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江堰景区门口离堆公园出发,唯一的线索是水闸门牌上的“走马河西路中段”,地图上直接导航过去,尽管一路有很多古建筑,但还是幸运地在路中途发现了老艾玲老家的拍摄地。
借另一位访问拍摄地朋友的图
(借图)
这个城市新兴在蓬勃的现代化建设,但又总留出一些草地,不知道是没有规划完成还是有意为之
内江分走马河和江安河桥面向的就是艾玲老家
(借图)
现状
房子已经不在了,背后一小平房和鱼塘,从地面坡度来看是这里没错,只好捡一小块砖聊以慰藉。
水闸很有年代感
乱入的大叔
水闸可以上楼
干净
影评《回到被爱的每一天》艾伶,会弹琴,会跳舞。
一个能感受指缝间流淌音乐的美好和体会不用语言也能表达内情感独特的女孩,这些感受也许就是 美好本身 赠送给那些愿意解读体会它的美好最无与伦比的礼物吧!
看完这部剧后仔细回味拼接,零散间仿佛又变得完整,一个人从一个外地人回到那个慢节奏,成长熟悉的地方,她说每个经历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洗脸,一个人跳舞,一个人生活,她经历了什么?
在梦想聚集地的北京,外地人本地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为了更好,白天光鲜亮丽的办公工作,晚上回来住在合租的日租房或者地下室独处,一个人孤独的吃着泡面,在孤独中与相似却又不一样的人相遇,相爱,直到相互依存,相依为命,一起畅想以后的生活,在大草原中与马儿自然做朋友,夏天有蓝天绿草,冬天有冰雪为伴,孩子呢,看他自己选择,选择在大都市拼搏就去,哪天累了烦了,给他一个能回归的地,挺好的!
很多选择,都是被选择的一部分。
艾伶爸爸选择老伴去世后再找,艾伶恨他,他自己觉得自己现世的爱人走了,前世的情人也不见了,现在的生活对于艾伶爸爸来说也未必幸福,艾伶不懂一个孤独的人在仅剩的时光独自变老死去是怎样的滋味,只是觉得他不爱妈妈了,这是背叛,但有些心底的爱无论怎样搁浅,在有心人姜和的发现调节下,都会让事情不一样吧,艾伶看到表面背后的父亲,对她的爱和对妈妈的思念!
艾伶选择姜和去世后回到家乡教人跳舞,也许舞蹈是她最大的安慰吧,一个人在街上,听到音乐不自觉的舞动,听到有人弹奏,举起颈间的爱人问他听到了吗?
她可以选择继续在北京的日租房中生活,做瑜伽老师,但是一座城再大,有些思念它可能也承载不住,回家,在一个还有生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爱自己的爸爸,和骨子里对一件事的热爱,继续生活。
我喜欢里面会弹琴会跳舞的文艺,清新,艾伶姜和又平淡又深切的爱情,喜欢他们石头剪子布决定谁背谁走,即使吵闹声换来邻居投诉,喜欢他们沿着铁轨,在城镇里的小地方手牵手散步,温馨自由!
这部剧没有太多波荡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点,没有太多不能自已的音乐,可就觉得它真,普通的人,普通的事,人都在经历中成长起来,面对很多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好或者不好,都要去承担,然后继续活着,爱还在,生活还在!
