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飞机上看完了这部片子,讲真,前半段还是很扣人心弦的,虽然也能把故事猜个七七八八,但是还是很有看下去的欲望。
但是这部电影和很多电影犯了一样的通病,就是虎头蛇尾。
我没想到,二儿子费尽心思搞到了硬盘,最后就是想来一场“莫须有”的末日审判。
为什么说它是莫须有呢?
因为全片都让人觉得硬盘是关键,但最后郑则士饰演的角色,受到的审判居然是谋杀亲生儿子?
佘诗曼饰演的记者最后被判诽谤,然而也只被判罚一元?
吴镇宇饰演的警察,在马来西亚绑架了一位警察,最后没有任何的处理就回了香港?
这个反转恕我不能接受。
还有很多泄密者去吊唁,结果花上面堂而皇之的写着泄密者?
这不明摆着自己暴露了自己,还做啥泄密者?
这部片子大概寄托了导演和编剧的狭义江湖梦。
在这个金钱社会里,依然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真理而坚持。
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个世界,明知体制行不通,便想要江湖事江湖了。
但是剧情后期的杂乱,无逻辑,人物的单一性,还是极大的影响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看到最后往往会很失望。
感觉看前面的拍摄,我不信邱礼涛会愿意安排这样的结尾,某种意义上,可能也是为了符合大陆市场所做的妥协吧。
情节没有多大新意,不过场面节奏在线,以为是国语的,进电影院看的是粤语版的。
中规中矩的港产犯罪电影,不过对比之前看过的几部,这部算...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不好看
初看电影标题,原本以为是间谍题材电影,没想到是与我们本身的专业(传媒专业)有点联系的电影。
电影的题材乍看比较新颖,讲述的是现代药业发“灾难财”的故事,带有社会阴谋论的一些意味。
但是仔细一看,你又能感受到那种港片的传统套路。
港片素来很懂得营造紧张氛围,擅长层层推进剧情,对“悬疑”二字拿捏非常准确。
港片通常以男性角色为主导,二人性格通常性格非常悬殊,搭档起来摩擦出不同的火花,透露出出浓浓“男人味”。
稍稍拘谨但细心的马来西亚警察张智霖,加上神经兮兮又邋遢的香港警察,看似三观不合,但是又有点像最佳搭档。
全片在追求反套路,好人可能会是坏人,坏人也可能是好人。
可是这个反套路,似乎没有太大的成功,剧情的节奏把握不是很准确。
电影有一种草草结尾的感觉,一开始让人觉得悬疑十足,但是结尾的时候却只能感觉中规中矩。
真相是电影想讨论的东西。
警察是寻找真相的人,记者也是报道真相的人。
于是真相成为了电影的理解关键,为了真相值不值得游走在灰色的地带呢?
我们可以为了审判别人,而去制造“真相”吗?
极端的新闻自由主义认同吗?
你愿意为真相付出生命的代价吗?
这些议题,是电影带给我们思考的。
评分:6.5分
今天突然看了这部电影。
2018年的片子,影片开头莫名有点跟2020年的开局巧合。
vr-23和covid.-19。
同样是疫情的剧情。
不同的是病毒发生的本质不一样,性质不一样。
单从影片来说,前半部分还是很精彩的。
充满着悬疑。
但是,到了,后半部分,情节显拖沓。
故事的结局也令我看不懂。
不知道是故意制造悬念还是草率收尾。
一部主题是大义灭亲的影片,故事结果,坏人并没有因他犯下的危害世界公共卫生罪行而受到相应的惩罚。
我只想说看了以后会浪费了你的90分钟时间,开头一看还以为不错,看着看着不知道影片到底要讲什么,感觉就像强行东拼西凑出来的……全文亮点,吃云吞面记得加醋,要酸碱中和哦!!!
还有咸柠七喜,哈哈,140字怎么这么多……………………………………………………………………………………………………………………………………………………
如题,是不是现在都没有什么好剧本了,剧情没什么悬疑,支撑下去的就是演员的强大。
就是吴镇宇和张智霖的出现让我突然想起了冲上云霄……另外可惜的是张继聪怎么没爆金句就去领盒饭了,是有点不爽!
