。

(这段吵架的戏实在是拍的太真实了。

作为有过痛苦婚姻经验的我,看的时候,简直就是噩梦重现。。。

)吵到最后,女人看着窗外庆祝婚礼的人群大哭,作家拂袖离去。

晚餐不欢而散。

这次晚餐,本该是一个关系拉近升级的浪漫爱情戏,却被作家一手拉进了现实主义鸡毛蒜皮。

其实也是男女主角在各自对爱情观点辩论上的一次针锋相对。

作家用出色的“演技”为辩论技巧,赢了这一回合的辩论。

他仍然是在向女人证明:1. 哪怕是副本夫妻,也能传递真实的婚姻痛苦。

2. 婚姻中的爱情不可能长存,必会变成丑陋的互相伤害。

这同样也是他在提醒自己,不要陷入这一段似乎即将开始的爱情。

女人伤心的随意漫步,走进了一所小教堂。

作家跟在门口等候。

这时,迎来了作家态度的第二次动摇。

教堂门打开。

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互相搀扶着,慢慢的走回家。

这段镜头,导演阿巴斯拍的能有多慢就有多慢,能有多近就有多近。

镜头都怼到了老夫妻苍老的看不出表情的脸庞。

作家就这么在后面看着他们。

虽然没有台词,但观众也能感受到他的心境在慢慢的动摇,他或许也在问自己,是不是自己错了?

的确有不消逝的爱情?

女人跟在后面也走了出来。

坐在一个小旅馆的台阶下,脱下高跟鞋,一边抱怨不该选这个鞋子,一边开始揉脚。

作家跟上来,开始有一搭没一搭的安抚女人。

这里发生的对话,大部分是法语。

是女人的语言。

这里也可以看到作家开始向女人靠近,不说英语,而说起了女人的语言。

影片的最后一段,是女人又编了个故事,说这个旅馆是15年前,他们新婚时住过的。

她要了一间房间。

她躺在床上,温柔的呢喃,说上面有他的味道,还学起了玛丽口吃的老公,叫作家的名字。

这时,女人还在那个"妻子”的假身份里,但是她又是100% 真实的展现了她的情感,她的脆弱,她的温柔。

阿巴斯又用了很慢很慢的镜头,拍作家怎么慢慢的跟着女人走上旅馆房间。

然后在床上和女人聊天。

最后,作家说快9点了,他要迟到了。

然后镜头长久的停留在了作家洗完脸后,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影片结束。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场两人身体力行的辩论结果到底是谁赢了?

从艺术观点辩论的结果看,肯定是作家赢了。

作家完美的证明了即使是副本也能传递无比真实的情感和体验。

那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辩论呢?

影片没有告诉我们作家最后有没有留下来。

但是我觉得,这已经不重要了。

《爱在午夜降临前》已经告诉我们,作家肯定留下来了。

(什么, 我串戏了?

我不管,我就是觉得,作家肯定会留下来)因为前面的伏笔已经埋的很多。

作家虽然不相信爱情,可是他相信生活本身,也就是第一手去经历,去生活的力量。

去体验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就像莎莉鲁妮在《聊天记录》里说的:要明白生活你需要先经历它。

你不能总是做一个分析的人。

 2 ) 一个下午,十五年

昨晚开始看阿巴斯的旧片,《合法副本》,看到一半睡着,今早醒来继续看。

是一部好电影。

那么,为什么会睡着?

我听见最煽情最文艺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太信任这位导演,就像靠在情人的肩头一样,太放松了,所以忍不住会睡着。

”事实当然是,这电影不紧张不刺激,缓慢而漫长,就像你知道,阿巴斯所有的电影一样。

但真的是一部好电影。

女主角打动了我。

那是一个生活已经被掠夺了的人,她极力的想跟生活做最大程度的争夺,对她来说,也许这种争夺就是短暂的逃离,去和自己仰慕的一位作家出行,哪怕只是一个下午,一个傍晚。

但是没有用,生活不容许逃离,烦恼们紧追不放,她极力伪装的平静优雅渐渐崩溃,她暴躁,愤怒,疲惫不堪。

如果这时你问她:“你的生活出了什么问题?

你出了什么问题?

”她一定会回答你:“我的生活没有任何问题!

”女人,是不是都这样,本能的维持着生活的表样,捍卫着最后的尊严?

而她真的放松下来,她才会坦然承认,是的,我的生活出了问题,很大很大的问题,我本来不想面对,因为我知道面对的结果就是崩溃。

茱丽叶 比诺什演得真好,她的情绪就在“小快乐”和“大崩溃”之间跳跃,跳跃得如此频繁,但却如此真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就是在垂泪的下一秒,擦干眼泪,露出一个微笑,告诉别人,啊你们是一对美丽的新人你们一定会幸福,哪怕我自己的婚姻已经是一团糟。

微笑是真的,因为即便心灰意冷,内心也还是敏感的,无法对眼前的小美好小幸福视而不见。

男人呢?

男人以为自己洞悉了很多真相,掌握着很多真理。

他总是要戳破女人营造的很多小气氛小惊喜,他并不领情,难以取悦。

他的这些刺,一次一次扎破了女人的壳,扎出了很多缝隙,逼出了她真实的自我,逼出了她生活的真相。

逼着她不再优雅,而是大叫:“你那些真理,只活在书上!

”故事从这里开始有意思。

他们坐在一个咖啡馆里,卖咖啡的意大利老太太笃定的说:“他真是一个好丈夫。

”女人觉得好玩:“为何你觉得他是个好丈夫?

”她把这个误会告诉了男人,他们都觉得好玩,于是下意识的,他们开始扮演一对夫妇,一对结婚十五年,有儿子,相爱也相厌的夫妇。

于是争吵,半真半假的争吵,渐渐当真的争吵,相当投入的争吵。

如果是一对真正的夫妻,这些争吵非常无聊,非常普通,但他们并不是。

于是每一个小细节都变得重要,因为他们在不断的暴露。

暴露自己,暴露真实的生活,暴露作为男人和女人最本质的那个部分,你渐渐看到了关于男人与女人的真相:其实所有的问题都一样,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如此,必将如此。

他们的争吵中,彼此指责的细节是真的,来自他们各自的生活,因为必然有一方没有参与所以细节可以说是假的,但是情绪是真的。

场景是真的,共处的时光是假的,回忆是真的,共同的回忆是假的,情感是真的,不,对对方的情感是假的,但是,真的是假的吗?