在北大百周年纪念堂看到了这部电影,同时还见到了何平和刘仪伟。
因为这不是一部大规模宣传的片子,所以并不给予很多期待,然而它还是比我预期的要好上许多。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通看整片电影,真正触动我的部分极少,毕竟它是拍给漂泊在北上广,却心怀一个山清水秀的家乡的人们。
遗憾的是,我就是电影中提到的那部分“无家可归的不幸的北京人”,无法有该有的共鸣。
电影中小乡镇的清新秀丽的景色和水边的旧家园让我憧憬,而女主角艾伶和父亲疏离而又微妙的亲情也异常打动我。
你多年之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一切都变得如此陌生。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然而人却大不相同。
父亲满面含笑,然而你却笑不出来。
那份隔阂从多年以前就渐渐生起,到如今竟似冰封,没了半分融化的痕迹。
或许你也长大了,慢慢明白了人间疾苦,心里甚至或许也已经原谅了他,但却始终找不到一个机会。
等到那个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走到了父亲的新家。
你听到那个中年的、肥胖的,因操持家务和带孩子已经面目衰老的女人,代替你心中最心爱的母亲的位置对他大呼小叫、横加指责,忽然什么也不想说,于是就只默默靠在墙边,低头望着河面,凝视从小到大经常眺望的清波,聆听着这个陌生的家的所有。
你从未这么做过,因为在你的心中,你的家总有母亲的身影。
然而这一天,你忽然不再将母亲带入这个家了。
并不是你已经遗忘了她,而是因为在这个家里也多了父亲的身影。
你忽然发现你不再恨他了,不是因为他有了他的幸福,也不是因为他比你想的过得有些不幸,而是因为他和你一样,过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终究原谅了他,虽然还是没有推开门走进那个家。
你知道,母亲对他来说实在太美好,美好的像一场梦,让人不想苏醒。
然而那个母亲走进了坟墓,在你心爱的他也进入了坟墓的时候,你忽然明白,有某些人在的时候,生活就像一场梦。
然而在梦醒了之后,即便你想,你也无法永远守着这场梦,让自己孤独的活下去。
不管失去了怎样的美梦,第二天你还是要擦干眼泪,化个妆,继续好好地活下去。
只在梦中,回到被爱的每一天。
从制作来说,这恐怕是何平最小成本的一部电影。
它没有配乐,所有音乐都是原声,或者说,全部都是女主伴舞或剧情该有的音乐。
它平淡自然,配合着电影本身的质感,不得不说何平在这点上做的既省钱又具品位。
另外,这也是一部没有剧本的电影,演员们按照自己的风格说话,只要将所有内容表达清楚即可。
让演员创造角色,而不是以台词来规范角色,这不免让人联想到王家卫,也很具新意。
虽然也不防怀疑是不是何平偷懒,不愿意详细写下剧本。
然后,一个镜头八分钟长的街道拍摄很有挑战性。
不妨研究一下。
艾中华是男主,姜和只能算第二男主,故事讲的是女儿和父亲和解的故事,最终女儿回到了“家”。
姜和一直知道会比艾伶先走。
他试图解决父女二人之间的矛盾,背着艾伶去找艾中华了解事情的由来。
不去拍婚纱照,怕艾伶会更加伤心。
艾伶一直在被所有人爱着,被妈妈爱着,被男友爱着,被父亲爱着,过程中逐渐了解到其他人的心。
故事和北漂没关系,换别的城市也一样,那是外面。
从家走到外面,再从外面回到了“家”。
内地这几年关于写爱最好的故事19年的更新,几年以前我看部电影,我对艾伶失去姜和的感觉感触并不深,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能知道,现在明白了,失去之后的你的活着才是生活对你的挑战。
如衣衫褴褛行走于曝日之下。
这是一部非常清新平静的作品,没有太多情绪化的表达。
不同时间的穿插叙述,大城和小镇的对比,我想大概能描绘出很多人的现实经历和内心历程吧。
那些很难再聊到一起的同学,那些光鲜喧嚣的白昼和孤独静谧的夜晚,那尝试沟通的两代人,还有那想见而见不到的恋人,有意无意的都在询问平凡生活中对爱的定义。
面对多方面情感的困惑和艰辛创业的人生困境,通过大都市和故乡小城、爱情和亲情之间的几经辗转,艾伶离开北京的原因渐渐显现···在现实与回忆中,艾伶完成了自己的成长命题,对于所有的选择都有了更从容的心境,从寻找“被爱的每一天”,成为了拥抱“倍爱的每一天”。
其实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生活是“被爱的每一天”呢?
又该怎样回去呢?
