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云霄之上》成为最大赢家,这部由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刘志海导演执导、周佳鹂编剧的影片荣获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团体男演员)、以及最佳摄影奖项,收获了众多好评。
导演李睿珺这样评价:“影片非常难得的是把目光投向了一个个具体而又鲜活的个体,温柔、残酷且富有诗意;而且在同类题材电影中勇敢且非常成功地做了电影语言的探索。
”
作者:耿艺淇编辑:兔子彬诶责编:置否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抛开书本6月17日,艺术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正式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这部不同于传统主旋律的战争诗性电影讲述了浙西南地区,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接受到48小时内务必炸毁敌方白匪弹药库,来挽救前线三百多条战士性命的任务。
然而这份任务鲜少人收到,在行进途中洪启辰与其他散落的战士相遇,最后共同抵抗白匪的围追堵截,但自身的队伍也早已损失惨重,队伍在氤氲云雾的山间、幽深阴冷的山洞、破旧简陋的废屋等之间辗转奔波,影片最终在一片鲜艳的血雨和枪声中结束。
许多人在观看完《云霄之上》后往往谈论起影片中富有诗意、犹如水墨画般的视觉画面。
例如在片头处,洪启辰身穿破旧的麻衫,在湖下艰难缓慢地游动,他一边游泳,边用手轻轻拨开身边一个个战友静默且冰冷的尸体,仿佛经过他们仍在呼吸的身体,又仿佛一切都是洪启辰对湖底牺牲场景的再度想象。
镜头以主观的视角缓慢地跟随移动,水中的声音宁静,犹如庄重的圣殿。
在《云霄之上》的宣传海报之一中写着:“危险无处不在,求生还是赴死?
”——战争中的死亡是影片持续探讨的主题之一。
在以往战争片的传统叙事中,英雄与敌人或者其他人物的死亡往往在特定的情节出现,主角的死亡或者求生的行动常带来明显的戏剧性色彩。
而《云霄之上》中,无论是一行人共同潜伏在水下伺机行动被发现而牺牲的场景,还是在葱郁的麦田中与敌人进行伏击战时的桥段,人物角色的死亡携带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周茹云作为唯一的女性角色在麦田的战斗中即将留到了最后,但是在茹云被队友呼喊名字后,一记冷枪让周茹云随即倒下牺牲。
战斗中的死亡太过无常,生命于战争而言总是太过渺小、太过微弱,镜头也始终以写实的长镜头来进行叙事,更加完整保留了叙事的真实力量。
再比如,当洪启辰告诉队友,是否选择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都是自己的权力,并宣告自己决定独自完成任务时,众人正处在一个深幽湿冷的山洞中,洞外的云雾缭绕,脚底杂木丛生。
而洪启辰的坚定决心感染了众人,这支在途中互相搀扶救助的队伍里有长者,有年轻的战士,有刚毅的女性,也有警觉的孩童,也有一个狼狈的逃兵。
他们决定去共同完成这个艰巨但异常关键的任务,此时镜头里的他们有着钢钉般的意志,神情坚定,目光炯炯,在山洞巍然屹立。
观影之后,最令笔者感到动容的地方是《云霄之上》的确不同于以往传统的主旋律的战争片,一味地追求爆裂的声势浩大的场面和短快的叙事节奏,而是试图在影像的形式感与写实性之间寻求一种叙事的平衡。
这种平衡基于浙西南地区的故事场景展开,画面时常在崇山峻岭的幽静、潮湿,静谧中,在战士相互慰藉,在同吸一根烟的昏暗场景里,又或者仅仅是记录战士们在稍作休息的夏夜里睡意昏沉的姿态里,动物的意象(如蛇、白蛾等)也同样多次出现,喻示着危机与警觉。
