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着3D电影的风潮,《爱丽丝梦游仙境》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了全球院线,这是《爱丽丝奇境漫游》第28次被搬上银幕,也是我们在10年代看到的第一个童话故事。
蒂姆•波顿实在很好运,因为就故事改编情况来看,《爱丽丝梦游仙境》并不如动画版好看,同他以前的作品相比较,也有相当差距。
只不过有了约翰尼•德普和安妮•海瑟薇两片大绿叶,我们才乐得坐在电影院里看那个澳大利亚的小姑娘一会儿变高,一会儿变矮。
况且之前有了《纳尼亚传奇》,怎么看都像是另一个爱丽丝的翻版,若不是《阿凡达》余热未退,恐怕再好的作品也会让观众审美疲劳。
然而就像Lilei&Hanmeimei之歌的流行,任何容易引起集体怀旧的事物都有着令人不可小觑的力量。
《爱丽丝奇境漫游》的动画在90年代初“365夜”播放的时候,我们这代人有几个没有看过呢?
红桃皇后,扑克牌的士兵们倘若真有思想,想必现在也是唏嘘不已。
可就像长大了的爱丽丝一样,我们很容易忘记过去珍惜的人事物,所以在疯帽子看向爱丽丝那忧伤的眼神中,我心里还是痛了一下。
是了是了,因为好多美好的东西都已经被我们忘记了。
事实上,蒂姆•波顿的这个电影版本,并没有完全凸现出主人公爱丽丝的特点:好奇。
勇敢倒是勇敢了,但似乎爱丽丝勇敢的过了头。
尽管她以为自己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个梦境,但是就她在进入仙境前后无比淡定的表现来讲,我更愿意看到的是一个有所畏惧的爱丽丝。
毕竟在蒂姆•波顿所营造的世界里,绚烂和阴冷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在一个充满了童真与邪气并存的环境中历险,是19岁的你与7岁的你最本质的不同之处。
因为你长大了,不再单纯了,更为现实了,对一切都会有所担忧,有些事情你无法再记起,你应该是可悲的。
7岁的孩子,却反而不会被那些大人们看来恐惧的事物所迷惑,在他们的眼里没有能与不能,只有愿意不愿意。
当然,《爱丽丝梦游仙境》不是《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不是《僵尸新娘》,更不是《断头谷》,《爱丽丝》就是《爱丽丝》,那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温暖童话。
爱丽丝的表现如何,也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罢。
而在此以外,电影中所有配角们的表现竟都要比原著出彩,这却有点让我始料未及。
比如红桃皇后,当她重复喊着那句词“来人哪,拉出去砍头”,皇宫里的小动物们战战兢兢的表现相信乐坏了不少人。
红桃皇后的暴躁,疯帽子的癫狂,白皇后故作姿态的高贵……其实仙境中的主人公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俨然另外一个现代社会。
爱丽丝的梦游同她童年时的梦游还不一样,长大了的爱丽丝在仙境看到的正是人们最不愿意正视的人格上的缺陷。
“假如他不再梦到你”是《爱丽丝奇境漫游》的作者卡罗尔在另一本与爱丽丝有关的书《镜中世界》中所写的一句话。
这句话被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用在了《环形废墟》的开头。
同是写梦境的作品,博尔赫斯的创作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但是卡罗尔的童话却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我至今不能忘记的是疯帽子无限期待的注视着爱丽丝,对她说,其实你可以选择留下来。
爱丽丝却说,不,我还有更多的事要做。
在梦与现实面前,爱丽丝选择的是后者,这意味着什么呢,也许她以后再也不会做和仙境有关的梦了吧——当然也不会再梦到疯帽子。
于是疯帽子低下头,他宽大的帽子最终会掩盖住一张落寞的脸。
不再梦到一个人或一件事,是不是会感到些许伤感?
是好事还是坏事?
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但是有一定却似乎有些确定——旧时光将永远无法恢复。
就好像爱丽丝从7岁长到了19岁,而我们从80年代滑进了2010年,并且日日欢歌。
先声明:没有看过原著,没有看过上一集电影。
幸好在小地方看个电影不用百二八十,不然我真的想掐死卖票的。
广告做那么大,影片那么垃圾。
Anne Hathaway为毛变得那么恐怖了。
大头red queen一早就应该杀了她等位就没有那么多事儿了。
另外那些动物分明就是捣乱的。
其实,很多人没有留意到,这部片有个地方令我想起《哈利波特》。
就是蓝色毛毛虫Absolute的配音用一贯恐吓harry的语气讲话,我就想起阴深的Snape教授了。
要说亮点可真没有,假如Red queen对hatter来个SM之类的话我还以加到上三个星。
哦!
雷到我最后的事情,就是ALice居然要去中国卖鸦片!
屌(广东话)!
这个真的雷到我了,与众观众一样。
奇幻冒险片,讲述发生在爱丽丝上次梦游仙境的十三年后的故事,已经19岁的爱丽丝去一个庄园参加一个聚会,爱丽丝选择了逃跑,她跟着一只白兔钻进了一个洞,再次来到“仙境”。
这是一个童年诡异的故事。
配乐赞,画面华丽,最最重要的是,红桃皇后有一颗脆弱扭曲的心。
童年回闪的一幕幕太惊艳,尤其是将白玫瑰染成红色。
至于白皇后...完全是个伪善的家伙吧,爱丽斯华服炫目,约翰尼·德普的造型也很棒。
细节精致,好童话好梦幻有一种甜美但是不过分甜美的感觉,程度刚刚好,有一点点邪恶又不过分邪恶。
我现在处于和疯帽匠一样疯狂的状态,因为这部电影真的很让我失望本来想给“较差”但是想到JD和海伦娜两位完美的表演,多加了一颗星一:俄狄浦斯情结的爱丽丝原书是基于忧郁的数学家查尔斯·道奇森(笔名刘易斯·卡罗尔)对小萝莉爱丽丝狂热、痴迷而又绝望的爱而写成的旷世杰作而电影里,爱丽丝的父亲恰好就名为“查尔斯”爱丽丝和妈妈聊天的时候,思念她的父亲爱丽丝和勋爵跳舞的时候,思念她的父亲爱丽丝进入洞里的时候,无时无刻不说起她的父亲爱丽丝在和毛虫进行决战前的心理辅导的时候,说了母亲姐姐各一句,自己两句,其他全部关于她的父亲爱丽丝在决战的时候,哦天哪这简直是她对父亲的思念在支持着她而疯帽匠为了她连命都可以不要了,问她对他的印象?