电影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于此。

真假已经渐渐难以分辨,也不必分辨。

电影不是图穷匕见,而是在第一场戏就告诉了你电影的主旨:一件完美的赝品比真品更珍贵。

这一个下午,他们演出的婚姻,难道不就是真正的婚姻?

这一个下午,难道不就是完整的十五年?

所以,电影的最后,天色渐暗,他们身处当年蜜月的小房间,气氛渐渐变得甜蜜而暧昧,她声称在枕头上闻见了他当年留下的气味。

你感受到了感动和温柔,某种安慰,是来自你疲惫不堪的丈夫,还是来自一个陌生人,其实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时此刻,那种温度是真实的,你触摸到,你感受到。

是的,也许到这里你会像我一样想,这是一部好电影,就像阿巴斯说的:”让他们乘坐火箭你追我赶去吧,我只是想静静的聆听世界的心房,直到它停止跳动。

 3 ) 真假难辨

此片让我联想到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段子:天津相声泰斗马三立擅长表演文哏及贯口,尤以其独特的声线和风趣的语气广为大众所喜爱。

某日一档综艺节目中,几位挑战者轮流上台,在幕布后模仿马老的嗓音表演一段笑话,由观众投票评选哪位最像他本人。

马老也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为自己拉票。

结果您猜怎么着?

幕布升起,得票数最低的正是马三立自己。

假作真时真亦假,倘若某天一位全能模仿者横空出世,对老艺术家所有的表演风格轻车熟路,其受追捧的热烈程度会不会超越马老本身呢?

正如罗马街头那个被男孩所欣赏的赝品雕塑,一时间成功替代了正本的价值。

观者接受副本,认定其为“合法”,甚至片刻忽略母本的存在,这是副本短暂的荣幸还是永久的悲哀?

片中的男作家一时间充当赝品丈夫,成功抚慰了女主的伤痛,但“任务”完成后随之而来的却是一种对现实和自我的怀疑,他面对镜子,向银幕投来纠结的目光,把这种不真实感扔给观众,让你不得不重构认知。

坐进影院,每一个投入的影迷都被迫成为片中情愫的副本。

每当电影结束,灯光亮起,你是不是也会萌生出一种返回现实的恍然失落呢?

导演可能正在银幕后偷乐,成功“骗取”了你的真情。

“感谢你陪哭、陪笑,但你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散场之后,该干嘛干嘛去”

 4 ) 我们都看到了爱情真实的模样

电影结尾,男人对着镜头注视了良久,他像是在看什么,又像在沉思。

伴着钟声,电影结束。

我们不太清楚这一镜头表示的意思,朋友表示当时男人在撒尿,她听到了冲厕所的声音。

但我觉得,以阿巴斯的品味断然不会设置这样“低俗”的结尾。

我的看法是,当时这个男人正在犹豫要不要把胡子剃掉。

如果他剃掉了,今晚他就将留在这个小旅馆,如果没有,他将搭上9点的火车离开。

作出这一推断,是基于前面反复铺垫的信息:女人的丈夫每两天剃一次胡子,雷打不动(即便是结婚当天)。

当然,有人会提出异议:当时当地有剃须装备吗?

联想一下《随风而逝》中那个相似的机位——男人对着镜子剃胡须,或许可以有个答案。

这个男人就犹豫在这场假戏是真做/假做还是不做上。

从咖啡馆莫名地被认作丈夫起,他已经陷入迷糊。

一方面,他琢磨不透这个女人的心思(就像世上大多数男人那样),另一方面,他不清楚丈夫这一身份需要做什么。

他依然沉睡在男性思维中:理性、争辩、好胜。

他所触碰到的矛盾,展现出了一个男人面对爱情时的无力。

从一开始,整个故事的发展就牢牢地掌握在这个女人手上。

是她,将自己的电话/地址交给了男人;是她,开车带男人去了那个地方;是她,率先陷入了夫妻关系的假“副本”,掌控着男人在这一场游戏中的表现。

与女人的热情、流动、难以捉摸相比,这个男人是僵化的、截断的。

这倒与他的身份相符:一个研究艺术史的学术男。

看看两人在车上“交换”的笑话。

女人讲述了她的姐姐与姐夫的逸闻趣事,逗得两人渐入佳境;而男人只能生凑出一个俗套的笑话,被女人叱之以“什么烂笑话”。

一个来源于人生经验,一个从旧纸堆中搬出。

这种设定(或者男人与女人本来的面貌),必将制造出层出不穷的矛盾,产生与化解,观众也将从这种获得自我认知,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爱情中两性的常态。

因此,《合法副本》超越了一个爱情故事的预期,它的典型性与普遍性在于展现出了爱情(婚姻)中的两性差异:女人可以多么地美,而男人又能多么蠢。

女人的美丽,在于她对待爱情的勇敢姿态,比诺什完美地诠释了这个角色。

在咖啡馆里,她想听一听男人写书的灵感,男人于是讲起了五年前自己在罗马遇到的一幕:一个母亲领着儿子在街上走,没经过一个街角就要转过来看看儿子跟上没有;还有一次,两人坐在一个喷泉雕塑下,母亲向儿子讲解雕塑的过程中,并没有透露这一雕塑“副本”的身份,而儿子仰视着雕塑,就像观看真的一样。

在这一长段讲述的过程中,比诺什留下了眼泪,我想,观众比这位正在讲话的男人更早地感知到了这点,然后推断出故事中的母亲和儿子正是镜头前正在默默流泪的这个女人和开头出现的那个一直在玩游戏的孩子。

心理上与情感上的这种思维变化,依靠一个演员强大的表演能力,而比诺什漂亮地完成了它。

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这个男人的笨拙与迟钝,他陷在自我的话语里(一如开场的演讲),感觉自己正被无形的聆听者所包围。

同样一场需要强力演技的场景发生在快接近结尾的酒馆里,男人搭在女人肩上的手(这一动作的完成需要多少引导:婚礼上新婚夫妇分别请他去合照,广场上老人的善意开导。

他太倔强了!

