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流不息》是一部讲述梦想漫画家的青春故事电影。
作为青春影片,它相对于许多人物众多的校园青春爱情片来说,属于角色人物较少而思想却较为深刻的作品。
影片的焦点,集中在主人公青年漫画家深流的漫画梦想之路上。
这个影片的故事以及主角深流,都是来源于这位青年画家深流的真实故事。
而电影,也试图通过对观众展现那个关于文艺梦想的青年故事,向我们传达那份对文艺创作的感慨和敬意。
纵观整个电影的资料,我们都不难发现那些来自文艺创作之路的不易。
也从另外的一个方面,让电影升华了主题。
那,便是是可贵梦想的尊重与致敬,也便是对文艺梦想与文艺青年可贵精神的赞赏和同情。
因为,那份追求梦想路上诞生的可贵精神,都是值得大家珍惜、欣赏和发扬的。
青春片《深流不息》是一部真真正正的青春片,这里没有浮华的情感和过度的包装,有的只是两个青年交织着的成长,故事改编自生活的真实,因为走心,才格外虐心,男主角阿深戛然而止的生命,并不能抹杀他这一路的努力与奋起,生命可贵,青春无价,在人生这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之中,每个人的际遇,就这么奇妙的串起一段又一段的往事,时而湍急,时而干涸,梦,因此而不曾停。
《深流不息》中的阿深的原型,便是青年漫画家深流,1981年出生,于2010年12月在有妖气原创漫画网上首发连载原创漫画作品《琉璃夜》,漫画为恐怖风格,兼有搞笑、热血元素,备受网友粉丝推崇,但可惜的是,深流于2015年1月5日,因糖尿病并发症病逝于广东住所,华彩之年,溘然而逝,令人扼腕叹息。
正所谓每个人的青春,都有各自的故事,但那些求索和迷惘,挫折和坚持,却都一样的闪光。
看片时突然想起罗大佑的那首《闪亮的日子》:“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而影片《深流不息》中,两位男主人公阿深和阿文,同样是相携行走的好兄弟,两个人如两条河,时而交汇,时而分离,时而相望,时而撞击,理想的不同,与命运的善变,也是给了两个年轻人各自不同却都足够惨痛的考验。
印象特别深的是,开篇两个稚气未消的叛逆少年,不堪忍受学校的重压,一怒之下爬上了开往城市的送货卡车,就此开启了人生全新的一页,阿深喊他要做中国的鸟山明,中国的富坚义博,阿文喊他要做中国的毕加索,青春,总是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现实的重锤却让两个人备受煎熬,坚持个性的阿深处处碰壁依然不改初衷,随波逐流的阿文放弃梦想向现实妥协,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路,正是当下亿万计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社会这个大熔炉,给了每个人锤炼的机会,也赋予了每个人完全不同的未来,命运,是上天之手捉弄和自我把握坚持的共同结果。
《深流不息》用阿深和阿文完全不同的社会路,带出整个时代的发展之痛,怀揣理想而无人赏识,俯首挣钱却得不到尊重,整个社会的上升空间狭窄,努力奋斗却成功无几,但好在,阿深一直的坚持,终于获得回报,而阿文也迷途知返,与阿深一起,继续向着更崇高的创作梦出发,看着影片中阿深骑着自行车接阿文下班,阿文载着阿深在大街小巷的路灯下穿行的画面,会感觉,那是青春的残酷物语,也是青春的幸福物语,那便是青春最闪光的心无旁骛为明天的时代,即便时光流逝,那一刻却会永远幸福的定格总的来说,《深流不息》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的奋斗,也讲述了两个年轻人的友谊,有着事业的主线,也有着感情的副线,片名“深流不息”,更是代表了一种永不停歇的打拼精神,只要坚持梦想,总有实现的一刻。
但上天又是残酷的,对于我们每个人,他都予舍予求,没有怜悯,而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尽力发光,毕竟,自己生命这条河,谁也不知道何时干涸,奔流不息,会让终点变得遥远。