看完后才发现导演想说的和我之前猜的完全不一样,我之前的揣测太肤浅。
整部电影最喜欢的是王志文的演绎,和《剩者为王》里的金士佳一样让人记忆深刻。
男女主化表演痕迹于无形,也很写实。
生活化的电影就是这样,看的时候我总以为下一个情节的发展会很戏剧化(可能受到了刚看的戏剧化发展的《七月与安生》的影响),但没想到情节就如同我们万千人平常的生活一样发展下去了,但是似乎又有些不一样,世外桃源和现实生活一直在不断交织。
都江堰的景色很美,看完感觉当时去游玩的时候没逛对地方,光在鱼嘴那儿惊鸿一瞥是不够的,沿着两条河道慢慢走才是正确领略都江堰的美的方式。
最后,许巍的歌也很好听。
北漂的小城青年艾玲觉得在城市生活压力太大了,转而回到老家,想要过上轻松、悠闲的生活,这原是我以为的故事发展脉象。
怀着八卦的心态打听了初恋现在怎样,得知他已结婚,现在和老婆在老街卖猪肉。
戴着墨镜偷偷去肉铺瞄了瞄初恋,和老朋友开玩笑说初恋他怎么变得又矮又胖,自己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回忆和现实交错,剪不断,理还乱,就像刷牙时会恍惚见看到男朋友姜和在背后注视她一样。
姜和搬进出租屋的那天,艾玲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东西真多。
早上沿着废弃的轨道跑步上,也会相遇,只不过两个是朝着相反的方向。
第一次有往来,确实有点尴尬,姜和上厕所却没带卫生纸,只能求救,恰巧当时只有艾玲在家,给他救了急。
第一次自我介绍,也确实有点尴尬,艾玲在阳台晾衣服,姜和鼓起了勇气去找话说,很磕磕绊绊的一句 “洗衣服呢,海魂衫,我也有一件,我叫姜和“然后笨拙地献上自己晾衣架。
对一个人有点喜欢,这种感觉是藏不住的。
想要去看看他工作的地方,就像女生逛商场会主动去男生教冰球的地方,只为了简单的一句打招呼。
想要多窥听下对方的动静,就像男生拆掉奖杯,把它当做听音筒想要听下隔壁女生在听什么音乐。
想要离对方更近些,就像男生把床推动了推到另一面墙,墙的另一面是女生的床。
好在这份喜欢是场双向的奔赴。
男生敲打墙面的声响,女生也半是羞涩半是大方的回应了。
就这样顺气自然地,两个人在一起了,晨跑的方向也变成一致了。
女孩带男孩回了老家,祭拜了母亲,见了父亲。
爱上一个人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想要彼此一起白头偕老,对未来的规划里会有彼此。
一想到余生有对方,就对余生充满了期待。
畅想着退休之后的生活、好奇着未来的孩子会在哪里出生、唠叨着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就这么平淡、安稳的过一辈子。
哪怕另一个人先走了,想要留下一些可以寄托的东西,像是父亲的那盆洋牡丹,像是艾玲的那条项链。
过去的甜蜜深入骨髓,是忘不掉的。
出租屋里的快乐时光,女生弹琴,男生披着被子乱舞,不小心打翻了床头的花瓶,女生大声惊叫,男生小心翼翼地扶起花瓶。
两个人玩起剪刀石头布,输了的那个人做饭,女孩输了,男孩问晚上吃啥呀,女生说方便面大餐。
回家时,两个人猜丁壳,男生总是输,背了女生20多分钟,好不容易赢了一回,女生耍赖,男生吓她,吵闹声惊扰了邻居,引来了派出所的警察。
成长了又有哪些迹象呢?
像是与自己和解,小时候心气高,一心想飞向大城市。
兜兜转转一圈才体会倦鸟归林,老家安稳自在也挺好。
只是经历了一场场得与失、成与败、快乐与痛苦,心境早已不一样。
像是与父亲和解,以往对父亲有埋怨,认为他在母亲死后不到半年就再婚过于凉薄,根本不爱母亲。
经历了一场感情后,才体会到父亲的那句“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真的怀念会刻在骨子里、细节里,就像父亲一直精心呵护一盆洋牡丹,因为那是母亲最喜欢的花。
像是与死亡和解,体会到了河流不止,生命不息。
即便那个人不见了,突然的消失了你对未来的蓝图里,你还是要咬着牙活下去。
那份哀痛和寂寥只能隐藏在回忆里,埋藏在心里,如鲠在喉,说不出,道不来。
《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何平导演的纯爱片,影片一开头就是:北漂女孩艾玲突然有一天从繁花热闹的北京回到悠闲宁静的家乡都江堰,剧情从倒叙展开。
接下来,时间线变得混乱又没有任何提示。
从看完这部戏的眼光回望:艾玲的男朋友姜和(欣欣饰演)突发疾病死亡,艾玲无法接受事实,选择回乡,因此,在都江堰的青石板路上,艾玲时时偶遇幻想中姜和从身边经过,语言描述是很唯美,可是拍出来幻想的姜和与倒叙中的姜和,糊到了一起,让人分不清幻想和回忆,导致十分混乱。
是不是从艾玲在大街上跳舞,幻想:姜和从她身边跑过,旁白一句:我经常遇到他,但是他不是真实的……这样子开展描述故事,给观众一点提示,会比较好呢?
