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品鉴休姐的演技,虽然我一直觉得休姐演技就是好莱坞一般水准——很吃本子,年轻时漂亮得太出挑,演笨比美人或者动作明星就可以一路吃香。
年纪大了就容易吃瘪几次。
但是这片子没法品鉴演技,因为拍得很乏味单调:本身题材就很沉闷,是部全是压抑灰调没有戏剧张力的片子,拍摄手法又那么平庸平淡,实在是没什么让演员发挥的余地,发挥了也捕捉不到讲不好,我实话实讲。。。
而且,极端的苦涩喜悦疯癫都没有的,被原生家庭阴影压迫一辈子,又不断为家庭妥协的上班族是不会有什么张力的,所以只能演脆弱,演得差强人意还算不错。
说到底关于原生家庭的罪孽,总要有人承担苦难,就像还债,父亲欠的债,儿子还不完就要给孙子还,根本无解的循环,没法被救赎,外人再爱那也都是外人,这种强度的压抑和反反复复的低气压负能量给任何心里阳光的人都会有吃不消的一天。
所以无解的。
有些人很坚强,硬撑着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正向的反抗,反复尝试让自己今天活得比昨天更好;有些人脆弱但勇敢,就想重启人生直接一死了当;有的人彷徨但更恐惧死亡,于是过一天是一天,也照常把路走得差不多顺畅……处理不好自己原生家庭的孽最好别做家长,越来越好是建立在自我认知清晰足够且有优秀自控力的基础上,底子差还既要又要,真的非常容易让除不尽的罪孽进一步疯长。
这男孩走的每一步完全可以预估,,,这片子真的挺鸡肋,题材是好的,但有病没病的看着都心里不舒服。
看影片是可以看不舒服的,经受苦难是为了宣泄情绪、为了模拟某些经历、为了了解不同的人生……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吸收点什么得到点什么,这应该是一种良性的不舒服,而不是单纯的苍白的无用的无助的受罪。
该深挖的也没深挖,都是零碎的片段零碎的爱和零碎的余孽,该认真串起来的都没串起来,就拿一声枪响粗糙地上演戛然而止疼痛绵长的戏码,太苍白太粗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就算了,连说清楚问题说清楚这父子循环如何可悲都做不到。
把患者遭受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全拍成了无病呻吟,这太可怕了,这让受难者共情却得不到正确引导,又让过路人——没有经历过这些苦难或身边没有这样情况的亲朋密友的人——徒生厌烦。
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桥梁没成功搭建起来,倒是多了层灰色的隔膜,难道中心主旨就单纯为了说明这些人注定受罪注定无法解脱注定无法被理解,连双亲试图给予的爱都变成了无知盲目的笑话,那怎么改,就该把人关进医院一切听医生的话?
这太没有意义了,摆了一通事实和问题,却没有解决,甚至没给几个模糊的可行方案。
没有解决那你把这个问题讲好也可以,结果讲得也那么寡淡,,,很可惜。。。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得也是我就这样,我被困住,但我不想变好,我经受,我承受,但伤疤已经形成,我就该背负着继续这样寡淡如苦行僧一般往前走。
这部大概也想要这个调调,但是表达出来的却是寥寥。
但是拍这种题材是好的,希望有更多的导编更好地解读心理疾病患者,祝我身边这样的朋友能继续勇敢生活,尽全力,挣扎,活得越来越好,哪怕一点,也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是佛罗莱恩·泽勒导演的“家庭三部曲”的第二部,与他上一部作品《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样,将故事视角聚焦于家庭这个方寸空间之中,用最简单平实的家庭人际关系,折射出当代人内心世界最幽深复杂的一面。
电影的英文原名《The Son》,似乎故事的重点应该讲述由泽恩·麦格拉思所扮演的儿子尼古拉斯。
但电影里观众所跟随的视点,其实是放在由休·杰克曼所扮演的父亲彼得身上。
事实上,无论是电影中剧本的设计,还是泽恩·麦格拉思的表演,都有意让观众无法彻底走进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尼古拉斯的表情和言语,都与他真实的心绪相去甚远,无论是故事中尼古拉斯的父母至亲,还是电影外的观众,都被隔离在外面,需要不断猜测他内心里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预测下一步剧情的走向。
有一些观众会质疑这样的设计,认为导演给儿子尼古拉斯的戏份太少,导致观众无法与儿子共情,但我却恰恰喜欢这样的设定。
在导演佛罗莱恩·泽勒的上一部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中,导演已经向观众充分证明了,他能够用复杂炫目的影像和剪辑技巧,让观众走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之中,角色因为病痛而在感官和记忆中产生的反应,观众同样能通过电影切身感知到。
而在《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这部电影中,导演没有选择重复自己,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用一种间离的手段,就是不让观众去读懂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世界。
这种难以沟通、无法言表的焦虑感,才是导演通过这部电影想要追求的心理效果。
正如南宋诗人方岳在他所写的诗《别子才司令》中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己内心里的痛苦和烦恼,常常难以化作理性而具体的语言,清晰地向他人倾诉。
很多时候,当我们试图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烦恼时,反而可能得到的是别人的不理解甚至是不认同:你也太矫情了、这算什么事呀、比你惨的人多了去了。
在电影里,父亲彼得也对儿子尼古拉斯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我不明白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
当我像你这样大的时候,我所承受的痛苦比你大得多。
我的父亲四处出差从不管我,我的母亲病倒了需要我的照顾,但我依然坚持了下来,获得了今天的成功,你为什么就不能像我这样?
