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避之不及的魂,是有人日思夜想的人……”在灾难和意外面前,人无疑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可是那些因死亡纠缠出的人类剧烈感情啊,像亘古不变的黑夜一样蔓延而来,深沉的氤氲在所有当事人的记忆里。
如果我们终究无法想象,那些因意外带走的生命在濒死之际,对挚爱们怀着多么决绝蓬勃的爱意,那么《照明商店》可以用艺术的手法,以短暂窥探。
电影改编自姜草的同名漫画,在中国具有庞大的粉丝基础。
绝对的神级作品,爱情、亲情、友情……这世间的柔软,都被作者很好的糅合和展现了,而电影作品本身,传承漫画精神内核,又对故事做了一定程度的改进,让其更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情感趋向。
整个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在深巷的尽头,一间“照明商店”长年亮着灯,神秘的老板(刘奕君 饰)细心擦拭着每一个灯泡,形形色色的客人络绎不绝。
护士许念(章若楠 饰)和男友郑满(白宇帆 饰)新搬进了商店附近的公寓。
她渐渐发现,这里的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个不可言说的秘密……在这里许念认识了一对奇怪的母女,母亲手上总是戴着厚重的手套,还总想把自己的女儿送走;
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江老师,他总是紧紧抱着一把黄色的伞,嘴里念念有词说要下雨了,要去学校接儿子放学;还有一个奇怪的新房客刘雨珊,她家里的灯泡总是忽然坏了,许念发现刘雨珊在灯下有两个影子;许念还遇到一个浑身沙土的陌生人,问她有没有见过一对母女、一个老人和两个女的?
当视角切换到许念工作环境的时候,她还总是听见护士站的铃声,而家里总是出现无缘无故的水渍……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她走进了巷尾那家常年亮灯的照明商店,故事的真相,渐渐浮出水面……常年戴着厚重手套的母亲,有一双骇人的双手,她的指甲反长在指腹,让人触目惊心。
她耐心的教导还不到发育期的女儿,卫生巾要如何使用、长大后谈恋爱要怎么甄别渣男,要怎么平衡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质量……这是一个母亲终其一生应该与女儿交谈的内容,而这位母亲,似乎急切的想要把这些东西在片刻之内教会女儿,以期让她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突然想到小时候邻居家那个自杀离世的阿姨,她也在毅然赴死之前,为她还在上小学的女儿,准备好了每一个年龄段可能要穿到的衣服,包括女儿发育之后可能用到的贴身衣物,将家里的衣柜塞得满满当当。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当因为客观或主观上不可逾越的苦难不得不舍下生命的时候,她们尽己所能的,想要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她的儿女做多一些,再多一些……尽管在后来的岁月里,母亲的离开,成了邻居家那个小孩散落一世不会停的雨,在后来漫长的余生里,总会时不时下下来,彻底淋湿她整个人。
《照明商店》故事里这个奇怪的母亲,是在大雨滂沱的沙土间,拼命挖,想要救出自己孩子的结果。
原来,照明商店处于生死之间的未知领域,只有处于濒死状态的人能看到它,因为一场车祸的意外,徘徊在生死边缘的几个人都住进了同一栋公寓并因此结识。
他们每个人,又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不愿迈进照明商店,去取回那个写着他们名字的灯泡……柳岩在影片中贡献了卓越的演技,深刻表达了一个母亲深沉的爱。