现实中的深流,在生前所更新的最后一话的《琉璃夜》中,多兰在被海蛇吞噬之前许下最后愿望,希望海蛇能放过妮玛,让她能得到继续好好的照顾,多兰说:“求你了,别让她知道我死了,我怕她伤心……”这页漫画,至今看来让人心悸,生与死之间,漫画与现实之间,现实与电影之间,总是有着那么多的无奈,而今深流生命已息,但精神长在,激励着我们面对每一天的宝贵。
我想我喜欢《深流不息》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是里面的主人公都跟很多人一样,只是社会里最最平常的一份子,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前面阻拦万分,也不忘初心,可惜深流却在作品得到众人认知、认可地情况下离世。
即使年轻的时候被父母抛弃,被社会不包容,可是面对这些,深流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也正是深流最具魅力的地方。
电影讲述一个普通职业——画家,在别人看来画家是一个讲究生活质量的,高尚的人,可是他们也会为梦想居无定所的流浪生活,衣不果腹却坚持画画,但是最后以悲剧结尾,其实这个社会有无数这样的例子,就像刚走出大学的农村学生,没有关系,选择在城市打拼,为了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虽然前路漫漫,聚焦的普通的人的生存环境,讲述他们这类人关于梦想和奋斗的励志故事,用一生在追梦的路上。
虽然有人说他们很傻,最后没有所获,可是他们这类人敢拼,勇敢,这是很多人没有的,真实而又感人,把细腻的情感带入到观众心中。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洛洛洛洛(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097555/总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牺牲了美好的青春,换取了伟大的梦想,正如漫画师深流;总有这么一些电影,摒弃了虚幻的感情,选择了真实,正如《深流不息》这部电影。
我感动这部电影,不再是充斥屏幕的狗血爱情,而是展现平凡而伟大之人的一生。
我亦感动于主人公深流对梦想的守护。
即使不是华丽的爱情篇章,《深流不息》也会因为深流,因为梦想,因为青春而感动无数的人。
《深流不息》让我们了解了深流,让我们见证了梦想对人的推动作用,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的青春,重拾自己的梦想。
相信看完这部电影后,青春而迷茫的我们,将会坚定这样一种信念:青春换梦想,值!
深流不息开篇时主人公和父亲、继母、妹妹一起吃饭。
一家四口默默地往嘴里送饭,偶尔碰撞在一起的碗筷声,食物在口腔里的咀嚼声,屋外传来的别人家的声音,使得这间狭窄的屋子更加逼仄,气氛异常压抑,那一刻我尴尬得呼吸都想停止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被认为是多余的阿深回来了。
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再婚之后又生了一个孩子。
在年轻的妻子面前,父亲甚至不敢看一眼自己和前妻所生的这个儿子,他能够表达爱的方式,是儿子放下碗筷离去时追出门外,先小心地回望一眼屋内,然后才压低声音问:吃饱了吗?
儿子无奈又理解地笑笑,没有说话,转身离去。
当时的我被悲伤充满,心里知道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基调:一个没有家的缺乏庇护的少年,只能独自游荡,独自坚强,哪怕眼里满是迷茫,也一定要笑着发光。
我想起一个好朋友。
他19岁高中毕业离开家之后,连续5年都没有回家,也不和家里通电话和写信。
在那些年里,他从不想家,如果身边有哥们儿说想家了,心里就会涌起强烈的蔑视感。
然而如今再回头看,他意识到那些蔑视不过是用来掩盖心里的悲伤:别人都有家可以想,我的家在哪里呢?