在影片的摄影方面,不难看出创作者用了很大的心思去构想,镜头的运动也多以长镜头为主,以一种真诚纪实的视角叙事。
映后,往往有许多观众提出“每一帧画面都能作为明信片”的夸赞,当然,画面的精准构图和设计也因此为人诟病“学院风”太重了,反而脱离了以往战争片的观影经验,让人感到意象的意味太浓。
但影片所带来的真切动人的力量仍旧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共鸣,这样一部特殊的战争题材的作品聚焦于一件被浩大历史埋没的真实事件,将镜头对准浙西南地区里的普通平凡的“无名战士”,能给予观众更多关于历史、战争以及有关使命的启迪。
1、很有特点的电影,纪实电影,对那段历史做了很客观的转换,没有出现什么超级英雄,正面力量的艰难求生与自我怀疑,反面力量的强大,敌人的穷追不舍与多数的兵力。
2、红军长征时期遇到围剿与追杀只会比这个更加绝望,会有很多人动摇,也有很多人在死亡了绝望之间坚持了下来,我们国家的历史与希望就是来自于这么一帮“偏执”的人,我们远离了那段历史,所以会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或者很多人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某些立场没有客观的去解读那段历史,综上两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是偏颇,因为一边带着谄媚,一边带着盲目的歧视~3、曾经解读过毛泽东的四渡赤水的战役,上述中国几千年历史,绝对可以说的上是经典战役之一,事实就是事实,没办法改变与诽谤;许多历史上的战争,在各种战争上,军队战斗意志力的培养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史上许多以少胜多的案例,失败的强势方多是临时拼凑,互相猜忌,战斗意志相当薄弱的,所以我们反推当年这帮红色战士,他们的战斗意志是何等的惊人,也许,但是民族危亡时刻无数人自愿树立自己一个坚定的信仰并投身极端运转的国家机器当中,献身与大局观因为历史的远去与当前社会的糜烂利己思潮,会让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完全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视死如归,我无法去为所有人的投降和生命权做决定,但是我们可以去尊重那些选择舍身取义的英雄,这部影片也没有避讳的展示出了投降与逃跑主义的人性,面对死亡求生的本能,是人之常情…4、影片的黑白色调算是一个特色,最近看过色彩比较丰富的法斯宾德的《劳拉》和阿基多的《阴风阵阵》都是对色彩运用比较特色的电影,这样水墨化的电影很有新意,同时也是对放映和观影的双重挑战,我比较推崇各种实验性电影,如果害怕失败,那么中国电影将死在人言可畏之下,于是在电影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批评与讨论是弥足珍贵的交流,而超出这个层面,而说不出因果原因的讨论,是无意义且卑鄙的。
5、目前中国电影是很艰难,认得一个编剧朋友,他的学生在一个一个放弃,艰难的原因我是对艺术创作者们抱有巨大同情心的,在八股限制的创作逻辑下,做出改变与调整是很艰难的选择,另外一个准二线城市,一天只有不到十场电影,台前幕后又是一个艰难的双重挑战,我跑了大半个城市才找见一家影院的小厅,为了热爱,为了致敬,致敬视死如归的英雄,致敬电影的夹缝求生者,致敬热爱电影的朋友们…6、当前的部分污吏,对不起那帮信念者,从戊戌变法到今天120余年,无数奋勇者带着各自的主义,为国家与民族的崛起,放弃了自己活着的权利,我们不能忘却,而且他们不少人还未成年~
真服了,什么电影这么大官威啊。
全员都去看,还是在休息时间,晚上六点多,白天上一天班,下班还得去看你这🐶电影?
费用自理出?
还是指定影院。
真的厉害厉害。
花着自己的时间,自己的钱,还美其名曰陶冶情操?
洗涤心灵?
你这电影洗涤啥了?