然后我想到著名作家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写给自己女儿的话,“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如果苦难无法避免,如果《照明商店》真的存在,那么,死亡就不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在另外一个更为永恒的维度里,那些失去的亲人,永远的爱着我们。
很久没写影评了,先念叨一句,刚看完电影也没有做笔记,完全是凭着我的记忆书写的,可能与电影正片会有所出入,总之不会有太大偏差,如有重要错误,谅解一下啦。
作为章若楠的粉丝,一直很期待《照明商店》上映,毕竟这个题材算是脱离了她“青春疼痛”的标签。
上周的点映,我们这里没有排片,还蛮遗憾的,没想到这周能看到加映,立马就买了电影票。
说实话,在这个短视频轰炸的现在,影视作品在各种平台上轰炸性地放物料宣传总是会有些影响观影体验,像我这样喜欢开电影盲盒的人不特意去看也会在不经意间就被剧透,好在《照明商店》没有辜负我的期待。
看电影之前,我不认识导演蔡耳朵是谁,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去搜索了她之前拍过什么作品。
倒是也没有点进去看她是不是主要导演,囫囵看了一圈,发现以前看过的一些影片也有她的参与,多数是剧情片,也符合我看完电影对她的印象。
网上有人说“《照明商店》前面吓死人,后面哭死人”,再加上原著漫画似乎也有这样的评价,虽然我没看过漫画,但心底还是略微有些害怕的。
不过电影前半段的恐怖氛围没有我想象中那么重,我猜测导演之前应该不常拍摄惊悚的片段,在这一类型上,她对节奏的把控还有所欠缺。
当剧情开始后,显然是来到了导演擅长的领域,节奏变得舒服了不少。
导演大多用的都是些基础的镜头和转场,没有过多的炫技,反而突出了她扎实的功底。
与写文章一样,有些时候朴实的话语更能体现出笔者的功力,于拍摄而言,同样如此。
平常的镜头之下能够看出创作者的用心与努力。
她们把最温情的片段留给了分离的母女,最梦幻的镜头留给了共生死的同性恋人,最诡异的引子留给了畸形的父子关系,最有余韵的台词留给了阴阳相隔的情侣。
母女之间为何温情?
这似乎是大部分人想当然的关系,当然这世上同样也存在着大部分关系不睦的母女,但这正是这部电影能够让我写下这篇影评的原因。
看完电影的人都知道每一条故事线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剧情,是我们平日里最常见到、最常想象到的情节,然而这部电影做到了“我明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还是落泪了”,这就是它的可取之处。
让观众产生共鸣,是一部作品能够向大众发出的声音。
章若楠饰演的许念走到车祸发生地时,我明明知道她身边站着的那些人都处于生死交界之间,但还是忍不住好奇他们背后的故事。
像我之前说的,被短视频轰炸后提前给我预警了许多剧情,几乎是上一个镜头刚出现就能猜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导致本就容易被预料到的情节让我失去了部分好奇心。
唯一让我有些意外的是货车司机和公交车司机的身份,但也觉得是情理之中。
可以这样说,货车司机的片段是我观影时90%的恐怖来源。
从《受益人》开始,我就知道柳岩是一个很有感染力的演员,这一次她饰演的母亲同样也没让我失望。
当她匍匐在被沙子掩埋的公交车里焦急地翻过金属拉出女儿时,她让我看到了一个母亲的祈求。
与我同场观影的人也是从那个片段开始流下了眼泪。
我向来是觉得不论电影好坏与否,能够让观众共情的演员就是一个好演员。
母女线作为剧情反转的第一条线成功打开了观众的泪腺,也就为接下来的几条故事线打好了共情基础。
在网络上得知原著“反甲女”的故事线好像是爱情线,但我觉得改编成母女线是个不错的选择(基于没有看过原著剧情,仅作为电影观众的我而言),一部电影中类似的剧情线太多反而容易让人疲倦。
这条母女线中最打动我的不是柳岩在车上为了救出女儿将指甲都翻到破裂的片段,而是她拿着两包卫生巾教珠珠分辨什么是日用,什么是夜用,又该怎么用和她站在阳光下告诉珠珠“你很好看”的时候。
偶尔我也会想那些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逝去的母亲会遗憾没留给孩子什么吗?
是不曾给孩子留下一笔费用供他日后更好生活还是不能长长久久陪在他的身边?