还希望他能留个亮点呢。
4星是献给原味的港片和演员,毕竟现在能找到粤语的港片还真挺难,一种对纯正港片的情怀吧
(无剧透,只谈极其喜爱的阿佘,想看影评的话,可以多支持其他作者哈)(关于阿佘的《金枝欲孽》与《延禧攻略》→宫斗剧的鼻祖与新贵,四面墙的阴雨与疾风)佘诗曼是公认的劳模。
一年到头,不是大银幕见,就是小荧幕见。
算下来,这样的“约”,一赴,就赴了20年。
而她看起来,相貌似乎没有多大改变,但那戏路与态度,却是越活越开。
就像是在不断绽放一样,看不到终点,只是凭着一股韧劲,不断地打开再打开。
佘诗曼与她的画作这周五,她跟吴镇宇、张智霖联手合作的《泄密者》就要上映了。
在这部电影里,她饰演的是《香港日报》记者阮嘉岚,一个总是冲在前线追问真相的人。
当马来西亚突然爆发由寨卡病毒引发的疫情,她也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但随着蹊跷谜团不断增多,几方势力逐渐登台,整个局势变得越来越黑暗。
这样的故事与角色,有佘诗曼的演技加持,期待值是可以往上走一点的。
毕竟,她演什么都好,非但不存在拖后腿的可能,往往还能用一己之力,撑起整场戏的可信度。
这样的评价,放在现在妥当,但在20年前,恐怕犹如痴人说梦。
那时她才刚出道,身份是“香港小姐”季军。
说来有趣,本来资源是在冠亚军身上的,没想到两人闹了些争抢男人的新闻。
于是佘诗曼“捡了个便宜”——但要是以现在的眼光看,是港剧、港片,捡了个宝。
那时她一点经验都没有,就被推到了重头戏里。
在《雪山飞狐》(1999)中,她跟陈锦鸿(饰胡斐)搭配,扮演苗若兰。
这个角色,温软,柔弱,让人心生怜惜。
胡斐柔肠百结地唤她一句“草蜢仔”,她就娇羞地低一下头,笑意漾到嘴边,藏不住。
要哭起来,又当真称得上梨花带雨,楚楚动人。
可以说,佘诗曼接的第一个角色,像是量体裁衣。
披上那戏服,就是苗若兰本人了。
其后参演的两部,是品质更硬的《刑事侦缉档案4》(1999)和《澳门街》(2000),进一步打响知名度。
《刑事侦缉档案4》剧照特别是在《澳门街》(《十月初五的月光》),佘诗曼饰演祝君好,与张智霖饰演的文初,搬演了一出出温情大戏。
自此,开启了二人在影视上的多次合作,这一回的《泄密者》,就是第六次。
回看当时,观众缘是有了,但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还是有不少被指摘的地方。
演技青涩之余,“鸡仔声”这个形容,伴随了她很多年。
所谓“鸡仔声”,指声音太娇太嗲,很多时候,连对白都念得含糊。
但要知道,佘诗曼有意思,也就有意思在这里。
你要是给她定性了,没多久,她就给你打破。
你觉得她嗲,她就发狠地,每天大声读报半小时,攻下台词这一关。
你觉得她柔弱,殊不知这个女演员,就跟她自称的“男仔头”那样,坚韧无比。
为了拍戏,她可以一年拍120集,可以五天四夜不睡觉。
颈椎、下巴等大伤小伤不断,她也往往为了进度,枉顾自己健康。
你觉得她只能充当花瓶,她在2006年就夺下了TVB最佳女主角称号。
而这个“视后”,还是迟来的。
短短几年间,能把自己推到这样的事业高度,显然不是运气二字能够概括的。
关键是,得把自己的天赋逼出来。
成为演技派后,佘诗曼依然在不断颠覆各种定论与标签。
当大家以为她戏路窄,只能演纯美角色时,她在《倚天剑屠龙刀》(2001)里演了周芷若。