家里有房子,有地,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然而那里却没有爱,没有温暖,更没有家的感觉。
有时他从梦中惊醒不敢再睡去——梦里的父亲去世了,并且死状惨烈。
他不懂心理学,但是心里明白那是对父亲的怨恨。
因为他从小就有一种感觉:那个家是父亲的家,不是自己的家。
相比较起来,当年充满脚臭味和汗酸味的农民房里,他和三个同学横七竖八挤在地板上睡觉的窝,还反而更像是他的家,让他至今留恋和回味。
阿深的性格却没有那么强烈。
他从不蔑视,也不怨恨,甚至连悲伤的情绪也不多,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份淡然。
他很接受命运的安排,命运让他早早失去母亲,命运让他有一个懦弱无力的父亲,命运让他是沉迷内心的个性,命运让他诞生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命运让他无法放弃自我屈从现实。
他接受这一切,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种全然的接受,让他看起来很清新,很淡泊,很从容,很浪漫,很纯粹,甚至还有些疯狂。
男主角罗蓝山用清澈的眼神和微翘的嘴角,诠释了这一切。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是那么可爱,那么让人叹息,那么让人尊敬。
但是我依然能从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接受里,读到了一种无力和窘迫。
就像我也能从有些遁入世外的人们那里,读到类似的东西。
很多人都幻想像深流那样不顾一切地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何瑞博并不避讳,《深流不息》在一开始,是一部以“网络大电影”为制作意图的电影。
我对中国人发明的电影新名词无解。
网络大电影似乎意味着制作粗糙,不以院线放映为最终诉求。
据说每个月有几十上百部网大电影躺着等人评论,结果这么一块处女地,似乎无人去垦荒。
最近一次接触的网络大电影,是个僵尸题材的恶搞喜剧。
导演李会,拍独立实验电影起家,然后在《呼吸正常》插了一脚。
有人怒斥他不适合当导演,适合当编剧,但网友万万没有想到,他做得最好的一份职业,居然是演员。
然而,那个片子质量到底如何,我无从知晓。
因为我只在网上看了前五分钟。
免费。
既然《深流不息》要在电影院上了,它就是一部合格的、通过了技术审查的电影。
说是网大,可在投资预算上,《深流不息》与很多独立电影规模相当。
主演是《天注定》里一跃而下的罗蓝山,他的外形流露着小镇青年的信服力。
另一个演员王昊辰,神似《树大招风》的林家栋。
电影讲述年轻漫画家深流的一生,相当于穷人版的《滚蛋吧!
肿瘤君》。
这么一来,主人公的命运,已经无需赘言。
回想起来,我似乎看过深流的故事报道。
印象更深的还有香港青文书屋老板罗志华的故事。
他一人在大角咀的货仓整理书籍时,被打翻的二十几箱书压住身体,动弹不得,最终不幸去世。
遗体在十几天后才被人发现。
这类黑色悲剧故事,总会在短时间内刺激到世人,又迅速被遗忘。
看客们甚至会发表一些痛心疾首的人生见解:深流们,为什么一定要做这种寂寂无闻,三餐不饱,死后很可能还没有人收尸的无用之事。
这并不奇怪。
在一个讲究实用主义,鼓吹金钱至上的丛林社会,少有人愿意去做这种需要一辈子去做的事情,无论是画漫画,还是开书店。
因为他们都是反方向的一伙人,走别人认为的死路。
很多人已经可以想象,《深流不息》会是个苦逼兮兮、暗无天日的自传故事。
确实,它没有拍得多好。
但我特别想引用《编舟记》里老婆婆对主人公说的一句台词:你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
这种鸡汤句式,出自日本人之口,你会觉得特别窝心。
兴趣与工作,生命与热情,它们完全可以化解彼此矛盾,善始善终。
一个个体,未必要认命,要挣扎无望,而是可以选择和安排好自己的一生,去避免被社会怪兽所吞噬。
我关注到《深流不息》只有一个理由,它是在泉州取景拍摄的。
里面出现了西街钟楼等地标,还有我曾经住过的浦西路。
尽管现实中深流的人生经历,主要发生在深圳和惠东。
电影看下来,有小公园和榕树下,有突然夜雨,有人间烟火。
它会告诉观众,这是发生在一座南方沿海小城的故事,可能是泉州,厦门,潮州或者是惠州。
我不想苛责这部电影没有说方言,不用粤语也不用闽南话。
因为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左耳》和《烈日灼心》等话题电影身上。
如果一部影片真的想在一座城市落地生根,没有在地的方言,往往难以令人信服。
《深流不息》在这样一个细节上,选择了随大流的模糊处理,多少映射出了深流形象的模糊,还有内心情感的暧昧不明。
他很热爱画漫画的工作,他有个好兄弟,他还喜欢上了一个小姐。
仅此而已。
观看电影时,我回想起来一些泉州往事,还有别人留给自己的话。
有一个说,你怎么可以混得这么差。
还有一个说,我们都是成不了大事的人,尤其是你。
我记得很清楚。
因为这些话令人无言以对。
电影里,深流在很多时候缄默不语,还带着谜之微笑。
可能正如“深流”这个笔名,他的自尊心,令他无法回答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拒绝解释。
智者无言,静水深流。
世间你我,无非一条条未知终点的河。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深流不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开篇时主人公和父亲、继母、妹妹一起吃饭。
一家四口默默地往嘴里送饭,偶尔碰撞在一起的碗筷声,食物在口腔里的咀嚼声,屋外传来的别人家的声音,使得这间狭窄的屋子更加逼仄,气氛异常压抑,那一刻我尴尬得呼吸都想停止了。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被认为是多余的阿深回来了。
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再婚之后又生了一个孩子。
在年轻的妻子面前,父亲甚至不敢看一眼自己和前妻所生的这个儿子,他能够表达爱的方式,是儿子放下碗筷离去时追出门外,先小心地回望一眼屋内,然后才压低声音问:吃饱了吗?