也许都不是,她们或许更想在孩子人生第一个节点出现时为孩子引路,或许是说出一句平日里羞于启齿的夸赞之语。
当她说出“你很好看”,然后在阳光之下目送珠珠离去,那便是她们之间最完美的收尾,因为这位母亲本就到了她的结局。
孙美林和孙千饰演的是一对同性恋人,由于种种原因,确实表达地有些过于含蓄,很巧的是她们在影片里同姓,在影片外也是同姓,也算是一种意外的缘分。
为什么我说导演将最梦幻的镜头留给了这条剧情线,不止是窗台多了一盆太阳花,也不止是破碎之中她们相拥,也是LGBT群体本就处在现实与梦幻之中,就连创作一部作品都只能暗示她们是一对恋人。
很多人从书上或者电影里了解LGBT群体,将他们之间的感情过度美化,忽视了他们所处的困境,虽然现在的大环境不如从前严厉,但比之普通情侣还是更为艰辛。
影片里这对恋人还活着时最后的对话也是其中一个为了让父母高兴要回到老家相亲,而她相处了三年的恋人也只敢在她面前发发脾气,之后她们就遇上了车祸。
死之前,她们甚至没能再看对方一眼,只来得及伸出手试图从背后保护另一个。
弥留之际,孙美林饰演的刘雨珊选择随爱人而去,何尝不是一种讽刺,也许在另一端,她们能够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至于那条畸形的父子线,不是因为张琪演的老爷爷和他儿子发生的故事,而是货车司机背起他走到照明商店时浮现出老爷爷过去也曾背着儿子走过那条巷子。
老爷爷总是唱着儿歌怎么也走不出巷子,他念叨着下雨天要去接儿子放学,又念叨着他要走到照明商店去,可是他既接不到儿子也到不了照明商店,直到货车司机背着他走出了巷子。
医院里他儿子嚷嚷着要求司机家属赔偿,时间回溯里他儿子不常到养老院去看他,医生告诉他儿子:“司机没有家属”,但我觉得背起老人的司机在老人最后捡起那个平安符的时候多了一个挂心他的人。
我说的畸形便是这样的畸形。
这条线似乎也改编了,听说原本在巷子里唱歌的是个小孩子,我朋友说可能是因为之前的改编已经有了个小孩子,所以就改编成了父子线,但我觉得这样改编或许是为了给那个货车司机一个完满的结局。
他是肇事者,但他也是个疲于生计的可怜人。
一次次徘徊在那栋楼试图将幸存者唤醒,是他的歉意也是他最不想背负上更多的人命。
当他闭上眼化成沙时,他已经尽力做了他能够做到的事。
本就是一个普通人,有谁愿意害了谁的性命还丢了自己的命,纵然大意,但也付出了性命。
我想了很多可能,倒是没想到白宇帆饰演的角色是公交车司机,可能也是平日里总是忽视那些日常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职业的原因,反正最后说他是公交车司机的时候,我蛮意外的。
说实话,这条爱情线又回到了章若楠的舒适区(其实我觉得主要是光线的舒适区),少了光线一脉相承的狗血剧情,他们演得很动人。
我一直觉得哭戏是章若楠的强项,事实告诉我确实是她的强项。
她吃着没有烤糊的三明治,一口又一口,随着镜头的推进,眼泪越流越多,演出了层次。
不过即使是作为粉丝的我,也只能说她在这部电影里最有记忆点的也只有这段哭戏了。
这条爱情线里,白宇帆比她更出彩。
可能是许念这个角色本来就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也可能是她的演技台词还需要再练练,不过倒也没拖电影的后腿。
这对年轻情侣幸福的样子演绎得非常动人,我看着他们在天台的雨中打闹,在公车上分红薯,情不自禁地微笑了起来。
于是,电影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台词交给了他们。
一是“遇到鬼了回头看看,万一认识呢”,二是“小别一下,我们有缘再见”。
一个人的存在不是活着死去就能抹掉,而是被人遗忘,这两句台词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鬼让人感到害怕,但如果是你认识的人,你还会害怕吗?