”面对父亲的指责,尼古拉斯只能近乎歇斯底里地抱怨:因为父亲离婚、因为父亲伤害了母亲、因为自己对父亲的崇拜坍塌了。
但这些抱怨都是真实的吗?
自己如此痛苦的原因,真的只是因为这些事情吗?
总有人喜欢说:“这些事我也经历过,我就没你那么痛苦,归根到底还是你自己太脆弱了。
”因为他们不明白,人们可以借助理性,去为痛苦的情绪寻找一个理由,但很有可能,它们也只是一个理由罢了。
人们不愿意承认,很多时候痛苦是没有具体的原因的,是“不可与人言”的。
电影里,儿子尼古拉斯会指责自己的母亲不理解自己、指责自己的父亲背叛了自己、指责父亲后来的妻子拆散了他的家庭。
但这些指责,在我看来,只是当他无法真实地向这些亲人传达自己内心情绪时,所不得不采取的自卫行为。
因为太害怕被自己的亲人指责“你为什么要这样”,所以他只能选择先去指责亲人。
所有这些尼古拉斯的表达,都既是真实的,但又不是真实的,正如溺水者会把手里抓住的每一根稻草,都当成是浮木,但稻草终究不是浮木。
所以,我非常认同导演在这部电影中的设计,那就是故意不去阐释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
因为对一个真实的抑郁症患者而言,所有的阐释都是不真实、不准确的,永远无法通过语言,完整地将自己的情绪让他人感知到。
在这部电影里,休·杰克曼高超的演技让我折服,充分传达出了一个父亲的痛苦和无力。
但我其实更喜欢泽恩·麦格拉思的表演,他好就好在,当他面无表情地看向父亲或者看向镜头时,他的眼神如同一潭水,清澈又幽深,让人既好奇、又恐惧。
真的,某些时候,泽恩·麦格拉思的眼神,甚至让这部电影有一种惊悚片的气质。
也难怪电影中,凡妮莎·柯比所扮演的彼得现任妻子贝丝,说什么也不愿意让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与尼古拉斯单独共处一室。
从他的眼神里,你永远看不清喜怒哀乐,在这口深不见底的潭水里,隐藏着无可名状的情绪怪兽,令人战战兢兢,无法预测他下一步可能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我个人很喜欢电影中的一场戏,是劳拉·邓恩扮演的母亲凯特,在送儿子尼古拉斯离开前往父亲家时,两人之间的对话戏,导演设计的台词让我拍案叫绝。
母亲从头到尾,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总是结结巴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往外蹦,儿子则始终冷漠以对。
当儿子彻底离开后,母亲靠在门背上,既有如释重负地松了一口气,又有对自己作为一个失败母亲的懊恼和失望。
在这场戏里,导演以一种完全写实的拍摄手法,却让观众看到了语言沟通的难以为继,以及母子双方无法向对方准确传达自己内心情绪的苦恼和无助。
虽然导演没有阐释儿子尼古拉斯的内心,但他却为尼古拉斯的内心找到了一个影像上的象征之物,那就是在影片后半段不断出现的滚筒洗衣机。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象征,因为它很准确。
里面的衣物随着滚筒洗衣机的转动,层层叠叠纠缠在一起,越缠越多、越缠越乱,恰如内心里的各种情绪,纠缠在一起,让人找不到由头。
而滚筒洗衣机越来越吵闹的机械转动声,也正如同内心里痛苦、焦躁的情绪,即将到了爆发的边缘。
我对《困在心绪里的儿子》这部电影的喜爱,就是在于导演对于抑郁症患者内心痛苦的表现,不自以为是、也不故作理解。
这部电影需要的,不是观众去共情、理解那个患有抑郁症的儿子。
很多时候,可能儿子自己都无法理解、自己都说不清楚,自己究竟为什么会这样。
真正需要的,其实是包容,是即使不理解,依然愿意去包容。
而这,就是我推荐这部电影的理由。
拍完了备受好评的《父亲》,佛罗莱恩·泽勒又带来了一部《儿子》。
就像前作被译为《困在时间里的父亲》那样,这次的译名延续了相同的风格——《困在心绪里的儿子》。
以至于尚未观看时,就在豆瓣讨论区发现有人打趣道,导演是不是要学习一下理查德·林克莱特,整上一出“困在三部曲”系列?