她引用父亲的话疯帽匠那么帅那么有才连跳舞都闪亮亮的,问爱丽丝要不要留下来?
她淡淡一笑,随便说了几句话,就喝下了龙血然后回到地上世界以后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对了,没错,继承父亲的理想和事业OMG,这个爱丽丝除了苍白肤色、棱角分明的下巴和蜷曲金发让人觉得有些美感以外甚至并不漂亮……二:除了美貌以外基本上莫名其妙的白皇后泰雅·班克斯说过一句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话:“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点丑陋的美丽,因为比美丽更美丽往往比丑陋更丑陋。
”而白皇后呢?
不可否认她是漂亮的,她的宫殿也漂亮,她的侍从们也漂亮甚至她的军队和马匹都是漂亮的但是她真的很奇怪,我完全看不出来她为什么是皇后她有女王气质么?
她总把手用一种别扭的姿势举起来就是因为发誓再也不杀生?
她调制药水的时候拿起奶油手指笑得多甜蜜啊而且红皇后有几句话让我觉得,白皇后有可能很残忍关于国王,红皇后的调调似乎是暗指白皇后引诱自己的丈夫战场上的那些台词更表明了白皇后其实双手沾满罪恶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要拍我板砖请轻一点三:童话果然还是要用童心来看我今晚在影院,看到一个妈妈带着两个宝宝约78岁吧,和当年的爱丽丝差不多大而他们根本就没有心思看这部票价昂贵的电影更愿意在地上打闹确实这不是一部童话电影,而且延续了伯顿一如既往的哥特和黑暗但是作为一部哥特电影,它除了哥特的场景以外,应该还需要有哥特的灵魂啊!
想想这画面漂亮但是剧情平淡的电影如果不是那有着怪异美感的城堡和枝桠卷曲的树谁能认出这是出自蒂姆伯顿之手?
那大家肯定要问了什么才算有哥特之魂早期的蒂姆伯顿以及新起之秀《卡洛琳》当之无愧我不记得村上春树哪一本书说过的,关于《纳尼亚年代记》的一段话因为是凭记忆写在这里,不是原文,所以请谅解“当我小时候,叔叔送我一套《纳尼亚年代记》,我没有看,直到前段时间才把这套书看完,却觉得很难过,因为如果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来看这套书,一定能够得到更大的帮助,现在我已经回不去了。
”在这里我是想说,伯顿真的可能老了《僵尸新娘》的虎头蛇尾就能说明这一猜测《爱丽丝梦游奇境记》又再次验证了这一点最后再补充一点:这部电影通过总菊审查真的很不可思议红色——看谁不顺眼就砍谁——下台好了大家明白的,别说破
作为一个“爱丽丝迷”,我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带着四岁的小儿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3D电影。
之前看到介绍说,影片情节可以说是两部卡罗尔经典童话《爱丽丝奇境历险记》和《爱丽丝穿镜奇幻记》的续集,讲述的是长大成人后的爱丽丝的经历,可以说成是19岁的爱丽丝的成人礼,是一场爱丽丝的灵魂找寻之旅。
这让我不免为“改编可能会失去原著的特色”而担心。
说实话,我就是带着这种担心步入影院的。
可是,才看到童年爱丽丝梦醒后与父亲之间的对话,我就知道蒂姆绝对不会让“爱丽丝迷”失望,也绝对不会让卡罗尔失望。
影片不仅延续了原著的荒诞风格和象征意义的精髓,而且还充满了波顿的黑色阴郁风格,虽则后者对我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电影的原著元素,尤其是卡罗尔那首著名的荒诞诗《胡言乱语》鬼才导演蒂姆·波顿和动画类天才编剧琳达·沃尔夫顿合作,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同以往舞台、银幕剧的爱丽丝。
不过,电影中的元素基本都来自原著。
对于欧美人以及“爱丽丝迷”和“卡罗尔迷”们来说,这部电影是原著诸元素在新的故事情节上的经典演绎。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电影一经上映,就赢得了欧美各界的一致好评。
不过在中国却没有引起预期的轰动,可能与中国普通观众不太熟悉原著、不很熟悉卡罗尔有关。
让我们来数数电影中的原著元素:影片中的各种主要人物自然都来自原著。
大家耳熟能详的爱丽丝、白兔先生、柴郡猫、疯帽匠、蓝色大毛毛虫、三月野兔、睡鼠、渡渡鸟、红桃骑士(J)都出自卡罗尔的第一本爱丽丝,也就是《爱丽丝奇境历险记》。
那位仙境的暴君红王后,可以说第一部爱丽丝中的红桃王后和第二部爱丽丝(《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中的红王后的合体,两个原著人物的共同气质都是一样的粗暴无礼。
红王后的青蛙仆人和鱼仆人也出自原著,大家肯定还记得给两个小动物仆人的假发缠到一起的情节吧。
红王后用来做家具支架和用来垫脚的猪,则让人与公爵夫人的小婴儿,后来被爱丽丝抱到树林里变成的小猪联系起来。
贝尔德犬与原著中的老鼠恐惧的猎狗联系起来。
红王后用来抬家具的猴子,原著中虽然没有提及,不过在卡罗尔为手稿所画的插图以及坦尼尔为初版所制作的插图中,都有猴子的形象(详见《爱丽丝梦游仙境》,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
红王后手下的扑克大军自然来自第一部爱丽丝喽,但是白王后和她手下的国际象棋大军则来自第二部,也就是《爱丽丝穿镜奇幻记》。
影片中的胖子兄弟可以说是第二部爱丽丝中的“对头”兄弟和那个蛋型矮胖子的结合体。
红王后手下的三位得力干将——炸脖龙(Jabberwock)、揪拨揪拨鸟(Jubjub bird)和班德尔兽(Bandersnatch,电影中译成大毛兽)都出自卡罗尔那首著名的《胡言乱语》荒诞诗。
说道这首《胡言乱语》荒诞诗,我不得不提到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注解版童书《爱丽丝梦游仙境》。
卡罗尔的童书在中国有诸多版本,作为“爱丽丝迷”,这些版本我手头基本都有。
不过这本与3D大片同期出版的童书真的使我眼前一亮,这不仅是第一本中文注解版爱丽丝,诠释了卡罗尔童书的大部分象征意义,呈现了卡罗尔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风貌,而且书中还包括几个系列的插图:包括作者本人为手稿所绘的38幅插图;约翰·坦尼尔爵士为初版所绘93幅插图;美国插图的黄金时代著名插画家彼得·纽威尔为1901版所绘80幅插图;另有英国黄金时代插图作家查尔斯·罗宾逊的8幅彩插和5幅双色插图。
插图都是双色印刷,纸张也不错。
我拿到手后就给四岁的儿子读了一遍,翻译也不错,尤其是这首著名的《胡言乱语》,可谓翻译得妙趣横生。
给孩子读完这首诗后,果然有了不同的效果,就像爱丽丝在书中说的那样——“不知怎么搞的,它似乎把各种念头灌进我的头脑”,我儿子也拿起玩具快板儿,模仿着诗的节奏和韵律,自顾地作起“胡言乱语”诗来。
呵呵,这就是经典的诗作的效果!