生命的结束是场离别,但可能今夜你又能梦到他,在梦里相见也是一种怀念。
在那片黄色的油菜花里,郑满还是那个公车司机,与女友告别后兢兢业业地带着那些逝去的灵魂离开了那里。
照明商店的老板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每送出一个灯泡就是点亮了一个病人的生命之火,看似一个工具人,但是很合理。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虽然没有那么深刻,但去看看也不亏。
虽然煽情,但煽得合理。
然后,如果前面恐怖的气氛再紧张一点就更好了,这是我比较遗憾的地方。
那么,小别一下,我们有缘再见。
出于粉丝之心,我悄悄说一句我们章若楠这次拍的不是青春疼痛了,之前还拍了喜剧《请别相信她》,演技虽然没有很大的提升,但还是有进步的。
其他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考虑一下她吧,拜托拜托。
先说结论,是一部正常的、值得去电影院的电影。
但如今,能看到一部正常的电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把故事讲得很清楚,叙事流畅,前面有疑惑的地方后半部分都有回应有解释,基本逻辑是清晰合理的。
似乎这是基本要求,但现在能达到这个基本要求的电影又有几部呢?
不知道是因为有预设,还是因为别的,没有被吓到,也没有落泪。
但看完之后,很久才平复了心情。
文学作品是用来承载人类情感的,其实电影也是。
这部电影没有宏大的背景,从一个很小的日常的角度切入,展示人类渺小又而伟大的情感。
几个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写了日常的亲情、爱情。
正是这些微小的爱与日常,让我们在漫长岁月里得以抵御那些艰难困顿。
也许也会是这些不理智的情感,以后会帮忙我们战胜AI吧。
“你准备好了吗?
”这句台词,很是让人触动。
怎么可能准备好?
好遗憾,告别总是这么猝不及防。
真希望,真的有照明商店,让我们可以好好告别。
其实我一开始是做好了看一部烂片的心理准备。
没看过原著,但有所耳闻,觉得实在不是一部好改编的题材,万万没想到反而给了我惊喜。
而演员的表演也很棒。
@章若楠 @白宇帆 的表演都很生活化,像真的在谈恋爱一样(bushi)。
@电影照明商店 是一部值得走进影院去观看的电影。
等正式上映了,我会去二刷的。
影片前半段真的感觉非常吓人,非常惊悚,昏暗的小巷加上阴森的公寓楼,并配上雷雨天,唯有巷子尽头的照明商店泛着光亮,除了男主郑满和女主许念外,其他角色,包括老爷爷、一对母女和拥有双影子的女生,都不太正常,似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然后后半段才交代了这一切的真相,所有人都进入了一个魔幻的虚拟世界,而现实中他们都遭遇了经历了一场惨烈的车祸。
三组人物分别代表着父子情、母女情和姐妹情,当然还有男女主的情侣情,他们最后的结局都隐藏在有没有去虚幻世界中的照明商店中拿电灯泡。
看到最后真的会被那些真情暖意所深深打动,忍不住潸然泪下。
当然这一切还得感谢原版小说写得太好了,一般编剧很难想出这样的故事来。
看了电影《照亮商店》的首映,应该说它对原著的还原度还是挺高的,特别是在内核的情感层面,前期的悬疑设定与后期的情感真相形成巨大的合力,有陷落于亲情和爱情的感动,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最早关注到电影《照明商店》,是因为它的原作漫画,让人过目不忘的极致风格,用最阴森的画面通过剧情的反转传达出非常温暖的情感,从前期的治郁到后期的治愈,有许多始料未及的感动和释然。
作为一个擅长用“阴间故事”讲述阳间情感的漫画家,姜草的作品总是充满意外的变调,由恐怖到温情,往往来自于情感背后人物的交互逻辑,就像《照明商店》,通过群像的展现和时空的错位,在接近真相的过程中,一点点撬动人们情感的堤坝。
电影遵循了原著的超现实主义设定,以郑恺与海陆饰演的人物在夜晚空无一人的车站相遇为开篇,通过一段恐怖传说的形式拉回到重症监护室,从而引出穿插始终的主线人物护士许念。