)瓦解了女人内心积聚的烦躁心理,她耐心地听着主动的“丈夫”订餐,萌生了去厕所补妆的想法。

这就是出现在海报上的比诺什,她涂上了口红,调换着耳环,然后回到座位等待着一次完美的用餐。

但却不曾想到,男人的旧习复发:他抱怨酒的栓塞味,从而破坏了女人因为佩戴首饰而营造起的美好感觉。

紧接着就是一场戏剧性十足的对手戏,因为阿巴斯用的正反打的特写,再加上资料馆的大屏幕,比诺什脸上的细微表情展露无遗:因为喜悦或愤怒而涌起的细微皱纹,让我们正在见识到了表演所能达到的力度。

我想,我再没见过一个电影中的女人可以这样美,她对爱情的期许、失望、愤怒、犹豫就在那短短的几个镜头里悉数混合于一起。

我只能转向另一方:这个男人,为何这么蠢?

难道不知道良好的爱情关系需要几句虽然违心但好听的话的调剂?

可能,他渐渐地明白了。

两人坐在台阶上,搂靠在了一起。

这也许是愤怒之后的回光返照,也可能是女人进教堂卸下束缚(胸罩)的缘故。

但他依然不知道当年他们度蜜月的旅馆是哪栋,依然想不起房间窗户推开后往左往右看到的又是什么。

他依然是这份爱情“复本“的局外人,他以自己现实中的实际行动反驳了他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复本与原件一样真实。

一部论文式电影的完成:①先行的主题。

在这部电影里,“合法副本”“原样复制”,书的题目无不在指涉影片的主题,与书中探讨艺术史上原样与副本间的关系不同,电影探讨了一段发生在现实生活的爱情故事:假想的夫妻能否真做。

②简洁、严密的论证。

空间:新书发布会现场、餐厅、艺术品店、车厢、画廊、咖啡馆、广场、酒馆、旅馆等,或公开或私密,或开放或密封。

清晰的空间走向辨明了这段感情的情感变化:同样在疏离与亲密间变动。

③论文明确地标靶出论点,电影却不该对限制观众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不然将生成Death-Image)。

论文式电影标明了主题,却展开于这个主题衍伸开的空间中。

 5 ) 《合法副本》的细腻之处

我看了63届戛纳的直播,也目睹了比诺什的封后,但直到今天我才弄到《合法副本》,明白了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作品。

实际上,我的期待没有白白攒簇,这总比盼望一部中规中矩的文艺片有新鲜感得多。

《合法副本》有实验性,尤其是剧作的尝试与表演的深入。

我在第一次看此片的时候梳理剧情,结果是一片混沌,那是我忘记了这种影片应该靠感悟的,而不是条条框框,板上钉钉。

片中对白耐人寻味,既让人有切身之感的共鸣,又有不得不停下里细细品读的生活哲学。

这正是阿巴斯的高度,而他的方式就是通过角色的嘴巴讲出来的。

影片开始一本男主角所著的书即为《合法副本》,书中的副标题亦是影片的副题“一个好的赝品胜于原作”。

这其中对艺术的真谛与形式化做了很大的讨论,影射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进展中,直到男主角和有生活困扰的比诺什交叉在一起才体现出生活性的一面。

可不可以这样认为?

男主角就是艺术性的,严谨,冷酷,固执,思辨。

注意他发布会的迟到,接手机,漫步城镇的时好时坏的心情,敏感的想法,这都是导演刻画人物的细节,让人物立住的细节。

而比诺什一方主要由于家庭的烦恼,她虽然热爱艺术,但一些大道理在现实的困惑中对于她是苍白的,比诺什急需一个出口,扭转思想的出口。

这样她在这次漫步中显得很抓狂。

想来可笑,男主角变为比诺什的丈夫副本只需要一个小的契机(在咖啡屋被误认为夫妻),或者二人真的有足够的天真来玩玩儿时的过家家角色扮演游戏,而且津津乐道。

这是影片为比诺什安排的出口,是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更是《合法副本》在艺术论述著作与真人角色扮演的双关。

影片中所有说出来的主题也好,暗示也好,那都是面上的,就摆在那了。

而没有道明的才是我们应该继续思索的,这如比诺什戏后所说:一部好电影不在于它表达了什么,而是他留给人们多少思考。

我想阿巴斯在处理这种弹性的地方已举重若轻,信手拈来了。

让我们从真实角度出发来看待比诺什的问题,一个刚刚认识的艺术家真的能代替比诺什的丈夫吗?

男主角这个副本,也就是赝品,他来了个亲身实证自己的艺术论点,副本的价值在照进原作的基础上也有其内在的价值与意义。

而他对比诺什的帮助不是要一一解开与丈夫的琐碎矛盾,而是一个大的态度,他要做的只是奉献他的抚慰。

有很多他们所说的事件对不上(餐厅中,互相狡辩睡觉事件),但这也上升到了所有夫妻之间的矛盾争吵样板。

男主角也是在新角色中观察着婚姻的样子,这不是一个个人救赎而是对婚姻的阐述,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何等大胆的剧作!

)记得影片中被比诺什采访的夫妻,他们都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对假夫妻的问题,这是他们的默契。

那个年长的男人劝解男主角要搭着妻子肩膀共同前进,这似乎更像对所有丈夫说的。

另外,从教堂出来的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丈夫搀着蹒跚的老伴,这样的景象是导演在刻意的歌颂模范丈夫的形象。

男主角这个合法副本为的不是代替谁,而是完成自己的价值——为了比诺什的宽慰。

更近一步说,他是所有丈夫的副本,发掘问题,解决问题。

对于比诺什,由于我对她的喜爱有可能妨碍正确判断,在此不多说。

但这个英国歌唱家的男主角确实可圈可点,这是他的处女作,我也不知道他还会不会有续作,这种情况下的却不易了。

就更不要说比诺什力压梅西尔,你可以细看一下,影片的中心就是比诺什,在跟镜头中往往都是只跟比诺什,而却戏份,人物深度也都在她那里。

她只是做好自己的那份罢了。

豆瓣对《合法副本》的介绍似乎不准确,“很不‘阿巴斯’的故事”,这很明显是意.法式的故事,注重角色内在深度,事件反而是次要的。

但其中阿巴斯的风格显著,无论以车代步还是以步代车,都是一种在路上的情境,配角通常都会以很有深度的交谈开导主角,这都很“很阿巴斯”。

你能看见阿巴斯的长镜头,干净的构图,听见深层次的思想转述。

让我觉得很考究的镜头是在“餐馆吃饭”这场戏,对话切换都是中性镜头,演员正对摄像机,这在普通电影拍法作为过渡镜头而阿巴斯却一直沿用,为何?