我知道这个玩笑也许有些不合时宜,因为这实在是一部悲伤的电影。
就连立春之后的暖阳,都不能驱散观影过程中被层层剥离的痛楚。
尼古拉斯在床底下藏了一把刀子,痛苦的时候就会在手臂上划两下。
而这只是导演带给观众绵长创伤中的一切微小切片,佛罗莱恩·泽勒确实是一个喜欢折磨人的导演,他越是拍得细腻到尘埃里,观众便越是被刺痛。
120分钟的光影里,每一个镜头都仿佛导演对现实生活的残酷拷问。
我们不知道尼古拉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抑郁症这条黑狗缠上,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母离异肯定是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他的生活从此失去了太阳。
那是他的父亲,一个曾经像太阳那般光芒万丈的男人,带他乘风破浪,指引他前进的方向。
但由于父亲的出轨,这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伤心人。
在母亲终日的抱怨下,父亲光辉的形象也土崩瓦解。
这对年少无知的尼古拉斯来说,他的人生已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就像他在影片中所说,每天都活在一个撕裂的现实中。
但这并非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至少从同父异母的弟弟降生一刻起,正值青春期的尼古拉斯,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要从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了。
在原本的生活被搅得七零八乱时,他终于做出了改变,去和他的父亲一起生活。
这或许是他最后的自救,但这谈何容易。
细腻敏感的尼古拉斯,就连一片风中飘落的树叶都能使其感伤,成为改变生命进程的一次“蝴蝶效应”。
就像那堂历史课上老师讲到,“1776年《独立宣言》签署时,各州的表现仿佛一群吵架的兄弟姐妹,人人都想要主权。
”这何尝不是尼古拉斯和刚出生的弟弟之间的某种隐喻?
尼古拉斯尽力了,但有些事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尼古拉斯的父亲在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你见过一个散发着快乐的青少年吗?
”无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还是《在轮下》,每个孩子都必须在青春期接受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考验。
对天性脆弱的孩子来说,原生家庭的不和谐,父母的过于强势,校园中遭受到霸凌等等,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原本的人生轨迹。
就连尼古拉斯的父亲,一个事业有成、身强力健的完美中年男人,也永远摆脱不了父亲近乎诅咒般的训斥:“你这辈子要做什么?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做过这个,做过那个,我们该拿你怎么办?
如果你知道我现在有多羞愧……”好在他最终拨云见日,并没有不幸地沦为牺牲品,但谁又敢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教育就不会培养出反社会人格或变态杀人狂吗?
对尼古拉斯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到底也都是天性善良的。
情愿把一切痛苦,都转化为对自身的伤害。
但即便像他父亲这样看上去无所不能的人,也终究不能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把他从魔鬼身边拯救过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自以为是的傲慢,就像他不能理解尼古拉斯为何要自残那样。
当这样的事情一而再的发生,所有的视若无睹都将成为悲剧到来时的忏悔。
放眼尘世间,不知有多少孤独的孩子,正在一个个黑漆漆的漫漫长夜中步履蹒跚。
他们紧握着手中那只易碎的灯笼,花火在鬼魅般的夜风吹拂下忽明忽暗…… 我想,大多数观众看完影片后都会忍不住长叹,尤其当他们看到最后15分钟的那一幕“反转”之时。
那本该是多么美好的一段画面啊,也许它正真实发生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
但转念一想,这何尝不是一种领悟,一种痛彻心扉的领悟。
佛罗莱恩·泽勒只不过用了一种最残忍的方式,去警醒世间所有破碎的家庭,一晌贪欢的男女,和那些无辜的孩子们。
愿每个在黑暗泥沼中挣扎的孩子,都能幸运地走出困守内心的那座孤岛,去拥抱每一次的碧海蓝天。
看完了《困在心绪里的儿子》我感觉前作的光芒太闪耀了,闪耀的点并不是说故事怎样光怪陆离,更多时间是不仅有霍普金斯和奥利维亚的出色演技,最主要它叙述的两条线现实和老年痴呆幻境的交织重叠真的很精彩。
反观《儿子》同样以家庭平实的角度开展故事,但缺乏夺目的叙述方法,以父母离异背景之下儿子得患精神病并最后寻求终结的故事来说还是比较平淡的。