从梦中惊醒的许念,换下护士服,深夜准备回到与恋人新搬的家中,在路上发现了灯火通明的照明商店,又遇上了在车祸现场围观的恋人郑满和新的邻居朱小梅母女,以及有点糊涂的老人江老师。
后来还认识了一个新搬来的女孩刘雨珊。
电影的前半部分通过音效氛围和环境设定——阴森的居民楼、逼仄的小巷、暗淡的天光,给出了很强烈的悬疑恐怖感,也进一步营造出人物的变调——许念的邻居都很不正常。
神神叨叨的江老师,总是深夜哼唱着《小星星》在小巷中徘徊;新来的女孩在灯下有着两个影子;对女儿态度奇怪的朱小梅从来不摘手套。
还有一些悬疑恐怖元素,比如许念新家地板上常常出现的水渍,其他邻居家总是自己熄灭的电灯,照明商店路边阴暗角落里满身泥沙的男人,其实这些都为真相的揭示埋下了伏笔。
影片在前半部分的超现实空间给足了氛围感,悬疑的布局恰到好处,而相较于原著,影片平衡了一些恐怖感,既让胆子相对小的观众能够适应,也更好地衔接了后面现实空间的温情线。
《照明商店》作为一部跨类型影片,最终的呈现还是令人满意的,这多少源于整个电影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性,就像许念与郑满这条感情线,始终牵引着超现实和现实空间人物群像的交互关系,也使每条线上的人物情感走向都很合理。
人物情感浓烈,框架清晰,前后逻辑自洽,让这部其实故事并不复杂的电影变得立体丰盈,而对于生死的探讨,又让影片有了不少延展性。
当死亡以一种意外的形式突然闯入人生这段旅程时,我们经常会思考的是生者如何完成对亡者的告别,而这部影片并不止于此,它也在试图探讨亡者对生者的告别,就像它的宣传语一样“每一个你害怕的‘鬼’,都是别人日思夜想的人”。
而照明商店就是生死交界处的驿站,它通过不同的人物情感关系,甚至给予那些可能回到生者世界的人选择亡者世界的权利,无论是艰难的向前还是洒脱的后退,都没有对错之分,而是来自于情感的本能,这也是整个电影虽然有悲伤,却很治地方。
本片的导演是一位90后的女性导演,她在影片情感的处理上还是非常细腻的,通过一些人物关系的设定(有遵循原著的人物关系,也有改变的人物关系),也有许多社会性的思考。
比如朱小梅母女,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母爱无边;刘雨珊姐妹则有一些不必言说的微妙之处;而我与导演一样,最关注的也是江老师父子间那种世人习以为常的亲情关系——向下而非上的爱。
当然,最后影片还是定格在许念与郑满的爱情线,他们的感情线在超现实空间有很多的展现,将其他人物关系情感串联起来,也成为最后的催泪炸弹和最大的伏笔,虽然是一个我在开始就基本猜到的设定,但是也不影响对故事的投入性。
最后,这部电影很难得的一点是它本身虽然讲述的是很沉重的主题,但是呈现出来的情绪却有很明媚的一面,因为无论生者还是亡者都有好好的告别,亡者没有成为死缠烂打的“鬼”,生者也没有陷入无休无止的悲情之海。
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画面——驶在金灿灿麦田间的公交车,同样是在超现实空间,但是镜头的色调已经从前期的阴森转向了后期的明媚,而色彩也是这部电影在跨类型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并且很好的融于到了整体故事的情绪表达中——每一个亡者都活在生者的心中。
剧透预警。
首先,电影选了个不错的漫画原作,故事比较扎实,设定虽然已经不算新鲜。
随便列几个前辈,就知道它大概的路数,《第六感》、《源代码》之类,开创者肯定是名垂青史的,后来者无非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或者再类型拼贴。
《照明商店》就是,半部惊悚片,半部催泪片,其实两个类型群体受众并不重合,强写在一起有些勉强。
作为电影最大卖点的反转,也没有好好去做铺垫,一开始就是各种明示暗示,演员都努着劲用微表情剧透,细节也是反复特写反复提示,生怕短视频时代的观众夸它烧脑看不懂,大家知难而退。
稍有些阅片量的观众,不出十分钟,就大概能猜出来龙去脉,却还要耐着性子陪角色们一惊一乍,直到真相揭晓。
后半段又是完全不同的叙事方式,一扫之前的阴森诡异。
全部是暖黄色调,不停地进行泪腺轰炸。
如果有画外音,观众大概能不停听到“哭吧哭吧哭吧哭吧哭吧哭吧……”的提醒。
有效果吗?