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也与原著相关。
大家熟知的爱丽丝掉入兔子洞,打开花园大门的小金钥匙,小魔瓶里喝了能变小的液体,吃了能够长大的蛋糕,动物和花草昆虫都会说话——这些自然来自原著。
爱丽丝的订婚礼上的四对舞,让人想到了原著中素甲鱼和鹰头狮给爱丽丝介绍的“龙虾方阵四对舞”。
哈密斯的母亲要求种的红玫瑰被园丁误种成了白玫瑰,让人想到原著中黑桃三兄弟为了逃避红桃王后的惩罚,把误种的白玫瑰染成红玫瑰的情节,并且哈密斯母亲的气质和话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原著中丑陋的公爵夫人,而她所说的放出狗去追兔子的话,还会让熟悉原著的观众想到那首著名的“尾巴诗”。
参加订婚礼并数次被提及的依金丽姑妈,表面看只是一个博观众一笑的丑角,实际代表了一个隐喻,如果爱丽丝不能成功完成灵魂找寻之旅,那么这位姑妈就是她的未来,还有依金丽姑妈说的那句“他是一个王子,可是为了继承王位而不能娶我”的话,使人联想到卡罗尔小说的真实原型——爱丽丝·利德尔长大之后,曾经与在牛津读书的利奥波德王子相恋,王子也是为了王位而未能与爱丽丝结合。
聚会上那对多嘴的孪生姐妹,用爱丽丝梦醒后的话说,很像仙境里的对头兄弟,不过她们也让我想到了原著《爱丽丝穿镜奇幻记》中的小白猫和小黑猫。
掉下兔子洞的爱丽丝的落点也有特别的情节设置:她先是砸穿了地板掉到了仙境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继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每一根头发都树了起来,然后又落回地板上。
这样的情节设置也与原著相关,表示爱丽丝掉落时已经穿过了地心,掉到了地球直径另一侧某个地方的仙境里,有关物体掉入一个穿过地球的洞的运动问题,请参见社科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第15页注释。
有着模糊记忆的爱丽丝没有向原著那样大费周折,在故事进行到第七章末尾才进入仙境的花园,影片中爱丽丝凭着儿时模糊的记忆很快就进入了仙境花园。
在这里,她先是遇到了相互打架的木马蝇和金鱼草蜻蜓,又被突然闪过的绿毛猪吓了一跳,这些都来自第二部爱丽丝。
然后就见到了爱作对的对头兄弟和渡渡鸟,关于这对孪生兄弟为什么爱作对,上面提到的那本书中也有注释说明,而且那本书把这对兄弟翻译成“对头嘟”和“对头嘀”,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比电影里翻成的“对对的”和“对对得”要好,这个似乎在那本书的译者序里也提到了。
众所周知,渡渡鸟是作者刘易斯·卡罗尔本人的化身,不过在影片中渡渡鸟没有太多的镜头。
然后大家就拉着爱丽丝去找那个原著中给爱丽丝之点迷津的蓝色大毛毛虫。
在林中遭遇班德尔兽袭击后的爱丽丝遇到了原著中那只隐显自在的柴郡猫,柴郡猫带她去找疯帽匠之后,影片中的的那轮弯月幻化成了柴郡猫的笑脸,这不得不又提到上述那本书的注释(见73页)。
现在,该轮到重头人物疯帽匠上场了,他第一个认定爱丽丝,第一个欢迎爱丽丝,他挂在嘴边的“我在想以字母M开头的词”,让我们想到了第一部原著中睡鼠说的以M开头的词,以及第二部中爱丽丝见到白国王和他的传令兵时说的那个以字母H开头的文字游戏。
他还带着原著中那款“这一款帽子打六折”的高帽子,红心骑士带人来搜爱丽丝时,疯帽匠又带头背起了原著中那首模仿《小星星》的诗。
后来疯帽匠作为爱丽丝的同党被红王后关进监狱,让人想到了坦尼尔画的白国王传令兵在狱中的那张酷似伯兰特·罗素的脸。
乱扔茶具和厨具的三月野兔,让人联想到那个公爵夫人府上的乱扔厨具、大量使用胡椒的厨娘。
影片中还有疯帽匠和三月野兔都把怀表放到茶杯里蘸的镜头。
该轮到影片的那个非常重要的、被多次提及的谜语了,“为什么一只渡鸦会像一张写字台?”这与原著中的谜语丝毫不差,有关他的谜底,作者卡罗尔本人自有他的说明(请参照上引书的注释部分),答案与疯帽匠在影片结尾给出的答案一样:就是根本没有答案。
影片中的最重要的终极情节,就是爱丽丝斩杀怪兽炸脖龙了。
你也许会说,这个可无法和原著捏合到一块儿了,因为原著中的那首《胡言乱语》的诗中,斩杀怪兽的是一个男性少年俊杰。
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坦尼尔爵士的图片丰富了原著的内容。
在他画的那幅图中,不单斩杀怪兽的就是小爱丽丝,而且影片中的怪兽的模样几乎就是图片中的翻版。
还有刽子手在砍疯帽匠的头的时候,由柴郡猫顶着帽子升到空中,使刽子手、红王后、红桃骑士和在场众人惊讶得面面相觑,这也使我们想起了书中那个红桃国王和王后以及刽子手商量如何砍柴郡猫的头的情节。
还有刚一出场的红王后质疑谁偷了她的果馅饼,也是来自原著个经用过传统童谣改编的红桃骑士偷了王后的果馅饼的故事。
◎电影里原著荒诞、象征、无说教艺术特色的延伸贯穿影片始终的荒诞之风就是那句“为什么一只渡鸦会像一张写字台?”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