玩相机的人都清楚人脸三七分比较上相,很少有人敢直面相机在此是为了将演员的面部表情清楚的刻画,因为这种人物有深度的电影,演员眼神,微表情都是推动剧情的关键。

这还是一个导演,演员,观众的三线合一的用意。

阿巴斯镜头的考究是很有名的,很愿意与大家讨论。

我只能说,这不是“阿巴斯”的故事,但是是阿巴斯的片子。

想想看,大师们何以称为大师?

他们的标志也就是一种风格,让人一看就会发觉到他们的影子。

 6 )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一个中年版的"before sunrise"——心灵默契的两人,在时间长河的某一个不经意间遇见了,于是一时火光迸溅、欢欣惬意,不停地交谈、行走,就好像从来没有过那么顺畅的交流,把之前与滞后的几十年都一起走过谈过;但一切也就只能止于“遇见”了——遇见,然后错过。

因为不再是20多岁的年纪,copie conforme比before sunrise更来得现实,从交谈的话题有不少是围绕着婚姻(包括中间两人假扮夫妇),到最后结局没有像before sunrise那样说好分手却依旧忍不住要相约下一次见面,copie conforme似乎从头到尾都更强调“只是享受这一刻的交心”,以至于结尾的分别都是那么淡然、自然,没有纠结或者不舍。

这是两个已经落定了的尘埃,短暂的火花过后,坦然接受分开的结局,回归各自原来的位置。

为什么能够如此坦然?

是不是因为把两种结果想得很明白——如果此刻跟随激情而执意改变人生轨道,在一起的两人10年后或许能够依然亲密相拥而睡,更有可能的是重演自己现在平淡的婚姻,所以不再愿意押上全部赌一把?

又或者,对爱情的美好只剩下了偶尔怀念与偶尔憧憬的姿态,这样的念头远远品味就很好,不再也不必有力气用下半辈子身体力行。

深深留在脑海里的是最后小镇上的家庭旅馆,顶楼的某一间,激情过后一切回归平静,窗外的夕阳照进来一片暮色,Binoche安静地躺在床上,听着街道上传来阵阵钟声。

这一场景多么像茨维塔耶娃 的那首“我想和你一起生活”,甜蜜而美好,当然,“想和你一起生活”也只是一个在脑中的念头罢了。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   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   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   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   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   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   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   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7 ) 前妻来的那一夜

我是同前妻一起看的这部电影。

昨天前妻来送还钥匙,于是约了下班后见面,一起在家附近简单吃了晚饭,饭后散步时她搔搔耳朵难以启齿似的说,“好像有东西忘了拿”。

于是我邀她上楼喝一杯,她没拒绝。

到家打开空调,我把冰箱里现成的乌龙茶拧开递给她。

她接过来喝一口,很高兴地样子,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刚聊没两句她电话响了,她抱歉地看了我一眼。

“喂?

”她说。

那是一个漫长而无聊的通话,似乎是某个她的闺蜜打来的。

我从不认识她的闺蜜们。

在她打电话的时间里,我去拉了屎,刻意坐足了时间。

出来她还在打。

我有些不耐烦,就挑电影,翻来翻去,翻来翻去,最后摸了这个片子出来。

还没拆封。

我咯吱吱撕掉塑料薄膜,取出碟片扔到DVD机里头,拿来啤酒和烟灰缸,随后也大喇喇在她旁边坐下。

电影开场的时候她急乎乎地挂断电话,“先不跟你聊了我看电影了啊”,她跟闺蜜笑道,这句话她说了两遍才挂断。

一个作家在开新书发布会。

我和她过去常一起看电影打发晚上的时间。

“空调有点冷,”她抱着双腿蜷成一团。

“我去拿毯子给你,”我站起来,“不用,不用暂停。

”小男孩一边打电玩一边坏笑着把他妈妈拆穿,“你让他给我签名的时候,干嘛不让他签我的姓?

我有名有姓,朱利安 ... ”他妈妈一脸愠怒摔桌而去。

“她怕他知道她有孩子了。

”我转过脸去对前妻肯定地说。

“对的,”前妻咯咯笑道,“要不然就是她怕他认识她丈夫。

”她补充道。

她坐在一个离我恰好礼貌的距离,腿上盖着我给她拿的毯子。

看到中间的时候有点不对劲了。

我有点困惑,就跟她讲了,“他们是在演么?

”“应该是吧...”前妻也不确定起来,“不过要是演的话也入戏太深了吧?

”“他怎么就突然听不懂意大利语了?

”“他本来就听不懂吧?

”“一开始他说意大利语来着,在发布会上,”我有点不耐烦起来,“感谢翻译他书的人的时候。

”“那是意大利语么?

”“是...吧...?

”我也不确定了。

那是意大利语么?

“也可能刚才那个是方言?

”她指的是博物馆里的解说。

“可能。

”我同意道,“接着看吧。

”“五年前什么鬼!?

”看到俩人在饭馆里吵架的时候,作家拿五年前开车睡觉的事反驳,我实在忍不住了,“他们以前真是一对儿?

”“我也...搞不懂了...”前妻说,“但是不能吧?

你想他们刚见面的时候,她开车让他签名的时候,多紧张啊。

”“那也有可能是久别重逢,离婚好多年再见,他已经是著名作家了,所以紧张。

”“那他没必要连她表姐叫玛、玛、玛、玛丽都不知道。

”“也是哦,”我说,“那要是演的话,他们演的也太....”“毫无PS痕迹,”她帮我找到词。

“真的,太特么能演了,”我叼着烟笑起来,“关键是他们为什么不笑场啊?

哪怕露个忍不住想笑的意思也行啊。

他们是在斗戏么?

”“也许他们歪果仁就爱谁先笑就输了系列。

”“我感觉我的智商被完爆了,等会看完倒回去重看一下开头。

”“嗯。

”她的眼睛在我脸上停了那么一两秒钟。

我感觉到了。

我感觉如果在过去她会悄悄捏住我的手摇一摇。

现在不能捏了,所以用盯视来代替。

之后就到了作家对她说:“我两天刮一次胡子。

”我抢过遥控器按了暂停。

“卧槽!

”我喊道。

“卧槽!