多少有,毕竟母女、父子、情侣,都是人间普世之爱,又是生离死别,人人都能共情,很容易代入。
但正常人也很难经得住长达一小时的猛烈煽情,一个又一个小故事,连气口都不换。
这是语文说的“总分结构”,美剧最擅长的POV叙事,主线都没了,每段都泪流满面,观众一点有限的体液储存根本不够,情绪也难以维持亢奋,就不免会疲惫。
疲惫之后,自然是觉得累赘冗长。
以现在故事的体量和容量,细节再多,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小时出头,撑到如此长度,难免让人觉得注水。
注水的另一面是电影的改编未到位,叙事的薄弱只能不停引入情绪。
其实每个小故事都算不上精彩和特别,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汇在一起也有抱团取暖的意思。
当然电影也有优点。
如此前所说,故事是扎实的,逻辑清晰,角色也完整,工工整整,完成度在及格线以上。
前半段拍得阴气森森,谈不上多好,但在国内大银幕算是难得的景观,算是半卖半送了半部鬼片。
后半段虽然煽情过度,但演员们的表演都挺在线,哭得有诚意也走心,柳岩其实真的是有演技的,而且电影里丝毫没有卖弄好身材;章若楠和白宇帆也是有化学反应的,两人的情侣戏成立且感人;拉拉的线拍得隐晦,着墨不多,但处理得很舒服,恰到好处。
所以电影啰嗦却不讨厌,观众不会有抵触情绪。
电影在国产青春片里,算是做出了不一样的尝试,总好过永远是无脑的霸总甜宠,撒糖撒花。
但突破亦有限,整体水准并没超出及格线太多,离佳片的标准更是有点远。
这种类型拼贴还是有取巧之嫌(针对原著),韩国人非常擅长此道。
写不出有新意的故事,就拿八竿子打不着的类型堆砌,也确实能搞出些花样。
但恐怖片和煽情片确实隔得有点太远,彼此受众基本不挨着,能够兼容并包的资深观众估计又受不了电影的浅白,几头靠不住,只能是求个全须全尾的完整。
电影做到了,但也只能止步于此。
说到姜草,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提起它的作品所改编过的影视,《超能异族》,《我爱你》,《邻居》……那可谓个个鼎鼎大名,他作品的一大风格,就是在充足的戏剧张力之下总能有强大的情感冲击——《照明商店》也不例外。
我自己是早在很多年前,便在微博上追完了漫画原作,那时有许多人转发。
我点开条漫很快就被情节吸引进去——一个人走在黑暗的小巷子里怎么也出不去,只看到窗户后面有双眼睛一直盯着他。
时至今日其实大多情节已被我忘记,但仍记得,那时蜷缩在被窝里汗毛竖立的感受。
而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到《照明商店》将一个个细节和桥段真人化后,回忆瞬间又铺天盖地的袭来。
剧情设定和漫画基本相同,只是从章节式的叙事变为了更电影化的主角叙事:在icu工作的护士许念和男友郑满搬进了一座公寓,他们本想展开一段美好的新生活,却发现邻居似乎都身份诡秘,她怀疑和男友的生活陷入了危险之中。
看似好相处的单亲妈妈小梅,总带着一副不愿摘下的手套,女儿会在深夜时脸上渗出血来;独居女人雨珊她的房间灯泡时好时坏,灯下有两个影子,窗外会传来阴森的小星星歌谣;一个总是抱着黄色雨伞的江爷爷,声称要接儿子放学,却从未见过他的儿子在哪;以及一个诡异的照明商店,老板对许念说“你不应该来这里”。
“单空间场景”+“灵异现象”的设定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老港片比如《回魂夜》,《猛鬼大厦》。