影片中那两个特别重要的日子的定名,一个是爱丽丝返回仙境的Gribling日,一个是爱丽丝斩杀怪龙的Frabjous日。
都是自创的字,这延续了卡罗尔原著的创作风格,原著中素甲鱼在给爱丽丝讲他们在海里的学校上的课程名字时,作者大多用的是与原始单词相近的自创的单词,比如说把reading写成reeling。
这里的Gribling是原著中卡罗尔创造的词的再创造,也就是brillig,被憨扑地·蛋扑地这位胖蛋语言学家解释为“下午四点钟”,蒂姆和编剧只是在这个词的基础上调整了字母顺序,就变得荒诞而又荒诞了,而我们知道爱丽丝的订婚礼也是下午四点开始,也就是她回到仙境的时间。
这里的Frabjous应该是依据单词fabulous创造出来的,Frabjous日也就是“辉煌之日”。
蓝色大毛毛虫在影片中的名字Absolem(阿布索伦)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可以看做absolute的变体,表示了毛毛虫的话是绝对权威的意思。
电影结尾处毛毛虫“作茧自缚”和羽化为蝶,是爱丽丝终于成功完成灵魂找寻之旅的隐喻和象征。
而且波顿使卡罗尔的象征意义走的更远了。
红王后的名字就是根据伊丽莎白女王的名字,通过异化创造出的名字。
电影中还有更多这样的创新。
无说教的色彩是蒂姆·波顿电影的一贯特色,也就是影片中既没有完全的好人,没有完全的恶棍。
剧中的红王后长着一颗硕大的头,脾气任性刁蛮,是仙境里独一无二的暴君。
但是却一直爱着身边的黑骑士,而且杀掉自己的丈夫红国王的理由,就是怕他离开自己。
红王后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在追问:人们为什么不能爱她?
而以疯癫著称的疯帽匠先生,却是派白兔将爱丽丝再次引入仙境,并策动整个仙境里的民众反抗红王后的组织者。
而那个主张和平、不杀害任何活的生物的白王后,却偏爱用死人的手指和物件给爱丽丝调制恢复原本形体的魔药。
而且以“不杀生”为借口,将她的姐姐红王后和红桃骑士流放蛮荒之地,使得红桃骑士宁肯死也不愿被流放。
影片中的红王后带领的扑克大军和白王后带领的国际象棋大军的“辉煌之日”大战,最终以代表正义一方的白王后放胜利而告终,这与原著中爱丽丝代表的国际象棋中的白方,也是性情温和的一方,战胜以红王后为代表的脾气暴躁的红方一样,有了某种道德说教的色彩。
不过,电影中红王后的歇斯底里喊出的那句话,对此做了补救:“我是长女,我是正式加过冕的!
”同样疏离而无说教的还有那段经典对白,也就是影片开场时,不断做梦的小爱丽丝问她爸爸:“我是不是疯了?
”他的爸爸回答说:“我看恐怕是。
不过,告诉你一个秘密——成功人士都这样!
”这段对白在变大后的爱丽丝设法去救疯帽匠时再次出现,起到了深化影片的主题的作用。
同样起到这种作用的有爱丽丝父亲说的那句话——早餐之前就能发生六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爱丽丝就是念着仙境中那六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鼓起勇气斩杀怪龙的。
——关于剧中人物,我还是喜欢海伦娜·伯海姆·卡特饰演的红王后,她把各种细微的表情和姿态演的十分生动。
约翰尼·德普饰演的疯帽匠那身夸张的打扮,特效放大的双瞳,以及介于小丑和王子之间的惟妙惟肖的演绎,还有他为辉煌之日跳的福特舞,将波顿的疯疯癫癫、黑色阴郁的黑哥特风格推向了高潮。
还有那只蓝色条纹的隐显自在的柴郡猫、对头兄弟,另外还有毛毛虫的艾伦·里克曼声音,真的亦真亦幻,既形象生动,又神秘莫测。
爱丽丝的扮演者,这位澳大利亚籍模特也选得很好,她不仅有维多利亚时代贵族的气质,而且她的模特身材很配合不断变换着装的需要。
——强烈建议大家看过社科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后在去看电影,或者你已经看过电影,那么在拿这本书来做个整体的回顾。
那样的话,不仅看到的是三维的电影画面,你还会跟随卡罗尔找到自己多维的、甚至是无限维度的灵魂空间。
(参考书目:《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月,冷杉 译)
——女主角視角。
3月26日《爱丽丝》国内上映,3月27日晚上,我也去蹭了个IMAX的看看。
进场时的情形也颇为人山人海,却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主创们的FANS,多少人是原作控,又有多少人只是赶着IMAX3D的热闹。
这一场《爱丽丝梦游奇境》……我很想掐着文艺腔说“它是主创们的一场节日庆典”——通俗点说就是“只要蒂姆和强尼他们都过瘾了并且赚到了钱,就可以了”,但近几年类似的“庆典”好像出现了太多次。
不过仔细想想,从蝙蝠侠、剪刀手、南瓜王、艾德伍德什么的一路看到现在的骷髅新娘、威利•旺卡与理发师陶德,蒂姆和强尼一起捣鼓出来的电影,确实本来也就很少有什么非常别致或新颖的情节——别致新颖的永远是花样百出的细节细节与细节。
比如踩着桌子走过去的疯帽匠,爱丽丝的百变裙子(感谢上帝,爱丽丝变大变小时没出现原作里那个当年吓得我不轻的“爱丽丝的脖子变得像蛇一样”的场景),萌得要死的柴郡猫(有点像《龙猫》里的猫巴士?