我是要好好领略一下这电影到底多优秀。
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嘻
在现场会上,能提问的观众都对导演和这部电影赞不绝口,由于时间原因我没能得到提问的机会,但我还是希望导演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导演在宏大战争的题材下,以一个事件为切入点入手将故事展开,这和《狙击手》相似,手法新颖,给观众新鲜感。
电影给我的观感就是,说好听一点十分的“学院派”,朦胧感十足;说不好听就是非常的“虚无”和“空洞”。
导演在全片一直致力于营造一种“塔可夫斯基”般的诗意氛围,但却忘了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黑白昏暗的色调和阴森的环境给影片蒙上了一层惊悚压抑的氛围,这对于前半段的“活命”来说,增添了几分悬疑的色彩,可是对于后半段的“壮烈”,却是一种风格上的割裂。
我认为导演对镜头语言的使用还是稚嫩了些,单一的手持镜头跟拍贯彻全片,剪辑上没有看出对蒙太奇手法的成熟运用,空镜头穿插得没有意义。
再说说演员,选角很不错,没有用“精致”的演员,形象上基本符合角色。
都是新人,演技上难免会生疏,不过在一些情节上的处理上显得呆板,特别是洪队和沈队的两次冲突中尤为明显,这两场戏是特别有戏剧张力的,但两位演员表现得极其的业余。
最后就是剧本的问题,也是本片最大的问题,如果导演一开始就是朝着艺术影片的制作来走,那就用心地将镜头拍好、拍美,不过导演野心很大,想要艺术剧情两手抓。
影片对群像的刻画可以说是没有,若是把角色名字抹点,你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影片色调也暗得让我分不清角色),没有一个角色是鲜明有个性的,甚至不给他们镜头都不会影响本片的故事推进。
影片中丁松柏和沈队的观念转变,导演没有一点情节上的铺垫,两人的转变突兀得让我不知如何是好,丝毫没有说服力。
再者就是最后报番号和名字的情节,这应该是影片的情绪高潮点,导演在这段之前依旧是没有任何的剧情铺垫和情绪渲染,让全片唯一的感情高潮点变得无力苍白,让我没有一点共情(此情节可以和《八佰》中机枪连英勇赴死的桥段对比《云霄之上》明显没做到位)。
剧本方面实在是欠缺打磨,艺术性和故事性从来就不冲突,但是要把握一个度,并从这个度中作出取舍,这体现一个导演水平的高低。
总的来说这次的观影体验还是不错的,万分感谢导筒directube 给我这次欣赏电影的机会,也非常感谢刘智海导演耐心细致的为我们观众解答。
灰色的硝烟 暗黑的鲜血 沉默的山林......他们用生命保护生命 他们用鲜血守护鲜血一开始就知道这会是个无比悲怆的故事,却未料到会是如此的悲壮震撼客观来讲,整部影片简单而沉默黑白灰构成的画面,多以山林水流、风吹树叶、鸟叫虫鸣组合产生的背景音效,和少得可怜却字字有力的方言台词每一个环节都在践行中国人推崇的“大道至简”原则却也用最简单的方式塑造出了最有力量感的作品影片开始短短几分钟时间,我就已经不自觉带入了情绪和氛围虽然黑白的画面跟现实有一定的维度距离,却很神奇的在看到几个安静的特写镜头后,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想要一探究竟作为观众,看过简介后大致了解最后会发生什么,但是却难以揣测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知道感动或触动的瞬间一定会到来,却不知道会在哪一刻到来跟着年轻的洪启辰一路翻山越岭,穿越丛林湖泊、山川河流,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哪怕一丁点的风吹草动都让人不自觉跟着一起紧绷心弦仿佛把生命放置之外,拼命奔赴使命的那个身影,就是自己沉浸式的体验感,让人更容易共情共鸣这一路走来,其实甚至有些时刻是很有“美感”的战争的残酷血腥,被无声融化在山水画卷、水墨笔触中,质感一流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战争片新观感,也是一种很成功的新奇尝试从前很难想象,战争要怎样和“美”这个字结合到一起但是看看《云霄之上》的大胆尝试行云流水的运镜、空灵而具有氛围感的取景、隐喻满满的长镜头、灰暗却焦点明确的色彩、恰到好处的远近镜头结合,再搭配上很有味道的方言台词......一切都是“刚刚好”的美感,是那种无可奈何的残酷美,也是英勇赴死的悲怆美这样的画风质感,配上如此年轻稚嫩的一群普通演员的脸庞又是另一种“刚刚好”数十年前的战场上,不论战程有多么惨烈,留给我们这群后辈的,也不过是长长烈士名单上那一个个陌生而普通的名字正如影片中这群豁上命奋力奔跑只为完成任务、英勇赴死的年轻战士们他们都是残酷战争中最普通不过的红军战士,他们没有一个我们叫得上名字,却也给予了我们最真实的感动透过这部《云霄之上》,我看到了战争题材电影的另一种可能性很喜欢这次全新的尝试,值得腾出一晚时间静静观看的一部好作品。