”她喊道。

“他没听见!

他当时!

”我喘着粗气说。

“他当时在外面打电话!

”“对的,绝对是的!

”我简直一脸懵逼。

“而且她当时就是跟咖啡店老板娘随便讲的!

她说那段的时候他们还没开始演!

”“对啊!

绝对是的!

我们肯定没记错!

”“天了噜!

怎么回事?

”她把手里的塑料瓶子捏来捏去,“我感觉脑回路不够用了呢!

”“难道说,说到底,”我艰难地吞了一口口水,“他们以前还真是一对儿?

”“嗯!

而且儿子也是他们俩的。

我现在觉得。

”“儿子肯定不是他们俩的,儿子应该是她和他分开以后跟另外的人生的,”我肯定地说,“然后她又离婚了。

”说完我也觉得滑稽。

“我觉的不是。

”她把身体坐直。

她认真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否则没有意义。

否则小孩就没有意义了。

”“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是导演安排儿子这个角色就没有意义了。

你想想看。

”“不,你想想看。

”我纠正他,“她不让作家给儿子签姓——”“——是怕作家知道孩子跟他姓!

”“卧槽!

”“是不是很有道理?

”“可是...”我绞尽脑汁地说,“可是儿子不知道那是他爹,他爹也不知道啊,还是不合理!

”“呃...啊哆...”“所以儿子还是不是他的。

”“不对,是有可能的,你想想。

儿子确实不知道那是他爹,他们分手时候他太小。

他妈也没告诉他。

也可能还没出生。

如果他还没出生他们就分手了,那作家也可能不知道。

对,还没出生。

有没有可能?

而且你想想,刚才她打电话管儿子的时候,她把电话递给作家让他来管,说,‘也许你跟他讲会比较管用’。

这难道不是本能反应?

让爹来管。

那时候他们还没开始演。

”她一口气总结道,“而且也许他知道。

也许他知道那是他儿子。

”“... ...我们继续看吧。

”戏毕,我们又激烈地讨论了两句,关于主题。

赝品之争,对的,就这么个意思,真的夫妇或者赝品夫妇,作者写了一本书,论述赝品的价值,导演讲了个亦真亦假的故事,完成这论证。

我说,必须重新看一下开头。

然后快进到发布会现场。

主持人说我很想说塞车但他就住在楼上。

作家入场。

(原来在那时就)在门口先给母子俩签了名。

作家说,很抱歉来晚了我很想怪塞车,但我是走着来的。

说法很微妙的不同,一个小小的谎话,还是怪翻译?

作家用意大利语感谢了他的译者(也就是主持人)。

“这里很关键,”我跟前妻说,她正在玩手机,“他会讲意大利语”。

“唔。

”她应道。

母亲在名片上写了什么递给译者,然后离场。

作家当众接电话。

她停下脚步笑着看他的洋相。

母亲在麦当劳接受儿子的嘲讽,“我好歹边打电动一边在听,你只是一脸花痴地看着他。

”,“你喜欢他,那个作家。

你想和他谈恋爱。

你给他留了电话。

”“那个儿子确实不知道他是他爸,”我评论说,“哪怕他真的是的话。

”“嗯嗯。

”“你在看什么?

”“我在刷豆瓣。

”“一言不和看影评。

”作家应邀前往古董店。

我快进过他下台阶的镜头。

“你好,”他说。

“你好,”她说。

俩人拘谨地握手。

“他们俩绝壁以前不认识。

”我总结道,松了一口气,“最多就是工作关系,泛泛之交。

她是邀请方。

之前肯定没见过面。

你在认真看吗?

”“我在看。

”前妻是水瓶座,她永远可以一心多用,而我永远不行。

我对此常常气恼。

作家上了她的车,她慌慌张张地掏钥匙,差点打不着火。

他把她的红凉鞋从脚下拎起来,而她都忘了抱歉。

车里的气氛弥漫着恰到好处地尴尬,初识者特有的那一款尴尬。

“哦对了在我忘了之前请帮我给这些书签名,”她慌慌张张边开车边从后座够书。

我按下停止键。

“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俩人后来就是在演。

如果必须追究的话。

他们真是第一次约会。

但你想想这个故事的主题,”我突然开窍了的说,“所以如果必须追究的话,我们只能认为作家说出‘我两天刮一次胡子’只是个巧合。

”“而且导演就是要故意安排这么个矛盾。

”“你还在刷豆瓣吗?

豆瓣怎么说?

”“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豆瓣都是一群白痴——”她烦躁地把手机递给我看。

她是个小个子姑娘,声音尖尖细细的。

“除了这一篇还讲的像回事。

”“谁的...艾小柯哦?

”我接过手机,趁势把她揽在怀里。

她没有任何反对,完全没有不自在。

“你没必要非得看豆瓣嘛,”我顺着她的话说,手顺着她的衬衫,摸到了她的肚皮上。

她的皮肤凉凉的。

“豆瓣那帮人,写影评的大都不看电影。

他们根本读不懂自己在写什么。

”“可是居然有人说他们看不下去呢!

你看这里,居然有人要五次看完。

”“亲爱的,如果你没在这儿陪我,”我在她头发上蹭着鼻子轻言轻语地说,“我也要五次才能看完。

”“臭讨厌的...”她甩甩脖子,“你才不是呢... 走开...你说,你说,他们为什么都没发现这里面的矛盾呀?

我觉得他们好多人都只看了剧情介绍就心安理得的认为,他们只是在演。

”“唔...因为,”我把手机丢在茶几上,然后手钻到毯子下面去。

她的腿型妙极了。

“因为,大概他们看片不专心吧,而我们,嗯,很专心。

同样的一些人,他们看《八恶人》还觉得林肯的信就是假的呢。

你看过《八恶人》吗?

”“没有...”“值得一看。

值得一看,而且,如果像侦探一样分析,我们也只好承认他们确实在演。

但如果不当侦探,导演倒希望我们觉得,他们是真的也未尝不可呢。

”“毕竟我们不是侦探。

”“毕竟我们不是。

我们去卧室吧?

”“嗯,”她松开我的脖子,尖尖细细地说,“我想先洗个澡。

都是汗。

”“好啊。

”“那你能教给我,”她站起来的时候把头发往耳后顺了顺,“你家的浴室怎么用吗?