儿子无奈又理解地笑笑,没有说话,转身离去。
当时的我被悲伤充满,心里知道这就是整个故事的基调:一个没有家的缺乏庇护的少年,只能独自游荡,独自坚强,哪怕眼里满是迷茫,也一定要笑着发光。
我想起一个好朋友。
他19岁高中毕业离开家之后,连续5年都没有回家,也不和家里通电话和写信。
在那些年里,他从不想家,如果身边有哥们儿说想家了,心里就会涌起强烈的蔑视感。
然而如今再回头看,他意识到那些蔑视不过是用来掩盖心里的悲伤:别人都有家可以想,我的家在哪里呢?
家里有房子,有地,有父亲母亲,有兄弟姐妹,然而那里却没有爱,没有温暖,更没有家的感觉。
有时他从梦中惊醒不敢再睡去——梦里的父亲去世了,并且死状惨烈。
他不懂心理学,但是心里明白那是对父亲的怨恨。
因为他从小就有一种感觉:那个家是父亲的家,不是自己的家。
相比较起来,当年充满脚臭味和汗酸味的农民房里,他和三个同学横七竖八挤在地板上睡觉的窝,还反而更像是他的家,让他至今留恋和回味。
阿深的性格却没有那么强烈。
他从不蔑视,也不怨恨,甚至连悲伤的情绪也不多,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份淡然。
他很接受命运的安排,命运让他早早失去母亲,命运让他有一个懦弱无力的父亲,命运让他是沉迷内心的个性,命运让他诞生在物欲横流的商业社会,命运让他无法放弃自我屈从现实。
他接受这一切,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种全然的接受,让他看起来很清新,很淡泊,很从容,很浪漫,很纯粹,甚至还有些疯狂。
男主角罗蓝山用清澈的眼神和微翘的嘴角,诠释了这一切。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是那么可爱,那么让人叹息,那么让人尊敬。
但是我依然能从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接受里,读到了一种无力和窘迫。
就像我也能从有些遁入世外的人们那里,读到类似的东西。
很多人都幻想像深流那样不顾一切地坚持自己,如果无法与俗世的洪流和平共处,哪怕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也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
只是幻想归幻想,现实归现实。
像深流这样真的放弃动画公司的工作,去公园过餐风露宿的流浪生活的人,确实很少见。
但正因为少见,他才变成一个传奇,才有了把他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价值。
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和大家一样,而还有一些人,他们活着却是为了成为自己。
那些决心要成为自己的人,最终将成为一个精神坐标,成为某种有意义的符号。
在深流生活的那个公园里,有脏兮兮的乞丐,有凶恶的看门人,有流氓混混,有躲避不及的倾盆大雨,却没有商业,没有利益,没有争斗,没有期待与纠结,更不会有违背内心的工作。
如果物质的贫瘠能够换来精神和内心的平静,这样的生活总还是有人愿意过。
比如网络上时不时会有编辑排版非常漂亮的文章,谈论某大学教授在深山过着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的生活,某美少女在深山种植粮食和蔬菜自给自足过着纯天然的日子,等等。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选择这种遁世的方式,多少还是有逃避的意味,逃避现实中的争斗,逃避内心的挫败和压力。
远的如深流,如果他当年能看到自己的无力感和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然后面对这个感觉,或许在公园流浪只是他众多选项的其中一个,或许他还能想出其他更能照顾自己的生活方式,或许他还能和喜欢的姑娘说点什么。
近的如我那位好朋友,如果他当年能和父母谈谈,把积压在心里的怨言说出来,或许也不至于怨恨父亲到那个程度,或许他会发现自己和父亲之间存在很深的误解,或许他就能够承认父亲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奋力否认、批判和贬低他。
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当然也就无从谈论或许。
当一个人年龄越增长,就会越相信命运。
命运这个东西,就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总能抢先你一步走在前面,所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见它的影子。
命运无时无刻在提醒你,总有一些东西是你无法改变而只能接受的,比如,深流的结局。
本来是没有想到会有以漫画家为题材出版的电影,刚看到时眼睛一亮,看完所想的却不是对这一部电影的感触有多深,想到的却是中国漫画业和日本漫画业相比较的差距,且不说画风如何先论情节而言,国产漫画没有一个突出的重点往往是为了画而画,缺乏像海贼王或者火影这种让人热血澎湃的情节戏码,再说画风,漫画走向商业化是必然阶段,同样,日本也一样,也有很多垃圾漫画,但是总会有大量的优秀品出现,然而中国的商业化或者说伤业化的漫画,真的很让人伤不起,会画个火柴人就敢说自己是主笔。
我会画俩火柴人,是不是牛逼坏了?