1. 如果要用对身体的规训来解释,那么好的,且不论芦苇荡的突进是否用来向不明的对话来完全消解了角色的主体的“在空间内”,这不代表着一种紧迫或者焦急的空间化后的情绪,而是视觉和声音来向捕捉的双重混乱。
当杂乱感与慌张体验通过荧幕应激反应式地直接通感(和神经的影像无关),那么跳戏,可能会是观众的直接反映。
2.那么好的,如果从所谓的氛围影像(气态电影)的推道出去,是溶解人的此在。
创作者似乎也有这么一种意图在里边,通过将人像镶嵌在极为繁杂的布景上,乱石摊、密林中树木的遮挡、破院正房中杂乱的布景,透明程度极低的近距离雾气, 以及并不怎么友善的黑色底色(black undertone),以及一些空间和影像之中建立出“分叉”(周老师原话),从有限度的运动和静态的体验中来切割了人像的被雕刻性(sculpted-ness),极端地铺陈物象及其变化,又何谈人身体的规训呢?
不要说是氛围内化(internalize)人之中,应该具有最起码的信标物(可以使分配了合理框定施时间的任何一种“物”)——和某处声景变化的提示一样,是变化的开始,是展示主义-运动(exhibitionism-track/zoom)的开始。
3. 如果说山洞中最后是一种意犹未尽的,有泛泛的崇高,一种非真(unreal),黑度是否是最直接的修辞法?
一种隐瞒了所有社会主义凝视的,鉴定面容和必死决心,以及对于某种圣像狂热的,有限度的,容疑的崇高。
那么人像何为?
怎么解释被黑度覆盖的“身体规训”,要回到原色论中去吗?
4. 一点想法。
从片子被制作成天残脚的境况看来,重画面,听觉次之的规则似乎成了“国美”一系和部分“南方新浪潮”的通用规程(这点当然包含我的偏见)。
那么这是否意味“新浪潮中”一种总体风格的“东南轴心”正在形成中?
自从2020年疫情以来,实体电影院经营困难,院线电影面临着拍摄数量大幅减少、档期屡屡调整、票房缩水等实际问题,不少从业人员都在呼吁救市的重要性。
然而,也有不少人有着不同的看法。
近年来受短视频的冲击,观众已经越来越没有耐性集中1-2个小时的注意力去观赏一部电影,他们更喜欢那种精彩镜头的剪辑,或者几分钟看完一部电影的短视频。
于是,《指环王》在多年后的重映居然收获了一大波年轻人的差评,理由是“三个小时居然还没有讲完一个故事”、“铺垫太多,不够精彩刺激,反转太少”,要是短视频里的短剧,五分钟的时间里就已经放入了不下两个反转了,且全程都是强刺激的镜头和台词。
所以,不少人在唱衰影视行业,认为在这个全民皆可博主的时代,只要一部手机,每个人都能拍摄出精彩的故事,完全不逊于专业人士。
但我在看完《云霄之上》之后,再一次坚定了一个观点:电影的存在是无可取代的,《云霄之上》完全体现出了电影这种顶级视听语言的魅力,是追求短、平、快的短视频,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获得202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集体)、最佳摄影三项大奖的《云霄之上》,是我看过的气质最为独特的战争片。
这部影片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展示了电影的主题性与艺术性是不矛盾的。
故事取材于红军“挺进师”的真实历史,讲述了1935年,年轻的红军战士洪启辰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之后接到军令,必须在48小时内炸毁敌人的弹药库,以挽救300多名战友的生命。
这是一条赴死的军令,他开始在危机四伏的群山里集结战友,带领伤残的同泽和敌人进行着艰苦的游击战争。
同时洪启辰还经历着战友们对于为何赴死的拷问,和大家相继死去的困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任务似乎越来越不可能完成。