当然影片探讨了很多包括教育,道德等多维度普通家庭可能遭遇的问题,并且我也确信原生家庭的不幸或者遭遇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但影片传达的无力感,甚至是宿命论让我对导演的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打上问号。
其实这种无力感和宿命论更多的在于,一方面最终影片的走向就是儿子了结自己的生命,但在镜头或者前言的叙述过程中对儿子内心情绪的波动并没有做更为细致的描写。
另一方面导演突出的角色不明,到底是夹杂在新家庭旧家庭备受道德谴责和工作压力的父亲,还是因为家庭剧变并且缺乏关心的儿子。
感觉导演两手抓,两手都想要。
但最终没有处理好,好像我们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做不好,而儿子因为精神疾病缺乏关怀即便诊治之后也最终无补于事(虽然插入了一个医生强烈反对的片段,来证明并非宿命,但父母的抉择最终还是走向宿命论啊)ps:Nicholas的演技有待提高,他哭的,虽然很激烈但是少了些感动和情绪。
抑郁症,作为一种难言甚至无解的痛,潜在遍布人类个体的心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不穿、猜不透,正如影片呈现的那样……我并不喜欢这个故事,但就现实而言,悲惨的结局往往包含更多警醒,那些为求答案穷尽脑汁的自负者们,需要停下对悬疑的狂热,思考自己能否带入他们,毕竟,很多动机只是为了让他们带入自己而已……最后,知识纬度的说教终有上限,精神层面的尊重则不同,那些看似简单的伤心难过,背后有着巨大的感知黑洞,唯有治愈性质的意识流动,方能帮助他们挣脱无法开导、不死不休的煎熬时刻……
其实挺诧异来到豆瓣看6.7分,我觉得,电影里很多部分听写实的本人当时青春期很抑郁的那些年里,一开始那些父母大人们都是对你好言相劝的,希望你能够通过这些“善言”做到改邪归正(开始父亲去和儿子谈)。
然后就发现,不管用,于是态度逐渐强硬,迫使你作出一些改变来(儿子转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大人们总会看到你的那些“好转”(尼古拉斯对父母撒谎说情况变好)。
再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又开始暴躁,急切地希望你有所改变。
没人去愿意了解一下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只想看到你变回一个正常人。
但是这个电影里面,这对父母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父亲为了儿子辞掉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因为他的父亲曾经对他的所作所为,他也是做到了和他的父亲不一样(很厉害)。
包括积极地响应儿子的需求,带儿子去看积极的治疗。
我当时,说出来真的很讽刺,没有一个人意识到我的精神状态出了问题,都在上香拜佛,我受够了。
更讽刺的是,我真的受不了了,在学校晚上打电话,一种要si了的心态在打电话,为什么亲爹亲妈听不出来你亲闺女的情绪有什么不对呢。
第一句话就是,你今天高兴吗?
这是什么kpi吗请问,最后还非要听我笑出来,你才能高兴地挂掉电话,一种马上要si掉的心情去笑出来。
然后他们就又觉得女儿今天心情真不错!
我真的受够了。
无知真的太可怕。
最后带我去见心理医生的,还是班主任,魔幻现实。
再一个我想说的是,最后父亲同意让儿子先离开精神病院,他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都能理解,他听了儿子的请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本人有类似经历的缘故,较早的时候我就感受到这个儿子的紫砂倾向了,比较强烈的是比如他父亲知道他转学以后就去了一天学校的事情那里)。
而且当时在医院里,他的行为跟之前抑郁的消沉不一样的就是他有点过激,我的理解是:求求了,快让我出去啊。
我要去si,我真的一刻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他后面淡定的遗言状态,和父母认为一切都会变好,真的很现实主义我说。
如果他没有紫砂,或者没有紫砂成功。
可能会恢复地逐渐正常,但我想很有可能的是在他与父母之间的交锋中,父母一方逐渐失去耐心,最后剩下他一个人。
然后写作事业并没有发展起来,自己只得了一个工作谋生。
最后父亲去培养那个小儿子。
不管怎样,最惨的还是妈妈不知道没有这方面经历的人在一些地方会不会看不懂。
(一些让我非常有共鸣的对话以及画面)
这个系列的中文名中,这个“困”字用的很好。
电影给出了一种处境,困住了角色,也困住了观众。
第一部里以父亲的视角拍摄,让观众自己被困在阿尔兹海默症里迷惑。
而这一部其实依然是父亲的视角,让你面对被困住的亲人而无能为力。
你知道在爱情里什么是最长情的守候么?
是平庸。
人们说忠诚是因为没有背叛的资本,此言不虚。
人类的进步从来都是因为欲望,而如果你正值壮年就已经功成名就,想来是不缺乏欲望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欲望是可以实现的。
Peter是不是一个渣男,这个问题取决于你对爱的认知。
一个负责人的人是应该对爱负责还是应该对责任负责?