从善良纯情过渡到腹黑无情,佘诗曼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
就跟她本人一样,用别人习惯性定义的甜美,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惊喜。
那一丝阴损与狠辣,难忘。
于是大家慢慢地从《七姊妹》(2001)的黄玉簪、《帝女花》(2003)的长平公主等娇柔角色中,感知她内里的韧劲。
等到《金枝欲孽》(2004),更是技惊四座。
佘诗曼的演技,突然就惊为天人了。
董佳·尔淳这个角色是内敛的,但所敛的锋芒,格外冷冽。
她工于心计,在宫斗初期就能在上游兴风作浪。
每一招,出得又阴又准。
佘诗曼把那种绝情与孤清,演得滴水不漏。
再淡的妆容,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现出鬼气来。
但这个角色哪怕不动声色为多,层次感却丝毫不少。
后来淡风云的惘然,情爱不得的凄然,被她融到那副姣好的相貌上,都是能叫人心惊的。
当大家以为她走到了演技的巅峰,她继续在同一导演戚其义的《火舞黄沙》(2006)中大放异彩。
在各种拉锯的消耗中,家春分这个角色,有更多浓墨重彩的质感。
佘诗曼进一步圆熟的演技,又爆发出一种新的可能。
那年她竞争“视后”的作品不仅有这一部,还有《凤凰四重奏》(2006)。
一个人演四个角色,从清末到当下的四代人,不同性格,不同际遇,一水儿地下来,都让她演活了。
而佘诗曼,继续在各式角色中找自己的突破口。
譬如《法证先锋2》(2008)的疏离,《绝代商骄》(2009)的泼辣,《花花世界花家姐》(2011)的痴傻……
《绝代商骄》剧照等到《使徒行者》(2014),精明市侩而又重情重义的“钉姐”丁小嘉还能让观众眼前一亮。
大家都没想到,佘诗曼能够“放”到这个程度。
这个剧是成功的,但成功很大的理由在于佘诗曼的演绎。
那种市井气息亲切、搞笑、迷人,与林峯的对手戏炸得火花四射。
从这个角色开始,佘诗曼当真是没有什么角色是无法驾驭的了。
再一次,她赢得了TVB“最佳女主角”与最受欢迎的“电视女角色”大奖。
这是毫无悬念的。
因为千差万别的气质,套到佘诗曼身上,都没有违和。
就像千差万别的男星,放到她身边,也都不会突兀。
她自身是有一股劲儿的。
《泄密者》这种不惜以身犯险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角色,很契合她。
但她的“劲儿”,更多用在角色塑造上,为人处世上,则是柔和的。
佘诗曼把自己打磨得越来越光润,无论是演技,还是气质。
演员喜欢跟她合作,不仅因为她演得好,而且能别人的光彩给放大。
看TVB的“最后一位花旦”佘诗曼,也像是在看港剧与港片的历史。
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与回落,抓过的星光,就尽量多照耀一下。
没有松懈与怠慢,只是处变不惊地走好一步又一步。
佘诗曼给自己的骨气,想来,也是给香港影视的骨气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泄密者》最后,吴镇宇饰演的老警探王大伟与妻子离婚,张智霖饰演的年轻警官李永勤则与未婚妻迈入婚姻殿堂。
影片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向观众交代了这个他们或许早已明了的结局——电影一开始,伏笔不是已经埋下?