有人因为信仰而选择坚持,有人忠于使命而毅然牺牲。
故事并不复杂,近年来也不乏战争题材的电影同样不再聚焦于大的战役或是出名的英雄事迹,而是将视角对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体现人性在战争中是如何被摧残和锤炼的,《云霄之上》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以往主旋律战争片的叙事方式和视听语言,做出了崭新的尝试,成就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从叙事方式来说,影片从始至终都在避免将英雄“神化”的举动,而始终在展现他们普通人的一面,他们并不是生来就对信仰坚定不移,他们也有家人,也有牵挂的人,也想过放弃。
有人想着回家收麦子,有人也接到了炸毁弹药库的命令却不想执行,有人当兵不过是为了给阿姐赚嫁妆,他们一开始都没有准备为了当兵这份“差事”献出自己的生命,但当看到田园被毁、战友一个又一个地牺牲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们终于切身体会到了“信仰”这个词的力量。
“为了让人们都有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我们的信仰。
”而他们,看似没有选择,实则是在选择为这样的信仰而战。
从高大全的英雄主义叙事风格向人性化的风格的转变,也更能让身为普通人的观众共情,它让我们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捍卫信仰的英雄。
更让我惊艳的,是影片的视觉表达,每一帧画面都美得像一幅画,一幅充满了中国诗意之美的水墨画卷,让人根本想象不到本片的成本仅仅300万,而且全部都采用了实景拍摄。
作为一部弘扬和传承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电影,影片在浙江丽水市龙泉取景,这里也是当年红军的作战地。
这里人迹罕至,现在依然保持着原始森林的地貌,有一个几十公里长的山峡水库,很适合长镜头拍摄。
而电影里四处流窜的青蛇和成群的飞蛾,也不是电脑制作的特效,是真实地活跃在拍摄现场的生物。
而片中的演员们都采用了浙江方言配音,实地实景+本地方言的配置,也让观众很快地得以融入进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
如果说以往的主旋律战争电影的主视觉是热烈的红的话,那么《云霄之上》的主视觉就是沉郁的黑。
影片一改战争片用快速的动态运镜和刺激血腥的作战镜头去展现战争残酷一面的传统手法,更多地采用长镜头和静态的画面去对比展现战争的惨烈和悲壮。
影片的一开始,观众听到的是寂静的山林里溪水淙淙,偶尔传来几声鸟啼,一个长长的镜头推过,在小溪深处,堆满了红军战士的尸体,漫长的寂静,让人忍不住寒毛直立,渐渐地,那个死人堆动了,一个红军战士艰难地拄着枪站了起来……远处,寒枝寂静,一条细细的青蛇嘶嘶地吐着信子,在无声地窥视着落单战士的一举一动,暗喻着他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的危险。
这一段长镜头,体现出了影片画面的精致和审美的高级,这种无声的留白,胜过千万个震耳欲聋的战争场面,用水墨的、写意的方式去展现残酷战争的拍摄手法,是两种气质迥异的特质的结合,呈现出来的效果,很克制,也很唯美。
影片从头到尾都采用了黑白的镜头语言,没有运用乐器合奏而成的强配乐,而是采用了水声、芦苇荡里的风声、动物鸣叫等自然的氛围音效,让我有种沉浸式观影的感受,仿佛也体会到了执行必死任务的战士们心中的悲怆和恐惧。
因为敌众我寡的客观事实,战士们很难坦然地行走在阳光之下,他们常常是静默地,躲在山洞里、树林中,在黑暗中悄悄地行动,整部电影也在不遗余力地用视听语言展现当时这种肃杀和压抑的氛围。
这也使得画面中偶尔透露出的一丝光明,像是湖上的月光、洞外的一缕阳光、林间丝丝缕缕的光影,显得是那么的珍贵和令人向往,它似乎道出了这些大多数年龄还不满20岁的战士们,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们愿意牺牲小我,去保护我们的世界。
因为身处黑暗的人,必将百倍、千倍地向往光明,并为此而战。