)叠扑克发动投石机的扑克战士们,还有那位骑士大叔脸上颜色变来变去的心形眼罩……原作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很难分清哪些捏他出自原作,哪些又是蒂姆的创意,总之反正,看蒂姆伯顿的女人和蒂姆伯顿的男人和蒂姆伯顿的男人以前的女人齐聚一堂,大家都很happy。
而就剧情上来说,蒂姆的这部《爱丽丝新传》,确实太简单太普通(结局还让中国观众都笑了一下场,又都忍不住关注“他们是不是去卖鸦片了……”的问题),反倒让人忍不住地想深挖内涵——《理发师陶德》的剧情看起来像是“剪刀手爱德华与女主角金结婚过起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之后被法官驱逐,还被抢走妻女,十五年后爱德华重返故里,用自己精湛的剪艺开展了复仇之路”,并向我们阐明了结局中女主角前男友的奋勇牺牲多么重要——若非他的死让负疚的爱德华一辈子待在高高的城堡里往小镇上洒雪花,就没有《剪刀手爱德华》的童话。
而这部《爱丽丝》后传,则可以附会为“曾经历过奇遇的金不甘于回归平庸日常,于是再一次复刻历险,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人生意义,驶向了完全不同的未来”——这或许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部电影里和爱丽丝搞暧昧的不是别人,是疯帽匠,又为什么仅限于暧昧:不光是照顾原作FANS感情,也是剧情需要。
——也许几十年后,这个金,或者说爱丽丝,依然会有那么一天,坐在孙女的床边,给她讲当年那个剪刀手或者疯帽匠的故事,只是故事的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不过即使如此,这部电影的意义,也依然还是“他们过瘾了并且赚钱了就可以了”,以及“蒂姆伯顿的男人和(中略)齐聚一堂”,毕竟故事主线是那么俗套并且正确得有点不必负责任的偷懒桥段,难免让人在看完之后略有不爽地小声咕哝“可我们自己的迷惘人生,到底还是没法找个兔子洞跳一下然后大彻大悟”——虽说我们自己的人生,本来就不能赖一部电影,但会这么想一想,也是人之常情。
唯一重要的事情是,在这么嘀咕和抱怨过之后,我依然爱这部电影,诚心诚意。
……不过不会推荐“非看3D IMAX不可!
”就是了。
华丽丽的场景与想象中闲适的英伦风相差甚远,想看到的东西一个都没看到,眼泪汇成的大河,假海龟和格里芬,还有爱丽丝和老鼠的对话,爱丽丝卡在房子里。
这些我所盼望的都没有。
3D的效果只在有限的几个场景中见到,并且对于理解主题没有任何帮助。
3D只是代替了我们有限的感受力。
而且如果电影往这个方面发展,是大大有害的。
只会令表现手法更加单一,因为既然消费是唯一的驱动力,那么只要做更好看的画面效果,造更好的电影院,就能赚更多的钱。
3D是一次花大钱的实验,但收获将远低于所值,人物个性不必通过3D读解品味,而如果场景只能在电影里看,还不如去世界各地旅游。
我始终不懂那些环绕立体声在电影中的意义。
故事很假,那么即便身临其境也是失望的。
小女孩的衣服应该随着身体长大的。
至少在梦里可以这样,原著没有说爱丽丝变大之后把衣服撑破了。
会这样发问的必然不是个孩子,怀疑小女孩钻进兔子洞,怀疑乌龟如何成为老师,这些都是慢慢长大后才知道的。
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孩已经长大了,并且我们大概不会做一个美国英雄式的梦,所以结尾告诉我们这是真实的。
所以一切都富有逻辑。
当文学性的想象力被改编为商业的宏大版图,这一出戏就彻彻底底的被看穿了。
那个无厘头的小姑娘会成为女强人,但我怀疑对原著情节极为熟悉的英国人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一出戏,或者,它原本就是为中国拍的,在他们看来,眼下最富有赚钱和花钱欲望的应当还是中国人。
按照讲故事的那个年代,爱丽丝往后会往中国贩卖鸦片。
因为本人对于英音比较不熟悉,所以必然降低了我对这部片子的理解。
不过说老实话,其实不用太在乎剧情,说真的。
因为女主角不好看,所以剩下的只有德普和海瑟薇看看了。
去看的是IMAX 3D版,但是我没看过Avatar,所以没有什么办法去比较。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在一个放松心情的午后看来,真美好。
Drink me.爱丽丝这么进入Wonderland,其后的绮丽景象,梦幻的色彩,其后的故事也不就是从一片迷雾里,骗我们喝下一瓶甜蜜的酱水,因为3D的效果,我们也随之缩小了不少,接着就跟着爱丽丝奔跑的步伐前进着。
海瑟薇饰演的白女王陛下,矫揉造作,不过呢,怎么可以以现实的逻辑去衡量她。
她为爱丽丝精心调制了缩小药水。
步骤也不过和我们看这片子差不多吧。
首先放入一些水喝普通的药品作为调制。
起初你还能认出一些关于Alice in Wonderland,或书或以前电影的痕迹,普普通通外加华丽的特技效果。
真的是华丽啊,但是不过就是大片的范儿。
其实我觉得只是那些特技就够我只会票价了。
就像爱丽丝对着那古怪的药水还能不觉得恶心。
其次加入一些有点古旧的人的手指干。
老实说我看过原著,那还是我很小的时候。
说真的,我一点都没看懂。
一是因为囫囵吞枣的看书,二是因为这个故事的荒诞程度让我这个直来直去的脑子实在是不适合这个故事。
所以我脑中留下来的也只有一个金发碧眼的萝莉身着蓝色的裙子和白色的围裙,一位兔先生手里的金表,匆匆的赶着,爱丽丝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一场茶会,扑克牌样的军队。
不过,那就是全部了。
不得不说虽然故事很奇妙,很古怪,我实在是没看懂,但是爱丽丝漫游仙境,真的在很大程度上让我形成了一些审美观……比如,我是个萝莉控,再比如,我是个bunny控。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能接受主演那个姑娘,当然本身故事的设定就已经不一样了,13年后,20岁左右。
噗。
我只想说那个蓝色的毛毛虫,比想象中的好多了,没那么恶心,但我还是不经意间的穿越了。
我不得不说这个片子让我穿越,有一部分是因为里面毛毛虫吊起来的时候,呃,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新八叽的初吻对象——面包桑。
恶心啊恶心啊恶心死了!
不过还好吧说真的,蓝毛毛虫作为智慧的象征,远比我想象的好看一点了。
总比叫着面包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恶心的黏黏的虫子咬好多了吧!
我喜欢那只猫,喜欢那两兄弟,喜欢红心女王,喜欢帽子先生,喜欢那只小老鼠。
毕竟这个电影要老少皆宜一点,于是人肉干手指可以接受,人物画面的设定我们也可以接受。
最后加入一抹白女王的口水。
这个举动足以让爱丽丝震惊并且感到不适。
是的,tim burton擅长讲人性的故事,只是我没想到如此梦幻的故事居然还能被他找到机会扎我们一下。
Hatter的设定是很微妙的,他那么诡异的妆容,却被Depp演绎得如此深情款款,疯狂里混合着一丝帅气,哦也,也只有Depp能够那么勾人的魂了吧。
他说,我难道是虚幻的?