”完事之后,等我也洗完澡,她正靠在床上光着长腿刷手机呢,两只脚搭在一起,比例好像学跳的羚羊。

我就这么着夸了她一下。

她冲我眯眼笑,拍拍旁边的枕头。

我靠过去松垮垮地搂住她。

“还在刷豆瓣呢?

”“才不是。

”她锁上屏幕放下手机,“不过噢,就刚才你去洗澡那会儿,我又想了一下。

”“嗯?

”“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非常了不起。

”“怎么说?

”“怎么说呢?

”她清清嗓子,“我试着描述一下哦。

你把手拿开。

你看,导演是想讲‘赝品和真迹都很有价值’这个事儿吧?

”“差不多。

”“但他其实没真的想讲这个事儿。

”“哦?

这又怎么说。

”“就是,我们看完以后,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他们的婚姻是真,那这部电影就是在讲婚姻的绝望啦,讲男女的不同啦,交流的困境还有单亲问题有的没的,那这个主题就算是拍的还不错,对吧?

”“对。

”“嗯。

而如果他们的婚姻是假,那这片子说的就是一个单亲妈妈和她的花痴对象演了一出关于15年婚姻的戏,她以这种方式追求他,他也陪她玩了一下午。

在戏的末尾她想留下他,而作家拒绝了。

表白失败。

那,这电影讲的就是一个,呃,怎么说,两个人很默契——也不是说很默契——”“——心照不宣”“对!

心照不宣的追求和被追求,男人有时会被旁人左右,给予虚幻的殷情,女人期望的燃起又熄灭,男人的清醒和犹豫,以及某种钝重的残酷。

对不对?

”“某种看不见的残酷,下雨前很闷一样。

”“是你比较会讲了啦。

总之我们会觉得,喏,这个主题也拍的很好,对吧?

甚至更好。

”“没错啦,说重点。

”我捏了一下她的乳头。

“重点是,”她尖着嗓子说,拨开我的手,“我们会得出结论说,赝品和真迹一样好。

然而这个结论是得不出来的。

”“哦?

何以见得呢?

”“因为这是一个限定在电影里的自证。

仅限在电影里。

电影里编了一个故事,故事里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故事反过来证实了这个观点——就到此为止了。

一个周全的小世界,一个完备的证明。

然而这个证明只应用在那个世界当中,超出电影即无效。

而这又恰恰是电影的高明之所在。

一个“自证体”的完美范例。

”“你让我想一想。

”“嗯。

”我深吸一口气,拨弄了几下自己软下去的鸡巴。

“就是说,对永恒的追求都是速朽的,而用一个小聪明可以解决大问题。

就是把不朽封闭在一个小小的莫比乌斯环里。

”“真聪明,”她亲了我一下,“喜欢你!

”“我觉得你可以去写影评了。

你快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快达到那些影评人的水平了。

”“臭讨厌的,”她朝我腹下打去,我赶紧护住。

“你替我写。

”“好。

”“还有一个问题。

”“什么?

”“就是如果导演拍两个版本就好了,只有微小区别的两个版本,”她用手指在我的肋下划出两条长长的平行线,“几个细节不同,真相正好相反。

而其他部分全一样。

”“哇!

”我打了个响指,“就像《哈扎尔辞典》的阴本阳本一样,还花不了几个钱!

”“这个也务必写进去。

”“遵命。

”今天早上,我被她从睡梦中摇醒。

“亲爱的,帮我跟Uber司机说一下怎么开过来。

我快迟到啦。

”我接过电话,迷迷糊糊对着话筒一顿指挥。

放下电话,我意识到嗓子干得很。

“你要走啦?

”我环住她的腿,然后坐起来。

“嗯,我快迟到啦。

”她强调说。

“等一下,”我光着脚腾腾腾走到玄关,摸了摸放备用钥匙的地方。

“喏,拿着这个。

不,没事,万一你忘了什么东西呢?

我一会儿也要出门。

”“不用啦,我从来不落东西的。

”她笑着说,“我记性好得很。

”“那你还记得我的名字么?

”“当然记得,这、这、这、这姆斯。

”她敷衍着一笑,匆匆关上了门。

 8 ) “虚假”的作品,“真实”的投入

如果说“村庄三部曲”是以三部电影间的嵌套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边界的话,那么在《合法副本》里,阿巴斯在一部片子中就以更精巧的衔尾蛇式的互嵌进行着想法的表达。

法国女人(朱丽叶·比诺什饰)与儿子的互动在影片开头就令人玩味,比起冷淡又尖锐的儿子,妈妈在情绪上似乎更像一个幼体,倔强又拧巴,我们可以通过对话明显的感觉到她对作家有着非一般的感情,而他的儿子则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一点。

而当作家真的来到了女人的古董店,本片的讨论开始逐渐拉开帷幕,与片名同名的《合法副本》自然地引起了二人对于真实性的讨论,即“赝品”的存在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这种辩论在咖啡店“偶然”地上升到了实践,一个将错就错让女人和作家结成了一对“赝品”夫妻。

至此,阿巴斯逐渐显露他的意图。

尽管这段夫妻关系是虚假的,但二人还是很快的沉浸下去,仿佛真的将彼此当做了真正的配偶。

在这种沉浸下,如此有魅力的一对人很快都露出了自己危险的一面,这带来了更加深入的情绪体验,争吵冷战和好逐一上演。

至此,我们发现了,尽管两人之间的夫妻关系是假的,但两人的情感投入确实无比真实的。

当两人彼此交流时,对面的人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丈夫/妻子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此时此刻他/她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个人,“赝品”和“原件”也就暂时不再重要。

这很难不使人想到最近盛行的“代餐”,无法真正进行的意愿与思想必然会选择这种形式。

艺术,之于人就是代餐。

关于代偿性,先贤们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代偿,本质是人自我意识的强化。

在人身依附关系持续解体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逐渐从他者手中回归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思考决定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正如同那个经典的论述,一个东西,看起来像石头,摸起来像石头,闻起来,听起来甚至咬一口都像石头,那它就是石头。

一个“赝品”,如果它能像真正的原件一样唤起我的激情,一样引起我的思考,那之于我而言它又与原件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电影给我们再现的究竟是不是真实又重要吗?