战士们循着光走出山洞,带着必须完成任务的决心从容奔赴战场,山洞外的光明与山洞内的黑暗形成巨大反差,战士们“向光而行”的使命感跃然纸上。
就像《孤勇者》里唱的那样:“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电影这门光影的艺术诞生于西方,所以很多东方的电影作品在拍摄手法上还是不免受到西方的经验影响,《云霄之上》虽然算不上大制作的完美作品,但它在表达方式上的探索,体现的是中式的诗意美学。
如果说《我的祖国》里的“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是用歌唱出的诗情画意,那么《云霄之上》就是用影像呈现出了家园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湖上渔歌唱晚,鱼鹰停在船上,芦苇荡里风声潇潇,远看浪漫,近看却在其间发生着紧张的战斗,两相对比之下,更凸显出和平的珍贵。
这些精心雕琢设计的镜头语言,值得再三地回味,它体现的是人类的思想之美,而非粗浅的感官刺激,而这,就是电影存在的意义。
用一句话来评价这部电影就是,精致优雅的皮囊之下,藏着的是一个明明内心并不安分,却还要假扮成守旧的魂灵。
在形式部分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忤逆,视听部分是最大亮点,能看出苏联东欧电影的影子。
内容部分试图表现个体在战争环境下的恐惧,以及用更加人道主义的视角去审视战争下的个体,也正因如此距离历史虚无主义只剩半步之遥。
战士们的牺牲明明应该是悲壮的,但观感却是无奈与绝望的。
执行必死的命令与违逆命令拯救他人生命哪个更高贵,这是一个道德焦虑电影要探讨的命题,而不是主旋律电影的表达区域。
而人在战场上精神崩溃的体验,则更来源自库布里克的《恐惧与欲望》与瓦伊达的《下水道》。
尽管主创拼命要去为战士行为的正义性做出解释,但片末的血雨绝对可以有弦外之音的解读。
作为军人,执行上级命令与保护下属生命哪个重要?
如果这个命令意味着死亡,同时你还拥有可以拒绝命令的理由?
这部电影其实涉及到了这个矛盾,不过它并没有像《集结号》那样聚焦于这个矛盾。
剧本并没有写成那种讲两难式道德焦虑与道德困境的故事,毕竟这是个主旋律,容不得那么玩。
但是也并没有像传统类型片那样,重点写主角怎样面对这个难题,超越这个难题,最后毅然决然走向牺牲。
最后的故事虽然像一个类型片,但其实观众并没有看到太多主角们的内心斗争。
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拧巴。
片子一开始就是想往非典型主旋律革命历史题材做的,但是这么做其实风险很大,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环境,一不小心就会走到历史虚无主义那一路。
电影中涉及到了作为军人,究竟是执行一个必死的命令更重要还是保护队友的生命更重要这个两难问题。
不过它的处理既不是如类型片那样,用有说服力的情节关注主角的内心精神成长,最后让主角完成英雄献身,也没有大胆的去抛出和直面这个难题,让观众去自行思考。
片尾山洞里战士呼喊然后赴死的高潮戏感觉是为了主旋律而主旋律,与片子整体氛围是相当割裂的。
而片中,无论是对于战争残酷场面的展示,用超现实影像表现战士内心恐惧焦虑状态,都更像是为了营造一种压抑的氛围,让人对战争心怀厌恶与质疑,而这种质疑很容易就让人觉得最后的血雨有着某种弦外之音。
个人的一点猜测,影片的主创们未必真的有某种忤逆主流或宏大叙事的野心,但他们作为学院派出身,还是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审美自觉(甚至可说是优越感),不甘心人云亦云,拍一部没太多特色的主旋律。
他们想要借鉴自己审美经验里自认为比较高级的形式来开展一场实验,但须知,他们所借鉴的对象和他们想要探讨的话题,本身就建立在对战争本身的质疑甚至是否定上。
形式与内容的互斥,决定了这部电影最后的观感必定是割裂的。
水是影片中很有特色的一个元素,是一种含混而暧昧的表示。
因为水是液态的,它可以包含诸多可能性与暧昧性。
无论是凝聚在一起的水(河水),还是弥散在空气里的水(雾气),不仅仅表示着影片中具体情境的动荡不安,也是一个历史立场的动摇。
这个立场是对那一场战争的反思,一个村子里的人,为什么会反目成仇?