而后又证明说,我们不是在你的梦里,这些都是真的,是真的。
我差点误以为又一个爱情故事要发生了似的。
哎,还好还不敢改成那样,不然,这口口水吐的我真的不想喝了。
虽然我亲爱的爱丽丝穿上了盔甲,她还是个金发碧眼的姑娘。
嗯。
她口中默念6个不可能,但是都变成了可能。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这骗子还真是励志啊。
于是她最后砍下了龙的头!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姑娘……连Hatter都看呆了,啊,他的眼睛好迷人。
等着白女王汲取了怪兽牙边紫色的汁液“喝下吧,你将可以回去。
”爱丽丝拿起就要仰头喝下。
只是Hatter恋恋不舍的眼神好是销魂。
“你可以不走么,留在这儿,我们都是真实的。
”“我有我的梦想,我知道我要去做什么。
”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没夸张,那天我们老师给我们讲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她在台上激动得给我们演示场景,讲背景,我在下面激动得快要冲上去和她一起讲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下又穿越了。
是啊,二次元世界固然美好,可是还不是要去三次元的么。
(还有一个穿越点...Depp君为了服务大众跳了breaking= =所以说你看什么电影都必须要穿梭到银魂是么???喂!!)但关键是我们从二次元带走了什么。
我说,爱丽丝说,她要实现梦想。
她要把不可能推翻,这眼前的一切都是可能,还有什么不可能?
一口气咽下了那紫色的汁液,一觉醒来已是天空明媚的原样世界。
她成了个女商人……噢不……我的萝莉呢不过,我还是想说,Yes, you are the right Alice.Absolutely.你是她,我也是她。
这么励志肯定会引起人的诟病,但我就是看的津津有味怎么办。
你能够想象一个童话实现么?
我觉得Burton做到了,不是梦想实现,是一个美梦、童话成真了。
我被激励了,我要做那个爱丽丝,她不要订婚,我不要世俗的束缚;她要做个女商人,我要做个尽情享受生活的人;她要冲破不可能,我要圆梦。
你别说,我还真就这么联想了。
最后白女王调羹放在溶液里搅拌了下。
这部片子,你说它好,我还真说不出,但要说不好,我也说不出。
爱丽丝你说这姑娘吧,我觉得服装设计不错的。
Hatter吧,妆容是最惊悚的一次,但我觉得很有效果啊,疯狂,但不是纯真。
红桃女王很好看!
兔子先生很可爱,不像以前感觉上的那么cult了。
音乐吧,就不用说了吧,听完OST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
所以最后爱丽丝眼睛不眨一下的喝下了药水。
所以最后我不假思索的给了五颗星。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Alice,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LOL.
从小姑娘爱丽丝第一次梦游仙境至今,已经145年了。
漫长的时光中,这场奇妙历险以超过50种语言、多部戏剧和影视剧的呈现而被世人所熟知。
如今再次被改编成电影,除了特效和3D的噱头,总该有点儿特别的东西才好。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蒂姆波顿这个因奇思妙想、风格阴郁而著称的导演施展魔法,给我们一个别样的仙境历险故事。
可我们错了。
《爱丽丝梦游仙境》这部电影绘出了一幅几乎完美的梦境图景,绚丽缤纷,奇异美妙。
乘《阿凡达》的东风,特意制作成了3D影片,效果自然不错。
电脑特效称不上叹为观止,但也足够精致贴切,良好地服务了故事。
当然,如果有故事的话。
从爱丽丝进入树洞开始,影片情节就在完全失控的发展,而且是在毫无令人信服的戏剧张力和人物冲突下肆意蔓延,让人看了个没头没脑。
因为一个所谓“皇历”的指引,原本悠闲惬意的漫游变成了一个由宿命论引导的匆匆赶路,并且以一场莫名其妙的商业规划作为结局。
影片的故事可以说是一塌糊涂,空洞无物,糟蹋了德普和海伦娜的卖力演出。
波顿这次真的搞砸了!
他压根就没打算好好讲一个故事么?!
答案是否定的。
从影片中我们仍然不难看出他深刻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怪诞妖艳的人物形象,阴森诡异的气氛营造,古灵精怪的角色性格,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没有简单直白的善恶划分。
影片名义上的反派红心皇后最为抢眼,大头娃娃的造型配上严肃的表情让人印象深刻,但她通篇叫着砍头砍头却从未成功杀过任何一个人,反而轻而易举地就能被犯人说服;喜欢用猪肚子暖脚,热爱酸梅点心,悠闲活动不过是用鸟儿当球杆打刺猬高尔夫;所作所为不过因为天生大头被人嫌恶而一心想得到别人的爱,最终却被爱人背叛。
当她发现自己被众手下和亲信欺骗并背叛时对自己的爱人所说的那句话可以作为其性格内涵的最直白表述:“可怕比可爱更有用。
”反观应该是正面人物的白皇后,白发如雪,娇肤若霜,本应冰清玉洁的她偏偏涂黑色的唇膏,暗示了她并不如名声及外表般纯洁的内心;在人前装腔拿调矫揉造作,扮淑女饰高贵;制作魔法药水所用的材料如手指,唾沫,尿什么的,和邪恶的老巫婆别无二致;以貌美可爱为资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生物,以良善为名却行夺取皇权之实。
当她从一条狗那里得知爱丽丝身陷红心皇后险境时非但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担心反而说“她去那里正好可以寻找佛盘剑。
”好不掩饰地露出了她的真面目。
而爱丽丝,自以为我的梦境我做主,结果一次次的教训不断提醒着她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梦境,没有桃花源,有的只有现实。
在这个如同梦境却无比现实的世界里,她没有独力做出决定的机会,从一开始被追捕,到最后挥剑屠龙,看似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其实无不是被赶鸭子上架,最简单的例子,她压根不知道红心皇后做过些什么,所有人只是一味地灌输给她“红心皇后是邪恶的,必须打倒她”的观念,正如同她也完全不了解白皇后却懵懵懂懂地开始为其卖命一样。
选择杀掉那条龙,不也是被白皇后假惺惺的不愿杀生所要挟么?