我们为什么要纠结于那个“遥远的”现实,又为什么指摘何为虚假的再现,重要的是我们当下的实感。

换而言之,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没有什么是绝对“真实”的。

但这一切有着前提,我们应当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是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人,正如片中的英国作家和法国女人,他们能交流,能争吵,是因为他们在乎自己的世界,他们渴望对方感受自己的世界,渴望被理解。

可惜,以上的一切都有着致命的缺点,艺术作为生活的“赝品”,作为现实的“合法副本”,是一种短暂而又极速的镇静剂,我们与这镜头后的世界始终隔着一层银幕,一切给我们的冲击最终都必然在回归后逐渐黯淡,正如同作家最终的离开是一个在开始时注定的结局。

可是,尽管结局已经注定,过程依然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怎么去进入一部电影,怎么去经历一段时间,怎么去度过一种人生,这对我们来说才是真实的。

 9 ) 随便记下

虛構與真實:艾拉在咖啡店順著女店長的話,將詹姆斯當成了自己的丈夫,而詹姆斯隨後也進入了角色,成爲了已跟艾拉結婚十五年的丈夫。

阿巴斯在此處理得模棱兩可,不僅模糊了艾拉和詹姆斯的感知,也模糊了觀衆的感知。

片名原樣複製,指代著著這對僞夫妻的赝品身份,那麽贋品本身是有價值的嗎?

贋品本身會指引著大家去尋找真品的蹤跡。

所以片尾最後一個鏡頭,詹姆斯離開了洗手池,身後響起了結婚的鐘聲,儘管鐘聲并不和諧,但詹姆斯必然是回去找艾拉去了。

双方於一開始祇存在著身體上的慾望,而詹姆斯作爲被動的一方居上(還有其社會地位的緣故),艾拉作爲主動的一方處下。

當二人產生摩擦,艾拉不再就著詹姆斯的語言習慣,開始選擇做回自己,自顧自地用法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好玩的地方來了,詹姆斯也能講法語。

詹姆斯認爲人的一生應該在追求快樂,艾拉卻一直考慮著快樂之後需要承擔的責任。

詹姆斯從未來看得起艾拉,在他眼裏,艾拉低俗、無聊、愚昧,但是當他代入了丈夫的這個角色時,他在他并不能駕輕就熟的生活領域失控了:他不想拍照,喝不下糟糕的紅酒,無法忍受普通人的愚昧(不凑巧的是,艾拉也深陷在其中,并且欣然自得)。

而詹姆斯在崩潰的時候,甚至得不到艾拉的理解,於是陷入了各退一步,固執於自我的分裂情緒當中。

 10 ) 生活本是一场游戏

在这个偌大的蓝色星球上,一个又一个的人类乐此不疲地开启新地图,重复着生活的游戏。

一幅名画的复制品被放在博物馆里堂而皇之当做“艺术品”展示数百年,而它的“真迹”却在另一个地方。

对于这个地方的人来说,这个复制品就是他们的真迹。

这或许看起来是荒唐的。

可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说复制品就不值得登堂入室被欣赏呢。

《罗马假日》里,公主不堪重负而出逃,和怀有企图的记者度过了放肆快乐的一夜一天......《小说》里,一对昔日的校园恋人在各自成家立业多年后偶遇,重温了一夜美好的回忆......《合法副本》里,素不相识的读者和作者,以萍水相逢为始,以匆忙赶行程为尾,做为期一天的限定夫妻。

这些情节虽有所不同,却又是如此相似。

这是“副本”吗?

的确是。

可是我们依然愿意去欣赏一个又一个的副本。

你又能否认什么不是副本呢?

赝品是对名画的复刻,名画是对名场面的复刻,而每一个经典的场面也并非空穴来风,必然有现实为依托或者为灵感来源。

我们过的所有的生活,都必然以前人的生活为蓝本。

我们的喜怒哀乐,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情绪的一个小小切面。

我们所见过的风景、音乐、文艺作品,无一不是取材于、受启发于真实的生活。

如其言,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

对于具体的地方、具体的人、具体的生活,本就没法用“真假”“原本/赝品”去判别衡量。

梵高只画过一幅《星空》,可是世界上各个角落却遍布他的画作。

在中国深圳有个地方叫大芬村。

在这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星空》被临摹出来,销往世界各地。

这些所谓的“赝品”,在装点购买者的生活场所、带给他们快乐和幸福的同时,也改变了无数农民工的命运。

一些喜欢绘画的工人因缘际会来到这里,开始临摹名画。

对于他们来说,临摹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何尝不是一种实现绘画梦想的路径。

通过临摹名画,他们也有了独立创作的机会和被看见的可能。

我们口中的“副本”,却是使这些人改变了人生与命运的“蓝本”。

退一万步讲,你可以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但这正是当下属于你的生活。

没有什么副本一说。

再回到电影情节。

读者和作家一直在争吵的问题是,读者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很痛苦,且寄希望于这个男人,希望他能给她一双肩膀去依靠,改变她的生活,拯救她的无望。

而作家觉得,不是某种生活属于副本,而是你的观点将它定义为了副本,这种观点是使我们痛苦的根源。

指望一个人去改变一个人无异于饮鸩止渴。

我不禁想起那句话,“不是风动,而是心动”。

其实,影响我们、让我们开心或是难过的真的是我们的生活本身吗?

也许只是我们自己的态度和视角。

境随心转即如来。

女主一直在暗示男主,暗示的那么明显,那么卑微,那么绝望,可是他却不为所动。

他并不是不理解、不怜惜。

他其实一直在告诉她,当下的生活正是她的“原本”,一味向外寻求改变反倒是无望的。

玛丽的会口吃的丈夫不是也很可爱吗,倔驴一般的儿子不也是很天真纯粹的吗。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琐碎到甚至令人恼火的日常小事,构筑起了庸常平淡却温暖的生活。

生活不在别处,生活就在此间。

如果生活是一场考试,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如果生活是一场游戏,生活没有存档,没法重新开始。

没必要非得看我们是不是拿了一手好牌,没必要和别人对比。

在沉浸于心流的当下,那些我们切身体会到的快乐,才是最大的收获。

我们拥有的当下,正是生活的正本。

或许,我们可以不必纠结于那些无聊的道理、无意义的身份,我们可以不必那样啰嗦不停。

只是一起在车上兜兜风,在咖啡馆里静默相对,在教堂外压马路,度过一个平静的下午,就很好了。

《合法副本》短评

文艺片适合拿年轻人的爱情做题材 这部中年版的<Before Sunrise>并不讨巧 也没发挥出Abbas的水准 关于婚姻和艺术的探讨是本片可以欣赏的地方 但也并无太多新颖 只是Juliette Binoche的表演将该长处发扬了出来