(这是可以说的吗)关于水的镜头的使用,第一是其塑造了一个雾蒙蒙而湿漉漉的氛围。
雾气始终萦绕着影片环境中,令人觉察到一丝危险。
第二是令我印象很深的开场不久后的水下拨开尸体的镜头,确实给我造成了一个战争奇观:男主被敌军逼到了水里,水下充满了同伴的st。
浙江是离不开水的,这从它的偏旁上就可以看出来。
然而,影片也有一些不足。
其实按照我的观影惯性,我本来是给这个影片打了三星(还行)的。
因为我觉得它很注重造型而对人物的刻画略显扁平。
但随后我想到了它在目前的国产影片中是一个异类,并且能在zf的主导下进行这样的艺术创作实属不易,而且昨天映后导演讲的关于片名的修改的逸事令人感到滑稽,于是给它打了四分。
首先就是仍然无法摆脱主旋律(显然,因为是官方打钱),影片最终的立场明确地选择了红色的这一方。
这个立场可以从俘虏在小哨子自己参军是为了姐姐的嫁妆的时候被火速击毙可以看出来,这一枪阻止了观众再去深入地反思这个人为什么要被击毙,也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反讽。
其次,无法在叙事上深入探究,影片只能尽力在造型这一方面突破,毕竟诗电影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其造型的使用。
我认为影片因为着重造型,所以在叙事上还是略显保守和平庸了。
很明显的一点是红队长这个人物过于扁平和英雄主义,他是我感到疏离。
红队长在自己的信仰选择上没有任何怀疑和动摇,就像十七年电影里的典型中国英雄,就像《归心似箭》里面那个男主一样,纯粹得像是个圣人。
包括小哨子死的时候,他的观念是:不应该带小哨子出来,而不是 为什么小哨子会在这个情境中出现,小哨子的悲惨命运真的是有必要的吗?
他是缺乏一种对战争本质的反思的,所以我更喜欢丁松柏这个人物的动摇,冲动,恐惧。
还有就是大家宣誓要炸军火库的时候,令人不假思索地想到了乌合之众,这更像是一种群体心理在作祟而不是崇高的信仰使大家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最后就是小哨子这个角色功能性很强,完全是一个剧情工具。
关于儿童与战争电影,我联想到的是老塔《伊万的童年》,虽然两部影片还是有很大不同,但伊万的塑造会更加自然。
中国电影的大环境决定了影片的整体走向肯定是作为宣传工具的,我觉得这短期内难以改变。
这部影片使我看到了一点点的叛逆,于是给了它影片之外的一个星。
更新:为了表达我对于把电影作为一种宣传工具的叛逆,我改成了2星。
刚看这部电影时确实发现是没见过的拍摄手法,一些镜头,一些特定剧情的表现形式都和之前看过的片子不太一样,这个确实得夸,有冒险精神,有创意 ,有坚持自己的路子,让我一喜。
我喜欢有创意的镜头,而不是人云亦云,别人这么拍我也得这样,跟流水线似的。
其次,开头介绍画面还没出来时的声音效果也很不错,我很喜欢。
我不是专业的,只能说确实给我造成了紧张的感觉。
这部电影和之前看过的同样类型的《悬崖之上》《长津湖》系列拍摄入手的角度不太一样,最明显的就是这两部电影和云霄之上揭露战争的残酷的表现不同,前两者特别注意大的战争的残酷数量的流血牺牲,各种残酷的死亡方式,通过这种表现戏剧性;而后者更多是环境描述和角色的视角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一起为死亡痛苦,为痛苦感到痛苦。
前两者宏观,后者微观,不能完全一比高下。
当然毕竟前两者是商业片,资金也多,这可能是影响拍摄方式的决定性因素。
但是这部电影没有让我产生一些多的思考,没有让我回味无穷,可能是曾经回味完了,这次产生新的让人开拓思维,创作没有明显的价值观流露,更多是一些视觉感受听觉感受,体验感新鲜。
不会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或某种状态下再次欣赏这部电影,只能拿来学习创作方式和猎奇。
我觉得这已经算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了,希望继续加油!