不幸的是,我不知道。
而庆幸的是,我不需要知道。
或许平庸也是值得庆幸的。
Nicholas的撕裂感来自于自我的无处安放。
他从小视为偶像的父亲抛弃了他和妈妈。
当爱和恨在内心互相拉扯的时候,他发现他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妈妈,比他还要痛不欲生,所以他只能硬生生的将情感压回内心。
而这皮开肉绽的痛苦,又在每天眼见母亲的痛恨和咒骂中,一层层的不断结痂,当结痂厚到全部封闭,而内里依然血肉模糊的时候,没有出口的血肉开始一点点化脓发臭,永远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他离开妈妈或许是最后一次试图自救,但结果无效。
任何一个母亲,都会做出Beth的选择,如果她不这样就不配当母亲。
就像任何一个父亲都会把Nicholas从医院接回来一样。
你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此痛苦而无动于衷,做不到的。
当结尾的想象出现的时候,我原本没想到如此惹人泪下的。
因为的确这个孩子本可以拥有很好的未来的。
但你要怎么做才能实现这些呢。
是抛下自己的爱延续名存实亡的婚姻;是坚决带走孩子,让已经失去一切的前妻痛不欲生;是不顾天天辛劳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而用全部父爱暖回已死的心。
如果这样,那这还是不是你的人生。
如果他的人生需要用你的人生交换,你还要不要你的人生。
请忽略字幕错别字有时候很羡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至少我连伤害自己的勇气都没有。
我害怕当父母发现而痛苦,我因为他们的痛苦而更痛苦。
就像我现在的工作,虽然努力想去做好,却总觉得无法做好。
因为之前工作没做好所带来的痛苦好不容易化解,却又被他人提起,过去和现在的“不好”混在一起产生浓烈的痛苦。
我厌倦痛苦,可却无法摆脱这个痛苦。
只有当我像片里儿子那样“与世隔开”才会缓解那份痛苦。
忽略那个错别字虽然父母没有说出这些话,我把自己陷在这些话中而自我压抑,我害怕真正听到他们说出的那一刻。
愿当我很久之后某个晚上,我翻出这篇文章,已经走出这份痛苦。
在没有看剧透之前,《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狼叔,大概对剧情猜了个七七八八,毕竟《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的剧情摆在那里。
大概是讲狼叔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这对父子之间的问题吧。
中年男人,事业危机、家庭危机、心理危机,三重打击,即便是狼叔,也得被蹂躏得稀碎。
不过,个人猜测完全没get到剧情。
故事中的“儿子”,究竟是狼叔,还是狼叔的儿子,这个,大概都有。
狼叔没遭遇中年危机,事业蒸蒸日上,家庭方面狼叔已经娶了第二个老婆春风得意。
问题是,这甜蜜的小日子刚刚开始,前妻就找上门,说儿子已经很久没上学,也不和自己交流,得让狼叔管管。
自己的儿子,狼叔绝对是负责任的。
儿子说不想和老妈住在一起,想搬过来一起住。
没问题,狼叔满口答应,甚至找好了学校。
在这方面,狼叔基本没有征求现任的意见。
始终是有点愧疚的,不过狼叔事业风生水起,女人嘛,花钱买个礼物就可以搞定的不是。
然而,故事里头的现任,并不是那么容易被礼物收买的女人。
但,也不是那种喜欢宫斗的女人。
对于这个孩子的闯入,现任还是表现了极大的宽容的。
但是,发现孩子有问题的也是她。
而大咧咧的狼叔,此时还在和前妻讨论孩子的问题。
无非是青春期的烦恼而已,完全不用担心。
狼叔一开始对孩子的问题,只是泛泛的关心。
不得不说,老外也有“高考”的问题。
直到现任在孩子的床单下发现了小刀,而孩子手腕上满是伤痕。
狼叔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了,觉得有必要和孩子好好谈谈。
这个“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究竟在烦恼什么。
可是,谈的结果并不是很理想。
狼叔以为孩子在慢慢变好,但还是以往一样。
于是,狼叔和儿子之间爆发了一场“大战”。
可是,当狼叔掏心窝子的和儿子交流——你这样伤害自己,也是在伤害我啊。
儿子却回敬了一个反杀——你伤害妈妈时,也等于在伤害我。
你那个时候做什么了?
挥挥手作别天边的云彩?
狼叔被回怼得无言以对,他和前妻之间曾经美好的爱情,究竟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故事没有交代,只是说狼叔遇见了更好的现任。
感情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谁也不能置评。
狼叔很委屈,我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啊,难道为了孩子,就应该和不再爱的前任在一起?