王大伟的妻子埋怨丈夫整天忙于工作不顾家,要和他离婚;李永勤的未婚妻虽然遭遇到相似情况,但她对婚姻仍然保有美好的期待。
这个既悲又喜(后面我们会发现这个结尾其实悲剧十足)的结局原本可以反转:按照中国人喜好的“大团圆”叙事套路,王大伟与妻子离婚的悲剧就不该发生。
更何况王大伟逾越警察身份帮助“泄密者”揭露Amanah的骗局,他理应通过这份不为人知的“英雄举动”获得观众感动才是——一种最简单的影像化呈现就是妻子不计前嫌与他重归于好,两人继续一起生活。
邱礼涛(或者说两位编剧)显然不愿如此。
或许我们经常看见更显用意的结尾,但很少有比《泄密者》的这个结尾显出更隐晦却又明晰的用意了——王大伟和李永勤像是警察这个身份的两组镜像,合并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由青年到中年的渐变画。
李永勤代表年轻时候的王大伟:正义凌然、秉公执法,王大伟则代表着年老后的李永勤:俨然一条在警局摸爬滚打数十年的老油条,如此他才会在女儿患病这件事的间接驱使下暗中支持“泄密者”(显然与警察身份相悖)。
如果说年轻的李永勤仍然兢兢业业地恪守着一个警察的责任和操守,那么中年的王大伟则懂得了在职业规训之外,仍有一种被称作“良知”的东西存在。
这是他在知道Amanah的弥天谎言之后,瞬间做出的决定——除了女儿无辜被感染这件事给予他的打击,作为人(而不是警察)的良知在无形中指使他去帮助“泄密者”揭露Amanah的骗局。
王大伟逾越了警察这个身份的限制,显出了作为普遍之人的价值(良知同样引导着张日善的儿子反叛父亲)。
像是同一个人生命中的两个阶段,从李永勤到王大伟,性情虽然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为工作牺牲了家庭,将本来应该留给家人的时间花在了警务事情上。
这是王大伟最后不得不离婚的原因,李永勤身上虽然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但未婚妻对婚姻的憧憬与喜悦无疑冲淡了这种“不顾家”可能对夫妻关系暗中造成的伤害。
《泄密者》结尾的交叉剪辑无不在说明此点:李永勤的未来就是王大伟。
这个结尾不是已经提前给出了吗?
李永勤和王大伟在影片中途坐在车里聊天的时候,一个问另一个结婚了吗,一个说“在办”,另一个回问离婚了吗,这个也说“在办”。
相同的回答在此创造的幽默感,到结尾彻底涂抹出了一种悲观色调。
两个“在办”最终都落实了:真的结婚,也真的离婚了。
邱礼涛在此不免显露出他的悲观。
即便整部电影按照香港电影的传统套路制作完成,但这个结尾却反转了套路:王大伟的一系列“英雄壮举”也没能挽救婚姻,这是有悖叙事常理的。
观众看到这肯定会感到惋惜,但或许这就是人之实情吧。
在结尾结婚与离婚间的强烈对比中,邱礼涛有一种不妥协的姿态。
这种不妥协渗透在了电影中,《泄密者》说到底即是作为一种对政商勾结的批判创造出来的。
在快速制作的基础上(我们不知道今年他还能拍出几部电影!
),邱礼涛仍然能加进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泄密者》的故事,无非是几个社会事件相互组合的产物:作为中情局职员的斯诺登揭露美国的“棱镜”计划,或许是张日善的儿子反叛父亲和“泄密者”组织的由来;SARS及其他传染疫情的不时发生或许启发了电影中高危变种传染病的设计;记者的普遍“消失”,或许是编剧着力重申记者职业道德的原因;政商勾结,也不算什么多大多新鲜的新闻了。
作为当今香港影坛极少数仍然鲜明保留上个世纪90年代港片风采的导演之一,邱礼涛在每部电影中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
固定的创作团队、商业化制作模式、全明星阵容……而且往往是多种电影类型相互混杂,邱礼涛拍起电影似乎顺手拈来,看起来毫不费力。
在杜琪峰的电影里,能看到纯正的香港警匪枪战; 在许鞍华的电影里,能看到原汁原味的香港市井生活;但在邱礼涛这儿,目视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泄密者》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无良药商后院起火!
影片有些一个足够大的立意,但完成度太过差强人意!
在我看来影片用前30分钟设置了一个并不高明的悬念,可能是这部片子在技法方面唯一的优点吧。
因为后续的解谜过程完全能用混乱、脱节、狗血来形容!