郭德纲说的有道理,现在的说相声的都是半路转行的,画漫画的也是如此,会画的不用说了无可厚非,不会画的画着玩,完成自己的漫画梦也未尝不可,就总是有哪些着半吊子的以为自己是大师的,说自己各种吊各种牛逼的大有人在,试问有这种人,国产漫画何时能够兴起?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水上书(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583186159/22日《深流不息》电影发布会上,导演谈到创作问题时,强调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
“ 深流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普通到在家里死了一个星期才被人发现。
我们做的就是平实的人物传记,并不想要用过多的情节渲染来博大众眼球。
”影片改编自青年漫画家深流的真实事迹。
2015年1月8日,2015年1月8日,惠东县多祝镇一间出租屋内,一具去世七八天的男性尸体,躺倒在床上,似乎刚从工作台下来,打算小憩,生命却定格在了那一瞬。
他是深流,本名刘学深,瘦小又强大,他的生命止步于34岁。
影片开头就以沉痛的追悼画面展开倒叙,结尾又回到开篇,以追悼会的收尾为整部片子收尾。
如此庄严的、首位呼应的基调可能稍显平稳,不像《七月与安生》那样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差。
但在我看来又是极为合适的,因为好多人在看片子之前就对故事背景有过详细了解,每每提起《深流不息》,光是这四个字就够你难过一阵了。
导演用这样严肃的表达方式警醒我们,深流,是真的离开了我们。
而从人物形象上来看,这部片子表达的,既是画家深流的传记故事,也是每个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写照。
悲怯的,沉静的中学生阿深,即便回到自己的家,也要首先轻声敲门,确认没人开门之后,才从脖子上取出钥匙,小心翼翼推开家门,蹑手蹑脚走进去。
他不过是想回来给过世的母亲送枝花啊,为何要忍受一家人的冷言冷语。
电影最触动人心的,还有阿深每一次的回眸。
父亲追出门,问他吃饱没,他转过身去,似乎要说些什么,又只是静静看着他,想要努力挤出一个微笑,又卡在肌肉上笑不出来。
每一次阿文试图挽留阿深不要离去,阿深的表情亦是如此。
坚毅的,倔强的阿深。
以树为家,长椅为榻。
阿媛问:你为什么总在这里呀?
他说很久以前我家就住这儿了。
当时的阿媛一定在心里想,这是个脑袋不灵光的孩子吧。
宁愿风餐露宿和流浪汉为伴,在电闪雷鸣的夜晚躲在公厕里画画,就是不肯寄居到好兄弟阿文家里去。
他有骨气有魄力。
选择居无定所的生活,一方面是自尊心的驱使,不愿意真的让好兄弟养自己一辈子。
这种性格在后来与阿飞见面时也有直接的体现。
阿飞看好阿深的创作才能,邀请他面谈合作事宜。
他首先从上至下审视自己的着装:白T恤+人字拖鞋,为此才不得已联系了阿文,那身西装长裤实在太不合身了,像一个瘦弱的孩子偷穿大哥哥的衣服扮演过家家的游戏,当阿飞自主点餐,他还要追加一句,我请你喝饮料!