事情还在继续发酵。
狼叔在工作之余,抽空去看了一下自己的父亲。
在此,首先感谢安东尼霍普金斯为我大天朝代言,影帝究竟是人间清醒还是为了大票仓暂时可以放在一边,但这“耳顺”的话,绝对好使。
这个时候,狼叔成了“儿子”,他困在心绪的问题也是多多。
狼叔始终不明白,当年自己的老爸怎么就能那样把自己和卧病的老妈抛在一边,如今,狼叔准备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好好陪孩子度过这艰难时刻。
可是,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毒舌不是盖的。
怎么,来我面前显摆是吧。
你能做个好老爸,我就是个失败的老爸?
我的事儿,还轮不到你来显摆,要不你就心平气和的把往事放下,要不你赶紧给我走人。
50岁的男人,活得像个优柔寡断的小孩,还好意思。
狼叔的“心绪”,自己默默受着吧。
狼叔始终还是要回到自己孩子的问题上来。
然而,这继母和孩子的相处,其实并不太融洽。
在狼叔的心里,天平大概还是偏向一点点孩子的,所以,孩子的话,更具有杀伤力。
不得不佩服狼叔的现任,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有坚持,也有宽容。
能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可是,儿子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狼叔也是到了爆发的边缘。
当狼叔号称“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的时候,原谅小编笑出了猪叫。
原来,天底下的老爸老妈都是一样一样的。
老外也不例外,狼叔也不例外。
故事穿插了狼叔好多当年的回忆,那个时候,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什么时候消失了呢?
谁也没有答案。
现在的他们,也有过快乐的瞬间。
只是,真的只是瞬间。
狼叔做了很多的努力,甚至和前妻走在一起(在这里,不得不佩服现任超强的自信和宽容),都没能挽回儿子。
抑郁症是病,得治。
等到病入膏肓,结局谁也无法预料。
不过,问题来了。
首先,儿子究竟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从故事里头来看,主要问题还是狼叔的离婚。
然而,离婚这种事儿,在当下也太常见了,至少狼叔认为,总不至于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生。
那么,问题在哪儿?
个人觉得,还是在于离婚后的心理疏导。
看看狼叔的前妻都做了什么,在孩子面前絮叨,灌输了太多的负面情绪,她爱狼叔,这可以理解,但通过这种方式,并不能挽回狼叔,甚至还输了孩子,看故事里头,狼叔的前妻也属于精英,这点道理难道都不懂吗?
而在此期间,狼叔在做什么?
故事完全没有交代。
在处理家庭关系问题上,只有狼叔的现任,是真的人间清醒。
第二个问题,孩子的教育究竟应该怎么办?
狼叔其实一直不明白,自己当年老爸把自己和老妈丢在一边不问不顾,要钱没钱,要人没人,那种困难的情况下,狼叔依然艰苦奋斗,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逆袭,因为生活不是闹着玩儿的。
现在的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管吃管住管全面,怎么就活不明白。
天哪,这不就是我等的疑惑吗,谁能来给我等指导一下(专家别说话)。
故事最后,结局不是“好的”。
不过,在狼叔的平行宇宙里,他的孩子终于健康的长大,写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讲的就是父子之间的事儿。
可是,这毕竟是“平行宇宙”,现实中的狼叔,在现任的怀中,哭得像一个孩子。
我们都学会了自己让自己心理强大,但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心理强大。
我们,同样被“困在心绪里”。
最后,来看看老美的历史课上都讲些什么。
这大嘴巴大过了袁腾飞啊。
电影讲的是困在心绪里的儿子....真的吗?
可我看完反而注意力在儿子身边亲人的的反应和态度。
尤其是父亲,我不禁为儿子的父亲唏嘘!
(倒可以说全片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他才是男主,妥妥一部生活版金刚狼的悲剧) 如果我说,父亲其实是真正造成悲剧的主要第一责任人,会不会有人骂我没同情心?
但其实,我认为,到最后,这位慈父都没有醒悟过来而导致了家庭悲剧!
他其实从头到尾在困在自己的思绪中,自始至终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没法带入他人情感去替人着想的父亲!
包括:对自己亲人,无论对儿子、对父亲,还是对同事,遇到困境只是陷如自己的思绪的常人(我是不是以金刚狼要求休.杰克曼去的父亲了)。
对儿子、对前妻子、对现任妻子,就像他作为精英律师一样的由从政到脱政却一直处于始终精神游离的状态无异,还很自以为是,经常陷于追忆,让自己被自己感动!
请看到最后导演(其家庭第一部曲:困在时间里的父亲,5星推荐!!!