中国学院派是吧,拙劣的斯坦尼康用的我想吐,粗糙的后期配音混音效果每次角色开口我都出戏。就连本片最大噱头诗意黑白摄影都无法实现从头到尾的风格统一。最“煽情”的报名字段落其实是最灾难的,完全打破了导演在之前想要达到的压抑氛围,几个主创引以为傲的超现实段落也根本是硬塞入剧情里。也别碰瓷什么《侠女》《楢山节考》《伊万的童年》了,连大师的脚都没摸到就号称“挑战国内观众观影门槛”了啊,映后也是根本美院传院学术圈互吹,对国美祛媚倒是看完本片最大收获了。
Under the torrent of toppling, what drives us not to despair?
影像很美,调度有出彩的地方。故事很单薄。影像的诗意≠诗电影。
艺术性超不过《影》,但题材不错,一直认为黑白下的枪林弹雨比彩色更具张力,仔细看看还是一般都剧情,而且总觉得战争和艺术搭不着边,文戏处理还可以更多(最好都是文戏doge)
#BJIFF 应该是今年看过的电影里影调做的最好的。导演说致力于电影本体的研究,实话说一线的教师能把电影拍成这样,不容易。真实战争面,共和白,血雨洗刷。拿最佳摄影应该有戏
一般
情节比较平,没有悲也没有喜,30分钟能讲完的故事,拉成一个半小时。
90分钟可以干很多事,但还是不要看这部电影了
老师同学辛苦了…下次做个塔可夫斯基混剪吧…
这部片太沉闷了。为赞扬牺牲而鼓励牺牲是一种病态。在个人情感上,自我保存和长远才是人的本性。义务、责任都是在最危及的情况下失去分析和理性做出的情感判断。这种为革命而死,或者说为革命而必须牺牲的想法与人性是背道而驰的。
非常风格化的一部战争片。叙事、剪辑、风格、摄影都不主旋律,特别好!
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结尾血雨+
问题在电影院里被全面放大,人物和声音的空间关系都没缕清,何来长镜头的建立?
一部“好像这么拍就很像电影了诶!”的电影。瞎芝麻拍。
主旋律的电影色调灰暗啊……
“好尴尬呀”
两星半//虽然色调很好看 但不是黑白的画面就是“诗性”的意思//既然以方言为对白用语 那么台词也得按着方言的语法逻辑来 而不是让演员用方言念普通话对白//视听的割裂让人实在难受 群像调度也很难区分人物 只能说是非主流的主旋律电影
先说优点,摄影讲究,音效丰富,打鱼小妹的吴侬软语好听,在杜比厅里看很沉浸。再说缺点,套一层黑白滤镜≠水墨化,吝啬台词≠诗意≠适合战争题材,相比起来还是《1917》看着舒服。综上,我愿称之为本届北影节最佳催眠影片。
【D】不愧是国产学院派的作品,低成本带来的低劣制作真是让人难以忍受。“主旋律美学风格探索”实质便是后期狂降饱和度,让色彩以劣质山水画的模样去提升他们自以为的格调(是我这辈子最厌恶丁达尔效应的86分钟)。而当摄影机承载着更多的视点时,调度就只剩一团乱麻,枪声与死亡是如此随便,毫无情绪起伏的可能。而题材上的创新,也只是刨去角色的存在,让对不上口型的后期配音与莫名其妙的超现实段落彻底毁灭观众代入的可能,也无任何深度可言,反倒很适合给主创们做自我感动式的阅读理解题。