欣欣曾经在《匹夫》采访的时候说,他没有出演过纯爱片,感叹韩国男演员,有些长得还不如他,竟然也可以出演挺唯美的纯爱影片。
不知道《回到被爱的每一天》是否符合欣欣对纯爱片的评判标准?
这也是我意难平的其中一个原因吧,欣欣难得出演一部纯爱电影,但是整部影片并不出彩!
《被爱》中姜和的扮相有很大的问题,两个原因:第一,姜和的服装和整体氛围感跟纯爱电影的调性不搭,他的服装就像老干部服饰,至少跟姜和的年龄也不匹配;第二,欣欣不是第一眼帅哥,他的长相就不帅气俊朗,是偏可爱的类型,导演没有突出演员的特点,反而让姜和往成熟稳定的类型去演,让人看起来十分别扭啊!
顺便吐槽一句,这部戏最大的问题,姜和和艾玲一点儿情侣范儿都没有,完全没有CP 感,太违和了,怪不得这部戏扑街扑到死啊。
反观《少年》欣欣和余男的对手戏,又瓜又怂的憨男人,演出特别真实的当下状态;《山河故人》,虽然女主涛暴丑,但是让人相信张晋生当时是挺喜欢涛的;陈江河和骆玉珠就更不用说了……确实很好笑,欣欣的对手戏女主角,必须得攻气十足,否则欣欣很难奉献演技,难道真像张彩玲讲的那样:欣欣必须得被逼入绝境,越是压迫得厉害,他演得越好!
文艺舞蹈女青年艾玲,太柔弱了,他们手挽手在一起逛街的时候,即使说着畅想未来的话,依然不让我觉得他们在谈恋爱……姜和说起想去草原养马那幕,让我相信他真的想去养马,但就是不是和眼前这女人去养……我说没CP感就是说他们两个不像有未来的样子,说什么都是闹着玩儿一样,就使恋爱对手戏失去真实。
剧本台词儿既不文艺又不现实,两个人为什么恋爱完全没有任何合情合理之处,甚至姜和给我一种渣感,不是说他出轨抛弃人那种渣,而是他演出了那种现实的男孩子,到了年纪就会想要恋爱结婚,但是不独独爱眼前这个女人,而是爱女人而已……当然,他演得是蛮清纯的,不过想结婚的愿望,女孩子演得更强烈一些,这部戏可能太现实了一点,真的很像很像现实世界!
分析不出《被爱》为何演成这样?
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剪辑的问题,还是我错觉……也许对欣欣要求太高了,他提高了我的观影阀值。
最后吐槽一点吧,镜头语言,构图还不错,不过动不动就高糊镜头是为哪般?
体会不出任何意义。
想看欣欣和王志文的对手戏,结果,欣欣是高糊镜头,白瞎了王志文的演出了!
曾经恨过导演为何要把姜和调教成这样子来演,发誓不要看第二遍,可这事儿就奇妙在这里,总是忘不了姜和........
P.S.姜和就确实跟那个女主没有未来,可是姜和并不知道自己会死掉啊,有一些玄妙呢!