)安排类似光明的“很感人”的幻想(从幻想里都看得出只是父亲的期待而已,儿子早就不像写书了其实!
)。
迟来的忏悔,依然看出还是没有能领悟到自己所造成的悲剧的跟源到底是什么!
结尾那段悲情告白:除了知道他已经能感受到儿子的诸多优点和特点,一切仿佛无法挽回外,其实他始终不能体会到儿子的心结是父亲自己 —— 面对儿子认为父亲出轨所造成巨大心理创伤,(也许他自己其实真地并没有错误,只是为了追求幸福,)也许父亲试图澄清,但儿子无法释然理解。
问题在于父亲居然多次置儿子感受于不顾,选择性忽视,甚至这已不仅是在逃避,最终还是被激怒而对子咆哮,心态的失衡而最后犯下悔之晚矣的错误决定(带儿出院)。
有人会问,就算父亲认识清楚根源所在并反思,难道他就能够有可能挽回吗?
这是不是死局呢?
当然父亲不去反思自己,不去尝试跳出自己的固有的执念,难道不会更往好的的方向迈进吗?
!包括他最终没忍住前妻的毫无办法,却始终生活于幻想的“救“子出院,父亲就不能积极地去真正进入到儿子的思绪中吗?
没有,始终还是停留在回忆中,鼓励儿子的同样的妄想当中。
问题1: 这难道就是不幸家庭的宿命吗?
我认为不是:有其父未必就有其子啊!
关健是看怎么想怎么选择。
反观影片中父亲的父亲(金刚狼的爸爸汉尼拔!!!
) “just fucking get over it“ (摆脱就是了!
哈哈 just wake up, son!)。
酷!
一番言简意赅的回答简直不要太看开人生,太人生开挂,只可惜他的金刚狼儿子(不是汉尼拔)还是没醒悟过来,做小伙伴惊呆了表情状。
父亲要懂得的话,后面就懂得面对儿子在哪儿都会绝望,自然要把他至少留给更清醒更专业的医师大夫呀!
而不是违心地去断送儿子的生命,可父亲并没有任何改变!
问题2: 生活、事业难两全么?
金刚狼父亲表面为子牺牲,是真牺牲本来大好的事业啊!
可他能真正地要解开自己的心锁,是去真正理解自己的儿子,可他偏偏选择不去理解。
不理解,也就别理解,像汉尼拔老爸那样飘身世外,让给心理学家们不好吗?
这才是正解。
看到最后我是多么希望能离异夫妇把儿子留在治疗(当时的妻子为何不去,结果完全会两样)。
眼见着医生隔着玻璃窗,眼睁睁地看到人间悲剧再次上演的痛苦,那眼神预示着,来得不是太突然,而是必然,而且是立刻、当场回家即命丧.......作为观众的我早有预感(从儿子确认枪是否存在和临别突兀的一席话和父母的傻傻地痴人说梦状…)….自杀并不意外!
但是作为看似事业上再理智的父亲,也无法做到理智,既然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父亲,难道不是要去直面儿子的敞开心扉时的痛苦。
(虽然金刚狼的履历确实厉害!
优秀两字毫不过分,可以随意调遣,不听他命,受同事尊重)可正因如此,正式他自己为人生一定要优秀,所以希望儿子当然像自己一样“优秀”,望子成龙,注定他也无法陪真正伴儿子下去。
跳跳舞、开开玩笑,搞搞气氛,和接连地一些俗套的社交鼓励,有什么用!
唏嘘啊!
最后,提到两外两位女性:母亲(劳拉·邓恩,奥斯卡最佳女配,演这个角色真是可惜了,完全没有发挥余地,看看婚姻故事里面的跋扈,完全判若两人啊!
类似生活版金刚狼活成了失败父亲样子)乱幻想,又无助,不像妻子、母亲、更不像事业有成,她的的确确是个loser;反观现任的妻子(凡妮莎·柯比,又一大新星):那简直就是大心脏,外加人间清醒啊!
的确令我不得不相信,金刚狼后面的人生路就指望这位贤妻了,包括带小儿子,金刚狼就不指望了。
问题3: 生活困局中,我们到底该改何去何从?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困境,关键是否认识到并跳得出自己给自己那层层越缚越紧的茧房,做回别人,忘掉自己,就那么难吗?