更别提故事的结尾早已被“皇历”预言,爱丽丝也只是没有提线的木偶而已。
而疯帽匠各种奇怪的表现和台词无不表示他曾有过独特的经历和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但是影片对这个角色的刻画总是浅尝辄止,使其显得除了“疯”,真的没有别的什么了。
可以看到,导演波顿是有想法的,他原本想把影片改编成一个毫不童话毫不唯美的两个坏得不彻底好地不纯粹的女人不择手段争权夺利的故事。
如果每个角色都以这个基调为出发点丰满起来,演绎出一段发生在美妙仙境中的不那么美妙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爱丽丝从一开始的没头没脑逐渐恢复主见和立场,打破“皇历”中的既定预言,真正完成内心信念的建立,本片一定会比现在大有看头。
那么究竟为什么影片会变成现在这样的不堪呢?
让我们来看看蒂姆波顿的简历就能知道原因了:“蒂姆波顿1958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班博市,高中毕业后去了加州艺术学院,这所学院当时是迪斯尼公司绘画师的一个重要来源,波顿毕业之后也顺理成章地去了迪斯尼公司当上了一名动画师,并参与了一些传统动画片的制作。
迪斯尼公司赏识他的天赋,让他创作了一部动画短片《Vincent》(1982),描写了一个7岁小男孩的世界,这部片子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但却被迪斯尼认为太过于阴暗,不适合儿童观看,因而未获准公映。
后来他又创作了《Frankenweenie》(1984),这部基于弗兰肯斯坦传说改编的29分钟真人短片也因为被认为不适合儿童观看而未获公映。
”之后,波顿所拍摄的所有影片大部分都是华纳投资,有的是福克斯投拍,但都和迪斯尼这个连“jesus christ”出现在台词中都无法容忍的公司没有关系了。
一直到这部《爱丽丝梦游仙境》。
当年的迪斯尼不让波顿阴暗,如今的迪斯尼更没有理由让他为所欲为,尤其是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你可以改编,但绝对不可以颠覆。
于是,尽管波顿想方设法在影片中坚持自己的构想,但在迪斯尼的“监视”下,他最终妥协了,将影片本来的精华部分隐藏殆尽,给期待中的影迷们交出了一份几乎是草稿的瑕疵品。
我们能怪谁呢?
恰似影片中的白皇后和红皇后。
迪斯尼坚持自己的“纯洁”,真正想要的却是票房。
波顿坚持自己的“阴暗”,却敌不过向投资方的手腕。
因为《阿凡达》中国大陆票房的优异表现,《爱丽丝》影片结尾生硬地加上了一段儿向中国献媚的情节,赤裸裸地向祖国人民要票房。
而截止3月25日内地上映前,该片已接近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应该足够让某些人庆祝了。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可以如意遂愿的仙境,有的只是现实。
请允许我以《爱丽丝漫游奇境》小说的结尾作为这篇评论的结束吧。
“尽管她知道只是重温一个旧梦,而一切都仍会返回现实:蒿草只是迎风作响,池水的波纹摆动了芦苇。
茶杯的碰击声实际是羊颈上的铃铛声,王后的尖叫起源于牧童的吃喝。
猪孩子的喷嚏声,鹰头狮的尖叫声和各种奇声怪音,原来只是农村中繁忙季节的各种喧闹声。
而远处耕牛的低吟,在梦中变成素甲鱼的哀泣。
”
◆ 爱丽丝梦境中的人与现实中是什么样的对应◆ 爱丽丝为什么最后选择了回到现实◆ 回到现实后为什么又突然决定去中国这些情节的背后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下文都会说到,需要的只是一点耐心。
这是一个讲述成长的故事,在其中看到无奈何悲伤。
一个老套的剧情,主人公被赋予重大的使命,并在最后成功的斩杀恶龙。
但她只是一个小女孩,也并不像其他电影中获得某种超能力,手无缚鸡之力的她被众人推向恶龙。
受人爱戴的白皇后、心仪的疯帽子、和周围其他朋友,没有人(动物)出来帮她,都只是说着“这是你的使命”。
在砍下龙头的那一刻,她和曾经的爱丽丝告别了。
毫无留恋地喝下龙的唾液,回到现实,拒绝求婚,。。。
片尾有个画面,爱丽丝的眼神让人心痛。
- - - - - - - - - - - - - - - - - - 但整部电影只是这样么?
那我只会给它打两分。
梦是现实的映射,梦中的东西在现实中都有对应。
梦又不是那么具有逻辑性,导演也正好利用了这种交错来完成他的剧作。
下面的分析如果细说起来太费时间,所以只摘重点,其他的我想读者立即也能分析出来了。
我们先说白皇后,她是一个关键点。
大家都感到白皇后有些做作,也有人解释,而事实就是导演的故意为之。
这是爱丽丝的梦,里面人物加入的都是爱丽丝自己的情感,所以说导演要表达出爱丽丝对白皇后的不满。
现在来看看白皇后在影片里的特点:优雅,受人喜爱,不杀生,做作,恶心。
在影片中爱丽丝本也是不杀生的,但没人理她这茬;而当她问皇后为什么不自己去战斗时,皇后说因为她不杀生。
而影片中为什么屡次出现白皇后做一些恶心事情的画面呢,这都是爱丽丝内心的真实想法。
而白皇后在现实中对应的是谁呢,我想应该是她姐姐。
梦中疯帽子没有帮她打退恶龙,如果打败恶龙对应着现实中订婚这个任务的话,现实中的疯帽子是谁,爱丽丝希望他出现到订婚仪式上解救她,但最后让爱丽丝失望了。
我在此处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这个人是她的姐夫,更确切的来说是那个成为她姐夫之前的那个他。
这样一切都能解释通了,她为什么嫉妒白皇后,因为她姐姐抢了她的爱人。
也许有人说这太扯了吧,毫无根据。
要根据?
有,就是梦的结局。
这个梦可以说是由爱丽丝的心理阴影形成的,是她内心深处记忆的重现。
和疯帽子开心的在一起 -> 发现疯帽子更在乎白皇后 -> 最后主动喝下龙液,离开他们。
而现实中是,原先她和她姐夫是一对,结果他移情别恋爱上了姐姐。
是不是很像?
唯一不同的是曾经的她还没有放下这段感情,而在梦的最后她已经彻底的清醒,放开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结局的突兀。
还记得结束前她跟她姐夫说的话么,也是意味深长的。
白皇后和疯帽子已经知道是谁了,而红桃皇后呢?