9分钟前
  • 张大毛喝美年达
  • 推荐

急转直下,堕入青云。一部极为「上头」的电影。虽然同样是车内对话,镜头却完全变了个样子。谁在说母语,谁就在掌控局面。老板娘「他为什么不说意大利语」的疑问不着痕迹地铺垫了男主会法语。而原本的交锋却逐渐把身份转换了,乃至男主开始说出很多以他身份并不应当知情的生活情节。是附体还是真伪界限已经模糊?画中画以及片尾将字幕的边界放在小景框里实在是神来之笔。

11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力荐

假如这个阿巴斯是个中国人,他用汉语怎么拍这个电影。或者我是一个母语是英语或者法语的人,怎么看他弄的这个电影。我遗憾的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语言上面的阻隔,给这个电影的观看造成了这么大的阻碍,我完全无法获得一点观看快感,也无法契合人物对话所表达的任何内容,没有哪怕半点共鸣,纯就是浪费时间。

16分钟前
  • 野草莓
  • 较差

日落之前的山寨,只是这个复制品还欠火候。

17分钟前
  • 闲云
  • 还行

用一段似是而非的偶遇/婚姻故事,讨论原作与赝品的关系,形式与内容互为表里,指向任何创作、社会关系的想象性。喜欢故事的突然转折,泥沙俱下,但越来越不喜欢话痨电影。演员走位看着像是即兴,但结构设计感挺重。比诺什的演技甩出男主太多。意大利的光最动人。

22分钟前
  • 57
  • 推荐

看了茱麗葉畢諾許的『愛情對白』,精采的愛情辯證,再次突顯男女思考模式之別。當愛情被生活逐漸磨平,男人認為只是改變愛的方式,女人卻認為是愛與不愛的問題。雖然任何事都應換個角度看待,但男人不明白一旦女人改變了愛情的態度,也就改變了愛的決心。因為愛情是對談,不是獨白,是感受,不是對錯。

24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a: nothing changed here at all.b: u've changed.a: me?b: u went to church just now.a: oh, i went there to take off my bra.

27分钟前
  • 🌪
  • 还行

话唠的安东尼奥尼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较差

假也是真,真也许假

29分钟前
  • 通叔
  • 较差

合法副本存在也是因为这意义的世界吧,价值源于附加的意义,情感也是于关系而言。因此实在尽是可替换的吧。目前为止最喜爱的阿巴斯作品,虽不在讨论虚构与真实,倒也不离意义和实在的关系,启用专业演员也完全不损其本性,形式上和日出日落相近但牛逼太多了。就方方面面都很好啊f484f5e5fe

33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高赞说‘一旦抛弃叙事逻辑,以论文电影的形式来分析,这一切便都立刻合情合理顺畅通达起来’,原来没看懂是没放弃理性逻辑??!!哈哈,影评人就看一张嘴,左右横跳他都能找出道理。

36分钟前
  • SweetRiver
  • 较差

没发现吗,男主一开始夸女主儿子淋湿了无所谓死了也无所谓的行为像个哲学家。女主则说那是因为有人为儿子买单。男主反正就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主义人设,嘴皮子怼得比什么厉害。但实际行动是理性且自私的。反倒是女主刀子嘴豆腐心:被摸了个肩膀后浪漫主义了起来——戴耳环涂口红——可惜男主一点面子不给;最后暗示他留下来,他尴尬且不失礼貌地用行动拒绝了。我想他的行动和言语就是女主吐槽过的「前后不一致」。我对男主的印象是:爱装逼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最后我真的放弃这个导演了,真的话痨……我觉得如果一部电影能做到完美用小说(文字)体复述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好电影。

37分钟前
  • 👏綠大壯🎙🗣
  • 还行

1博物馆放可口可乐 爱一个人不就是相同的行为 把普通日常的物品放在gallery里称作work of art它的价值便真的改变 2你说keep a distance from art works and focus more on our real lives 也是你脱离现实侃侃而谈不负责的小孩是最好的哲学家 3 她只需要你把手臂环绕在她肩膀让人一下哭出来4.5

39分钟前
  • Qiao
  • 推荐

感觉不是很喜欢阿巴斯的法语片。

44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新作,朱丽叶·比诺什主演,她依然很有魅力,但影片太多台词,特别是后半段两人说来说去,看着感觉有些闷。

46分钟前
  • 乌咪
  • 还行

你粉饰红唇,点缀耳垂,用法语英语意大利语诠释美好。世人面前瞒天过海蒙娜丽莎神秘微笑千年,却冷暖自知欺不过酿酒人。阿巴斯的电影本身就是最好的悖论。另,里面每一个长镜头看得我心情舒畅。我觉得这很可能是近三十年来最好的艺术电影。阿巴斯不是曾说过不参加电影节了么???

49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力荐

电影告诉我们,即使是到处睡姑娘的髪国艺术家,面对有精神病倾向的戏精女孩,都是要敬而远之的。

54分钟前
  • ghost
  • 较差

大概是我木有看懂。。看得我真心吃力。。

57分钟前
  • KekeQQ
  • 还行

复制品也许会比原创带来更有意义的影响,给人救赎的往往也不是最初的那一个。ps托斯卡纳真的是美丽大好啊

1小时前
  • 尼加拉瓜大猩猩
  • 推荐

比诺什眼泪掉下来的时候我也就跟着完全融化了,那也是她在别人的叙述中当成被观赏者的时刻。从台下观众的视角开始,到焦头烂额的创作者离开留下更美的景色结束,伴随着钟声这是一种关于艺术作品鉴定的自省。除了影片中出现的物理镜像和窗框,母子新人老人夫妻餐厅文物甚至国籍语言也都可以一一对照并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感受。原作副本赝品扮演搬运摘抄,这一切由出自谁手,在看与被看中形成其存在的价值,无叶的花园美丑善恶真假好坏任人评说。但都抵不过最重要的今年刚去世客串的大编剧克劳德·卡里埃尔的那句爹味劝告对眼前人报以更实际的爱。相隔五年的回顾展在资料馆二刷,确认是最爱的一部阿巴斯了。

1小时前
  • seabisui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