虽然有些豪华的演员阵容,但除佘诗曼外其他人的表演都和那场尴尬的追车戏一样莫名其妙!
3.5分!
ps:邱礼涛还是适合那些限制级影片!
《侏罗纪世界2》和《泄密者》都看了。
类型,前者好莱坞怪兽片,后者香港犯罪片。
口碑,前者豆瓣7.0分、7.9万人评分,后者豆瓣5.8分,0.36万人评分。
票房,前者10亿,后者0.51亿,目前都是上映6天。
大恐龙碾压啊。
但是,论及共情和观影后思考性,我pick《泄密者》。
现年57岁的导演邱礼涛非常高产,他的作品列表在豆瓣能列出13页,而且非常全能,当过电影摄影(《法内情》《蜀山传》《永久居留》),当过编剧(《老夫子2001》《这个阿爸真爆炸》)、当过演员(《新不了情》《笨小孩》),还组过乐队出过书。
导演作品光2017年就有《常在你左右》(古天乐)、《失眠》(黄秋生)、《原谅他77次》(蔡卓妍)、《拆弹专家》(刘德华)。
明年他的待上映作品还有《拆弹专家2》、《扫毒2》、《死亡通知单:暗黑者》。
依据明星效应,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邱导作品可能是,让黄秋生成为香港第一个凭三级片拿金像奖影帝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1993),让刘美君荣膺台湾金马奖影后的《性工作者2:我不卖身,我卖子宫》(2008) ,让蔡卓妍获得澳门电影节影后的《雏妓》(2014),让刘德华提名香港金像奖影帝的《拆弹专家》(2017)。
其实邱导的作品题材非常丰富,拍过喜剧片(《山鸡变凤凰》(1994)、《神探驾到》(2015)),拍过爱情片(《爱情梦幻号》(1999)、《半醉人间》(2006)),拍过动作片(《终极忍者》(2006)、《竞雄女侠秋瑾》(2011))、拍过功夫片(《叶问前传》(2010)、《叶问:终极一战》(2013)),拍过惊悚片(“阴阳路”系列、《伊波拉病毒》(1996)、《青魇》(2012)),拍过政治片(《公仆2》(1995)、《廉政行动》(2016)),还拍过纪实片(《性工作者十日谈》(2007) )。
但最多的还是犯罪片,从他早年的《的士判官》(1993)、《惊变》(1996)、《夜叉》(1999),到后来的《等候董建华发落》(2001)、《同门》(2009),到近年的《凶手还未睡》(2016),再到今天我们要谈的这部《泄密者》。
邱导很多片子里有警察,要不直接就是警匪片,要不就是男主是警察。
《泄密者》也是两个警察男主,港片惯用的“双雄”设定,吴镇宇的眼,张智霖的颜,都很能打,但更能打动我的还是影片里的记者形象。
李灿森和佘诗曼在影片中都饰演有专业精神、维护正义、不怕死的记者,李灿森很快领了盒饭,佘诗曼有女主光环护体,所以连续三年都获颁香港最杰出记者奖、在工作中有死忠跟班、染病毒是虚惊一场、在枪战中有英雄救美。
血统纯正的香港电影必然要有经典港星班底,有悬疑、枪战、爆破、追车等元素,最好再来首粤语金曲。
客观地说,《泄密者》就是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的套路港片,剧情主体走向都能提前猜中。
但由于角色统一的港片气质(虽然为规避敏感而设置了一些马来西亚国籍)、对香港地域文化的表现(港式云吞面、咸柠七、外冷内热的港人情感),看下来还是舒服的。
女主佘诗曼和周秀娜、卫诗雅等女配都是香港女星,不像以往合拍港片里夹杂一个大陆女星当花瓶女主很违和,双男主负责性格反差,女演员的气质就很关键了,完成角色功能之外另有重要作用就是加强或与影片整体风格保持一致。
《泄密者》讲述《香港日报》女记者阮嘉岚(佘诗曼),面对变种寨卡病毒肆虐传染展开调查,因为同行发生命案和两个警察男主联系在一起,挖掘出“泄密者”神秘爆料组织并与之携手,最后扳倒奸商。
影片最叫绝的设定是,治病之药实际是导致社会之病的药。
药业财阀利用蚊子散播病毒,同时制造对抗病毒的解药,既发大财又赚取好名声。