明知人生没有双全、生活事与愿违、爱会消失以及生娃等于自我毁灭的大人从不敢厌世厌生,像随地大小便一样婚育,然后教不懂怎样融入新家庭、新学校、新生活、新世界和新时代,把自己当局外人后心门紧锁、备受婚姻关系打击而不敢去爱的孩子敞开心扉、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分秒必争,结局只能是一声唏嘘,因为当你第一百零八次觉得人生已经完蛋,就算足够幸运苟活到今天,看了这部电影,也至少留下了一公升的眼泪,假装岁月静好,对周遭的一切敬而远之,感慨一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然后继续用剩下的一辈子,搞不好是轮回过后的几辈子,独自与这些傻逼成年人做的破事和解
虽然多出很迷,牛头不对马嘴的,但整体感觉是很无与伦比的。特别难受最后父亲那里看得,我不知道我父母是怎么释怀的以前。
一言难尽的观影体验。有好有不好吧…
#2022威尼斯主竞赛# 精英利己主义老白男的自怨自哀,不suicide谁愿意看你的self-pity。
题为the son,其实是the father 2.0,但又完全比不上前作。儿子抑郁的原因大概只是想要原本的一家三口在一起吧,小时候父子相处的那些画面还是挺温暖的……建议导演收手,别拍第三部了。
🌟总体评价:《儿子》不如《父亲》;🎭演员表现:"儿子"不如"父亲";🎬导演能力:真·契诃夫之枪。
节奏有点慢
抑郁,结局很不错,但掩盖不了整体的寡淡和平庸
那一声枪响是极其恐怖的,足以让所有父亲颤抖。
预算:600万首周末票房:21万北美票房:44万全球票房:361万上映日期:23.01.20上映周数:4周分级:PG-13最高院线数:554北美最高排名:16发行方:Sony Pictures Classics
The Father在失智中解離時間與空間,為敘事的規則增添一股不確定性,The Son在痛苦中選擇最平鋪直敘的敘事手法緩慢呈現兒子內心所苦,然而主角是兒子,卻幾乎都以休傑克曼飾演的父親去看待兒子的思緒,這也導致看也看不清,最後也無法感同身受兒子的痛苦,電影便以父親的喪子之痛劃下句點。整體只能說平庸之作,換成最普通的敘事手法後便再無驚艷感,只剩下休傑克曼的演技在撐著,片末的喪子之痛,休傑克曼演的掏心掏肺,足以令人感同身受,困在痛苦裡的兒子,憂鬱症之苦恐怕只有真正經歷過類似低潮的人才能懂,導演要再加油。
困在心绪里的不止一个儿子,结局真实也残酷;这类电影越多存在,出生率估计会越低,但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无法理解它整体偏低分,所以还是回来更改为满分了。后劲太足了,还是像上一部一样,从头到尾都让人感到无助与沮丧。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缺乏理解和沟通的爱会让人更加痛苦和孤独,始终走不出心绪,就算是最亲近的人,只有爱也会显得苍白无力。结尾很残酷,但现实就是如此。
故事一般,只有最后狼叔一段哭戏比较感人
前入围2022威尼斯主竞赛。有几场戏写得实在大师手笔,比如儿子离开母亲家那段对话(全是半句话或者一个词),以及父亲去看望祖父那场戏的精神分析式对话。但是顺拐之处太多,以那把放在洗衣机后面的枪为最(按波米说法这是暗讽共和党拥枪政策),狼叔的演技有点塑料(相比之下凡妮莎·柯比真不错),以及片子的底实在是不够结实(以为儿子病因是父母离婚,没想到真是只是父母离婚……)比导演前作还是差点意思,但也不至于算是个烂片。
昏昏欲睡
标题是儿子,主角却是父亲(虽然也是儿子,但没讲多少狼叔这个身份的事)。感觉没了老年痴呆病题材带来的记忆错乱来用作叙事手段后,导演在平铺直叙上的招就很捉襟见肘了,最终高潮部分也还是用了下“错乱”,显得很俗。对抑郁症的探讨太浮于表面了,没有让人觉得自己在那样的情境下也会抑郁。“儿子”的演员也是演技一般,显得很短板。
片名不准确,主角不是儿子反而是爸爸,着重点更多的在父子关系。
以一副精神分析高材生的姿态,用清教徒式的家庭观和1+1=2的逻辑拍复杂的人物心理。越对休杰克曼的主角增加描述这个人物便越难以成立,剧本对社会救助机制的呈现更是灾难(你到底还让不让人求救了啊!),结尾契诃夫的枪直接把人看笑了。
No offense完全理解抑郁症的痛苦,但是背景铺的不太够真的很难让人共情,全程就觉得这么好的生活爹疼妈爱还有钱你到底还有什么不满足?sorry我知道这个视角可能有点不食肉糜,但是导演要的那种观感是真的没拍出来啊。你如果想要展现儿子的心殇,就不应该把镜头对准父亲和和气气地试图弥补这段关系的时候;如果要展现父亲他的原生家庭的痛苦,就不应该把爷爷的问题冠冕堂皇的一笔带过。现在这个呈现效果,整个故事的着力点实在太涣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