画面实在美得窒息女主很干净电影很干净从头到尾没有想着去猜想后面的结局 电影也没有给我机会去猜想想着不要完我一直就这么看下去最后一次两个人去晨跑的时候我隐约感到姜和要出事情了下意识看了一下进度条电影快完了 我突然觉得很失落 结局姜和真的死了 女主的心啊 空了看到她一个人在熟悉的街道上 甩着袋子跳舞 我特别能感同身受却又没有勇气看电影从头到尾没有流泪看完半个小时之后发呆突然就跟朋友说的一样哭死了我很想念姜和像艾伶一样想念姜和最后 张译的演技自成一派 让人觉得舒服 就像以前在知乎上看到的说他演谁就是谁
时隔六年,还好还有宝刀不老的何平。何平对于视听语言的把控绝对游刃有余,本片的摄影真是教科书级别。压迫性不规则构图暗扣主题,片名双关,既是对爱情的怀念与释怀,也是对亲情的弥补与成长。故事其实挺老套无聊的,也都些老生常谈的问题,角色台词也是开口跪。希望下一部何平能拍点别的。
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很贴近现实,成片也不错。但也有点想要矫饰一番的嫌疑。毕竟电影这东西感觉起来比较高大上一些,想讲述的东西很容易一叶障目。
转了又转,你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懂你的好。你曾被那些爱情里扎过的刺,磨伤过的棱角,是每个人都要疼过才知道的,只有让他也经历过遍体鳞伤才能真正感受到你有多温暖。
述
今年终于有不浮夸的爱情片!很感动。
怎么会有这么土的东西
虽然导演很努力想再现时代,但仍然乏善可陈——这部电影并不文艺,只是小清新,并未触及任何冲突和矛盾,最后却聊起了命运。可是命运这么大的话题,真是难为了。还有,选一堆东北演员演四川人……这是怎么选的?
技法绝对一流 但是故事一般 整体叙事也过于片段化和碎片化
但是剧情真的太差,台词也是,看起来好尴尬啊。很多大光圈的镜头,单幅看很美,很适合当都江堰宣传片。也就这样了。
“离世的人都是无辜 活着的人却都有罪.死亡让人去恨 死亡又让人去爱”,导演自己放资源这事听起来很心酸 让人心疼,但片子的质量很一般,有些地方实在是太刻意了 导致刚开始观影感觉很差.女主的感觉就是低配版白百合
“老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三个时空,三种状态。年少时想出去,受伤时想归来。如果伴着琴声翩翩起舞的被子突然落空,那样的镜头该多好。
回家的路,永远是最漫长的路。我渴望着生活,渴望着爱与被爱的生活。很真实,场景几乎完全是生活的再现。陷入恋爱的年轻男女刻画得特别生动,让人有一种在看自己的感觉。大家的表演都非常自然,不知道王志文是不是有意为之,明明把老父亲对女儿的态度演得那么逼真,却把一个老工人演出了谦卑与自尊的学究气。宁静的小城,平凡的生活,却透着克制、隐忍而且质朴的爆发力。机位和焦距的选取充满活力,可城市背景却选得不尽人意,虽然套着南方小城的壳子,可确确实实是个地道的北方故事,即纵然画面潮湿,可本质还是透着阳光与灰尘的味道。
和女神一起看的统统满分
谁能想到何平导演在快60岁的时候竟然拍出一部这样的北漂爱情片。影片最好的是镜头和摄影,故事一般般,美术我是真的不喜欢。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不高级,没有加滤镜,过于生活化,随便截出几秒给别人看,大部分人肯定以为这是电视剧。这就使得电影美感降低一大块。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视觉方面非常重要。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也有这个问题。这其实是一些老导演们的通病,年纪大了就不愿意学习新鲜技术,还用二三十年前的方法拍电影,最后被市场淘汰。去看看常青树导演最近的作品,最知名的例子就是东木老爷子,虽然一辈子风格不变,但与时俱进做的非常好。6分。
看过了,经常忆起,好片
可以和霍建起的那部《1980年代的爱情》并成为老直男伪文艺死个人的地方风光片
沙发上那场戏值四颗星
什么叫“爱过”的滋味。男主女主都不是靓丽的类型,年纪也不小了,但沉浸在爱河里的人,无一不带点幼稚言行,小脾气的任性,被宠爱的嗔嗲,眼神里有闪亮的憧憬。这些细微的一切,层层叠叠构成了“幸福”。它是那么微不足道,却又那么刻骨铭心。原以为只是一出北漂男女的爱情琐事,没想到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恋爱之中值得怀念的那些嬉笑打闹,充满爱意的点点滴滴,全部融在电影里了。美好的东西总是易逝,结局来得太突然有点猝不及防,但也合理的解释了女主交错恍惚的世界。
当初也确实没有看到这个电影的排片,看见导演亲自分享资源之后看一下。比较舒服的一部片子,不矫揉造作不恶心,平淡的生活缓缓道来。都江堰蛮好看,男女主的生活也典型。不过看完呢,说实话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华语电影中,平淡中见功夫的生活片有《一一》,难以再现
王志文特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