前半段导演也成功渲染出令人不安的恐怖氛围,阴冷的色调,粘稠湿润的雨景色,人丁稀少的住宅区,没有一惊一乍的廉价音效,但已经足够让电影院的我感到毛骨悚然。
但是,“恐怖”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正当观众在跟随许念的调查寻求灵异现象的解释时,她在一段狂奔中从公寓穿越到了医院,许念茫然的以为自己做了个梦,却一转头在icu看到几个抢救的病人,正是她公寓的邻居们:雨珊,小梅女儿,江爷爷……于是故事的真相此时终于开始揭晓——他们都是一场车祸案的受害者,梦中的那座公寓,是灵魂居住的“阴阳界”。
只有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才能在这里相遇。
故事基调变得温情,也让观众意识到,此前所有让人不安的细节,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解释。
小梅之所以戴着手套掩藏着“反甲手”,是因为在车祸发生时,她想保护自己的女儿而使得指甲全部断裂;江爷爷患有老年痴呆,他住在养老院,只记得那个早已不关心自己的儿子。
而雨珊,她有一个深爱她的“姐姐”嘉怡,在车祸发生前她们刚吵了一架,雨珊说自己再也不想看见她,嘉怡也只能默默的守护在她的身后。
甚至是一直陪伴在许念身边的男友,实际也早已去世。
原来“照明商店”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已死之人对自己亲人默默的关爱与牺牲:他们知道自己已注定回不到人间,但亲人仍有一线希望,所以各自寻找办法,好让他们拿到自己的“灯泡”走出阴阳界。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至亲去世是什么感觉?
最赞回答说那并不是一种短暂而强烈的痛苦,而是在你今后生活的每一刻,一个洗衣机的声响,一张掉落的照片,让你忽然意识到他已经不在了。
又或者突然的怀疑,他是不是还在?
那是绵长而悲伤的思念。
曾有人说,人类有那么多关于祭奠死者的仪式和文化,并不是为了死去的人,而是为了还活着的人能有一些东西承载我们的思念,哪怕那只是一种浪漫化的想象。
在我看来,《照明商店》便是这样一种对生死最浪漫的解释。
在这座公寓里,会有单亲妈妈对女儿未来充满期望的关怀,教她怎么用卫生巾,告诉她“你很好看。
会有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公开相爱的“姐妹”,只能如影子一般守护另一方的两人终于能够长厢厮守。
会有见女友思念成疾而误入阴阳界,担忧不已却又无法说明,只好默默帮她走出,却又留恋最后相处时间的痴情男友。
爱你的人并没有离开,他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你的身边,帮助你走向更好的人生。
看完电影,灯光打开,我却久久不能平静,不知怎的突然想起甘地的一句话:“在我看来,生命就像黑夜,但有了爱,便有了光明。
开头女友想拉回自己的男友。
结尾医生说:“你命真大,每次都能醒过来,感觉有人在保护你似的。
”朱小梅对她女儿珠珠的告别。
只有母亲担心自己的孩子能不能好好照顾好自己。
公交车司机郑满对护士许念的告别,希望她走出失去男友的困境。
J & Y殉情,是不是全世界除了对方以外,都没人支持啊?
可怜的人们啊!