“孤儿药”(罕见病药物)三个字的意义颇可玩味。
“泄密者”像是一个真相联盟,为揭开病毒传播的背后黑幕而斗争,这个组织挑战了公检法,但到最后警察男主、记者女主都愿意加入,可能体现了导演邱礼涛推崇的“执生精神”(意思是自开生路)。
影片中阮嘉岚的妆发着装利落洒脱,行事果断硬朗,面对男记者示好、男同伴追随既从容又矜持,内心深情不露,得知对方死讯才会伤心流泪,外冷内热、欲说还休不就是港女特质之一么。
曾几何时,我也多么想做一个专业精而尖、感情不渲染的社会记者啊。
可能学新闻出身的人都有过一个记者梦吧,我也曾经幻想自己拿着笔和话筒,上山下海寻找新闻线索,慷慨激昂为公众代言,“你们可能没见过我的长相,但一定见过我的工作。
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但无时无刻都感受着我的宣传。
”可我工作后是当新闻编辑,一当就好多年,基本都是安身于写字楼,虽然网络带着我紧跟新闻现场,也去参加过媒体采风,但始终不是真正意义上跑新闻、在电头上署名的记者。
而后来,随着商业门户蓬勃、自媒体汹涌而来,记者的身份变水了,“无冕之王”的头衔不吃香了,连“爆料”这个词都变low了。
好像人人都可以做记录故事,发表评论的人了。
有没有记者证的身份认证,倒也没人那么在乎了。
城头变幻大王旗,“用短视频记录我们这个时代”,当下宣扬的是这个。
记者的精神,是不妥协,是锲而不舍,但在社会现实的磕磕碰碰里,我选择了像更多平民百姓那样,“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
我不后悔,但也没觉得这值得骄傲。
可能相比享受道德优越感,我更注重“自己执生”吧。
《泄密者》选用的插曲是Beyond乐队《谁伴我闯荡》,听听歌词,“其实你与昨日的我 / 活到今天变化甚多 / 只有顽强 / 明日路纵会更彷徨 / 疲倦惯了再没感觉 / 别再可惜计较什么”,配上女记者在男记者坟前的沉郁深思,很有feel。
话说导演邱礼涛原本也是想当记者的。
据资料介绍,邱礼涛1981年进入香港浸会学院(1994年升格为香港浸会大学)前曾经读过一年的理工科,因为对达斯汀-霍夫曼演的电影《总统班底》(又译作《惊天大阴谋》)里的记者很佩服,特别想成为一名调查记者,后来进入浸会学院传理系时,他本来也是想专攻新闻,不过因为受到香港电影学者和制片人林年同的影响,进入亚视实习成为一个编导助理,又被邀请去当场记而慢慢入了行。
与此同时,他还在《年青人周报》、《翡翠周刊》、《星岛日报》和《TOP》等报章杂志发表文章。
1998年,邱礼涛还根据一场交通意外事故为香港电台新闻部模拟重演了电视片《拯救行动999——生死之间》,可以说是他梦想当记者的一个变奏。
邱导的作品在豆瓣无一过8分,5点多和6点多的评分占据大半江山,可能作品一多难免良莠不齐、水准飘忽不定,但不可否认的是,邱礼涛是充满理想的社会学者,讽刺时弊,具备社会性,他“起码三分之一电影作品可以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代表着一些香港当代的人心脉络”。
近年来“港片已死”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口号了,但幸好还有导演在做港片坚守者。
邱礼涛曾经说过:“很多电影一出来时候的口碑,跟十年之后回头看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邱礼涛(的影片)还是值得等待的。
「One Last Kiss」剧本和现实的穿插非常非常好,戏剧和电影的情节和真实的我们活的现实。海边的假期如耳边的一首歌,爱是耳边的歌曲。今后的日子里海浪扑上石子滩的声音还将不断回响。那些澎湃的短暂真实。你感受到活着的时刻。就着自己的垃圾俄语和讯飞听见勉勉强强看完了,看完的感觉和她们回程路上的心境如此相似。
假期
将它们封进草莓酒瓶中,那样夏天就是你的了。
跑到别人的婚礼,🧧还能刷卡…..