一方面也是创作需求,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孤独是灵感的来源,必须保持孤独,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于有些艺术家而言,保持孤独,远离安逸的生活状态,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来。
当阿深重新回到曾经和阿文一起居住集体宿舍,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反而再也画不出满意的作品,废纸屑扔得满屋子都是。
温柔的,多情的阿深,善待每一个陌生人。
街头流浪汉,,操场上踢球的少年,广场舞大妈,粗鲁的安保大叔……一切所见之人,在他的笔下都会变得顽皮可爱。
他情感丰富心思细腻,只是极不擅长言语交流。
那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清晨了,所有人从睡梦中醒来,一如既往重复着前一日的动作,刷牙的刷牙,漱口的漱口,却意外地收到自己的画像。
这,就是阿深式的,沉默的告别礼。
阿深和阿文就是小人物双重性格的体现。
两人同时来到陌生城市。
阿深坚持自我,用瘦弱的身躯支撑庞大的梦想。
阿文妥协现实,最终练就万金油的嘴脸。
在两人第一次来到大城市时,阿文就说了他不做割耳朵的疯子,他想做毕加索。
成年之后的阿文又是这样感慨的:我这辈子是当不了毕加索了。
不过有时想想,就这么努力活着也挺好的。
同样生活的社会底层的大多数者,都会经历一个梦想向现实妥协的艰难过程。
我们是阿深,我们也是阿文。
我们在阿深的世界里或自我陶醉或苟延残喘,在阿文的世界里接受现实,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
深流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现实世界里的小人物也不过如此。
大人物才在名利场上虚情假意你侬我侬,底层人物没有广泛的交际圈。
可能三五年下来,身边也就只有阿媛阿文这些屈指可数的朋友。
又或许穷尽一生,攒了一辈子的好运,才能遇到阿飞这样的伯乐贵人,趁机改写自己的命运。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脚步从未停歇过。
人生也应该这样,在阿深和阿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多半是深流,少数时刻当一下阿文,别太为难自己。
(更多内容 关注微信公众号 民谣废柴集中营「KakaFolk」)
我骑了一个小时得自行车从望京到芳草地,看了这部电影。虽然是导演请客,但是确实是烂片没得说。男主全程除了面无表情就是迷之微笑,台词不说人话,女主毫无存在感,整个故事明明那么惨看着却觉得男主顺风顺水。还有为什么基情这么明显!第一次见骑自行车去接男朋友下班的男人……看完我又骑了一小时回
滚你麻痹的青春!谁的青春这么烂?站出来,保证不打死!
第一次在《天天向上》APP看到这个电影宣传的时候,我就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没有被命运的不公所打败,如此执着于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梦想一点一滴的开出花来。看了这个电影以后,我更加敬佩作者,他的坚持,他的执着,他的才华,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所有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他做到了不忘初心
好多年了,一想起来,还是忍不住想哭,不知道是为他,还是为自己。虽然有人说这电影改编的不够真,但多年后我发现,他的痕迹慢慢在消失,而这电影却成了他存在过的证明。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有都有为自己梦想付出一切的决心和毅力,不论有何困难险阻,不论难过伤心💔,那一滴眼泪总能支撑自己,艰辛心酸的路程在难也要拼下去。这是我们青年应该具备的,为这部影片点赞!!
。。。。。无语
拿去世的人卖情怀,不要脸;并且制片人极其傻逼
好喜欢他们两人相濡以沫の感情,于我来说,那人却早已远去(sad)谁是你最爱的那个少年?
一部看完绝对不会觉得浪费时间的剧,一部感人的剧,看完引人深思,为了梦想,不觉得苦不觉得累,非常乐观,现在的人缺乏的就是这种坚持,乐观的心态,话不多说,没看过的抓紧吧,不会让你失望
一个好题材,拍的平庸了些
一副对故人的久久忘怀之画,描述了人的无奈与不堪
朋友介绍的,值得一看
一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原谅我没看这部电影 就写下评论 我认识的流 他是一个热爱漫画 独立 善良 品格又端正的人 他从来没有谈过恋爱 他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 不立业不成家。 他不想拖累别人 这部剧 不应该有女主角
不喜欢
意外惊喜,这部戏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没有大明星大制作的低调电影,最普通情感里面才可获得凡人的感同身受
这部电影奇思妙想,走出传统电影的局限把人们带入一个充满冒险的奇异之旅,主人公的内心丰富这也是现在许多人心中之想,另处之下与漫画相结合使之更上一层楼。
说起来,看国漫这么久了,几乎每部国漫给我的感觉就是,要耐心的才能看的出味道,像这部深流不息,前期给我看的时候就给了我不一般的感觉,跟着看下去,心中的感触就越深,不能说青春就是这样的,这种青春还是存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青春,不同的精彩,生活往往比戏剧更加戏剧,我们体会到的,
男猪脚演技捉急啊……
冲着深大去看的片子,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