白皇后的敌人,也就是她姐姐的敌人。
结论可能让人吃惊,就是爱丽丝她自己,是她的另一面。
这场梦可以看做她与她姐姐战斗的故事。
梦中也是姐俩(唯一有些不同的是姐妹关系调换了,不过梦总不会和现实完全相同)。
这场梦又可以看做她与另一个自己战斗的故事。
在梦里不是不会受伤么,可她被巨兽抓伤了,为什么?
因为只有自己的另一面——红桃皇后才能伤害她。
巨兽最后变成她的坐骑这段也很诡异。
就是因为她们原本就是一人,巨兽是她(们)的,当谁的意志力更强时,就能操纵这些力量。
再举出一些细节来吧:红桃皇后自小就出现在她的梦里。
红桃皇后抱怨为什么自己不如白皇后那样受人喜爱。
红桃皇后抓到爱丽丝后并没有怎么伤害她。
红桃皇后抓到疯帽子后便对其宠爱有加,但最后疯帽子背叛了她,跑到白皇后这边了。
红桃皇后在被背叛后领悟到,可爱没有用,必须凶悍才能维持自己利益。。。。
我一直觉得无法对应的是红桃皇后身边的长得挺帅的独眼龙,经过分析可能还是她的姐夫。
前面几个人物都很确定了,但这个只是“可能”。
说点我的线索:红桃皇后和独眼龙的关系反应了爱丽丝的希望红桃皇后又经常蹂躏独眼龙,和爱丽丝对她的姐夫一样,又爱又恨偷情。
这里很重要,居中出现了两段偷情,开始是她姐夫和某个女人,然后就是独眼龙和爱丽丝。
编剧这么写一定是有其关系的。
有人可能会说第二次算不上偷情,是么?
梦是爱丽丝自己的,她完全没有想法的话,怎么会出现这种情节。
结论就是爱丽丝撞见她曾经心爱的姐夫与人偷情,伤心,连偷情也不找她。
于是在梦里YY一下独眼龙主动勾引她,然后主动的拒绝。
在梦中满足了现实中缺少的。
当然,如果整部电影只是这些的话我只会打四分。
- - - - - - - - - - - - - - - - - - 很多人都反应电影的结局过于牵强,甚至有人说是为了讨好中国观众才硬加上的。
我认为导演的目的肯定不在于此,中国观众太以什么心度什么腹了,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有聪明的同学已经看出来,电影的结局讲述的是侵略中国。
让我们来回想一下爱丽丝的梦境:红色(红桃皇后),巨龙。
这两个都是某个国家的代名词——中国。
进军中国是爱丽丝的梦想,在梦里她数完6个不可能后,完成了斩龙的使命。
她从梦中收到启发(她最想做的事不是结婚,而是战斗,进军中国;而且最后能成功),所以回到现实后迅速的完成一切安排,登上了开往中国的战船(也有人说上面运的是鸦片)。
影片想反映的是,爱丽丝从小就有了这个梦想,而这个梦想是谁给的?
电影中有个人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她的父亲。
她父亲是如何把这些想法灌输给她。
她的父亲又是如何去世的。
我想导演会在《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续集《少年爱丽丝》里面解说清楚。
- - - - - - - - - - - - - - - - - - 现实中与婚姻的斗争,梦境中与敌人的抗争,与白皇后的抗争,与自己的抗争,与巨龙的抗争,回到现实后于一个国家的抗争。
一条主线,把这些对立糅合到一起,对心理的描写也极致。
我想,除此之外,没有第二部电影能做到。
值得打5分。
PS:写得太长了,长到我自己都不愿看第二遍。
所以有什么错误的话,还请原谅
我觉得没传说中那么差。相比阿凡达我更喜欢这种童话式的场景。
太失望了..
以商业片来说,质感是不差的,剧情虽说简单,但是不会枯燥,角色众多,宛如一场奇幻嘉年华,不时穿插的幽默很让人傻眼,不过电影的画面氛围非常华丽梦幻,是值得欣赏的部分。反正本来就是童话,为什么不能这么童话呢?!而电影里那暗黑又绮丽的色彩,估计只有Tim Burton干得出来。
特效布景和色彩搭配都很棒,就是剧情太烂,完全看不下去~
失望透顶 且听说这是2D拍摄后期转3D 这也太忽悠人了 weber所言极是 现代人真是掉进了iron cage里逃不出来了 抵制视观众为蠢蛋消费者的3D电影!
如果不是为了那只猫,我会给3星。如果是为了那只猫,我绝对会留下的。。。
里面的人一个赛过一个丑,反胃。很无聊的电影,无聊啊啊啊啊!
有一种全世界都是腐烂的感觉
除了3D,还有别的意思么?缩小版的海伦娜好可爱的说!德普的造型太狗血了!
要不是看在几个熟脸的份上,该给一颗星的
当原著里所有的角色都变成荧幕上活生生的形象,而且如此贴切的时候,我简直感动得要哭。爱死Mia Wasikowska,全身没一处不是萌点,安妮海瑟薇的白皇后如同白素贞附体,Helena Bonham Carter一如既往的可爱迷人。又回到才看原著时候的兴奋了。杰作!!
Technique shouldn't over subject matter. 3D效果值五星,故事吸引力显然不如原著,综合得三星。一点都不适合小朋友观看。
波顿难得让我觉得看了舒服、不做作的电影。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但又不自觉去适应既有规则,爱丽丝做到了大部分人没做到的精神独立。
1、保有原作的一些关键细节,改编上比《福尔摩斯》走得更远。2、3D上约等于冰川时代加阿凡达,但是整体上并未形成成熟的语言。3、德普一般,海瑟薇有点雷,最好的还是红桃皇后。4、有望2011年奥斯卡提名最佳化妆和最佳艺术指导。5、预计中国票房不超过两亿。
看睡着了,有几个地方没有看懂,不知道是不是有《爱丽丝漫游仙境前传》,或者先看童话书。
海瑟薇比depp神经多了。。。我是为看毛才去的?!。。。
NoT ThaT BaD....波顿一直就这水平...
适合观众,儿童,还行吧,就这样!
本来不至于这个分数,可是你是Burton,太扯了,不说以为是梦工厂之类的,通俗无悬念无惊喜的顺利完成故事,可否在平凡一些满足我对你的失望?还有我喜欢红桃皇后,典型的无安全感单纯暴躁小女生,比虚伪会伪装的白桃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