吃饭和在车上的群像拍的太好了。几次感受到了压力底下的悸动。两辆车、两种身份,完美的依据两位成年人把群体切割成了两部分。形成了上行下行两条穿插的感情线。孩子们和戏剧老师先扬后抑,教导主任先抑后扬。剧场是转折节点。两个群体的情绪在话剧过后实现了转换。太漂亮了。两个面具拍在桌上的时候,连我作为看客都笑出了声。戏剧的意义是什么呢?不是表演或者获奖,而是在意识到快乐短暂洒泪不舍的时候,我们能勇敢的说封存住这杯夏日的酒,夏天就永远不会离开。什么是真正的儿童艺术?不是表演我们心目中的孩子的模样,而是走进真的孩子,观察、融入她们。车窗上的爱心会被新一轮的雾气遮盖,再见了,玛利亚。最不幸的就在于,我们已经到了明白封存的酒也无法永存的年纪。未来不再会有我摔倒在你身上,也不再会有踢翻的那瓶酒了。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暧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好细腻的表达,两个短发女人都太有魅力啦,精彩!
又是summer camp!年下刚一出场就是调皮捣蛋的感觉,好像总会惹事生非,可关键时刻还是帮年上解决问题,她对艺术理解和纯粹的追求令人动容。海边的咖啡,乱入婚礼现场,顽皮的跳海,放生牡蛎,之后就是我不经意间倒在你的怀里,那一刻似乎总是严肃的年上我相信你的心绝对化了,一衣同穿,有没有她的温度?年下又从后面追上来,又是皮皮的,你闹她笑🥹当年上宠溺的把哭笑两个面具给年下时,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其实没有多少亲密的动作、热烈奔放的表达,但暗潮涌动的暖昧情愫早已藏不住,眼神里就能感觉到她们对彼此的欣赏和惊喜,但是一切都在这个夏天,年下在年上老公前不经意的脸颊一吻是她们的告别,年上载着老公飙车的时候又在想什么呢。还有孩子们 这个夏天也是他们情感萌发的夏天,我们都舍不得这个戏剧节,我们也都舍不得这感情
丰富的感情流动 不管是群像还是两个老师的塑造 假期结束了 戏剧结束了 但会永远记得这个夏天和你的眼睛颜色
3.0。
假期;颜值在线,第一次直观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感情也跟东亚似的克制
好细腻的电影
电影里的戏剧对话和两位爱人之间绝口不提的心声形成的互文性,最终化成车窗上寒气呵成的爱心画下句点。暧昧、微妙和旖旎的气氛一直在两人间流动,却不需要交缠的肢体甚至暧昧的逗引,女性之间自然而然的尊重和了解,就让情感好像在互相交错的凝望里悄悄盛开了。ps.这什么年上年下绝美宠溺好哄天仙配啊!不敢相信要是有后续真能在一起两个人日常绝对滋滋冒火花啊!再ps. 那个老公真得长得像一只僵尸猪啊!
这个结尾多加一星,太触动我了,大哭特哭。。
心潮澎湃才是爱
intima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limax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吗?” 年上拿蛋糕上的面具也太宠了 看完这部电影就像假期结束一样 一切又回到了原本的乏味中 只有那个晚上好像有些不同 但又什么都没改变
美好又落寞的回忆
看得我死了
你知道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吗?这个夏天会成长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我们心跳共振的印记🥹
草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