患有老年痴呆的江老师,找到照明商店的时候,只是问一句能不能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就马上拿起了灯泡,没有犹豫。
而肇事司机李增宝也想努力找回所有的人。
有的时候,人活一辈子,不就是靠的这一丝的执念。
想起了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的一首诗:我将你的心带上放进我心里从未分离无论我前往何方都有你伴我身旁
我在观影前对影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前面吓人后面感人”。
其实我在看完之后一直没敢骂,因为,他确实是,先“吓人”后“感人”,和我很喜欢的动漫《深海》的逻辑差不多,但是我很爱深海,所以我觉的不喜欢这部电影,可能是我的偏见。
但是我一想,《深海》的画风和音乐本来就能吸引我看下去,然后实际上,一切还是有迹可循的,观众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这是梦境,就是对于后后期的大转弯,它是有足够多的铺垫的,这个铺垫不是一滩水,也不是一个手指,而是梦境中所有的人物,和影片开始小女孩所经历的船上的人是基本对应的。
但是这部电影前面就是一直故弄玄虚,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妈妈要拖着女儿在外面走,那个痴呆的老爷爷为什么要让他看后面是什么,而且那一滩水直接设计成男主一直在出汗不就行了,那女孩都能有两个影子,男主一直出汗怎么了?
就是怕大家猜出来,又不是在拍悬疑片,最后弄得那么生硬。
整个看下来,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就是割裂的,前面就是各种奇奇怪怪,后面就是一个一个人物轮流讲他们的故事,逻辑也是十分的不明白,男主想要女主离开,方式是让她意识到这里不对劲,然后,这里的人到底知不知道要拿灯泡?
怎么女主一走就都知道要拿灯泡了。
最不合理的就是柳岩这个角色,那个手怎么不对劲了,是很多土吗。
然后,她好像是唯一一个知道可以去拿灯泡的,怎么早不让女儿去,我真的他们再多抱一会女儿的灯的熄了。
然后还半夜拖女儿.......。
这故事其实很容易拍的特别好,因为他触动的是人类最柔软的地方,生与死的分别。
这个片子能惊艳到我的地方其实都是故事部分。
首先是整个故事的设定,生与死的边界,生与死的边界其实是一个特别可以体现导演想象力的地方,因为它可以足够奇幻足够美(比如深海里最后的那场告别,可爱的骨头里女主在各种奇幻美丽场景中穿梭)。
但这个片子所有的场景就老公房与结尾那个拙劣的模仿日本电影画风的花海。
同时,它给了大量生死告别的桥段,这其实是很诈骗眼泪的,但是如果它之前对情感的铺垫能做的更到位,那三段会是史诗级地充满力量,但是它的铺垫很弱。
为什么同性恋的那段是最触动人的原因就在于,这是唯一一段在之前有渲染过的感情。
她一直在找寻她的伴侣,她也一直在看她们在一起的片段,仅仅这么小的一段铺垫,就能让整个最后的对话那么有力量,那如果母女线能多铺垫一些情感的部分,整个片子会多么精彩。
再有就是前半段中作为惊悚的部分,最后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这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妙的地方,尤其是漏水和汗的那个点。
当然能如此明目张胆地体现同性恋也是大陆院线片的一大进步。
同时在生与死的选择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选择了生,而是有人为了一段禁忌之恋选择留在了生死交错之地也是比较精彩的地方。
包括展现了肇事者的不容易其实也是故事中蛮有想法的部分。
但其实那么好的故事,主创完成的非常糟糕。
一个是对感情的铺垫不够,没有把这种生死离别的震撼感呈现得更好。
同时医院里老人儿子的那些情节设计十分糟糕,从只想着找肇事者家属要钱到突然变成大孝子,实在是突然。
另一个整个片子的画面和调色都很一般,暗色的画面与暖色的画面都十分刻意,尤其最后花海的画面,感觉色彩就极其奇怪。
而且在如此奇幻的设定下,竟然没有任何超出想象的美丽画面,实在是令人失望。
同时还有郑恺那条线出现得莫名其妙,仿佛是为了第二部留伏笔,最后的惊醒完全没有任何必要。
另外,催眠的设定非常糟糕,甚至有点莫名其妙。
当然主演的表现其实也都比较一般,尤其是在面对反常事情的表现上。
总的来说,整个片子有非常棒的故事,但是被呈现得不太好,但凡是个水平正常的导演,这片子都能更震撼,因为它直击的是生死离别的告别,这是很有力量的。
但这个故事真的非常适合拍电影,所以也帮这个导演算是盖上遮羞布了。
2023-12-11看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